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5 02:24: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产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根据护理队伍不稳定所涉及问题与数据特点,结合统计学方法分析,进而识别产生问题原因,使用各分析步骤来寻找问题根源。目前我国影响护理队伍不稳定因素主要包括:护士普遍存在“付出-获得不平衡感”;缺乏足够尊重感;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护士和管理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途径;缺乏多学科接触;护士层级管理培训制度不够细化;缺乏明确护理进步和晋升制度。
2改进阶段
通过前面各阶段项目工作,已对引起护理队伍不稳定各项因素需解决问题及引起该问题根本原因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从而奠定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
2.1重视护理队伍中“付出-获得不平衡(ERI)”。付出-获得不平衡理论[5]用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相结合来解释现实问题。该理论认为,工作中付出主要指可以观察到的定量和定性工作负担,以及在近期内工作量的增加,包括时间、精力、体力和责任等;而工作中获得则包括金钱、尊重和职业机会等。如果工作中付出-获得之间不能互惠互利,就可能削弱人的自我成就感、自尊和归属感,进而损害人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失衡状态会对护士造成潜在负面情绪影响,最终影响护士离职意愿。因此护理管理者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2.2在“人本主义”文化驱动下强化对护士的人性尊重。“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医院管理者应将护士当作有意志、思想、感情的完整人格来把握。定期对整个护理队伍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护士思想动态和心理满足感。
2.3引入企业“终身雇佣制”概念,构建稳定护理队伍核心骨架。“终身雇佣制”即对于员工的生涯雇佣,就餐费补贴、经济住房、交通补贴、医疗卫生、五大保险、福利待遇、住房公积金、退休金等进行妥善照顾,以达成企业一家概念,使员工和企业融为一体。由于军队医院机制的特殊性,聘用护士无法成为“正式工”。医院护理管理者运用公平公开用人机制和科学透明考核机制,通过自荐、推荐、测评、考核、面试、述职等阶段,每年在护理队伍中优选出定额护士享受“终身雇佣制”和“特殊岗位津贴”,并就其今后业务表现、对组织忠诚度、与同事间相处等方面完善考评体系,从而让护士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核心骨架身份稳定护理队伍。
2.4实施“禀议制度”,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禀议[6]即以书面请示方式,陈述自己某些建议,倾向由下呈上的方式制定公司决策,亦是一种集体决议。临床护士可不定期向病区护士长以书面形式提出若干建议案,再提呈护理部管理人员,也可直接提呈护理部管理人员,最后呈至护理部主任及相关领导,由其核决、认可,并征得与提案相关各部门的同意,最后由护理部主任评估并指示此建议案是否被采用。建议案一经采用,均有不同类别和层级奖励。此种禀议制度使得所有护士均有机会参与管理和决议,同时因为知道自己的建议有可能被接受成为政策,而大幅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进而促进护理队伍稳定发展。
2.5以“轮调制度”和在职训练对护士进行职业前程规划。在护士规范化培训方面,为增加护士历练,每位护士必须到相关部门进行轮训,并完成考核。在职训练则是针对学校新毕业学生,实施新进人员再教育培训,灌输护士岗位上所需知识、技能和文化。另一方面,由于轮调制度有助于护士扩大接触面、吸收更多经验,并能对知识有更深层了解,业务能力有一定提升,促使护士与医院共同成长。
2.6运用“级别特异性能力”对护理队伍进行层级培养。国外已提出“级别特异性能力”[7]概念,即根据一项设计好的标准来培养不同级别护理人员工作能力。考虑到教育对各层次护理人员知识储备和态度都有积极影响,护理管理者应意识到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的重要性。研究发现,通过实施分层次培训,可满足各层次护士学习需求,提高护士自主学习能力,加快护理人员获取知识效率。因此,不断完善分层规范化培训是增强护理人才培养、保持队伍稳定、适应护理专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2.7将“年功序列制”用于完善护理队伍考评体系,利于护士职业生涯设计。管理者将员工报酬及晋升标准采用年资考核与绩效考核二者并行方式,亦即“年功序列制”[6]。其优点在于防止人事上的流失,同时员工可预期自己工作发展状况。除了年资外,晋升另一项标准是工作能力及绩效评估。在主观绩效考核和客观年资考核配合下产生的考评制度即“年功序列制”。运用“年功序列制”完善护理队伍考评,护士可预见在特定未来可能达到的薪资和级别,使护士较能安排自己人生计划,进一步增强护士归属感与忠诚奉献。护士是宝贵的医疗资源,应该要让护士拥有满意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空间。同时,要想长期保持精益生产管理项目成果,需把重点放在提升组织竞争力和激励员工上,这也是巩固该项目最为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
目前,由于在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宣传工作开展不到位,很多地方在宣传工作上所使用的方式过于传统,宣传对象过于单一,并且很多时候都是应付了事的走过场,致使农机使用者缺少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农机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为农机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
2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的途径
2.1完善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要求做到以下3点: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是要掌握农机使用的基本信息。这就要求要根据当前农机使用的数量进行统计并分类,根据安全隐患的轻重进行划分,从而完善相关的法规;做好相关的控制措施,根据安全隐患的发展特点严格把关国家在生产农机时的质量与性能,以确保从根源上杜绝隐患的发生;要确保相关法律政策的实施范围与力度,尤其是要加大对私有农机的管理。
2.2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
2.2.1要进一步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力度由于我国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较晚,致使遗留问题与新问题并存。因此,这就需要不断的强化农机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确保抓住安全隐患问题的重点,找到管理工作中的弱点,从而不断地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2.2要做好农机生产安全的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建立农机安全预防机制,以进一步完善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做到有备无患,将安全隐患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与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并做好关于农机生产安全隐患的应急预案,从而确保在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强化管理力度[2]。
2.3完善农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只有完善当前农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才能确保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从而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根据当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要以农民的利益为根本,以保障农民人身与财产安全为己任,不断的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并在加大对农民安全教育的同时,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从根本上规范农机生产秩序,确保农机生产的安全。
2.4加大相关方面的宣传力度
针对当前农民文化素质不足与对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显现,需要不断的加大相关方面的宣传工作,使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提高农民生产的安全意识与法律意识。这就要求要针对从事农机生产的人员,加大对其的培训力度,从而提高操作者的知识与技能,确保农业生产的安全性。与此同时,要在加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严格管理农机设备,如加大对年检、挂牌以及驾证等方面的管理,并做到从严治理,确保培训工作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作用[3]。
3总结
1.1生产进度过快生产进度过快是当前企业遇到的主要问题。当前人们的需求量较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购买力也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消费热情空前高涨,企业的经营变得较为容易。为了抓住这一机遇,企业都扩大了生产,加快了生产的速度。但在当前,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十分快,这里笔者说的是所有企业,因此,针对单个企业来说,其竞争对手会变得更多,也更为强大。另外,越来越多的替代品也出现了,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很少会针对某个产品进行大量的采购。所以,这种生产过快导致产品积压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许多的产品都难以销售出去。另外,这种盲目的生产也使得企业的资金投入过多过集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发展的风险,企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生产,如果销售不好,将会把企业推入一个资金难以周转的困境当中,使企业受到损失。
1.2生产进度过慢为了增强企业发展的安全性,或者本来销售业绩就不好的企业在生产进度控制上也存在问题,这一问题也就是生产进度过慢的问题。生产进度过慢虽然不会像盲目生产一样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也不会积压货物,但这势必会导致企业发展的缓慢。公司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其发展也需要利润的支持,生产的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凭借,因此,生产过慢势必会造成企业发展的过慢。另外,生产过慢实际上也是不利于市场占领的,更少的产品本来占有的市场就更少,而长期缓慢的发展也会造成其竞争力的下降,使企业的发展障碍更多,而其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从这一层面来说,不仅生产过快,生产过慢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生产进度控制必须要把握一个合理的度。
2生产进度控制措施研究
2.1观察市场市场适应度是评判生产进度控制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无论生产进度快慢,只要其速度契合市场需求度,这一控制就是成功的,生产的产品被销售出去,这一缓解才算完成,而生产商也才能获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生产。所以,要控制生产进度,首先,要仔细观察市场需求,这里包含需求量、需求种类两个方面,对于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种类,要加快生产速度,而对于一些需求量小或者市场已经饱和的产品则要放慢生产速度。其次,要观察市场走向,预判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生产做好规划。
2.2批次生产批量生产是当前的主要生产方式,将产品一次性生产出来,但是市场日新月异,不免会造成市场的适应度低的状况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批次生产的策略,将每个季度的生产量分月生产,并在不断观察市场的基础上,调整生产进度,使产品的生产进度始终与市场相吻合。
3结语
1.1系统总体介绍
车间集成化生产管理系统是车间生产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持。共注塑系统(CommonMoldingSystem)是面向注塑生产车间的整合的管理信息系统,它通过整合、传递生产信息并对从订单下达到生产结束的生产全过程进行优化管理。CMS减少企业内部没有附加值的活动,体现精益生产的思想,有效指导生产运作过程。它采集到生产车间的生产信息如设备、模具、物料、工艺信息等传递给计划层,同时执行计划层的生产指令,使计划的制定和生产的执行有效地配合。CMS是为连接器上海工厂生产的各层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共享、事前控制、对海量的生产信息记录和保存、生产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以及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生产正常运行和优化生产绩效方面的重要的信息工具。此系统主要包括设备维护模块、工艺管理模块、生产计划模块、生产制造模块、质量控制模块和报表管理模块,如图1所示。
1.2模块功能介绍
1.2.1设备管理模块设备管理就是对设备生命周期内运动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4]。注塑机是使注塑成型能够自动进行的机器,是生产连接器的主要设备。注塑机的周边设备包括模温机、料桶、粉碎机、烘料机等。它带有一个可视化的控制面板,面板上带有自己的生产过程控制程序并提供一个磁盘接口,可以把所有生产注塑机都接入网络并和CMS连接。生产车间内还设置了一个显示屏分别注塑机的实时状态。厂内的注塑机主要从日本和欧洲进口,价格高昂,是公司的重要固定资产。注塑机如果保养不到位,就会出现机器零件、电子原件损坏等各种故障,从而造成机器寿命缩短并直接影响到生产:机器利用率低,停机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产品报废率高等问题。设备管理模块为高效率的生产提供了保障。
1.2.2工艺管理模块生产人员拿到工艺卡后,需要调试艺参数,但因为经验不一,调试过程有长有短,由于没有良好信息工具做记录保存的工作,只能重复调试工作,特别对一些新生产的模具,调试时间更长,生产效率低下。工艺管理模块首先能保存工艺卡信息,还能够保留以前的工艺调试记录,对于生产人员来说,能够借鉴以前历史记录的工艺信息,提高了工艺编制的速度。因此,工艺管理模块主要有以下功能:①保存工艺卡信息,灵活的导出功能,工艺信息化;②能够记录调试历史记录,有利于信息共享和知识积累,也有利于培养工艺工程师并积累学习经验。
1.2.3生产制造模块事前控制、模具维护保养跟踪是生产制造模块的2大特色。在开机生产之前,人、机器、物料、计划信息、工艺卡和模具都要就位,任何生产资源的缺失或者不到位都不能顺利生产。在没有CMS系统之前,现场的机器设备、模具、辅助设备之间是没有建立起联系,而生产制造模块则可以有机地将这些重要的生产信息联系起来并有效地防止错误生产信息和生产要素的缺失。机器、模温机、干燥机、料桶等辅助设备、模具都有自己对应的条形码,在生产首先需要扫描注塑机的条形码,当扫描的机器和模具与计划上传的机器类型以及模具号码一致时才可以进行下一步。接着要扫描周边的辅助设备:模温机、料桶、干燥机、粉碎机、混料机等的条形码,当辅助设备和注塑机组合正确时,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就完成了。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质量、效益和新产品开发能力,而车用连接器对模具精密度要求又很高,一套模具的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人民币不等,是工厂内重要的固定资产。连接器上海工厂内有两千多套模具可以生产,经常生产的模具有一千多套。如何维护保养模具又怎样跟踪模具状态对于顺利生产至关重要。在CMS系统里,每一付模具贴上对应的标签,无论它是在注塑机内正在生产还是在模具工厂维修或者在货架上待生产,都会在这些过程之前进行扫描。模具状态的查询变得简单可行,只要在CMS系统里输入模具号码,计划员或者生产人员就能清楚得了解其状态。此外每套模具在系统里都有对应的生产记录,系统里设定有维护保养的极限值,当模具生产到维护保养极限值的90%的时候,就不能在系统里排这套模具的生产计划了;当到达极限值的100%时,生产就会报警并自动停止生产。工厂以前对模具保养这方面的流程是比较混乱的,因为都是手工记录,很难记录下模具的数量众多的过往生产记录,也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维护保养了,还没有系统有自动预警提醒和锁住生产的功能。而CMS系统则根据记录以往的生产历史,自动运算模具的负荷状态来提醒模具维修员,他们每周会从系统中下载一份模具负荷的清单,对于负荷率在90%及以上的模具会做一个周模具维修计划表。这一新的措施大大减少了模具损坏的几率,减少了生产中的意外停机时间。
1.2.4生产计划模块此连接器上海工厂生产主要是面向订单和预测的拉动式的生产,SAP跑出物料需求计划的主要工具。基本流程是计划部门根据订单后者预测需求制定出主生产计划,系统再通过MRP运算生成物料需求计划,同时还要结合物料的库存信息、机器、模具的产能信息,分别生成生产订单和采购订单。生产计划部门编制出的主生产计划,通过CMS传达计划指令,生产人员执行生产计划指令,同时生产执行情况还可以通过系统反馈给生产计划部门。CMS引入连接器生产,实现了生产过程整体优化和控制。生产计划在注塑机生产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吨位从小吨位50吨到大吨位500吨级别不等,同吨位的机器螺杆尺寸也有差别。需求量比较稳定且长期在生产的零件根据以往的生产记录,在模块中已经关联好对应的注塑机和模具,在可使用的设备中,可以进一步根据优先等级选择不同的设备;未生产过的产品,模块中首先定义好适合生产的注塑机,以后的排产中模块会自动显示出以前安排做过的机器类别,便于计划员选择。(2)产品和模具是多对多的对应关系。一副模具可以生产几个结构相同颜色不同的产品,一个产品又可以使用几幅模具同时生产,可以实现模具和产品的自动关联,排产品生产计划时,模具信息会自动在模块中显示出来。(3)某些产品的颜色切换时禁止的,比如要避免将黑色切换成白色;模块会自动记忆,以避免潜在质量问题发生。(4)客户订单根据产品现有库存数量、在途时间自动换算出产品计划发运日期,然后生产会再依据机器和模具状态安排合适的生产日期。(5)注塑机是连入网络的,并和CMS系统连接,生产状态可以实时跟踪和查询,并进行实际和计划数据的对比,分析差异原因。应对生产的各种变动,如临时插单、改单等调整处理,为计划部门和工厂管理者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工具。
1.2.5质量管理模块生产开机之前需要完成生产前准备,比如模具保养是否已经完成,工艺文件是否完善,注塑机及辅助设备是否维护保养等检测手段,任何一步的缺失或者文件不完整系统都会自动锁住,不能开始下一步操作,在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生产班次每台机器所生产的产品至少抽检2次。生产完成时,需要检测生产出的最后一箱的产品。当产品发生质量问题时,同批生产的产品需要尽快围堵和隔离。在产品包装箱上的标签上有序列号信息,只要将此号码输入到系统里,即可找到对应的生产机器、生产时间、数量和所用原材料等内容,实现其追溯功能并尽快隔离同批次产品和生产出不合格产品的原材料。
2CM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目前在CMS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生产车间生产运行过程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此系统作为有效的生产管理工具帮助工厂规范了注塑机和模具的维修保养计划,从而减少了机器停机时间、模具故障时间;工艺信息和参数的共享减少了调试模具的时间,工厂整体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改善。系统支持的生产计划更快捷、合理,计划部门和生产部门都使用同一个平台;计划的临时更改都在系统内做变更,首先减少了纸质计划容易出错的弊端,其次2个部门可以同步看到计划信息,减少了因为变化计划和生产反复沟通的环节;同时计划和订单完成状况能在系统内跟踪,任何生产异常都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补救措施,发货准时性也提高了。质量方面主要是流程的改进,包括产前预检、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后检验,系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防错的功能上,首次质量合格率相应提高。系统应用部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结语
1.安全信息反馈速度慢。安全检查数据反馈不及时,速度较慢,难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油田的实际情况,安全控制措施的采取、安全整改计划的选择、安全检查验收相对缓慢,制约油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1.2安全检查工作准确率低。采用人为的方式对相关数据进行检查和统计,时间耗费量大,数据准确性低,往往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另外数据处理工作量大,工作任务繁重,数据查询困难。同时数据处理到上交给安全管理部门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难以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安全检查的具体情况,制约安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
2.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油田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
为了应对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2.1建立危险源的监控系统。为达到对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的目的,可运用信息网络平台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虚拟地图上对危险源的等级进行分类标注,并附带标注危险源性质、总体概况、应急预案等内容。在易燃易爆危险品存储地、高危作业平台、电站等地,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监控系统,展示危险源的分布,应急预案等内容,同时划分危险源等级,自动辨别油田企业危险数据,实现对危险源的有效监控,为采取措施应对危险情况做好准备。
2.2构建安全信息共享平台。根据油田具体情况,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安全信息共享平台,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违规违章操作,确保油田生产的安全。通过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及时掌握油田的安全情况,并构建相应的规范标准,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有利于及时排除油田的安全隐患,促进生产的安全进行。
2.3建立安全信息采集系统。运用源点采集入库知识,促进安全检查的顺利开展,全面落实和把握油田危险点信息、安全检查内容,以掌握油田的安全情况。并根据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数据库,促进数据资料共享,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从而为全面掌握油田的安全情况提供信息情报支持,也为采取安全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以保障油田的安全生产。
2.4设计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录入油田安全生产的各项数据资料。设计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条件组合,为相关数据的调取提供支持。当管理人员为了获取信息的时候,只需要输入相应的条件,就能够调取相关的数据,并以报表的形式显示出来。这样不仅方便数据的查询,分析,还为全面了解油田安全生产情况提供相应的依据。同时,建立查询系统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为全面分析油田的安全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提高油田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2.5全面实行网上监测控制。油田企业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监测系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表格,根据监测数据,分析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隐患的类型,采取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实现提高监测效果的目的。
2.6建立安全信息反馈机制。将监测所得的数据及时反馈到管理中心,例如,危险源识别之后,可以自动启动应急措施进行处理。当危险发生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报警,并自动切断电源、水源等。同时信息反馈机制还可以让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尽量降低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3.利用效果分析
在油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能够对危险源进行尽早的预测,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及时有效的获取危险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做好相关的布置和处理工作。不仅提高控制方案出现的速度,还能够提高方案的针对性,实现对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从而避免可能带来的损失,保证整个油田生产的安全顺利进行。
4.结论及展望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水厂生产业务的管理以及生产数据的统计分析,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生产数据管理、生产业务管理、生产统计分析和生产报表管理4个模块。具体功能见生产管理子系统功能模块,如图4所示。
2供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
顺德供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在供水生产的监控、运营、管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①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水厂各类生产数据的利用率和整合度,可避免大量生产数据人工录入、统计的反复工作。在系统运行之后,公司160余份生产报表已实现了无纸化,并能采用图表、数据等多种形式展示统计结果,给管理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全面的统计信息和综合分析功能,并为生产决策提供高效有力的数据支持。②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使水厂常规工作和管理执行流程化、规范化、统一化的模式,工艺巡检流程、设备养护和维修流程、设备管理流程、生产报表填报和审批等都执行统一的流程及工单模式,这对统一和规范各水厂的管理模式起到很大的作用。③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的生产业务信息数据库,现在各水厂能快速、方便、实时地跟踪、管理生产数据及生产KPI指标数据,同时还有助于公司总部生产运营管理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实际生产运行状况,分析比较各水厂的生产指标,可为生产决策和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持。2014年各水厂日均供水量变化如表1所示,该表展示了厂与厂之间的横向对比,以及每间厂本年度12个月日均供水量的纵向对比。
3供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特点
①连续生产过程导致历史数据量呈线性增加,使数据传输占用更多的带宽,不仅增加运行费用,而且大大降低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因此需对数据传输方案进行优化。首先对生产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共性数据,并且自定义数据传输格式,而对于不同规模的数据则进行不同的压缩处理,压缩包在80~100倍左右,克服了传统的XML标准的数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数据网络传输效率[1]。②系统使用断网缓存作为传输保障机制,当网络故障或采集端硬件出现故障时,其实时数据将以文件形式缓存于本地电脑上,待网络恢复后,再一次性上传至数据服务器,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性。③系统采用基于浏览器的前端架构,用户在家、在外出差时都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水厂生产运行状况;系统后端采用基于SOA开放的体系架构,易于升级、扩展与维护;系统的物理部署采用了分模块、虚拟化部署方式,以保证系统的高度可靠性与安全性[2]。④系统专用的数据采集平台解决了自控系统获取的通用性,它将各类自控系统实时传输到生产管理系统中,并加以分析和保存,采集数据频率最小时间为1min。⑤系统提供严格的用户角色及身份验证管理设置,所有功能使用多角色权限控制。⑥在技术上,通过在网络交换机上增加访问控制列表,将厂里办公网与工控网逻辑分离,有效保护工控网资源的数据安全。同时系统操作员根据其业务分工设置相应的操作权限,在应用软件上增加了系统注册、上机密码口令、优先级、自动检错等手段,彻底避免了病毒的侵害,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4供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前景
从宏观角度来看,受宏观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影响,港口年度生产作业量不均衡;从微观角度来看,受各航线班期及码头泊位饱和度的影响,港口出现月度或周度作业高峰和作业低谷,即港口码头作业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鉴于此,码头需要优化人员保有量和单班配置,实施人员合理调配,以便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与作业需求波动联系最为紧密的是码头一线员工,其稳定性和合理配置是码头企业管理的难点。
码头作业量的波动性和一线员工的高流失率使一线员工管理成为调节码头作业供需平衡的关键。对码头一线员工进行柔性化管理,在不增加一线员工保有量的前提下提高可出勤员工比例成为码头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2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思路
经分析,大多数码头企业一线员工不安于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过低和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为此,码头企业可采用以下人员柔性化管理措施:收入方面,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建立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确保一线员工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个人发展空间方面,码头企业应为一线员工创造有效自我提升途径,以满足其个人发展需求。五洲国际共有员工762名,其中:正式员工330名,占43.31%;劳务员工432名,占56.69%,主要涉及司机、理货、维修等一线操作岗位。近3年来,五洲国际生产作业任务量比较稳定;相比之下,相关设备司机却从2011年的185名减至2014年的157名,年均减少约5%。因此,五洲国际对设备司机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十分必要。五洲国际实施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在某岗位员工保有量一定的前提下,培训其他岗位员工也尽可能掌握该岗位相关操作技能,实现“一岗多人”和“一人多岗”,从而提高员工的有效出勤率。分析各岗位特点发现,维修人员熟知岸桥作业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训练掌握岸桥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同理,理货员具备成为场桥司机的可能性,场桥司机具备成为岸桥司机的可能性。基于此,五洲国际提出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方案,其中包括3个岗位替换方案和2条员工职业上升通道。岸桥司机场桥司机维修人员岗位替换职业上升通道理货员五洲国际人员柔性化管理基本方案
3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步骤
近年来,五洲国际以特色经营战略为指引,不断优化设备司机配工管理机制,在实施岸桥司机机动班制和场桥司机半机动班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效益提供可靠保障。
3.1设备司机柔性化管理
自2013年以来,五洲国际综合员工作业箱量贡献、绩效、技能水平、调度及其他部门评价等因素,从场桥司机中选拔并培养具备岸桥操作技能的司机约16名,占设备司机总人数的10%。在配工模式上,五洲国际由应急配工模式向计划配工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协调作业高峰与作业低谷时段的人员配置。例如,在作业低谷时段适当延长岸桥司机的休息时间,以满足作业高峰时段的岸桥司机配置需求,降低司机劳动强度。在设备司机内部人员柔性化管理方案下,五洲国际场桥司机月均参与岸桥作业40余班次,月作业箱量达8000~10000自然箱,成为岸桥司机的有效补充。
3.2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
2014年,在作业箱量同比增长5%的情况下,五洲国际设备司机数量同比下降4.3%,人员紧张形势进一步加剧。为此,五洲国际推进实施横向岗位人员调配模式:培训理货员具备场桥操作技能,培训维修人员具备岸桥操作技能,以缓解设备司机紧缺局面。维修人员自2014年4月开始参与岸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26班次,月作业箱量为4000~5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2名岸桥司机。理货员自2014年8月开始参与场桥作业,平均每月出勤72班次,月作业箱量为10000~12000自然箱,相当于增加5名场桥司机;同时,场桥司机作为双向调节岗位,平均每月减少78班次,单班平均作业箱量达235自然箱。理货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理货和场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8%;维修岗位方面,胜任“一人多岗”(即具备维修和岸桥操作技能)的员工占7%。
4集装箱码头人员柔性化管理实施效果
4.1优化人员配置
如何使作业需求与本岗位工作有效衔接,同时确保岗位间人员配置的平衡性,是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的难点。五洲国际通过设备司机内部和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大大提升一线员工的配置能力,使其根据作业需求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员工工作效能,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五洲国际通过编制人员调配和使用规则,推动员工管理模式从应急调配模式向计划调配模式转变,约减少场桥司机6名和岸桥司机3名,据初步估算,除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外,年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40余万元人民币。
4.2提升岗位竞争优势
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促进岗位间人员流动机制的建立,提升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收入水平。近2年来,在横向岗位人员柔性化管理模式下,五洲国际多技能场桥司机收入提高42.0%,多技能理货员收入提高47.2%,多技能维修人员收入提高38.3%,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激发未掌握多项技能员工的学习兴趣,在控制员工规模的同时,对可替换岗位的员工形成外部压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
4.3优化员工职业发展路径
自2012年以来,五洲国际在岸桥司机岗位上积极推进正式员工逐步退出机制,避免由同工不同酬带来的管理压力和法律风险;同时,建立优秀员工晋升机制,从制度层面为员工合理流动创造条件。在满足岸桥司机自身转岗需求的前提下,创建合理的岗位流动机制;截至目前,共有7名岸桥司机实现转岗。开展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满足场桥司机职业规划要求;截至目前,累计培养16名多技能场桥司机,其中4名已升至岸桥司机岗位。随着场桥司机多技能培训的逐步开展和推进,场桥司机多技能司机岸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实现,为岸桥司机队伍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此外,累计培养多技能理货员12名,其中4名已升至场桥司机岗位,理货员多技能司机场桥司机的职业发展路径得以逐步确立。
4.4提升人员调配水平
人员柔性化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岗位的合理配置和工种间的协同。五洲国际初步建立起以设备司机为核心的一线操作岗位协同调配机制,使一线员工单人工作效能得到提升。例如:岸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205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263自然箱,提升28.3%;场桥司机平均单班饱和度由2012年的118自然箱增至2014年的159自然箱,提升34.7%。此外,维修人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720自然箱左右;理货员在完成本岗位工作的同时,人均月作业箱量为1348自然箱。
5结束语
学习型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基础上的一种人文思想的创新,是促进社会、企业、个人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体现了新形势下企业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以人文本。企业竞争的关键的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职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企业职工为主,促进企业职工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化管理理念。②创新管理。创新管理是指创造新的市场、产品、理念、方法、服务、游戏规则等。③精细化管理。企业对未来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进行科学系统的分解和落实,利用精细化管理来提升企业的执行力,以更好的保障服务和产品的领先。④数字化管理。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即企业资金、人力、技术、物力等资源都来源于网络。⑤危机管理。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因此成熟的企业必须正确把握战略思维,应对危机。
二、学习型企业对生产管理模式的要求
1.生产管理制度的标准化要求。制度是学习型企业改革和创新的基本保证,对标准化的制度要求很高。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制度在管理方法、管理业务、生产过程、生产操作、数据资料等方面都提供了科学的保障,促使生产和管理的有序化。学习型企业要求的制度标准化,在具体的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遵循各种规章条例、作业标准,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的条件下,进行作业操作。
2.生产管理组织的“以零件生产为核心”要求。“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是在以零件为单位对生产中编制计划、设计工艺、生产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在形式下的生产,企业各个生产阶段内部及其各阶段之间生产物流的单位是一致的,即均以零件为单位。以传统的“以产品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形式相比,“以零件生产为核心”的组织生产克服了生产物流之间的脱节现象,促使了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之间信息的流通,保证生产的有序发展。
3.生产管理结构的个性化要求。现代化的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和适应市场发展为基础,进行产品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对产品品种、价格、质量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因此,学习型企业逐步舍弃了传统的大量生产方式的产品结构模式,建立起了个性化服务、小批量的结构方式。
4.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生产管理方式的精益化要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市场发展需求,以“拉动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所谓“拉动式”是指对企业各环节的生产,进行下环拉动上环,消除整个生产过程中一切松弛点,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方式下的生产管理,保障了能以最高效的速度和质量给市场所需要的产品,降低储存率,实现生产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化发展。
5.生产管理手段的技术化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国企业经营生产带来新的活力。尤其是CAD、CAM、MRP、CAPP、FMS等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和生产的效率。同时CIMS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产品开发和设计、经营策划、生产制造和营销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并灵活的适应了市场变化的需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以学习型企业模式下,才能实现生产与经营、管理与制造的一体化发展。
三、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策略
1.处理好生产准备、操作及控制系统的关系。学习型企业的生产管理系统包括了生产准备系统、生产操作系统和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因此,在创新学习型企业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处理好这三个组成系统之间的关系,保障其相互促进、相互协调,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适应能力,丰富企业生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
2.处理好企业制度、管理及技术创新的关系。现阶段我国学习型企业的发展,过度的注重了制度创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上的创新,这对学习型企业创新生产管理模式是不利的。因此,企业必须政策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技术来研发新的产品和生产方法,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企业自身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学习型企业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不断吸收和引进其他企业有效的文化和管理模式,以供企业和个人的学习,提高企业的经济活跃度。因此,企业在引进其他优秀生产管理模式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创新和发展。如对那些资金雄厚、计算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可以直接引用ERP模式;对一些制造业企业可以先引进JIT思想,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继续推行ERP模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