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0 22:45: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物理教学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提高思想认识,物理生活密不可分
新的《物理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有课标,明方向,知重点,物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注定物理教学的特殊性,"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1.1、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许多人都看过苹果落地,但只有牛顿问了为什么。"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来了灵感,很轻松的解决了困惑很紧的验证黄金王冠真假的问题。由此不难看出物理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规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塑料瓶盖上为什么会有一些竖纹;爬山是走s形为什么省力;夜间行驶的汽车为什么车内不开灯;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为什么越快等等。然后引导学生自然解释这些"为什么"的理由,这种教学设计虽费时费力,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效果好,理解物理知识透彻。
1.2、用物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阿基米德说过,给他一根足够长的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这可能吗?学完"杠杆"之后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发掘并引入这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惯性"时候,我让学生解释"我们在开车和刹车时为什么会有向后倒和向前倾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再谈一些身边可以用惯性解释的现象,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把物理知识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但是社会实际问题只给出了具体情境,而没有给出与其联系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这样学生通过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更好的掌握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加强课堂教学,注重理论联系生活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阵地,是发展能力的场所。物理教师若能联系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专注投入到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营造丰富多彩的物理课堂,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点燃智慧的火花;绽放理性的光辉。
2.1、巧妙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离不开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感兴趣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地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在讲"电路"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导入:我想在我家车库内安装一个防盗报警装置,只要有人打开我家车库的房门,装在室里的灯和电铃同时发出警报。请同学们设计这个电路,同学们兴趣十足,课堂讨论异常激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可创设趣味、奇特的实验导入,例如,用纸锅烧开水,水烧开了而"纸锅"却安然无恙;用冷水浇在装有刚停止沸腾的水的倒着的烧瓶底部,水重新沸腾起来。让学生在预料之外,体会到物理的奇与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实践证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物理教学重视每节课的导入,让学生一上物理课就有一种有趣、震惊、兴奋的期盼,从而保持整堂课的注意力和良好的思索状态,并自主地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汲取更多的物理营养。
2.2、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点。很多初中物理概念、原理较难理解,教师虽然经过了透彻的分析和反复的训练,但学生们由于不了解其实质,经常出现生搬硬套、逻辑混乱等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使抽象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想方设法地将物理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例如在讲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带学生到室外,把湿毛巾分别放在不同条件下的环境,观察蒸发的快慢,同学们自行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这些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来学习物理。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以《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2年版》为指导,以学校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为依据,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为目标,以培养物理学科优秀教师为重点,以教研活动为载体,以服务基层为宗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做好本学期我校的物理教研工作。
工作目标:
一、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二、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
三、加强优秀教师培养工作,争取在今年即将举行的物理基本功竞赛方面获得教好成绩。
四、钻研物理教学试题,参加出题培训工作,准备适合学生的物理试题。
五、进一步完成课题任务,进行课题研究。
六、保证质量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工作。
工作措施:
一、新课程实施已进入第十年,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是目前物理教研的首要任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采取下面三项措施:一是倡导教师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标准;二是通过区域教研进行研讨交流;三是通过校本教研联系点解决新课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目前我校物理教师队伍的现状是:经验性教师缺少,年轻教师居多,教师专业素质不均衡。
部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教学还处于低效状态。提高物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使更多教师上好课是物理教研的重要任务。本学期1.是要深入有针对性的听课教研指导;2.是以基本功竞赛为契机进行推动,使年轻教师得到锻炼;3.是通过教研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研讨。
三、加强优秀教师的培养。
一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教学基本功竞赛,使其在大赛中尽快成长;二是借区内课题研究作区内的公开课。
四、对于今年的试题研究工作,要创新思路,体现新课程理念。
试题和作业上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避免盲目性。适当增加原创题的数量。
五、扎实进行课题研究,积极开展研究性物理教学课.
学习、作计划、完成校期初工作。
2月下旬
本校物理教师
准备参加市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
3月份
本校推荐一名教师
期中检测
4月
本校
邀请教研员优质学校听课评课
5月
本校教师
课题研究公开课
5月下旬
本校教师
试题培训
3月-6月
本校一名教师
期末检测,教学反思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
一、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应试教育”条件下,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以追求升学率为唯一目标,致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低下。二是“封闭灌输”型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轻学、重关门读书轻社会实践,剥夺了学生发展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改变这种状况,新课程改革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探究知识、归纳结论、知识运用。
初中物理教学的本质是要完成物理知识的两次转化:一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创造条件转化为学生的真知;二是创造条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强调观察、实验、思维、运用,这正是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应具备的特点。
二、优化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环节
依据“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观点,优化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应该有下列四个环节:
1.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能力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但是可以改变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以部分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而忽视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开发和挖掘所有学生的潜能。如果制定“一刀切”的物理教学目标,势必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极端现象。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分层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一步具体明确各自的目标,不断进取,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2.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导入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时要以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兴趣激发疑难的设置,切入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导入艺术。
导入新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特别注意设疑引入,悬念激趣。
在设置疑惑和悬念引入新课时要注意所设置的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热情的目的,过“悬”则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注意创设引导“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思维最近区是促进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环节。
3.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问题,以趣味性、灵活性、促思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类型可以是实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创新型问题等等。
4.物理课堂教学中要优化练习
精心设计物理练习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穿插安排。练习应该达到下列要求:具有目的性,即练习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为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具有整体性,即练习要从整体教材体系、整个单元、整堂课的高度去设计;具有多样性,即练习要多样化,有多种形式,有多个角度,有多种结构;具有典型性,即练习做到题量适当,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启迪思维的功效;具有针对性,即练习要从物理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符合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水平;具有趣味性,即练习要有新的形式,新的题材,新的因素,新颖有趣;具有创造性,即练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而设计。
三、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尽快转变教学观念,根据物理教学内容、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切忌目标大而且空。课堂教学设计前要对物理教材和学生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按《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路,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不断完善和规范课堂教学“前设计”。要在例题、练习题和作业题的设计上下功夫,每节课都要力争设计一两道开放题,这样既有利于开放课堂教学,又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同时练习题的设计要尽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物理,学习身边的物理,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能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学困生;差异类型;转化途径
初中物理,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初中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作用于生活,学习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各种现象,并且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物理知识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探索未知领域,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后天成长的环境的不同,造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差异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氛围的良好性和教学方式的统筹性,而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学困生的产生是必不可免的。学困生的产生的缘由,教师的因素是一方面,学生的自身问题是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因为对物理没有兴趣、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方法不当、意志薄弱、基础差等因素,造成学习物理知识的灰心丧气的心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物理教学中的学困生。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差异类型及其转化方式和方法
学困生产生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自然学困生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学生的学习物理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划分,可以划分为整体型、能力不足型、动力不足型等类型。下面将逐个介绍:
1.整体困难型。整体困难型的学生人数并不高,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相对较低,思维能力不强,数理分析、求知欲、意志力相对比较弱。产生这类学生原因主要是沟通能力较弱,不主动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思想相对比较封闭,学习注重自我完成,不会主动向教师提问,这就导致这类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困难的局面,最终导致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丧失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针对这类学生,教师应该注重应在良好的学习氛围的营造,注重关心该类学生,帮助该类学生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实施较为长期的个别辅导计划,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该类学生学习初中物理教学中学困生差异类型及转化途径分析辽河油田实验中学分校/王恩辰物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或物理游戏调动该类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还可以丰富和完善这类学生的学习方式。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的重要条件是个别辅导,所以在教学中要重点照顾,多给这类学生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这类学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帮助这类学生树立学习物理知识的信心,激发这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巩固这类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这类学生的在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能力不足型。这类学生主要的特点是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意志力也比较强,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这类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积累,导致学生思维比较僵化,对相应的物理问题缺乏相应的想象,创新意识薄弱。针对这类学生的情况,教师应该充分根据这类学生的学习意志,鼓励这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分析物理知识,并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辅导,帮助这类学生改进学习方法,鼓励该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章节的时候,可以鼓励该类学生在家中进行相应的实验,并将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该学生的实验记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物理课本知识的时候进行课前预习,划出自身对物理知识的认识重难点,便于认真听课,解决相关的重难点知识。
3.动力不足型。这类学生占学困生人数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能力较好,但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意志相对比较薄弱,没有强烈的学习热情,无相应的学习动力。针对这类学困生的情况,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进行相应的感恩教育、自我价值实现教育等思想工作,帮助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动力。这类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充分与家长配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家长帮助该类学生形成学习动力。
三、结语
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主要是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因素,要帮助学困生进行转化,教师就应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采用素质教学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应有所偏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不同学困生的特点,实施个别辅导,帮助学困生树立物理学习的信心,培养学困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完善和纠正学困生的学习方式,进而提升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果。
作者:王恩辰 单位:辽河油田实验中学分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实际;物理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对“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模式做出了详细的诠释:“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物理规律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以此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最终教学目的。”
在此背景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就成为诸多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一致追求的教育理念以及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将物理学习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形成密切的联系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展开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一、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经过对新课标精神的认真学习与研读,我将这一理念灵活运用到了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时,我带了一个神秘的小道具――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学生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最大限度上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他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二、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实验探究活动联系起来,促使实验内容的生活化
实验是整个物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许多物理定义、规律、公式等都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之上,经过反思、升华、总结形成的。“物理学习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实验之于物理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不难看出这一点。因此,从这层意义展开来讲,将日常生活现象与实验探究活动联系起来,既是提高实验教学实用性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理念、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的重要补充。
例如,对于思维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学生来说,“大气压”这部分内容不但知识点稍显抽象,就连实验内容也较为笼统,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缺乏明显的联系。因此,学生普遍反应这部分知识点过难,不容易理解。鉴于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之上做了“覆杯实验”以及“矿泉水瓶变扁”两个足以证明大气压存在性的演示实验。
覆杯实验:首先在玻璃杯中注满水,再将薄纸片盖在玻璃杯口之上;用手按着纸片将玻璃杯整个倒置,慢慢移开托着薄纸片的手。这时,就会发现不但玻璃杯中的水不流出,而且纸片也同样掉不下来。
“矿泉水瓶变扁”实验:在一个完好无损的矿泉水瓶子之中倒入热水,稍停几秒之后,将瓶中的热水全部倒掉,之后再将冷水淋到矿泉水瓶之上。这时,会发现伴随着“啪”“啪”的声音,矿泉水瓶迅速瘪下去。
这两个实验所使用的器材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而且整个实验过程都简单、清晰、易操作,有利于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之中,积极思考之所以产生上述“奇怪”现象的物理原因。如此一来,教师不但得以巧妙地将“大气压”这部分知识顺利导入,而且通过演示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又切实帮助学生加深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为切实提高当节物理课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物理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生活,走向社会。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教育改革,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想方设法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实现对于具体知识点的更好认识与理解,并进一步升华到社会生活实践的运用之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双提高、双进步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凯.紧抓课本链接生活:初中物理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联系[J].读与写,2013(06).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有效的运用多媒体于课堂教学中,大大的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以下是本人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创设情景 ,优化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创设学习氛围,自古有之,但多以语言、动作、图片和简单的实物来烘托气氛,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学习内容。而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图象、音频、动画、视频,甚至是人工智能。充分的交互性能够创设生动、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使教学直观化、模型化、动态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液化现象时,可首先播放一段生活录像:揭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水从锅盖上滴下:北方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带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会立刻蒙上一层水珠。其次再利用投影器演示乙醚的液化过程。最后让学生根据积累的感性知识总结气体液化的条件。这样开讲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感染力强,可以很好地把“事物和现象”和“概念、定律、法则、理论”等结合起来,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在 “浮沉的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中,我用多媒体创设这样的情景导课:配以和谐的音乐解说,有轮船、潜水艇上浮下沉、气球、飞艇等浮力应用于实际的画面,学生立刻被吸引了。然后启发思考,这些飞行物是怎样实现上浮和下沉?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探求新知,轻松引入新课。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会有更多的感受和启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声、光、电等各种信息,使得课堂变得绚丽多彩,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愉悦,合谐的教学情境,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环境变得顺畅,丰富而生动,达到 “寓教于乐”的目的
2 加工处理, 优化教材内容
教材里有很多抽象的物理事物和复杂的物理规律,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如果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辅助教学,问题就会化繁为简,变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平面镜》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视频,把课本上的湖边倒影和舞蹈演员对镜练舞的图画,变为视频,场景马上变得生动真实吸引眼球。兴趣产生了,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导思考、归纳,便能容易地总结出概念和规律。再如:讲“惯性”概念时,把教材里“乘车惯性”的思考题运用多媒体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当汽车突然前行时,乘客身体会后仰;当运行中突然停止时,乘客身体会前倾。直观的把乘客身体的变化展现出来,再结合教师分析、讲解,学生很容易加深对“惯性”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教材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会学易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媒体替人”, 优化课堂容量
初中物理有许多知识需要课上理解掌握,传统课堂由于时间原因,往往是分两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先做浅显了解认识,然后再通过第二、三课时去理解巩固.对于这种课型,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高.一方面原因是物理概念、例题解答等可以用课件展示, 节省了大量的板书和画图时间,保持了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连贯性。另一方面物理事物和理论源于生活,认识理解它们就需要大量的鲜活事例来举证,传统做法是利用书本上有限资源口头举例讲解,而现今如果能巧用多媒体,利用图片、音视频形象生动直观的事例展示,这些物理事物就更容易被学生认识和接受,物理规律也更容易理解、认可和信服.以上做法就能为学生做题巩固新知节约很多时间,无形中就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得两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在一课时里完成。更重要是的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他们能够在短时间里掌握所学内容,及时巩固新知,大大改善了传统的长战线教学,造成学生对知识的遗忘.这样的课堂不就是一节高效课堂吗?
4 模拟演示 ,优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物理实验。物理学习常常通过丰富多彩、有趣生动的物理实验,让学生分析、归纳物理概念及规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但在现实的物理实验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棘手的实验,比如不具备实验条件要求的实验,可视性不强的实验,危险性实验,操作程序繁杂耗时过长的实验等,使实验教学无法开展,即使勉强而为之,效果也是不尽人意,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完成现实环境下难以操作的物理实验,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比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视度很低,如果将仪器放在投影机上连接,并将现象投到屏幕上,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把电教媒体和物理实验恰当地组合起来,可扬长避短,扩大演示效果;又如在学习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表等仪器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拿到视频投影仪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作用,能让全班同学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再如电流的形成,电磁感应,失重状态等实验,很难让学生由现象去认识。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模型模拟、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性、趣味性和应用性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学生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制造渲染 ,优化情感体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还可以观看优质视频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感受一场场视觉盛宴,触发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比如
在讲噪音时,先用多媒体播放录音胡琴独奏曲《空前鸟语》,在学生陶醉美妙乐音中时,突然改放极具夸张的噪音(多媒体技术处理),学生马上会厌恶的捂起耳朵。两段录音,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不仅感受到两种声音的不同,而且会陶冶学生音乐品质,同时激发学生预防噪音,保护环境的高尚情操。又如在讲解“机械能的相互转化”这一章节时,利用Flash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然后参观水的巨大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而发电的场景,使没有见过大型水电站的学生初步认识水电站的运转过程。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水力发电过程,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6 扩充延伸,拓展学生视野
初中阶段的学生依然保持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对未知充满了好奇,特别是那些新事物、新知识, 他们比较敏感,反应激烈 ,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在教学目标内容时,不妨借助多媒体,把知识进行扩充和延伸,这样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拓展了学生视野,是学生学到了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升华和凝华”时,搜集相关课外知识――水循环,用多媒体先出示阅读材料,插播画外音介绍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水循环时会发生升华和凝华,而且认识了雨、雪、冰雹等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激发学生的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然后用多媒体技术动画模拟水循环加深印象。
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安排,教材内容,目标需求,通过多媒体手段适时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对学生巩固知识,开阔视野大有裨益。
7 巧于设计, 优化教法学法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形象的优势,精心设计教法,充分展示认知过程,使学生从直观中理解知识是怎样形成的,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使教法和学法都得到优化。
7.1 化静为动,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传统的教学,向学生展示的都是孤立静止的概念,利用电脑多媒体,可化静为动,有利于学生概念的形成。例如在教学《滑轮》时,通过多媒体将教材上胖子和瘦子用滑轮提升物体的漫画做成动画视频,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可以将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清晰,容易突出概念的本质,找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相关概念的沟通。
7.2 生动演示,有助于现象的观察。
许多现象用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观察,例如日食、月食的形成用多媒体演示,画面形象逼真,对于形成原因学生认识深刻,易于理解。例如:在讲《声音的传播》时,为说明液体传声制作了声音捕鱼的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鱼群游过发出的声音,通过水被声呐系统接收到而捕鱼的过程,进而证实了液体可以传声。这样的教法比传统的教法效果了好了很多。学生也通过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学到了知识。
7.3 形象对比,有助于特征的掌握。
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运用实物或实验对比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彩色闪烁,移动功能,形象对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特征的掌握。例如教学《光的折射与反射》时,先让学生通过实验、作图认识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师再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运用多媒体夺目的色彩,配上动听的音乐,有条理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
7.4 化难为易,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对于那些学生感到难于理解的教学内容,或用传统的教学难于讲清的,可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复杂的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显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在讲《分子热运动》时,由于液体扩散、固体扩散比较慢,不便于实验;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超越时空,能形象直观的让学生观察固体、液体的扩散,这就突破了学生认识固体、液体扩散的难点.分子动理论是这节课的重点我们可以用多媒体进行多次重现(逐条讲,小结讲,巩固练习讲),加深学生印象,便于记忆;还可以用艺术字体,闪烁,填充颜色,声效,画外音等多媒体手段进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进而攻克重点。
综上所述,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感知面,加深感知度,再现客观事物现象,缩短学生与感知客体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使教和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高中物理 可视化教学 原则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28-02
在物理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少学者一直在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物理教师所迫切希望掌握的基本手段。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成熟与进步,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优势日渐显现。将抽象知识可视化,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以使复杂的物理知识得以简化,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掌握知识。
具体来说,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是运用视觉表现手段和物理实验等教学元素,促进高中物理知识的传授、传播与学习。它通过绘制过程草图和知识图表以及借助图形、音视频等视听形式来体现各个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引学生主动理解图形、图表的意义,进而使得学生认识、记忆、掌握和应用新的知识。从过程与方法、文化情感层面上将知识进行转移,实现知识的传播。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将文本形象化,使文图并茂、色声皆佳,增大课堂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
可视化教学对于高中的物理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如果可视化教学在实际的运用中存有不当,则会违背教育和科学的原理和本意,误导学生,弄巧成拙。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新的课程标准探讨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原则,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参考。
一、科学性原则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其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并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自然观,培养学生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当前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物理教学是追求真理、提高素养和培养能力的一个过程,不但要注意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且要重视教学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相对而言,科学性就是物理可视化教学的第一原则。
比如,教师在教授回旋加速器的时候,有的教师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带电粒子的回旋加速过程而使用图1所示的运动轨迹,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回旋加速器的特点是带电粒子每次通过两个半圆的金属盒之间的缝隙时,其加速增加的动能是一样的,回旋半径并非是线性增加,现作如下分析。
正如图2所示,在半圆的金属盒D1的中心O有一离子源,其产生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经过两金属盒之间缝隙的电场加速器后进入金属盒D2。若两金属盒之间的加速电压为U,与金属盒水平的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离子经过电场加速后,第一次在金属盒D2中的速率v1与轨道半径r1分别由下面两式子确定。
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D2内任何两个相邻的圆形轨道半径的比为,由此表明带电粒子在金属盒内部的运动轨迹之间的距离并不相等,越是靠近金属盒边缘,其间距就越小。
由上述的案例可以得出,在高中物理的可视化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图片应该准确、细致,不可以凭空想象,猜测其现象和过程。
二、生本性原则
生本性原则,指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学上的生本原则就是以尊重学生个体为本,以呵护学生的创造天赋和灵性为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尽力保护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认同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探究的、创造的和选择的过程,是科学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形成过程的观点。对于学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会探究知识,能够为其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由此,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践行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三、图表优先性原则
拥有形态与色彩等多种特点的图表和图示信息相比于单一的语言文字更加具有魅力,人们对图片、图表信息的整合能力远远高于对文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实践教学的经验表明,在高中物理的可视化教学的过程当中“图”优于“表”,“表”优于“文字”,也就是说,图表相比于文字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更加能够凸显事物之间的联系,使得信息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因此图表的科学合理利用在高中物理的可视化教学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图表优先性原则是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基本技术原则之一。其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1.借助图表减少文字量,将需要展现的文字转化为更加简洁直观的图形;
2.利用图表去阐述文字难以表达的关系,将复杂难懂的数据变得简单明了,有利于学生认知、理解和掌握;
3.在图表优先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优化图表,将必要的文字和图像、图表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四、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体现着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系统化原理,经典物理学包含电学、力学、热学、光学、原子核理论等知识,这些知识构成了整个物理学的大厦,由此,高中物理中的每一个部分的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个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部分的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高中物理的可视化教学的设计和教学应该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明确每一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架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之上,围绕新课程标准,利用可视化的方法和实验抓住关键问题,凸出重点,使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要素之间相互统一,促进整体性迈进。
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要利用好这些原则来进行教学。我们知道,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实验。物理中的很多现象、原理等难以用单纯的文字或语言来进行表现,而实验却能够很明显地将物理现象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感知到其中的道理。同时,物理实验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在其他的学科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要把实验教学放在首位,通过可视化教学来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另外,物理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体系,由教师、学生、仪器、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基本的元素所构成。由此,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中要确保反馈渠道的顺畅。也就是说,通过建立一条顺畅的反馈渠道来促进教学发展,使学生能够通过反馈信息渠道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方法,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改正错误,找出差距,促进发展;使教师能够通过反馈信息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学的高度统一和步调协调性,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技术的进步,物理可视化教学能够利用技术进步和科学手段来更新教学形式,并使其内涵得到进一步扩展。高中物理的可视化教学在新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可视化教学,拓展课堂的“空间”,实现动静互换,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很强的视觉和听觉感染,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亚军.论高中物理可视化教学的学术原则与实施[J].物理教师,2015(6)
[2]吴小兵.知识可视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J].湖南中学物理,2015(10)
1初中物理课堂引入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本文所倡导的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改革当前物理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改革目标之外的现状,有效地推进物理学科教育改革的深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科教育和教学素质化的需要,是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宗旨、价值的需要.
俄罗斯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团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组织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从同伴中获得一种激励,产生感染的行为和竞争的努力,促进能力的发展;可以在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形成并提出各种选择性的假设,激发深入思考,求得最佳方案.也就是说,团队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发现和进入自己“最近发展区”的条件,使学生之间、学生能力与学习要求之间的差距显露出来,并在同伴和教师的帮助下缩小或消除这些差距.
教育学研究表明,课堂互动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之一.心理学研究认为,兴趣是激发求学者内生潜力的主要因素,通过兴趣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往往能起到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以团队小组合作方式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深度激发学生参与物理课堂学习的兴趣,从心理上带动学生融入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而且有利于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携手发展和进步.
因此,团队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凸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实现教育公平、承认个体差异、协同发展认知和非认知因素以及促进个体发展的有力支撑,具有鲜明的主体参与性、民主开放性、合作发展性等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实现学生心理的积极转变,是在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过程中,对物理课堂教学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物理教育本质认识的返璞归真,其目的就是让物理教育更好地走进生活、走向社会.
2初中物理课堂引入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原则
2.1团队小组划分科学化
团队合作小组的组建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注意异质建组和隐性分层的原则,也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储备、物理学习能力及学生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并根据这些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不同情况,从好、中、差三个层面划分学生的阶队,需要注意这是教师本人的隐性分层,不可将其公开,以免学习程度好的学生骄傲自负,相对较差的学生丧失对物理学科的学习信心,之后根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学习水平及其学习态度和个性等进行异质划分,二者相互结合合理地把学生划分到不同的小组中.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每个团队合作小组成员5~6人为宜,比如在物理实验探究中,每一组团队合作成员必须包含物理实验操作的执行者、物理实验方案执行的主持人、实验结论或误差分析的归纳人以及实验过程中数据或现象的记录人等,并可随时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角色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团队合作小组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小组内部是一种团队合作学习关系.而且,小组内部还可以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对子,便于互动学习交流和教师辅导.
2.2课堂参与统一化
新课标下的物理合作课堂,应该是教师有效引导与学生积极参与相结合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教师可以课前自制物理实验器材,课上通过完成物理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物理知识走向现实生活.教师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制作好导学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明确物理学习或实验探究的目标,设计有助于合作探究的教学内容,为小组合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充分发挥教师优秀教学经验的指导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在团队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引导作用.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善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要积极参与到各小组中,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带动学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再次,教师要善于发挥对各小组的平衡和协调作用.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团队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来设置统一的任务:(1)大家一起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密度概念;(2)组内经过思考和讨论,分别发言说几个现实生活中用密度来解释的现象,该环节让平时不爱发言的或者基础薄弱的同学优先回答,其他同学补充;(3)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先进行测量密度的实验,然后其他同学轮流操作,大家在旁边观察和指点,从而通过步调一致的统一化学习实现了目标的达成.
2.3教学过程合作化
要想实现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就要优化教学过程,要为他们提供能够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要选择合适的课题,让他们进行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一课的教学内容,看其是否适合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开展,并选择最有利于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组织各小组制定合作计划,编制合作任务书,然后实现组内的合理分工,完成团队小组合作学习.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课题都是适合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比如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家庭用电、能源与社会以及一些物理实验等内容,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章节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
2.4合作过程开放化
开放化的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情境,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合作,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确定合作课题时,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让他们到更宽广的空间进行团队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测量平均速度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各小组学生到学校的田径场,让各小组设计户外测量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工具,并获得实验数据,之后进行合作探究,获得小组实验结果.而在具体的章节教学时,教师也要打开思路,借古谈今,创设更加开放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充分互动交流.
2.5成功机会均等化
成功的体验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在团队小组内部,要让不同性别、能力的学生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小组成功的成果,获得均等的成功机会.例如在《物态变化》这一章教学中,汽化与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物态变化,要求每个团队合作小组轮流指派一名代表说明本小组在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这种合作方式拓宽了物理学习平台,给各小组及其成员提供均等的成功机会,把小组成员的行为、情感及成绩要素作为评价要素,让各小组成员都享受成功体验.
3初中物理课堂引入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
3.1精挑细选,确定适合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章节及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里的所有问题都适合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一些引言课多是基本知识的介绍,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比如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包括速度、路程等基本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问题,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必要.因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初中物理课程资源,选择依靠学生独立思考无法很好解决或者无法理解的章节及内容实施团队小组合作学习,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开放性内容实施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比如进行《物体的浮与沉》一节的教学时,该节涉及到很多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就“什么是浮力”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显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这些知识在课本上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动手的目的.而如果教师让学生围绕“是不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和影响”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就要先“猜想―讨论―设计实验―证实猜想”.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合作讨论,并通过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备好课是初中物理课实施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适合开展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并明确团队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目标.
3.2课前传授合作技能,让学生高效完成合作任务
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让小组组长掌握给小组成员分工的方法,让他们根据组内成员能力的不同给他们分配相应的任务.比如在初中物理中包含很多实验,采用小组合作做这些实验时,必须要保证分工明确.以《熔化和凝固》一课教学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并让合作小组讨论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在实验中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比如该实验中要注意以下事项的记录:冰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物态变化,蜡烛熔化凝固过程中的温度、物态变化等.
在相同内容的团队小组合作学习中各个小组可能会采取不一样的方法,每种学习方法都有其优点.教师要让各小组成员掌握倾听和记录其他小组学习方法的技能.让他们学会倾听各小组的学习方法,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出更优秀的学习方法.
3.3课前实施团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合作小组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物理是一门与生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科目,每一种物理现象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是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在涉及到具体的应用知识时往往无法很好消化.因此,教师要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问题或预习任务,让合作小组通过讨论去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以磁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渠道,包括图书馆、互联网等去搜寻从古到今磁现象的应用实例,搜寻生活中磁现象的应用实例,并让他们讨论这些现象.长期以往,学生将会在课前养成预习的习惯,每当学习新知识时,他们就会主动进行团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新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从而更好的消化新知识.
3.4课中把握时机,提升团队小组合作学习成效
课堂进行中合作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4.1在学生“卡壳”时采用团队小组合作学习
物理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当教师对一些物理概念进行提问时,学生很容易出现回答不出来的现象.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直接进行知识灌输,往往很难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这个时候可以采用团队小组合作学习.先给出典型现象,让小组成员进行积极的讨论,就他们已有的认知进行交流,这样效果往往显著.
3.4.2在学生疲于“死想”时采用团队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物理有很多实验,有时单靠学生不动手只动脑的思考是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师要善于把演示实验变为探究性、验证性实验.让合作小组自主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步骤、说明实验过程、论述实验结果.
当学生对物理知识表现出迷茫和不理解时,教师就要鼓励合作小组去做一些验证性实验,比如让他们合作设计水果电池、潜水艇、测量小灯泡功率等实验.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主动学习.
3.5课后开放训练,拓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