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4 05:13: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工作本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第1篇

主考学校

星期六(1月10日)

星期天(1月11日)

代码

名 称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上 午

(9:00-11:30)

下 午

(14:30-17:00)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13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2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0815 西方文论选读(选考)

00821 现代汉语法研究(选考)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选考)

050201  英语

(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840 第二外语(日语)  050426  环境艺术设计(本科段)  福州大学  00975 工程概预算

00701 人体工程学应用

*100804#

中药学

(本科段)  福建中医药大学  03052 中药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  03034 药事管理学

03053 中药制剂分析  03050 药理学(三)

03049 数理统计

03047 分析化学(二)  020104#

财税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69 国际税收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20106  金融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79 保险学原理

*020110

国际贸易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045 企业经济统计学

*020210

旅游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9 中外民俗  05034 旅游地理学

06944 中国旅游文化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6123 导游学概论

00200 客源国概况  020213  企业财务管理

(独立本科段)  集美大学

00207 高级财务管理

020256  项目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5065 项目管理法规

05066 项目论证与评估  05058 管理数量方法

05063 项目时间管理  05059 项目管理学

05060 项目范围管理

05062 项目质量管理  05061 项目成本管理

05064 项目风险管理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281 社区社会工作

06947 犯罪社会学  00282 个案社会工作

00283 社会行政

06948 婚姻家庭  00279 团体社会工作

00284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

00285 中国福利思想  00278 社会统计学

00280 西方社会学理论

00286 福利经济学  040102  学前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399 学前游戏论

00886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0881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0882 学前教育心理学

040107  教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  福建师范大学

00459 高等教育管理  040112  小学教育

(独立本科段)  福建教育学院  00542 文学概论(二)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6231 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学  03330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03329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050302  广告学

(独立本科段)  厦门大学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40 平面广告设计  00639 广播电视广告

071502  应用心理学(独立本科段)  福州大学  06053 变态心理学

07048 心理诊断  07051 学习心理学  06059 心理学研究方法

07049 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  02106 普通心理学

*100805  药学

(独立本科段)  福建医科大学  02087 分子生物学

05524 药用植物与生药学  01757 药物分析(三)

01759 药物化学(二)

05522 有机化学(五)  01763 药事管理学(二)

06831 药理学(四)  01761 药剂学(二)

02051 物理化学(二)  050425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科段)  福州大学

05412 专业制图

00688 设计概论  *020209  旅游管理

(专科)  福建师范大学  01793 旅行社管理实务

04929 旅游市场营销  00193 饭店管理概论

01521 导游基础知识  01792 旅游企业公共关系

06124 旅游文化学  03959 旅游政策与法规  030202  社会工作与管理

(专科)  福州大学  00266 社会心理学(一)

00273 社会工作实务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6097 社会问题(二)  00274 社会政策与法规

06095 社区服务  00272 社会工作概论

06096 社会传播学

050303  公共关系

(专科)  泉州师范学院

00638 企业形象与策划  050405  室内设计(专科)  福州大学  00712 建筑工程定额预算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00708 装饰材料与构造  00688 设计概论  082201#  管理工程

(专科)  福州大学  02625 现代企业管理(一)  06135 数据库在企业管理中应用  02151 工程制图  02626 现代企业管理(二)  *100801#  药学

(专科)  福建医科大学  02068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535 有机化学(三)

03027 植物化学

03023 药物化学

03033 生物药剂及药物动力学

03034 药事管理学  02911 无机化学(三)

03024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26 药理学(二)  02175 分析化学(一)

03029 药剂学

第2篇

论文摘要:以高校的三大职能为切入点探索地方高校在建设地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中的路径,结合了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现状,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措施。 

根据《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示范创建活动的通知》(民函[2009]8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工作的意见》(桂政发[2009]13号)要求,自治区决定将贺州市八步区列为4个广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县(区)之一。 

贺州学院位于贺州市八步区,是当地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其中文系开设了“社会工作”这一专科专业,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直接输送科班出身的专业人才。本着高校的三大职能,学院必然要在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八步区社会工作者分布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人才现状。 

1.人才分布。八步区目前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主,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司法、扶贫、共青团、妇联、工会、社区工作人员等有关人员组成。主要分布于党政机关、行政和事业单位以及社区。 

2.人才结构。在社会工作人才结构方面,大部分现职的民政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来自于其他的相关领域,并不具备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历上以大中专居多。2009年开始,八步区民政局首次组织了13名民政工作人员参加了自治区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目前全区有1人获得社会工作师职称。 

(二)不足分析 

现职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素质不高。目前八步区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主要是由民政、人事、公安、社保、教育、卫生、工青妇等行政部门或有政府背景的各种社会团体的在职工作人员组成,他们几乎包揽了社会工作各种服务领域。而社会工作的某一服务领域的专业人才几乎空白,没有专业人才的带动,难以有效开展社会工作。 

缺乏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由于没有取得政府的支持,无法明确界定社会工作岗位,更没有形成社会工作者的从业标准。各级各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未能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存在定员定编问题。民办的社会服务机构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得不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 

二、地方高校参与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高校的三大职能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笔者认为,从三大职能入手,来讨论不同职能层面的参与路径,可以避免角色不明,目标冲突等问题的产生。 

(一)人才培养[1] 

在课程设计方面,专业教师要以人与社会的理论为基础,以专业介入理论为桥梁,以专业方法与技巧为实施手段,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不断进行课程评估,可以通过专业教材的编写,更好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课程设置要注意动态性,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进行调整。 

在教学结构方面,应针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来设计。选取教学方法时要注意考察课程的特点、内容、形式和重要程度,采用如开放式讲授、角色扮演法、讨论、辩论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考、动手能力。 

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提供一个真实的操作平台,让学生去验证所学理论,提高实际工作水平。社会工作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因为社会工作是一个职业化了的专业,知识、技巧、实务模式的学习,都是为了能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实务活动。 

(二)科学研究 

学院应参与到相关机构的专业岗位设计过程中,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明确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领域和配备要求,推进岗位设置工作。用调查研究来推进科研项目的发掘和建立,一方面可以为政策的制度提出建议和参考,另一方面,以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来推进教学改革,为自身的学术水平提升带来了契机。 

除了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理念,建议和参考,还可以直接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衔接起来。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建立实践性的科研项目,项目的成果又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达到一种双赢的状态。 

(三)社会服务 

在人才培育环节上,实现“ 双转化”,[2]即从事实务工作的人员向专业化和专业毕业学生向职业化的转化。这样高校和服务机构可以在合作前提下实现双赢。 

1.高校——输送专业人才。学院应按照社会工作岗位的要求,培养合格的专业毕业生。由于是专科学制,学制较短,更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的毕业生,缩短毕业生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过渡的时间。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争取在毕业时拿到双证,即毕业证和职业水平证书。 

2.高校——培训在职人员。因为目前大量的从业人员并不具备社会工作的教育背景,所以要建立针对非专业在岗社会工作者的培训制度,以及与之对应的培训基地。学院一方面应该整合专业师资优势,邀请专家和学者,通过继续教育、脱产培训、在职学习、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不断更新从业人员技能知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师资建设,专业教师应接受督导技能的培训,研究在岗非专业人员的特点,更好完成专业培训。 

三、总结 

高校与地方机构建立发展型的互惠关系, 通过教学相长、教学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达到建设当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3篇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大学之中的最后一个学分内容,应该把它的严肃性与课程等同起来,要以对待上课的责任心去对待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报道已有很多[1~3],在此不多表述。

2利用环境科学的大方向,加强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自主设计能力

国内外对中国学生的普遍认识是解题能力很好,但提问能力或者创造能力很差,因此,我们更希望毕业论文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或者设计能力,而不是像应付普通考试一样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设计按部就班的一路做下去。如何选题就成为毕业论文指导模式调整的主要内容。环境科学的内容涉及面广,而且专业性较强,毕业论文选题要顾及专业性、研究性、时限性等多个方面,现有的毕业论文指导模式主要是依靠专业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的,也有少数同学是自主选题进行研究的。我们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题的研究,在我校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给予资助,但由于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还比较差,因此需要相关导师更费心的进行指导。特别是对于环境科学这样覆盖宏观到微观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要避免出现选题过大过空工作量来不及做,另一方面又要避免研究过细过深导致经费缺陷的问题,必须先选好合适的题目,订立可行的实验方案计划再开始实验。避免出现因为缺乏经验导致遇上难以解决或者过于复杂的问题导致实验失败的情况。而对于大多数跟着老师做课题的同学而言,我们建议导师让学生先动手制定实验方案,然后与其进行讨论修改定稿开展实验。并坚决反对将本科生当做洗碗机,仅仅跟着研究生洗洗瓶子到时候由研究生抽出部分数据写本科论文,这种做法虽然导师和学生都很省心,但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却可能什么都学不到,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3因材施教,使得毕业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工作方向

环境科学专业的涉及面较广,而且应用性操作性较强,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工作去向与实际兴趣对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控制。如对动手实验能力较弱,今后也仅希望从事环境规划或者环境评价工作的同学,可以给其设定规划或评价方向的论文课题,鼓励其查找资料,或者去相应公司实习,通过整个论文过程能取得相应的理论经验,为其今后踏上岗位打好基础。而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根据其生物或者化学的基础能力不同进行分科,分别参与到环境化学或者环境生物学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如让其参与水质指标监测、或者进行生态学的监测、调查等等课题,在整个毕业论文的课题中能找到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

4采用多种模式结合的手段合理分配现有的教学资源

由于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指导的时候经常需要进入实验室开展论文,且本科论文大多都在毕业前集中开始,容易造成实验室资源不够分配的情况。因此,必须合理利用现有的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努力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实验。具体的内容包括:(1)按照第3点所述,将学生进行分科,对于部分把握不准自己论文方向的学生进行均衡性调整,减轻各个实验室的压力。(2)将学生实验安排错时调整,如室外水质监测的一般一个月采样1~2次,而做室内模型试验的则需要连续几周,尽量将室内模型试验的工作期与室外采样期错开进行或者将同学结合起来,对室内室外相同的指标进行分组测试,提高操作效率。而需要老师带队的监测、调查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以避免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3)鼓励学生到更好的学校或者到实习单位开展毕业论文实践。对于部分希望考入更好学校读研的学生来说,能有机会去这些学校熟悉环境认识导师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因此,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与外校老师沟通,参与到相关的研究中去。进入实习单位开展论文工作可以更快的让学生适应今后的社会工作,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也可以提早培养人才。但由于一般单位的数据会有保密性,而且论文质量的可控性较差,因此,该方法尽管可行,但不适于大量推广。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变迁急剧、社会问题增加,由此上海、深圳、北京等城市相继出现职业社会工作者。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化服务,强调的是专业的价值性、实践性和技巧性。职业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和其对实践性取向上的要求,使社会工作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挑战时期。教育中提高实践性教育比重、快速改变教学同实践相脱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了社会工作教育界讨论的话题。

1 实践能力在社工人才中的重要性

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中认为“社会工作实践也称社会工作实务,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实践特征。从本质上说社会工作服务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社会工作要通过对科学方法的运用,与服务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简单的说,社会工作者要去做,不但要有很强劲的实践能力,还要根据不同的案主和问题根据情况不断的改变工作方法与技巧能力,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①实践既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手段也是工作内容,社会工作者只有通过复杂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有效助人的目的。

学校培养社会工作者的目标是提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领域中的具体工作能力,就是要求社会工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将理论转化为具体工作技巧和方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将理论应用在实际、将社会工作价值观内化,这系列教育任务都要通过实践教学训练使之完成。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通过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案主,推动他们能力增强,获得个人成长,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则更增加了专业归属感,提升了实务能力,也进而结合实际将理论转化实践。由此可见,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践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环节。

2 目前社工教育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实践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但从整体上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社会工作理论,缺乏真正意义的专业实践的问题还是相当严重。这种脱节现象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实践教学基地缺少,弥补措施不足以提高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专业实践教育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学校还沿袭用实践规划和实践目的要求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导致一大批的学校不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尤其是对文科类专业也需要大量专业实践教育表示不理解,在财力和精力上自然投入不足,直接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缺少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大量缺少,致使教师难以安排学生实践活动,但面对不得不做的实践教学任务只能带领学生在社区、派出所、福利院参观。

为了弥补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不足,很多学校也采取了社会工作课堂实践教育,利用专业实验室开展以生活真实事件为根据的家庭、社会问题处理实验。通过学生分角色扮演事件中的人物,体会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心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情况下将学习到的技巧融汇运用,其他的同学则作为观察员给予建议和提问。

这种形式的实践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专业技巧能力的作用,而问题在于模拟实践中学生难以体会案例人物所要面对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案主问题不断变化等因素。实际上社会工作者对个案的跟进、小组的带领不是一蹴而就能够完成,这种跟进和带领在一线社会工作会持续1-2个月甚至更久。在持续中社会工作者会同案主一起讨论和解决不断变化的问题,可这个过程是社会工作实验室教学不能呈现的,学生更多的只是得到表象认识。所以说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依靠实验室实践提高学生专业实务技巧不能满足专业要求。

2.2 社会工作教师缺少实务锻炼,实践带领能力有待加强

因为某些原因,社会工作教育因学科合并导致停办,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才恢复了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教育上的断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社会工作教育的后续发展。现阶段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老师,大多来源社会学、社会保障等相关学科,本身并非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这样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价值观、技巧等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文字上,对文字上理论、价值观其替代背后所包含的意义了解不透彻。也正是相关专业毕业,教师自身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阶段基本没有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锻炼,对专业相关问题处理更无经验可谈。

专业教师实务经验匮乏影响到的是实践教学质量及其深度。以服务对象参与小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身在小组主题上有丰富经验,同带领者抢夺领导权打乱小组进程,致使带领员处于被动问题为例。教师主要任务是通过实际问题启发和帮助学生掌握类似问题的处理技巧,得到在实践中成长的目的。而如果老师没有处理技巧,学生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就成为了永远的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务能力难成现实。所以社会工作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实务能力,提高实践带领能力。

2.3 实践时间少且分配不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不同步进行阻断了学生的吸收知识运用技巧的连贯性。理论教育和实践时间不合理的分配,更大削弱了实践在社会工作实务提高的作用。实践跟不上学生处理实际问题不知所措,应聘社会工作岗位无竞争力都与学校学习中没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有关。在实践时间分配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2.3.1 实践时间少

根据国际上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时间要求,一般来说本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经过大约800小时的实务训练,对于专科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因主要目标为一线输送应用人才,所以更加强调实践训练强度,实践几乎占全部课程的50%。②美国、台湾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时间要求更多――一周中两天学校教育,三天机构实践和1000小时实务经验。尽管实践教学对于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各高校教育社会工作给予肯定,可在实践时间安排这一主要问题上还没得到良好的解决――社会工作实践时间难以保证。

从各类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多安排在学期末,一般是连续并持续10~15天不等,学生分散或者集中在实践地点,实践主要以观摩或者是同实践点的工作人员处理工作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10~15天的短暂时间,从个人常规接触到新环境到熟悉环境的一般规律来讲,短暂实践作用基本只能让学生适应实践地的工作环境,了解实践地工作程序安排和一些行政类活动。而对于实践地具体针对哪些服务人群,他们有怎样的特点,根据这种特点能开展何类服务,不同类服务比重情况如何,什么样类型的活动受欢迎等问题,需要在长时间参与观察中自己进行总结,这是连续却暂短的实践时间难以保证的。

加之我国内陆社会工作伴有行政、半行政特点,平时工作主要以管理为目的,较少有社会工作理论和专业方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15天实践,很难融入群体,学生想展示能力发挥专业特长更成为空谈。

2.3.2 实践时间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同理论教育紧密配合是让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践的主要方式和教育重要目的。不合理的实践时间安排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务的任务,反而却浪费实践机会。在这种不合理的安排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和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

首先是实践环节与课程不配套。社会工作教育中,教师课堂讲授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技巧,使学生了解社会工作主要工作类型和不同工作领域工作的重点内容,成为了社会工作学生了解社会工作及工作涉及领域要点的主要途径。但在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等实务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领域,许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都是很难讲透,难以达成好的教学成果,学生也不容易听懂,即便是听懂也难以深刻理解。有些学校安排了与课程相关的实践,但实践时间都是在课程完全讲解完之后的,不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在这些理论教学的同时配以相应的实践时间,学生就可以在实践中吸收理论课学到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指导。

其次是缺少集中的实践时间。短期实践学生仅刚熟悉实践地就要离开,获得专业锻炼相对困难。长期实践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但在社会工作教育中长期偏重理论教育,长期实践一直难以进行,缺乏长时集中实践也导致学生实务跟不上理论。

通过与某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访谈中,从机构角度出发可了解到长时间实践利于促进学生提高技巧。访谈的这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服务宗旨可概括为:以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社会中个人、团队提供专业优质社会工作服务。涉及有司法、救助、医疗、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等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因此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选择招聘人才和实习学生,更倾向于那些在机构目前服务领域中有一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实习学生则是会从学生实践能力和实践时间两方面考虑。

专业能力上学生要有调查能力、专业活动计划能力、带领能力,如果学生有项目策划能力更好。实践时间为:(1)连续实习时间一般要持续1个月以上。(2)定期实践要保持在每周12小时以上或每月40小时以上,但是总体上机构是不可能一次性接收大批学生,主要从机构的容纳度和学生实践安排角度考虑。

据所知政府为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优质服务形成良性竞争,社会工作机构运转模式从以政府主导变为社会工作机构自主调研,拓展新的社会服务项目,最终通过政府招标的形式进行购买。社会工作机构在政府购买服务前,服务需求调研和前期服务运作,这些工作都不是一朝一夕完成。学生以简短时间去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实践,一则机构难以分配任务,即便分配学生恐怕也难以完成。二则实践调研频繁更换人员,不利项目总结和经验分享,影响项目进度,机构也不愿接受。三则除项目角度外,社会工作机构每一服务领域活动,多为定期分时段举办,学生短时间实践很可能就处于一个活动刚刚完结,新活动没开始的断档期,学习不到东西,也看不到一线社会工作者实务工作技巧的运用。

而相对较长的实践时间,社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学生参与项目运作,从事调查、活动策划以及带领等实践活动,提高对专业服务理解。或安排观摩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通过自己活动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对比借鉴经验丰富实务。

3 社工实践教育模式改革

社会实践教育其本质是以在学生主体性基础上,使学生、老师、专业知识三者形成有机联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为目标。社会工作实践教育在现阶段缺少,致使教育同学科特点没能形成联系,教育难以深入,学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得不到提高。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模式需要改革,需要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探索和创新,同样也需要学校的配合,两方面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工作教育质量,改革实践教育模式。

3.1 利用学校资源建立实践基地

学校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地位上都具有较高信誉度和可靠性,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几率会远远大于其他性质单位。借助这样的优势学校可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同相关组织单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建立实践基地,扩大实践领域,解决学生无专业实践场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安排学生实践难的硬伤。

3.2 提高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实务培训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挥,例如在香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者都具有一定实务经验或在教学同时还要负责校外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实务,老师在教学中就不会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虽然在大陆目前不具备此类环境,但学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去社会工作发达地区,如香港等地区进行一年的机构专业实务训练,促进社会工作教师对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点的内化和实务技巧学习。教师实务获得了提高,学生从实践本身和教师技巧传授吸取经验也将会更为系统深刻。

培养社会工作教师实务能力侧面也是在促进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程,因为教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推动者之一,他们有丰富理论知识,经常会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与社会工作发展相关的学术论文,这类论文也将会引起社会对社会工作的重视,促进社会工作慢慢走入良性发展。

3.3 设置适当实践教师岗位

目前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期理论教育课程、实践教学课程,还要负责某些科研项目,精力分散。专业实践这种难以在短期看到成果的环节被忽略。为此,配备一批有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实践教学老师,可以缓解实践教育成效不足的状态。

3.4 增加实践时间

保证社会工作学生有足够时间接受实践部分教育,在课改中可能根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8课时安排2-4课实践课程,期末在学生原有实践地方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安排15天左右的集中实践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时间主要开展服务性活动。

3.5 灵活安排实践教育时间

对于社会工作这类与人打交道,实务技巧不能速成的专业,灵活安排实践时间是保证学生锻炼实务技巧的有利因素。学校可用老师带领学生在每学期要多少小时实践时间,替代第几教学周至第几教学周为统一实践时间的做法。教师按照实践地的容纳度、任务强度、活动时间安排合理数量学生参加实践,充分利用宝贵实践机会,避免实践时间浪费。

(1)保持实践应同理论课程同步。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课程和理论掌握不同程度,配套实践。如大一年级学生,对社会工作理论和工作形式了解程度较浅,在实践形式上可偏重以观摩为主。大二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获得一定社会工作理论,可增加实验室情景,提高技巧操作。大三年级学生,可针对不同领域经行长期实践,如老人院、救助站等。

(2)为高年级学生提供集中时间实践。大三、大四学生教学任务主要提高实务技巧。为此教育重点可减少理论传授为学生提供时间,可以把理论教育课程集中在上午传授,下午学生没有在学校范围的学习任务就可安排固定并且连续时间去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活动。这样时间相对的连续和集中对提高学生实务有很大作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空间,参与实践。让他们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运用社会工作手法,理论实际结合处理变化发展的问题,对提高日后应聘职业社会工作岗位竞争力和内化专业价值观两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4 总结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实务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应该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面对存在问题,积极作出调整,给出相应方法解决,防范问题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只有这样社会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本土化找到平衡点,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健康发展。

科研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JYT50;长春理工大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Y0870

注释

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著.社会工作实务[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②刘丽晶.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育探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1).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历史专业;导师制;实施方案

本科生导师制是由英国威廉·威克姆创立,最早应用于牛津大学“新学院”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其卓有成效的培养效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而被各著名高校采用。其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密切接触,师生关系亲密;导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导师在做好自身科研工作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习上的指导。在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存在及历史专业本身的特点,使得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更为迫切,方式更为灵活。

一、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的普及,辅导员师资力量的相对薄弱以及学分制的实行使得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的实行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学扩招,辅导员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需要更多教师参与学生管理

在我国,2009年大学计划招收学生人数突破600万,2010年为657万,2011年为675万,大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就河南大学来讲,2010年高招计划招生10635人,2011年高招计划招生10860人,现有在校生35000人左右,教师4000多人。其中,辅导员有120人左右,平均每位辅导员管理近300名学生,单纯地依靠辅导员管理学生显然是不够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发挥更多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完成此项要求。本科生导师制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推行学分制,需要教师参与指导

由于网络的普及,现在我国许多高校一改以往固定培养学制(一般为4年),开始实行弹性学制(3~7年),学生所修课程的总学分达到毕业规定要求就可以毕业。它要求学生在学校固定的网络教学系统中选择课程。除修完必修课程外,还必须修一些选修课,以达到毕业学分要求。学生如何选择这些选修课,并达到扩展视野、丰富知识、有利于进一步深造或就业的目的,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予以指导。因此,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就成为最佳选择。

(三)现有教学方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由于历史专业实践性较弱,现有历史专业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重视教师的单向作用,重视教师的主动作用,忽略、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现有高校历史专业培养方式,仅仅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联系不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可以把课外教学和课堂教学对接起来,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形成全天候培养学生的制度。

(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教学相长

科研创新需要自身知识的积累,但不可忽视思想的碰撞、交流的展开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在多元的社会中闭门造车,必然事倍功半。虽然导师在人生阅历、专业研究等诸多方面优于学生,但在一对一的指导中,学生的多样性、时代的发展性会使导师感受到压力,从而强迫自己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水平,熟悉本专业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成果,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关注社会发展,洞察热点问题内核,以利于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课外的师生交流,对师生来讲,就是另外一种的教学相长。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基于现实中相关问题的存在,高校历史专业本科阶段导师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

某些院校由于将导师制的内容局限于科研的指导,所以在学生三年级时才实行导师制。这种做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作用,缩小了导师制的内涵。在就业压力非常大的现实生活中,在某些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同学身上导师制流于形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对实行导师制的2007级、2008级学生进行调查,330人中仅有13人主张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张三年级以前实行导师制。历史文化学院的2007级是在三年级、2008级是在二年级实行导师制的,这些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希望入校之时就实行导师制。可见,入校后学生想早些实行导师制仍是一种趋势。学生的选择是有道理的。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基本想法已趋于定向,已经决定了考研或者就业。而三年级以前,学生存在适应环境、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如何选课、如何在平时培养科研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导师的介入。

(二)导师制的实施内容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

由于导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导学,不同年级学生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导师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任务安排自己的导学内容。

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导师帮助他们认识学校、转变自我、增强专业思想。学生从四面八方来到一个新环境,经历着从高中生成为大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为此,一年级时导学内容的重点是谈心,做思想教育工作。

二年级的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基础课,开始接触选修课。这时,导师不仅需要告知学生学科的体系结构,还应照顾到课程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学习的目标。导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思想志趣,帮其规划未来,使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为未来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三年级时大量选修课开始加入。导师要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督促其学习,并适当地加强其实践能力的锻炼。针对师范类学生,导师应加强其授课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课下练习讲课,每个月集中指导一次模拟上课。锻炼次数越多,学生就越熟练,找工作时其就业能力就会大大提高。针对有考研兴趣的学生,导师可以结合其考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指导。

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找工作或者考研的时间。因此,导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特点安排导学内容。不仅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际操练或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还要向其传授找工作或考研的经验,帮助其收集就业或考研信息,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鼓励他们迎接挑战。四年级下学期主要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成果的综合考查,也是导师导学成果的表现之一。对于不考研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可能只是他们的必修课程;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讲,则意味着他们能否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历史文化学院要求辅导员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就将学生是否考研、论文题目等信息提交院里。院里根据学生论文方向派到教研室,并告知教研室主任将考研学生的论文尽量交予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指导。在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指导下,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生没有因毕业论文出问题而被高校研究生复试刷掉的。学生对学院的做法比较满意。

(三)师生间导学的主要方式

导师制的实现方式与学生课堂上课有诸多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与教师的私人交往增多,直接接触次数增多。根据对历史文化学院2007级、2008级学生所做的调查,有89.09%的学生期待导师指导学生的最佳人数为10以下。师生比的加大,必然为导师与学生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式。

1.聊天

聊天是人在自然状况下的对话,可以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意愿,增强师生之间的关系。导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聊天,也可以集中起来进行对话。为保证导师制实行的有效性,建议一个导师带10名学生。这种人数的有效限定,给聊天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聊天的实现有两种方式,即现实聊天和虚拟聊天。现实聊天更直接,更便于导师了解学生情况,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虚拟聊天,即通常我们说的网络聊天。在任何一个网络终端,双方都可以及时进行交流,导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学生也可以及时向导师提出问题,接受指导。

2.读书报告会

一般是导师根据学生兴趣及要求开列书单,由学生自行读书,在指定的日期由导师召集,学生间相互交流读书心得并由导师点评的一种导学形式。此种方式对于督促学生学习、增长学生见识、促进学生间交流、互相启发学术敏感性、提高学生学术领悟力都能起到较大的作用。

3.论文写作研讨会

写论文是锻炼作者思维的最好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大有帮助。导师可以在论文写作研讨会上拿出学术水平高的杂志中的典型文章进行点评,包括结构解剖、语言表述、内在逻辑、史料运用、观点表达、学术史回顾、学术前沿等问题;在具体指导某一学生时,就要对其选题、资料查找、文章结构、学术前沿、学术史回顾等做具体指导。一两个月以后,要求学生将写成的论文拿到论文写作研讨会上进行宣读。学生陈述自己的论文,其他学生做点评,导师参与讨论。如此几次,学生的学术水平及写作能力必然提高。

4.实践考察

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所以,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要通过社会实践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检验自己的能力。导师可以指导学生做一些相关问题的调查,将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转化为某些现实中的感受,并提交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历史学师范类学生,除了做好以上工作,还需到中学实习。导师要就学生的听课、备课、试讲、点评进行全程指导,并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提高。实习结束时,学生要回讲,全面总结实习经验,争取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使本科生导师制更好地实行,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导师的选拔。历史文化学院根据自身院(系)的特点,从严选拔导师。要求导师应当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了解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热爱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一般要求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或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能力。

第二,做好导师制的监督、检查和考评工作。导师制实行的效果,要从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绩效等方面全面衡量,还要把考核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奖酬发放结合起来,对作出贡献、学生口碑好的导师要积极地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总之,高校历史专业作为综合院校长线专业之一,面临着其他专业相似的问题,诸如招生人数增加,学分制的推行,教学方式、培养方式的明显不足,学生专业思想不牢固及就业困难等。推行导师制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现实途径。同时,历史专业的特殊性也让导师制实施方案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读书报告会、论文写作研讨会等。

参考文献:

[1]孟宪军.关于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之理论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

[2]吕秋丰,靳艳巧,林起浪.高校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0,(1).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5-02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比较关心的焦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因为研究生群体个人因素差别,会导致思想状况的不同表现;其次,加上现在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方式方法存在不小的漏洞,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导师负责制。这种制度不仅仅需要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等活动的跟踪到位,还需要学生有更多的自觉性。因为有了很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学生采取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自己的导师总是处在“聚少离多”的状态。这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规划地安排好课程。加上研究生这个时期更加注重实际效益,他们会忽视掉这些可能对工作无用的东西,而主攻科研方向。

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以上特点和难点无能为力的现状,笔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失”:

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理念的缺失。研究生在心理、思想以及认知程度上都有别于本科生。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多的人生阅历,这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管理主义为主,过分强调统一发展、平均平等对待,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越来越凸显的个性化发展,明显缺乏人本、服务的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早就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走“服务路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潜能,才能让自由度更大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功能的缺失。高校研究生本身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以规范、条例为纲,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开展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理想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平台,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挖掘和发挥。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充分利用由兴趣而产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广阔的施展平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的缺失。研究生群体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研究领域也都基本确定。专一性更强,虽然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但是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个人独自研究和思考问题。像本科生那样的集中教育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增大了难度。再加上,研究生处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是多样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利开展,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而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缺少专业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技术,没有办法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到位的帮助,没有合理的方案拿出来,实施就更没有办法谈起。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述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助人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解决一系列的个人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功能。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以上两个原则在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同样得到贯彻和坚持。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生活及学习规划的过程中,学生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整个过程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在其中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高校在其中只是为学生提供测定设备、开展职业咨询和教育、提供综合素质锻炼平台,最终学生的研究生生活及规划要由学生个人综合分析各因素而设计并加以实践的。自我教育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是每个人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正确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其次,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必由之路。实务即实践。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与受助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研究生的思政工作包括很多的研究生事务工作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这些涉及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相匹配,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一切方案和行为的开展和实施,都是要依据理论来作为动力的,用理论方针来指导我们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统一化管理模式,支持走专业化学生工作管理道路,来为我们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帮助。我们在保留我们自己已经取得的经验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念为我们服务,比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工作理念形成的学生事务工作理论,为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借鉴之选。与此同时,我们还得总结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寻求完善的办法。比如,我们长期以来“重管理轻咨询”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如果心理问题长期积压,会影响到学生一生。就是因为学生管理工作长期的忽视学生咨询服务这一环节,所以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做得不足,专业化道路的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学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学习辅导专业化道路的建设必须被提上日程,就业指导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和制度化。如上所述,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将是我国在现有管理体制内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有利地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3]王齐,王芳,王青.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2,(2).

第7篇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课程教学;教学改革;能力为本

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反应了医务社工实务的结构性发展规律。学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至今已经超过了百年,一开始医务社会工作(medical social work)更多的是在医院内关注病人和家属的生理、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称之为医院社会工作(hospital social work);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健康模式,医务社会工作的范畴延伸到了医院外,被称之为健康照顾社会工作(social work in health care),主要指社会工作者协同医护人员等,在健康照顾情境中为病人、家属及社会等层面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的总称。但我国目前教育界都使用医务社会工作而非健康照顾社会工作的概念。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医务社工目前成为了现代健康照顾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上广地区,多是医院、街道社区等层面,也实行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现象,也存在医院自己设立社会工作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情境。据统计,到2020年中国需要专业的医务社工人数超过10000人,但全国范围内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总之,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迟缓,社会需求大,而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高校少。

一、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选用与分析

民政部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书中对中国现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进行了建构,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四大组成部分:一是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含家庭健康与社区健康卫生),二是医疗机构与疾病治疗领域社会工作,三是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四是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社会工作。其中第四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具有十足的中国特色。

《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遴选的一门选修课程,主要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范畴、历史与现状、理论与适用范围,重点介绍医务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和优先服务领域、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和角色等。这是我校社工专业开办15年来第一次开设《医务社会工作》课程。

因为是选修课,所以没有指定学生要买教材,最终笔者在备课时主要选择了三本教材。一是美国洛伊斯.A.考尔斯著,刘梦和王献蜜等人翻译的《医疗社会工作――保健的视角》。这本教材的优点在于他关注的内容除了医院社会工作、社区卫生社会工作外,扩到到了人类的健康和保健,视野更为宽广而且具有国外的视野。二是选择了刘继同老师主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导论》。刘继同老师是国内研究医务社会工作成果较多、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结合得较好的老师,其领头编著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体系和内容更为完整。三是推荐香港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手册》,这本手册是香港督导广东社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经验、流程、模式,穿插了许多真实生动的案例,具有实务性、可操作性和本土性等特点。

当然,目前国内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越来越多,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中的理论部分过多,实务案例过少。二是教材中实务部分过多而理论体系、价值和伦理的介绍不足。三是教材中本土的案例不多,西方的案例让人阅读了显得陌生,本土的案例显得过长需要精简,或本土的案例涉及的领域过窄。四是许多教材都是大量的文字篇幅,缺乏图表,阅读起来很枯燥。五是许多教材没有在每章后设置问题或课后作业,没有回顾重点难点,不利于学生去把握重点、学以致用。六是许多的医务社会工作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的医务社会工作对人才的能力、知识体系的要求脱钩。

二、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目标、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和理念

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知识、理论、方法、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能力目标是拓宽学生医务社会工作领域和实操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服务对象的接纳,并能运用社会工作等相关知识来开展服务、动员资源,解决问题、提供帮助。《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健康自觉意识;提高学生对不同服务对象的接纳度;培养学生对病患和困境群体的自我调适能力。

在内容设计方面,笔者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内容做了如下的安排(以36学时为例):

第一部分 课程导论(2学时)

第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概论:定义与定位(2学时,重点难点)

第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历史与范畴(2学时,重点)

第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与未来的形势(2学时,难点)

第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与实务基础(2学时,重点)

第六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活动策划与分组实践(2学时,难点)

第七部分 医院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2学时)

第八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分组实践环节(2学时,重点)

第九部分 罕见病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部分 艾滋病防治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

第十一部分 残障群体与社区康复(2学时,重点)

第十二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筹资(2学时)

第十三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的项目管理(2学时),难点

第十四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机构个案(2学时,重点)

第十五部分 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成果汇报(2学时,重点)

第十六部分 临终关怀与社会工作实务(2学时,重点)

第十七部分 慢性病患与社会工作(2学时,重点)

第十八部分 器官移植与社会工作(2学时,难点)

以上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几点的考虑:一是介绍清楚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范畴、历史、现状与未来。二是围绕医务社会工作的具体实务领域如社会工作介入罕见病、社会工作介入残障群体的社区康复、社会工作介入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工作介入慢性病患及临终关怀和器官移植等热点实务领域展开教学设计。三是安排实践实验教学,如通过分组安排学生到自闭症机构、阳光家园、精神病医院、救助站、医院器官捐赠科、防疫站、防艾社会组织等进行场域开展实践和体验。四是创新性地专门设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筹资、项目申请与管理等内容,回应社会服务机构对筹资、项目管理人才与相应能力的渴望。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方面,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是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参与式讨论法、问题探究学习法、讲座法等方法的综合。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邀请到了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的资深社工到校开展经验分享。笔者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到几点:实用主义取向、讲授与练习兼顾、教者与学者互为课堂主体、本土化取向。

三、高校《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反思

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观地学习专业知识,在不同的情境中,学生学以致用,去理解和反思,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专业价值观,消除过多的理论带来的厌恶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在实践中感受生命和思想的碰撞,进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偏少。因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属于实务性课程,需要任课老师至少拥有部分的相关实务经验。但目前授课老师大多依据教材来上课,也缺乏底气和活生生的案例。在课程设计方面,医务社会工作普遍设计了18学时或36学时的实践实验时数,但在执行方面却不尽然。许多高校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的时数无法保证,甚至没有实践实验环节。笔者所在学校因为设立了分校区,分校区离市区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也导致了实践实验教学因为分校办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是实践教学制度与考核制度不健全。当前许多高校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的要求只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了严格的监管和考核制度,导致实践教学可有可无,不利于高质量社工人才的培养。

三是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不足。实践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会有路费、包车费等方面的支出,但是现实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经费无法得到保障,申报程序繁琐,索性一些老师自家掏腰包来开展实践教学,打击了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四是《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实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或缺乏具体的设计。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而言,其实践实验教学除了遭遇社工专业普遍遇到的实验室设备设施缺乏、专业性不足、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外,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实验设施设备尚不清晰,也就很难说配备什么相关的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实验教学设备了。

五是社会实践实习基地不足。除了课堂情境模拟和实验室教学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完成《医务社会工作》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目前诸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连基本的、专业的实践实习基地都还没建立,针对《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实习基地更是少时又少。谭卫华也指出了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院校与实习机构之间存在着学生与实习机构的匹配随机化、学校和实习机构的合作非制度化、学生的专业信念非坚定化等问题[1]

六是缺乏有效的督导和效果评估。安排学习《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生外出实习还需要任课老师进行有效的督导,如活动策划、实践目标、注意事项、情绪疏导等方面的督导,但现实是任课老师只是完成任务而开展校外的实践教学。此外,针对课程的满意度以及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和效果基本被任课老师忽视。

针对实践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病,石礼华基于自身的教学基础和经验,提出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课堂情境模拟+实验室操作+实践基地教学+公益机构服务”。[2]笔者认为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较为齐全。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考虑医务社会工作的课程特点,笔者也认为《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实践教学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制度设计上将实践教学的时数和环节列入教师教学合格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与薪酬和教学事故挂钩;第二,简化校外实践教学的审批手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第三,完善社工实验室的专业性设备设施,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验室教学提供便利和保障,研发医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的设备设施标本;第四,大力联系医院、社区卫生站、防疫站、健康类社会组织、残障类服务机构等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实习基地,并将合作制度化,协助实习单位有效开展三方督导;第五,研发一套医务社会工作校外实践实习督导和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表格、流程、注意事项、职责与角色等;第六,可以院校合作联合培养医务社工人才,如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联合开展了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3]。

四、结语

《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内容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参与式或体验式或研究型的教学是普遍的共识。《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设置还要考虑到其知识基础,如果在此前能开设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如《基础医学概论》、《社会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将会更利于《医务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等医科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并打造《医务社会工作》精品课程将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

我们探讨《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最终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来看,要想取得《医务社会工作》课程较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和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高等医科院校社会工作实习途径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4):410.

[2]石礼华.高校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6):302.

第8篇

>> 中国非法移民多干低层次工作 价格战是低层次的吗? 谈谈针对低层次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在中低层次的学生中开展探究性教学 初中科学课堂中低层次学生形成及对策研究 试论好奇在作文中的低层次反映及其疏导 低层次英语学习者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社会工作理论视域下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探索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探析 就业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政治信任”的流失及重构 和谐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索与构建 多元文化视域下对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审视 巧实力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研究 试论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基于和谐视域下大学生健康就业观的培育 专业化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新媒体视域下青年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缺失及对策研究 无边界职业生涯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调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硕博士应聘城管引关注,被指挤压本科生就业岗位[EB/OL]..

[3] 长安大学招保卫要求硕士学历过英语六级[EB/OL]..

[4] 周立新.要对人才高消费行为说“不”[J].中国公务员,2000(3):6-7.

[5] 刘洁,李荃辉.人才高消费形成的原因、影响及对策[J].经济师,2007(9):19-20.

[6] 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1―33.

[7] 武毅英,洪文建.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3):15-26.

[8] 武毅英.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0.

[9] [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 王香丽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l):1-22.

[10] 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32―34.

[11] 刘宏伟,王晓璐.社会分层视角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114―116.

[12] 陈永杰.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不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81―89.

[13] 武毅英,王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J].江苏高教,2005(4):118―120.

[14] 郭新华,吴融.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非一致性变动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83―86.

[15] 叶爱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类型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80―104.

[16] 任艳青.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59.

[17] 王小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调整的视野[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60.

[18] 张凌寒,王宏卫.大学生选择性失业与高校就业指导优化[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5:47―49.

[19] 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21―124.

[20] 于洪霞.毕业生就业情况与高校专业调整――基于教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59.

Analysis on the “Low-Level Job” Phenomenon under the “Transformation Theory” Sight

WU Yi-ying CHEN Xiao-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