首页 优秀范文 学前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学前教育实习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1-09 17:38: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前教育实习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学前教育实习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幼儿园英语活动日益普及和双语教育的推广,各类幼儿园迫切需要能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环境下,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在本文指汉语和英语)组织幼儿游戏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幼儿园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学前教育者。为了满足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要培养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英语综合能力,更应该具备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开展幼儿园英语活动的技能。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双语教学能力。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

国内研究者王斌华指出,“双语教学” 主要是指在学校中全部地或部分地采用外语(主要指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学前双语教学”可以界定为:在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同时或间隔性地运用汉语和英语组织幼儿主题教育活动、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其目的是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与兴趣教育,并让幼儿接触、感受多元文化、习得两种语言,为其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幼儿英语教学原则是“重在培养兴趣,关键在发音准确,力求使幼儿在不感觉有任何负担的愉快情绪下,学会丰富的英语词汇,掌握简单的日常用语,养成学习英语的习惯,为今后的提高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教学原则就要求教师发挥极高的创造性,而扎实的英文功底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水平应该达到:①听力理解能力: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中等篇幅的慢速英语对话,能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②口语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基本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基本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表达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③阅读理解能力:能阅读所学专业的综述性文献,并能正确理解中心大意,抓住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④书面表达能力:能基本上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写所学专业的英语小论文,能描述与学前教育专业有关的各种图表,能在半小时内写出90词左右的短文,内容完整,条理清楚,语句通顺。⑤翻译能力:能初步摘译所学专业有关的英语文献资料,译文通顺达意,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较少;能使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二)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幼儿教师口语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训练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①语感训练,以模仿为主,结合唱歌、表演、手指游戏等方式,语音训练包括音素、节奏、停顿、语流、语调等;②专业词汇的学习,课堂上则采取竞赛、游戏、头脑风暴等活动形式,包括食物、动物、植物、衣物、文具、玩具、幼儿日用品、幼儿活动设施器材等;③幼儿园一日活动用语,以情景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师把几个小情景串在一起,4 人为一组角色扮演,一名学生当幼儿园教师,其他学生当孩子。幼儿园一日用语包括幼儿入园及晨检、早操、用餐、午休、盥洗、以及区域活动包括娃娃家、结构区、棋类区、科学区等;户外游戏、意外情况处理等;④课堂用语训练以模拟课堂的形式进行。要求运用课堂各环节的用语、指令用语、表扬用语等。课堂用语除了英语活动的常用语外,还有各类教学活动包括手工活动、绘画活动、音乐活动、数学活动、科学活动、体育活动等。

(三)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开展模拟课堂教学

把幼儿园活动搬进课堂,学生充当小朋友和幼儿教师的角色,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幼儿园模拟授课活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学与练中获得双语教学能力。具体的方式为:学生选择一个主题,在各科教师的协助下,围绕该主题开展一项综合性的幼儿园英语活动。活动的设计是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活动的呈现是以舞蹈、音乐、表演、体育、美术活动等为载体;活动过程是以英语为组织语言。最后达到的效果为:学生能够科学的利用学前教育理论为指导设计活动,能够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开展活动,并能够用英语语言流利的组织活动,由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和技能,开展幼儿园双语活动。

2.组织学生参加见习、实习活动

教育实习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三个步骤去认知、理解、运用课堂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实习时,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及时总结每天的工作体会。完成幼儿园实习后,每位学生提交教育实习报告,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此外,定期邀请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业务园长或优秀幼儿英语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的内容有:学前双语教育相关的理论及相关研究的介绍,先进的双语教学法、教育科研方法、学前双语教材的使用指导、双语教育活动设计等方面。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学前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动向,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参与实践教学。

三、结语

当前我国的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仍在探索阶段,急需能够开展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为幼儿园培养大批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达到“产学结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祁宏伟,李培学.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技能[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

第2篇

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奠定更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幼教工作者。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对策研究

学前教育是“向下扎根的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教育祖国未来的历史重任,其职业道德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未来。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职教本科学生,基本是从高职考上来的“三校生”,生源不理想,文化知识不扎实,学习自觉性不高,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个人行为素养较差,思想政治觉悟较低,在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中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思考解决对策,完善工作机制。

1

重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

在课程设置中应加大职业道德课程比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即幼教行业的职业道德课程,课程应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分模块对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相关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要求和原则以及如何践行职业道德。学校应在其他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道德观,形成明确的职业定位,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引导学生重视职业道德。对于职业道德课程的设置,除了重视理论课的设置外,还要注重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通过实训课程、素质拓展训练等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

2

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求加强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应要求职业道德课教师定期到幼儿园挂职锻炼,切实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结合幼儿园实际工作案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避免照本宣科、空洞而无说服力。

3

注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是做好幼师职业的心理基础,也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和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细化分析,让学生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初步确立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学习过程中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进行讲座,借助榜样的作用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产生认同,树立起职业信念。

4

强化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法守法、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保教并重;尊重幼儿、热爱幼儿;为人师表、团队合作;尊重家长、热情服务”等品质都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只有通过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设身处地地向一线优秀的幼儿教师学习职业道德,切实与幼儿教师和孩子相处,才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反思,了解学前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通过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并通过见习、实习后的总结座谈,让学生分享在幼儿园实习感受,深刻体会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5

建立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有效的教育考核制度

建立完整、有效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鞍山师范学院高职院学前教育专业职教本科教学计划(2014年修订)》中对培养目标的界定是:“本专业培养拥护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职业素养、一定管理能力及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面向学前教育行业,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可将对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真正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才能使其具备幼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才能从总体上提升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当建立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并重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体系以及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水平进行量化评比,与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学分密切结合,定期考核。在幼儿园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期间,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跟踪评价,以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1、重视实习前的教育和动员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时间是半年或一年,在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一定要积极开展实习前的教育和动员,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重要性,督促学生为顶岗实习积极准备、好好表现、认真总结,争取在顶岗学习中实现个人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飞跃。具体教育内容如下:(1)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2)加强学生对幼儿教师岗位的认识,让学生尽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3)在校开展专业知识强化训练和实习工作预演,让学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的工作;(4)说服教育学生服从幼儿园管理,加强与幼儿园的协调与配合,促使实习工作顺利进行;(5)让学生明确实习期间的目的以及需要履行的权力、责任和义务;(6)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包括学生的自身安全、小朋友的安全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安全等。

2、完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对策和途径

2.1加强管理,健全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保障机制。成立学前教育专业实习领导工作小组,根据顶岗实习的相关文件,制定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项岗实习工作细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管理细则等制度。建立相应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优秀实习指导教师评选办法和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和利益,学校与实习单位也要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为了促使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和学校规章制度,安全有效地完成实习任务,学生在离校前与学校要签订实习管理协议书。

2.2以校、园合作为纽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半年的顶岗实习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要高度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计划地与有一定的办学规模、良好信誉,管理规范,能起到良好示范作用的幼儿园联系、沟通、合作,使之负起培训教育学生的职责。同时,学校也要发挥优势,主动出击,定期走访顶岗实习基地,及时了解幼儿园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幼儿园输送优秀人才,努力做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签订合作学校毕业生,从而达到幼儿园和学校“双赢”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高校;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7/08-006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但目前来看,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普遍较低。这种现状不仅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众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纷纷采取措施,尝试探索较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本文介绍山东女子学院这方面的探索经验。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现状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即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组织与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反思能力等。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所显现的综合性能力,是个体生活、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是在实践活动中磨练而成的。〔1〕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教育实践能力是指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科研能力。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是指教师从事相关行业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借以指导学生实验、实训、创新等实践活动的能力;专业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研究促进教育教学创新、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能力。毋庸讳言,目前,大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现状不容乐观。

1.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缺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较为缺乏。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具有“双师”证书的人数不在少数。以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26名专任教师中,80%的教师考取了“蒙台梭利教师”“早期教育指导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但调查发现,有些“双师”资格只要报名就可取得,考试只是走过场。因此,真正具备“双师”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可能只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并不具备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能力。更有90%以上的专业教师坦言,自己很难胜任幼教机构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教师甚至没听说过幼教机构各领域的课程,给师范生讲解各领域的课程完全是纸上谈兵。此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实践课课时偏少,可能也是高校教师从事一线实际工作能力较低的原因之一。

2.部分教师专业教学能力不高

部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也不高。他们选择课程内容的自由度较大,但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本研究对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开设有六个学期共204个学时的键盘课程,而且该键盘课程中练习世界名曲弹奏的比例很高,幼教机构教学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却很少。学生反映,教师教授的内容过难,他们每天花了好几个小时练琴,仍难以学会。还有些学生在学校练了几年的琴,去幼教机构实习时却弹不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在给儿歌伴奏时经常出错,这也许与高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不无关系。

另外,近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些高校为了评估达标,短期引进了大量教师。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刚毕业,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在授课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情况,甚至有些教师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例如,为迎接本科评估,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从2010年开始,连续四年引进博士8人,但均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硕士5人,其中2人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在26名专业教师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教师人数只占总人数的34.6%。这样的师资水平势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了。例如,在一次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说课比赛前,负责指导的3位教师说,“不知道如何指导师范生说课,看他们的说课稿也看不出个所以然”。

3.教师专业科研能力欠缺

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和提高。不可否认,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专业科研能力普遍不高。很多教师坦言,找不到科研的“点”。有教师说,每次去幼教机构观摩活动,很是担忧,因为当幼教机构一线工作者请他们给出意见时,“不知道怎么说”。

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政策保障。但当前很多高校并没有支持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发展的专项政策或资金。有些教师因课堂教学任务重,难以抽身到幼教一线去或参加专门的实践能力培训。另外,教师职称评聘并没有将教育实践能力作为评聘标准,难以促使教师认识到培养自身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针对以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普遍存在的教育实践能力不高的问题,山东女子学院制订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并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行动研究,摸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培养措施。可以说,本次行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派专业教师到幼教机构顶岗实习

早在2009年,学院为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出台了《关于教师顶岗实践的暂行办法》。经过几年的摸索和不断完善,目前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师顶岗实践管理措施。近两年来,学院每学期选派1~2名专业教师下园顶岗实习,时间原则上为一年。教师在顶岗实践期间要努力掌握本专业前沿信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切实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把自己培养成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2〕至今,学院已选派4名教师,其中有的在早教机构任教学副园长,有的在幼教机构做带班教师。顶岗教师在获得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还定期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向其传授自己宝贵的实践经验。

2.中青年教师定期下园

为强化新入职教师提升自己教育实践能力的意识,新入职教师在初入职时,学院就会安排其到幼教机构进行学习与实践,让其通过实地观摩获得关于幼教的实践经验,以尽快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需要。对于中青年教师,学院也根据制度,安排其定期下园。一是安排教师到幼教一线挂职锻炼,轮流顶岗,每人半年。二是开展定期的校园联合教研制度。即以教研室为单位,每周拿出半天时间到幼教机构与一线教师、园长进行交流、研讨,提高双方的科研和教研水平。

中青年教师下园实践,一是促使其了解幼教机构的基本情况,如该幼教机构的办园规模、师资力量、工作职责乃至一日生活常规等;〔3〕二是学习设计幼教机构的教育活动并开展实践;三是了解幼教机构对师资质量的要求,以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调整培养方案提供依据。〔4〕

近年来,学院建立了50多个教育实践基地,并与济南市教育局签订了相关协议。济南市所有幼教机构对学院开放,为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提供平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便利。2014年,学院申报的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获批后,启动了幼教机构教师协同培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学院要求学前教育专业青年教师没有教学任务时就去幼教机构观摩活动,各教研室也积极与幼教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具有8年以上工作经验的骨干教师也要定期下园,主要任务是组织青年教师观摩幼教机构教育活动、与幼教机构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期多层次、多途径地帮助中青年教师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3.国内外访学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现在每年选派1名访问学者到学前教育较发达国家的高校进行为期半年的研修;每年选派1名访问学者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为期1年的研修。被选派的教师需在所访高校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并开展相关的教科研工作。访学结束后,需认真总结研修期间的学习科研情况,并回学院和专业教师交流,以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

4.参加学术会议或活动

学院经常派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或活动。学院为此设立了专项经费,专门用于教师参加学术会议或活动。每名教师每年2500元专项经费,每年至少外出参加一次交流。

教师除了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也定期为幼教机构做讲座、承担相关培训幼儿园教师的任务。学院依托省学前教育教学协作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幼儿教师教育研讨会,教师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深入探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相关保障措施

1.制订培养计划,设立培养基金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制订的培养计划要落实到位。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以定期下园和参加学术交流为主,以补上其实践经验不足的短板;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以顶岗实践和国内外访学为主。学校应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并在经费上予以支持。

2.改革评聘制度,建立奖惩措施

例如,为教师顶岗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包括:教师顶岗实践期间,学院除了正常发放工资及相关福利待遇外,还视顶岗实践为满工作量。指导实习者另计工作量,并按超课时发放相应的补贴。教师顶岗实践期间的业绩津贴由实习单位、教师所在系部和教师本人三方根据具体情况协商确定。教师参加顶岗实践的各种材料存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列为当年职称评定、晋级、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之一。教师在顶岗实践期间帮助实习单位完成的科研成果,经鉴定后学院给予一定奖励。

3.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体系

学院正谋求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体系,即高校与地方教育局、幼教机构建立“优势互补、责权明晰、互惠互利”的共赢长效机制,深度合作、协同构建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高校利用自身专业学科资源和教学资源,为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服务。一是为地方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服务。二是协助属地各类幼教机构制订和实施发展规划。三是为提升地方学前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供服务。四是为地方学前教育改革实验提供服务。五是对属地幼教机构保育、教育工作给予专业支持。

地方教育局也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为高校的学科发展提供服务。一是为高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实验区。二是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安排教育实习场所。〔5〕三是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学科建设。四是积极推动各地幼教机构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交流合作,为高校提供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平台。

高校与幼教机构之间建立起紧密关系,两者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支持高校教师与各地幼教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可以双方的教改和科研项目为依托,参与双方的教科研活动,在平等对话过程中不断提升各自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下转第88页)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王W.高职教师顶岗实习锻炼的探讨〔J〕.中华文化论坛,2009,(7).

〔3〕谢勇旗.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质;信息能力;学前教育

[作者简介]于首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方小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浙江杭州310012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1―0210―03

在信息时代,信息素质如同阅读、写字、计算一样,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信息社会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信息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一分子,必须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顺应学前教育专业的新理念,加强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信息时展的创新型人才。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分析

1.信息需求能力。它是对信息的认识、兴趣、动机和需求,是人主观意识上对信息的感知程度。只有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才能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产生内在动力,促使自己去搜索并利用信息资源,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信息需求能力体现了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欲望,是信息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信息需求有着非常明显的阶段性、突击性和被动性。一般表现在:科研及各专业课老师布置了科研类作业,这时大部分学生会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甚至也有个别学生直接把同学查到的资料复印一份了事,根本就不愿意独立来完成一个科研作业。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用几周时间去幼儿园见习、实习,平时积累不多的学生就会出现一个相关资料信息需求的小,忙着寻找、借阅一些组织班级一日活动的各科教案、各类游戏、故事、手工制作等。还有考试前的两周、准备毕业论文阶段以及毕业生离校前(突击收集资料以备日后工作之需)都是学生信息需求的集中时间。而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来上网聊天、看电视、翻阅一些消遣书籍。说明学生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主动的信息需求欲望,这样学生很难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信息检索能力。它体现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以及对信息源的熟悉程度。查找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教育必做的基本功课,包括文献信息检索、数据信息检索、网络信息检索等,是衡量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指标。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信息源(专业图书、报纸、期刊、光盘、政府行业标准、会议文献、学位论文、工具书、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的特点、分布情况还不够熟悉,同时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和途径缺乏较系统的了解,不能很好地选择检索词和检索方式,这就影响其对相关资源信息的查准率和查全率,从而影响其对所要了解和研究的专题学科发展水平的准确度和全面程度。有的学生英语基础欠佳,也就意味着学生不能面对西文数字资源和网络上的主流语言――英语,这就局限了信息检索的范围,不利于快速了解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理念。

3.信息组织、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能批判性地分析信息、鉴别信息,从检索到的大量的信息中分析和提取有价值的、真实的、可行的信息,剔除无价值的、虚假的信息的能力。应将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资源组织起来为己所用,并且把掌握到的信息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去,使信息产生最大的价值和效益。据我们观察,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生在分析利用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方面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同学在查到相关信息资源后,不加组织和分析就照搬照抄,如:参考书上的教学案例,在没有认真分析其可行性的情况下,全盘拿来用于幼儿园实习带班活动,这样不结合地域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大多数学生渴望学习课题查询和科研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及信息,但由于较缺乏系统地检索信息资源的能力,更主要的问题是对检索到的专业信息资料缺乏归纳、整合、创新的能力。除了毕业论文,只有10%的同学有过撰写论文的经历并且有所创新。当然,在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结束后,我们的每个学生都要求写实习心得,如果学生能把实践的心得和前辈们总结的学前教育信息和理念加以融合,这样就能逐步提高自己的信息创新能力。

4.信息控制能力和信息道德素养。就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传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具体如:了解计算机硬件知识;能够运用常用的办公软件;熟悉常用的网络服务功能;了解学前教育数据库的基础知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工具(数码相机、打印机)的使用方法;还要会简单的卡通、动漫制作,因为这是小朋友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学习,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能。信息道德素质包括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尊重个人信息隐私,不制造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不散布计算机病毒。幼师学生作为幼儿园小朋友的启蒙教师,更应该具有信息道德素养,言传身教,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健康。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状况的剖析

1.对信息素质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自从1974年美国信息协会主席提出信息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以来,其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出现了很多定义,然而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具备信息素质的人应该有很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需求、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评价及对信息有效的利用和创新)以及规范化信息道德素养的人。概念的核心应该在信息组织、信息评价和有效的利用创新。也就是说,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为了利用信息,进而达到增加知识和创新的目的。而我们大多数学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解只局限于如何查找文献信息,也就是文献检索课的范围。这从源头上就局限了信息能力的提高。

2.机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主动性。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学生的作业也只是教师根据各科专业的特点,自己拟定题目,要学生查找相关的内容,因而学生对检索结果缺乏感悟,学生不能带着自己的问题去查找所需的信息,缺乏获取信息的欲望和主动性,更谈不上让他们把检索到的内容进行整合和创新了。

3.教学目标较低。科研课的目的通常是为学生搞毕业设计、撰写毕业论必要的准备,没有把信息素质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来设定教学目的。掌握检索方法是比较容易的事情,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文献组织、评价、利用和创新等方面的素质,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4.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在全方位展开。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部门、教学辅助部门的相互配合,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电教工作人员、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协作。而且应对相关教职人

员进行信息素质培训,因为教职人员的信息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成效,培训应从实际出发,本着急用先学、普及提高的原则进行。同时还应建立一种激励机制,对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和科研创新给予奖励,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建立贯穿学生学业始终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是随着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力的增强和专业知识面的拓展而逐步提高的,它不是靠单一的文献检索课就能完成,而是要各专业课老师和相关教辅人员一起配合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所以,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必须贯穿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始终,可分布在以下三个阶段:

1.入学初期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各教学点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程度不同,因而新生的基本信息素质存在很大的差异。对新生进行利用图书馆教育是缩小这一差距的有效途径,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入学教育由教务办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由图书馆老师讲授,内容包括图书基本分类法,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借阅书刊的流程,图书馆的资源分布及其功能,如何检索图书馆的信息资料,中文期刊网的使用等,介绍学前教育专业数据库及其利用。通过培训学生对图书馆的专业信息源及如何利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还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另外,图书馆的培训不能仅限于开学这一时段,而应随着学生专业课的进程以及在利用图书馆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不定期地开展针对性的讲座、培训等活动。在讲授的内容上应该增加信息意识、创新意识、自学意识和终生学习的观念。

2.学期中间的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是提高学生专业科研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中间环节。学生经过一年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体系,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技能。学生要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在这个时间段还要及时地安排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是结合专业课程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包括课题分析与研究,论文资料的搜集,检索工具的选择及确定检索范围等。在检索中用到的关键词检索就必须要求学生熟悉学前教育专业术语,这就要求科研老师在讲述检索策略时要把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做一些专业的专题检索范例。总之,检索与搜集资料一定要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上的储备,其中包括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对图书馆资源的认知及用现代化的检索手段搜集资料的技能。

第6篇

[关键词]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01-03

近日,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引起社会极大关注,人们不禁质疑当今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部分幼儿教师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出现偏差,引发社会各界热议。作为专门培养幼师的源头――高等师范专科院校,面临着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低下、教师责任感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提升幼师质量,成为每一个高师院校必须思考的内容。笔者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探究这一课题。

一、幼儿教师专业化内涵与意义

幼儿教师专业化是指幼儿教师具有素质教育观,具备高尚师德,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情感及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并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身内在的专业性。这个概念是笔者通过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结合幼儿教育实践经验而得出的。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虽然幼儿教师在岗前经过教育训练获得了国家承认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真正成为专业的教学人员,呈现出幼儿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内涵趋向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宏观层面解读这一概念,就是从周期的角度来分析。幼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一定周期,在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规划中,就要设计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体现出针对性与统一性。教育行政部门、高师院校以及幼儿园等必须重视幼师专业化的发展,抓住机遇、互相配合,以幼儿教师专业化为取向,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让幼儿教师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使祖国的幼苗健康成长。

从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微观层面解读概念,就是指幼儿教师能够坚守教育信念,培养个人的学前教育知识与技能,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了解幼儿教师专业结构,明确努力的目标,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专业价值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意味着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型。2002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已有10年了,幼师同样面临教育新角色的转变问题。幼师是儿童教育的引导者,应根据幼儿特性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具有创造力,为幼儿提供亲自操作、探索的实践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幼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学习者、研究者与教育者。幼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过程,它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对幼儿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在幼儿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成长与反思,对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事业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更是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幼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够将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儿童设置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交往关系。丰富的教育艺术及熟练的技能技巧体现着幼师的专业能力。除了知识,职业道德,自我修正和反省能力,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是幼师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与准则。教书育人的教育特殊性,要求每一位幼师必须进行自我锻炼、自我陶冶、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由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教师的品质,加强幼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源于高师学生对幼师行业的认知程度,也就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情况。

二、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

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宏伟目标,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以山西省为例,计划在三年内新建、改扩建600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新增入园人数18万人以上。按15∶1的生师比计算,公办幼儿园新增幼儿教师需求量至少为1.2万名,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需求量更大。这意味着近几年内学前教育师资将成为社会急需的紧缺型人才。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必然带来幼儿教育师资短缺,社会需求与人才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缺失。从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看,幼师专业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

第一,目标定位起点较低。1999年高校扩招,优秀学生都以从高中进入大学为第一选择,高师在招生方面不再享有优先权。学历较低的高师教育吸引力不断下降,高师教育培养就难以吸引优秀的生源,不得不在招生工作中降低要求、放宽标准,生源绝大部分是高中升学无望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直接导致幼儿教育师资质量的下降,从源头上极大地影响了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进而影响了幼教事业的发展。

第二,学前教育理念陈旧。现代社会对幼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今的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核心,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健康,更关怀孩子未来的发展,对学前教育空前重视。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必须调整教育理念,培养什么样的幼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不仅是要求幼师的专业能力,更要求其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及教育实践能力能够得到熏陶与锻炼。高师学前教育的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学生“认识多少字”“会不会画画、跳舞”等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上。因此,幼师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人品格的完善。未来的幼师要学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校必须以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幼师为自己的现行教育理念。

第三,课程设置存在矛盾,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课程设置与幼儿园教学脱节。其一,体现在学前教育的基础课与专业课比例不当。有些高师鉴于生源质量问题,重视基础课培养,比较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专业理论课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不足,这就使学生缺失了基本的探索研究能力和教学技能;有些高师恰好相反,以技能艺术训练为主,忽视文化素养,学生虽然能歌善舞,但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浅层次的教学内容多,培养幼儿情感、价值观的内容少,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专业课的缺少,限制了幼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难以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理论多元化、课程模式多样化的改革趋势。其二,体现在理论课与技能课比例不当。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师不仅需要有理论素养,还需要有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音、体、美教育技能,这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教育技能发展缓慢是制约幼师教育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技能训练不足,对艺术技能课重视程度不够。此外,对教学技能的基本功训练还有待于加强,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幼师专业化的发展。

第四,教育实践内容单一。实践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幼师专业化发展而言,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实践,让学生充分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工作,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领悟幼师的职业角色。但是,现今的高师教育实践,只限于参观与实习。学生对教育实践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不愿意去实践,认为实践可有可无,走过场,加之教育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很难把握幼儿教学的重点,导致教学过程呆板,严重影响实习效果,也不利于幼师专业成长。

三、 高师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根据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现状,高师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重担。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和家长的期盼,高师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未来的幼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历与能力并重。幼师的专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结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有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给儿童树立好榜样。同时,幼师要重视积累社会、历史、人文方面的知识,具备专业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专业结构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教学技能。在笔者看来,高师加强幼师的专业化发展切入点在于专业建设。

首先,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增强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意识是幼师成长的内在动力,需要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丰富专业知识,发展专业意识。专业意识的养成要靠明确的培养目标,因为培养目标决定着学前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要充分实现宽口径、厚基础,找准培养方向。高师要立足于培养具有学前教育的职业理想,树立先进的育人理念,培养具有过硬的教师教育能力,愿为幼儿教育奉献自我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彰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特色,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课程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幼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特色在于能够和当地幼儿园教育衔接,体现其应用性与向导性。高师院校需全面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技能课的比例。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继续承担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让学生储备大量的基础知识;大力调整专业必修课的课时与内容,突出学科结构和课程多元化特征,加强学生幼儿教育理念的形成,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选修课开设与儿童发展相关的教育课程,增强学生了解儿童的兴趣;综合实践课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彻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根据兴趣选课,不定期地去幼儿园进行见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再次,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加强教学实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师除了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必须具备专业的艺术技能。因此在专业必修课中要有所侧重,如要重视幼儿活动设计、儿童简笔画、琴法课,重视幼儿歌曲视听与视唱,在专业选修课中加入亲子教育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 “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实践需要保证一定课时。经常性地安排教育见习,同时要重视见习与实习的实效性,平时开展观摩见习,为学生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条件的高师最好能聘请当地幼儿园一线教师来学校交流与讲学。

最后,引领地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社会服务是高校的重要职能,高师培养的幼师人才大多留在当地幼教机构,支持地方学前教育事业。高师可积极开展顶岗教学,选拔优秀学生去地方幼儿园支教,定期对当地幼儿园进行调研,把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动态。这样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学生将成为沟通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成为地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为幼教事业发展献策献计,更好地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发展。

四、结语

幼师“虐童”事件令我们痛心疾首。这类事件给培养幼师的高师敲响警钟,幼师专业化发展势在必行,高师院校应以专业建设为切入点,培养具有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崇高的师德、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教师的职业特点与教师专业化[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礼仪教育;礼仪课程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个人礼仪是一个人仪容、仪表、言谈、行为举止的综合体现,是个人性格、品质、情趣、素养、精神世界和生活习惯的外在表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教育对象祖国的未来,是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引领者,我国儿童教育专家孙敬修说:“孩子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都装在计算机里,指导孩子的行为。”幼儿教师要用文明的语言,规范的举止影响受教育者。因此,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展礼仪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笔者根据多年教育研究的经验,总结出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礼仪教育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言传身教润如无声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的礼仪习惯除了来源与家庭与社会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都有很大的向师性,经常会有人说“什么样的班主任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得体的着装、仪态,幽默的谈吐,积极向上的形象气质,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方面,所以,我们作为未来教师的教师,应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礼貌待人,文明处事,率先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生耳濡目染,必定对她的礼仪教育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大家都知道人与人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师生之间也是一样,师生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穿着优雅职业但不过于沉闷严肃的服装,面对家长的问题应面带微笑、礼貌回应,即便遇到分歧或麻烦也应该做到耐心解释,处处体现一种遇事不慌、积极向上、文明高雅的形象,这对于绝大部分是女生的学前教育学生来说一定是一个好的示范。

二、开设专门的礼仪课程

为了使学前教育的学生更加系统的学习文明礼仪规范,提升文明礼仪修养,可以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开设内容充实、有趣味性、有可操作性的礼仪课程。如,对刚刚入学的新生应加强仪容仪表、校园文明礼仪教育、品德教育的学习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要侧重人际交往、品行教育、自律礼仪等的教育,而对即将毕业的同学要更侧重于面试礼仪、实习礼仪和服饰、化妆礼仪等的学习。通过这种系统有针对性的礼仪教育,会大大提升学前教育学生的整体素质。学前年龄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启蒙阶段,所以学前教育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非常注意自己的礼仪修养,这样才会言传身教,对幼儿的礼仪文明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作用。但是我们知道,中职学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部分本身就是中考的失利者,她们有的身上表现出的明显的自卑感,有的是由自卑而表现出来的更为强烈的自尊感,或是一直养成的对纪律和规范的无意识不服从,所以,想全面提高学前教育学生的礼仪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培养,需要讲方法重创新,要反复持久的进行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任重道远,我们仍要努力!

三、制定礼仪制度共同遵守

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制度的约束,礼仪习惯也是一样。学生入学后,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组织部门要制定适合学前教育学生专门的礼仪规范制度,既要服从全校整体的礼仪要求又要有专业的特点,以便同学们有章可循。比如,仪容仪表要求秀外慧中和谐自然,做到头发前不过眉、不遮眼,长发束起或盘起,发型不夸张,不染发,不过短;面部要整洁,不戴墨镜或美瞳,不画浓妆;着装不性感暴露,不穿吊带装、渔网装、露脐装、超短裙等;不戴夸张配饰。行为举止上做到:自然规范亲切优雅。面部要求做到神态自然,乐观向上,眼神坚定温和,忌横眉冷对、萎靡不振;守时守纪;坐姿要求腰背挺直、端正,双腿并拢;站姿要求挺胸收腹、抬头沉肩,双手下垂或交握于腹前。文明语言要求主动热情文明礼貌,多使用“您”“请”“劳驾”“谢谢”“不客气”等礼貌用语,多注意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公众场所声音轻,集体面前说话声音大,不说脏话等等。

四、学科教学注重渗透礼仪教育

第8篇

儿童的内心是纯洁的、是天真的、是好奇的、是求知的、是灵性的,儿童内心世界是美好的.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一批学者和教育者们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提出向儿童学习的口号理念.既然提出向儿童学习的口号,那就要从向儿童学习的口号中吸收精神营养,而儿童身上的精神营养必然从儿童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中体现出来,儿童素质的提高与家庭、社会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培养及环境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人员应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拓宽、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理念打开.

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目前国内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

由于当前全省乃至全国学前教育人才紧缺,社会对具有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需求旺盛,国家正大力发展教育行业,尤其是学前教育行业,国家在未来几年里对学前教育资金投入方面的比例会越来越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前教育专业将是就业的热门专业之一,优势明显.据统计,目前每67 名幼儿才拥有一名幼儿教师,离国家规定的全日制幼儿园1:61:7 的师生比例相差甚远,学前教育方面人才短缺现象非常严重,而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更明显;素质教育实施不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观念有待提高.

2.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优势与作用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选取要一定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手工艺与现代手工艺制作合成的手工制作课程.从收集素材到工艺流程制作,德育的烙印始终渗透在发扬民族特色、传承中华文化、振兴祖国传统艺术为前提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程有较广的实用性和创新性.体现在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程与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差别,传统的幼儿师范教育专业的美术注重美术的基础教育,课程在设置时往往是以素描,色彩为主,到工作单位后,所学的知识结构与儿童自身能力接受和兴趣有很大的距离,而现在教育对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注重,这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的德育教学探讨

学前儿童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学前儿童自身全面发展的基础.高职学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前儿童的良师益友幼儿教师.要使学前儿童自身得到全面发展,社会、家庭要有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之外,学前教育的老师们的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重中之重.手工课是高职学前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手工课又是幼儿园课程设置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的课程分量,是儿童喜爱的课程之一,笔者认为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教学在提高和完善人的品德形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渗透德育内容主要包括:

3.1 爱国主义、为人民服务宗旨及遵纪守法教育

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全方位的,如爱国主义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在手工课教学中认真挖掘德育因素,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向上、踏实勤劳的生活态度.通过手工技能教学,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获得传统艺术的熏陶,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昂扬的精神与热情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展现美好情感.

3.2 正确的择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教育

德育教育要体现时代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热爱祖国、忠诚祖国、为祖国奉献,遵纪守法,做一个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有诚信、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职学前教育劳动者.确立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择业观、就业观、创业观,提高自我适应社会的能力的有用之人.

3.3 团队精神和职业良知教育

团结就是力量,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如今改革开放,人们思想行为也得到解放,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改变.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中小组制作、分组制作是手工课的常见形式之一,如以故事、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题材内容,以泥塑、纸雕藤编类材料为主的手工作品,体现了个人力量在集体空间充分得到展示,集体智慧使个人的力量得到提升.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更是一项实现自我价值的终身事业.

3.4 感恩教育

在高职学前教育教学手工课渗透德育中,感恩教育在当代尤为重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思想受经济市场的冲击而变得有些浮躁,而德育基础教育的基点感恩教育成为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知遇之恩、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等这些传承千年的道德文化,熏陶和感染人类数千年.感恩是人成长过程中最起码的良知、处世哲学及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

4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解决方法与具体途径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制作方法与创新理念的课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是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1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主题内容上渗透德育教学

有意义的课程内容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是手工课堂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在剪纸、折纸、纸塑、树叶拼贴画、布贴、泥塑等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每一个手工艺术作品都蕴涵着一个做人的道理,学前教育学生在制作手工作品时不仅从主题内容是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对主题内容衍生的事物产生美好的情感而达到陶冶美丽的情操,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4.2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从制作作品成型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手工课是知识与技术、劳动与德育相结合的教育,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优秀传统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学生通过手工课制作在劳动与技术结合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4.3 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教学利用手工材料的特点和多学科知识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是密不可分的.高职学前教育手工课自身的特点及手工课中形形的材料、特别是对废旧材料的利用等对手工材料的特点认识、造型艺术的审美、环保思想意识等理念拓展与延伸,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是手工课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5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实践中几点思考

反思教学效果,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以它潜移默化的方式、直观的艺术造型,其德育感染力发挥着独特的职业道德功能.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学生适时的德育渗透教育是一项不容推辞的重要职责.

5.1 反思教学效果,开展德育实践,在全市遴选几家大型幼儿园研究成果应用场所

笔者就本课题研究以池州市内的市直机关幼儿园、贵池区幼儿园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实践活动场所,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中的德育渗透的推进中收到良好效果.

15 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1)班学生在池州市市直机关幼儿园见习期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领大(1)班小朋友在寻找、收集手工材料的这一活动中,教育引导小朋友们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利用手工教学活动以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的教学素材,用彩纸、剪贴、涂画背景等塑造一幅迎春的浮雕图,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小朋友们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增强小朋友们的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的意识.

15 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2)班学生在贵池区幼儿园见习期间,学生们带领中(2)班小朋友们用蛋壳做了不倒翁,用河边的石头做了京剧脸谱,用小型纸盒等做了机器人等,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引领和示范,来开发幼儿发展时期再创造能力. 使被扔掉的废旧物品仍然具有新的生命,让幼儿幼小的心灵感觉到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使幼儿小朋友从小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