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3 09:48: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A-
0079-01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入,教师不仅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手段也变得多样化,尤其是集电脑、投影仪、传统的黑板于一体的电子白板的出现,优化了课堂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平台。数学课堂上合理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知识,使得例题的讲解直观化、简单化,能够让学生的练习、师生的互动更加直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形象、生动。
一、合理利用电子白板,优化新课引入
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趣味性强的数学活动,还可以是需要交流讨论的数学问题等。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问题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感性的情景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优化新课引入。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垂线与平行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际生活中学生常见的景物引出垂线与平行线。如利用电子白板呈现黑板上两个相邻的边、窗框的四条直角边等,如果把它们分别看做是直线,就能抽象出四组相交的直线,每组相交的直线构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对于平行线,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笔直的铁路、黑板相对的两边形成的直线、数学课本上的条形码等,从中抽象出三组直线,让学生辨别每组中两条直线是否相交,不相交的直线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等,从而深刻理解了平行。
二、合理利用电子白板,强化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灵魂,如何更好地突破重点,是教师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在某些数学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如果用实物演示会有些死板,用课件演示又欠缺灵动性,但电子白板的直观、形象等优点正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可以让学习的重点深入浅出,让学生自主探索,感受重点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能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本节课的重点就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推导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学时,笔者在电子白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复制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来试一试怎样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积极动脑,跃跃欲试。笔者让一个学生来演示,其他学生想象着一起动手。学生会发现要通过对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旋转和平移,才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学生通过视觉的感官,马上能体会到这个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原来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此外,笔者还充分利用回放页面的功能多演示几遍,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
合理利用电子白板的演示,动静结合,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重点。
三、合理利用电子白板,深化解题方法
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除了要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要通过练习来巩固。教师往往通过板演例题的正确解题过程,将知识灌输给学生,但这样教学,学生却不能理解透彻,只能生搬硬套地套用教师的方法进行解题。但合理利用电子白板,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一一呈现给学生,同时还能把新旧知识合理地统一和过渡,不断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愉悦感。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除法》中学习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白板中已有的资源库,做出4个形状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依次排列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把每个正方形平均分成3份,并涂上颜色表示出一个,学生可以数出这4个正方形中一共有6个,于是得4÷=6.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除以整数,所以有些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用分数的乘法来计算,对于这样的想法是否成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结果学生会发现4÷=4×,从而确认整数除以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的猜想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学生也总结出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成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还可以组织学生归纳总结出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47-01
动手操作、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将数学内容以直观的数字、符号等展现出来,克服学习中的枯燥和单调,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在当前强调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做数学”的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有些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上出现了过多、过滥的倾向,课堂闹闹哄哄,但预设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效率下降,出现学生浅尝辄止、基础不牢的现象。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有效动手操作的组织是需要我们进行反思的。
一、与数学思考相结合――提升数学思维
教材呈现的数学知识是静态化的结论,去除了数学探究的过程,如果把这样的知识硬塞给学生,自然会引起排异现象,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中,对相应的数学概念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和思考,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实现高效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多样化,但是多样化不同于随意化,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组织。
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很多学生在计算时往往会把分数的两个分母和两个分子分别相加,对于这样的思维,教师要从算理入手,让学生对分数的加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效地克服思维错误。笔者首先拿出一根长木棒,让学生分成4份,然后问:每份是多少?生答:。笔者又问:把其中的两份相加,算式怎么列?生答:。笔者再问:结果是多少呢?有学生看式子说,有学生从木棒的份数上得到启示,说是。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到底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
学生在这样的形象体验中,数学思维充分参与其中,他们对分数加法的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有了深刻的认识,多数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分数计算题。
二、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经历数学过程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要进行课前的有效设计,以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归纳数学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动态的、高效的知识构建,同时在结论呈现时,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更大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大小》时,笔者在课堂上出示一个装有黑、红、白数量各不等的多种小球的袋子,问:“同学们,如果我们不采用把球全部拿出来的方法,想知道里面哪种球多一点,哪种球少一点,有什么方法吗?”学生提出从袋里摸几个球看看,根据这样的思路,笔者让学生自行分成四人学习小组探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动手操作后,学生分组汇报探究的结果。各组汇报的结果存在着差异性,于是笔者打开袋子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事实符合大多数小组的探究结果,引出了对“可能性”的合理认识。然后,根据现有袋子中三种球数量的多少,笔者再问:“现在如果我们在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哪种最小?”通过学生继续探究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可能性的认识。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测、验证,然后得出数学概念,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有效地构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学习是高效的。
三、与体验感悟相结合――发现数学本质
在实际的数学操作中,学生往往只追求操作的结果,而教师也往往只关注操作的组织和结果的获得,因此,若不把动作与思维有意识地进行结合,是达不到操作目的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处于数学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在组织动手操作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用心去感悟,透过数学的现象深入数学的本质。
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退位减法》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学生摆小木棒,进行减法计算,当被减数的个位不够减时,怎么办呢?有学生提出能不能从整捆中借一捆过来,这样就够减了,也就是在十位上退一个1与个位合并后再减。然后,笔者再出示多道类似的减法题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算理。最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总结,归纳出了退位减法。
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各学校应继续采用多种学习形式,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以及有关课程改革理论文章与材料,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改革发展动态,联系本校的课程发展要求与教学实际,增强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自觉性,用教学理论引领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并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针对本校的教学状况总结反思教学实践,努力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落实好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促进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数学学习的基本经验,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促使广大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加强实践感悟,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本学期,还要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学习进程,不断提升广大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通过教研网一批校本教研特色经验,要通过教研网进行教学研讨,努力使网络教研逐渐成为教师提高专业水平的桥梁。
二、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做好教材培训工作。
继续重视对教师的教材、教学的培训工作,学期初组织全校六年级全体数学老师参加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培训,帮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与意图,提出有效的、可行的教学建议。其他学校要由分管数学教学的教导主任和数学教研组长负责,通过集体备课或教研活动等形式,组织一至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的分析,帮助老师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教材,以利于教师的教学实施。
2、组织好教学研究活动。
本学期要继续加大课堂教学研究、指导、服务的力度,通过听课研讨、观摩、交流等教研活动,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推广经验,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强小学常态化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和指导,努力探索小学常态化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常态的课堂就是关注广大学生素养的提高,要由追求课堂教学的观赏性,走向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由关注少数精英教师走向关注广大的普通教师。研究常态的课堂,就要研究普通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工作流程。如:如何备课、如何设计作业等。研究学生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同时要加强各校间的教学互动交流,本学期中心小学将进行6次教研活动,各年级开展一次活动,主要由市级骨干教师承担示范课、校级骨干教师承担公开观摩研讨课,并结合课堂小问题研究进行全员参与式的教学互动交流。通过全员式的参与,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技能,还要提高教师的整体专业理论素养。由一人主讲教研活动模式变为全员参与教研活动模式,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教学设计,形成优秀教案,并在本校的教研网,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各校还要切实安排好本校数学教研活动的计划,积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学研究,让本校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更有特色。
三、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强化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本学期进行的大市级课题研究的有一项,市级课题研究的有2项,其余的是由中心小学制定的小问题研究。各校应加强数学课程各研究课题的领导与管理,组织教师切实开展好课题研究活动,不断积累资料与经验,善于反思并逐步总结,以便取得预期成果。在本学期准备组织数学方面课题研究组的交流会议,各校课题组要对课题研究工作作适当总结,以便在交流会上进行介绍和交流。
四、抓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一定要抓好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遵循“功在课前,效在课中”的科学教学规律,要克服“课内损失课外补”的糊涂做法。要做好教学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辅差、复习与考试,质量分析、教学总结等教学常规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教学计划。教师每学期初要制定数学学科教学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三项:一是本学期教材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二是确定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措施、教学课时数安排;三是教学进度。
2、备课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和前提。要求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备好课,备课应有单元教材分析和课时备课。中青年教师课时备课要注意几点:⑴教学内容要适当;⑵教学目标要具体;⑶教学重点要突出;⑷结构安排要科学;⑸新旧过渡要自然;⑹练习设计要合理;⑺运用方法要灵活,教学过程要具体体现教法和学法,使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且有一定的创新,数量也要达到中心小学的要求。老年教师可以备简案。
3、上课。上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堂教学上,课堂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师的讲课要精要,突出五性:⑴目的性;要注重知识点,智能的训练点,德育的渗透点。⑵科学性;要无知识性的错误,要注意系统性、逻辑性、结构要严密,要注意学生的认识规律。⑶实际性;要做到讲练结合,注意脑手能力的培养。⑷艺术性;教学方法要好,安排要巧,教学手段要先进,注意动静结合,力争达到既紧张、又愉快且有特色。⑸实效性;教学过程中的无效劳动要少,教学效果要好。
4、作业布置与批改。布置作业要份量适中和难度适当。作业布置与批改要与教学同步,力求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布置、及时收缴、及时批改,及时讲评。作业的题形要多样,训练要严格,书写要干整规范。作业的批改数量和质量达到中心小学要求。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请一起努力,写一份教学计划吧。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语文教学工作计划优秀版本
七年政治教学工作计划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教学工作计划
大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倾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难点: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得有效信息。
【教具准备】课件、扇形统计图卡纸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法、直观法、引导法、归纳法
2、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发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两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一)健康饮食教育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课件出示),膳食是什么意思?(日常吃的饭菜)从宝塔图中你知道我们每日需要那类食物最多?其次?接着?……最少呢?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同学们平时必须养成不挑食,合理饮食的好习惯。
(二)创设情境,认识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只含前两列)
(1)观察统计表,提问:你认为笑笑家这天的膳食合理吗?
(2)如果要能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的多少,应选用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
2、课件出示统计表(添上第三列)
(1)师:如果再增加一栏,你知道增加这一栏统计的是什么内容吗?(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约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2)读统计表,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3)师启发:从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出每一类食物摄入量的多少,能不能清楚地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呢?折线统计图行不行?那么,哪一种统计图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
1、下图是根据上表的数据绘制的,你能看懂吗?(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自己先观察、思考,再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探究(一)(课件出示):
①用整个圆表示什么?
②圆内各部分形状像什么?用各个扇形表示什么?
探究(二)(课件出示)
①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②扇形的大小反映了什么?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多少?
③从这个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总摄入量,用圆内各个小扇形表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扇形面积越大,这一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越大。从扇形统计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5、引导学生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课件出示)
(1)师:那么,你能不能归纳一下所有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呢?
(2)小结: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量,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扇形统计图的优点
(1)师:扇形统计图与学过的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
(2)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不仅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量同总量之间百分比关系,而且可以直观的比较各部分量的相对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一)“试试我能行”
1、填空:
(1)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 )占( )的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 )与( )的关系。
(2)想知道果园里每种果树棵树占果树总棵数的百分比,应绘制( )统计图。
2、P58“练一练”第1题。
(1)观察这几幅扇形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馈交流。
(二)“比比我最棒”
1、观察东山小学图书情况扇形统计图,回答问题:
(1)( )书本数最多,占全部图书的( )%。
(1)(2)( )书本数最少,占全部图书的( )%。
(1)(3)如果有125本画册,则共有图书( )本,科技书有( )本。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其中第(3)小题列式解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观察红星小学学生喜欢体育运动情况统计图,回答问题:
(1)喜欢跳绳的的人数占全年级的( )%。
(2)喜欢( )的人数最多, 喜欢( )的人数最少,喜欢( )和( )的人数差不多。
(3)若全校共有400人,则喜欢踢足球的有( )人,喜欢踢毽子的有( )人。
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你的课堂表现如何呢?如果满分用五颗星表示,你能得几颗星?
五、布置作业
P58“练一练”第2题。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特点{用一个圆表示(总量) (单位“1”,100%)
用各个小扇形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作用: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二【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06~107。
【教学目标】
1.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2.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扇形统计图的价值,体会统计方法与统计思想。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开始学习第六单元《统计》。
师:请看屏幕——(出示主题图)
师:这是六(1)班同学开展课外活动时的情景。同学们有的打乒乓球,有的踢足球,还有的跳绳,踢毽子……热闹极了!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绘制一个统计图,要能清楚地反映六(1)班同学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大家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好呢?
预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出示P106页条形统计图)这是老师绘制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喜欢足球的有8人,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分别有6人和5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9人;
生2: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我还能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
生3:我还知道了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比喜欢足球的人数多4人;
生4:我还知道了六(1)班一共有40人。
师:你是怎样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的呢?
生4:把喜欢各类运动的人数相加正好等于40。
师:嗯,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就是可以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但是,同学们,如果我们想清楚地知道喜欢每种运动项目人数各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你们还能从条形统计图中直接看出来吗?
生齐:不能。
师:老师告诉大家,有一种统计图就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同学们想知道那是什么统计图吗?
师:这种统计图就是——扇形统计图。(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扇形统计图。
师:这就是已经绘制好的六(1)班同学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扇形统计图。
师: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我们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的人数,也就是百分之百;用5个扇形分别表示喜欢5类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其中橙色的扇形表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学们,那绿色扇形、蓝色扇形、黄色扇形、红色扇形分别表示什么呢?请同桌的同学相互说一说吧。
生1:绿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2:蓝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跳绳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3:黄色的扇形表示喜欢踢毽子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生4:红色的扇形表示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师:嗯。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扇形统计图,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这个扇形统计图中,你们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了解到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
生2:我了解到喜欢足球的占20%;喜欢跳绳的占15%;喜欢踢毽子的占12.5%;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占22.5%。
生3:我知道喜欢乒乓球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0%;喜欢踢毽子的人数最少,只占12.5%。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六(1)班一共有40人,结合这个扇形统计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喜欢乒乓球的有多少人呢?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0%,就是占40人的30%,40×30%=12(人),所以喜欢乒乓球的有12人。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同学们能不能也像老师一样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呢?
预设:
生1: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
生2: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3: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生4: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算式解决它,好吗?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列式解决的?
预设:
生1: 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足球的有多少人?40×20%=8(人);
生2: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跳绳的有多少人?40×15%=6(人);
生3: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踢毽子的有多少人?40×12.5%=5(人);
生4:我解决的问题是喜欢其他运动项目的有多少人?40×22.5%=9(人)。
二、巩固、拓展.
1.P107页做一做。
师:真不错!同学们,你们了解牛奶所含的营养成分吗?这是一个有关牛奶所含营养成分的扇形统计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看看你能了解到什么?
预设:
生1:牛奶里含有水分、蛋白质、脂肪、乳糖和其他的营养成分。
生2:我知道每100牛奶里水分占87%、蛋白质占3.3%、脂肪占4%、乳糖占5%、其他营养成分占0.7%。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我是根据颜色找到的。图右边的说明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扇形所表示的营养成分。
师:哦,你是这样找到的,同学们也是这样找到的吗?很好,看了这个扇形统计图,我们很清楚地了解到每100g牛奶里各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
师:那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用250克分别乘每种营养成分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了。
师:那好吧,现在请大家独立完成这道题。
(1生板书。 水分:250×87%=217.5(g)
蛋白质:250×3.3%=8.25(g)
脂肪:250×4%=10(g)
乳糖:250×5%=12.5(g)
其他:250×0.7%=1.75(g))
师:谁来说一说,每天喝一袋250克的牛奶,能补充营养成分各多少克?
生:能补充水分217.5克、蛋白质8.25克、脂肪10克、乳糖、12.5克、其他1.75克。
2.P108页第2题。
师:下面让咱们来关注关注陈东家每月的生活费支出计划。
师:根据这个扇形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预设:
生1:我清楚地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还购房贷款、教育、服装、水电、其他各占支出计划的30%、30%、15%、10%、5%、10%。
生2:我能知道陈东家每月支出的水电费占支出计划的百分数最少。
生3:我还能看出陈东家每月支出的食品和还购房贷款一样多,服装和其他支出一样多。
师:同学们得到的信息可真不少!请大家想一想,如果陈东家每月生活费支出1000元,你能提出并解决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 我们可以求陈东家每月的各项支出分别是多少元?
师:问题提得很好,那下面咱们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1生板书。 食品:1000×30%=300元
还购房贷款:1000×30%=300元
教育:1000×15%=150元
服装:1000×10%=100元
水电:1000×5%=50元
其他:用1000×10%=100元。)
三、课堂小结。
请学生总结扇形统计图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作用。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电脑课件呈现下表
种 类 摄入量/克 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油脂类 50
奶类和豆类 450
鱼、禽、肉、蛋等类 600
蔬菜和水果类 900
谷类 1800
2、电脑课件呈现统计图(或以学生的作品亦可)。
3、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什么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呢?
2、了解扇形统计图特点
3、即时练习。
完成课后的“说一说”。
(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扇形统计图,读一凑统计图中的各类信息。
(2)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说信息,并计算各种成分的百分比
汇报计算结果,订正
学生发言、交流
学生汇报: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食物的摄入量。
观察,说出获得的信息
根据教师引导说出发现
从扇形统计图中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
观察数据,发现,说出不同,说出自己的看法
进行计算,订正
三、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谈话:这张表是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请你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表中的数据。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提问: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类食物的摄入量,能看出每一类食物的摄人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之几吗?
揭题,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出示课件一边呈现扇形统计图,一边进行简要讲解,使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是用扇形面积的大小(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来表示各类数量的多少。(占总摄人量的百分之几)
四、巩固升华
完成课后“试一试”。
1、比较各项活动时间,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提出数学问题
2、总时间是多少?各项活动时间可以怎么计算?
3、参照题目,画一个扇形统计图表示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五、全课小结: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能清楚地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四教学内容
扇形统计图
教材第68—69页的内容,小学六年级《扇形统计图》教案。
二 教学目标
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意义、作用;会看扇形统计图,会制作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三 重点难点
会制扇形统计图,会分析。
四 教具准备
课件。
五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扇形统计图
(是用整个图表示总数,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数)
例如: 下图的扇形统计图反映了某班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参加各种小组的情况。
问:在这个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全班人数)
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参加文娱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30%;参加体育小组的学生占全班人数的60%,参加美术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0%)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一量图中每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
想一想:扇形统计表的特点?(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二)如何制作扇形统计图
例5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如下:
粮食作物 84公顷
棉花 24公顷
油料作物 12公顷
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制图步骤:(1)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数最的百分之几。
(2)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4)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的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
(5)名称、单位、制表时间,,
板书:(1)84+24+12=120(公顷)
粮食作物:84÷120=70%
棉花:24÷120=20%
油粮作物:12÷120=10%
(2)粮食作物:360°x 70%=252°
棉花:360°x20%=72°
油料作物:360°x10%=36°
和桥村20_年各种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图
20_年1月制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李明问班上的每个同学:“你最喜欢哪—项球类活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他制成了右面的扇形统计图。
请你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哪项球类活动最受欢迎?
(2)哪两项球类活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
(3)最爱好哪项球类活动的同学大约占总人数的
(4)图中的“其他”,是把最爱好排球、网球、手球等球类活动的人数合并而成的`,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2 五年级一班上学期期末的音乐成绩,得优的有12人,得良的有16人,及格的有10人,不及格的有2人。各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制成扇形统计图。
3.右图是一个养禽专业户去年养的鸡、鸭、鹅的扇形统计图。
如果这个养禽专业户共养鸡、鸭、鹅共2500只,算出三种家禽各养多少只。
4.一种牛肉的成份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 成份 水 蛋白质 脂肪 其他
占百分数 68% 20% 10% 2%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
1.(1)乒乓球;
(2)足球 篮球;(3)羽毛球;(4)合理;
2.略
3.鹅:2500x
18%=450(只)
鸭:2500x 30%=750(只);
鸡:2500x52%二1300(只)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扇形统计图》教案优质范文五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难点
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课前袁老师让大家收集生活中的一些统计图,我们共同阅读同学们都收集了哪些?(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统计图。)
教师适机提问: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生: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说的不错。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会不会用。下星期我们学校将举行秋季运动会,如果我们绘制一幅统计图,要能清楚的反映同学们喜欢各项体育运动的人数,你们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生:条形统计图。
师:嗯,不错!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如果我想绘制一幅统计图来表示今天24个小时的气温变化情况,用什么统计图合适呢?
生:折线统计图。
师:嗯,老师也同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老师还发现有同学找了这样一些图,我们来看看。(对收集这些图的学生提问)你能给大家说说你找的是什么图?
学生回答。
师:这样的图也是统计图?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认识它,一种新的统计图。
师板书:扇形统计图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想学到哪些知识?
预设:(1)扇形统计图有哪些特点?(2)什么叫扇形统计图?
(3)怎样作扇形统计图?(4)扇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好学,想知道的可真多啊!那我们就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开始来了解吧。(课件出示)听了关于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的介绍,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宝塔图中知道我们需要的哪种食物最多?其次呢?接着呢?
这幅图,你对同学们的饮食有什么建议呢?
师:是呀,膳食宝塔图各层位置和面积的不同反映出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这说明了我们要注意健康饮食。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看看笑笑她们家的饮食情况。
课件出示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统计表,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表中百分数的意思。
(学生交流完后,教学利用随机点名请几位学生说一说各百分数的意思)
师:表格中的总摄入量是指什么?100%是什么意思?
通过大家对这些百分数的解释,那笑笑家一天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否符合膳食宝塔图的结构呢?
2、引导讨论。
师:大家看,袁老师根据刚才的统计表中是数据重新绘制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你看懂了什么。
根据老师的温馨提示单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1)根据数据将圆分成了几部分?每个部分像什么形状?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
(2)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用整个圆表示什么?所有的百分数之和是多少?能对应的上统计表中的总摄入量为100%吗?
师:现在把你们小组交流的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3、了解特点。
师:同学们对这幅扇形统计图分析的很透彻,想一想,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师:能不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笑笑家一天食物的摄入量呢?为什么?(条形统计图只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是多少,不能表示出各类食物的摄入量与总摄入量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条形统计图所没有的功能,而扇形统计图可以。)
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小组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老师小结: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个人教学计划汇总集锦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
教学计划小学5篇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汇总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
月份气温最低,从 3 月份气温上升,5~8 月份气温最高,从 8 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 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
下图是他 8~14 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 岁比 13 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
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 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 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485 ,身高接近1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十四的第1、2、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五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__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____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____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
数学课文不同于语文课文。语文课文有故事情节,而数学课文则是以严谨、演绎的面貌出现,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数学课本,没有故事情节,吸引力小,可读性差。如果只是一般地要求阅读,必然会出现“读不进去”,“看不出(什么东西)来”的现象,因此在阅读数学课本时一定要有要求,有指导。既然学生阅读数学课文有一定困难,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文的教学特点,积极创设让学生读书的境界,使学生对需要阅读的内容产生兴趣。让他们带着探索未知,发现新知的兴趣而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激发阅读的动机,达到阅读的目的。
一、激发兴趣的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童话为数学插上了文学的翅膀,真正抓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最大程度地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其趣味性的内容与数学知识结合得自然、巧妙、生动、严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基本的数学知识,并启蒙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我先让学生课前阅读数学童话篇《小圆点奇遇记》中的“巧遇铅笔博士”、“没完没了地走”、“小剪子来帮忙”、“太阳射出的光线”、“角的来历”等情节,再教学“角的度量”这一单元,这样学生学习直线、射线和角的概念就如鱼得水,并轻松掌握直线、射线与线段的联系和区别,对接下来学习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这两部分内容的难点部分(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和周角的概念)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二、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然而,我却说:“读而不思也则惘,思而不读也则殆。”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在阅读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数学课本上的定义、定律等语言,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不像文学语言那样生动、形象、幽默。它常常不易理解。因而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引导和启发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要主动,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养成凡事问个为什么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以内的加减法实际问题”时,我先出示了一张“学校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学生马上就阅读起这张表来,通过对表内各个数据的阅读,了解了各年级借书的本数和其他的一些信息。但是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想进一步地去研究它,问题马上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当老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马上提出了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二年级比一年级多借了多少本?”“四年级再借多少本就和六年级一样多?”“三、四、五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伴随着一连串的思考,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得越来越浓厚了。数学阅读使学生质疑的能力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也随之得到进一步发展。最后解决了问题,通过这样引导,培养了学生提问题的好习惯。
三、操作与阅读相结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要在做上学。”依据这一理论,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气氛中积极主动地阅读、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动是孩子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动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要,又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可开展一些模拟活动。如在《位置》一课,在学生认识了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后,出示部分电影院的位置,随意点几个,让学生说说是第几排第几个,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引导学生4人小组讨论: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阅读,交流,发现电影院的座位,横着看是同一排的,竖着看座位号码是相同的;一边全都是双号,另一边全都是单号;座位号码中间小,越往两边越大……老师说:如果教室就是电影院,你现在的位置是几排几号?(排、号课前贴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从抽屉的信封中拿出电影票,看清楚是几排几号,把自己要找的位置说给同桌听,指一指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最后,学生在音乐声中寻找位置,一起观看动画片。再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先出示38+5=?5+38=?32+7=?7+32=?这几道算式,学生通过计算,总结得出规律,再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交流,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整体感悟。有学生问:“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都适合加法交换律吗?”我就抓住这个关键问题借以发挥,组织学生再阅读,再演算,再讨论,得出结论,对于所有的加法算式都适合加法交换律。还有学生问:“减法有交换律吗?”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学生下去探究、再去阅读课本,下次课来验证。在教学“垂线画法”时,先让学生阅读书上的画法步骤,使学生对垂线的定义和形状整体感知,再照着书上的步骤画,分析一下自己所画的垂线与书上的垂线有什么不同,多画几次,教师结合全体学生的情况进行讲解,画龙点睛,教学生真正学会了阅读。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不断地进行观察、阅读、比较、分析,认知能力得到自由发展,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并能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实践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阅读的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的过程,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我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写数学童话。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的“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查阅世界人口的数据,森林面积在减少,星球的寿命等相关材料,学生合作创作出了《一滴水的启示》、《小动物们要搬家》、《太阳公公的生日》等数学童话。通过写数学童话,学生对学习数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为了搜集相关数据、资料,学生有的到书店、图书馆查阅、摘抄,有的从网上下载,各显神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搜集,然后结合课本呈现的知识,饶有兴趣地编起数学童话来。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保护环境教育,了解数学的发展史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也认识到所学的数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从而学好数学服务生活。
此外,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练习编排意图,紧密配合例题,围绕重点,有计划地安排巩固练习,布置些课外阅读。如教学:“年、月、日”以后,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为什么有的年份是平年有的年份是闰年?”等,不仅可巩固已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不断攀登数学高峰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50-9889(2013)10A-
0030-01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创设各种可供学生参与的数学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历练思维、提升能力。但是在很多的常态课,甚至是示范课中,教师所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教学设计凸显了怎样的亮点;问题设置是否有足够的噱头;而忽略了数学课堂中本应体现学生经历怎样的思维历程,所提出的问题能否对学生的思维形成足够的冲击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适切的思维探险,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思维探险中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心理学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能够从多层次全方位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数学课堂中,经常会发生教师还没有讲授学生就已经头头是道,但教师并不能因为学生已经“懂得”就听之任之。因为此时学生的懂得只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层性上。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起点上通过问题的驱动,让学生挑战看似平衡的认知,给予其适度思维探险的机会,迫使其进入知识的内部,重新构建自我知识体系。
如:有9个学生列队,每2个学生之间摆放一个篮球,可以摆放几个篮球?学生能够迅速报出答案。教师紧接着追问:50个学生列队、200个、1万个、x个呢?显然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能够迅速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收手,而是将同样的问题逐步引向深入,帮助学生形成得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至此,教师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将这一问题投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这样的问题,从而将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引向学生真实生活中来,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参与中获取思维能力,在生活实际的运用中充实思维能力。
二、在思维探险中增强思维灵敏性
所谓思维的灵敏性,其本质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即在具体实践中,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维度、层次以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解决问题,并对一个问题从分析到综合,从外表到内层通盘加以考虑,更重要的是由此连带出问题的各种条件,并引发对其余相关问题的深度思考,实现数学问题的多重、多变的解题思路。
数学课堂中思维灵敏性的历练需要教师创设各种有助于学生锻炼的情境和问题,引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将问题解决的结果作为教学的重点,也不能将固有的解题思路僵硬地灌输给学生,否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思维,而始终无法形成自主思考的思路和空间,学生自主思考与主观能动性的调整就显得捉襟见肘,即便学生懂得了方法,知晓了结果。但这种状态都是教师给予的、告知的,充其量只能说学生是听懂了,而真正的思维过程学生却没有得到体验。事实上,学生如果经历了这样的思维探险,即便是错误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辨别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顿点,将力用在核心处、用在重点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行画圆,有了对圆的基本认知后,自由叙述什么是半径。先有学生认为圆的半径是一条直线,教师却指着圆心,很多学生纷纷举手表示:圆的半径是一条线段,因为它的长度是有限的。教师继续在圆的周边任意点上一个点,又有学生回答: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一个在圆心上,一个在圆的弧线上。
教师依据学生认知起点,通过引导学生将圆的半径概念逐步厘清,这一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促进学生思维灵活的再现。
三、在思维探险中加大思维的快速性
所谓思维的快速性是指学生在面对有关数学问题和数学活动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反应,并能最终形成正确合理的结论。针对小学数学而言,学生思维的快速性主要体现在能够较为迅速地概括出相关数字、公式以及图形或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与规律。数学是一门规律性非常强的学科,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找准类似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在异同的对比、甄别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精确性和快速性。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20以内的加减法》中9加几的算法(如9+3)时,学生经历的思维过程就是:10=9+1,3=1+2,所以9+3=12。当学生的这种思维随着数字的不断变化,其思维过程就可以适当进行简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相关规律:总是要将相加的数字拆出1来,先与9形成整数10,剩下来的是几就是十几。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如果不能让学生的思维经历一次思维探险的过程,学生就只能始终停留在原始的、复杂繁琐的层面中,问题的简化就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若教师一旦引领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一次概括性的尝试,就能有效地删繁就简,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51-02
“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它能有效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它贯穿四个基本流程,即: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那么,如何在“生本”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呢?
一、优化新授过程,营造创新机会
新授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潜心进行教材教法研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新授过程,积极营造创新机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新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新授时,教师应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如何判断闰年”时,本校教师就成功的做到了这点。他先让学生借助日历的年份进行判断,然后让学生随意报一个年数给老师,老师很快判断出来。不管学生报哪一个年数,老师都能对答如流,学生显得非常惊奇,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老师讲解起来就事半功倍。可见,从学生的好奇点出发,创设富有悬念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推动他们不断地发现问题。
(二)营造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猜想
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所以在设计新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猜想的空间,引导学生勤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可先让学生根据图猜猜看,其中也许有学生猜对,有学生猜错,教师先不要评论,因为对与错在此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敢想,只要学生敢于敞开思维的大门,大胆设想,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教师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要善于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空间,鼓励学生思考、讨论,自由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制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发现和再创造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和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们要认识到“一般的教师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推理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再创造出要学的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精心设计练习过程,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旧知与新知的桥梁。教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着力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设计练习时,除基本练习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型题目来拓展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创新空间。
1.一题多变训练。这类习题,主要是通过条件变换、问题变换、因果变换、情节变换等,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题目,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进而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一个发电厂原有煤油2500吨,用去,用去多少吨?”本题可指导学生改问题为:①还剩多少吨?②用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吨?③用去的吨数是剩下的吨数的几倍?通过这样的训练,沟通了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一题多解训练。这类题是一题有多种答案或一题多种解法。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与探究,从不同角度、多途径去寻求解答方法。例如:“某服装店一天卖出80件羽绒服,上午卖出30件,每件羽绒服110元,照这样计算,下午比上午多卖多少元?”学生通过共同探究,得出了以下几种解法:①80×110-30×110-30×110;②(80×30)×110-30×110;③(80-30-30)×110;④80×110-30×110×2;⑤(80-30×2)×110。而在答解过程中,对于上述每一种解法,教师不要轻易评价其中的优劣,因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差异的,每种解法代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水平,只要解答正确都要给予肯定。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自由取舍,选择适合自己思路的解法。一题多解训练,可以从多方面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3.开放性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练习是学生理解、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环节。数学技能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通过练习得以提高。但大量的重复性练习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而合理必要的练习则能使学生获得真知,能力也得以发展和提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笔者先设计一些基本题目让学生练习,使新知得到巩固;再进一步设计一些思考题,如:两个长方形,长12厘米,宽6厘米,①把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同的正方形,每一个正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②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③把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样达到了在抓基础知识的同时,鼓励创新,发展思维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首先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教学时,笔者尽可能创设一种师生都来动脑动手的活泼气氛,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并积极地探索新知。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0~9”十张卡片,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用自己制作的卡片摆出一个能被2整除的数(几位数不限),结果学生摆出了几十个不同的数,接着让学生回答:“这些不同的数,个位上都是哪些数字?”“根据这些特点,你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这样的教学水到渠成,学生共同得出了答案,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占中心地位的是“学”,而不是“教”,教应该服务于学,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实际操作。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研究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凡是遇到学生自己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探索出来的概念、法则和公式等,笔者都给学生精心安排一组准备题或操作的学具,让学生沿着设计的教学主向自己去探索研究。准备题,有时是旧的概念、法则,有时是计算题和应用题。设计安排的准备题和学具一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识作铺垫;二要包括某种概念或计算法则;三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四要能启发思维。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时,笔者设计了一些准备题和学具:①一个圆柱体,底面积是10平方厘米,高8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②一个圆柱形的物体,底面直径是2分米,高5分米,求它的体积。③怎样计算圆柱体的体积?④让全班12个实验小组准备一套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与圆柱等底不等高和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各一个,再加上一脸盆沙。对4道准备题的解答,就很好地为学生探索圆锥这一知识作下了铺垫,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