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2 05:56: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培养计划应该以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理念为依托,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体现出踏实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2)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及教学手段不适应。独立院校多半都是曾经依托一本院校的资源办学,培养方向和教学体系都是沿用一本院校的教学模式,但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方向都不同于一本院校,而且独立院校的生源也和一本院校的生源也有很大差异,学生文化水平及专业能力的差异也不可忽视,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及教学体系并不适合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独立院校在科研、教改等学科建设上的能力也相对薄弱,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才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3)专业技能缺乏社会实践训练。大部分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践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和方案设计训练层面,没有完善的实习基地进行良好的社会实践,就无法清晰的理解设计方案的实际优劣性,更不能了解材料特性及工艺做法,这样很不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能力的滞后也会对专业实习及日后的就业带来直接的影响。
(4)在教学要求上只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教师事无巨细的教学,学生不动脑筋的接收,实际上无异于知识的被动灌输,长此以往,非但没有取得实际效果,反而养成了学生的惰性,抑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更缺乏创业精神。
2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法途径
(1)全面发展,综合培养,整体优化。独立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中,应努力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注重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终极目标。
(2)改革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以实践训练为主、讲授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启发引导。在教学活动组织上,虽为课堂教学,但不仅局限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工作室乃至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施工现场,建立设计实践为中心、地点可变但人员集中、形式多样但任务明确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同时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建立起团队协作的精神,学会明确分工并同心协力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是今后独立院校的主要办学方向。比如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中以设计工作室为纽带,扩大合作企业的范围,强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企业真实设计项目引进工作室,由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设计项目,实现教学指导、施工生产、技术开发的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也为独立院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创建了相互结合与进步的平台,使学生获得更多工作实习的机会和实际设计项目的参与体验,更为具体的了解设计施工及工艺做法;也有利于为实现专业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的独立院校改革体制创造条件;同时也可以有计划的改善办学条件,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准备良好的基础。
(4)在教学上强调教师“教”的作用,更注重学生“学”的积极性引导和培养。强调教师“教”的作用,主要是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除了严格公正地执行教师管理制度,还要重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更新,教师本身应该积极了解国内外专业建设前沿,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运用,这样才能深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而学生积极性引导和培养主要应明确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明确学习的目的性,即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并由此产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学生的成就愿望,学生希望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好成绩,也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设计竞赛,并以此获得相应的荣誉、自尊或周围师生的赞许。学生一旦有了明确、自觉的目的,他就会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而以极大的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按一定的方向去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实行“工作室制”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课堂案例可直接来自企业的实际课题,使日常教学、设计施工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在教师自己进行实践创作的同时,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结语
1)社会背景及心理压力。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都市生活日益现代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拥挤不堪,危机重重。一方面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身心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心理便产生了紧张、沉重、不安和忧虑感。另一方面在追求利益的同时,“理性与感性比”逐渐失调———理性相对绝对化,人们不断压抑自己的感性世界,因此变得冷漠、麻木。
2)现代派风格和极简主义的影响。以简约风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单调和缺少温馨的代名词。专家表示简约不等于简单,冷静不等于冷酷,由于多数“简约”风格过分强调形式而忽略生活的本质需求与内涵,空洞、单调的设计,缺少生活激情。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现代工业材料的泛滥运用以及设计风格的国际化趋同,使得人们更加远离大自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毫无人情味的方盒子似的室内空间里,冷漠、没有人情味。最近在武汉开了一家叫做“感动屋”的酒吧,就是针对那些长期不哭的白领人群。走进“感动屋”,各种悲伤、哀愁的音乐轮番响起,凄凉的灯光,怀旧的场景,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无限伤痛的世界。“人造泪”释放了人们积蓄已久的心情,哭过以后,感觉轻松多了。
2营造场景化的手法
1)室外景观室内化。这种手法,也可称为室外化风格,是指将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在室内环境中营造室外化的设计手法。它不仅着眼于把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还要赋予一定的主题,甚至它的引入元素还扩大到包含了人文的关怀。比如将自然的阳光、空气、水、树木、花草、山石等引入室内,使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再赋予某种意义的主题思想,便形成了多层次的室内环境。当步入这样的室内环境里,便不再会感到原有建筑所带来的冷漠之情,一份清新、自然与和谐的自在感觉扑面而来,令人陶醉,也不必担忧坐在室外风吹雨淋、尘土飞扬所带来的烦恼。
2)怀旧煽情法。人们崇尚自然,这是人的本能,人们的怀旧情绪也是惯常现象,人是情感动物。每件旧东西都有个故事,不管你在故事里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些东西都证明着你的存在。记忆通常会把不好的剔除,留下美好。所以每当看到那些东西,都有种回到从前的冲动。旧的东西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东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场景化的手法就是依据人的这一需求进行设计,模拟旧场景,找回逝去的时光。例如杭州有一家名为“24小时怀旧餐厅”。餐馆内的装饰没有酒店的豪华,但也不同于一般餐馆无个性,餐馆内装饰都是一些民情风俗的黑白照片、老城市市井图、老唱机、唱片、挂钟、老相机、旧书包、瓷器等。据店主刘女士说,这些有独特个性的老物件,极易引起食客的好奇心和亲切感。
3)特种场景营造法。所谓特种场景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多数人不常居住的空间。这种手法在餐饮、娱乐等室内空间颇为常见。例如在广州,有一条欧陆风情的沙面北街,其亮点之一就是车站西餐厅酒廊。从外表看上去,它就是一个小型火车站,火车车厢、钢铁车轮、铁轨、枕木一应俱全,还有德国制造的信号灯,车厢内壁悬挂着特色壁画等,复制了一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车站场景,呈现出铁路文化特有的图腾,在这离别的车站,一节节平快车厢会经载多少离愁回忆和久别重逢的浪漫。置身其中,仿佛走回从前重温旧梦。再如北京朝阳区三里屯8号的“大船吧”,真是店如其名,所有的装饰和寓意似乎都与“船”有关。酒吧外部造型是一艘头朝北的船,走进金属感十足的大门,就仿佛置身于航行在海上的一艘热闹的船舱中,因为酒吧中的装饰无不和“船”有关,门口处的墙上挂着专业救生圈,室内的墙壁上有6个圆形的水族箱,里面的水草和小鱼给人一种水下船舱的错觉。大船是由以前相邻的三家画廊和酒吧合并而成的,这样它就成了三里屯街上面积最大也是最长的酒吧,远远望去,整个船头像一艘往北航行的大船,使身在北方的人们也能体味到大海的气息。
4)风土人情体验法。这种题材的设计,往往是在自己生活惯了的地方,无需远足便能体会到异域他乡的感觉;或是身在他乡,却能感受到家乡的感觉。通过场景化环境设计及室内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满足体验者求新或思乡的心理诉求。例如太原市小店区寇庄西路的大河古镇餐厅,建筑外墙采用黄土高坡特色的窑洞砖房,门口有标志性的木质大水车,室内采用木隔墙、旧门帘,碗盘都是蓝色青花纹,菜式以粗粮和土菜为主,每个包间都是以陕北乡镇命名的,还有土炕式包间,更有趣的是餐厅里还一直放着阿宝的山歌……各种细节、符号的运用营造出浓厚的陕北特色,不仅让陕西的朋友觉得一见如故,而且山西的朋友也感到很新鲜和好奇。位于平遥古城沙巷街16号的天元奎客栈,风格传统独特,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风貌,客栈传承晋商风范,保持传统土炕、绣楼。餐厅设在临街铺面,就餐的同时观赏古城风貌,深幽的巷道、久远的上马石、栓马柱,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考究的垂花门楼、精美的雕刻与彩绘、传统的土炕、古香古色的明清家具……漫步客栈院内,仿佛从繁华、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瞬间穿越了百年时空。
5)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里,在汽车的喇叭和尾气中,在每天灰蒙蒙的雾霾中,我们穿着挺阔的职业套装、登着锃亮的皮鞋、带着麻木的面具,为了生存奔波在城市中。高速高效不一定会收获美好的人生成果,有时真的需要停下来,找回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营造出只有在小说中、漫画里、电影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并赋予其一定的主题思想,构成具有某种题材的场景效果,由此产生的环境空间设计才能满足或超越现代人的需求。想要体验剧中人的生活吗,想要发生偶遇和罗曼蒂克吗,想要梦想成真吗,这里一切皆有可能。这种私人定制式的手法需要设计师的进一步挖掘。
3过犹不及的场景化设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在社会经济发展时期,也有艺术文化的繁荣。如英国,是因为在工业革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而成为现代设计的发祥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艺术设计的水映了一个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需要。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由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相对落后,缺乏材料、缺乏产品,人们当时对商品的需求仅限于实用功能。但经过改革开放到外面的世界,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人们都不再满意,可以在食品和服装的需求,已经从生活,家庭开始寻求一个更高的水平,开始改善的环境艺术设计,在改革开放之初,抑制很久以后快速发展的经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需求的增加和环境设计和其他专业人才短缺造成的,许多艺术学院和大学改变了艺术和工艺设计部门。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其质量,极大地影响着环境艺术的发展和设计。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以及人类文明和审美情趣的相应增加,这是艺术设计的更高要求,并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为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更新手段,表现了和拓展了环境艺术的表现空间。
二、环境艺术设计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在于对实践美的不断追求,人类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而追求美好事物,则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俗话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正是因为科学技术水平能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纵观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经济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技术水平总是在各种形式和艺术形式和现实生活。水平的科学和技术促进实用艺术的进步,应用艺术的进步把直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将继续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以满足人们在精神和审美水平和要求。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和相应的设计将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得经济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技能组合后可以提供不仅是人类社会在环境艺术方面需要获得审美,还有些程度促进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环境艺术设计必须融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设计教学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因此,设计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应具备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括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最好自身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的设计行家,具有准确的鉴赏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学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而且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意识。但是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习惯。第一,做事要有心,设计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建筑、雕塑、灯具、服装、书本等,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事物,在设计原理方面是相通的,要研究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二,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设计方面的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把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同样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第三,多交流,多沟通。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结语
“围”与“透”虽然被应用到了现代艺术设计中,但是实际上“围”与“透”根本的来源还是中国传统的中国画,在传统中国画中“围”与“透”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巧妙地运用就能够让画面变得更加生动、明亮、意境空灵。而环境设计中的“围”与“透”主要就是讲求将环境进行分隔和过渡让环境在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又有足够的通透感,并且现代材料的不断发展,让分隔和过渡时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但是“围”与“透”运用的技巧要熟练还必须要对“围”与“透”的理念进行更多的研究。所谓的“围”与“透”,更多时候就是让空间灵活的分隔、过渡、组合,从而实现一定的虚实结合的效果增强美感,让空间互相独立的同时又能够互相交融,不仅仅是增强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环境空间的实用性。“围”与“透”来源于中国画的艺术构图方式,在中国画构图中讲究布局章法,而应用到实际的环境设计中就是讲究对空间的合理安排,让空间的组合排列有一定的秩序,有一定的节奏,从而让环境能够产生像绘画般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室内设计中的“围”与“透”设计,就是要让当以一个室内设计能够形成一幅画的效果,在让单一环境空间实现虚实结合、动静自如效果的同时再与周围的环境以及空间更好地进行组合、堆叠,从而增加“围”与“透”这样一种表现形式的巨大魅力。
2.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应用
2.1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好处
(1)增强含蓄美
实际上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围”与“透”还是传统的绘画设计、园林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种结合衍生体。在古代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布局中就讲究一种含蓄美的表达,讲究整个图幅的收放自如,利用环境来创造环境,从而也就带动了室内设计的发展,逐渐让建筑与环境相容的表达方式出席那在了室内的设计中,同样利用空间的组合来让室内设计能够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的“围”与“透”相容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含蓄之美,同时再利用各种衬托手法,各种各样的对比手法来增强这样一种设计的东方美。
(2)虚实结合
“围”与“透”的应用也是来增强室内设计的一种虚实结合之美,通过空间设计的虚实结合来体现环境的变化,在设计中增加一些“透”创造出一种虚空间的感觉,从而放大整个空间给人的感受,增大空间的实际大小;同时在过大空间中巧妙地利用“围”来对空间进行有效的分隔从而又把空间独立开。巧妙地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围”与“透”就能够提高空间的虚实效果,让空间富于灵动。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表现
(1)空间的对比
“围”与“透”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利用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对比,对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空间的大小对比,也可以是空间的排列对比,也可以是空间的色调对比,高矮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就能够自然体现出空间的变化与通透。
(2)空间的过渡
当然“围”与“透”的设计中最重要的还是空间的过度,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就是透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不同的过渡手法和材料来创造一个“过渡空间”,有利于空间之间的组合,也有利于空间的对比。
(3)运用分隔
“围”与“透”设计中,空间的分隔就是创造“围”的效果的,只有利用空间的分隔才能够让空间布局更加的实用合理,也能够有更强的美感。运用分隔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空间之间出现一定的独立性,就像建筑与周围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分隔以区分室内与室外等。
(4)虚空间的加入
在“围”与“透”中“虚空间”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往往会通过玻璃透光,增强亮度,甚至是利用镜面等方式来扩大室内的实际空间大小,可以自如的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增加环境的大,也可以让空间有一定的缩小效果,从而让空间与环境之间出现一定的分隔,增强室内感等。
3.结束语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原则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与行业客户经营管理、产品及艺术品市场、材料应用、工程建造等相关知识及经验的整合。传统设计培养方案中只注重设计基础理论填鸭式的讲授,或者偏重绘图技能及绘画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并不能充分了解知识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作用。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行业客户经营管理方面,如果设计师不能系统分析客户所经营场所的销售方式、管理模式、对消费人群的心理体验的预期的判断,单纯的靠设计的基本空间理论去思考问题,就无法适应特定行业和人群的市场需求。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性原则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任务。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说在传统应试教育体系中重视和实施得不够,而环境艺术设计这一专业又是非常强调创新性的。这就要求我们改变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只重理论灌输和单纯绘图技术的传统观念,真正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工作之中。
二、综合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培养探索
(一)首先明确作为学生在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大知识点:1、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首先设计程序是设计得以实现的保证,设计程序是否科学对方案的实现和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在很多学生往往迷信电脑软件的功能,做方案直接就使用CAD绘制平面布局,大家都知道,在方案从无到有,从粗糙到修改直至完善是一个很曲折的过程,运用手绘绘制草图方便快捷,而电脑大家都知道任何一条线条的出现都需要操作命令来执行,其效果模式化严重,创新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的不断更新上还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设计基本理论,掌握国内外前沿设计趋势,并将其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保证先进的设计方法在后续的每一次的设计实训项目的实践中都能够反复应用、体会和拓展。2、设计思维表现工具的掌握,即手绘表现技法和电脑效果图。现在学生在手绘技法和电脑图的重视中往往一边倒的情况,要么重手绘,要么重电脑。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与建设部原勘察设计司2000年对全国室内设计市场的调研,当时全国的室内设计师有20多万人,虽然近年来没有公布从业者数据,不过已经十三年过去,这个人数预计不少于40万,并且人数仍在逐年增加。学生在就业压力之下,为了短期之内就能找到工作,选择电脑图表现的往往占多数,对于此,教师应该强调二者缺一不可,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过程就是将想象语言表达的设计要求表现为视觉空间形象的过程。手绘技法是设计师做设计过程中,快速的捕捉并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师个人艺术及设计修养的体现。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是也是通过设计要求的解释来进行范畴重组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限定或修饰附加的过程,并通过草图推进等形式对其解释的外在化形式加以探寻,以最终以某种有形物的方式将其表现出来。3、眼界的提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掌握识图、读图、辨图的能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胜任各种从简单到复杂项目设计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而不是简单照抄照搬、“人云亦云”的复制者,真正的设计师应该具有独立的创新思维、具备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内涵,最简单的关于设计的定义就是一种“有目的的创作行为”,通常指有目标和计划的创作行为活动,在艺术、建筑、工程及产品开发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设计的本质是创造,设计活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行为活动过程。要想创新,必须要有一定量的积累,这个积累即是大量的读图、识图、辩图。很多学生对于作品没有基本的鉴别能力,这个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这个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只有能很客观的评判出一套作品的优缺才能将个人的审美情趣定位在高水平设计要求上。4、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施工工艺和材料知识。作为一名室内设计师如果不懂工艺,不认识材料,就完全等同于“盲人摸象”、“纸上谈兵”。设计方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及是在施工现场将设计实施出来,设计方案在纸面上看再完美,在施工现场实际的施工技术实现不了或是浪费材料造成预算的增加等都是不可取的。经常听到没有多少经验的设计师抱怨自己的“好设计”被施工人员和甲方改的乱七八糟。随着时代的发展,施工工艺和新材料总是在随时更新,都在朝着“更环保、更经济、更美观”的方向发展着,作为一名未来的设计师,及时更新自己大脑的资料库是必须的。
(二)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调研。做设计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要解决问题则必须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但在这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问题,了解同类问题的现状和历史。这就需要教师带队实地考察,比如在每开一门新课时都鼓励学生亲身体验空间、场所,观察空间的形态和风格、饰品的衬托、灯光对于场所氛围的营造、材料的质感、肌理等细致的表达等。针对我们综合类院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只有多做、多说,将问题点透、说明,学生才会理解。
(三)积极开展模拟设计公司的工作室实训课程。学生在安逸的校园学习,惰性极强,课堂上讲课走神,做课题训练中磨洋工等现象恐怕存在大部分高校的课堂中。对此,我们可以适时的将设计公司工作模式引入到课堂上。“工作室”模式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将传统的手工作坊应用到课堂之中[3]。比如我们可以将课桌椅按照人员分组的情况进行重新组合,每组都是一个项目小组,组员轮流负责当项目负责人,负责进行项目的组织、执行、汇报和总结等,教师作为“设计部经理”,对各组方案在开始和过程中多次组织公开评判、讲解、并提出修改意见,并鼓励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意见和观点,并最终选出公认的优胜组。此方法在作者本人的课堂上经过多次应用,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学生优秀作品的展览和收藏落到实处。在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花费大量精力、财力、物力等完成的作品正常来说都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专业应该制定一份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留校作品的标准、留校作品的存储、留校作品的更新等,鼓励学生认真完成每一次的作品,尽力做到最好。
三、结语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环境约束;制度含义;品牌;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独特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采用何种模式进而通过何种途径对其进行保护开发这一制度安排问题一直是摆在相关研究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但是,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外部环境一旦发生改变,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也应发生调整。由此,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可持续性,固然离不开有效的模式选择与机制设计,但对其环境约束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样不可小觑。本文试图对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环境约束及其制度含义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学界和社会构建一个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可供参考的情境背景。
一、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机遇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诉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奠定了制度保证
长久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路径带来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等恶果,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生态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相违背。因此,现阶段经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是尽快转变经济方式,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作为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瑰宝,文化遗产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以它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农业文化系统,如浙田的“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的“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运作机制合理,能够综合利用当地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大力保护与发展文化遗产,不仅能够维护城乡景观、传承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这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产业支持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近些年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植。2004—2009年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速平均保持在17%以上,远超GDP和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其中,作为文化产业优势产业之一的文化旅游业,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异军突起,逐步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云南丽江,传统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但是却依靠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成功打造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了一系列关联产业,形成了一个区域优势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相类似的,以文化旅游优势发展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同样能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以文化遗产自身特点为基准,通过培育内在关联、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能够有效解决困扰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长久以来诸如融资、技术等方面的“动力机制”问题。
(三)新农村建设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农村社会系统工程,尽管存在着对传统农业文化的改造,但是这种改造绝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毫无保留地摈弃我国农村和农业生产上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1]在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指导下,为延续传统文化尤其是农业文化优秀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技术,各级政府势必将积极运用其手中行政权力,自觉地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纳入进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布局之中,通过统筹安排,合理调配社会优势资源,帮助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尽快步入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与此同时,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的出台与落实,也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资金、土地、税收、人才方面的不断支持。
(四)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了境外支持
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正得到国际社会的极大重视。以农业文化遗产为例,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项目”,计划在5年内陆续建立100—150个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际组织对文化遗产的认定选择工作以及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文化遗传的认识和保护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有利于提高我国学界、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认识,促进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2]
二、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面临的挑战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制度约束
文化遗产同时具有经济、生态、文化、艺术等多方面价值,要想同时兼顾各方面价值,必须协调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但当下国内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给遗产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从各地文化遗产管理体制看,中央政府将文化遗产的管理权和监督权委托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在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中同时扮演着保护者、建设者、监督者等角色,处于多重角色的冲突之中。[3]地方政府在缺乏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有效监督下,出于利己的动机以及对收益回报的短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会给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多数文化遗产具有原真性、珍稀性、脆弱性等特点,过分的开发利用对其造成的伤害将是不可恢复的。因此,未来的管理体制还期待角色划分清晰,多方机构相互制衡的局面出现。
(二)社区居民流失减少了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传承者
1.1利用生态建筑模式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建筑模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需求,也无法满足、适应生态文明思想要求。因此,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利用生态建筑模式,建立良好的空间环境系统。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特点,利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建筑内部与周围的相关因素进行合理安排组织,有机结合建筑和周围环境,使建筑内部具有的调节能力,以此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同时,在设计中,为了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可使用非黏土砖墙体等。合理利用生态建设模式,以此建立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系统,并为室内空间装修施工提供充足的基本条件,在适当补充的基础上应在舒适环境,进而简化室内装修过程、内容,使装修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降低,从而实现生态环境设计要求。
1.2利用自然、生态材料,构建生态空间环境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充分利用空气环境、自然光线、绿色植物,构建生态室内空间环境,在装修中使用生态环保型材料,确保空间环境健康。在实际设计中,可充分、合理使用绿色植物,净化空气、营造空间自然气息;利用透明玻璃窗和建筑自身朝向面,向室内充分引起自然光线,并合理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及时排出室内废气。
1.3造型简洁,营造舒适环境在传统的室内设计、装饰中,常利用材料堆砌的方式,设计形式繁琐、复杂的室内空间环境。然而,传统的设计方式不符合现代人的简洁、大方审美观,也对自然资源消耗较多,并使用大量的油漆、胶合板材料,从而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危害人们健康。因此,在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应追求简洁、大方的风格,合理配置材料,以简约、雅致的造型、细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避免大众审美疲劳,并通过简约主义风格体现生态文明精神。
2生态文明下的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模式
2.1合理规划景观形式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景观设计直观重要,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景观形式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采用一些成本高、能耗多、体量大的景观形式。在喷泉设计中,应避免使用成本高、占地面积大、水损耗量大的喷泉,应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人流状况,设计面积合理、形式灵活的喷泉,合理利用水电、土地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2.2合理利用土地在室外设计中,合理利用土地,进行自然、生态的景观设计。对于城市环境而言,绿地是城市环境的肺,为城市居民接近自然提供良好条件与空间,并微调周围的小气候、小环境,净化空气环境,进而有效调节生态环境。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设计师应合理利用建筑边角地带、余留空间,营造城市绿地系统,以此更好地为城市生态环境服务。而在具体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应多运用水体、山石、植物等,从而组成具体的景观形式,突出现代设计的自然性、生态性,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2.3重视环境自然属性及植物的生态功能在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尊重栖息者、设计区域环境的自然特点,对现有的自然条件进行有效利用,减少实施较大规模的工程改造,避免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在建设基地中,其中主要包括植被、地形、土壤、水体等自然条件,对这些自然条件的改造将会破坏基地的微气候、生物链等,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设计中,应以生态文明为出发点,结合基地自然条件,尽量保留自然景观原貌、自然植被,在此基础上增加适当的人工景观。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