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校园贷调查报告

校园贷调查报告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25 06:10: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校园贷调查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校园贷调查报告

第1篇

教学活动的实践形式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1.15分钟你身边的“投资银行”由于投资银行课程实务性强,与资本市场关系密切,从课程一开始,就分配给班级每位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其关注当前国内外投资银行事件或身边的金融热点问题。在每节课正式上课开始的前5分钟,按学号轮流请一位同学上台进行解读与分享。要求整个过程全脱稿,控制好时间,可以使用PPT或其他多媒体辅助工具,但不能用文稿,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投资银行的行业发展,通过5分钟的热点分析和评论,既增加了课程教材理论之外的投资银行的实务信息,又培养了学生的金融职业敏感度,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研究与创新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点评,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互动双赢。

1.2情境式教学和角色扮演式教学角色模拟指设置一个假定的情景,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活动。它将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对话练习融为一体,有参与性、互动性、仿真性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对于提高其团队协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自主实践能力均有一定的好处。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如果进入投行相关部门工作,一般一开始都是从事基础性、辅工作。在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的培养和引导,如在课程教学中,可通过情境式和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证券市场交易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理解投资银行业务的相关知识。如在讲授投资银行证券发行与承销业务中的首次公开发行IPO业务一节时,可将学生分组,将IPO环节中的各个流程展现出来。在讲授投资银行的证券经纪业务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一部分扮演客户,一部分作为证券经纪人,来模拟证券经纪业务流程。也可让学生模拟证券公司进行校园招聘或校园宣讲,要求学生上台介绍具体的招聘情况,如该投行的基本状况,组织结构与功能、业务范围、招聘的条件。在讲授创业投资内容时,可让学生分成小组组建公司进行创业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觉创业的兴奋与激动,也让学生明白创业的辛苦与艰难,体会创业的高风险。

1.3案例分析在《投资银行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较多的章节设计了案例分析的环节,如投资银行的企业并购、基金管理、项目融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等,这些案例通常穿插在课程教学中,既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内容,又可以在理论教学内容讲授后通过案例对理论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从而使学生对国内外投资银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业务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如在讲授投资银行的概念与行业特点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时,首先可以通过世界上著名的金融王国—摩根集团的介绍,引入摩根斯坦利和摩根大通这两个不同的金融机构,通过比较其开展的业务类型的不同,使学生对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不同具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深入认识。在讲授IPO业务时,可以引入最近在全球资本市场引进巨大反晌的阿里巴巴在美国的IPO案例。又如在讲授投资银行企业并购业务时,可以通过近期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应的恒大与淘宝的联姻案例,让学生掌握企业并购的动因、类型,可进一步引导进行后续的对并购之后的效果的讨论。在案例的选择方面,尽可能地选择我国且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可能性关注度比较高的相关案例,要尽可能反映资本市场中的现行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深度和时效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1.4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生动鲜明的影像资料,再结合教师课堂辅助讲解,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投资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时,可将中央2台录制的“华尔街”大型纪录片可提供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全球投资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趋势,学习也变得生动起来不再那么枯燥。如在讲解投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可先在课前播放“十分钟看懂次贷危机”动画短片,这个短片通过动画形式简单清晰地讲述次贷危机的起因和过程,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对次贷危机以及资产证券化过程有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教师不仅可以顺利引入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教学内容,并且对随后展开相关的教学内容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5主题讨论主题讨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事先给定的某一主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小组之间进行各自论述与辩护,充分表明自己立场和想法。如在讲授企业并购业务时可将恒大与淘宝联姻的未来之路做为主题来讨论,将学生分成两大小组,两方执有相反观点,每一小组自己去收集相关支撑资料,做PPT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双方可以互相反驳对方观点,最后由教师根据每一小组表现进行打分。在讲授创业投资时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关于“如果你有50万元人民币,将如何投资?”或是“假设你准备进行自主创业需要50万元,你如何筹资?”将学生分组后,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论证项目可行性,在课堂上以各种形式进行展示。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最后由教师在每一小组结束后进行点评,指出不合适的地方。这种主题讨论的教学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1.6市场调查报告在讲解完证券公司公司的经纪业务后,可安排学生对所在地城市的本地券商进行调查,再找一家全国性的券商进行调查,具体的做法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拟定调研题目及调研大纲,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实际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课堂上分组进行发言交流。

2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考核

第2篇

   通过几个案件的学习,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这个时代,银行也同时面临着来自多方面不法分子违法操作的案件风险,如票据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等,不法分子企图利用客户信息、银行的薄弱环节进行诈骗,此类案件在近几年呈高发状态。而作为银行的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经办业务直接接触客户,提高自身的防诈骗能力尤为重要,既担负着避免银行的经济损失,又担当着告知客户风险点的义务。在自身操作技能上必须做到规范操作无懈可击,严格按流程操作,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决不能给犯罪分子可趁之机。

   工作中要注意客户的大体识别,以及客户身份信息的核实,该核实的必须核实,需要客户提供有效证件的,必须提供做到位,避免虚假操作。遇到大额转账、汇款业务要多问一下其用途,电子银行业务多给客户做一下安全提示,例如密码的保管和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很有效防止客户资金被骗。

   所以在以后的业务经办中,让自己多一份细心,给客户多一份业务的交流和温馨提示,可以很有效堵截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预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    近年来,互联网借贷平台瞄准了大学生群体,以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慢慢渗入校园,宁静的象牙塔成为网络借贷平台争夺的地盘,近日,人民日报也发文指出,要警惕校园网贷风险。

   对此,妙资金融提醒,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因此千万要保护好自己,遇到可能的借贷陷阱,要提高警惕。妙资金融理财师在此也将教你如何识别网贷陷阱。

   网贷正入侵校园

   “0利率、0担保、无服务费”,借助诱人的公告和“网络+”的模式,网贷正在大学生群体中飞速蔓延。而大学生陷入“网贷诈骗”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此前有媒体报道,x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一名学生,用十多个同学的信息网贷了70多万元,自己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同学们则不停地接到催款通知,严重影响学习生活。此外,也有不少大学生在兼职时候掉入网贷陷阱,被所谓的人、业务员等诱骗填写网贷资料,最后不仅钱财落空,自己还背上借贷的信用污点。人民日报近日发文表示,要警惕校园网贷风险。

   妙资金融理财师也认为,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且并没有形成经济收入,因此更要保护好自己,遇到可能的借贷陷阱,要多一个心眼保持警惕。

   如何识别网贷陷阱

   妙资金融理财师认为,校园贷问题频出,一方面与提供贷款的平台审核存在漏洞有关。如有些甚至举着身份证拍个照,读一段话录个视频就可通过审核。而另一方面,与大学生自身也脱离不了关系。

   事实上,大学生财商观念方面存在不少误区。最近,清华大学了当代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有三成90后大学生期望投资年化收益超过10%,但他们对风险的甄别能力却明显不足。

   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但在大学生群体的眼中,市场上必然存在高收益、低风险甚至无风险的理财产品。

   对风险认知的不足,反过来也让大学生对网贷的鉴别能力直线下降。妙资金融理财师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网贷所产生的利息并没有概念,或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许多大学生还不知道年利10%与月利10%到底有多少差别。如此也让不少违法平台有了可趁之机。

   面对各种违规的网贷平台,如何保护好学生自身的安全?妙资金融理财师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保护好个人的身份信息,无论是身份证、学生证还是支付宝、银行卡账户,都不宜随便透露给他人,哪怕是学校的熟人(包括老师、学长、室友等);

   2.正规公司都有正规流程,放贷之前就要求交纳费用的贷款公司统统可计为骗子公司,请不要相信;

   3.购物分期需量力而行,且要综合比较,同时切忌以贷还贷;

   4.以贷款培训作为入职前提的公司也可直接列为骗子公司,可上工商局查询;

   5.无论在任何场合之下,都要谨慎充当担保人,否则要承担贷款连带责任。

   预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

   六月初,我们xx支行举行了一场防范电信诈骗关于假存单的演练。虽是演练,但也不乏真实感。其中扮演持有假存单的客户是一名孕妇,选择孕妇做为诈骗份子是因为孕妇做为弱势群体,一般而言都是受保护的对象,不会引起疑心。

   这名客户拿着假存单到2号窗口办理存单销户的业务,2号窗口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发现存单异常,系统显示金额与存单上的金额明显不一致,便找借口拖住客户,称我们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网络不好,需要运管员授权重新核查身份证才可以办理业务,并关闭话筒向1号窗口柜员示意,用我们江南银行的暗语:娘舅来要钞票了,我这钱不够,先借点钱给我告知1号窗口柜员这名客户是有犯罪动机的可疑份子,需要提高警惕。这时我们的运管员也来到2号柜员窗口,看到屏显与存单后跟客户解释,现在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网络故障,请其稍等片刻。

   为了保护大厅的其他客户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不刺激犯罪份子的情绪,1号窗口的柜员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按动了无声报警按钮,我们的运管员也到了后台拨打了戚xx支行安全保卫负责人的电话与总行安保部门的电话告知这里的情况。与此同时,我们负责大堂安全的保安人员意识到有情况发生,也做好了安全保卫的准备,到两侧本外看看是否有可疑车辆停靠在附近,并巡视是否有可疑份子在外徘徊。

   由于客户见销存单也要等这么久,便说既然网络不好,我就下次再来取钱吧,要求2号窗口的柜员把假存单和身份证还给她,为了不让客户起疑,2号窗口的柜员便一边向客户致歉,一边收拾好客户的存单与证件归还给客户,起身如往常一样送别客户。我们的保安人员也关注着这名孕妇,让其小心台阶,以护着孕妇走出营业大厅的名义看着这名可疑客户的离开方向与逃离时用的交通工具,以便为警察做好追捕工作。

   这次是演练让我们每位员工再次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在可能遇到此类类似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应对,既能够保证大厅其他客户的安全,也能顺利的向安保部门报案,避免更糟糕的情况发生。

  预防网络诈骗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十分猖獗。今年以来全国范围电信诈骗金额达到7000亿人名币,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员众多。

   我们学生自身在专业学习之余,自觉尝试接触社会,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加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重视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不清楚的事宜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咨询;再者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一旦出现意外,沉着冷静,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与父母和老师沟通。

第3篇

这几年来,有关“富二代”的新闻频现报端。从“70码事件”到“校园选妻”,这些事件充斥着太多的金钱色彩以及道德较量。在外人看来,“富二代”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他们享受着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将梦想化为现实的资源和权力。而媒体上出现不少负面新闻,将矛头指向“富二代”群体,指责他们的玩世不恭、炫富无脑、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但事实上,他们却是很孤独,有着人们无法理解和未曾体会的压力。

在广东,民营经济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42%,而企业主的个人素质高低是影响民营企业成败的关键。关注“富二代”这一群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关注未来5年至10年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走向。

接力中国:“富二代”接班无自由

据华尔街电讯研究表明,目前,全球将近67%的家族企业都将面临老一辈创业者或守业者对下一代的权力交接问题。而在中国,未来5至10年是中国家族企业交接班的关键时期,一批50至60岁的富豪经过20多年的拼争,要逐步将公司移交给自己的子女。这可能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财富迁移运动。

然而,接班问题也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接下来最为严峻的挑战,“接力中国”做的一项“富二代”调查数据显示:在已经进入家族企业的“富二代”中,有61%进入了决策层,29%担任经理以上级别的管理者,6%的受访者在单位中担任部门主管类职位,仅有4%的受访者担任普通员工;而在整体“富二代”群体中,有54%的人选择了自己创业。尽管这些数据是根据“富二代”自身意愿调查出来的,但是时代命运的枷锁,并不允许“富二代”有太多择业的自由,摆在他们眼前的更多的只是“接班”一条路。

正如“家业长青”接班人培训学校创办人茅理翔所预言,交接班危机将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大难题。事实上,“富二代”在逐渐接班的过程中,与他们的父辈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时常会发生冲突。“富二代”们大多有着海外留学背景、接受过高等教育、吸收了全新的经营理念,他们渴望为企业注入新的想法和创新的经营模式。除了与父辈的经营理念的差异外,他们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他们的视野更为广阔,不再满足于父辈们热衷的传统制造业,而将焦点转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

“富二代”更似改革中的“激进派”,但父辈则是强势“保守派”,“富二代”要推行自身的主张,往往有不少受阻。比如,温州长城集团总裁助理的叶凡,刚回国时,觉得家族企业是“土枪土炮,管理不规范”,要有革新,但父母便不把他的意见当回事,“我们交流意见时,父亲是不说话的,我看他的神情来判断他对这个事情的态度,如果父亲反对,那就先把它埋在心里吧。” 江苏淮安鑫鼎置业副董事长赵臻也遇到同样的困境,她认为父亲经营企业依靠的是固有的陈旧理念,对她而言,在这种固定模式中待久了,反而是一种枷锁,她不愿关在笼子里,希望跳出来,自己创业。

大部分年轻的家族企业接班人都会遇到“镇不住场子”的情况,处境比较边缘。“接力中国”成员添香实业有限公司CEO许涛芳说:“很多企业的老臣就觉得,是我们跟父辈将这个企业打造起来,你那时候还在穿开裆裤呢!”

“富二代”的迷惑:负面称谓几时休?

如果说,“富二代”在家族企业中,承载了太多因自然血缘关系带来的束缚,那么社会媒体上的负面报道以及民众的调侃冷嘲,反而使得“富二代”背负的压力越来越大。

对于“富二代”最受争议的,莫过于他们奢华、张扬的生活方式。在百度上搜索,便可以发现大多网络媒体并不能平和正视“富二代”这一群体,如提及“富二代”的生活方式,充斥着贬斥的口气:“揭秘(曝光)XXX奢侈生活”、“纸醉金迷的生活”“XXX炫富”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普遍存在的偏见,一方面,是民众的猎奇心理在作祟,另一方面,则是对“富二代”先入为主的“为富不仁”抑或“败家子”的错觉。

飙车案发生后,茅理翔表示社会上很多人对“富二代”存在误解,实际上,他们面对着诸多的现实压力,比如“第一,他们没有选择工作的自由;第二,去接班,接好了是应该的,这是老爸传下来的;接不好,你是败家子;第三,处理元老和亲戚的问题;第四,面对同学、亲戚、老乡的各种要求要是没办法应对,就会被骂没良心;第五,来自广告公司、媒体、协会的‘骚扰’,这些人既不能得罪,但又不可能都去应付;第六,招人难,用人更难。第七,市场的压力更大;第八,有的接班人,十分优秀,全身心投入,没有双休日,没有八小时限制,最后把身体搞垮了;第九,我们的政府,除了GDP还是GDP,大会小会座谈会,给‘富二代’压力很大;第十,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你不要钱的时候,跑来要给你贷款,你要钱的时候,抵押不够,没人担保,他就不贷;第十一,做慈善,捐多少才是适当的……”

在茅理翔看来,“富二代”肩负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们在承受着同龄人没能感受到的压力和痛苦。人们通常只看到他们坐着高级轿车,住着高级宾馆。但他们内心深处的压力和痛苦,常人未必能理解。

关注“富二代”:加强群体培训

“富二代”作为改革开放后新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生活环境优越,接受较高的文化教育――很多望子成龙或者盼女成凤的“富一代”,都让子女上条件最优越的学校,甚至让他们留学。他们的父母都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野生型企业家”,均有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但是由于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又忙碌于工作,无暇关注对子女的教育,使得一些“富二代”丧失了父母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反而产生了一小部分贪图享受、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而正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所以一旦出现问题,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公愤。

为此,去年,浙江、江苏等地都先后对“富二代”进行培训,而广东也有相应建议。作为“家业长青”接班人培训学校创办人的茅理翔,提出了对“富二代”的四方面的培训:

第一,要对这些“富二代”进行信仰修炼。因为中国现在这一代年轻人可能过多接触的是一种西方的功利文化,强调竞争性和成就感,但也有它不完善的地方:太计较金钱和享受,使得“富二代”淡化了勤劳和谐这样一种文化。

第二是精神修炼。通过在党校的学习,可以让他们懂得如何运用爱国主义教育,党的传统教育来解决他们的是使命感、责任感。

第三是承受力修炼。因为,现在做企业家不是请客吃饭,也不是开宝马奔驰,市场压力、管理压力、资金压力、政策压力,甚至于各种各样的舆论压力,都需要他们来承受。

第4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二、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而必修课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初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教师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可教师却在抱怨学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如前所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第5篇

关键词:和谐高校;自卑;心理健康咨询;感恩教育

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构建和谐高校,是十七大报告的明确要求。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高校的构建与如何正确关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据教育部统计,贫困生占在校生的15%-30%,经济特困的占在校生的8%-15%。所谓贫困大学生主要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全日制在校学生。目前中国贫困生总数估计超过500万人。如此大的一个群体,早已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重视。

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强,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们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老师的指导和自我的调节等途径,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愉快地学习、生活和交往,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他们也在色彩缤纷的大学生活中积极展现着自己的风采,用他们的朴实、勤奋和善良诠释他们的特色生活。其中,200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洪站辉就是很好的榜样。但部分贫困生却沉浸于消极的心理困惑当中,不能自拔。

一、高校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症状

1.自卑心理表现明显

这是贫困生群体中最为普遍和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日前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显示,在北京高校中,有60%贫困生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2.抑郁症和焦虑症交错影响贫困生的身心发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母的艰辛、高额的费用以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等因素导致部分贫困生自我压抑和对未来的恐惧,这种压抑与焦虑会在某一因素下激化为对社会的敌对情绪。报告显示有近20%的同学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8.5%的学生认为校园犯罪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

3.自我封闭和内心敏感严重影响贫困生正常生活

当代社会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较大的经济要求,由于家庭经济的窘困导致他们怯于交际。尤其在陌生的社会环境和不同价值观的冲击下,出于自我保护,它们变得越发敏感多疑,疏远了生活群体。

在高校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以大一阶段对陌生生活的适应和大四阶段对未来的选择影响最为显著。

二、高校贫困生出现消极心理的原因

1.社会大环境中不健康因素的影响是直接原因

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一个“小社会”,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校园生活。如对物质生活的盲目追求与向往;评判价值的物质利益化;人际交往带有浓重的利益要求。这些让贫困生害怕接触社会,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进而自我封闭,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

2.滞后的教育模式和地区文化差异是产生这种消极心理的潜在原因

某些学校的“唯分数论”教育使得心理咨询课和咨询中心形同虚设,缺少交流沟通的教育必然会导致潜在心理隐患。贫困边远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使得部分同学在生活模式和学习方法上难以适应。当思想、情感和憧憬的美好生活等与现实不协调时,便很容易发生冲突与矛盾。

3.自我价值体现失衡是导致消极心理的根本原因

从中学步入大学,曾经的骄子变得平庸。由于教育模式和成长环境的差异,过去以学习为主要生活内容的“骄子”们在以自我展示和张扬个性为主的校园里开始默默无闻。相比以前的风光和现在的平淡,内心难免产生一些失落感。

正确认识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给予相应的关心和帮助,是构建和谐高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所在。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健全他们的身心,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三、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

1.坚持与时俱进,创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方法。针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性,把早期心理危机预防和自我疏导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按照恰当比例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级心理委员,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开展到班级中去。班级心理委员在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后,定期组织全班同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适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2.正确认识自我,确立自信

自信是面对生活,取得成功的基础。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并勇敢接受客观现实。贫困是人生的一种磨难,是暂时的,经济的贫困并不等于精神的贫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多发现自身的闪光点,确立自信,是让他们正确面对生活的基础。

3.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利用网络,共建心灵沟通的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让我们拥有了更便捷更开放的交流平台。贫困生作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不愿把自己的经济窘困和身心困惑直接告诉他人。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及时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免费提供咨询和服务。

4.完善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或多或少都与贫困有关,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困难,是高校相关部门的当务之急。开设合适的勤工助学岗位,积极寻求社会资助,让多元化的助学解困体系真正意义上发挥作用。另外,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同学适当给予特殊的照顾。

5.实行“感恩教育”,美化贫困生的内心世界

本着“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困与育人并重”的宗旨,坚持感恩教育,培养贫困生的爱心与感恩之情,让学生以感恩的心面对帮助自己的社会,愉快地生活每一天。通过自身的能力积极帮助社会上的其他弱势群体,用自己的爱心去反馈社会。

总之,深入研究高校贫困生心理,不断加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营造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贫困生人格培养的问题,更是在强调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高校的今天,探索如何发挥高校育人功能,注重对高校助困育人工作各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和高校和谐发展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戴钢书.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光明日报,2007.

[2]贵州大学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调查.新华网,2007.

[3]杨志恒.浅谈大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 甘肃.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0845(2007)02-0024-02

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农村的教育问题。农村的教育问题,关系到农民的世代利益,关系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景,关系到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既要重视农村的中小学教育问题,也要重视农家子女上大学问题。目前,在农村大学生身上发现了许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农村大学生贫困现状分析

农民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子女上大学,农村家庭几乎把所有赚来的钱都用在子女的学费和生活费上,有的家长不得不借很多的钱或者高利贷。据统计,中国大学从1996年到 2006年,大学生学费从600元增加到5500元,几乎增加了有10倍,而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只从900元增加到2000元,年均增长约6%,远远低于大学收费的增长。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对该省农安县某镇高中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出,竟有28.7%的学生“害怕升入大学”,原因是“家庭负担不起上大学的费用”。农村家长和农村学生共同承受着“因教致贫”的痛苦。

二、农村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

一份首都高校贫困大学生状况调查资料表明,有60%的贫困生因贫困而感到羞愧难当;22.5%的贫困生感到很自卑,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可抑制地抗拒师生间善意的同情;42.2%的贫困生不愿在媒体上公开求助,不愿意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生活相当封闭;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不高;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更容易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表达、“不合群”等心理问题。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环境不适应。农村和城市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村学生对很多现代化的东西都不会用;二是学习不适应。农村教育多是“死读书”,而大学强调素质教育,一些贫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难以转变;三是文化不适应。农村大学生的很多习惯,包括卫生习惯、生活习惯等都与城市文化规则不相协调;四是心理不适应。很多农村大学生有不平衡心理,对家庭和社会有所抱怨,对其他同学有所排斥。他们表面上显得自强,甚至很自负,但内心脆弱而自卑。社会上的攀比与奢华风气已吹进大学校园,在贫困困扰下的农村大学生特别容易产生不平衡心态,进而造成心理失落和挫败感。

三、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严峻的就业现状使毕业后回到户籍所在地的农家子弟成为新的弱势群体。这部分年轻人年龄大都在25-30岁之间,经济上难以自主,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目前,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产生了一些影响和谐的负面效应。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劳动适龄人口中,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比重仅为5%,而非农业劳动人口中的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也仅占20%。我国首次公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描绘了我国人力资源基本现状:整体国民素质偏低,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有关人士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农民家庭以巨大投入培养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是当今社会中优秀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应该对来自贫困农村、接受过高等教育、被社会边缘化的年轻人的生计和前途给予高度关注。

四、解决农村大学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1.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中小学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2.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要积极、稳妥、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大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各银行应对本地考取大学的农户做好详细的解释工作,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要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及时将获得贷款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及毕业后第一就业单位告知贷款的银行。

3.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助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不失为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产业化是指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4.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依据农村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应引导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勤奋刻苦,自强不息,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自勉,敢于面对现实,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要根据他们的性格、家庭背景、情趣、爱好、个人经历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说服和开导。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任何偏见。在学习上要支持和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参加或放手让他们去组织,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把他们塑造成能独立进行道德判断抉择、道德自律并自觉承担道德责任的人。

5.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政府应该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子女在报考时应该充分考虑影响就业的地域、学校、专业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大学生毕业时注意做到:一是认真分析当时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充分认识自身条件;二是有效利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计划”等项目;三是遵循大众化教育下的大众化就业的新形势,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多样化和多元化中寻找位子;四是不要刻意追求一时的“完美”,在没有更好选择的前提下,暂时屈就也是权宜之计,然后在职业发展中选择从事的专业,进而在不断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参考文献:

[1]王伟光.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OL]新华网2006-02-22.

[2]中国农村贫困大学生上学难的调查报告[OL].和讯博客.2006-09-15.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098-02

随着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会竞争日益增大,因不能承受挫折,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命观状况,我校组织的实践小组专门对武汉部分高校大学生生命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其中回收有效585份,回收率为97.5%,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区分不同性别、专业结构,使得本次抽样调查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中男生336份,女生249份,理工257份,文史185份,体艺105份,其他38份。

一、问卷结果分析

从统计结果分析,在对待你对生命的理解这一问题时,有52.14%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短暂美好的,应好好珍惜;42.88%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自然过程,应顺其自然;有3.43%的大学生认为生命是痛苦的,得过且过;而1.55%的大学生却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这说明在生命理解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能形成对生命的正确理解,是一种积极的生命观,少数学生的认识存在偏差。而脑中经常有自杀念头的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死亡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对死亡看得很坦然。调查显示,有45.78%的大学生认为死亡是生命循环的自然现象;34.42%大学生由死想到应该珍惜生命;10.50%的大学生对死亡充满恐惧;9.30%的大学生没有考虑过死亡这个问题。一个人对死亡的认知最终会影响他对待生命的方式,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死亡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利于帮助他树立健康的生命观。

在对待你如何看待轻视生命这一问题时,有50.6%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家人及社会的不负责任,24.53%的大学生认为自我解脱可以理解,16.98%的大学生认为这是对生命的漠视,而7.8%的大学生则选择了说不清楚。在轻生方面,大多数学生对轻生行为有理性认识,但近三分之一学生表示轻生可以解脱或说不清。

大学生在面对遇到因车祸或其他原因受伤害的人,应该做出选择这一问题时,有55.61%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有24.83%的大学生也选择救,是因为担心受到良心和舆论的谴责;而8.84%的大学生选择救,是希望获得当事人家人的回报;另有0.69%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别人的生命与我无关;还有4.25%的大学生选择不救,认为怕被诬陷;最后有5.78%的大学生有其他方面原因。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对生命充满了敬畏,认为生命在任何事情面前都是最重要的,但也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和尊重。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未成年人成熟、自我意识强。然而,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有59.42%的大学生选择自我调节,参与健康的活动方式;有22.43%的大学生选择找亲朋好友或师长倾诉;而16.44%的大学生选择顺其自然;另有1.71%的大学生选择逃避现实,消极对待。这一部分消极对待压力和挫折的大学生,往往一旦遭遇到挫折,就很可能会做出极端行为,这就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及高校的努力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方式提出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是生命教育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生命教育已基本成熟,而我国大陆地区则是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对“生命”问题进行相关研究,发展也相对滞后。正视现状,现在的教育在对学生生命观教育上,存在缺失或存在教育力度不足的情况,当今的大学教育过多地注重授以学生生存于世的本领与技能,在教育观念上导致了工具主义的价值取向,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生命的关注与理解,因生命教育的缺失,极易出现大学生价值观、生命观偏差的情况[1]。

当心理危机发生后,学生会出现一系列身心的不适反应,表现为激烈的心理冲突、精神失常等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自杀、他杀等。这些现象已经在大学校园中出现,且也不是个别现象。通过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缺失、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生命价值缺失。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而且生存能力和自救技能也比较欠缺[2]。

生命观是对生命所持有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生命认识、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生命信仰。大学生生命认识淡薄、生命观发展不完善已成为不争的事实[3]。大学生群体漠视生命的状况让人担忧,因此,我们要从源头上分析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千差万别,大致是受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内因,即没有树立起牢固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外因,即受到人生中重大挫折的事,比如就业难、学习不理想、感情失意、家庭变故等。

(一)个人原因

生命认识,就是让个体认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及生命间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生命认识是树立科学生命观的基础。要深刻认识生命,必然要对生命起源进行探讨。只有对生命有深刻的了解,知道生命的奥妙才能珍惜生命,这是生命认识的前提[3]。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才会珍惜生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生命教育一直比较缺乏,这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生”“死”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思考,缺乏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进入大学后,面临着爱情、学业等问题慢慢显现出来,一旦学生遇到挫折,各种压力突现,就会令其崩溃,易冲动选择自杀或他杀来解决问题。

(二)家庭原因

大多数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很少会向孩子灌输生死观念,他们一般会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甚少告诉孩子死亡的知识,结果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出现了空缺。事实上,没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孩子就不能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从而容易产生不珍惜生命的思想和行为[4]。正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们才应倍加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作为孩子家庭教育中的施教者,家长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孩子养成正确生命观的责任。

(三)学校原因

在我国高校,对于生命观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一般出现了大学生伤人事件后,学校才会采取措施加强学生自律和提供相应的教育与咨询。另外高校也没有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等内容甚少。作为高校,生命观教育应该要加以重视,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现象已形成基本认识,但对于死亡现象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有比较明晰的学习动机,对生命价值有所体验,但缺乏主动意识且层次较浅,这就需要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三、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生命观的有效途径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的生命本身为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及社会生命的融合体,其成长都需要教育加以塑造。具体而言,树立科学生命观应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在教育内容上需从珍惜自然生命、提升精神生命来进行;二是在教育路径上,要从完善当代大学教育理念,加强大学课堂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三是充分发挥自我、家庭和学校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的共同作用。

(一)大学生个人自身努力

要树立科学的生命观,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漠视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认识有偏差。因此,大学生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完善自我的人格,懂得自尊,学会对生命的敬畏;要学会爱自己、爱身边的朋友,学会宽容。大学生需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任何一种不负责任的伤害行为,都将以终身悔恨为代价。大学生应该提升文化、品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大学生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在生活中,时刻抓住能磨炼自己的机会;在学习中,注意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情绪状态。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学会找亲朋、老师及同学倾诉,进而平息焦虑的情绪。

(二)发挥家庭生命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摇篮。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家庭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使其从小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必然对其将来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奠定扎实基础。家庭和睦、父母的价值观、父母的行为方式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应从小就向孩子讲述一些关于生与死的知识,以积极的心态告知孩子关于生与死的疑问,帮助孩子从小就树立健康的生命观。同时要不断地挖掘和提升我国传统文化中“生命观”的内在价值,发挥我国传统儒家和道家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也可借鉴西方对生命及死亡哲学方面有益的探索。

(三)多层面推进高校的生命教育

高校应开设生命观教育有关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高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主渠道,创建生命化课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内容,使生命教育课程化、常规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该课程中,是当前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5]。同时,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提高生命意识,让校园文化凸显生命教育育人的功能,使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接受有关生命教育的知识。学校应注重富有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载体的建设,通过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载体,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生命质量。除此,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有关死亡的教育,死亡教育本身就是生命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大学生个人、家庭及高校三方合力共同的作用,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

参考文献:

[1]钱思彤.透视大学生自杀现象浅析高校加强生命观教育的途径[J].商业经济,2013,(2).

[2]覃琴.大学生生命观调查及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J].教书育人,2012,31(4).

[3]张加明.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观调查报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4).

第8篇

一、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和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些人的价值观变得功利和现实,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21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7]126,将诚信作为接人待物必须遵守的准则和规范。荀子曰“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享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8]32,不仅将信推行于选贤治国,而且强调一切伦理关系皆应以诚信为本。诚信的内容与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7]5诚信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守信是人类古老的道德操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标志。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其诚信状况对于社会的诚信状况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它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诚信环境的构建。因此,借鉴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以传统美德引导他们将诚信作为立人之本。

(二)有利于培植和增强大学生和谐理念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16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65,强调在人和人相处中,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对方考虑。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15,倡导尊老爱幼。荀子则强调“仁者爱人”[8]488,体现了博爱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以和为贵,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9]50的思想,强调社会和谐,讲求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倡导团结互助,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推崇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的崇和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和谐社会的理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坚持和谐发展的原则,达到包容差异求得平衡的和谐状态,并且通过大学生将这种崇和精神传承下去,有利于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有利于启迪和教育大学生立志成才青年时期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于青年学生的立志成才、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可以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学礼,无以立”,[7]78“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10]1411可以教导大学生养成歉敬礼让、克骄防矜的健康人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1]37可以引导大学生勤奋学习,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39“吾日三省吾身”,[7]3可以培养大学生修身养性,加强自我修养;“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7]95可以培育大学生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品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126可以培植大学生自强不息、坚贞刚毅的品格。通过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增强鉴别世界多元文化的能力,增长爱国情操和民族情结,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交融、相互碰撞和相互渗透。面对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存在缺失的现象。

(一)对民族传统文化淡漠和民族意识淡薄受多元化文化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淡漠。根据我们对部分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有55%的学生认为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等课程比传统文化实用,有38%的学生喜欢收听流行音乐和收看美剧、韩剧,有65%的大学生不喜欢中国传统戏剧,有43%的大学生每周花费8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而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不足调查总人数的6%。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青年学生嚼着汉堡、喝着可乐、玩着魔兽、热衷cosplay、听着欧美流行音乐、看着美国大片、用着硅谷芯片、喜欢过洋节胜过过传统节日。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诗词、戏曲、书法、小说、民俗等则失去兴趣。在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文化诉求、消费习惯等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低落,民族意识薄弱,对传统文化淡漠。

(二)汉字书写和应用能力不容乐观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表达的符号,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工具。汉字是民族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但由于受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注重英语、计算机和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汉语的学习,认为字写得好坏不重要。网络文学、微博、微信的兴起,使得汉字的书写和书法艺术受到冲击。青年学生经常使用电脑打字代替汉字手写,写日志变成了发微信,QQ取代了写信,大学生的汉字手书能力越来越差,导致他们时常提笔忘字,错字、别字连篇,写出来的字既不规范也不好看。由于过度使用电脑,大学生长期与汉字疏离,导致他们的汉字应用能力下滑,写作空洞乏味、词不达意、语句不通,文字表达能力差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过度热衷和盲从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思潮交锋日益频繁,西方文化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使得大学生民族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强有力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全方位地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达到削弱发展中国家文化独立性的目的。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在提出“文化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时说:“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领土和控制经济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们的心灵,以此作为改变两国之间权利关系的手段。”[12]面对社会的变革和转型,对于生活和成长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大背景环境中的青年学生来说,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缺乏足够的鉴别、选择能力。面对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少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从言谈举止到穿衣打扮,从饮食习惯到艺术鉴赏,从习俗礼仪到生活方式,无不烙印上西方文化的痕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离他们渐行渐远。

(四)受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道德滑坡现象严重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方面,大学生的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理想信念模糊、民族精神失落、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日趋突出。在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中,崇尚自我,注重和追求个人价值,一切以“我”为中心,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个人利益。在学习上过于追求所谓实用的专业课以及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的学习,而忽略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现象充分说明,如果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就会乘虚而入,与我们抢夺阵地。因此,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为当务之急。

三、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源,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其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高校教育要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因子,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情感高校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需要有精神和文化,因为它深深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心态和气质。大学生只有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受到陶冶和滋养,才能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要有世界眼光。1.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民族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便会走向自我衰落。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修养,才能提高甄别外来文化的能力,才能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感。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实现中国梦,必须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而民族传统文化对此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赖以生存的土壤,如果脱离民族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培育就丧失了根基。因此,要努力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2.融民族传统文化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纵观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不断裂,证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高校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入民族传统文化的因子,孔子的仁、孟子的义、岳飞的忠、文天祥的节,以及近现代的五四精神、抗日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事例。融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中,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用“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4]58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326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用“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4]58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4]8-9启迪大学生形成进取的人生态度;用“人必自辱然后人辱之”[3]153培植大学生自尊自爱的人格;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使他们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担负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3.加强汉语教育地位,增设国学教育课程高校要合理设置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增加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学时、学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所有专业应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提高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同时,将写作、书法、普通话等列入选修课,在大学生中倡导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用规范汉语,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书法大赛等,锻炼和提高大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和汉语应用水平。提倡手书作业和毕业论文,将手书汉字计入学分。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为大学生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平台,引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书籍,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帮助大学生树立尊重、学习、传承、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理念,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优化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目前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大学生传统文化现状堪忧,加强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时不我待。1.形成全社会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良好风气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发展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当西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发现的时候,我们却在排除我们自己,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15]调查报告显示,73%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65%的大学生认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责无旁贷。所以,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并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倾向有一个良好的舆论导向,使大学生耳闻目睹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正能量,让民族传统文化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贡献力量。2.建立健全民族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制度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工作要建章立制,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规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出台优惠政策对民族传统文化予以扶持;国家要积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和保护的专项资金,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民间团体和个人;要制定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发展规划,保障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推广、传承工作落到实处。3.发挥媒体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中的舆论导向作用时下电视、报刊、网站尤其是娱乐性媒体,特别关注和宣传情人节、圣诞节等西方“洋节”,而对于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则要冷淡许多,往往在节日临近或节日期间才会有所报道。对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冰火两重天”的态度,反映了部分媒体的本末倒置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漠视。网络时代媒体对传统节日的宣传,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理解和参与程度.互联网、电视等现代传媒具有受众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和优势,应该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媒体开展传统节日宣传,能够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亲近大众、走进大众,被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接受。因此,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媒体要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切实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舆论引导。通过多种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传统节日,广泛地介绍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民风民俗,让传统节日以可亲可近的形式回归人们的视线,重新唤醒民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热忱和关注,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