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27 07:38: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基础设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来安县;旅游形象
旅游地形象指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印象、信念、观点的综合。旅游地形象形成的因素大致分为政治经济状况、旅游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旅游资源、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设施、心理感受等方面[1]。CIS(City Identity System)理论是进行旅游地形象设计的经典理论,来自于“企业识别系统”[2],包括三个部分,即旅游形象理念识别系统、旅游形象视觉识别系统以及旅游形象行为识别系统。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山水自然资源条件优渥,历史人文底蕴独特,在来安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运用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借鉴CIS理论从理念识别、视觉识别、行为识别等几个方面对来安县旅游形象进行全面定位和设计,对来安发展旅游,提升其旅游整体形象,促进该地地市场宣传促销具有重要意义。
一.来安县旅游形象现状
来安县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东部,东与安徽省天长市和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接壤,南隔滁河与南京市浦口区相望,西临滁州市南谯区和明光市,北接江苏省盱眙县,扼苏、皖两省要隘,是安徽省的东大门。县城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圈层,
对外交通便捷,以南京、滁州和合肥为主要客源地。
(一)总体形象现状分析
历史形象知名度低,文化张力有待提高。来安历史文化悠久,各资源所赋含的内在文化底蕴深厚,然而,来安旅游形象地位并没有绝对性优势,其资源尚未形成良好的地区吸引力和聚合力。
旅游景观分散,旅游地形象体系模糊。目前已成型的旅游项目主要是红色旅游项目、以白鹭岛为核心的休闲度假项目,其余各类旅游产品的旅游形象模糊。各地区旅游规划中的形象定位各自为营,在本地地方性分析的基础上,规划宣传各自的形象,未统一于整体的旅游形象地域等级体系。
(二)分区形象分析
来安5个县区分别是半塔镇、汊河镇、雷官镇、舜山镇以及杨郢乡。半塔镇的形象元素以红色、绿色、古色为主,以革命胜地旅游体验、森林公园生态行为主要形象;汊河镇呈现的是商务休闲的创意旅游形象;雷官镇的旅游资源基础主要是生态湿地,有“南京的后花园”,“候鸟的温暖窝”之称;舜山镇凸显其历史人文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特色;杨郢乡的风能和科技使其具有“空中三峡”的形象。
(三)资源基础分析
1.自然资源条件好
气候环境舒适,县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季风气候显著的副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湿润与半湿润气候;山地条件优越,县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林木资源丰富,自然植被以草本植物群落和次生植物类型为主;生态湿地优渥,雷官地区的黄大圩生态湿地,位于皖苏交界的向阳河畔,已建成千亩农业生态园,并有“百鸟天堂”之称;水域资源丰富,来安县辖区内有观光游憩河段、观光游憩湖区等。杨郢、张山、施官等地区,四面环山,地势起伏较大,是典型的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带,风能条件较其他地区十分优越,具有发展内陆地区风力发电的强有力条件。杨郢乡辖区内两条总里程达75公里的“风车景观长廊”不仅会成为游人观光的胜地,也会成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典范。
2.历史人文资源丰厚
红色旅游资源条件好。来安县半塔镇,以皖东烈士陵园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已初具规模。半塔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半塔保卫战现存革命旧址七处。
舜山镇修建于元代的尊胜禅院、记载建院历史的曹寅碑刻,半塔镇龙窝寺等是来安县独有的文化遗产。辖区内更有千年银杏王,两百年金银桂等古木,增添了悠远的古典情怀,富有神秘色彩。佛教文化在来安县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鲜明特点和影响力。东北部龙窝寺森林公园包含古龙窝寺遗址,中部舜歌山风景区有尊胜禅院遗址,在辖区内做成佛教文化朝圣观光胜地,能够凸显地区的文化张力,增强文化内涵。位于来安县城北的舜歌山,又名大安(庵)山,相传古时,经常有砍柴人在山上互相对歌,且舜帝曾在此处耕种并放声歌唱过,因此得名。故该区域为古虞舜文化、农耕文明遗址之一,是舜文化继承和发扬的强有力载体。
(四)市场认知分析
目前来安县最重要的三大客源市场是南京、滁州和合肥,其次是苏锡常地区、上海以及宁杭地区,国内其他城市和境外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根据不同客源地游客游览来安县后的体验调查数据,分析得到游客的游览感受,描述词提及率最高是放松,其次是舒适,自由、休闲是仅次前两者的高频词。而受访旅游者中期望在本地开发游乐园嘉年华、山地休闲产品的人数占较大比例。
(五)受众需求分析
来安县旅游受众的旅游需求主要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为主,这是由当前高节奏和高效率的城市生活决定的。在来安县开展的问卷调查中,以放松身心为旅游目的的游客占受访者的55.88%,这部分游客的年龄段集中在18--45岁。渴求亲近自然的受访游客达到23.80%,是来安游客的另一重要旅游需求,同样以18-45岁为主。11.76%的受访游客是为了外出锻炼身体。受访者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人,均将外出锻炼身体作为前来旅游的目的;年龄在18-25岁的游客,倾向于寻求刺激,这对于探险旅游项目、山地赛车以及徒步登山这类的项目有一定的需求;在丰富人生经验这个目的上,18岁以下的游客较为突出;在商务/这个目的上,25-46岁的游客有一定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来安县旅游受众需求的旅游形象因子应当包括生态旅游因子、度假旅游因子以及流行项目因子。
1.生态旅游因子
近年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日益成为新时期旅游者的追求,一般性园林情趣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已经难以满足游客需要,对山林野趣和大自然的追求与寻觅日渐成为旅游新型模式的发展趋势。生态旅游必然是主导性潮流,来安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以之为基础的多维度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正好顺应了该潮流。
2.度假旅游因子
度假旅游已经渐渐成为国内旅游者的渴望,来安丰富的山水林地资源,是发展度假旅游的重要基础、核心要素,同时,来安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是周边地区和“南京一小时都市圈”旅游者度假旅游的首选地,故度假旅游因子是在来安县旅游形象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3.流行旅游项目因子
乡村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旅游的日益流行,观光产品逐渐向度假旅游产品的转型。根据来安县旅游产品现状和资源开发条件的分析,徒步旅游项目和自驾车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发展很好的依托,具有联动区域、提升形象、带动旅游配套设施发展等作用。银发旅游、养生度假是近年来日益蓬勃的旅游产业。来安自然资源好,适合开发养老旅游线路。空气清新、阳光充裕,山林水体优质,对老年人身体疾病的治疗、休养、恢复都大有好处。因此,来安县旅游形象可以围绕乡村旅游、徒步旅游、自驾车的旅游、银发旅游、养老养生度假来进行,推动产业链式发展。
二.来安旅游形象定位与设计
旅游地形象设计的核心首先是要解决旅游地的基本定位问题。对旅游地的定位要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进口时代、形式借鉴广告的原则[3]。旅游地的形象设计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CIS理论是经典的旅游形象设计理论,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即理念识别(MI)、视觉行为(VI)、行为识别(BI),三者相互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一)来安旅游的理念识别(MI)
理念基础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旅游地的理念分析,形成对旅游产品准确而清晰的认识,是进一步建立用以表达和传播旅游点形象的主题和宣传口号的基础[3]。来安的资源可以用五种颜色来概括:绿色代表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和宜人秀美的自然风光;红色代表的革命老区;银色代表以风力发电的现代科技新能源;蓝色代表丰富的水域资源;古色代表以舜文化和佛文化为核心的古遗文化。来安具有优渥的自然山水和人文资源,区位条件好,面向南京、合肥等都市圈市场,适合打造成为泛南京都市圈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来安旅游总体形象定位为“多彩之旅,休闲来安”,使之形成“以自然风光为主体、古文化为底蕴、生态科技为依托、富含五色、休闲、度假、人文、观光等丰富内涵”的旅游形象综合体。
(二)来安旅游的视觉识别(VI)
视觉形象是旅游形象的静态,是滚动演变的识别符号,是具体化、视觉化的传递形式。旅游地是一种突出的视觉景观实体,旅游地的整体形象首先来自于景点本身的视觉造型,视觉形象的设计在旅游形象设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4]。来安旅游形象的视觉设计中,需要对来安旅游名称、来安旅游徽标、标准色、旅游形象代言人、旅游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等视觉形象进行策划。
1.来安旅游名称、旅游徽标、标准色
来安旅游所采用的名称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简洁易记,便于对外宣传。旅游徽标是形象的标志,它通过形象、生动、独树一帜的视觉符号将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传递给公众,形象设计考虑来安的旅游徽标需要凸显来安旅游的绿色、红色、银色、蓝色、古色,标致应当简洁生动,整个曲线造型富有动感,可识别性强。旅游标准色以绿色、蓝色为主,从而凸显来安山水风光圣景,以及生态科技环保的理念。古铜色可以作为古遗文化的基色,彰显历史人文风采。
2.旅游形象代言人
旅游形象代言人多数选择在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可请滁州籍或来安籍的影视名人为形象代言人,借助其社会影响力扩大来安县的知名度。据资料表明,前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的母亲属来安籍,若邀请赵小兰女士为来安县旅游形象代言人,势必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旅游地知名度。
3.旅游户外广告与交通工具
户外广告的设计要注意考虑到与来安县山水林地等景观的和谐搭配。独特的交通工具容易给旅游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旅游地形象的代表。根据来安情况,其旅游地交通工具适合以生态环保的电瓶车、仿古战车和畜力车等为主。
4.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应体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并注意迎合旅游者的购物心理。来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包括雷官板鸭、来安花红、来安三蒜、碧绿春酒、林桥苗木等系列旅游纪念品,突出来安旅游区的文化内涵。由于来安隶属安徽省,又处于南京市一小时都市圈内,面向省外游客机会多,因此也可以推出具有徽文化特质的旅游产品。
(三)行为识别(BI)
旅游地的行为识别属于“人—人”感知系统[5],旅游地氛围的营造、旅游地人员的态度月行为、旅游地产品的策划和宣传都属于旅游地形象的行为识别的重要构成部分。
1.旅游地氛围营造:来安县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是旅游的基础和特色,需要注意将二者紧密结合,注重天人合一的设计。注意旅游地基础设施诸如出入口的设置、餐饮娱乐设施、建设通畅的内外部交通的完善和强化,保证路况的优质,道路设计需要同旅游地景观风格契合。
2.旅游地人员规范:旅游地人员规范包括服务识别系统和风情识别系统两方面,分别表示旅游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和居民形象,是旅游形象构成中的重要环节。注重旅游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服务意识、业务素质的建设,加强来安县居民的好客教育,培养居民对规划区形象建设的参与意识,对增加居民对来安旅游形象建设的责任感十分重要。
3.旅游地产品策划宣传:旅游地形象需要通过其旅游产品的宣传策划而推广到客源地并吸引旅客。有必要针对各个客源市场,推出来安旅游宣传片,利用来安当地民歌民谣,将宣传词填入民歌曲谱,进行传唱,宣传旅游产品,以彰显来安地方特色。
三.结语
旅游形象设计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前瞻性、动态性[6]。在当前来安县旅游形象的知名度较低,体系模糊的状况下,充分利用来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田地,丰富的五色旅游资源这些文脉,依据旅游形象设计的原则,根据旅游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对来安县的旅游形象进行设计与定位,不仅是旅游形象塑造的需要,也有助于开拓市场空间,获得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黎洁.论旅游目的地形象及其市场营销意义[J].旅游论坛,1998,1(1):15-18.
关键词:体验;民俗;旅游;景观;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与体验
1.1景观设计
景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包括自然因素,还包括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因此景观设计对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理解。一个较为普遍的共识是:“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知基础上,景观设计规划是在一个相对宏观尺度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途径”。然而,任一区域的景观设计都不是固定型方案,设计者还要挖掘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域个性等,使设计的最终目标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共存、发展。
1.2体验
对于体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体验不仅是一种活动,还可以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个体亲身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段经历的思考、感情和认知。尽管不同的人在同一景观内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感受,但最受欢迎的体验方式是可以挖掘的。由于体验能够使每个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给旅游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规划视角,更有学者指出旅游规划的核心内容就是为旅游者营造独特而奇妙的体验。因此,民俗村旅游规划的每个细节都应围绕“体验”而进行。
2体验型民俗旅游景观设计基本原则及方法
2.1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灵活使用当地所生产的素材材料、传统建筑工艺手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进行设计;(2)渗透体验的理念。在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和传播发扬民俗文化,规划者要对该区域所产生的体验种类进行分类,从而在细节上不断完善景观的规划;(3)和谐统一、统筹兼顾。景观设计不仅要讲究主次,突出景观的设计风格和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要注意其整体性以及景观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风格统一,将“体验”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贯穿始终。
2.2方法
进行“体验型”民俗村景观设计的首要工作是调查和掌握这个地区的景观特性、生态环境的特性以及可参与体验的特性。首先要对场地进行的详细调查,其次分析当地景观变化趋势、地域地形地貌、文化特征等,再次进行初步的构想和景观设计,最后进行景观设计和最终方案的确定,力求使之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以人工建造的建筑景观,和以园林景观为核心开展旅游活动,再加上以“体验”的方式让人们去亲身感受文化景观,因此创造了景观的独特性,成为了民俗旅游景观成功与否的关键。
3体验型民俗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要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3.1景观的多样性必须得到协调统一
体验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景观成为景区吸引游客的关键,一切建筑物、空间环境、园林景观等,都应该以突出民俗文化核心为宗旨,同时也不能缺乏对景观设计的营造。因此,要把景观设计和民俗文化看作整体,与核心吸引物的景观特色相互协调的同时,不破坏景区原生态环境。在实践中,我们一定要遵循自然法则,保护自然环境,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来完善景观设计规划。总之,以体验来指导民俗旅游目的地的景观规划,能给景观注入更多的情感内容,突出景观的地域文化性。
3.2要根遵循地区性质和景观特点进行设计
民俗文化村成为旅游区之前,是当地人居住和生活的空间,这里凝聚着民族的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经历。在做民俗文化村的规划设计时,必须遵循地域文化和地域特性。目前有些民俗文化村景观规划出现雷同设计,没有创新点就是因为对地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
3.3民俗旅游接待设施应配合独特的景观
旅游接待设施,主要指购物场所、酒店宾馆、饭店餐饮、演绎场所等地方,这些旅游接待设施应和城市的商务性接待设施有所区别,形成有主题化酒店餐饮、建筑物、步行街等独特旅游设施。
关键词:旅游基础设施民营资本投资渠道
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游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主要指饭店、旅行社、购物商店、娱乐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指景区旅游公路、步游道、旅游景区停车场、环保环卫、供水供电、安全消防等设施。
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发展现状
合理的经济体制其投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投资来源既包括来自政府的,也包括来自民间的各种投资。近年来,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实践证明,仅仅依靠国有资本这种单一的投资主体来发展旅游业的时代已经结束,有效地启动社会及民间资本,能够较好地解决发展旅游大产业所面临的资金瓶颈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我国投资旅游业的民营企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主业是旅游业,并积累了实力的旅游企业集团,如宋城集团和开元旅业集团,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其有实力进行扩张投资,寻找产业中新的高效投资项目;非旅游产业的其他大型企业集团,如万向集团在企业的发展中寻找新的投资方向,谋求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要成分的股份制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集社会散资为整资,共同开发旅游,如临安的浙西大峡谷等。
当前,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主要项目是酒店、旅行社、旅游景点、餐饮及工艺品等。民营资本投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偏少。在我国,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风险高,其投资主体历来由各级政府担任,这种单一的投资既不能满足旅游基础设施对资本的大量需求,也不符合旅游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民营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途径
旅游基础设施属于市场性的基础设施,从产品的经济属性上看,具有较强的私益性、可收费性和可竞争性。这些经济属性决定了这类基础设施在供给上的“市场性”特征,即它的供给活动可以置于市场活动的领域,按市场赢利目的采用市场手段来进行。因此,旅游基础设施与市场具有天然亲和力,非公有资本应当成为这类基础设施供给的主要形式。当前可通过以下方式融资,从而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BOT方式,即“建设、经营、移交”。典型的BOT形式是:政府同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负责设计、筹资和承建某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公司在协议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这项设施,并通过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利润,协议期满后,这项设施的所有权无偿移交给所在地政府。BOT模式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BTO方式,即“建设、转让、经营”。具体做法是:投资企业或个人全部或部分投资建设(B),建成后转移给经营公司(T),由经营公司负责经营管理(O)。在一定期限内投资公司与私营公司实行利润分成或其他形式分成。这是吸收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基础行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也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集资方式之一,也是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筹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酒店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已有成功的先例。
TOT方式,即将建设好的公共工程项目如桥梁、公路,移交给外商企业或私营企业进行一定期限的运营管理,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所建部门或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在移交给外商或私营企业时,建设单位将取得一定额度的资金以再建设其他项目。对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而言,政府可以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然后采取TOT模式吸引民营企业竞购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全部或部分产权和经营权,不但速度快、见效快、运营效率高,而且可以回收一部分资金,快速提高基础设施的总量和质量,从而进一步缓解我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
ABS方式,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ABS融资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它是一种独特的不显示在资产负债表上的融资方式,资金的取得也不是负债,而是用未来收入来抵押,它出售的是未来资产收入而不是资产本身,其价值在于可预测的现金收入,其需要用未来现金收入为抵押,由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并担保,为投资者提供安全、简化的投资手段。旅游基础设施的特点是收入安全、持续、稳定,可以采用ABS方式。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此种方式一定可以应用于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操作。
PPP方式,是国际上新近兴起的政府与私人合作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形式。通过这种合作形式,合作各方可以达到与预期单独行动相比更为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这种模式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项目所在地政府或者所属机构与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及其在项目建设中发挥的作用,降低投资风险。
发行旅游国债。我国2000年开始将旅游基础设施列入国债投资计划,当年安排国债资金13亿元,2001年安排国债资金16.2亿元,两年安排旅游基础设施国债资金合计29.2亿元,共安排项目260个,可建成旅游专用公路5500多公里,游览步道1500多公里,以及一批供电供水设施、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景区环境整治工程。通过旅游国债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拉动了相关社会投资,充分发挥了国债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效应。
以上几种融资方式,各有利弊,BTO与BOT区别在于经营与转让的方式问题;ABS是引入证券化的项目融资;TOT是用本身资产融资;PPP模式更侧重于项目全过程的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各个阶段的组织与合作;而发行国债是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各旅游目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当地财政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旅游基础设施融资应注意的问题
(一)拓展融资渠道
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投资固定资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投资的欲望比较强烈,而且具有巨大的资金源,应通过政策措施加快实行国民待遇,通过项目建设和引导投资等办法,把这部分资金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首先,政府要拿出有投资价值的项目来给民间私人投资建设。其次,要尽量降低其建设经营风险,政府可以和约形式保证投资者在特许期内收回投资,并取得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利润,让利于民。最后,鼓励和引导那些单独承担某个投资额巨大的项目建设有困难的民营企业组成联合体,或成立股份公司、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投资。
(二)切实保障债权方的合法权益
政府管理部门应严格实行依法管理、转变职能和观念,按市场的原则和法规赋予投资者的权限,充分发挥各种资本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保障投资者的收益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而这一目标的中心环节是为基础设施融资确立一个健全的法律框架。只有明确的法律文本及其相应的规定,才能公正公平地表明经济活动所拥有的条件、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期望得到的利润,并予以公开的保证,从而才能真正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市在学习实践活动中,针对制约旅游规模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研发投资开发模式,实行行业监督管理,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一、科学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市立足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城市特色不够突出的现实,加快了对国道215线、*机场、敦七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了对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了对*宾馆、飞天宾馆等接待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了旅游发展基础。*市还坚持把城市当做景观建,把建筑当做景点建,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目标,用文化元素包装城市,实行汉唐风格建筑管理,并深挖细节,在街面大理石、树池盖板、广告灯箱中融入莫高窟艺术图案,使街头巷尾处处彰显出*文化旅游名城特色。
二、科学筹划,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扩大客源市场,提高城市知名度。*市对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分布、构成进行深入分析总结,针对国内市场,制定了“巩固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及新疆客源市场,开拓华北及西南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战略;针对国外市场,制定了“巩固日、韩等主要客源市场,大力开发欧美等发展中客源市场和非洲、中东等潜在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战略。并采取举办会展、招商洽谈活动,善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介及列车、宾馆、商场广场等各种场所的办法,向游客发放宣传图册;组织团队参加各种旅游节会,确保在内做好宣传、在外搞好推介,形成有力的旅游宣传立体攻势。
三、科学谋划,研发投资开发模式,发展文化产业,促进转型升级。*市以“旅游立市”统筹全局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做好旅游推介的基础上,认真谋划,进一步研发投资开发模式,树立了“大旅游”观念,加强了与沿线重点城市的区域合作,拉长了旅游线路;实施了宾馆饭店创星、旅行社创强、景区创A、商品创佳、导游创优工程,增强了竞争优势;并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力度,新建中国*名家书画村,编制阳关休闲旅游度假区详规和文化保护规划,邀请省内外文化名人,艺术院校师生来敦采风,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效促进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科学强化,实行行业监督管理,强调以客为本,提升接待服务水品。*市把“以客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升接待服务能力”作为中心任务,把“创新管理机制”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针对旅游市场监管及服务质量监督检查环节薄弱的问题,探索成立了旅游执法大队,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把质检队伍延伸到各宾馆饭店、旅行社、景区,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针对全市导管中心不能适应近千人的导游队伍规模,探索组建了导游管理服务中心,实行市场化的管理模式,为行业管理创建了长效机制,为切实提升接待服务水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关键词] 智慧旅游理念;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逐渐普遍及信息技术手段的逐渐应用,旅游行业为适应智慧旅游理念,强化自身旅游发展能力,已经在其内部逐渐完成了旅游信息化的转变和建设。乡村旅游是近几年旅游行业中一项热门的旅游项目,也是缓解我国旅游行业低谷的一丝清泉。在当前智慧旅游理念下,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何去何从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智慧旅游理念及旅游信息化发展
智慧旅游理念主要是指利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便携式终端旅游设施,从而主动的感知旅游资源、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等信息的一种旅游理念,通常也被称之为智能旅游理念。智慧旅游理念下要求我国旅游行业逐渐完成其信息化发展模式,从而提高其在旅游市场环境中的市场竞争能力。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是指旅游信息化技术与互联网云端,建立“互联网+旅游”的发展模式。旅游信息化的发展进一步带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乡村旅游行业在其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逐渐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周边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将部分信息内容以网络信息的形式实施信息公布;第二阶段,形成期。随着电脑的普遍应用,我国社会直接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形成带动了乡村旅游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乡村旅游的跨城市发展;第三阶段,发展期。云计算、移动终端技术以及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推行,信息化技术手段在酒店、旅行社、景区等范围内已经开始广泛开始流行,乡村旅游信息化全面实现了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模式;第四阶段,成熟期。截止到今天“互联网+”模式和智慧旅游理念的形成将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发展带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建立了以村镇为中心的乡村现代化景区。
三、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旅游网站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旅游网站的建立。传统的旅游网站中主要是以国家级旅游景区为宣传内容,建立景区专门的网站。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发展,以乡村旅游景点为主的乡村旅游网站已经成为旅游网站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网站建立的过程中以各大搜索引擎为基础,建立检索网页,在网页内部以市级单位为核心创建该地区直辖范围内各大乡村旅游景点,并且对下属各个景点的基本信息和特色旅游实施网络介绍和宣传。个别先进的乡村已经与携程、途牛等大型旅游网站建立了旅游路线计划宣传的活动,实现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
(二)旅游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在智慧旅游理念下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景区内部管理系统。例如,乡村旅游中已经逐渐开始使用电子门票、区域内文化自主保护电子系统、信息化环境监测系统等内容。我国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中部分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逐渐开始实施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LED信息系统,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的安全性和新颖性。此外,我国以三坊七巷等35家乡村旅游景区为首的“身份证入园管理模式”已经投入乡村旅游管理信息化发展建设中。
(三)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当前我国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在智慧旅游理念的影响下开始逐渐推广区域旅游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例如,针对乡村景区内的各个景点设定自助景点门票售票机,在景区内引进自动贩卖零售和饮用水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降低景区建设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浪费。此外,我国《关于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乡村信息网络工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实现了我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发展。
四、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
随着旅游事业迅速的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新型的旅游形式,在开发后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企业家对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开发,这些经营者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自身的知识和素养有很大的关联。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受到投资成本的影响,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经营时,未认清“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时,仍旧采用传统广告的形式,这样就很难引起更多网络群体的关注。此外,一些地方自行建立的乡村旅游行业网站,受地域的影响受众群体较小,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具有广泛的传播性,产生这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经营者对网站宣传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的。
(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足
新世纪以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在逐渐上升,这样的发展环境使人们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旅游领域中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能提升旅游管理的工作效率,为乡村旅游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在很多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意识中,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较少,这样的意识很难实现对旅游产业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实际上,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中,信息和数据存在相互重叠的现象,并且相对独立,未能形成信息数据共享的体系。此外,旅游企业中的工作人员未经过信息化技术方面的培训,这就导致了乡村旅游产业中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相对较低。
(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产业为了适应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应逐渐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建设。但是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很多的不足。在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中,虽然计算机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企业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实际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功能未能充分的发挥,所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时,产生的影响力较小。目前国内很多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五、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一)加强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
乡村旅游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向智慧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这不仅能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同时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今后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应加强自身网站建设和网站宣传的工作。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在于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对自身的旅游信息进行宣传,与较热的公共服务网站进行合作,使游客在公共服务网站上对乡村旅游产品进行预定,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服务的顺利链接,以此来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服务质量。
(二)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
乡村旅游企业经营者多为当地的农民企业家,为了有效的提升整体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水平,首先要提升经营者对信息化建设的意识。而智慧旅游建设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升级模式,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注重旅游公共服务和管理服务的有效链接,通过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来建设智慧旅游模式,能够实现对社会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应充分把握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建立有效的人才管理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三)全面建设乡村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
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含了数据库、物联网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等。其中标准化的数据库是智慧旅游景点建设的基础条件。数据库中收集了海量来自政府和游客的信息,这能为乡村旅游产业制定新的发展策略提供可靠的数据。因此,应注重对数据库的建立。另外,物联网实现物物连接主要依靠射频识别技术,为了实现智能旅游景区的建设,应注重对物联网各个环节的配置。随着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手持电子智能终端的游客可以随时介入无线网络中,能对旅游体验进行实时的分享。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应强化对无线网络通信的建设,从而为游客提供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智慧旅游理念实质内容是为游客打造智能化的乡村旅游服务。智能化旅游服务主要是将目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到乡村旅游产业建设中,例如,云计算技术、海量数据库、物联网、无线网网络通信技术等,但是在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建设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智能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张凌云,黎j,刘敏.智慧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旅游学刊,2012(5):66-73
[2]黄忠伟.广西乡村旅游信息化发展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43-144
[3]郭华.信息化背景下川东地区低碳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7):58-59
[4]陈颖杰.海南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6):117-119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