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4 23:4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小狗找朋友。
选择字的正确读音涂上你喜欢的颜色。(8分)
二、读拼音,写字词。
(11分)
1.bà
ba(
)kàn
zhe(
)弟弟nà(
)可爱的样子,gāo
xìng(
)地xiào(
)了。
2.端wǔ(
)jié(
),奶奶包的粽子zhēn(
)好吃。
三、有趣的汉字。
四、读一读,找一找。
小腿 粽子 高兴 哥哥
故事 微笑 高原 月亮
读轻声的字:
五、照样子,写词语。
1.例:白白的(ABB式)
2.例:荡来荡去(ABAC式)
来
去
来
去
来
去
六、我来爬楼梯。
七、把句子补充完整。
1.
一
就
。
2.你
吗?
3.天上有
。
4.原来花儿都在
。
八、课内阅读。
静 夜 思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用“
”画出诗中的一对反义词。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
)。
A.非常喜欢看月亮
B.思乡之情
九、课外阅读。
天
上
的
云
天刚亮,妈妈就叫我起来看天上的云。
我走出来一看,天上的云可真奇怪。有的像红红的花,有的像白白的羊,有的像力气最大的象。
天上的云可真有趣。
1.第
自然段写云的样子。
2.天上的云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3.天上的云很
,也很
。
4.写写你心中云的样子。
十、看图写话。
图上到了哪个节日?小朋友们在做什么?请你写一写。
第四单元提升练习参考答案
一、思sī 勇yǒng 照zhào 原yuán
二、1.爸爸 看着 那 高兴 笑
2.午 节 真
三、床 床单 思 思念 叶 叶子 分 分开
四、子 哥 事 亮
五、示例:1.青青的 红红的 蓝蓝的
2.走来走去 飞来飞去 想来想去
六、阳光 今日阳光灿烂,我和家人去郊游。
分开 请你按颜色把这些玩具分开。
七、1.我 想到这件事 发抖 2.今天高兴
3.美丽的彩虹 4.睡觉
八、1.床前明月光 低头思故乡
2.举头 低头 3.B
九、1.2
2.红红的花 白白的羊 力气最大的象
3.奇怪 有趣
4.示例:天上的云像大大的棉花糖。
十、示例:过春节,我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拿着爸爸为我们买的鞭炮,兴高采烈地放了起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98-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可见,教师应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诊断、反馈,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指引,在错误中改正、在迷思中醒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导在错误时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评价用语要体现反馈、导向的功能。学生回答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对此,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诊断错误,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知道错在何处,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弄明白自己的回答出现偏差的原因,为学生继续学习新知指引方向,同时告诉其他学生应该怎样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如在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的生字教学中,教师请一名学生读“取”字的拼音,学生将“ü”读成“u”,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错了!应读‘ǚ’,请大家跟老师读一遍。”这样教学,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对所学生字记忆不牢固。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反思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复习巩固拼音小知识:“j、q、x不能跟u相拼,j、q、x跟ü相拼书写时应去掉上面的两点。”教师要养成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习惯,及时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又要迅速找出回答错误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引导,让学生掌握新知。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采用了几种评价用语,如“嗬,你还可以说得大声一点,你说得很好呗”,这提示学生声音要大一些。又如“我觉得小明同学的轻声读得特别好,大家跟他读一遍”,这句话强调句中轻声的读法,其他同学要注意。还有“非常不错,他刚刚把‘鲤鱼阿姨’说成‘鲤鱼妈妈’,不过他很善于发现问题,很快就发现自己说错了,赶紧改了回来”,这告诉其他同学说错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教师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肯定,让其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带着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进而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导在生成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案是教师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的预设,而在真实的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教师的预料。对于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要格外重视,并从中捕捉对教学有用的信息加以充分利用。如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桥》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句子“你还是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提问道:“如果你是这位老汉,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要向老汉学习,这时有一名学生忽然说:“我会跟我的儿子一起逃跑!”同学们都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发言的学生只好自讨没趣地坐下。显然,这样的回答大大出乎教师和学生的预料,答案并不在教师的预设范围。对此,教师就要注意挖掘其潜藏的话语内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教师提问:“如果你是这位老汉,你会怎么做?”生答:“我会跟我的儿子一起逃跑!”教师引导:“你很诚实,面对危险、死亡,其实每个人都会感到畏惧,这是人的本能,你说的是实话,但文中的老汉是这样做吗?为什么他没有这样做?你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这样教学,文中老汉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大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导在总结学法时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就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课文这个例子,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然后模仿、运用,达到熟能生巧,形成语文技能,最后运用掌握的语文技能在阅读中探索、实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总结学习语文的方法。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时,教师先要求学生读第四节内容,画出楚王第二次侮辱晏子的句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瞅”“冷笑”“打发”等字词体会楚王的傲慢、无礼等。学生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联系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能够自主总结、运用。
关键词:有效识字;正确写字;充分备课;教师指导
一、引导学生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是小学生必须打实扎牢的,这关系到以后学生的写作、阅读的能力,是学生以后创新的基础。但是小学一年级刚刚进入学习生涯,学习的识字量很大,学生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要引导学生有效的识字、写字。
(1)归类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汉字的“造型”都很有规律可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教学时,引导学生对相似的文字进行归类,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字的范围和效率。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识字1》中,要认识的字“淋、洒、滴、油、澡”,要学生进行观察,然后进行回答、讨论。有的学生回答的还是很好的:“这些字都是三点水偏旁,都与水有关”,“要记住这些字先记住偏旁是三点水,再记住另一边,都和水有关”等。《识字4》中,要认识的字“蚯、蚓、蚂、蚁、蝴、蝶”等字都是形声字,都是“虫”字旁,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总结出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拓展课外知识,要学生写出自己认识的和这些字相似的字,板书在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这个教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习掌握了课本上的生字,也学习到了一些课外的生字生词,拓宽了识字面。
在学习“清、请、精、情、晴、蜻、倩、睛”,可以变成顺口溜的形式,“有水方说清,有言去邀请;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意浓;丽人留倩影,日出天气晴;有虫是蜻蜓,有米有精神”。这样善于学生记住字词,经常读背,加深生字的印象。
这种归类识字法,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可以有效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领悟能力,一举多得。
(2)规范写字,重质不重量
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正确的写字、规范的写字,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书写,规范学生的书写,把写字与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书写质量”包括:是否正确,是否规范,写字习惯。
许多教师应该发现,先很多学生的字十分的潦草,歪歪斜斜,,写字要做到的“规范、端正、整洁”根本看不到。给学生批阅作业、试卷,“难度”提高了,因为不知道他这个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虽然字形正确,但是笔画规范是错误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当堂指导、当堂书写、当堂反馈”,保证课堂上的指导时间,书写时间。
首先,教师要重视起来笔画的教学,完善自己的不足,避免在课堂上给错误的指导,学生的对任何事情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深刻,第一次出了错,以后就很难纠正过来。如在学习“点画”的写法的时候,要学生“会看、会画、会写、会读”,也就是会勾画字体的外形结构,明白字体的写作轨迹,会说出写字的过程,会完整的手笔。要学生多临摹字帖,现在都有卖写字帖的,要学生每天完成2-3页的写字,写完后自己在练习本上在进行临摹,多写多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还要规范学生在田字本上的写字,引导学生观察、学习字体的结构,上下结构的应该注意些什么啊,左右结构的应该怎样书写啊,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理解、消化。
二、教师上课前要充分的备课,备好课
良好的备课是一节开课程的开端,备课分为“有形备课”和“无形备课”两种。“有形备课”就是指课前的教案文本,课程学习的卡片、图画、模具、课件等;“无形备课”指的是教师自身素质,文化底蕴等的提高。
在学习五单元第二课时,我提前准备了一个谜语:“一天,小丁出了个谜语给小东,、小明、小红猜:言来互相尊重(打一字)。小明笑了笑,假装猜不出来,也出一谜语:心至令人感动(打一字)。小丁猜不着,问小东,小东也出一谜语:日出万里无云(打一字)。小东就更摸不着头脑了,又问小红,小红也出一谜语:水到纯洁透明(打一字)。四人互相看看,哈哈大笑,我们出的是同一个字。”老师猜不出来,下面的小朋友有没有能猜出来的呢?
调动同学的兴致,要学生开动脑筋,讨论答案。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争强好胜,针对这一特点,这个备课设计,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师要进行适宜的指导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全盘的灌输学生知识,而是在讲解知识点后,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摸索,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增大了对教师的要求,需要教师不停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学习学习中充当引领者,促进者,学会倾听学生的问题,想发,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成为领路人,而不是帮助学生走路。
比如在朗读方面,往往教师会设计多种方式来进行,“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杜,领读,范读”等,但是这些也需要教师正确的引领和指导。如果只是盲目的要学生读课文,想出再多的方法也不会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让这种朗读不止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而是经过这种形式,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调进行阅读,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会不近相同,传递的感情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我们的教学中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实施新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文本。实现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郭缃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人教版) 2011-05-14.
一、学生是识字的主体,教师对其的尊重体现在用心研究、充分信任上,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相信认识汉字是每个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
识字主体千差万别,初入学的孩子识字量从十几到数百,相差很大。究其原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培植了“识字”的土壤,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经常得到满足,愈来愈强,萌生了早期自主学习的意识,因此家长有意识地教,慢慢变成孩子主动地学(认字)。不具备以上家庭环境的孩子其实也有识字愿望,只是总得不到满足。总而言之,一个个生活经历不同、学前识字储备不同的复杂个体汇聚到一个语文教师这里。如果仅靠一份教案上课,以“一”当“数十”,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又“消化不了”的症状。我以为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自己,具体做法是:
1.明确现阶段识字教学的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师不要受制于教材,一味追求“数字化”,即眼光只落在“认识400个字”上。对于有基础、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认识教材外更多的字,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我会认”的信心,肯定他们认识为数不多的汉字,从而让所有学生感受识字的快乐,促进其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评价学生识字的态度和成效,为学生“主动识字”培植良性的土壤。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求知的欲望、成功的能力。忘字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去指责:“这是学过的字,还忘啦!不长记性!”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怎么记住汉字。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使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让儿童从整体上把握字形。
3.鼓励学生发现、创造识字的方法,识字不是鹦鹉学舌,它应该是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体现学生认知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正如有人说:孩子就是哲学家,他们的能力永远超出成人的想象。
二、开放识字的课堂,让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从新课程的角度看,过去提倡“在环境中识字”的“环境”是狭义的,只把识字与词语、句子、上下文联系起来,识字成了语文课特有的任务,成了语文教师的专利。这一狭隘的认识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数学、音乐、美术等各门学科哪一门能完全脱离汉字呢?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包装袋、牌匾站牌、铺天盖地的广告等,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识字的课堂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生活这一大“环境”中识字,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有利条件,鼓励他们随时随地主动识字,并提供机会让学生交流课外自己认的字。
1.依托教材内容,从学生生活里就地取材。认姓氏字出现在语文园地里,那时学生入学已经一个多月了。如果脱离生活,书上这30个常见姓学生就会有很多不认识。我把这个识字内容提前到开学之初,在进行入学教育时,我让每个学生自制名片卡,要求自己写好姓名,每天上学就将名片卡戴在胸前,课间开展“交朋友”活动,向老师、同学们介绍自己,还可以说说爸妈给自己取名的意义。两三个星期后,全班五十六名同学相互熟悉,相处融洽,同时借助名片卡认识了不少字(姓)。联系生活识字让师生尝到甜头,完成书上习题“把认识的姓涂上颜色”轻轻松松。此后,我又布置学生自制家庭档案,由家长协助完成。学生认识的字(姓氏字)更多了。
一、“言不由衷”与“言为心声”
案例1:《做什么事最快乐》)(教科版第二册)教学片段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妈妈笑着说:“为别人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师:青蛙妈妈的话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小朋友们想一想,你们什么时候最快乐呀?
生1:和妈妈一起去肯德基最快乐。
师:哦,是这样?(师略显遗憾)如果你能帮助别人,你会更快乐的。
生2:帮妈妈洗碗最快乐。
师:(满意地摸摸他的头)好孩子,你知道帮助别人是最快乐的,这也是青蛙妈妈告诉我们的。
生3:帮助同学扫地最快乐。
生4:帮助妈妈做家务最快乐。
这一教学片段,学生虽然说得热闹、说得丰富,但除了学生1,其他学生的发言都是言不由衷。可惜学生1一句打心眼里的真话(去肯德基最快乐),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相反,其他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言不由衷却赢得了赞赏。在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体验中,到底是“和妈妈去肯德基最快乐”,还是“帮助妈妈洗碗最快乐”,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但执教老师过分强调了课文的价值取向,硬生生地从孩子口中掏出许多符合中心思想却已经脱离了他们真实的理解和情感的话语,久而久之,孩子们便养成了言不由衷的坏习惯。这样引导,当然不可取。
在孙建锋老师的一节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师生展开了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言为心声”。
案例2:《最大的麦穗》(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与哲学家苏格拉底展开“对话”,然后交流感受。)
生1:课文最后一句话让我懂得了,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重现实。比如,我的追求是考上北大,但如果南大先录取了我,我也去上,以后我还可以考北大的研究生啊!
师:这样,你既读了南大又读了北大,如此大学经历是双赢的。(教师从书中取出一片竹叶)这是我去年从清华校园摘下的,我把它赠予你,看到这竹叶,你想到了什么?
生:(稍加思索)我想由考北大改考清华。(台下笑声,掌声。)
师:我希望六年后能读到一封来自清华园的信,而这封信正是你写的。
生:(激动不已地从老师手中接过竹叶,信誓旦旦地)一定会的。
(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样是语文课堂,同样涉及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引导,此片段中,学生我口抒我心,说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敢说“我想考北大”,也敢因老师赠予一片竹叶而改考清华,这一切源于教师的睿智与真诚,教师智慧地用一枚不同寻常的竹叶激起了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憧憬,并真诚地预约一封六年后来自清华园的信。此时的课堂成了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平台,一切交流都是发自内心的。
二、“信口开河”与“言之有理”
案例3:《推敲》(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教师欲让学生深入理解贾岛斟酌字词时的专注,指名一学生扮贾岛骑着毛驴喃喃自语作推敲样,然后讨论。)
师:我发现刚才大家都笑了,你们笑什么呀?
生1:我笑这个人摇头晃脑、喃喃自语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
师:(显然很惊愕)像从精神病院出来的?是这样吗?
生2:不对,唐朝还没有精神病院呢。
师:对呀,那其他人笑什么呢?
生3:我笑他骑着大毛驴在街上横冲直撞,像个酒鬼。
师:酒鬼?(想不到学生这一次说得更离奇,还未接话又有学生喊道:“和尚不喝酒”,眼见学生越扯越远,教师匆忙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虽然新课标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但是我们不能忘了,每篇课文都有它独特的内涵,其中蕴涵的真、善、美,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谈得上产生有意义的独特体验。执教老师在这一片段中一味迎合学生的独特体验而曲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已经明显丑化了贾岛这一人物形象,原本“勤学、善问、求真”的一位诗人在学生口里变成了酒鬼、疯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样的课堂交流,学生说得再丰富,表达得再流畅又有什么意义呢?
细思学生信口开河也未必都是坏事,这说明他们天真烂漫、敢爱敢恨,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引领,怎样和学生的心灵“握手”。
案例4:《九色鹿》(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九色鹿救了调达却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国王,你会怎样斥责调达呢?
生1:你为了钱财就出卖了你的救命恩人,真不是人!
生2:你竟然带人来捕杀你的救命恩人,真是畜生不如!你去死吧!(教室里哄堂大笑,该生自己也笑出了声。)
教师见此情景,疾步走上前去握住那位同学的手,深情地说:“尊贵的国王,我非常理解您的心情。”(教室里笑声渐渐变小。)
师:“我听出来了,您对九色鹿非常同情,对调达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否则您不会这么冲动的。”(笑声没有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但,您是一国之君——尊贵的国王,您知礼仪明大理,您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您也知道与人相处诚信第一的道理。因此,您应该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呀!
生2:(沉思片刻)调达啊调达,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呢?你这样做要遭人唾骂的。
生3:调达,我可怜又可恨的臣民啊,做人最重要的是诚信,你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誓言呢?更何况对方是你的救命恩人啊,你太让我失望了!(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说者动情听者动容。)
课堂教学中师生问答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具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即时性。面对学生的自由畅说,教师既不能循着教案亦步亦趋,抑制课堂的有效生成,又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任由他们天马行空。教师必须在自由的师生交流中巧妙运用点拨之术,或指点迷津,引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或旁敲侧击、迂回婉转,在山重水复之后走向柳暗花明;或层层追问,将问题引向深入。这样,在不知不觉的说话交流中,学生模糊的感知渐渐清晰,有失偏颇的理解得以纠正。在这一片段中,学生敢爱敢恨,但对“斥责”的语言处理流于简单化、粗野化,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并没有生硬制止,而是充分肯定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对文中人物的爱恨,然后巧妙地从“尊贵的国王”入手,指导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对“斥责”的理解更有条理,也更加准确、深刻,同时也训练了表达,净化了语言。
三“语无伦次”与“言之有序”
课堂上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出现不通畅、不连贯或不规范的表达,老师并未示意其停下并帮助纠正,而是评上一句“你想说的我明白”,或者直接示意其坐下,然后叫另外一名学生发言,第二位、第三位学生表达同样结结巴巴,于是老师再往下叫,直至有学生表达较为通顺救了场。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水上飞机》的课堂上却有另一番光景。
案例5:《水上飞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说说,水上飞机都有哪些功能?(话音刚落,已经有两三只小手举起。)大家不忙举手说,要静心思考,想好的自己小声练习说,第一句怎么说,下一句怎么说,几句话连在一起怎么说通顺,都要好好想想。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大。
师:把“大”改一改。
生: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
师:改了一个字,表达就更加准确了。下面几句话怎么说,想好了连接起来说给自己听听。(稍后生1又站起来。)
生1: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有的可以参加战斗,有的可以输送物资,还有的可以扑灭大火。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个优点,就是有条有理,因为他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想想,除了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还可以怎样说得有条有理?
生2: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能参加战斗,能输送物资,还能扑灭大火。
生3:水上飞机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参加战斗,又可以输送物资,还可以扑灭大火。
对于三年级学生,一口气用四句话介绍飞机作用是有难度的,为了避免学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于老师有意识地将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压了压,要求学生多想多练多揣摩,故意延长了学生由想到说的过程,学生在自我练说、自我揣摩的过程中将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将理解进行加工、重组,将语言进行组织、推敲,此后的表达自然言之有序。
阅读教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有理有序,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多启发。首先,“说”之前必须有“想”的过程。教师提问的话声刚落,就指望学生小手如林且能侃侃而谈,难道学生的思维速度真的如教师料想的这么快吗?非也!教师只是以自己背熟教案的优势一厢情愿罢了。教师如此迫不及待地与学生“过招”,是因为他只注重教学进程,关注的是教学预设,也是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气氛热烈”,唯恐学生的“静思默想”令他的课堂落下“冷场”的非议。其次,把话说好需要练习和揣摩。有了好的想法不一定能表述好,这是许多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难题,解决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机会,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对自己小声说一说,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说一说,在不断的尝试与修改中揣摩怎样把话说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可见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说与不说,说得好与不好仍是值得关注的。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不光要关注学生“读得怎样、写得怎样”,还要关注学生“说得怎样”。为阅读教学讨个“说”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说话”,都能说得明白,说得流畅,说得动情,说得在理,这也正是语言学习的归宿之一。
一、提问的声音
[案例]:我引领一年级经典诵读社团学习有关《百家姓》内容的课堂实录(文本选自课外补充材料《你姓什么》)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2段。
生(齐):木子李,禾子季,弓长张,立早章。古月胡,口天吴。三横王,草头黄。
师:小朋友,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有的姓读音相同或相近,有的姓字形相近。如果别人问你的姓,但不知道是哪个时,你可以告诉他这个字是怎么组成的。让我们也来学一学。
(让学生逐个边板书边介绍)
生:我姓孙,子小孙。
生:我姓何,人可何。
生:我姓智,知日智。
生:我姓斯,其斤斯。
(话音刚落,斯姓同学的同桌周家祺就迫不及待地抢过了话题)
王:老师,斯鹏姓“斯”,可我爸爸说司马光姓“司马”,你说对不对?
师(欣喜):对,司马光确实姓“司马”,它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一个复姓。
生:那除了“司马”,还有没有其它复姓?
师:当然有,像诸葛亮就姓“诸葛”,东方煦就姓“东方”,像《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欧阳锋就姓“欧阳”。明白了吗?
(同学们都被逗笑了,纷纷点头赞同。不料,周徐平的小手却高高地举起来了。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请他发言。)
周:老师,我爸爸姓周,我妈妈姓徐,我叫周徐平,“周徐”是不是复姓?
师(笑着摇了摇头,然后摸着他的头):小不点儿,你多像一个小问号,我真喜欢你提问的样子!
(孩子是有灵性的,一经鼓励,他们的热情更高了,仿佛个个成了小问号。)
生:中国人,百家姓。中国真有一百个姓吗?
生:我听奶奶说,中国姓王的人最多,它排在百家姓的第一名,那我的“钱”排在第几位呀?
生:我们大家为什么都跟爸爸姓,而不跟妈妈姓呢?
……
课堂上,应该让儿童发出声音,特别是提问的声音,这是儿童的权利。因为早在1992年4月1日,我国正式签署并实施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其中第12条是这样规定的:儿童享有对一切关于自己的事项提出意见的权利,成人应该听取并按照儿童成熟程度采纳儿童意见。同时,现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作了这样的表达: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要让学生敢于发问,乐意研究,达到师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效果。本教例的闪光之处在于当课文教学逐渐达到时,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教案采取了大胆的放弃,创设了让学生自由发问的空间,同学们提出了一大串问题,如司马光是不是姓“司马”?“周徐”是不是复姓?百家姓真有一百个姓吗?……在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一种真正的教学对话。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起了西方哲学史上一则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问题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有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研究的声音
[案例]:我执教《草船借箭》(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堂实录。
〔师在课件配合下绘声绘色地描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即第三部分)〕
师:从第三段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趁着学生兴趣的东风,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少的四人一组,多的七八人一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开始了自读探究、钻研讨论活动。这时,同学们读读、划划、写写、议议,谁也不甘落后,形成了探究、讨论、争辩、认同的热烈气氛。我巡回指导5分钟后,主动参与到了人数较少的四人小组中,耐心倾听他们的发言。)
生1(欣喜地):诸葛亮知道天象,早在三天前,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状况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是妙算的一部分。
生2:诸葛亮还能摸透人的心思,雾这样大,多疑的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应该可以放心接箭。
生3:诸葛亮让鲁肃把所有的船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而且用的是二十条快船,让曹军防不胜防。
生1(补充,有点激动):靠近曹军的水寨时,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更利于多接些箭。
生4(略带遗憾地):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未必是件好事。如果此时曹操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不堪设想。
组内又开始各抒己见:
生1: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就灭了。
生2:如果放“火箭”,诸葛亮万一来个将计就计,曹操不是自身难保了吗?
……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而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可传统的教学总吝啬给予学生研究、讨论的机会。课堂上,教师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主宰着课堂;而学生总是服服帖帖,人云亦云,小心翼翼地跟着老师的脚印走,这种被动、压抑、封闭、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倍感疲惫。而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活跃。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倡导,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活力,它并不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补充,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调料”和“兴奋剂”,而是一种学习的革命,一种学习理念的根本转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善于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教师只作为平等的“学习伙伴”适当引导,努力促进生生间的平等、合作、互动,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本案例中,教师正是用尊重与信任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非常投入地深入课文去研究,找找、划划、读读、议议,个个俨然成了小学问家。交流汇报时,各组成员各抒己见,气氛更为活跃,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个体,真正实现了先学后教,充分展示了生命活力。
三、个性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的确与过去不同了,对于前人的书,他们有自己的读法,对于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
[案例]:我校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鸟鸣涧》(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片段。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读《鸟鸣涧》)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摄影师。你将拍下诗中的哪一个精彩画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如果我是摄影师,我要把金黄的桂花从枝头飘飘洒洒落下的样子拍下来,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桂花雨的魅力。(边说边深深呼吸了一口,作陶醉状。)
生:我想把月亮刚从云层中钻出来,静静的月光如瀑布般流泻下来的夜景拍下来,让同学们一起欣赏。
生:我要让桂花、诗人、月亮、露珠儿组成一幅静静的图画,我想还是晚上九点钟的时候去拍比较好。
生:我没有学过摄影,所以我不知道拍什么好。(他声音响亮,显然毫不胆怯。)
……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让我想起美国教材的设置和选择问题。学习中,我们的互动不外乎材料、老师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后两者很难改变,所以教材的选择和设置,对学生的影响就更为直接。这几年,国内关于教材谁上谁下存在诸多有益的争论,我们不妨看看其他地方的做法,作为一个参考,或许可以启发思维。
【怎样看教材的价值观】
教材的编写,通常多少会反映采用的价值观。在中国,包括数学和科学学科在内,教材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美国的教材,国家层面的“统一”意识形态色彩比较淡化,要求给不同的意识形态提供相对平等的平台。另外,教学目标是各州制定的,并非从联邦推向地方,这样就减少了从国家层面推行特定意识形态的可能。一个州的教育,可以“自行其是”。
但在 “公民”培养上,各州的目标大同小异。从教材上也能看出美国人对“公民”的认知。我曾在美国小学教材上看到一个《两只狮子》的故事。故事说:森林之王狮子约克很是霸道,对其他狮子很不好。忽然有一日,约克被猎人抓到了,装在笼子里运到村子。幸运的是,另一只狮子保罗晚上偷偷赶来,给狮子约克“劫狱”了。约克问,我是这么坏的一头狮子,你为什么救我呀?保罗说,大家都是动物,应该抱团一起对付猎人嘛。后来约克回到森林,别的动物看到它都吓跑了,但约克说,大家不要跑,感谢保罗的影响,我已学到教训,往后不再欺负你们了。从此之后,动物们友好地一起相处。
有趣的是,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的小学语文课本里,我也看到了一个“两只狮子”的故事:狮子妈妈生下了两只小狮子。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另一只却懒洋洋地晒太阳,什么也不干。一棵小树问懒狮子:“你怎么不学点儿本领啊?”懒狮子抬起头来,慢吞吞地说:“我才不去吃那苦头呢!”小树说:“那你以后怎样生活呢?”懒狮子说:“我爸爸和妈妈是林中的大王,凭着他们的地位,我会生活得很好!”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懒狮子说:“孩子,将来我们老了,不在了,你靠谁呢?你也应该学会生活的本领,做一只真正的狮子!”
两个童话如同棱镜,折射出我们灌输给学龄儿童不同的价值观。美国版的“两只狮子”,关注的是一个欺凌他人的霸王,如何实现了转变,成为一只好狮子。故事让人去思考,要想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必须让高高在上者知道自己的弱点。此外,另一个被强调的价值观是“原谅与妥协”,而不是“不可沽名学霸王”式的赶尽杀绝、痛打落水狗,这一点符合美国基督教文化“忘记和原谅”的主流价值观。第三个价值观是团结和一致对外,是《拯救大兵瑞恩》里所表现的那种不惧被擒而解救同伴的精神。这些观念对儿童来说很有价值,这个狮子的故事,更强调关系的和谐和人改变的可能,这种教育对“公民”的训练颇有现实意义。
人教版的故事里,也折射了不少好的价值观,比如独立生活,对儿童也一样有激励作用。不过这故事更多地强调如何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的成功。在很多的小学课文里,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强调个人成功与发展的倾向,这种成功的一个要素是才智。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有连续三篇文章讲到这种聪明才智的作用,如“乌鸦喝水”、“司马光砸缸救人”和“曹冲称象”。如果说美国的教学偶有“反智”倾向的话,如此密集地宣扬个人聪明才智的作用,则有迷信才智之嫌。一些才智平平的学生(占社会的大部分)长大了,才智没增长,也没学到诸如原谅、和解、团结之类的公民功课,这不利于建立一个和谐而高效的现代社会。
【选择教材:教师有很大的自】
美国的教材设置,教育管理部门很少干预,基本上由市场来定。在高校,由于学术自由方面的考虑,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有很大的自。不但各个学校的选择不一样,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两位教同样课程老师的选择都有可能不同。通常情况下,系主任只管安排教学任务,选什么教材基本是老师的事。因此,很多出版商都会预先给老师邮寄“非卖品”的样本教材,让他们去选择。有一些老师甚至什么教材都不推荐,用自己的“选本”。这种自己编辑的选本,同样可以拿到学校的书店去当教材卖,这也是知识产权给老师们带来的一点零花钱。
这种做法放到高校,可以是个小小的招标过程。而在中小学,这个过程则更为严格、复杂。美国各州的教材选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分州选用, 一种是学区选用。后者的过程和标准与前者大同小异,只不过选择权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了学区。分州选用模式下的各州,结成了一个松散的协会组织,叫“分州教学材料评估协会”,相互协作,共同研究,形成相互取经的平台。
各州的教材选择,还有更进一步的规定或标准。通常有教育专家、教师、家长甚至学生参与的“选用委员会”,按照特定的周期,让教材供应商竞标,由委员会对教材进行评估,然后选择合适的教材。这中间腐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抛开法律规定不论,该委员会只负责评估和选用决定,后续的采购由各学区自己完成。这和医生开处方,病人去独立的药房买药是一个道理。
有一些州,如加州和德克萨斯州,甚至对教材的重量都有法律规定。由于这些教材内容详尽,纸质优良,每一本教材都厚得像砖头,这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利。笔者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的小学,老师通常不让小孩带教材回家。每次都是把教材上复印的作业等材料让学生带回,而教材放在学校里。我女儿上初中,在她的学校里,教材放置在教材室,学生可以在学期开始时借回去,学期结束归还。因为这些教材都很昂贵,每本一两百块,费用由纳税人支付。在使用期内(通常为五六年),这些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然后委员会会再次招标选择,以确保教材跟得上学生和社会的变化,能继续使用下去。
【从卖教材到卖资源:把老师解放出来】
教材的招投标竞争,让出版商变得神通广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出版商几乎担负了半个教师的职责。很多老师选择了教材后,出版商还一并提供教学用的PPT讲义、测试题、教学录像等。有的教材出版商甚至提供整个网络课程的电子包,从教学内容、测试到讨论题,应有尽有,老师将这种电子包下载到自己的课程管理软件中,然后按需定制,不需要在搜集材料上花太多功夫。这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老师的时间和劳动,让他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深加工”,可以花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开展一对一互动,让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很多教材供应商卖的已不是教材,而是教学资源。所有大教材出版商,如培生公司,其网站上都有“教师资源”区,让选购其教材的老师去浏览、下载与教材相关的各种材料。由于材料充分,很多时候实际上是出版商把老师的活给干了。有些出版商由于资源充分,已经可以独立去做课程管理软件。这种做法,也符合美国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美国教育部的教育技术计划,就呼吁通过技术手段改革教学。加州可能走得更远,甚至让高中全部选用电子教材。对于财务问题严重的加州政府来说,这是开源节流的方法之一,但电子教材的应用,也深刻改变了教学和学习的习惯。在我们这边的中小学,老师动辄给学生提供网上学习资源,有一些对学生非常管用。比如做加减乘除,我儿子喜欢上网做相关游戏。而记忆美国各州州名和首府这种枯燥的活动,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游戏练习,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去复习。美国在家教育是一个以百万计的大群落,他们对这种教学资源非常倚重。
【从做资源到做设计:出版商奇招迭出】
这些出版商不但在做教师的部分工作,总有一天,我们这些课程设计人员的饭碗也会给抢走。在提供教学内容资源的同时,各出版商也在做教学设计的工作。比如美国的“9·11”事件,应该说很不好教,毕竟是当代事件,一些后续行动还未完结,尚不能盖棺论定。但我发现,各出版商在教学方法上奇招迭出。比如Cengage Learning公司的“9·11”事件网页上,有适合中学社会研究、文学甚至数学和统计的各种学科学习的材料。因为“9·11”事件后针对伊斯兰教徒的种族成见有所抬头,在统计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种族扫描”学习相关数学和统计知识。文学课老师可以从里面找到与“9·11”事件相关文艺作品的题材。而针对“社会研究”课程的教学,设计更为复杂,连教学活动都给设计好了——是一个名叫“模拟联合国”的练习,分成个人和集体活动两个部分。在个人活动阶段,学生需要研究各国对“9·11”事件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的由来,对于美国受到袭击后发动阿富汗战争的态度等。各个学生代表的国家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代表俄罗斯,有的代表中国,有的代表美国,有的代表法国,有的代表阿富汗。最后老师在班上举办“模拟联合国”,让各国学生分别发言并展开辩论,比如“美国的阿富汗战争和战俘政策,有无违反相关国际公约”等。学生必须各自独立地展开研究,充分展示“9·11”事件后国际反应的全景。
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培养方向上,轻事实和知识,重视高端技能,例如创造性思维、判断与决策、沟通、信息使用和评估、媒体分析、独立研究、项目管理等。我曾在拙著《知识不是力量》中介绍过,美国的教学受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论影响很大。布鲁姆将知识分成知道、理解这种低端技能,和“分析、综合、应用、评估”等高端技能,虽然二者需要并重,但从中国教材的现实看,我们似乎过于偏重“知道”和“理解”方面,而对一些高端技能强调不足。
由于教材供应商把教案也给做了,教师在从事相关教学设计时容易得多。老师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和资源,设计了各种新奇的教学。例如一位历史老师设计了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游戏,让学生去模拟决策,比如如果不去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会有什么结果。还有的学校,甚至让学生去模拟肯尼迪时代的“猪湾事件”,以学习当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