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07 22:04: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行业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8年中,欧洲安联金融集团计划整体出售旗下控股的德国第三大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在交易进行过程中,曾向中国金融机构伸出橄榄枝。这只是一个信号,即在面对金融业居高不下的流动性风险时,部分外国政府不得不放宽对外资包括中国投资的限制,使中国投资者有机会控股国际著名金融机构。众多自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起步的中国金融机构,在控股收购知名国际金融机构之后,可迅速提高自身在投资银行及私人银行领域业务能力的好机会。一些中国金融机构已对此表现出了兴趣。
普华永道委托经济学人智库于2009年1月至2月间对亚太地区215位金融服务业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就未来业务发展方向进行了访问调查。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金融服务业正在积极探索业务发展的机会,且对并购活动持谨慎乐观态度。其中,68%的中国大陆受访者表示,很有可能在未来一年内进行并购活动。
访问调查报告还显示,少数受访者预期目前的市况将在短期内有所改善:有83%的受访者预期信贷紧缩及经济下滑的情况会在未来一至两年持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资产价格在未来12个月更具吸引力。来自中国(63%)的受访者最为乐观,预期未来6个月内资产价格将变得更具吸引力。
尽管投资银行业务对国内金融机构早已不是新名词,但不可否认,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的投资银行团队,在文化以及经验的积淀上仍有待时日。此外,随着中国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要求更多量身定制的服务,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复制国外发展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经验的需求也日益提高。
由于部分外资机构忙于业务整合甚至撤出市场,亚洲区域金融企业将会主导地区内的并购活动。相比外资机构,亚洲机构的资本实力目前有相对优势,监管法规仍有利本土市场整合,加之交易后相对容易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亚洲区域金融企业于2009年主导并购活动的趋势将持续。其中,中国金融机构进军海外的尝试无疑将更令人瞩目。
过往10年,国外金融机构踊跃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利润的模式,已为众多中国金融机构所熟知。时至今日,逐渐成熟的东南亚经济体、中东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经济,也愈发吸引海内外投资者的注意。访问调查报告显示,有18%的受访者预期未来一年内会在印度尼西亚进行并购交易,远超过曾是战略投资首选的中国,而39%的受访者则认为成本协同效益值得关注。随着东南亚与中国大陆经济往来的持续加强,投资于华人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东南亚经济圈,可能给已经跃跃欲试的中国金融机构带来广泛的业务拓展机会。
在次贷危机之前,中国投资者投资高经济增长国家的金融机构,通常会面对西方金融机构的正面对峙,激烈竞购往往在所难免。同时,由于缺乏海外并购经验,收购价格过高以及由于中国金融机构待审批时间较长而失之交臂的抱憾项目,屡见不鲜。
在仍笼罩着次贷危机阴影的市场环境下,国际金融机构不得不收缩业务,改取守势,这无疑让中国金融机构在并购高经济增长国家的金融机构时,可以面对较少的竞争压力、拥有更宽松的决策及交易完成时间、进行更充分的尽职调查并取得更有利的交易条款和结构。访问调查报告显示,57%的受访者相信当前情况可令买方更好地进行尽职调查,并依此判断优先的整合安排。当前形势,为中国金融机构进入高经济增长国家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当然,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仍处动荡的情况下,即使面对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仍不可盲目乐观。访问调查报告显示:将近一半的受访者(49%)表示在当前的环境下,因财务状况不够清晰以及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资产估值困难是阻碍并购活动的主要因素。报告还显示,中国大陆的受访者比亚洲其他地区的受访者更担心监管收紧。此外,被收购金融机构所处国家仍可能对中国投资者的交易准入、交易后管理权、表决权等加以限制。根据经验,投资者在对被投资企业次贷敞口后续损失风险的评估、与双边监管机构的提前沟通、在交易合同中设定保护机制预防估值偏差及股权稀释条款等方面均须提高认识。访问调查报告显示,在计划收购行动的受访者中,7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会进行额外的尽职调查,62%的受访者则希望能依靠价格调整机制来控制尚未明了的潜在风险。
事实上,国内金融机构往往更关注这些交易前及交易中的风险,而中国金融机构在并购后,是否可克服机构整合、战略协调、企业文化交融、管理层磨合、满足被收购企业追加投资需求等众多难关,可能才是交易最终成败的关键。
一、概述
ITC调查报告于2001年12月作出。ITC6名委员全部参加了调查。具体进行调查的人员共29人,其中,负责人(director of operations)1人,调查员(investigators)3人,产业分析师(industry analysts)7人,经济师(economists)5人,财务分析师(financial analysts)4人,律师(attorneys)7人,高级统计师(senior statistician)1人,调查监督员( supervisory investigator)1人。
调查报告共1150页,分三卷。
第一卷是“决定和委员的观点”(determinations and views of commissioners)。首先是委员会就调查结果所作的共同决定,以及对国内产业进行救济所提出的建议。这个部分的附件对有关产品的物理特点作了描述,列出了其相应的海关税号。随后,就损害和建议,分产品进行了的分析,即具体说明是否存在损害,以及应当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应当说,这是整个报告的核心部分。但值得提及的是,根据ITC的惯例,有些委员对是否存在损害和应当采取何种救济的不同观点,也列在报告的相应部分。
第二、三卷是大量以图表表示的调查中获得的信息。主要有三个部分:一、总体情况(overview),包括背景情况,例如过去有关钢铁保障措施的调查;有关产品的生产工序和用途的描述;全球钢铁产业状况,例如产量、生产能力和就业趋势,进出口状况,亚洲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后的情况,技术发展,外国政府的计划等;美国钢铁产业的情况,例如生产能力、库存、原材料成本,就业和相关成本,金融和投资趋势,销售趋势,定价,汇率等。二、有关产品的情况,包括产品的描述和用途,美国生产商情况,对实施救济的立场,以及进口增加情况等。三、其他信息,包括“联邦公报”(Federal Register)上有关开始调查的通知,听证会情况(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其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等),以及所有图表概览。
二、关于调查的情况
ITC对钢铁的调查,是依据2001年6月22日美国贸易代表致ITC主席的一封信而发起的。[ii]在这封信中,贸易代表称,布什总统已经宣布了一项应对美国钢铁行业所面临挑战的全面计划,其中之一,就是指示贸易代表要求ITC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201条款”,就钢铁进口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发起调查。(此外还包括与其他钢铁生产国就全球钢铁限产进行谈判,并制定纪律约束补贴和其他扰乱市场的做法)。
信中称,美国钢铁行业及其二十万工人在美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向制造、建筑和能源行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钢厂给相关行业提供了就业机会。但美国钢铁行业受到了外国政府50年来对市场一贯干预和对其钢铁业直接财政支持的影响,其结果是产量严重过剩,无效生产,世界市场供大于求。现在,美国钢铁行业财务困难,利润大幅下降,投资和市场份额收缩,许多企业已经寻求破产保护。这些困难导致钢厂关闭,工人失业,地方经济受到破坏,其中以钢铁业为生的地方尤为严重。因此,需要立即进行调查,以确定某些钢铁产品进口的增加是否为生产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国内产业受到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这封信的后面还附了一份要求调查的进口产品的目录。[iii]
ITC随即于2001年7月3日在“联邦公报”上公告,宣布开始调查。
7月26日,ITC又收到美国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一份决定,要求进行同样的调查。ITC依职权决定,将两项调查合并。
ITC向生产一种或多种有关产品的大约825个公司发放了生产商问卷(这些公司的情况来自以前对钢铁产品的调查和其他公开行业信息),共收到281份回复。进口商问卷除随附在生产商问卷中外,ITC还选择了大约220个公司,共收到326份回复。购买商问卷随附在上述825个和220个公司的问卷中。此外,ITC还要求美国生产商提供他们各自产品前三位的购买商,随后向1100个公司发放了问卷。ITC共收到1180份可用的购买商问卷回复。对于外国生产商,ITC在网站上了空白问卷,供下载回复。ITC共收到475份回复。
随后,ITC职员对这些回复中所提供的数据进行审查,例如将每个公司的价格、销售价值和成本等单位数据于公开数据和所有公司的数据进行对照。对美国生产商的数据还进行了特殊的审查,使其报告的销售、经营收入和生产能力等情况,尽量与每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保持一致。此外,对其中最大的一家公司进行了有限的核查,使其问卷中的数据与公司记录相一致。
ITC调查报告中使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从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此外,也使用了一些其他来源的信息,例如对美国进口的官方统计。
发放、分析问卷,只是ITC调查的一部分。ITC就损害举行了8次听证会,就救济举行了3次听证会。在ITC委员就损害和救济分别进行表决后,最终于2001年12月19日将决定和建议提交美国总统。
三、ITC关于损害的观点:法律标准
在进行保障措施调查时,ITC依据的是美国1974年贸易法“201条款”。ITC传统上将该法所规定的标准分为三个方面。即如果要作出肯定的决定,ITC必须认定:有关产品进口的数量增加(不论是实际数量,还是相对于美国国内生产的数量);美国国内生产相似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正在受到严重损害或者严重损害的威胁;进口是国内产业受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的实质性原因(substantial cause)。要作出肯定决定,这三个条件必须都得到满足。
如上所述,ITC调查是应美国贸易代表和参议院财政委员会的要求而发起的。调查的产品共4大类:普通碳素和合金板材(carbon and alloy flat products)、普通碳素和合金长材(carbon and alloy long products)、普通碳素和合金管道产品(carbon and alloy pipe and tube products)、不锈钢和合金工具(stainless steel and alloy tool steel products)。为了数据收集的需要,ITC将这4大类产品又细分为33种。
ITC从以下5个方面对有关产品进行调查。
这“三座大山”正好折射出公关行业面临的挑战。今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了《2012年中国公共关系业调查报告》。报告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公关行业2012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2012年的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其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虽与2011年相比,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整个市场的年营业规模达到了303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6.5%。而TOP25公司的年营业额增长也达到了15.5%,接近行业平均增长速度。
调查显示,2012年度中国公共关系服务市场除了汽车、快速消费、IT、金融市场份额占据前四位外,旅游、能源、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城市营销等其他市场共占比例也到达近三成(26.6%);制造业比重与去年相比有显著增长;通讯、房地产也呈现比重上升趋势;政府及非盈利机构依然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公共关系行业的市场是巨大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更加重视公关,它们对公关需求的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但公关公司面临的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有些问题仍是行业的老问题,解决起来需要靠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比如,人才问题就是一个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它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与2011年相比,中国公关市场人才专业化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有加剧现象。人才频繁流动、无序流动、供需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作为行业组织,一直在努力解决:一是呼吁高等院校积极培养高素质的公关人才,为公关公司和行业输送新鲜血液;二是呼吁遵守行业自律,实施人才有序流动。
6月30日,中国欧盟商会与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欧盟商会商业信心调查2009》商务调查报告。从今年3月开始,313家在华欧盟法人实体参与了问卷调查。按惯例,调查本应从每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欧盟商会决定提前进行今年的年度调查,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在华欧盟企业的情况作最新评估。
受访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调查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313家在华欧盟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免受金融危机冲击。有98%的受访企业称“金融危机影响了他们在中国的业务”,其中有30%的受访欧盟企业表示“深受危机影响”。
调查表明,对于大多数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来说,他们在中国所受的金融危机影响,相比于他们在本土市场所遭遇的冲击要小得多。71%的受访在华欧盟企业指出,“相比欧洲或是其他会员企业总部所在地的传统市场,中国经济的恢复能力更强”。
一些欧盟企业正在改变他们的全球战略,以便更好地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调查显示,虽然世界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多数行业的在华欧盟企业仍然对中国充满信心。在华欧盟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印证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的战略重视程度。
调查还显示,一些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应不断对中国这个重要市场加大投入。尽管正值金融危机,但仍有3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今年将考虑新的投资。同时,在华欧盟企业期待中国政府创建更加自由、公平竞争的市场。
“中国将在明年上半年摆脱危机”
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将成为第一个从经济下行中走出来的主要经济体。中国所遭受的危机影响将在2010年上半年结束,中国将比世界其他地区提早一年走出危机阴影,而全球其他市场所受到的危机冲击可能将在2011年上半年才开始消退。
受访企业认为,虽然中国还不能取代美国或者欧盟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但在企业发展的全球战略中,中国变得愈发重要。调查显示,大约37%的企业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在增加,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在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而36%的企业认为没有显著变化,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市场。
从中国经济刺激计划中获益
在被问及中国经济现状及确保增长的措施时,61%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仍需其他措施共同促进经济复苏。13%的受访企业则表示,中国政府提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足以确保经济持续增长。
当被问及是否能够从中国的刺激计划中获益时,受访的在华欧盟企业的表态几乎各占一半,有44%的企业预期可以从中受益,另外的40%持不同看法。
A股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关系的认知
投资者关系,是上市公司为实现公司证券合理估值而实行的一种战略管理职能,涵盖面广。因此,广义的投资者关系,其主体必然涵盖上市公司、投资者、媒体及其他利益相关群体,这也和国际IR概念标准一致。
在资本市场大发展及监管层的推动下,A股上市公司开始越来越重视投资者关系工作。根据2012IR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5%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IR工作对公司的市值管理有影响,83%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IR工作是公司战略和长期市值管理的需要,而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监管要求的目标之上。此外,塑造公司资本市场品牌以及再融资等资本运作策略性举措也成为A股上市公司开展IR工作的重要诉求和目标。
虽然IR理念已经逐步普及,但仅有33%的受访上市公司切实制定了长期导向的IR策略及实施规划。这也是我国A股市场IR理念仍处于普及初级阶段,实践水平较低的现状之一。
从IR费用投入来看,根据全美投资者关系协会(NIRI)2012年6月的调查报告,超过60%的美国上市公司IR部门预算(不含年报、行政等费用)超过50万美元,其中34%的美国上市公司IR部门预算在100万至250万美元之间。而在国内,90%的受访上市公司2012年IR部门预算不足100万元,仅为美国上市公司2012年平均预算的约1/3。
A股上市公司IR认知的另一个特点是其主动性与公众实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IR理念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很多上市公司的IR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往往迫于法律法规及监管层的要求而进行,缺少主动工作的动力。在润言咨询的调查中,受访上市公司表示,信息披露、三会工作平均占IR工作精力分配的51%,投资者沟通、媒体沟通及日常引导、危机公关等主动性IR工作精力占比不到一半。
正因如此,很多上市公司对IR工作成果满意度不高。受访上市公司中对2012年的IR工作表示“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不到60%,“十分满意”项比例仅为7%,上市公司认为自身IR工作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在具体IR工作调查中,信息披露工作是所有上市公司结果满意度最高的工作,而危机公关成为满意度最低的工作。
调查显示,市值越大的A股上市公司,在IR认知、投入等指标中的表现越好。从行业角度看,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对IR的认知程度较高,投入更大,在交投活跃度、股东大会股东参与度、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度等效果指标中表现也更佳。而从地域上看,位于沿海地区,如珠三角、北京等区域的受访上市公司在IR认知、投入和效果指标也更高,长三角次之。此外,在对上市公司上市年限与上述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上市年限与上述指标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A股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者关系的实践
IR沟通方式的多样性是实践中的特色之一。润言咨询调查发现,上市公司在不同时间、不同事件所采取的沟通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业绩时一对多、一对一和电话会议占主导;投资者日常沟通渠道日渐丰富,新兴渠道方兴未艾;反向路演在资本运作等特定事件沟通中受青睐。
IR沟通内容的有效性是实践中的难点之一。目前在A股市场,投资者普遍存在跟风、炒作的特点,导致很多投资者忽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核心竞争优势等长期基本面指标,而高度关注上市公司短期盈利能力、重要资本运作计划等指标。润言咨询调查显示,A股投资者更关注影响上市公司短期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盈利预测、盈利来源和业务结构、财务指标变化原因、重大资本运作计划等。由于信息披露限制,盈利预测、财务指标变化原因、重要资本运作等敏感信息同时也成为上市公司有效管理投资者预期中的难点。
令人欣慰的是,最高管理层正更多地参与投资者沟通。润言咨询调查的结果显示,受访上市公司中,94%的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会参加投资者沟通,其中50%的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参与次数在3次或以上。
但是投资者在公司经营治理中的参与度依然较低。润言咨询调查显示,多数受访上市公司表示投资者对公司经营及治理等方面起到的作用较低。大市值公司由于受关注度高、影响力大、机构投资者群体较为稳定,其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度较中小市值上市公司高。
目前A股上市公司IR工作系统性仍然欠缺,精细化、持续化水平也不高。润言咨询调查数据显示,在投资者及分析师管理方面,虽然72%的受访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和分析师信息进行了数据化处理,但仅16%的受访上市公司进行了系统化的投资者识别、分类及动态管理。而根据不同投资者的习惯偏好、关注程度设计沟通内容和沟通方式等精细化管理形式则十分罕见。
因此,上市公司对外部专业知识和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根据润言咨询调查报告,专业培训、同行间交流及专业机构协助成为受访上市公司在IR工作中亟需改善的三个方面。目前,IR顾问服务在较为成熟的国家已成为一个规模不小的行业,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也趋于成熟市场的趋势。润言咨询IR调查报告中,受访上市公司对外部专业IR顾问的认可程度较高,有77%的受访上市公司认为,外部IR顾问对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和公共关系市值管理有帮助,已经聘请外部专业IR顾问的受访上市公司比例为22%。
A股上市公司媒体关系的实践
A股上市公司媒体关系实践的第一个特点,是多数上市公司媒体关系管理依然停留在应急层次。据润言咨询调查,仅35%的受访公司制定了年度媒体沟通计划和宣传策略。A股上市公司的媒体关系和新闻管理欠缺规划性和系统性,多数以应急型、临时性、随机性处理为主。
第二个特点是媒体沟通缺乏主动性。多数受访上市公司对媒体的认知存在误区,对媒体较多采取避让的态度,未能主动创造与媒体沟通的机会,也未能把握向媒体正向传递上市公司信息的契机。数据显示,仅17%的受访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参与媒体沟通,这一数据与高管参与投资者沟通的94%的比例相距甚远。52%的受访上市公司在2012年未与媒体进行一对一的深入沟通,70%的受访上市公司在2012年未进行媒体沟通相关活动。高管参与度低,媒体沟通活动少,一方面体现出受访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层对媒体关系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A股上市公司对媒体沟通的内容和方式把握不足。
第三个特点是对新媒体驾驭能力不足。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播方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由于新媒体平台开放程度高,意见表达自由,传播迅速,A股上市公司在新媒体管理过程中面临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运用好新媒体,成为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新课题。调查显示,79%受访上市公司对是否自建新媒体平台(如:微博等)持观望态度,但处于关注阶段和学习酝酿阶段的比例很高。而据证券时报报道数据显示,17%的上市公司开设了新浪官方微博,且开设比例最高的为创业板上市公司。
第四个特点是媒体关系管理系统化欠缺、精细化程度不足。63%的受访上市公司建立了媒体关系数据库,但其中只有12%的受访上市公司进行了系统化、精细化管理。A股上市公司的日常媒体关系管理工作松散且缺乏针对性,在信息识别、沟通策略、舆情分析、新闻方面尚停留在初级阶段,缺乏媒体管理的系统性、规划性、专业性、深入性。
第五个特点是开始高度关注危机管理,但效果差强人意。随着融资融券等创新业务的兴起,国内做空机制的形成,信息披露直通车的正式推行,使A股上市公司需要应对的危机越来越多。在危机应对过程中,危机管理制度和危机应对预案是基础。同时,由于危机发生时外界环境和危机本身多变,因此,危机应对经验和专业性尤为重要。在调查过程中,65%的受访上市公司建立了危机公关应对制度和危机应对预案,但55%的受访上市公司表示对自身危机管理能力不满意。从行业角度,危机公关处理能力最强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服务、食品饮料和医药生物。这应与这几个行业遇到了较多危机有关。
第六个特点是仍欠缺危机管理的基本技能。在应对舆情危机的过程中,A股上市公司认为其最为欠缺的是:及时的监控和预警、沟通渠道和资源、合理的危机应对流程。由此可见,相对于舆情专业判断、对外沟通技巧和危机管理中更高级和更专业的技能,目前受访上市公司的危机管理尚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层次。
1.专业认知实习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2.专业社会实践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创新技能实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4.毕业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2009年8月19日,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与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联合《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此份报告调查过程涉及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区域的30个省、市、自治区,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306份。调查采取分群随机抽样,利用结构式问卷、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对象包括正在或者曾经创办过企业的人,调查结果反映出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百姓创业致富的新特征。
危机中形成的创业群体
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问题,失业率增加,农民工大量返乡,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调查报告在此背景下,对百姓创业主体做了多角度分析,描绘出百姓创业致富领跑者的清晰轮廓。
男性为主、女性创业比例在提升
2006~2007年,我国创业者的男女比例为74.24%和25.76%。但2008~2009年度,男性创业者的比例下降到72.96%,而女性创业者上升至27.04%。进一步对比之前的相关数据,可得出一个结论:近年来的创业者主体还是男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创业者的比例在逐年提高。
年轻、高学历创业者逐渐增多
在创业年龄的选择上,26~35岁仍然是最佳时期,报告中49.73%的调查者在此年龄段创业;其次是36~45岁和18~25岁两个年龄段,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5.72%和18.39%,创业群体的年轻化趋势明显。
与上次的调查报告相比,创业者主体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但其中高学历的创业者有增多的趋势。此次报告也显示,本科生创业比例和研究生创业比例分别占样本群体的20.46%和4.33%,而上次的年度数据为16.67%和3.25%,两项指标均呈现上升趋势。
企业雇员创业领先
企业雇员是创业者的主体,为样本总量的38.84%,农民以24.65%居次席。同上年度相比,农民和无职业者所占比重在减小,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略有增加。
个人消费服务业:现阶段创业者的优选行业
报告显示,在2000~2009年这一时期,个人消费服务业创业的人数有较大增加,占样本总量的17.71%,成为现阶段我国创业者的优选行业。同时,公共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在创业行业中的比例,从1990~2000年间的1.65%上升至2000~2009年间的4.23%,增长较为迅速。总体看来,对比于种植、养殖及加工行业,服务业的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在资金投入上,公共服务业进入门槛是最低的,创业资金投入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远高于其他行业产业。基础服务业和个人消费服务业初期投资大部分在5~10万元之间,而工业加工业(30万元)以及农产品加工业(10万元)的资金进入门槛最高,创业初期投资在1万元以下的企业极少。
大学生:优秀的创业群体
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更多涉及到个人的工作经验以及成就感的追求,分别占据样本总量的21.19%和15.37%,而生存问题的影响较小,仅为样本总量的9.10%。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基于对个人能力的考虑进行创业。客户资源、工作经验和人脉关系是首要考虑因素;在资源积累方面:经验、渠道和技术也成为他们赖以依存的关键优势。
对比于其它类型的创业者,大学生群体的创业年龄集中在18~35岁期间;他们主要是通过合伙集资的方式,创办私营和股份制企业;主要活跃在基础服务业(通信、信息)和生产服务业(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中介咨询)上,而在农业上的比重明显偏低。
大学生群体创业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资金和市场竞争因素,其次是经营管理不善和产品、技术落后,而排位偏后的原因“项目选择错误”的比例(3.54%)明显低于样本总体比例(15.85%)。
乐观面对未来
2008年9月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百姓创业的环境也产生了影响。创业者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感受?他们如何面对挑战与机遇,又如何在危机中寻找转机、确立生存之道?
金融危机的冲击波
调查涉及的3306个样本中,大部分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企业存在影响,占样本总量的62.54%。而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中,外部环境受到影响比较大的为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从行业所属看个人消费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18.42%),农业受影响程度极小。与大部分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企业并存,也有极少数创业者认为金融危机对于自身企业没有影响,这一比例仅为样本总数的13.65%。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资金规模在20万以下、员工不足20人的企业所受冲击相对较小。
企业外部环境风云突变
金融危机加剧以来,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均出现变局,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影响。在风云突变的外部环境下,产品需求下降、利润减少、融资越发困难、很多出口业务的终止使企业被迫转内销。
不同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存在差异性。调查发现,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股份制企业外部环境变化最大;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基础服务业外部环境变化最大,加工业其次,农业受影响程度是最低的。
危机下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让近半数以上的企业出口减少,但企业出口减少的降幅最多不超过30%。大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受到直接影响,利润下降幅度多在20%以下,极少数的企业利润下降率超过50%以上。为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不少企业通过裁员减薪等方法来减少成本,但研究发现,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内企业裁员规模多在50人以下。其中,约40%的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并没有进行裁员,而70%以上的企业即便裁员也不超过10人,裁员较多的企业只占了极少的比例。
但历次危机都是产业重组的起点,危机总是会带来资产重组、并购的机会。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方面,创业者最为认可的是对生产流程的改进、组织结构、企业管理的改善方面。
危机下的生存能力
金融危机引起的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的生存能力经受了一次考验。本次调查将影响企业生存能力的因素分为五个方面: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组织因素、战略因素以及企业家个人因素。结果表明,创业者认为它们对企业的生存影响都是正面的,而数据对比显示,资源因素的影响最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相比于无形资源(包括声誉、组织、技术等),创业者认为有形资源(包括原料、设备、场地等)更加能够影响企业的生存能力。而战略因素对企业的生存能力影响最弱。
企业家个人因素在不同性质的企业中体现出的差异性最为明显,也是提高企业生存能力的关键因素。对于企业家的作用方面,调查将其分为17个方面,结果显示创业者对企业家的作用持正面评价。而他们最为重视的企业家能力是制定“正确的公司战略”,其次是企业家应该拥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相对而言,创业者认为最不重要的能力是企业家能够“找到合适的投资人”。
VC/PE的投资者需要有长期投资的心态、平和的心境、园工的耐心,也要有和风投家一样的思维节奏,这无疑也给投资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久不息。
贝尔斯登、美林被收购,雷曼兄弟宣告破产,大摩、高盛转型,华尔街五大投行相继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此次危机的影响程度,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见。全球金融市场可能面临漫漫熊途,IPO市场也将可能步入低谷,给私募股权投资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另一方面,急剧下降的资产价格,给无数卓识的PE经理以大显身手的机会。
金融风暴,对刚刚起步的中国PE市场将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春天还是冬天?
退出遭遇10年最低谷美国VC/PE谨慎前行
美国创投协会(NVCA)和汤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联合的最新报告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美国证券市场上没有一笔风险投资支持的IPO项目,这是自1978年以来的第一次。
另据安永最新的全球IPO季度报告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全球IPO的项目数和募集的金额均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半之多。IPO数量由去年第二季度的567笔减少到258笔,募集金额从904亿美元降低到374亿美元。
逐步恶化的经济环境和日益衰退的投资者信心,将对风险投资行业未来几年带来影响,将迫使他们开始转变商业模式,谨慎前行。
根据历史数据回归分析发现,风险投资的投资额和投资轮数与NASDAQ指数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根据中信证券产业基金业务线的测算,其相关系数为0.88和0.9)。而且利用当年的NASDAQ指数能够预测下一年创业投资的募集资金额。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时,NASDAQ指数一落千丈,风险投资募集资金额跟着急速下滑,并且比NASDAQ指数落地更快。
中国VC/PE投资回归理智促进行业洗牌
Thomson Reuters报告,中国在2008年年中收到17亿美元私募股权投资,较上年同期的16亿美元略有增长,为亚太区(日本除外)最高纪录。德勤最近一项调查显示,私募股权预期投资活动将会增加,原因是由于IPO市场偏软及债务融资收紧,导致PE市场相对吸引增大,PE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仍充满信心。金融街PE研究院认为,主要由于信贷政策从紧的宏观背景和极度低迷的股市,使得国内企业通过信贷和上市获得资金的机会越来越少,只能转向私募股权基金寻求融资。这种需求的增加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了更大运作空间,吸引了国内外海量资金加速涌入私募股权投资领域。
但根据JRS-PE数据库统计,继7月份基金募集有所放缓,8月份基金募集情况创出本年度新低。清科研究中心统计的8月份数据,1亿美元规模以上(含1亿美元)的大额VC或PE投资在近三个月以来首次出现空白。
随着美国华尔街五大投行相继退出舞台,投行神话作古,金融风暴的寒流不断从太平洋的另一岸袭来,中国VC/PE市场也在短短几个月之间,经历了从到“疯投”到理性回归的过程。清科研究中心副总裁郑杏果,在《VC/PE如何走过金融海啸》文中表示,在中国市场上很多以前仰赖美国资金来源的投资机构,将继续放缓投资步伐、缩减投资规模,部分机构甚至可能面临断炊之虞。这对那些希望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并顺利退出的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操作的难度。同时由于证券市场提前遇冷,国内的创投企业上市步伐也明显放缓,投资机构难以借助企业上市出售股份获益离开,众多因素的互相影响,导致了创投市场观望情绪的扩散,开始出现“蛰伏”迹象。
金融风暴对于中国的VC、PE机构的冲击不可一概而论,需要区别对待。资金来源依赖美国资金的PE,以及一些热衷于房地产、证券等的对冲基金等,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资金来源更多地是依靠富有个人和大型企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未来人民币基金将有宽广的市场空间,将逐渐成为中国PE市场的新生力量。
以上所述影响,将带来VC/PE行业的分化,促进行业的洗牌。“2008年只是PE及VC业洗牌的开始,明后两年还将有更多私募被市场淘汰。”普凯投资基金主管合伙人姚继平判断说。金融业的漫漫严寒,对VC/PE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了将来能在行业中胜出,优秀的VC/PE会把更多时间花在与企业一起做基本功上,“抱团取暖”度过严寒,即利用自己的优势,帮助被投资企业确立领导地位,控制成本、管理财务。多数企业不仅希望引入资金,更加希望作为战略投资者私人股权机构能够提供增值服务,PE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提供高效的增值服务,以便在下一个春暖花开之时,收获沁人心脾的香。
尽管目前局势对PE及VC来说相当严峻,但仍有部分VC对国内市场的长期投资前景表示乐观。“很少有中国这样相对独立的市场,尤其在美国及欧洲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创后,中国更加突显价值洼地的份量。”汉能资本董事总经理赵小兵表示。
未来的前景与应对策略
面对近期全球金融动荡的局面,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前景仍充满信心。
毕马威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未来5年将赶超美国成为机构投资者眼中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国家,尤其在IT&T、工业产品和采矿业领域扮演最具影响力的角色。这项调查报告主要针对15个主要经济区域的300余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策略制定者。调查结果还显示投资资金逐步从美国、日本、新加坡和阿联酋等国家流向“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印度。而德勤最近一项调查也显示,尽管监管环境、近期信贷状况及经济环境不断带来新的变化,导致对中国PE市场近期前景看法不一,但投资者普遍对未来一年及更长期的PE市场发展充满信心。
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及海外投资机构参与中国PE市场的竞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所体现的产业优势和附加值将更显宝贵。德勤中国私募股权服务主管合伙人古博(Chris Cooper)先生说:“在竞争激烈的交易环境下,仅提供融资服务是不够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需要建立成熟和反应灵敏的基础平台追踪主要交易、人力资源及相关资产,磋商及确定交易,以及充分了解中国市场以便向合伙方与监管机构提出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建议。这些是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能够在中国投资市场创造超级回报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