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5 10:23: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学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 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 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发展到同时观察两个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也会出现叙述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基础上提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四、课后反思重建: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卿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分析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行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 :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 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 因此教师事先想好的教学起点不 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可以删除或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作者工作单位:杨建凡,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微小学。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的。但是这 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 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丰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目标, 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得到发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看、说 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跃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氛围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达到目标,有效的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达到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 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从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 使学生知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接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未知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步提高、突出重点 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成功的机会,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 而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具体方案,以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2.从整点到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5)。3.从不足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8多2小格)。4.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5.秒针走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 6.分针‘圈至几圈等情况。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差异教育
随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但随之出现的现象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显著,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要运用差异教育理念,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不同。此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教学期间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格外关注,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比较差,学校、教师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负面认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此外,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使得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差异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布置作业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阶梯化数学教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学习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接受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阶梯化的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将学生根据分数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A层次的学生提供1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享预习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鼓励B、C层次的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收获。在布置作业期间,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思考型的作业,B层次的学生以练习型作业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巩固新知识练习为主,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教师要在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堂中没有吸收的知识。一方面锻炼了学习优秀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帮助和关心,进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被运用在各个领域。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差异教育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管彦民,张世相.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2):54-56.
因此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关键的一环是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上大胆创新,科学合理地利用教材,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能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适宜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上述三个原则,使主体性教学更有实效。
一、在概念教学中要按照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概念往往被作为数学教学的出发点,而定义又作为概念教学的出发点。这种顺序恰与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序相反。因为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等都是思维的结果,并非思维的起点。
在抛物线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教学处理:由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三角板、拉锁、图钉等画出一小段“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曲线”,让学生观察这段曲线后,就给抛物线下了定义。这种设计实质上仍然是以抛物线的定义为教学的起点,并未真正指出抛物线这一概念产生的背景,回避了最关键、最本质、对学生最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何想到画出的一小段曲线就是抛物线?这种设计实际上是舍弃了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被发现、归纳、概括的环节,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很难进行有意义的数学学习的。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使学生原有二次函数图像的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无法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难以充分展开。
数学教学本质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作为数学活动,应该暴露概念的产生及公式、法则、定理被发现的思维过程。
抛物线的定义及标准方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直尺、圆规采用几何画法,画出一条到定点F和定直线L距离相等的点构成的曲线,然后让学生观察,当学生说出这条曲线像抛物线后,提出问题:“你能否证明这条曲线是抛物线?”引导学生通过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出曲线方程Y=■x2(其中P为F点到直线L的距离),由二次函数的知识,可知这条曲线的的确确是抛物线。这时请学生自己试着给抛物线下定义。教师把学生导出的方程变形为x2=2Py2,指出这是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正半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接着学生轻而易举地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得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负半轴、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2py2,进而又类比推出了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和y2=-2PX。
在这个课例中由于学生直接参与了“下定义”的过程,使定义变得鲜明、生动,具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使定义教学真正变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
二、注重用发现法的教学思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材中现成的知识内容,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法则等,虽然都是前人早已发现了的真理,但如若仅仅照搬课本中的结论,而不去暴露结论的探索过程,或缺乏必要的引申与创新,不给学生提供再发现的机会和条件,那么这样的教学充其量是“照葫芦画瓢”。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生硬地套用,它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发现法教学,一改“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中内涵了学生主动发现的过程,在启发学生再发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发现法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客观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是每个人主观的对知识的认识结构。换句话说,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主观对客观知识结构的一种认识的结果。
所谓原认知结构,是相对于新学习的知识而言的,它指的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必须具有与新学习的知识有一定关系的原认知结构。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学生具有的原知识结构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出发,要明了学生已学过了哪些与新课有关联的知识,并设法利用化归、类比、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他们联系的关节点(即联结点),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突破难点,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的知识。
在平面解析几何教学中,定比分点坐标公式的教学历来是一大难点。一是这部分内容在解析几何中独成一节,与前后都互不关联,不易找到引入的突破口。二是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比较复杂,它是借助直角坐标系、有向线段、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求解的,图形复杂,讲解起来困难,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似懂非懂。于是有的教师干脆砍去了定比分点公式的证明,把教学要求降低到“记住公式,会用就行了”,我们认为这样做是与主体性教学相违背的。那么这一课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呢?经过思索、研究,我们可以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与定比分点公式相关的知识,那就是向量、向量的坐标、向量的相等以及中点坐标公式。经过类比,不难发现我们要证明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只不过是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广罢了。学生既然能用向量的坐标、向量相等的条件来证明中点坐标公式,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证明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呢?
数学教学设计是在课标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为依据,基于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的分析,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过程。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教学活动是各种教学信息进行多向交流并发生作用的过程,教师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体现与各种教学相关因素的交往与对话,这样才会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特点。
一、与数学课标的对话
课标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与课标进行高质量的对话,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这对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起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确立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与课标的有效对话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灵魂。由章建跃博士主持的“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对教学目标设计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思路: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对它们的具体含义进行解析,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还应进行分层解析;课堂教学目标不宜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二、与数学教材的对话
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资源。教师要通过与新教材的对话,去发现并认识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组织形式、结构框架等方面的特点,以此提高自己组织实施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整体的意识,从教材的整体角度去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及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教材内容设计的作用、目的、意图、意义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和使用。
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在对教学内容作内涵和外延简要说明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解读和分析,即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内容的核心之所在,并对它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作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这里要在整体框架结构的指导下,围绕当前内容,从学科角度进行微观分析。
三、与同行的对话
新课程的教学中仅凭教师个人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面对其中的问题或困惑,有时需要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才能解决,这就要求教师之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与对话,共同开发和利用好新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比如,开展同学科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组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研讨及交流,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学习和借鉴同行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课堂评价语言的运用等方面的长处,参考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实景,以此开阔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自己从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为搞好教学设计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教学资源。
四、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只有与学生进行和谐平等的对话,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了解学生,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而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认知发展情况,作出可能存在问题的诊断情况分析和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中,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教学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同时分析的内容应当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学科内容为载体进行说明。另外,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不同的教学问题,这也是在分析过程中要加以注意的。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分析和学习行为分析,分析应当采取哪些教学支持条件,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思考,使他们更好地发现学科规律。当前,可以适当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以构建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的教学情境。
关键词:学情分析;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开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普及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等。这就学校教师通过学情分析和调查,发现教学薄弱环节,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对自身的教学改革有所启示。
一、了解学情,有利于因材施教
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其基础环节就是掌握学情,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情况以及课外学习情况等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某高中一班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得出一下学习情况:
(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状况分析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其中有70%以上的学生对数学学科表现出“很有兴趣”以及“有兴趣”,表现出“兴趣一般”以及“完全没有兴趣”的学生占30%左右。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结合访谈调查,发现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中,大部分认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觉得学习数学能够了解和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使人变得聪明,这又说明一些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数学的作用。学生的数学兴趣,能够从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中变现出来。在调查学生动机时,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日后工作需要”,这说明高中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对其未来职业的影响。但是依旧有49%左右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为了“升学”和“考试”。
(二)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状况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的提问,基本能够做到“自主发言”的有21.4%,而“不愿意主动发言”或者“不愿意发言”的则有23.6%左右,针对这个这个结果深入剖析,不爱发言的学生主要是由于自卑,说错了跑丢面子等因素造成。而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基本呈现出被动学习的状态,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高中生所期盼的学习方式
在调查中发现,只有5%左右的学生希望独立学习,而有55%左右到额学生希望与同学、教师一同学习,有40%的学生希望“教师讲授为主,自己的学习为辅”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接收合作学习,并喜欢合作学习,之后极少部分的学生希望全部由教师讲授,自己被动接受。通过谈话调查,我们还发现,结合课内与课外两种学习方式以及趣味性、活动的教学形式,是学生最喜欢的。
二、基于学情分析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教师首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觉得,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比如:进行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可以进行以下情境的创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唐憎师徒在取经回来之后,猪八戒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高老庄,并开了一家自己的连锁店,但是因为经营状况不好,需要向大师兄借点钱,于是打通孙悟空的电话:猴哥,我的连锁店遭遇了一些麻烦,急需一些资金周转,你能够借给我3000万周转呢?这是电话那边的悟空回答:我可以将钱借给你,从今天开始我每天给你100万元,但是你第一天还给我1元,而后第二天要给我2元,第三天给我3元,以此类推,以后每天还给我的钱都是头一天的两倍,觉得怎么样?猪八戒想了一想,觉得非常划算,但是又向,这猴子每次都算计我,这次怎么让我占这么大的便宜。听说这个班级的学生都非常聪明,想请求你们帮助我算一下这笔帐,看看我要不要答应猴哥的这个建议?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等差数列的问题,将这个问题设计成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学生得出答案:猪八戒收入的钱数:100*30=3000万元猪八戒支出的钱数:1+2+22+23……229=?这个钱数怎么算呢?同学们又发现1,2,22,…229,是一个以1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差数列,这恰好就是求其前30项的和,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探究的问题。
(二)提出猜想,重视探究
基于学情分析结果来看,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比较低,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合作探究,最终由他们自己将问题的答案找出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比如: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熟悉的图片,比如操场的跑道,单杠双杠,旗杆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地面抽象成平面,把“跑道白线”,“旗杆”,“单杠”抽象成直线,请先独立尝试思考以下两个问题,然后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后,请回答下列问题形成统一答案。2.1直线与平面的交点个数有几种情况?2.2直线与平面分别有哪几种位置关系?通过创建这样的疑问,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被激发,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总结答案,思考还会有几种情况,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什么?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会得到提升。
(三)优化教法,因材施教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发现,大部分的高中学生都希望数学教学方法能够更加多元化,并富有趣味性,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分析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法方法,并不利于因材施教。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目前,高中数学改革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自主式、讨论式等等。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三、结语
本文对学情分析视角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何政源.学情分析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J].语文教学通讯,2014,(09).
【关键词】苏科版数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对策探讨
一、抓住“凸显概念本质”的着力点
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载体。在“有理数”教学中,课堂教学设计要根据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和无理数等重要概念的内在要求,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理解、掌握和应用这些概念。首先是明确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者反映的是所有对象的共同本质属性的总和。后者指的是对象的全体。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从小学学过的分数出发,进一步将有限小数、整数均写成分数形式,为揭示有理数的本质特征做好知识准备.我先抛出问题l:写出几个分数.问题2:还有哪些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试举例说明.接着,又设计了问题3:无限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若能。试举例说明;若不能,试简单说明理由.引导学生将无限小数分成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4:按照能否化成分数形式这一标准,将所有的数进行分类.问题5:尝试给有理数和无理数下定义。在用问题串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理数的概念内涵后,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标准。将所有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一类,即有理数;将不能化成分数形式的数分为另一类。即无理数.这样,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积累数系扩充的经验,理解概念的数学本质。
二、抓住“提高运算的能力”的着力点
运算能力,包括分析运算条件、探究运算方向、选择运算公式、确定运算程序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思维能力。比如,在“代数式的值”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人手提出问题。问题1:用代数式表示(1)a与b的和的平方;(2)a与b两数的平方和;(3)a与b的和的50%.问题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lO的意义。问题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出投影.)问题4:某学校运动会需要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学校另外留10个。如果这个学校共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指出:需要添置排球总数,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计算结果也不同。显然,当n=15时,代数式2n+lO的值为40;当n=20时,代数式2n+10的值是50。其计算结果40和50分别称为代数式2n+10当n=15和n=20时的值。
三、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
3.1 教师讲授模式
教师讲授模式就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上课主要是由老师在讲台上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能够跟随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老师根据教材和学生水平,由浅到深系统地进行系统性讲解。由于在这种模式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能够更好的控制课堂。但是这种讲授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在其中处于被动状态,一旦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很可能会造成学习效果的下降。教师讲授模式可创新的部分不多,即便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也无法改变教师是课堂主体的地位这一事实。此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刚接触一个知识点的时或者复结时候使用。
3.2 师生问答模式
这种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老师向学生发问,学生回答;另一种便是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进行解答。这两种情况都可以运用,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进行回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另外一种情况则可以检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苏科版的教材中引用了很多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在习题的环节也安排的较为科学,例如有“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教师可根据教材上给出环节和不同的版块让学生亲自做题,独立思考然后师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还可以对书上的例题举一反三向学生提问,同样的也要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知识点自行设问向老师提问,老师除了是授课者也成了解惑者。在这种模式里,老师的答案并不是绝对权威,同学给出的多种解题思路,老师也要进行分析,如果确实比标准化答案简便就全班推广,即便是错误的思路但是有一定的参考性,教师也要在课堂上指出,这样方便同学们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师生问答模式适合在已经接触知识点一段时间后进行,这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这种模式的参与积极性也会更高。
3.3 学生互助模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比以往更高,要求学生更多的时候能够协同自主学习,而教师充当的角色更像主持人,主持学生之间的讨论,安排流程,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学生帮助。这是一种发展的,创新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可以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使同学自己提出的,也可以是老师给出的题目。通常要分为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探讨,这种小规模的讨论有利于学生抒发自己的想法,如果有疑问也能在成员互相帮助下解决,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不仅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人也获得了其他同学学习数学的经验。教师在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时可以观察和监督,如果有小组讨论的有些沉闷或者是遇到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参与到讨论中去,最后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请小组的任意一位成员进行讨论总结,最后将全部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再进行评述。这种教学方式有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较多,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而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尤为适合在讲授一些抽象问题时进行,每个人的思维方法都是不同的,抽象问题老师给出的解答未必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理解,而通过讨论,学生在倾听其他人的看法时也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也充分体现了互助式学习的好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途径
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同一个课程标准下,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但每一版新教材,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与此同时给我们广大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工作在一线的数学教师如何深刻理解新课标,认真钻研新教材,结合自己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合理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呢?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中,一上课,我便向学生提出该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也就是学习卡上的三个部分:1、了解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2、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3、熟练运用公式简化运算。这样,上课开始学生心里便有了数,这节课我如果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那我就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定出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的重点,如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学习时有一定的目的性,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是这样引入的:用影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老实巴交的张老汉种植,一年后,庄主对老汉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增加5米,另一边减少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如何?”老汉一听,觉得是没吃亏,就答应了,回到家中,就把这事跟邻居讲了,邻居却叹了口气,告诉他说:“你吃亏了!”老汉很吃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老汉有没有吃亏呢?为什么?这样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很顺利的导入新课。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因此,在新课引人时,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人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它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自己编了一组变式训练题:填空
①(____+____)(2a - 3b)= 4a 2 -9b 2 ② (0.2p+____)( ____-0.3q)=0.04p 2-____
③ (2+____)(____-2)=9x 4 - 4____ ④ (____+ ____ )(____- ____ )=49s 2 - 64t 2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上面第4题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它对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度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重视课堂教学形式,寓教于乐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设计了一个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在两分钟内出两道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题目,然后同桌交换完成,再交换回来进行批改,看谁出的题目最好,评出优胜者。另外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采用了抢答和分组竞赛的形式,在规定时间4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完成的题目最多,计算最准确,并评出优胜组。然后组内采用一帮一、手把手的方式将练习得到进一步巩固。最后以小测试形式在规定3分钟内完成两道题,看哪个组总分最高,评出最佳团队。教师就教学内容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才能乐在其中,达到乐的境界。而游戏活动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因此,应将知识游戏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样一定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有效性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所以,要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以上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的"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
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 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及其关于学习条件的思想,为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诊断的基本思路。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关注的是怎样进行教学,而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学生是如何思维的。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