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马诗的意思及诗意

马诗的意思及诗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2-11 04:0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马诗的意思及诗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1篇

关键词:历史主义;实践;辩证统一 论文 联盟网

对向来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解释进路,一是人道主义的解释进路,一是科学主义的解释进路。事实性认知维度与价值性规范维度原本是内在地统一于的,人道主义解释进路和科学主义解释进路却各执一端。将这两个维度割裂开来。人道主义的解释进路抛弃了事实认知维度,把变成一种纯粹基于人道主义理想的批判理论;科学主义的解释进路抛弃了价值性规范维度:把变成了一种与人无关的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两种解释进路都是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并使丧失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要克服科学主义和人道主义这两种对马克思理论的片面理解,就必须在历史主义的根基上重新理解。

受波普《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常常将历史主义与历史决定论混同起来,进而将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完全等同于他的历史主义。实际上这是虽有关联但仍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历史主义有两层相互关联的含义:一是指任何事物都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只有通过追溯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得到理解;二是指所有的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都是历史性的,因此不能以我们所持有的信念和普遍原理为依据考察历史事件。从历史主义的这个本来意义上看,它并不必然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历史决定论相重合。但波普却将历史主义等同于历史决定论,并进而又用历史决定论来否定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波普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因为他不了解历史主义与历史决定论之间的区别,而是因为他认识到,在马克思的历史主义与他的历史决定论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契合,这种契合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解决了历史主义中一直存在着的一个内在矛盾,只有这种类型的历史主义才可以称得上是完备的历史主义,从而才是值得他认真加以对待和批判的。历史主义的一个内在矛盾就是:既要对事物的相对性和暂时性给予肯定,又要寻求它们的确定性根据。也就是说,历史主义作为一种与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方法,其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将一切都看作是暂时的和相对的;而历史主义的根本目标却又是为了把握整体历史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历史主义的这种内在矛盾使得它一般具有两种理论倾向,一是历史相对主义,一是历史决定论。只有企图克服历史相对主义、追求历史客观性和确定性的历史主义才是历史决定论,而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显然属于这种特殊类型的、决定论的历史主义。

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历史主义,这种特殊类型的历史决定论将事实性认知维度和价值性规范维度统一起来,既肯定了具体历史的相对性和暂时性,又肯定了总体历史的确定性和必然性,从而既区别于历史相对主义,又区别于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而要真正理解事实性维度和价值性维度如何能够在中得到内在的统一,还必须将历史主义的根基进一步奠基于对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只有还哲学以实践的牢固根基,才能真正理解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决定论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历史无非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即人类实践的产物,理解人类历史的关键就在于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历史的解释不需要任何外在于人、外在于作为人的实践活动产物的历史本身的尺度,从而也就不需要任何思辨的形而上学尺度。但问题在于,实践到底是怎样的活动?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历史条件是什么?在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下实践活动是怎样的?实践活动对历史条件有着怎样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

一方面,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下才得以展开,即必须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人们任意支配的条件下展开,也就是说,实践活动得以展开的现实历史条件是客观的,因而人们受客观条件制约的实践活动也是客观的。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这种客观制约性使得历史展现为一个有规律的客观发展进程,而不是一种无规律可循的任意的、偶然的过程或一种受人类实践活动之外的力量所支配的神秘过程。但另一方面,作为对象性活动,人类实践又是能动的,它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在一定程度上按照人类自身的目的、愿望对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并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正是这种能动的实践活动才使得历史展现为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性过程,展现为一个自然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而不是一种纯粹的静止状态或一种没有前进、没有发展的重复。也就是说,人类历史之所以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是因为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另一方面是因为世界是可以改变的。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所发生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和动物与自然发生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呢?马克思接着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许多特性可以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但这些特性不是最初的和最根本的,正是在生产中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这些特性,因此“生产活动”是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最初的和最根本的因素。但是,只有人才有“生产”,才有对象性活动。只有当人摆脱了动物的单纯本能进入到有意识的阶段,才有生产和对象性活动,人也才成其为人。可见,意识的产生和生产活动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意识产生之前的活动不是人的生产活动,只是动物的本能活动。生产活动对于意识来讲的基础性地位,不应按时间上的先后来理解,而应当理解为是生产活动产生了意识或意识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当然,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地考察意识的产生机制和过程,但在这里指出意识的产生对人的重要性却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一开始,人与动物一样,只是靠本能的驱动从事直接的生命活动。但当他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引下从事活动时,人就从动物界、从自然界中超拔为“人”,他所从事的活动就不再是“本能活动”,而是 “生产活动”。

一旦在生产活动中获得了意识,人就把自己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就不再是纯粹由外部必然性所严格规定的存在物,就在自身的生存结构中获得了自由的一维,就在一个必然性的世界里开辟出了一片可能性的天地。有意识的人不仅按照外在的客观尺度。而且也按照内在的主观尺度来把握世界、改造世界,与世界发生关系。随着人类的活动能力和意识能力因相互促进而不断提高,即人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因为实践无非是有意识的对象陛活动,人的生命活动日益朝着自由而全面的方向发展。“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由此可见,人不过是自然自身发展的产物,但当人从纯粹自然必然性的链条中挣脱出来,产生能动意识并在能动意识指引下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时,世界就开始表明为一个“历史的”存在,一个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这个人化自然的过程,既是“自然的”又是“历史的”,因而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既是有着自身规律的客观过程,又是能够为人的意识所把握并为人的实践而改变的主观过程。它是客观与主观、决定与非决定的辩证统一。

意识的产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任意想象,任何意识都有其产生的客观现实条件,都有其为客观现实条件所限定的客观内容。“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的产生及其客观内容都根源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但这绝不是说,意识仅仅是对现实的被动的、“镜像式”的反映,人还通过想像将自身的目的、愿望、情感、意志投射于现实,从而对现实进行取舍并延伸了现实。可见,世界从来都不是纯粹“客观地”呈现于人,总是渗透着人的目的、愿望、情感、意志等主观因素。因此对人而言,世界是怎样的,这不仅取决于客观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方式,也同样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方式。因此,从来就没有纯粹客观的“事实”,事实中总浸透着人的主观因素;同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方式、我们在事实中渗入的主观因素,又总是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的现实条件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的。也就是说,情感、意志以及意识等一切主观因素,其产生的方式连同它的客观内容都无法离开现实的根基而得以可能或得以理解。由此可见,事实既决定着又总渗透着人的主观因素,因而对事实的认知也既决定着又总渗透着人的价值规范,事实与价值原本就是统一的,既统一于人的认知活动,也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关于事实与价值、人道与科学、是与应当、实然与应然之间僵硬的、外在的对立及鸿沟也就不再是不可统一和通达的了。

既然对事实的把握不仅取决于事实本身,而且同时也取决于对事实进行把握的人,取决于人的一定的生存方式及在此一定的生存方式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结构、思维方式、情感、意志、愿望、目的等等,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种理论,作为对事实的认知和把握,它既是正确的、真实的,但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真理,既是睢一的,又是开放的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只能以一定的方式与一定的世界发生一定的关系,世界只能以一定的方式呈现于人。真理因而是准一的;然而以历史主义的视野来看,随着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共同发展,人们可以并且必然以多种方式与世界发生日益全面而丰富的关系,世界向人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可能,从而真理又是开放的和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但是,抽象地谈论可能性以及基于这些可能性之上的人的能动性的发挥,这是不够的,必须将这些可能性及能动性与一定的现实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从而也才能在此基础上理解我们的现实并把握我们的未来。

一开始,人们的需要仅限于维持肉体生存的最低限度,而满足这种最低限度的需要的能力也是极为低下的,以至于最低限度的需要还经常得不到满足。这时的人类实践能力和意识水平都极其有限,人类与世界发生的关系也是极为简单而有限的——只与世界的极小部分发生极简单的关系,实践活动对世界及对人类自身的影响甚微,而意识对实践及作为实践对象的现实世界的把握也极为简单和有限。随着这种实践能力的缓慢提高,逐渐出现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逐渐出现了较为发达的社会分工,人类逐渐摆脱了那种动物式的生存状态,但总的来说,人类仍处于一种主要依赖于外部自然力量的被动状态。但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这种力量使^类能够以全新的姿态面对外部世界,从而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把握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但同时这种力量本身却又成为束缚人、压迫人的、外在的、异己的客观力量。先进生产力所带来的力量之所以说反过来成为束缚人、压迫人的力量,就在于:一方面,它以强大的物质力量将人们分割、框限在一种片面的、碎片化的生存境遇之中,使无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力量的个体在强大的现实物质力量面前根本无力反抗,只能屈从于外在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它以科学的名义出场,形成一种物化了的自然意识,主张一种经验主义的、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将外部世界当成一种与人无关的永恒如此的“客观陛”存在,从而割裂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内在统一。

然而,整个世界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产物,这不仅是可以直观得到的事实,而且可以根据实践活动及世界本身的特性给予理论说明。前面已详细论述了实践的基本特性,即实践是受动与能动相统一的对象性活动,接下来需要说明的是世界本身的特性——这里的世界,当然是指“对人来说的世界”,而人类社会本身也作为一个部分属于这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包含着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的有机体。作为生活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人类,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把握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只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与这个世界的部分发生关系。由于世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当部分与部分之间因人的实践活动而发生关系时——诚然人也是这个世界的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的世界也必然发生变化。当人类的实践能力还十分低下时,人及其活动作为世界的一个极小部分,对世界的总体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但这种实践能力却是不断累积壮大的,因而人的活动对世界的影响必将不断扩大。当人类实践活动对世界的影响大到一定程度时,决定这个世界的重要因素更多的是人、人的意识、人的实践,而不再主要是外部世界的盲目力 量。世界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在越来越准确的意义上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但是,人要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成为对世界负责任的主人而不是作为奴隶任由外部盲目力量的摆布,就必须在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和超越现有的意识形态及其产生的土壤。一方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只有以一种总体思维才能真正加以把握。世界作为—个整体,不可能得到绝对的把握,但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扩大与世界发生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将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并尽可能地将这部分人化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把握。如果不以一种总体思维将世界把握为一个整体,我们就会陷入对世界的碎片化的、片面的、静止的和抽象的虚假把握之中,就会受到各种偶然性力量的摆布,从而使我们的实践变得盲目而无力。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无法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总体性把握一思辨形而上学的总体性恰恰是一种虚假的总体性,从而在外部世界面前显得软弱无力。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发达的生产力却以物质力量的形式重新将人分割、框限于各自的碎片化生存境遇当中,这种碎片化的生存境遇使人们不得不以一种碎片化的眼光看待外部世界,从而在外部世界面前重新变得渺小无力。但波普却认为科学研究只能认识具体的事物,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他说:“在全部的意义上,整体不能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也不能成为其他活动例如控制或改造的对象,这种情况似乎是整体主义者所没有注意到的。”唉证主义所理解的科学恰恰是一种碎片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物化思维的意识形态。这种为偶然性盲目力量所左右的生存方式及思维方式,不但没有使人获得自由,反而使人陷入被外在力量所控制的宿命当中。另一方面,坚持事实与价值的辩证的、有机的统一。只有坚持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才能达到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实证主义以科学的面貌出场。它在批判思辨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普遍主义的同时,却将自己奉为惟一的真理。实证主义最大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统一关系,将事实与价值分置于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它认为,事实作为认知的对象是隔离于人、隔离于人的价值诉求的,并且只有通过确立这种隔离,认知才能排除价值干预而达到对事实的客观陛把握。实证主义在批判思辨形而上学时却未能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因而同样陷入了独断。殊不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把握从来就不可能是剔除了一切人为因素的、绝对客观的知识或真理,事实从来就是“对人来说”的事实,因而在事实性认知活动中不必、也不可能完全排除价值规范的维度。这样一来,实证主义所信奉的绝对客观的事实必然性神话就破灭了。人们所把握到的客观必然性,其实只是人们以“如此这般的方式”把握到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中渗透着人的各种主观因素。然而,这并不是要否定必然性的客观存在,而是说,当渗透于事实性认知活动中的人的主观因素发生变化时,我们所把握的世界或者说向我们呈现的世界向我们显现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对人来说的”观念世界也就可能发生变化。当观念世界发生变化时,受观念引导的实践活动必然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受实践改造的现实世界才必将发生现实的变化。这就表明,事实并不隔离于人、隔离于人的价值诉求,事实在一定范围内会因价值诉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可能性。总之,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兴趣等主观因素来把握和改造世界的,因此,人们把握和改造世界的方式也就会随着人类需要、兴趣等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在能动的人类面前不会只有一种选择,而会呈现出多种的可能性。实证主义以追求客观事实的名义排除了将规范性价值维度纳入到人的认知活动中来的可能性,从而扼杀了人类按照自身的需要、兴趣等来把握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只有辩证地理解人类的实践活动,才能理解以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才能够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论断,才能正确地将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辩证统一。因此,如果说马克思哲学的根基是历史主义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历史主义的根基必然是正确理解了的实践观。

参考文献:

[1][英]布宁,余纪元.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英]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历史主义的由来及其含义[j].史学理论研究,1998,(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z

第2篇

Anita和sophie的心里有一幅美好的图像,但她们知道,等到那幅图画成形,要付出的不仅仅是心力交瘁。

她们是一家名叫麻布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创业人,这家以农业为重点的P2P公司正在加速起跑的突破期,她们己经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是盯着屏幕度过,有多少次会议控制不住地对着下属咆哮,又有多少次在享受喜悦的五分钟之后就开始下一轮焦虑。

她们其实是典型的“自我苦吃”。己经实现的财富足以令她们“美美容养养花,没事去趟温哥华”;己经获得过的影响全国行业规则的工作业绩,也足以令她们此生骄傲。

她们曾经早早立愿四十岁退休,做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太婆。可是,很快又发现“人生最大的失落是闲着”。于是她们又一次把自己扔进创业的炼炉,像个真正的女汉子那样冲锋陷阵,顾不上花容失色,忘记了我本娇娥。

她们是中国一个阶层中的一份子,总在撕扯中前行。撕扯他们的,一边是入世的成功,一边是出世的向往。比如:

【1、一边是马云,一边是星云】

一边是马云、马化腾、扎克伯格们的创业故事,财富、梦想、活着就是要改变世界的热血燃烧。当然还有种种成功学的铺天盖地,如果没有事业,人生的价值如何体现?

而另一面又是星云大师、净空法师们的劝世恒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

【2、一边是位子,一边是孩子】

无数的文章在提醒:陪孩子一起成长吧,一生只有这一次。可是又有无数文章在提示,人生需要定位,更需要上位,想要老婆孩子热坑头,就腾出你的位置吧。

【3、一边是超人,一边是老人】

你会在夜里梦到老人离你而你,惊醒过来,泪湿枕巾。你恨不得从此陪伴他们身边,陪伴他们最后的旅程。

可是,擦干眼泪,对着梳妆台你又想起今天要安排的一件件任务,你得做个超人,向上下证明你的能力。问候的电话,还是晚上再打吧。

【4、一边是上流,一边是逐流】

你痛恨腐败、藐视权威、嘲讽马屁,你心里住着一位清高上流的你。但每当机会来临,你立即苦思可以利用的关系、向握着权力的人表达由衷的敬意、想方设法用最安全的办法把它“搞定”。你发现,此时那位上流的你,正在闭目养神,不闻不问。

【5、一边是同学会,一边是追悼会】

同学会的真正意义并非“拆散一对是一对”,而是人生比较和刺激。当年并排坐的小伙伴,如今己经分出了三六九等,有的春风得意,有的落寞失意。好在比赛尚未结束,赶紧迎头努上,下次一定要锦衣豪车,把那些钱多人贱的土豪比下去。

只有到追悼会,才惊觉生命脆弱,万贯身家终究黄土一杯。活着的意义又在心中翻腾,还要这么拼吗?

【6、一边是养老,一边是怕老】

你总是描绘美好的退休生活,种花养鱼周游世界。但你又时时担心,货币会不会巨贬?资产会不会缩水?冬天三亚夏天新西兰的计划是不是有保证?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老了,是不是就讨人嫌了?被别人说老,很痛苦吧?那么,为了美好的养老,还得再拼一拼。表现出精力充沛的样子,至少要看上去的很年青!

【7、一边是庭院,一边是田园】

你向往蓝天白云的田园,总想像个农民一样过一回纯天然、原生态的人生。包括“舌尖上的中国”在内,每当看到或明或暗讲述回归自然的故事,都会让你怦然心动。

但你又向往花园和别墅,庭院深深,明星作邻,也不枉此生。所以,还得拼。

【8、一边是“在路上”,一边是“故乡”】

中国的创业人,最喜欢的歌曲一定包括“在路上”、“爱拼才会赢”、“飞得更高”,它们总能让“一颗不安分的心”澎湃沸腾。

第3篇

【关键词】唯物主义 马克思 理论成果

作为个性化理论的马克思哲学就是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于旧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对人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建立起完整的实践唯物主义体系的。我们认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包括萌芽、确立、构建核心内容三个重要的阶段。

一、萌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理论

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发端,最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手稿》中的“劳动”理论的提出,可谓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

在《手稿》中,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劳动,而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分为两类:一类是作为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劳动,另一类是私有制下的异化劳动。对象化劳动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占有和改造,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本质的集中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活动就是类生活。”“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这样就明确地把人的生命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人的劳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区别开来了。人在类本质的支配下,通过劳动创造对象世界,在创造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我。正如马克思所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人是类存在物,对象化劳动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对象化的劳动中,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终点,不是创造外部世界而是创造自己。但在改造对象世界的同时,人也将自己的本质凝结到劳动产品中,因此,人们可以在劳动中确证自己的本质,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劳动理论的提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成为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萌芽。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劳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历史,也就是人改造自然的历史。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为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实践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确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理论

马克思在深入分析国民经济学之后,得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的结论。劳动是联结人与自然的纽带,人通过劳动与自然发生关系。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改造世界不能凭空想象,必须以劳动为基础付诸实际行动。后来,马克思进一步意识到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只是作为人类早期活动形式——劳动。因此,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马克思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实践的概念,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实践的基本观点,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

《提纲》的第一条马克思就重点阐述了实践的观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在这里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自在存在之物,是与人的实践没有任何联系的、孤立的直观对象:没有从人的实践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以及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没有看到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性。人的能动性被旧唯物主义忽略了,但却被唯心主义大肆发挥。“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人的能动性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和片面的夸大,人成为无所不能的人。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诞生之前,所有哲学的共同缺点是没有真正理解实践。针对旧唯物主义,其学说具有直观陛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能动性;针对唯心主义不理解“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其学说具有抽象性的缺点,马克思明确指出实践具有客观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就是主体的“能动的”“现实活动”、“感性活动”、“客观活动”。

理论来源于实践,但实践又需要理论的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时,总是以一定的思维活动为前提,而思维活动又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标准是什么?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实践,也只能是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实践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从《提纲》来看,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革是对传统哲学的总体性变革,用实践把主体与客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克服唯心主义只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和旧唯物主义只从客观方面去理解的不足。实践从此成为马克思唯物主义的首要观点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标志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形成。

三、构建核心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物质生产”理论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对象世界的双向对象化活动,物质生产是人们为了能继续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改造(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3页)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对象世界活动的总称,而物质生产只是人类实践活动最重要的一种形式,是实践的具体化。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就明确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基本形成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对实践的最基本形式——物质生产作了系统的阐述,建构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物质生产理论。这既是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完善,也是马克思创立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目的、理论旨趣和关键所在。

现实的人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离开人来谈人类社会是毫无意义的。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来说,面临的第一问题就是生存问题,也就是解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就很难想像人们会有心情去做别的事情,就谈不上创造历史,更谈不上追求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告诉我们,“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显然在这里,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基本条件的思想,已经超越了自己先前提出的作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类”,而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和日常生活。

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人要想存活下去。就要有保障基本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马克思认识到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这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首先必须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社会是不断向前进步的,同样人的需要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不会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需要,“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这就是说人类的第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的第二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用以满足相关生产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活动,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运动的动力和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而这种物质生产活动不再被认为是费尔巴哈眼中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的活动,而是人类改造现存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历史活动。

第4篇

    本系统只使用5个IO口,还有好多资源没有用到。因此,开发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扩展系统的功能,比如,使用SPCE061A的通用异步串行接口UART来实现与PC机的通讯,或者使用其他的IO口来外挂USB器件实现与PC机的USB通讯,制作复杂的录、放音系统。

    3.1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框图如图3.7所示,它主要由按键输入、音频录入、音频输出和SPR1024存储扩展这四部分组成。

    按键输入部分:它由3个按键组成。

    音频录入部分:主要由MIC、自动增益电路、AD转换电路构成。

    音频输出部分:主要由LM386放大器,喇叭播放器组成。

    SPR1024 FLASH部分:主要用来存储编码后的语音数据。

    3.2硬件设计

    本系统主要采用SPCE061A单片机和SPR1024 FLASH芯片。其中SPR1024也是台湾凌阳科技公司生产的,它是串行接口的FLASH,是40脚DIP封装的IC。它的工作电压范围为2.7V~3.6V,存储容量为128K * 8位,FLASH内部结构以1k字节为一页,共128页。该芯片与SPCE061A的IOB0和IOB1相连的管脚是21pin的SCLK,4pin的ADPAD。

    SPCE061A是性价比极高、资源丰富的一款十六位单片机,使用它可以非常方便的实现语音的录放系统。SPCE061A的A/D转换器有8个通道,其中有1个通道是MIC-IN输入,它专门用于对语音信号进行采样。语音信号经Mic转换成电信号,由隔直电容隔掉直流成分,然后输入至SPCE061A内部前置放大器。SPCE061A内部自动增益控制电路AGC能随时跟踪、监视前置放大器输出的音频信号电平,当输入信号增大时,AGC电路自动减小放大器的增益;当输入信号减小时,AGC电路自动增大放大器的增益,以便使进入A/D的信号保持在最佳电平,又可使削波减至最小。 2路10位精度的DA,只需要外接功放(LM386)电路即可完成语音的播放。

    系统的硬件连接图如图3.8所示。图中三个按键控制着系统的录音、停止、放音三个过程。按下Record键,采集语音数据,编码后存储语音数据到SPR1024;按下Stop键,停止录音;按下Play键,播放所录语音。

    图3.8硬件连接图

    3.3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如图3.9所示:

    录放音的编解码是靠调用库函数完成,不需要我们设计硬件电路。凌阳公司提供了丰富的库函数,我们只要了解库函数的使用,就能轻松完成语音录放。本系统采用的是凌阳公司提供的音频格式SACM_A2000,它的压缩编码率是16Kbit/s,因此可以计算出1Mbit的存储器可以存放播放1M/16K = 64秒的语音数据。凌阳的音频格式有许多种,由于篇幅关系,不在这里详细讲述,请参考相关资料。

    本系统底层驱动程序包括IO口初始化、SPR1024的读写、擦除使用的是汇编语言编写的。上层程序包括语音的录放采用C语言编写。程序以函数的形式封装对SPR1024芯片的操作,上层程序可以轻松调用这些函数,实现对SPR1024读写、擦除操作。这些主要源于凌阳十六位单片机具有易学易用的效率较高的一套指令系统和集成开发环境。在此环境中,支持标准C语言,可以实现C语言与凌阳汇编语言的互相调用。

    3.4总结

第5篇

 

关键词:经济人 社会道德人 经济人理论和实践困境

    科学总是离不开一些基本的假设前提。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最能体现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人性的假设是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理论体系赖以建立和展开理论逻辑分析的逻辑起点。深人探讨人性假设与非人性假设的区别,将有助于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以及准确把握当代经济学发展的新动向。

    在西方经济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广的经济人的假设理论是非人性假设的典型代表。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了经济人假设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作了系统论述。按照他的观点,人天生具有利己心和完全理性,能够通过运用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和信息,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同时由“看不见的手”(市场价格机制)的指引产生利他的结果,使整个经济运行协调有序,社会利益得到最大实现。因而国家不应干预个人的经济活动,而应对其采取自由放任态度。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斯密关于经济人的理论,使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与此同时,这一理论假说本身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更新与发展。这最突出地体现在伴随着“边际革命”而兴起的新古典理论体系之中。第一,在斯密那里,经济人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范畴而处于经济理论体系的中心地位,对其的描述也是粗线条的。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则上升为整个体系的中心范畴,并且它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新古典学派把经济人划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他们分别追求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定性研究,而且还借助于定量分析,比斯密的原始解说前进了一大步。斯密曾提出人出于利己动机总要追求最大经济利益,但怎样才算是实现了这种“最大化”目标,由于分析方法所限斯密没有给予解答。而新古典经济学通过引人数量分析方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条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即MR=MC;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条件—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二商品的相应价格之比,即。这些定理将人的行为动机与效果联系起来,从而为合理地组织与协调人类的经济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三,新古典经济学还考察了经济人在不同市场形态下利润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的条件,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是经济人实现其理想目标的充分条件,这样,便把经济主体的理性、经济环境的完全性以及经济总体的均衡运行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将斯密具有某种自发性的经济人概念进一步抽象为具有完全理性的、简单划一的、可量化的“机械人”概念。这充分反映了整个新古典经济学及其方法论的特点,即把经济学从具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学科彻底转变为仅仅具有技术工具意义上的学科。这种人性假定把经济关系的分析建立在利己主义这个抽象概念之上,而忽视了精神、道德因素的作用,以致把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是: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道德与人和社会密不可分。

    人类起源的历史表明,人和社会是同时诞生、不可分割的。“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人和社会不仅是同时形成的,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人是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的个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可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人的存在其有内在的二重性。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个个体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任何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因此,马克思指出:“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说来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州,吠把这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内在地集于一身,因而成为“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马克思关于人性的假设就是这种最一般规定的“人”,马克思经济学的一切原则和规范、范畴及逻辑运动都是“人”的这种内在二重性的矛盾的展开、深化和具体化。人的存在的二重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或利益的二重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或利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自然主体的那种个人需要”,二是“表现为社会需要的个人需要”。与此相适应,满足人的需要的途径和方式也有两条:一条是直接满足个人的需要,另一条是满足“表现社会需要的共同需要”,从而呈现为个体性和整体性的二重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任何人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个体性和整体性相互关系的问题,这就决定了道德的需要也是人的最本质的需要之一。

第6篇

关键词: 克拉玛依;信息产业;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3)03-0070-03

2012年8月27日,以“智慧城市、智能油田”为主题的第二届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在新疆克拉玛依市召开。2013年2月28日,自治区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也来到克拉玛依。这不是一种偶然,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早已在新疆油田的开发生产,克拉玛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信息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时间不长,对于信息产业的定义和划分没有标准化的定义,简单地说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

信息产业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和迅速更新的产业;第二,是高渗透型产业,它渗透到了高新技术产业、传统的农副业、工业和商业服务等产业;第三,它是全球性产业,打破了国家、地域的界限,形成全球一体化、世界区域的集团化。在人类文明史和科技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一项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1]

二、克拉玛依市发展信息产业的优势

1.政策支持优势

2010年,市油田党委、市人民政府着眼于长远发展,确立了“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推进克拉玛依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主要任务是推进“632”发展战略①,市政府先后成立了信息化管理局,规划了云计算产业园区,举办了“信息化创新克拉玛依国际学术论坛”和下发了《克拉玛依市鼓励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市政府多方面下大力气积极推进信息化工作。

2.核心技术优势和科研实力优势

2008年12月,新疆油田公司率先建成“数字油田”。今天,数字新疆油田向着智能油田的目标迈进。智能油田是数字油田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在数字油田的基础之上,借助业务模型和专家系统,全面感知油田动态,预测油田变化趋势,自动操控油田活动,持续改进油田管理, 辅助优化油田决策,实现用计算机系统智能地管理油田。

2011年5月,新疆油田公司正式启动智能油田建设。智能油田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创新,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8233工程”,即建设油田生产8个专业应用,建立2个管理中心,升级3类基础设施,创建3种协同环境。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 建立油田地质模型和生产业务模型体系,实现对油藏和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分析、预警和优化;第二步,建立专家知识管理体系,实现智能化的知识共享和研究协作;第三步,建立综合决策支持体系,实现生产部署、调控的智能化。[2]

2011年10月,新疆油田整合信息和通信业务后成立数据公司,其前身分别为数据中心和通讯公司。数据公司是新疆油田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服务的专业机构。这次整合是新疆油田持续关注信息技术创新,通过用户和运营商共同推动着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融合发展。

三、克拉玛依市发展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

1.全市没有形成信息产业体系

全市信息产业中各企业间的关联性较低,各个信息企业还主要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下,信息产业的产业体系还没有形成,产业大环境还没有得到改善。

2.缺少龙头企业

全市还没有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信息企业,没有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信息产业在市企业中增值的环节少,形成了产业断链的现象。这里有重视制造业、轻视服务业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也有信息产业市场还不完善的因素的影响。

3.人才力量的缺失

信息产业较之其他产业而言对人才的依赖程度更大,目前全市仍缺乏高素质、高层次的技术与管理人才。其中部分领域在人才集中后,又没有形成人才优势攻坚克难,形成集群优势。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没有一个完整的培养发展规划,自主培养信息化人才周期长,见效慢。

四、克拉玛依市发展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以来,国家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方针政策,鼓励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形势下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克拉玛依有必要发挥自身优势,抢占信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使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全面支撑经济社会活动,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因此,为解决产业链关键环节薄弱、缺乏龙头企业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机遇

发挥克拉玛依市、新疆油田资源、工业和区位等优势,持续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一是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机遇,大力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构建先进实用、高速便捷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提高服务质量,实现信息惠民。二是将通信服务与IT技术集成,融入到工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实现工业设施、工业装备、工业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大幅增加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发展,提高企业效益。三是将信息通信技术与服务业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的无缝结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推动金融、交通运输、物流等生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服务创新,[3]以克拉玛依发展大交通为背景,构建北疆智能交通枢纽。四是挖掘油田信息支持队伍力量,加大集团公司信息项目支持力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特别是以ERP系统为核心应用集成项目建设,与物联网和以云计算平台为特征的数据中心建设构成的集团公司“十二五”信息化三大标志性工程,运用项目管理方法规范项目实施,保障系统的应用和稳定。

2.注重持续发展,加快创新

减少管理成本,实现授权式管理,统一市政府和新疆油田信息化力量,为整个产业发展注入动力。一是必须充分考虑客观的环境与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化的近期目标,讲求实效,逐步提高,有步骤、有策略地向着目标迈进;另一方面,建立信息化价值评价体系,从人均效率、能源资源利用率和财务等角度进行分析,找准着力点,更有效地指导信息化建设。二是加强效益分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设备资源利用率,避免闲置浪费和不必要的投资,注重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事半功倍;扶持落户我市的信息企业,持续业务功能优化完善,稳步提升信息产业增加值。三是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将克拉玛依建成云计算试点城市、智慧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强化标准,集中建设,将新疆油田物联网系统建成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品牌效应。

3.培养信息人才,加强激励

克拉玛依市设立有“克拉玛依科技突出贡献奖” ,每两年评选一次,以表彰市各族优秀科技工作者。新疆油田也建立了集团公司、公司及厂处三级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的梯次队伍,形成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和技术功底、以中青年为骨干的队伍,但目前信息化方面人才相对缺乏,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的相关政策。一是引进高层次信息工程领军型人才,以生产管理、科技研发等项目为纽带,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引进拔尖人才。二是选拔培养现有队伍中的信息化骨干,选拔技术专家,通过培训教育、项目锻炼等手段充分开发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三是加强以业绩考核为核心的激励制度,鼓励中青年人员为信息化核心技术突破做贡献,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注释:

①“632”发展战略是指2010年克拉玛依提出的未来发展的三个战略的统称,即一是建设油气生产、炼油化工、技术服务、机械制造、石油储备、工程教育“六大基地”,二是突出培育金融、信息、旅游“三大产业”,三是打造高品质的城市、最安全的城市“两大平台”。

参考文献:

[1]黎贞崇,黄志民.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关键因素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9,(4):4- 6.

第7篇

关键词:盈余管理;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费用

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核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各方投资者了解该公司财务状况的主要依据,如果公司通过盈余管理严重粉饰财务报表,不仅会导致投资者做出错误决策,长此以往更将动摇我国资本市场的诚信基础,从而损害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国内外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实证研究,但对审计费用的调节作用研究不多,且尚未得到一致结论。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从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出发,研究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调节作用。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填补盈余管理研究的一点空白,将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联系起来,为盈余管理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一些理论支撑。而且能使投资者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通过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洞察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监管部门也可了解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补充设定相应的监管方法和程序,杜绝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串通一气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的行为,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扫清道路。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

国外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的研究在手段和方法上较国外均有滞后,目前尚未得到一致结论。有些学者认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有显著影响,即公司为修饰报表做出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审计师发表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越大。Francis等(1999)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衡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是可操纵性应计利润。通过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越高,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情况越多,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着显者相关关系。刘继红(2009)研究发现,审计师能够鉴别上司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对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陈小林、林 昕(2011)发现审计师能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对高风险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计额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大于低风险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应计额。

但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尚未得出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关系。李学明(2007)利用上市公司对外公开的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制造业企业的盈余质量综合得分,构建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的回归模型。研究发现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并不显著。簿仙慧、吴联生 (2011) 对2001年至 2006年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对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影响。

(二)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

通过实证分析,有些学者认为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是有相关关系的。Simunic(1980)是最早对审计费用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西方学者。他通过多元线性回分析,得出审计意见会影响审计费用这一结论。申志仁(2010)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化敏、张宇(2015)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越大,越会以高额的审计费用来购买审计意见,在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企业中这种情况更为显著。

也有学者得到相反研究结论。Low等(1990)通过研究发现,审计意见与审计费用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吴联生、潭力(2005)认为审计意见的改善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关系不一定存在,因为为改善审计意见不一定通过向审计师支付更高审计费用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其他更隐蔽的方式进行。

(三)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

己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之间的相关性,刘运国、麦剑青、魏哲(2006)用年度非经常性损益绝对值与总资产之比作为对盈余管理的衡量指标,研究得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幅度显著正相关于审计费用,注册会计师对调增收益盈余管理关注更多。Kasai等(2012)在日本取消审计费用管制之后进行研究,发现审计费用提高和应计利润质量降低有关。

另有学者研究认为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不相关,如Krau(2013)认为事务所降低审计收费只是为了竞争,对审计质量不会产生不利影响。伍利娜(2003)研究发现盈余管理能够影响审计费用,但是盈余管理的程度对审计费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公司的ROE处于“保牌”区间(0,2%)时,盈余管理与公司年度审计费用显著相关,但ROE处于“保配”区间(6%,7%)时,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无显著影响。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即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高。

H2:审计费用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即上市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H3: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会降低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即对于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大。

二、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模型(a)对假设1进行检验

OP=a+β1LNDA+β2ROA+β3LOSS+

β4LEV+β5OP-1+β6SOE+β7LNA+ε(a)

采用模型(b)对假设2、假设3进行检验

OP=a+β1LnDa+β2Auditfee+β3LNDA*

Auditfee+β4ROA+β5LOSS+β6LEV+β7OP-1

+β8SOE+β9LNA+ε(b)

(一)因变量

OP为虚拟变量,表示当年的审计意见。当审计意见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值为1,为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时取值为0。

(二)解释变量

LNDA为盈余管理的幅度变量,DA是上市公司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由于修正的琼斯模型对盈余管理有较强解释能力,本文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度量盈余管理程度,对DA进行估计,具体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TCAi,t为公司i第t年的总应计;Ai,t-1为公司i第(t-1)年的资产总额;ΔREVi,t为公司i第t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变动额;PPEi,t为公司i第t年的固定资产净值;NDAi,t为公司i第t年的不可操纵性应计;DAi,t为公司i第t年的可操作性应计;a1、a2、a3为回归系数;εi,t为残差。

Auditfee为审计费用;LnDa*Auditfee为盈余管理与审计费用的交叉项。

(三)控制变量

根据以前研究,在模型中加入ROA、LOSS、LEV、OP-1、SOE、LNA作为控制变量。其中,

ROA是总资产收益率;LOSS为盈利状况的虚拟变量,如果当年净利润为负,取值为1,否则为0;LEV为资产负债率;OP-1为上一年审计意见类型的虚拟变量,为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取值为1,否则为0;SOE代表企业的所有权性质,若企业由国务院各部委或各省市政府机构控股,则赋值为1,否则为0;LNA为企业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代表企业的规模。

三、实证检验

(一)样本来源

本文以2012―2014年我国沪深两市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因金融业和保险业上市公司会计具有特殊性,故将其剔除;剔除了数据异常和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得到6607个观测样本数。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PSS 21。

(二)实证检验结果

用样本数据对模型(a)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得出LnDa与OP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07,验证了本文假设1,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越会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

用样本数据对模型(b)进行Logstic回归,通过回归结果,得出Auditfee与OP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了支付的审计费用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从而证明了假设2。LnDa与LnAuditfee的交叉项与OP在10%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当盈余管理程度相同时,事务所收取的审计费用越高,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越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可能存在标准审计意见的购买。即审计费用降低了盈余管理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证实了假设3。另外,LNDA与OP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再一次证实了本文的假设1。

四、结论

盈余管理是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企业的这一行为往往会向报表使用者传达不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使资本市场不能达到资本的合理有效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审计师作为第三方,其职责就是发现公司的财务舞弊行为,帮助投资者正确决策,使资本市场合理有序开展。当审计师判断出被审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其面临的审计风险就很大,往往会对其出具的审计意见更谨慎,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提高。对此,本文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我国审计师能够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这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审计师的独立性会受到审计费用的影响。为了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盈余管理程度大的企业有可能向审计师支付较高的审计费用进行审计意见购买。审计师也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接受审计意见购买,失去其独立性,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利益。对此,本文对审计费用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审计费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这种共谋行为不仅会混淆投资者的判断,降低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有效性,而且会助长被审企业进行审计意见的购买行为,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监管部门要了解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补充设定相应的监管方法和程序,杜绝会计师事务所和公司串通一气从而丧失审计独立性的行为,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扫清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51-57.

[2]李学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7.

[3]刘运国,麦剑青,魏哲.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 (2):74-80.

[4]申志仁.审计收费水平与盈余管理幅度、审计意见购买的相关性检验[D].湖南大学,2010.

[5]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J].会计研究,2003(12):39-44.

第8篇

原文:

《夏日集普德寺竹林仝林光甫张子明马一卿赋 其一》朝代:明    作者:佘翔

习静投莲社,逃名醉竹林。

可怜千古事,独契一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