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8 07:30: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职生英语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职教育英语阅读阅读能力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其综合能力和素质决定了他是否能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来理解英语书面材料,能否能高效快速准确地获取现代信息。同时,阅读能力也是英语自学能力的基础。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英语阅读能力需求在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英语阅读已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开设时间最长的“目标性”基础课程。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经过了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二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三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此外学校、家长对英语学习不重视,教材、课程设置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英语阅读是英语语言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大量的英语阅读能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如要提高口语水平就必须有大量的输入才能说出地道的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离不开大量的英语阅读,英语的阅读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的英语课可以说就是精读课,兼顾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的培养。英语课程的平均学时才二百左右,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用传统的教学法来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阅读能力要求有些不太现实,老师上课只能对教材进行筛选、课文不能不上,那就只能把课文后面的阅读和写作部分练习舍去不讲,让学生自己课后看。
(二)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应试教学等原因,语法翻译法仍然占统治地位,以语法、词汇和单个句了的学习为侧重点,对课文的阅读不提时间和速度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是完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围绕着国家四、六级和A、B级考试的指挥棒,按照固定教材的内容备课,将每课中涉及到的语法、词组、短语的用法、习惯用法、写作技巧等知识灌输给学生,无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扩招后英语课堂教学班级规模普遍便大,教学中老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统一方式传授,缺少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引导,使起点低的学生失去信心,起点高的学生没有兴趣,师生之间毫无沟通和互动可言,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几乎没有。
(三)阅读教学模式落后
纵观高职院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用“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语篇本身的作用,认为阅读是一系列信息处理的过程,是由低级的字词解码到最终获取信息的过程。这种模式下,强调阅读的顺序先是字母,单词,词组,然后是句子,段落和语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根据本人大脑中已有的句法知识和语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预测,并在阅读过程中加以证实和修正。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的阅读习惯,不利于学生从中文思维向英文思维的过渡,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也会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字句的细节上而无暇顾及别的东西,破坏文章的整体性,从而忽略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最终导致有限的阅读,即阅读量不够。
(四)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
指字阅读,低声阅读和心中默读。指字阅读就是在阅读中视线跟随指头或笔头的移动而移动,心中默读就是虽然嘴唇声带未动,但头脑中一直读出并听到每个词的发音;回视前文,重复阅读。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某些生词或对一段文字意义不明确时,反复阅读已经读过的部分。这样会分散注意力,不利于读者抓住文章的要旨或主题,减少读者的阅读兴趣;遇到生词就查字典。该习惯会使学生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自我训练。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没有工具书就无法阅读的行为定势;视幅狭窄,摆头,眼停过频。视幅狭窄是指阅读不是以意群或句子成份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由于眼停次数过频,阅读时间增长,影响了阅读的速度和理解;心译。心译是指一边阅读,一边在心里翻译,是一种较普遍的阅读行为定势。该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重在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成败以及是否能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为此必须重视英语阅读教学,积极着手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对英语越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就越高,自觉性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教师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为学生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增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优美的语音、语调去感染学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去启发学生,选用实用、生动、有趣的例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同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如让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情景会话,教唱英语歌曲,做游戏,英文短剧表演和组织英语竞赛等。让学生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型表情达意,充分满足他们的表现及创造的欲望,使他们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持续饱满的学习热情。另外还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背景知识、讲英文笑话和国外趣闻等,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引起学生阅读的愿望,使学生想读、爱读,从而收到阅读课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扩大学生词汇量,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
决定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因素很多,人们普遍认为,词汇量、文章的背景知识、阅读技巧的运用、母语阅读能力等都与英语阅读理解相关。就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阅读理解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的词汇,词汇量越大,理解得越快越好。如果学生达不到一定数量的词汇,就难以运用分析归纳、推断等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应本着促进学生词汇学习由自发向自觉转化的原则,从构词法,一词多义,一词多译等方面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教会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词根、词缀等猜测词义,为阅读理解扫除障碍。
阅读不是一种孤立的语言技能,它在掌握一定量的了解词汇的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法。高职学生掌握的语法并不全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语法训练,特别是加强疑难句的分析与理解。而理解疑难句的关键在于把握句子的主干,掌握各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最终抓住句子的核心意思。
(三)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词汇、语法知识的掌握是英语阅读理解的先决条件,词句理解则是阅读理解的基础。学生的阅读理解的基提高与否,关键要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分析技巧。这是因为,它能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在题材上尽可能的涉及日常生活,传说、人物、社会、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经济等;在文章的体裁上,应避免单一化,选用叙述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与此同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文章体裁特点的详细分析,先结合文章标题和相关背景知识预测文体和主题,接着略读课文,验证预测情况,并通过问答、简述、绘图、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阅读,找出各段主题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读课文,指出文章的转折词或过渡语,分析其逻辑顺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时把语言知识的学习渗入篇章之中。最后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入更高层次的理解。使学生熟练地把整体阅读的方法运用到他们英语阅读中,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强化学生的阅读速度练习
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是阅读效率的两大因素。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一方面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具有建设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全面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技巧,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如何运用略读跳读两种快速阅读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预测、联想、类推和运用语言规则猜出文章的意思,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采取随机方法来确定阅读训练的内容,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和练习。阅读时要求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不能查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以提高阅读速度。学生读完文章做完练习后,由教师宣布答案,同学换卷评分和报告分数,教师作好登记,随时掌握学生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两方面的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加以解决,然后,教师对文章中的一些语言难点,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知识加以点拨和启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基础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即使能认识每一个单词,也不一定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大量的语言试验说明,英语阅读的障碍不仅仅存在于词汇和语法方面,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也是阅读理解的主要障碍之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
总之,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根据已有的语言材料、文化知识和逻辑推断进行推测和纠正的过程。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克服阅读过程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正确运用阅读方法和技巧,不断加大阅读量,扩大英语词汇量,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06,(35).
[2]马国英.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J].太原科技,2005,(5).
[3]何青.高职英语阅读课语篇教学之探讨[J].职教论坛,2005,(35).
关键词:学习风格;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社会对从事涉外工作人员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日常业务活动和交际活动中,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能顺利与人交流并完成工作任。因而,当前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较差,缺乏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发音不准确,听不懂地道的美式英语语或英式英语,用英语与人交流更无从谈起。面对这种现状,可以找出以下三种原因:
1.个体因素。中学时期忙于应试,学生对英语的听说不够重视,缺少练习听说的环境,基础比较差。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没有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英语听力的一些技巧没能掌握,听不懂,自然说不出,学习自信心倍受打击,学习也就没有了兴趣。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2.教学因素。教材枯燥,内容陈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听力教材中对英语的联音﹝即“同化”,“缩音”,“连读”和“省音”等﹞介绍不够详尽,学生缺乏音位能力和信息处理技巧。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够了解,听力教学与口语教学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听不懂英语,口语表达受到很大限制。
3.社会因素。前些年的英语教学过于注重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中高考英语试卷中,听说能力测试所占比重较小,导致教师与学生对英语听说的忽视。
因此,在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学中,迫切需要找到一个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学策略探研
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在听说课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果。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预先准备的齐全的知识。现代英语教学也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积极探索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1.了解学生,确定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在我们的试验班里,学生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是用英文自我介绍,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语音语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听说基础和学习心理做出正确判断。在初步了解学生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期,我们的教学目标略低于大纲要求,课堂教学从最基本的音标开始,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语言学习心理障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英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格,打牢英语基础,为日后的提高做准备。
2.紧扣大纲,辅之趣味。教材以课本为主,补充以英语新闻和故事,经典英文电影和歌曲,英文演讲和小品比赛等趣味性较强的训练项目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好学性。在教学中,VOA和BBC的标准语速新闻对一年级学生有较大难度,但慢速英语新闻和故事不但比较容易听懂,还帮助学生纠正了不少语音错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如今的英美国家概况。让学生听懂英语新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听懂英语的过程。通过对英语中联音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听关键词,以及大量的实际操练等,大多数学生能学会课后如何自学提高听力水平。偶尔播放一部经典的英文电影,既能放松有能让学生检查自己的听力水平。英文演讲和小品比赛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反映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坚持做英语听写,锻炼学生听力、发音、语法、拼写和词汇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听力材料做分析判断的快速反应能力。
3.形式多样,听说结合。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主导作用,注意把听力教学与口语教学相结合,做到在听力课堂上不忘练口语,在口语课堂上检查听力课效果。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特点,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给每个学生创造不同的学习机会,但对学生的要求并不放松。例如,在听力口语课堂上运用视听说教学法。完成课本教学任务后,欣赏一部影片,讲解其中精彩的对白与情节,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用自己的语言重演这些情节或是给电影编续集在口语上表演,鼓励他们尽可能的发挥想象力,充分运用语音语调的作用,并把他们的表演计入他们的口语课平时成绩。在表演时,成绩好的同学可以选择自己编写剧本,成绩差的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重现这一段精彩。这样既可喻教于乐,又可检查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因为他们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热情也很高。因而,只要是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学生都能接受的教学方法,我们都可以积极运用。
4.创新教学、科技保障。在教学技术上,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在语音室里用多媒体进行听力教学,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最新的英语听力材料和传统的英美文化知识。VOA和BBC的网站上每天有由发音优美,语言地道的专业播音员播送的最新新闻,VOA的慢速英语故事更是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文化的点点滴滴,而欧美流行音乐则是我们学习中的一大乐趣,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的宝贵的听说教学补充材料。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后下载英语新闻听,坚持每天学会运用一句地道的美语或英式英语。
三、教学策略效果
在进行教学研究时,我们把我院英语系同一年级的五个班学生分成两个教学组,对其中的三个班进行常规教学,在其他两个班的教学中试行新的教学策略。一学年后,两个教学小组差别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实验组的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明显优于非实验组学生。他们对听力材料中的重音和节奏的感知较好,在口语中的发音相对与非实验组的学生来说要地道得多。这得益于坚持听并模仿VOA慢速英语新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纠正了自己的发音。
2.实验组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由于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积极吸收新的教学材料,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绝大部分学生在听力课堂上愿意听,在口语课堂上愿意开口说,课后也愿意练习。口语课上,我们学期末的英文小品比赛,不仅吸引了众多同年级学生,还引得不少其他年级学生驻足观看。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听说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3.实验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增强。课堂上的宽松环境,大量的练习机会,自身的兴趣,在加上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很多学生开始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习心态发生很大变化,入学时的自卑厌学情绪开始从一些同学身上消失。很多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学到了不少东西。学生的自信心对他们的听说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一项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但不是可以一蹴而成的,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策划者,要积极对待高职学生听说普遍较差的现状,努力创造好的学习环境,探询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只有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内外因共同作用,才能取得真正的教学成果,从而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英语听说课教学策略的研究内涵丰富,论文所述仅仅是教学中的一点初步探索,我深信英语听说课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学生英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学风建设的前提。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的浓厚程度。目前相当多的高职学生不认同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追求,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笔者所在高职学院在一次大学英语期末闭卷笔试中出了一个关于英语学习必要性的题目:“ShouldEnglishClassesbeCompulsoryforStudents?”让学生就英语课是否应该作为必修课展开讨论,陈述自己的观点。笔者很诧异地发现在所批改的51份试卷中,竟然有半数以上学生坚定地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学习英语,英语课应该早日取消,或者应被定为选修课,理由是英语很难学,他们又不要出国等。
2应对策略
2.1加强新生入学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生的思想行为直接决定学风状况。很多高职院校不太注重对新生未来职业规划的教育,致使很多学生到毕业时对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规划,走一步看一步,专业学习目标尚不明确,英语学习目标更是一无所知,完全是为了应付课程学习和相关考试。因此,各高职院系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未来职业规划,以明确相应的专业学习目标及英语等公共必修选修课程学习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学风。
2.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是影响学习成效和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树立远大学习目标和正确学习态度,以及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具体到英语学风建设,要不断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促使学生深刻认识英语学习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自愿地学习。
2.3实行英语教学“工学结合”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应用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高职英语教学应尽早改革现行模式,早日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积极尝试与外企合作办学或者制定英语学习短期顶岗实习制度,努力寻找机会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示范语言应用技能,并且给学生提供反复操练语言技能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上习得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加强学生对学习和使用语言的切身体验,培养和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竞争意识与就业竞争力。
2.4严肃英语考风考纪,以考风促学风考风是学风的重要表现形式。目前高职期末英语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考场上常会看到关于句子翻译及作文等内容的作弊纸条。坚决杜绝考试划范围等考试投机取巧现象,严惩作弊,真正发挥考试检验学习效果之导向功能,使学生在平时和考试前都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
2.5制定公平合理的英语学习考核制度强化英语学习平时成绩考核,严格考勤、作业记录及课堂表现。不仅考核学习成绩,还严格记录学习态度。降低期末考试在总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社会文化能力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在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跨文化交际和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愈益迫切。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3)在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1]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不但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他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教学模式也要作实质性的改革,具体描述如下:
以大纲为依据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的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既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另外,教材不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选择富含英美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的教材,在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又能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学习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培养。转贴于
课堂教学英语课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 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教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比如口语训练中,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含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听者或许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失败。[2]又如阅读课中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含义,增强语言功底。此外,在词汇教学中也应注重文化介绍,因为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不同而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这个词,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因而不用“fat”而用“cute”。类似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文化差异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考试项目的调整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导致学生只会用纸笔交流,掌握的只是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因此,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交际服务。
英语教师培训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方法的墨守成规和师资队伍的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因此,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充电”,进修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教师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第二课堂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课堂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渠道。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让学生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容易让学生领会、掌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再次,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重视文化教学而忽视语言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为补充语言教学的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讲授,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有所选择地讲授。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这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21世纪,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在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语文 研究学习 非智力 影响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良好的精神意志的发展。
1. 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要
1.1 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时,会感觉到它几乎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学习特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等一般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1.2 培养学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这一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交往需要的满足不仅可以使其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乃至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增加相互了解与相互信任,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识和能力只有在小组合作、与人交往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够促进学生交往需要的培养。
1.3 增强学生的成就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做他们认为对于自己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并努力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成就需要的体现。学生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会不断增强成就需要。
2.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探究动力
教学中需要树立语文学习的研究态度。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对待未知事物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学习中就会永远充满着好奇、怀疑的因素,永远洋溢着探究、揭秘的热情,永远享受着创造、成功的喜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学习探究方法,学习科学思维,学习科学精神,激发探究的潜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为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打下了基础,因为兴趣是价值观的初级形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语文学习要“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因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际上,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比如个性化阅读以及自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时离不开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研究问题、形成成果时离不开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交流汇报、讨论辩驳时离不开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的心智操作。
3.陶冶学生的情操与确立正确价值观
3.1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根据道德规范来评价社会现象时所体验到的情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评价社会现象的道德感。
3.2增强学生的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它是与人的求知欲、认知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的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学生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求知欲望、认知兴趣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等会得到一定的满足感,产生一些积极的情感,发展其理智感。
3.3培养学生的美感。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美感是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所体验到的崇高、优美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又一重点。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鉴赏和创作活动是进行审美的重要渠道。阅读优秀的作品,品味其语言,感受其思想及艺术的魅力,能较好地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在阅读中,认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
3.4树立正确价值观。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十分强调学生重视感受、重视鉴赏、重视思考、重视领悟,在这一学习活动之中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情意活动,在学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小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汇报以至争论辩驳的氛围中,学生的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丰富学生的心象
心象是一类很重要的知识表征,它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未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在学生构思想象作文或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用到头脑中出现的颜色、形状、大小、方位等视觉特征的形象――视觉心象;他们还常常会用到经过头脑对记忆心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新心象――想象。而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则是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追求思维的创新和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能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有创意的表达。显然,这样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经常运用视觉心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不断丰富学生的心象储备,从而为提高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