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2 01:58: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普及工作,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并了解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承。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力求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心理辅导的方法、途径:心理咨询室“心灵的港湾”,各班级心理教育课,学校橱窗,各班级黑板报,“开心由此”电话,“悄悄话”信箱,红领巾广播“心灵之声”栏目等。
2、校辅导站地点: 浴宇楼四楼东首“心灵的港湾”。(电话:83229875)
3、辅导站定期开放时间:每星期五5:00—6:00(其它时间的咨询辅导由学生另行预约)。
4、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各级文件,有关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方法等,使每一个教师首先每天保持一颗健康的心理面对学生。
5、除建立“心灵的港湾”,定时开放外,每位班主任每人一本记载本,随时辅导记载,为一些难为情和不愿进心理咨询室喜欢和班主任老师交谈的同学服务。
6、班主任做好平时日常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辅导,辅导站老师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各班可利用班队活动、心理健康课深入浅出地辅导学生心理健康,从学生身边的事展开。还可与家长联合起来,积极了解学生的性格、能力、习惯等。
7、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国旗下讲话等宣传一些心理常识,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氛围。本学期安排出两期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向全校宣传一些心理保健知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8、完善学校心理管理机制,紧密团结在以刘玮校长为中心的心理教育组,明确各项分工,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讨各类案例。
9、更好的开展家校联系,开展家校联系卡,举办家校学生心理座谈会,共同探讨心理现状及各类应对措施……
10、对班级咨询员进行选拔、考核、辅导,再各班级由同学推选出两名学生咨询员。要求:心理素质良好,乐于奉献,热爱集体,关心同学,能够得到同学们的信任,最重要的是要求能够保守秘密。在选出后,对咨询员进行教育,严格遵守咨询处的纪律,明确工作目的。然后开展简单的咨询指导辅导。如果,时间场地不允许学习,咨询处讲准备学习材料分发给个人进行自学。
11、 对广大同学进行心理调查,建立心理档案。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以心理测量表的形式对同学进行心理调查。主要对以下四方面作为重点:(1)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4)有没有完整的人格。这些只是心理健康的一部分,因为考虑到个人差异及工作量的问题,仅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建立每个同学的心理档案。
12、 对个别群体给予帮助,关心。通过心理档案注意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同学。对他们投入更多的帮助。对于小学阶段的关键点,如:新生入学适应,六年级学生即将离校升入初中都要更多加心理指导,跟踪指导等。
13、 建立多种联系方式,随时随地为需要帮助的孩子,尤其是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尤其敏感自己的隐私,很多初次咨询的孩子对老师还缺乏心理信任,所以开设这样的一个平台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广大同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咨询,具体方式如下:(1) 面对面咨询 咨询者可以与指导教师同学当面沟通;(2) 电话咨询 指导教师和班级咨询员联系方式祥见附表;(3) 信件咨询 咨询者可将自己的问题以信件形式投递到指定信箱;(4) 电子邮件同学也可以通过e-mail咨询问题。email: 。
我校咨询处虽然没有专业人员,但是我们将以最大的工作热情,无私的奉献精神竭诚为同学们服务。
具体工作时间安排:
九月份
1、学生(心理健康保健员、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工作。
2、本学期成绩两门以上不及格学生座谈会
3、召开特殊学生会议,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4、 网站建设工作,咨询工作开始
5、开设“心灵之声”广播。
6、出好心理健康教育专题黑板报。
十月份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
2、专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3、利用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
4、指导心理健康保健员在班中开展“开心果”谈心角活动。
十一月份
1、各种文档资料的建设。
2、5·25小学生心理健康日—现场咨询,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资料散发活动。
十二月份
1、常规工作。
2、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座谈会,并进行毕业前夕个别心理咨询。
3、举办青春期心理卫生讲座(五、六年级部分女生)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有效互动 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发生的相互依赖的社会交往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各种角色相互作用并发挥独特的功能。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教学诸因素间实现有效的互动交往呢?以下谈谈本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教学相长”是促进互动交往的保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交往、交换,要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都是既在学也在教。这种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式的互动作用是十分有效的。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演“独角戏”,离开了学生,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就没有了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依赖学生并影响学生。离开了教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同样会没有了目标、没有了规范,课堂的意义也失去了,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教师、依赖教师、模仿教师并以自己的方式影响教师。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具有双向的,因此师生在教学中,可以进行“交换”位置的“互动”。
二、灵活选择学习材料是促进互动交往的基础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体验数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因此,灵活选择学习材料成了互动交往的基础。
1.选择学习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要找准学生的现实起点,使提供的学习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
2.所选择的学生材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数学本身也是主体建构的产物,它应该是活的、动态的、开放的、表现多维度的、并非绝对正确的数学活动的结果。应该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输给学生,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所以,教师在选择学习材料时,要尽量有利于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
3.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要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要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选择题目要有合适的难度,应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之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学生通过解题认为“自己能行”,从而既体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理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进取。
三、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促进互动交往的主要途径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学习活动也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形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学习中多方面的交流、交换、交往,以及相互活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1.合理组建探究小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设定学习小组,每班控制在10个小组以内,并确定小组长、汇报员、记录员,成员间要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
2.确立正确的探究目标。探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必须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指导,尊重学生的差异,有重点地确定课时目标,并力求科学性。数学课目标的达成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为出发点。
3.应给学生的合作探究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通过讨论确定了探究方案后,教师切不可“画蛇添足”式的加以干预,生怕学生不会或做不好。而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充分的空间去发现、去探讨、去交流,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快乐,从而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爱学、乐学、想学的好习惯。
4.注重探究过程。以前,我们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传授,重结果轻过程。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三维目标的整合,要求注重探究过程。有效的开展探究性学习,要学会选择适合本课教学的探究方式。
四、实施全面评价是促进互动交往的重要形式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而且也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教师可运用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等方式,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学会倾听,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给予学生充分参与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童趣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议、敢评,形成真正互动的学习。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当前,青少年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引发的各种问题乃至违法现象日益增多和严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及各级领导的关注,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疏于问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教育领域不可忽视的方面。
一、当前中职学校教师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比较高的理想和追求的,或者说是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是那种容易满足或者很容易丧失信心的人,而是情绪相对稳定、心态比较平和、不断发展和取得进步的人。在中职学校,许多教师一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学校工作,生活安定,无大风大浪。教学上,教材十几年一成不变是常有的事,备课一次,终身使用。学生没有升学压力而随意轻松地学习,教师更是照本宣科,毫无压力。如此年复一年的延续,少则五年八年,多则几十年,造成许多教师安于现状,心安理得,不思进取,没有理想和追求,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意志力不强,承受能力差
中职教师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尽管工资不算高,但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安定,相比很多企业职工的下岗现象,校园内却是风平浪静,无需承受下岗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无忧无虑的性情。时至今日,因受招生“并轨”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生源严重不足、学校经济效益下滑,学校的生存受到严重挑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区的许多中职学校将进行机构精减,实行竞争上岗,一部分人员不可避免地被分流,相当一部分过去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都较好,用传统标准衡量较为优秀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却不能迅速地适应市场办学的需要,不能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出现迷茫、退缩甚至逃避的现象,甚至一些教师无奈地发出“我们将何去何从?”的感叹,流露出“机构改革使我下岗”的不满情绪,暴露出了情感脆弱、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不强的弱点。
3.待遇偏低导致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
在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许多教师愈来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尤其是招生并轨后失去了招生优势,中职学校教师的职业优越感锐减,从而产生不公平感,心态失去平衡。与此同时,生源素质的下滑导致管理难度加大,工作负荷超重造成相当一部分教师体力下降甚至心力衰竭,加剧了教师的身心负担。据调查,70%左右的中职教师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0小时,担任班主任的工作量更大。这就造成了教师感到付出与待遇薪酬失调的失落感,从而缺乏优越感。
4.没有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
在中职学校里,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健康的情感,这与教师个人经历、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以及教师在社会上的处境等因素有关。特别是在老教师群体中,不少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挫折,导致了他们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当受到学校批评或不公平的待遇时,便产生了逆反心理,引起了极端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因而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主要表现为对学校和领导怀有对立和排斥的情绪,对自我的高度关注和过分强调他人的评价。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后很希望在专业上的某方面有所成就,但他所处的环境往往缺乏相应的条件,使他长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就此认为自己这辈子一事无成,因此经常带着沉重的心情,这既影响了工作,也增加了精神上的压力。长此以往,就造成了心理问题。而还有一些教师则盲目乐观地对待挫折,当挫折到来时,不闻不问,或者强作欢笑。这种逃避的态度当然也是不健康的。
5.有“以我为中心”“居高临下”的心理倾向
目前,有许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地带有“以我为中心”的“长官”意识,这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许多教师认为,“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按我说的去做”。相当一部分教师哪怕是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甚至是错误的,也不听取学生的意见,否则就认为是有损自己的权威;如果学生犯了错误,也不去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不做过细的思想工作,只是对其大加斥责,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是有哪个学生敢胆顶撞或冒犯自己,就会耿耿于怀或暴跳如雷,心理失去平衡。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充分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主观上看,教师本身的消极人格特征以及认知偏差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淡薄也导致缺乏对自身心理的维护。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常抓不懈,渗透和贯穿于日常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之中。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要关注和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只有教师心理健康了,才谈得上学生的心理健康。
2.抓好学校硬件、软件建设,实施环境陶冶
学校的校容校貌等物质环境和校风校纪、人际关系等文化氛围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并认真抓好学校的两个文明建设。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来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3.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教师身心健康状况及学校的日常工作安排,结合季节差异,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老少皆宜的职工气排球赛、老中青组合的门球赛、定点投篮等趣味性比赛。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可以增强教职工的集体观念,促进教职工凝聚力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这些活动可促进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教师心情舒畅,精神充实。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学校可聘请心理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指导和帮助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来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要对教师开展心理辅导讲座,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添置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料以及指导用书供教师自学,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材料,有效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逐步掌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论文评选活动,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与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具有高尚师德修养、稳定心理素质、崭新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开展身心健康教育的基础。
5.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
学校领导除了关注教师的工作表现之外,还更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一般的职业生涯不同,教师的职业生涯没有职位高低之分,除了在行政管理上有校长、科长之分外,无所谓升迁的问题,所有的教师身份都相同,始终如一,因而是种“无职业生涯的工作”。而在漫长的过程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等机会能给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所以给予教师继续深造的学习机会,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使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困境的教师从中摆脱出来,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只有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层面来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及良好的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办学的需要,不断培养出身心健康、满足社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中职生。
参考文献:
[1]唐雪梅.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调整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07,(06):50-51.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长是否有效地协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互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环境主要有学校、社会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参与学校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社会参与的力量中,家庭对小学生成长最为重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整个社会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则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家长的教育行为是关系着孩子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系着民族素质、国家命运的大事。家长是否有效的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家校心育的协同开展,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即双方优势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补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优化。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 《学校管理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8
2、教育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 《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 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 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关键词:情感管理;理论基础;心理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除了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无疑是对他们人生影响最为深刻的。很多独生子女走入了集体校园生活,在家中他们被家长们细心照顾,可是来到学校,走入班集体,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等很多成长烦恼的时候,学校传统的制度管理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并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校园管理问题,我们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以人为本”的情感管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1、情感管理的含义
对于情感管理的定义,随着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陈桂玲(2002)“管理者以真挚的情感,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思想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管理方式“。这是目前国内对情感管理比较广泛的定义。情感管理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其核心是激发人的正向情感、消除人的消极情绪、提高人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
2、学生情感管理的理论基础
2.1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
情感管理是一种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观的3个观点,证明了使学习者成为学习过程中心的重要性。首先,他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他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时整个身心状态与学习材料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最后,罗杰斯还强调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只停留于学习成绩层面,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注,积极的关注,教育一个,首先是要让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谈学习,才会更有意义一些。
2.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从最基本的需要开始,马斯洛由低到高划分了5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自尊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后,才会有高层次的需要。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意识到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安全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学生的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在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中也是需要安全感、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
2.3“情感人”假设
情感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以情感人假说为前提。学校的情感管理就是将学生作为情感人来看待的。情感人的假设主要有以下4点:(1)一个人是会有“七情六欲”,情绪作为一种能量,如果这种能量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那么就有可能激发出人的潜能;(2)情绪智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在个体身上他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差异,同时情绪智力还与我们的工作效率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情绪智力越高就能更好的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利于潜能的激发,从而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3)情绪对智商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正确的引导下,情绪可以促进智商更好的发挥;(4)智商高的人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只有在高情绪智力的帮助下,智商才会更好的表现。
3、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的模式
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就是在学校的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真挚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生活和学习都充满了信心,通过情感管理化解学生的一些消极情绪,将情感管理和传统的学校管理相结合,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为他们建立一个健康的身心系统。
3.1校园大环境氛围带动学生道德文化建设
学校的管理者首先要有一种尊重学生,重视学生情感的观念和意识。在学校管理者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除了有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学习的氛围外,同样要通过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一些思想道德方面能力进行培养,文化的影响是深远,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这样的教育对于未来社会环境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3.2教师榜样的作用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管理,首先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每个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一个以身作则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大部分同学的支持,对学生的情感管理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3.3民主管理氛围中学会“爱”
在理解了学生的成长学习特点之后,作为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适当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民主管理的氛围中,让学生意识到,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需要学会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相信他人,帮助他人,获得爱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太多的关爱,他们觉得被爱是一种理所应当,学校教育需要提供一种环境和机会让学生习得“爱”的能力。
3.4丰富活动的开展促进情感管理
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后生活,可以说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好时机,在课后,老师可以成为学生的朋友,在各种活动的组织开展中,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在活动中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展示,让他们获得自信,同时通过这种集体活动的开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
3.5对学生积极关注促进积极情感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缺点,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要尽可能多的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给予学生表现良好方面的积极关注和鼓励,多赞美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多激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感,使其产生一种认同感。
把规范化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情感管理相结合,是新时期下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最佳方式。情感管理给学校教师的管理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带来的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静抒.情感管理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校所联防、警校共建工作制度
一、校所联防是指学校与派出所的联合防范、打击、处理校外干扰和预防在校学生的违法犯罪;警校共建是指学校与交警队大队共同建设交能安全规范学校。二、校所联防工作由政教处负责,警校共建工作由团队负责。
三、学校党政领导和分管领导要加强对校所联防和警校共建工作的领导,校级领导坚持每学期一至两次到派出所和交警大队的工作互访制度。政教处、团队要坚持每个月与派出所和交警大队的工作联系制度。
四、校所联防要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作用,对全校的普法工作作出年度工作安排,每年对学生开展三次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学校应邀请派出所干警参与对问题行为学生的教育工作。
五、学校与派出所携手共同打击外来干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六、警校共建要坚持每季度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定教育一次以上。
七、学校每年应坚持开展对派出所和交警大队的“八一”慰问活动。八、学校应为共建单位公安干警的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学习资料和学习辅导),为干警子女的入学提供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
13、班主任日常工作制度为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常规,保证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地开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马鞍山市中小学班级工作常规》和《马鞍山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结合我校德育实际,特制定本班主任日常工作制度。
一、例会制度:
(一)政教处每月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例会一次,开学之初及寒暑假前夕各召开年级组长、班主任工作例会一次。
(二)例会的主要内容是传达上级和学校有关文件、学习德育工作有关理论、总结前一阶段工作和布置下一阶段任务等。
(三)年级组长、班主任必须按时出席会议,不得无故迟到、早退、缺席,因故应履行请假手续。
(四)会议期间不得做与议题无关的事务,发放的学习材料要妥善保存,重要问题要做好会议记录。
(五)例会的精神要结合年级、班级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信息。
二、升旗、晨会、集会、班会、团队会活动制度:
(一)学校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或召开晨会一次,重大事件或紧急事件召集临时性集会,班会与团队会一般安排在每周一下午班会课时间交替进行,有时团队会安排在周三或周五下午进行。
(二)升旗仪式要求各班做到整队迅速、队列整齐、按《国旗法》要求参加升旗仪式、解散有序。升旗仪式、晨会、集会班主任必须到场。团队会要求各班的与会学生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不得无故迟到、早退、缺席。
(三)班会时间必须确保,不得随意挪用、挤占。班会内容必须按照要求进行,做到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富有实效。
三、两操制度:
(一)两操是指早操和眼保健操。
(二)早操要求各班学生做到整队迅速、队列整齐、动作规范、解散有序,要求班主任到场督促、指导。
(三)除体育课、微机课、实验课等不在本班教室上课的情况外,眼保健操要求按时进行。班主任协调任课教师认真做好对眼保健操的监督、指导。
四、家访、接待家长来访、家长会、告知制度:
(一)每学期家访学生不得少于班级学生数的1/3,特殊群体学生必须坚持经常性的家访。(二)家长会每学期不得少于两次,家长会尽可能地做到年级整体布置、分班实施。开办家长学校的年级,次数由政教处决定,班主任可在家长学校活动后召开家长会。
(三)家访、接待家长来访、家长会对家长要以礼相待,反映情况必须全面、真实、详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实际,要用协商的方式与家长研讨教育学生的问题。
(四)学生发生重大问题,如:严重违纪(包括违法、犯罪)、时间失控(如逃学)、身体或心理严重失常。应及时向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告知。
五、学生谈话制度:
(一)班主任每学期找学生谈 话不得少于班级学生数的1/2,特殊群体学生必须坚持经常性的谈话。(二)与学生谈话,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诚恳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男教师与女生谈话,必须有第三人在场。
(四)青春期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谈话应由生物教师、心理咨询员来承担。
六、卫生保洁、劳动、社会实践制度:
(一)教室、环境卫生区应坚持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教室卫生要求做到“六面光”,教室及环境卫生区要注重日常保洁。(二)每周五下午两节课后为规定的劳动时间。学校每学期安排非毕业班级劳动半天。
(三)每学期学生应参加一周时间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
七、重大事件汇报制度:
(一)重大事件指:学生身心健康安全问题、学生严重违纪或违法犯罪问题、重大财产损失、学校或学生重要获奖等。
(二)重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后十分钟内)向学校领导汇报。汇报力求准确、简明、具体。
八、外出活动申请制度:
(一)外出活动是指班级有组织的、集体的(三人以上)、校外活动。
(二)外出活动必须向政教处提前三天汇报,并附有书面的安全预案。政教处还应该及时向分管领导和学校党政负责人汇报。
(三)私自安排的外出活动视为严重教育事故。发生一切后果由组织者自行担负。
九、计划、总结上报制度:
(一)班级学期工作必须有计划、有总结,计划应在开学两周内上报,总结应在学期结束前上报。
(二)班级开展的重大活动应有计划、有总结,并及时上报学校政教处。
(三)计划要求主题明确、内容详实、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总结要求内容充实、有经验,并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十、奖惩制度:
〔论文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策略
造成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学习适应性因素等非智力因素。而情感因素是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一、学习情感及学习情感障碍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感的认识不同。一般来说,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如《心理学大词典》认为:“广义的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的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不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内部体验,同时又具有外部表现形式。
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活动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评估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和行为表现,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内心体验,不但直接影响认知过程及结果,而且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
学习情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学习情感有热爱、自信、好奇、愉快、喜悦等,消极的学习情感有厌恶、自卑、恐惧、自暴自弃、马虎等。学习情感的导向因素有认识因素、兴趣因素、体验因素,学习情感还具有支配力、增力或阻力、强化或弱化的作用。我国学者对学习情感的界定和研究多集中在具体的学科(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等)中,且以数学、英语学科的情感研究最为普遍,他们对学习情感的界定并不存在本质差异。
学习情感障碍是指阻碍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解”“挫折”“压力”等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它是由于在教育的客观实际中,学生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小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形成因素有多种,既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部影响因素,也有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相关的内部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有了越来越强的竞争意识,于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不断升高,望子成龙心切,而对孩子的心理、爱好与实际承受能力全然不顾,造成小学生心理发育机制的缺陷。不良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家长在生活、学习上对孩子施行保姆式教育,使孩子不能独立主动地思考,造成学习上的依赖,最终导致懒惰、对学习缺乏自信的不良品质。第二,家庭的变故,离异的夫妻越来越多,单亲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形成内向、胆小等不良性格,最终导致学习问题的产生。
2.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
虽然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但是目前的学校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给学习障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例如对学生不恰当的评价——以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优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造成学习情感障碍的主要因素。另外,教师对待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往往是恨铁不成钢,动机虽好,但教育方式选择不当,对学生要求过严过急,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处理问题主观武断,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制造了障碍。
3.学生的认知因素
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到偏深偏难,知识链上脱节太多,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表现为不会学、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是循序渐进的,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习只能向它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伸延,不可超越。旧的知识没有巩固,就不能学好新知识。同时,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获取知识能培养能力;反过来,有了能力也会促进知识的学习和消化,使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
4.学生的心理作用
学习情感的投入是学好功课的动力。一些学生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凭个人的爱憎学习,喜欢的学科就认真努力,刻苦钻研,不喜欢的就不愿学习。还有的学生对某些教师有成见,不愿学习这些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情感能否投入,关键是教师的引导。比如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学生,尽管文章很优美,也不能打动他。可有些学生由于教师引导有方,尽管数学证明很枯燥烦人,却能学得津津有味,觉得妙趣横生。也有事实表明,学生如果与科任老师发生矛盾,成绩往往会急骤下降,结果教师越批评,他越不愿学,形成恶性循环。
5.学习适应性因素的影响
许多有学习情感障碍的学生没有学习热情,缺少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习计划,即使有也不能很好地坚持。缺乏必要的学习技巧,表现为不会“读书”,不会“听”课,不会“考试”。在学习品质方面则表现为独立性差,意志力薄弱,在学习上缺乏“韧”的精神,面对学习缺乏责任心及自信心。
二、小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表现
小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特征如下:对学习淡漠,没有学习的需求,长期处于悲观失落状态;学习的兴趣、热情容易受本人情绪制约,不稳定;对学习及教师有对立情绪;课堂上注意力低下,不认真完成作业;在学习中存在自卑、厌倦或恐惧心理;对考试过分焦虑或期望值很低等。
1.消极厌倦
学生对学习及学习相关的事情表现出憎恶、厌烦的心理状态。对学习采取应付态度,无计划、无目的,依赖心理严重,对学习不感兴趣,不喜欢做作业,上课反应迟钝,学习意志不坚定。这种消极厌倦情绪妨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对抗情绪。
2.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学习中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是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心理基础,有自信并勇于实践的学生往往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调查显示,在英语学习中5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言基础不如其他同学”,49%的学生认为“当众出错太难堪”“拿不准时还是不说为好”,还有17%的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到无能为力,干脆自暴自弃。所以作为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学会、学懂,帮助学生建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使他们有学习成功的感觉,重新树立自信,降低因缺乏自信引起的情感障碍。
3.焦虑
焦虑是指学习者产生的恐惧或不安心理。尽管一些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大多数情况下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焦虑在许多方面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导致担忧和自我怀疑,使学生害怕学习。焦虑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最终导致学习困难。常见的焦虑表现为:害怕受到伤害、不敢竞争,对提问或考试产生恐惧,对课堂活动冷漠,拒绝师生交流等。
三、小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应对策略
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在快乐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大部分人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最重要因素——学习对象的情感。对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1.允许学生量力而行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例如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作业难度,减轻课业负担。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进行分层,允许课堂上背得不熟的学生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交作文,学困生可以宽限几天等。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
2.提供可选择的作业方式
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作业的单一性和机械性让很多学生感到无趣,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快乐学习要求教师帮助学生从不感兴趣的事物中,挖掘一些有趣的东西。例如可以将作业划分为观察、调查、实验等不同类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喜欢的作业。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按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设计作业。例如,同样的作业,不同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如文字叙述、绘画记录等。可选择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更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很多负担是由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减轻学习负担。我们可以制订新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提高学习正确率,减少由不必要的订正带来的负担,如作业全对的学生不仅能被评为作业小明星,而且能适当免去考试。通过这样的激励措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对待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习惯,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多一点,自然负担也会轻一点。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还得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找到适合的方法。总之,让学生始终体验学习的成功是最关键的。
4.启发学生自我评价
一、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主要原因
1.教学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难度、价值、组织、分量、趣味性、情感色彩等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知识获得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教师的素质、教学态度和情绪对学生和学习进程及效果也有深刻的影响,学业上的过重负担,无疑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消极对待学习。凡是班风好的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学习成效较高。反之,就比较差。
2.环境因素。自然因素是指学习、家庭设施氛围的因素。如,学习环境的光线、气温、噪音、气味、卫生等。研究认为:学习场所灯光照明度要达到24瓦/平方米的标准才符合视力卫生标准,否则,会影响学生的视力和学习情绪。学习环境的噪音如果超过50分贝,学生的听觉难以适应,容易疲劳。学习周边环境如果气味刺鼻,会令人难以忍受。室内含氧量低于14%,会使人感到头痛、出汗、疲劳等感觉,从而影响学习。
3.学习障碍。任何形式的智力缺陷都会造成学习问题和学习障碍。据有关资料表明,5%~20%的学龄儿童存在着神经方面的学习障碍。那些坐不住、精力不集中、精神涣散、不善表达、不接受批评、性格冲动的孩子,往往学习效率低。这些因素是神经系统造成的自我控制问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有关。正是大脑决定和控制了获得信息所必需的学习和自我控制行为。
4.心理问题。许多心理问题都可能造成学习困难。学习怕吃苦、怕失败、好依赖、欠情感、易悲观等会导致不想学或学不好;急躁、悲伤、忧虑对学习十分有害;学习缺乏动力,产生懒惰、厌学、逃学现象;家庭关系不和睦、家庭结构不完整,还有留守家庭,在儿童人格和心理健康上影响最大,造成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的困难。
5.家教因素。家长的文化修养水平、对孩子的期望值以及教养方式的正确程度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最大。学习或做作业是学生自己的职责。家长过分地干预只能阻碍孩子独立学习技能的发展,容易产生依赖和自卑心理。家长充当家庭教师会造成角色错位,无意中会妨碍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同伴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容易受同伴的影响。在儿童群体中,非正式团体往往是跨年段、班级,甚至跨学校、区域。当这种非正式团体的方向和性质与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一致时,有利于同伴的学习与进步。反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业,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对策
1.采用鼓励方式,增强注意力。“注意是智慧之母”。注意力限度像其他行为一样可以通过奖励不断增强。对那些自制力差,不能集中精力上完一堂课的学生,首先要使他们懂得上好每堂课的重要意义,教育他们努力管住自己,专心致志地听课,要顺着老师讲课的内容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当出现干扰,学生还能继续专心地学习时,应以表扬和奖励来强化效果。往往人们对于注意力限度短的孩子总是关注他不专心的时候,很少对他专心的时候做出反应。外在的鼓励对改善注意力非常有效。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功在课前,利在课堂”。课前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驾驭课堂、驾驭学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求学心态,专心听课,勤于思考。课堂上,教师还应该常用鼓励性语言,来肯定学生专心的反应。在日常学习和班级生活中,对能坚持学习和工作,圆满完成任务的学生,采用逐步提高记分法,也是非常有效的。当正确反应受到奖励时,学生会感到一种愉快的促进,对不正确反应也要有所表示,这对一些学生也是会有触动的。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教师要重复和持久地努力,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注意力限度。
2.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益。小学生一进入学校,大多数不知道应该怎样学习,他们从未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虽然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做了指导,但由于年龄小,自制力差,难以自我调控,学习方法不能持续在学习中运用,这就需要经常指导、检查和督促,促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预习功课方面,教师除了布置预习任务、提出具体的要求外,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序(用工具书、通读全文、设疑质疑,重点精读,复习背诵)运作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预习时发现的难点,作为听课的重点,来加深认识,解决学习中的矛盾,提高学习效益。为了让学生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尽量减少作业量,并指导学生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因为作业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练习。及时地对学生的作业格式、文字书写、学习效果进行评议和反馈。对学习不认真、作业不工整的学生,要从主客观找原因(心理或生理问题等),进行个别辅导,排除学习阻碍,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经常接受评价鼓励刺激,使其潜在意识动机变成良好行为或改变不良行为,养成自觉学习功课,认真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3.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知识领域。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间接知识经验。所以,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订阅报刊和上网浏览,从小让学生多接触书刊和网络媒体,不断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室的作用,开放图书室,为学生读书提供方便。班级图书角要设立管理员,建立借还制度。要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坚持做读书笔记。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学校要经常召开读书交流会,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指导读书活动,再以年段为单位举行读书交流会,最后全校评选优秀文章和读书积极分子,出版“和好书交朋友”专栏。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班级“优秀图书角”评选活动,促进图书角常规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既能从书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和满足,又逐渐产生了读书的愿望和要求。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范围的扩大,学生需要的书也就越多,内容也就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