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26 18:52: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师网络研修培训总结

第1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目前全市中小学有信息技术教师54人,年龄在35至40岁之间,达到了40人,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年轻。通过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活动,举办网络备课活动,通过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计的实施(上课)的教学案例课,以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和项目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和上课能力,突破信息技术课重视操作的教学局限,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改变原有封闭、固守的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民主、和谐、科学、快乐的教学气氛。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研修圈子*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吉林省赛区选拔赛中,我市有30名教师参加竞赛,有33人获一等奖,3人获优秀奖,获优秀指导教师奖3人,××市外国语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第2篇

一、指导思想明确, 在组织教师参加远程视频培训时,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必要的降温、饮水等条件,并指定专人负责值班,对每天参训教师点名签到。本轮高中课程改革教师远程视频培训省培、国培共281人,培训合格率100%。

(二)加强常规培训

1.全员培训

我市有6千多名教师,每名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以人为本,贴近教师、贴近教学、讲求实效,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上突出教师选择性,加强过程监控和结果管理。五年来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四川省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四川省教师职业行为八不准》、《四川省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八条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重视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师德典型宣传,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积极鼓励全市广大教师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几年来全市参加“三新一德”自学考试共()人次。不断改进师德教育方式,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师进修学校在全员培训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教师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2.校长培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一方面,按照上级安排选派中小学校(园)长参加上级培训,同时,开展我市小学和幼儿园校(园)长培训。抓了“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种培训共()期。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的中小学校长在每一个培训周期内必须接受不少于()学时的提高培训。

3.校本研修(加:我市校本研修的做法专家小组等)

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模式,教师灵活性培训主要是通过学校校本研修实施的,我市要求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灵活性培训。校本研修是从本校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实际出发开展的教师培训,由于它植根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因此更容易与教育教学和教师的实际相结合,使培训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同时也有利于处理好工作与学习、培训的关系。在对实施课改总结的基础上,各校对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凝聚广大教师的智慧,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形成课程改革的成果,全面开展校本研修,做到研修有计划、实施有记录,归档管理及时规范。

我市在全面实施校本研修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试点建立xx市级校本研修实验(示范)学校,经批准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可将校本研修学时计入规范化培训的足额学时。目前校本研修县级实验学校有()所;有()所学校被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开展纳入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规范性登记的校本研修示范学校。

我市教师进修学校继续教育办公室按照《绵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研修管理实施办法》要求,进一步完善校本研修的各项管理。作好各学年度的县级校本研修实验学校的考核认定工作,不断把校本研修工作引向更规范、质量更高的层面。

4.网络培训(继教网研修网人事局公共科目培训)

根据国家、省、市教师网络联盟的形成,我市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学习管理平台,积极实施和推进远程非学力培训。九八年以来,小学幼儿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学教师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中小学校长共有()人参加培训,合格率达()%。全市校长及学校中层干部参加联合国儿基会2012年四川地震灾区爱生学校项目培训550人,合格率99

.3%。此外教师进修学校、电教站还根据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学习与管理平台的建设,不断开发中小学教师网上学习资源,组织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备课、网上教研活动,大力探索视频案例的制作,为一线教师提供系统的视频案例,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相互交流,吸引中小学教师参加网上培训学习。

绵阳市人事局关于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网络培训2008年、2009年、2012年网络公需科目培训全员合格。

5.新教师培训(主要是教体局要求进修校实施)

第3篇

  通过观看视频,和各位同仁们的交流,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在知识的构建上还是在软件的运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此次国培中不断的完善自己,充实自己。现将具体想法实施如下:

一、研修目标

1、提高自己对信息技术应用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应用的能力。

2、能结合有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针对物理教学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

3、更新教育观念,使之与当前国家教育发展方向和学生实际相结合。

二、研修方式

1、聆听请教

认真参加学习,对讲解中不明白问题和教学中的困惑,及时上网查询并向同行请教,努力向寻求专家帮助解决。积极参与研修班的各项研讨活动,努力向各位学员交流学习。

2、反思提升

加强业务进修,主动关心国内外及周围教育信息和专业理论,汲取信息技术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积极学习

珍惜这次培训提升机会,认真遵守培训能力提升工程的各项要求,认真聆听专家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记录,以弥补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能力研修,树立教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撰写教学论文或者教学设计。

三、具体措施

1、及时登陆网络研修平台,认真完成培训期间各项任务及作业。

2、认真聆听专家们视频讲座,做好笔记,并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自己业务水平。

3、培训期间多与同行研讨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和反思,力争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教学。

第4篇

网络研修;校本研修;互联网+培训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五)加快研修成果研究,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互联网+培训是培训的发展趋势,它既改变培训者的教学模式,也推动学习者学习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加强对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研究,总结研修模式利弊,推动培训模式应用。一是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评聘、考核、晋升和奖励相挂钩,从政策上为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通过整合研修示范课评选、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成果比赛和优秀课程征集等活动,大力宣传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优势。三是加快本地研修资源库建设,搭建优质资源库服务共享平台,鼓励研修教师上传自制课例持续充实校本研修资源,为研修教师提供贴近实际的研修案例。探索建立若干个研修整合创新实验区、网络研修社区和实验校,不断推进研修整合模式深入发展。

第5篇

一、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概述

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学校发起组织的,以提升教师素质作为目标,经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的指导,并将学校作为培训基地,针对学校和全体教师实际情况确立明确目标及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作为教师教育的应用模式之一,校本培训不仅是提升学校教职工综合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直接服务于学校和教学,因而应在保证培训内容切合本校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各项培训资源,从而提高其应用的效果,满足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需要。

互联网+环境下,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自然不能固守专业知识终生管用的思想,而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校本培训是当前最为经济实惠有效的学习渠道,因为当前社会因素及教师本身的职业特色不可能为每一个教师创造均等外出进修和频繁集中培训的机会。互联网+时代中,诸多现代通信和科技的普及应用,不仅为学校教师的自主学习带来可能,也为教师教育校本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不仅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能够更为灵活便捷有效地开展,拓展受众范围,而且还能借助更为丰富且层次更高的网络信息,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在互联网这一知识传播及应用载体的影响下,迸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

二、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将大量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培训的模式略显呆板,也因教师个体的学习能力、知识建构能力等差异产生较大的个体效果差异。互联网+环境下,知识呈爆炸式增长,互联网思维的渗入,使个体自主性的诉求愈加强烈,校本培训也应呈现出多样化的模式,以适应更为广泛的受众。

( 一) 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

网络研修培训模式是利用网络远程研修平台,由学科课程专家引领参训教师进行研讨、分析、评价、备课,诊断并解决教学问题,从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及综合素质的一种培训模式。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应创新思维,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广阔的网络空间及强大的网络平台,探索校本研训一体化的有效路径,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服务体系,加大教师网络研修的应用力度。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改变教学、研究分离的情形,有效地促进了教研的知、行融合,使教学教研活动能与教学同步开展,教学中的问题及瓶颈能得以及时地回应和解决,而网络研修的模式也能大大拓宽教研活动的受众范围,充分实现教师的全面参与,为全体教师受益。

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中,参与培训每位教师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彰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叙事、电子邮件、在线答疑、讨论板等现代互联网交互媒体__进行动态助学,构建学习共同体,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板块,发表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交流,相互讨论借鉴。传统的校本培训活动往往由领导及专家主讲,其他教师共同讨论,这样的形式下,参与讨论的教师往往基于对领导及专家的尊重,有反对的意见也难以启齿,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学研究。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校本研修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能打破环境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网络研修特有的共享性也使人人参与、人人发表意见成为可能,教师能在网络研修培训模式中与专家定期讨论教学中的疑难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困惑,还能毫无心理负担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效缩小教师之间的个体差异,通过互动交流,专家亦可借此更为深入地了解基层,适当调整学术的方向。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研修校本培训模式使得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这几个校本培训的核心要素构成了三位一体之关系,三者在培训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出个人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及专业人员的引领力量,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师自身发展及学习的需要,促进教师朝多元开放型及专业化方向发展。

( 二) 专题、课题校本培训模式

基于互联网+的专题、课题培训模式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及教师发展现状,确定相应的专题及课题,并以专题、课题的形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而专题、课题校本培训模式的方式可以是专题性理论辅导,专题、课题讨论研究等。

专题、课题可以分开实施,亦可以结合开展。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现代科技快速发展,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校本培训也应与时俱进,以专题的形式,通过进行集中专题培训讲座、一对一帮扶等途径,对在校教职工进行专题技术培训,帮助广大教师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及认知,及时更新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使教师能及时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并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诸多教育手段,挖掘出更多有用的教育资源,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学校可就自身发展状况及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来的共同问题开展专题、课题讨论研究,在这一校本培训模式中,专题及课题的选择至关重要,因为专题及课题的选择决定了培训要讨论研究的内容及途径,因而专题及课题的选择对整个校本培训的过程起到定向的作用。在开展专题、课题讨论研究之前,需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培训。

在互联网+背景下,可通过组织教师利用培训网站丰富的资源,充实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水平,包括专题课题研究的确定方法、专题课题研究计划的实施步骤、专题课题研究总结的写作、教育科研成果的鉴别方法等。充实了教师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着手拟定专题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由骨干教师提出建议,多个教师共同商讨,提出需要讨论研究的专题、课题,或是邀请行业专家开展诊断性调查,设计出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课题、专题。课题选定并落实之后,可将其分成多个小专题、子课题,指派参与校本培训的教师承担一定的任务,使每位教师均有相应的专题或课题任务,督促每位教师根据自身任务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并在专题课题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帮助教师确立研究的重点,促使教师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研究,着力解决开展专题、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每位教师主体参与专题、课题讨论研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学习及提升,提高校本培训的成效。

( 三) 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为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参与校本培训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自行选择认知工具,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学习计划、时间安排,确定学习的目标及内容。教师通过课程单元链接导航,以及网络学习资源导航,访问并下载学习资源,自行开展在线学习。利用学习时间统计软件的反馈建议,有效开展学习时间自我管理,通过查询系统激活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及其产生的同化效应,以促进自身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与专家、同行交流、对话等多种交互方式,实现知识的建构,在学习完特定的单元内容之后,可针对学习材料及自身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对学习内容进行反馈,并提交到服务系统数据库中的个人学习档案中。互联网+中强大的网络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为自主学习校本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便捷,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优秀资源,加强自主学习及提升,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构建自己的话语舞台,参与行业交流学习,促进自身专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结语

教师继续教育是提升我国教师队伍水平的战略性行动,而现代知识信息的更新加速及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更新自身知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基于互联网+的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使时间、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再是问题,使校本培训呈现出灵活性、便捷性、广阔性等新的特点,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

课程的学时,增加实践类和选修课程的比例,总计不低于全部学时的60%; 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教师采取写作小论文的方式充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突出语言训练和实践; 最后,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日语作文竞赛、日语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出学用结合的实践氛围。通过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最终形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

( 一) 优化评价机制,提高管理成效

实践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评价机制多元化,即学生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之外,使实习单位全程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过程。教学评价应该本着客观性、参与性、激励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效果、教师管理和指导实践教学的水平,才能对教学工作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依据实践演示、实践态度及实践质量等多个因素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 结合实习场地的设施条件和实习内容对实习单位进行跟踪评估。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真实水平,才能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体系,改进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 二) 营造学习环境,拓宽实践路径

校园文化是日语专业学生实践和训练的重要平台,是日语课程计划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主阵地。日语角是不同文化碰撞交融、思维创新的环境,不仅为学生的日语交流提供了重要契机,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首先由师生共同商定日语角的话题,教师指导学生熟悉话题的相关背景,包括语言结构、文化知识等内容; 其次创设与话题有关的文化语境,教师在其中发现学生语言表达中常见的问题,从而修正常见的语言和表达错误,使学生的语言运用符合日本人的习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递日语知识和文化。

各类日语竞赛也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参加全国各类日语大赛不仅锻炼了语言能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各类竞赛也使优秀的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差距,增强日语学习的动力。竞赛获奖一方面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扩大了日语专业在学校的影响力。

( 三) 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保障

总体而言,相对于外语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高师院校日语教育在办学历史、实践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不如前两类院校,更应该协调利用各方资源,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完善硬件支持和资源保证。实践教学平台是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保障,一方面,高师院校应该主动接洽日资企业,为日语实践教学提供多样化的载体; 另一方面,高师院校可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构以学生、学校、日企为核心的实习支持系统( 即实习网站)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深化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学生、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为了适应实践教学模式的变革,日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需要扎实的实践能力,因此,高师院校有必要建立日语专业教师与企业双向交流的机制,包括定期安排教师去日企学习和锻炼,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鼓励日语专业教师赴日研修以提高教学素养,引导教师开展跨文化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师资保障。

第6篇

作为三通工程重中之重的“人人通”就是让所有教师和初中以上学生都拥有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以此促进教学教研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2012年,绵阳注重协作创新和科学引领,辅以优秀资源建设了市级教育云平台(图1),网络学习空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绵阳在引导教师用好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 推进教师实名制注册

网络学习空间全面应用的第一步工作是教师个人信息的注册。从2012年开始,根据全省统一安排,结合绵阳市实际情况,先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前期宣传和动员活动,层层引导和督促网络学习空间的实名注册,即教师以真实姓名在云平台上注册空间、上传照片,建立自己的数字化工作室。截至目前,全市近2.2万名中小学教师在省、市云平台上的网络学习空间完成实名注册,注册率达47%。教师在空间中上传各类原创资源和信息十万余条,访问量达到近百万人次。数十个名师工作室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广泛关注。实名注册促进了教师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明白了需在网络中勇于承担责任,确保所发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同时也规范和方便了全市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管理。

2 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聘请教育技术专家,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2013年,全市举办了有110名教师参加的培训者培训,后期各县(市、区)陆续组织了县级骨干教师培训,全市共有500名教师参与。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照QQ空间、突出学习特色,注重案例分析、强调任务驱动等方式,让教师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内涵,掌握建立学习空间的基本方法。骨干教师回校后先行先试,再通过校本培训带动全体一线学科教师广泛参与、设计、建设、完善各自的空间。通过层层培训的开展和推进,一线学科教师的网络教研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学会建立自己的网上备课中心 首先教师学会了在空间里根据教材建立教案目录,再根据目录上传教案。其次,教师还学会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和结束后如何随时改进、更新教案,以及上传教学体会、反思等。所有的教案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意愿通过平台的分享功能与他人共享。

学会建立自己的网上资源中心 教师学会了利用空间的资源推送功能来获取云平台上现成的文档、课件、视频、图书、报刊等优质资源,再连同个人的积累资料、同事空间共享以及外围平台资料一起归集到个人空间,形成自己的网上资源中心,并根据教学需要按学科、年级、类型对这些资源归类整理,与同行共建和分享,做到资源动态更新。

学会建立自己的网上教研平台 一般教师学会了在空间中建立同一学科的教师群,链接其他教师的空间地址,添加对其他教师的关注,分享新的教学动态、成果和思想。作为学科骨干教师还学会了如何组织、指导其他教师开展网上教研,包括教研计划的、围绕教研主题的资源搜集、参与人员的组织安排、教研活动的评价等。

学会建立自己的网上管理平台 对于教务教研管理教师,在培训中:一是让他们学会在空间里建立教师联系表,设立学习小组,制订学习计划,实现对教师的管理,指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二是让他们学会统计各类网上教学活动开展的次数,如何就某一次教学或教研活动给出反馈信息和改进意见,以及评价学习空间的使用效果。

3 开展重点区县、重点学校试点

在开展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后,我们选择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既有城市学校、也有农村学校)作为试点。在梓潼县文昌二小,我们发现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在培训初期掌握较慢、后期部分教师不适应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学习空间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延长培训时间和结对帮扶的方法,再用落实任务、开展评比等形式促动教师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实际应用。通过前期试点,我们在校本培训的组织实施、激励措施的制定、以活动促应用、建立评价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试点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在全市的应用推广打下了基础。

4 建立应用保障机制

为加强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各种保障机制,鼓励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和研修,让网络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变革教学方式的阵地。

第一,学校加强过程管理、做好教师使用空间的情况记录,不断提高个人空间的使用效益;

第二,定期开展学校、县级、市级的评比活动,及时通报结果,并将优秀案例推送至教师空间;

第三,以绩效考核为导向,针对空间的版式设计、个性化栏目、课程资源、互动交流、信息更新等制定了相应的评分标准,按总分设立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四个等级,并纳入学期考核。

这样,教师应用学习空间来进行教学、教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

5 网络学习空间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通过前期的培训和试点,再到教师的全员参与和使用,我们发现网络学习空间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信息素养的提升 通过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教师们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学会了下载和制作更为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同时可以熟练地使用投影、电子白板和交互电视等“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此外,教师运用网络搜索、在线交流等方式高效地获取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再通过合理地鉴别吸收,以多媒体形式整理、输出新信息,合理整合于学科教学实践。如昵称为“mywmc”的老师发表了《微课的设计和制作》,详细介绍了微课的特点、设计原则、制作方法和工具软件等,让更多教师能参与到制作 微课这一新型教学资源的活动中来。

有助于职业理念认识水平的提升 教师的职业理念包括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每天都有很多老师积极分享着他们各自的教育经验与情感,能让浏览者体会到他们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以及他们的教育教学态度和个人修养。其他教师会积极地反思自己,然后再以评论或日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们在空间里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提升他们的专业理念和师德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如昵称为“天天向上”的老师在日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中写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这篇文章引起了诸多浏览者的共鸣。

有助于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它影响着教师自身的完善与提高。在网络学习空间,尤其是名师工作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教师分享的学科知识,包括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还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研讨增长专业知识的经验。大多名师工作室还罗列有相关学科网站的链接地址,这也帮助其他教师能快捷地学习更多专业知识。

有助于专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分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五个方面。提高专业能力最高效的方法是自己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在网络学习空间中,教师在学习他人的同时,要对自己教育教学的经历进行反思、总结,并与大家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分析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再不断地完善自己,进而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教师还可以发帖,让同行为自己出谋划策。如“我是数学教师”提出“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问题,就得到了多个教师的回复,包括“建议做做拼图和魔方游戏”“可以用多媒体软件模拟各种空间场景”“联系生活是最好的途径”等。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教师;业务培训;实效性

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但客观存在的地区、城乡和学校差别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虽然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了重点倾斜,但是由于受到地域、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总体上低于城市教师。如何给农村教师搭建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研究、成长的平台,切实增强农村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构建适合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切实做好远程培训

远程培训成本低,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具有覆盖面广、效益高、交互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传统教师培训中的工学矛盾、经费问题、师资问题、优质课程资源缺乏等不足,尤其是远程培训能够有效整合和共享优质培训资源,这对于大规模、高效益开展教师培训,尤其是教师的全员培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另外,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效推进了“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二、有效做好校本培训

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有的教师从事复式班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针对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所在地区和专业科目的实际需要出发,引导学校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坚持“专业引领、骨干带动、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策略,构建校本教研组织制度。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有效做好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

三、着力加强联片教研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像我县农村尚存在一人一校现象。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根据地域的相对集中、优势互补、名师队伍的分布状况、研修人员的合理配置等原则,将学校划成几个片区,开展研修活动。在活动中,既有示范课,又有研究课;既有城内教师上课,又有乡村教师上课;既有听课、说课、评课,又有讲解、分析、培训;既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又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努力引进驻校教研

驻校教研是帮助农村教师实现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农村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情况,发现农村教师迫切希望外面专家来本地结合实际,针对不同类别、岗位、层次教师需求,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对症下药开展培训工作。驻校教研,即全县名师工作室与学科骨干教师,利用一周左右时间,进驻农村中小学进行实地教研指导,实现农村中小学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升。

五、积极争取外出培训

目前,全省组织实施的“金色教苑”乡村教师影子实践研修项目、上海华信公益基金“荧光支教”项目、“网一起”培训、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外出培训等,按照“如影随形”的研修方式,组织教师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基地学校的办学特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队伍建设等情况,开展听课、评课、说课、同课异构、教学设计、互动交流、经验分享、参与式研讨、参观考察等特色活动,聆听省内外知名专家讲座,切实帮助乡村教师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六、坚持做好跟踪培训

第8篇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从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信息化时代中学政治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可喜的发展形势。这些中学政治教学网站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资源建设 推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尤其强调信息化资源建设,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起到了信息传递、沟通、共享的作用,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学政治教学资源建设紧紧抓住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存取的方便性、交互的实时性等特点,已经有更多的包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类型的具有分类科学、管理方便、实用性强、共建共享等特征的网络资源库建设起来,这些网络资源库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试题、中高考复习、素材资源、课程改革等可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的资源,为当前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但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1)建设主体实现多元化,但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课程资源实现多样化,但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资源数量虽然众多,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3)建设平台实现动态化,但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与《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建设规范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http://)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成立于2003年9月,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1 300 000余条,注册用户超过100 000人,资源点击更是超过36 000 000人次,网站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文本素材、视频资源、图片图表等十多个栏目,极大地方便了资源的直接使用和二次开发。该网站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动易公司的BizIdea商业版程序,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注册用户的注册和管理、搜索的简易快捷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再如,思想品德课教学网(http://)依托于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的雄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拥有功能强大、内容齐全、实力雄厚的网络资源,以人教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教材资源为主,全站设计了试卷、教案、课件、中考、视频、备课室、论坛、博客等多个精品栏目。网站以资料全面完整、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独特、视野开阔等优势,深受广大政治教师喜爱,网站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拥有超过120 000 的注册用户和超过2 000 000 人次的浏览量。此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政治自助餐(http://)、思想品德教学网(http://)、精品政治教学网(http://)、小憨教学资源网(http://)等网站都是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中的佼佼者,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平台。

二、加强网络研修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更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绝佳的支撑平台。

1.推动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

集体备课的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往往受到时间、资金、区域等因素的制约,而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体备课形式则克服了这些弊端,从而给更为高效、快捷地开展校内、校际甚至地区间的集体备课提供了技术平台。

2.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变革

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各地区、各学校建立了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相互展示和分享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等,还可以进行在线同步或异步的课堂诊断,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协作,充分放大了名师效应,为教师群体性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撑平台。

3.推动课改培训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在课改理念和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改培训方式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机械式、填鸭式的方式,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建设的网络研修平台除了具备传统课改培训的形式外,还增加了诸如视频授课、在线提问、课例研讨、作业提交等新形式,在这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的培训模式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课改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新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例如,姚敬华、沈雪春名师工作室(http://.cn)依托吴江市高中政治学科发展中心和苏州市高中政治学科研究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考试园地、教学科研、学科交流等网站栏目形成了对苏州地区的学科辐射,提高了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此外,钱五海(http://)、张文军(http:///zwj/)、吴友华(http://)、施淑华(http:///ssh/)等名师开办的工作室网站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课程资源、发展动态、发展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名师的再发展,而且为青年教师的阶梯式成长提供了网络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cn)、新思考网(http://)等专业网站搭建的“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政治教师群体的课改通识和学科素养。这些网络研修网站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从教师层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网络教研 构建教育科研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网络教研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1)依托各类出版机构建立的以教材出版信息、动态新闻、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网站。(2)依托各地教育局、教研中心等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区域性教研网站,内容涵盖了本地课程资源、课改动态、赛课赛教、教研成果等内容。(3)依托地区、学校、个人研究课题建立的以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结题信息等为主的课题研究类网站。(4)依托学校政治组设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教学科研、课程资源等为主的学科组网站。

例如,南京教学研究室的中学政治频道(http:///zxzz)强化教研优势,设置了教研动态、教学研究、考试评价、项目课程、教学资源、时政述评、队伍建设等精品栏目,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在中学政治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动态信息和最新教学资源,对南京乃至全省政治教研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无锡政治教研网(http://)、武汉政治教研网(http://)、富阳市中学政治教研网(http://)等教研网站以其鲜明的教研特色,对促进地区、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打造嘉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http://60.190.139.43),以学科基地建设推动学科组建设,设置了考试园地、课件教案、基地建设、时事政治、图片视频、二次文献、沈老师在线等精品栏目,既展示了学科组发展成就,也充分展现了学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桐乡高级中学(http:///tgzzz/)、广东实验中学(http:///)、上海市东方中学(http:///zz/)等打造出了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学科组网站。当然,在所有的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组建设过程中都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材出版单位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中思想政治(http://.cn/sxzz/)和初中思想品德(http://.cn/sxp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cn)初中思品栏目等为建立基于中学政治教材的资源网站和教研网站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个人研修 搭建教师幸福成长平台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创新应用教材。通过网络不断获取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资源,通过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不断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信息化情境中学会归纳知识、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且及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2)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情境支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信息素养不断展示和提高的过程。(3)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课前的教学预设反思、课中的知识生成反思、课后的目标达成反思等过程,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在不断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中学政治教师围绕着资源呈现、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主题而设立的专业网站则成为了教师展示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

例如,重庆市字水中学刘旺老师创办的“刘老师政治学园”(http://)既重视课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又关注方法技巧、教学点滴和心路历程,既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又重视班级管理活动,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体专业成长历程树立了典范。再如,由笔者创办的“思想者工作室”(http://)重视政治教学和日常生活积累,对基础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科研、教材处理、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系统性地展开了教育感言系列、时事思考系列、童真童趣系列、哲言哲语系列的专业写作,目前已经撰写系列文章800多篇,计100多万字。这些个人专业网站的发展,以其巨大的号召力,正逐渐成为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维互动平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和提高自我,将会有更多的爱思考、会思考、勤思考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