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16 02:08: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长期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韩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服务对象
LTCI实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实现韩国从残缺型福利到普遍型福利的转变,所以如何保障各个群体都能得到相应的护理服务安排是关键点。从图1可知,韩国LTCI参保人群采用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享受该制度的人群可分为两类:一是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二是65岁以下患有老年性疾病的人群。但在符合第一个条件的群体中,患有较轻微症状的老人可享受到家庭和社区护理服务(HomeandCommunityCare:HACC),符合第二个条件的人群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一等级的残障人士,他们通过残障人活动保障服务(PersonalAssistantService:PAS)来获得护理服务,上述两类可享受到其他服务的群体不包括在LTCI的覆盖对象之中。可见,虽然韩国的LTCI受益人群有限,但很注重其与其他制度的衔接。从图1可了解LTCI在相关制度中所处的位置。
(二)韩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程序
韩国LTCI由中央政府负责总策划、指导和监督;地方政府负责护理机构的设立、审评和监督;具体运营由保健福利部指导和监督的社会公益组织“国民健康保险工团”负责。通常来说,韩国LTCI的申请过程如下:1.参保人向当地的事务所提出申请。2.国民健康保险工团的工作人员会到申请人家中通过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家庭访问,并把调查结果输入电脑,通过检测将这一结果划分为1-3个等级。上述用做审核等级的调查问卷通常有两部分组成:基本测试(共52项),它注重日常生活能力测试,主要目的是考察申请人是否具有享有该服务的资格,具体包含五大部分,即身体技能、认知技能、行动变化、疾病处理和康复;二级自理能力(IADL:Instrumenta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测试(共36项),其主要用于了解需为申请人提供哪些服务。1-3级划分如下:分数高于95分的为第一等级,该级人群是最重症老年人,一般为24小时卧床的瘫痪老年群体;分数从75到94分的为二等级,此级人群一般具有坐、卧的活动能力;分数为53到74分的为三等级,该级人群表现为通过拐杖等辅工具可在住处附近行走,属于较轻症状的老年群体。在推行之初,三等级人群的划分界定在55到74分,随后将下限从55分下调到53分的原因是为了提高政策覆盖面。3.长期护理等级判定委员会①进行第二次审定,即以调查所得分数为基准,同时根据申请人的实际情况,对受益人群数量和等级进行微调和再确认,并最终确定申请者是否获得服务资格。4.给付方式及服务费用分担。韩国LTCI的给付方式(具体内容见表1)分为三种:一是机构服务②;二是居家服务;三是特别资金给付。其中,前两种方式比较常见。韩国长期护理保险费用的征收方式和缴纳比例,由长期护理委员会商议决定。这一委员会的长官由保健福利部的长官担任;委员的人数为17-21人,其由三类人组成:一是雇员、雇主、市民、老年团体、农渔民团体、个体团体的代表;二是护理或医疗界的代表;三是中央行政机关的公务员或是长期护理研究人员等。依据法律规定,长期护理保险费的征收采取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其标准为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保险额乘以长期护理保险费率。两制度虽同时征收保险费,但是分账管理。依据2001年规定,国民健康保险征收的费用为月收入的5.8%,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征收的保险费率为健康保险额的6.55%③。这一额度从2008年4.05%开始分别有四次增幅。总体来看,护理服务费用的分担结构为:长期护理保险支付60%,政府财政支持20%,本人负担20%。可见,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资金支持在其受益人服务费用的支付中处于主体地位。具体而言,个人承担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费用的标准不同,分别为总费用的20%和15%,这是因为韩国更加鼓励和提倡居家服务的方式。此外,为维护和保障各类收入困难群体的利益,在韩国,接受社会救助者个人不需付费,次上位阶层人群④仅需支付费用的一半(机构服务费用的10%、居家服务费用的7.5%),即可享受服务。
二、韩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过程
一项社会政策的产生往往是多因素导致的。制度的建构理念和关联机制的嬗变等政策环境(policyenvironment)是这些因素中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深入考察韩国的LTCI政策过程,需将社会保障理念和养老服务政策变化等政策环境纳入研究视域。
(一)韩国社会保障理念的嬗变
韩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较短,其发展并不具备西方福利国家社会自治的传统,也非党派竞选制度的促进。可以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致,韩国社会保障大厦一夜建成。总体来说,韩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发展可分为以最低生活补助为中心的初级阶段(1948-1988年),以社会保险为中心的发展阶段(1988-1998年),社会安全网的基本形成与扩张时期(1998-2007年)三大阶段[1]。在最后一个阶段,韩国社会保障财政预算支出达到顶峰,四大社会保险(国民年金、健康保险、雇佣保险、工伤保险)与社会补助的覆盖面的扩展最为迅速。2006年以前,韩国社会服务虽有所发展,但其受重视程度和成就远远低于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其主要原因是,彼时刚刚致力于建立福利国家的韩国,各种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社会福利提供方式非常单一。从2007年开始,随着电子福利券(electronvoucher)的发行推广,韩国的社会服务发展步伐加快。上述变化主要基于以下理念的嬗变:一是完善社会福利发展结构理念。如果过分强调社会救助的发展,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尽管持续上涨,但是,社会的福利水平依旧难以提高,难以满足国民对社会保障质量的期待。韩国政府意识到社会服务本身同样具有公共品的属性,具有让大众受益的性质,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更易满足需求者的个性化要求,其给付方式为服务而非现金,更能够保证福利的有效供给⑤。二是积极社会保障理念。韩国担心过度强调消费利会给经济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而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对韩国改善其就业有积极作用,同时,与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相比,社会服务具有更强的社会资源利用和整合功能,可调动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力量参与社会福利建设的积极性。在2007年李明博政府上台之后,韩国提出要发展“能动利”,其政策内涵为,在人口老龄化和家庭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为市民提供预防型的社会投资,将韩国社会保障政策从残补型转为普遍型,为国民提供安全有保障的生活。
(二)养老服务的发展
养老服务属于老年福利的范畴。同社会保障发展脉络相同,韩国的老年福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侧重点也有所变化。韩国的老年福利建制于20世纪70年代,以解决老年人的贫困问题为切入点,到了20世纪80年代,其关注点逐渐转移为老年群体的健康、精神慰藉等问题。随着1981年5月《老年人福利法》的正式出台,韩国形成了以机构保护为中心的老年人服务模式[2]。该法是维护老年人权利的专门法,确定了政府构建老年人福利政策的基本方向,强调要本着加强老年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和早期发现为重点,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促成老年人身心健康和老后生活安定。具体如下:韩国的机构福利主要指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入住福利机构而享受到的社会服务。在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设的老年人福利机构以养老机构为主,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老年疗养机构(nursinghome)的规模逐渐扩大并开始独立于养老机构。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独居老年人不断增加,老年人居家福利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所谓居家福利主要指有特定需求的社会服务对象,选择在自己的家中居住享受特定的登门服务或是使用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上门服务。韩国的居家服务主要可分为三种形式,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虽然机构福利和居家福利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两者在实践过程中都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居家福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受益人群的选定基准相当模糊。依据《老人福利法》规定,居家福利的保护对象为低收入人群,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但是,居家福利更应针对身体、精神等需要照料的独居老人群体来实施。第二,从服务内容来看,居家服务的重点放在了家务帮助方面,而非老年群体所需要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面对失能老人的增多,居家服务专业性亟待提升。第三,服务供给体系不完备。具体状况为,服务的供给主体被分割成居家老人福利中心、地区社会福利机关的居家服务中心等,整个体系亟待统一整合规划。机构服务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第一,机构数量不足。2002年,享受机构服务的老年人为2万5千名,仅占全体老年人数量的0.6%,仅满足了机构服务需求总量的31.0%。第二,机构服务对象选定标准不合理。当时规定,老人护理机构的服务对象为患老年性疾病需要护理的人群,老人专门护理机构的服务对象为患有痴呆等重症老年性疾病需要护理的老人。然而,因综合考核具体指标缺乏,老年人健康程度难被准确判定,这导致上述服务对象划分的模糊性。第三,因福利机构的资金来源为政府,缺乏民间资本的支持,其运营面临融资瓶颈。同时,机构福利的发展并未与社区紧密结合,这致使服务机构和社区资源整合状况差,不利于服务水平的提升[3]。面对上述问题,以有效整合居家、社区和机构福利资源为指向,LTCI制度应时而生。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出台
1.初具雏形。1999年10月,《老年人保健福利中短期发展计划促进报告》正式提出长期护理的相关政策议题。保健福利部在长官车洪峰的积极推动下,依据这份报告组建了“长期护理保护政策企划团”。从2000年初开始,该“企划团”着手研讨长期护理的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除了官员身份,在韩国学界,车洪峰还是长期护理保险问题研究的领军人物,对韩国实施LTCI的必要性和各国相关机制的发展模式有深刻认识,这对韩国LTCI的积极推进发挥了关键作用。“企划团”由15名专家学者组成,在一年内举办了5次企划团会议、15次委员会会议和14次的实务进展会议及1次听证会,并于2000年12月出台了《老人长期护理保护综合对策》。该《综合对策》主要探讨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概念、需求量发展趋势、供给模型、人力和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支出规划方面的内容;确立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政策的基本方向,即以居家服务和机构服务为基础,同时为应对机构不足的现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基础设施[4]。以上述《综合对策》为依据,在2001年8月15日的大总统祝词中,金大中第一次正式向全民公布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引入计划》。之后,由政府主导的少数精英团体开始将制度的实施方式具体化。2001年9月,国务总理室设置了“老人保健福利对策委员会”。同年,保健福利部长官牵头研讨的老年人护理方案交由政府并形成了政策议题。该方案于2002年7月出现在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项目《老人保健福利综合对策》的子课题当中。《综合对策》提出了实现健康和充满活力老年生活的社会目标,并主张在2003年到2007年有步骤地发展老人保健福利的诸多领域,特别是强调了LTCI政策的共同筹资原则。可见,在韩国LTCI政策议题的形成过程中,权威性政治人物的推动作用重大,其所持有的社会保障理念是导致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2.系统建议。“参与政府”⑥上台之后,于2003年3月成立了保健福利部长官和学界代表共同参与的“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促进企划团”,其下设四个专门委员会,分别对制度、审评和判准、给付、机构和人力等制度的细节进行研讨,最终确定了通过社会保险筹资模式来构建老人护理保障体系。“企划团”最后完成的《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体系开发研究》报告确立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理念、目标与框架。其具体内容为:(1)提倡老人生活自理和减少家庭负担的理念;(2)制度安排的基本方向为普惠型的、以使用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3)实行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参与、促进社会的互帮互助、家庭护理优先的政策原则;(4)建立以居家护理为中心、机构护理最小化的服务供给结构,采取保险金与税收相结合的混合资金支持方式;(5)根据老人身体状况,有计划地、分步骤推进LTCI,到2013年实现政策全面覆盖。可以看出,“促进企划团”在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对韩国老年护理保险的制度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政策建议,这为后面制度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3.立法实施。为了将“促进企划团”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运用到实践当中,2004年3月,以保健福利部社会福利政策室长为团长、健康保险相关人员和保健社会研究所研究员等为成员组成了“公共老年人护理保障制度事务企划团”,参与了制度具体实行计划和法律条文拟定以及试点模式的研讨。这为LTCI政策在2005年5月开始试点和同年10月《老年人护理保障法》进入立法预备阶段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可以看出,韩国LTCI历时两年零六个月便完成了从政策企划到立法预备案颁布。最终,韩国于2007年4月,颁布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法》。该法的具体实施非常符合韩国当时以社会服务为重心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和老年人护理服务从残补型向普惠型转变的趋势。
三、结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能否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好坏的重要标志。通过对偿债能力的分析,可以考察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和风险,有助于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企业偿债能力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取决于财务分析中体现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上,即企业的安全性。企业的安全性有两方面含义:能偿还企业的到期财务负担;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入。这两个因素应同时满足。由于偿债能力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评价,所以在评价分析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重要问题的遗漏,现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从量化资料的角度看
(一) 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区别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以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即企业以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反映企业偿付日常到期债务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当前财务能力,特别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冻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有无足够的能力偿还长期负债的本金和利息。如果说,一个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很强,这并不代表这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一定很强,因为,在短期偿债能力很弱的情况下,企业就会被迫通过出售长期资产来偿还短期债务,严重时就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相反,如果一个企业虽然具有较充足的现金或近期变现的流动资产,但是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很弱,这将导致企业缺乏更多的资产进行长期投资,使企业的经营规模难以扩大,盈利水平难以提高。
(二)重视负债的规模和构成。
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1.由企业的所有者投资。
2.由企业债权人提供。所以在分析偿债能力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负债规模,当企业的负债既能为企业周转资金带来方便,又能及时偿还时,这样的负债规模是最可取的。同样,负债的结构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分别偿还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如果忽视了负债的结构,那么就会给某一方面负债的偿还造成不容易缓解的压力。
(三)充分考虑现金流量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由企业的资产来作为保障的,都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来进行静态的分析。这种思维模式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企业发展角度考虑,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以放弃所有的资产来清偿现有的债务,还可能存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变现能力差等问题,这就会大大影响到资产负债率指标的可用价值。对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应该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来考虑,既考虑到资产的规模,又应该以持续经营为基本前提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正常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债务主要要用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来偿还,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时候,不可忽视现金流量对企业的影响。
关键词:护理;科研;分析
任何一门独立发展的学科其科研水平高低代表了整个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医疗模式转变,医疗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护理专业的持续发展需要护理科研水平的依托,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科研水平乃大势所趋。护理研究是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临床护理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用现代化护理理论不能解释或解释不清的现象,采用常规护理操作技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揭示只写未知现象的实质,达到推动护理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1]。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护理科研现状存在众多问题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学历护理科研人才缺失 国际发达国家注册护士一般均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而我国护理人员学历大多为中专水平,国家教委在1987年提出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科研的初步能力[2],由于工作性质与分配制度的影响,一部分本科护理毕业生不愿意在临床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不断转行,造成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学历护理人员流失。
1.2缺少科研信息来源 Mehrdad[3]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的护理实践不以科研成果为基础。基层护理人员由于临床工作繁重,压力过大,身体与心理过度透支,使其很难有固定的时间阅读专业期刊书籍,无法了解最新的国内外护理科研动态,由于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没有得到过护理科研方面的专业培训,在临床实践工作中缺乏科研敏感度,往往错失了发现问题进行科研创新的机会。
1.3科研能力储备不足 由于护理人员学历相对较低,没有系统学习科研、统计学方法的机会,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发现问题能力弱,科研素材累积较难,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对护理科研缺乏热忱。
1.4各级主管本门对护理人员科研工作长期忽视 长期以来,不少主管领导对护理科研工作存在认知上的偏见,认为护理无非是打针、发药等重复性体力劳动,不需要科研,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护理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2对策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自2009年开始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激励与奖励政策,将护理科研工作纳入发展规划中,加大护理科研的支持与投入,并施行以下举措:
2.1注重招收高学历护理人员,奠定护理科研人才基础 我院为三级甲等脑系专科医院,全院职工1000余人,在职护理人员432人, 学历状况:中专及职高学历51人,占11.8%;专科学 历186人,占43.1%;本科学历189人,占43.8;硕士学历6人,占1.39%,见表1。
职称分布情况:初级职称(士)72人,初级职称(师)168人,占全体护理人员55.6%;中级职称180人,占41.7%;高级职称12人,占2.78%。
2.2加大护理科研基础投入,购置护理专业期刊书籍、建立电子阅览室 号召临床护理人员参与到科研中来,发现科研选题后由院内提供前期科研资金,建立护理科研数据库,产出高水平论文,作为后期向更高级基金申报的基础;增加图书馆护理专业期刊杂志的订阅数量,投入百余万元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购置15台电脑并定制专业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平台,延长阅览时间,为临床护理人员查阅资料提供便利条件。
2.3加强学术交流 建立护理科研核心小组 医院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经费中为护理专项拨款100万,可保证每年提供一定比例的学术交流经费,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员外出参加各级各类专业领域学术交流会议及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建立护理科研核心小组,选拔临床具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高学历护理人员帮带低学历人员,利用高学历护士掌握的科研基础知识与能力进行院内互助交流,共同申报课题成果。
2.4出台科研奖励制度 激发基层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 每年将科研立项、论文数据进行分级统计,对局级及以上的科研立项课题经费除等额匹配外,还根据获资助数额进行一定比例的奖励,上不封顶;对于发表高水平论文给予大额奖励,如中华刊2000~5000元不等,SCI按影响因子乘以系数2进行奖励,以上奖励均以现金形式发放,至2013年奖励总额已超过百余万元,极大的刺激了护理人员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以我院2008年至2013年护理科研发展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实施以上举措后,产出护理科研成果5项,立项课题2项,其经费由医院科研经费全额匹配,实现了护理科研零的突破,其中政策实施后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发表上体现的更为突出,2009-2013年共发表护理专业论文1790篇,年平均发表358篇;人均发表4.14篇;年人均发表0.83篇,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由此可见,通过针对性实施扶持举措后,挖掘了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激发了广大临床基层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但还要看到,护理科研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与各级领导的重视,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与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护理管理体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规划与目标,奖励护理科研成绩突出者,活跃护理科研学术气氛,提高护理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程金莲,褚银平,韩世范,等.临床护理人员科研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4(3):209-213.
目前护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尽合理,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当今护生的要求。迫切要求我们针对现在的教育具体分析研究,探讨适合现代护理教育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沟通不足:我院护理系教师仅局限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对学生思想、生活不管,不注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及热爱专业的态度。
1.2 观念滞后:由于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根深蒂固,教学管理者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扩大招生、改善办学条件等硬件设施投入,而对教师继续教育等软件投入相对较少。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机会和精力去系统地完成护理知识的更新,导致护理教学不能真正体现整体护理的特色。
1.3 尚未完全突破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护理教育长期沿用培养医生的模式来培养护士,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基本沿袭于医疗专业,即医疗专业压缩后加护理,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
1.4 课程设置欠全面:护理课程设置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不够。
1.5 专业性人才缺乏:护理师资薄弱与当前迅猛发展的护理事业不相适应。一是表现在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偏低,主要由大专、本科学历组成,二是缺乏人文社科专业的人才,如心理护理学、社会学等;三是知识老化,虽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现代护理学知识相对薄弱;四是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仍以课堂灌输式为主。
1.6 科研能力不足:尽管近年来护理领域的论文显著增加,但文章总体质量不高,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1.7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手段单一。
2 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要求护理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即对学生有个客观、准确的认识。护理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二是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包括职业素养、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三是护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教师具备了各方面较高的素养后,才能有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2 培养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加强专业教师的培训,推行“导师”制,加强 “传帮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2)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深造学习,以取得更高的学历,或到医院顶岗上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3)邀请护理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并从医院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主管护士做兼职教师;(4)尽早开出新课程,以适应护理教学改革的需要;(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极力倡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摄取护理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护理教学,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探索教育改革新方法、新思路,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进行教学研究和交流,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2.3 护理教育摆脱医疗模式: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共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护理教育注重护生的逻辑性思维、独立工作能力、交流能力、与人相处能力、推理能力、学习应用能力、世界性知识,形成生活价值目标和领导能力。
2.4 课程设置以护理科学知识为主:护理教育减少医疗及公共科的比重,增加护理科学知识包括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心理护理教育、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知识的比重。
2.5 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预习、讨论时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设想,然后综合分析。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设立整体护理模拟病房,教师准备典型病例的标准护理计划,以引导式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分组进入模拟病房作情景设置、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分别体验病人、护士及家属。然后大家自由发言,提出护理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讲解此类病人症状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标准护理计划的运用。要求每位学生写一份实验报告。
论文关键词: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气胸和护理至关重要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通气受限,而通气受限即可由于气道狭窄也可因肺弹性回缩力的减弱而引起⑴。自发性气胸阻塞性肺气肿并发症之一。我科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42例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气胸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2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38岁-92岁。通过给予吸氧、止咳化痰、解痉、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使用呼吸兴奋剂等药物治疗,并及时有效地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以缓解症状。通过护士精心护理39例患者病人康复痊愈出院。2例合并肺部感染心衰死亡。
2.护理
2.1病房温度、湿度: 保持病室温度在18℃~20℃,湿度50%~70%,定时开窗通风,并减少呼吸道疾病的传播
2.2病情观察:由于该病患者基础病严重,合并急性气胸时往往无明显胸痛,加之患者心肺功能差或病情危重,不能及时进行胸部X线检查鉴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急性自发性气胸。出现下列情况应警惕气胸(1)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突发性气促,呼吸困难加重伴刺激性干咳或胸痛;(2)肺部新出现广泛哮鸣音或突然哮鸣音增多,但肺部一侧或局部出现呼吸音消失,经支气管扩张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呼吸困难不能缓解者;(3)患者烦躁、大汗淋漓、紫绀迅速加重,双侧呼吸音改变不一致者;(4)有气管移位、局限性或患侧呼吸音消失者, 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3]
2.3氧气吸入:氧疗可提高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增加向组织的供氧能力, 改善缺氧状况。继发气胸呼吸困难时可短暂高流量吸氧, 缓解期主张低流量(1~ 2 L ?m in) 低浓度(24%~ 28% ) 持续吸氧, 应维持3~ 4 周以上。
2.4做好抢救器械、物品、准备,及时配合医生抢救。只要病情不是需立即抢救时,应在做好抢救准备的情况下,立即行X线胸片检查。对重症不能进行X线检查者,当搔抓试验阳性护理论文,(其方法为将听诊器胸件放在胸骨中部,然后在距中线4~6cm处,用钝器或手指轻轻搔抓两侧胸壁,气胸侧可听到粗糙的音响):高度怀疑气胸患者,协助医生在患侧呼吸音明显减弱或消失部位谨慎地进行胸腔试穿,如穿刺后抽出气体,诊断即可成立。
2.5配合做好胸腔闭式引流: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合并急性自发性气胸时,由于原有肺功能不全,通气和换气功能进一步下降,临床症状轻重与气胸程度往往无相关性,即使少量气体(20%以下) 压迫肺脏,也可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或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故诊断一经明确,应立即行胸腔减压治疗,排气以施行水封瓶闭式引流为佳,情况紧急时可用大量注射针头刺入胸腔排气或50ml注射器用胶管与针头连接刺入患侧胸腔连续抽气,待症状缓解后行水封瓶闭式引流[4]论文的格式。留置胸导管经负压装置抽吸积液、积气,使肺脏尽快膨胀,保证气体在肺内交换正常进行,促使静脉向心回流,负压吸引过程中要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排出速度及排出量,引流管道是否通畅,不使管道受压、扭转、脱落,水封瓶要低于患者胸腔,以免瓶内液体倒流入胸腔引起感染。若遇引流管阻塞时可冲洗或更换。可采用定时挤捏引流管的方法以明显减少阻塞的发生率,应帮助患者起坐及变换,使引流充分通畅。
2.6心理护理: 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是一组慢性炎症疾病,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和呼吸困难,致使身心不适,活动受限。由于疾病呈慢性进程,迁延不愈,气胸又极易复发,致使患者肺功能及体质每次降下,劳动能力日益减退,需要长期就医,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焦虑、烦躁,遇事易激怒等负性情绪,或是出现过度对躯体关注过度对药物依赖等情况。同时也会使恢复期患者因害怕活动诱发或加重症状而不配合功能锻炼,影响治疗效果。护士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尽量排除恐惧、忧虑的心情。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动作要轻柔、耐心、细致,多向患者做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在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情绪基础上,要对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家属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焦虑的原因,从而得到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理解与支持。指导和帮助其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如嘱患者戒烟,循序渐进地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和适当体育锻炼,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2.7康复宣教: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等护理论文,同时还应认真做好病人宣教是预防气胸发生及复发的重要措施:告知从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要开始注意。首先要注意保持心情愉快,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多安排休息,尽量避免强体力劳动,不要用力屏气,如吹喇叭及吹萨克斯风等;对于有肺部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哮喘患者应预防哮喘发作,慢性支气管炎及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应积极控制感染症状。认真做好自我护理以减少复发机会:(1)术后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卧床休息.(2)避免用力和屏气动作,保持大便通畅,2天以上未解大便应采取有效措施。(3)病人应戒烟,平时注意补充营养,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素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4)气胸出院后3到6个月不要做牵拉动作,廓胸运动,以防诱发气胸。(5)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另外,比利时科学家最近指出,有气胸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避免到剧院、电影院等有可能出现高分贝音量的公共场所。
3:小结
[参考文献]
[1][2]姚景鹏,内科护理。2007年版
[3]张敦华.实用胸膜疾病学[M].第1版.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12315.
[4]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中国后勤卫生部出版,1998:111112.。
关键词基层培训;老年护理培训;培训模块;课程评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严重的冲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2015年,我院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组织了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由当地卫生部门推荐具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的护理人员。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老年护理能力,并在其工作的西部基层地域形成辐射。现将该次老年临床护理培训班的课程设计及效果评价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接受日本笹川医学会专项经费援助的16名西部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16名学员是来自西部地区的注册护士,全部为女性,年龄26~49岁,平均年龄(34.31±6.00)岁;参加护理工作年限4~31年,平均年限(14.56±7.83)年;16个学员都有老年护理相关经验。其中学历分别为中专1人,大专8人,本科7人;职称为护士1人,护师10人,主管护师4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士10,护士长6人;医院级别为一级4人,二级12人。
1.2方法
1.2.1培训模块设计本次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1-3],与“培养能够形成地域辐射力的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相结合,初步形成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综合征、老年综合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的课程框架。邀请本院从事老年医学工作的医生、护士和护理管理者共计6人进行专家咨询,结合专家意见,课程模块最后确定为职业人文、护理管理与研究、老年常见病、老年常见病护理、生理平衡与促进、专业技能模块以及护理安全七个模块。1.2.2调查工具本次研究发出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其中有效问卷16分,有效回收率100%。1.2.2.1一般资料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被调查者的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工作年限、职称、职务、工作医院级别等资料。1.2.2.2培训模块需求评价量表针对培训课程的七个模块设计调差问卷,量化被调查者对培训各模块的需求,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很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重要=1分),在培训前进行评价。1.2.2.3培训课程需求评价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评价对课程的需求,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价。1.2.2.4课程授课效果评价量表对全部的30个课程按照likert5级评分赋值(非常认可=5分、认可=4分、一般=3分、不认可=2分、非常不认可=1分),在培训结束后就课程授课效果进行评价。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计量指标应用(x—±s)进行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七个模块的需求评价结果
见表1。
2.2课程需求和授课效果评价
见表2。在课程需求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人营养管理。在课程效果评价中,排名在前五位的课程依次为磁性护理文化,压力管理,老年患者皮肤管理,如何预防老年患者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排名在后五位的是综述论文的写作,老年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老年慢性疼痛药物的治疗进展,老年骨关节炎的诊断和预防,PICC置管维护。
3讨论
3.1老年护理安全的课程需求是热点问题
模块需求评价中老年安全模块是排在第一位,均值(4.82±0.39)分。课程需求和效果评价中:老年患者的皮肤管理、预防老年人误吸、老年人跌倒的管理评分在排名在前五。这与王燕[3]在研究中阐述近十年老年护理文献热点分布是比较一致的。在临床老年护理的实践中,跌倒是造成老人事故伤害的第二大诱因,非致死跌倒所造成的医疗损耗与重大经济成本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4]。压疮也是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压疮发生率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5]。护理安全在老年护理中均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于春妮等[6]对270名护理人员对老年安全护理知识自我评价情况结果显示,护理人员自觉老年安全护理知识总体上缺乏。可见,老年护理工作者护理安全意识高,但是安全知识欠缺。所以在培训过程中,设置安全模块讲授老年安全护理的相关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3.2自我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培训的需求很大
在整个课程需求评价和效果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两个课程是压力管理和磁性护理文化,均值为(4.93±0.26),这样的结果与国内老年护理现状有关。国内老年护理工作压力大、工作强度大、有效工作时间低、工作环境恶劣,导致基层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的从业压力大、离职愿望高[7]。戴付敏等[8]在一个高年资护士长期从事老年护理的意愿调查结果中也指出高年资护士中仅小部分愿意从事老年长期护理服务(32.8%)。为基层老年护理人员提供磁性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把更多的护理人员留在老年护理岗位;同时,提供压力管理的技巧和方法,有助于他们积极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
3.3基层老年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尚有待加强,科研授课需要因人制宜
本次课程中“护理综述的书写”,所请的专家是知名护理院校的知名科研专家,在我院的多次护理研究培训效果评价都非常高。然而在本次基层老年护理培训班的需求和效果评价该课程得分均为所有课程的最低分。无独有偶,吴园秀[9]、刘宇等[10]亦在文献中提及大多数从事基层老年护理的护士更多关注的是临床护理技能的培养,而对老年护理理论的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尚不够重视。可见,在做基层老年护理科研培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授课对象的科研基础,因人制宜。
3.4PICC等成本高、操作风险大的护理技术在基层老年护理培训中需求较低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在新护士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提高新护士的教学技能。方法将2007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5名为观察组,2006年7月入院的新护士83名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进行教学技能培训。结果观察组除演示和板书技能外,导入、教学语言、提问等8种教学技能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形成于美国2O世纪6O年代的教育改革运动。此教学方法是在“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摄录像设备实录受训者的教学行为并分析评价,以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后来逐步完善形成了一种微格教学方法。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教学理论、科学方法论、视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系统训练师范专业学生和在职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理论和方法,它是通过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各项教学技能逐一进行学习和训练,从而集中解决某一特定技能的教学行为。微格教学系统从构成看,它基本上是一个专门化的小型演播室,尤其对摄录像设备要求较高,不利于其推广。鉴此,笔者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对我院2007年7月入院的85名新护士进行为期一年教学技能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2007年人院新护士168人,男21人、女147人,年龄21~25岁,平均22.7岁。学历:专科92人,本科76人。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医学基础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外,还系统学习了《护理教育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将2007年7月的新护士85名作为观察组,2006年7月的新护士83名作为对照组。两组性别、年龄、学历、学习课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教学技能培训方法观察组采用模拟微格教学训练法,即采用微格教学方法,但不采用摄录像设备,具体为:第一步,受训者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微格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技能分类、课堂教学观察方法等。同时指导老师说明教学目的和任务,安排训练程序,说明评价标准。第二步,微格教学理论有导人、教学语言、提问、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组织、结束10种技能。以导入技能的培训为例说明,讲解的题目为《原发性肝癌》,指导老师先上台示范。在讲课的开始展示一张图片,如著名影视明星傅彪的一张剧照,老师开始提问:这位明星大家可能都见过,我也很爱看他演的作品,可惜他已不在人世了,那他到底是患什么病去世的呢?预想新护士的答案:肝癌。老师接着说:为什么肝癌如此厉害,竞能夺走一名当红明星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疾病。指导老师给大家示范结束后,每位受训者轮流上台进行导人技能的示范。然后,其他受训者和指导老师给出评价,导人技能训练的评价标准是:①能引起学生兴趣,集中其注意力;②能自然引入课题,衔接紧密、恰当;③与新知识联系密切,目的明确;④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境;⑤讲话感情充沛,语言清晰;⑥导人时间掌握得当,紧凑;⑦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评价结果显示该受训者导人技能合格,则该名受训者可进行下一个教学技能的学习和实践;如果不合格则根据反馈评价的结果重新修改教案。进行微格教学再实践,反复训练,达到充分掌握教学技能,直至合格。第三步,当1O种技能全部训练完成后,组织受训者进行试讲,试讲必须综合运用之前学习的1O种技能。做到对各种教学技能熟练运用,融会贯通,真正学到当老师的本领。培训周期为1年,前1O个月进行1O种教学技能的训练,最后2个月进行试讲。培训时间为每月月中和月末的一天下午,时间为3h。指导老师为护理部选取的各科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等。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培训方法,即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然后试讲,老师再进行综合点评。培训时间与观察组同。
1.2.2评价方法两组培训结束后进行试讲,试讲内容为各受训者所在科室的常见疾病,肘间为lOmin。由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并长期从事临床及理论授课的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带教老师30名对两组进行教学评价。评价表为学校编制的教学评价表,内容包括我国规定的十大教学技能的评价标准,每种教学技能的满分为10分,总分为100分。所有评委的平均分为该名受训者的最后分数。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行t检验,检验水准a一0.05。
2结果
培训后对照组教学技能总分为(79.3±3.7)分,观察组为(94.6±2.9)分,两组比较,t一29.87,P
3讨论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的教学医院,护理部每年承担大量的理论授课及临床教学任务,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教学技能丰富的老师。临床护士既要承担理论授课和临床教学,扮演老师角色,平时又要应付繁重的临床工作,比较注重专科理论及临床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但教学技能的培训欠缺。而教学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和临床教学质量的手段之一。新护士是医院未来进行护理教学的生力军,其理论知识扎实,但教学技能缺乏,只有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培训,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教学质量。一名护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主要由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所决定。知识的掌握在于临床长期的积累和自己不断的学习,教学技能则是一个在短期内可以改变的因素。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格化管理[1]。为探讨柔性管理对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影响,首先对感染科护理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再针对存在问题对护士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人本管理、行为管理等柔性管理措施。改善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凝聚力、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现将在感染二科进行柔性管理的具体做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3月感染二科全体护士13名,均为女性,年龄19~35岁。学历:本科3名,大专6名,中专4名。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8名;工作年限2~12年;编制:正式护士3名,人事:10名。婚姻状态:未婚5名,已婚8名;子女状况:育有子女7人,子女年龄5个月~10岁。
护理管理问题分析
护士工作压力大:我院为传染病专科医院,护士们每天面对的都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患者,工作中需要特别小心谨慎,不但要尊重患者、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还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的发生,且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所以,护士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即使下班在家手机也要保证通畅做到随叫随到,工作压力较大。
护士健康状况差:13名护士中卵巢囊肿1人;因工作压力较大、长期精神紧张,导致长期失眠1人,睡眠质量较差2人;因三班倒影响正常饮食导致消化系统疾病7人。
护士生活压力大:13名护士中3名在编人员,10名人事人员因工作年限不同,工资待遇差别较大,尤其是年轻护士要担负喂养幼儿的责任,经济压力较大,经常计算1个月收入可给孩子换几罐奶粉;因传染病院远离市区,交通不便,护士每天往返于家和医院时间消耗较多,尤其是中午,赶回家买菜、做饭、吃饭、清洗餐具后没有时间休息就要赶回医院上班;因工作的特殊性,生活缺乏规律,对家里老人、丈夫、孩子照顾较少,大部分护士对家人存在负疚感。
护士晋升机会少、工作积极性低:我院为二甲专科医院,床位100张,护士晋升中级和高级指标较少,不能满足护士晋升需求。护士认为工作、学习再好也没有指标晋升,工作积极性较低,不能正常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
柔性管理措施
人本管理:柔性管理策略讲究从细节入手,以心感人,以情动人,全方位、多层次的关爱职工[2],以“人性化”为标志,注重平等和尊重。护士长加强与护士的沟通,全面了解护士工作、生活、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积极主动帮助护士解决困难;排班实行预约排班法,护士将需求提前写在排班本上,护士长根据工作需求和护士需求合理排班,允许护士在告知护士长且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调班;统计每个护士的生日,生日当天为护士调休1天,护士长利用科室手机短信群带领大家群发信息为护士祝贺,每个月抽出1天的晚餐时间组织大家会餐、护士长送生日蛋糕,大家送自制小礼物为当月过生日的护士们集体祝贺;每逢“六一”、家人生日、结婚纪念日等有特殊意义的节日,护士长尽力为有需求的护士调休1天,满足护士需求;护士生病,护士长带领科室护士们集体到医院探望;节假日分批组织护士外出旅游等。以上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护士工作生活中的压力,缓解了紧张情绪,增加了科室凝聚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家每天高高兴兴上班、轻轻松松回家。
健康管理:在科主任、医生及护士的大力支持下,病房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健康管理小组,为每位护士建立健康档案[3]。健康小组针对护士所患疾病,收集影响护士健康的各种因素,以消除或减弱护士的不良健康行为,为其提供各种健康信息,如生理、心理、营养、运动等方面的保健策略[4];督促护士定期在院内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为护士值班室增添2张床位、1台微波炉、1台电磁炉、1台空调,并安装了有线电视,方便护士吃饭和休息;调整适合本院工作的班次及上下班时间,如中午增加护理班,减轻了单个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午间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加强消毒隔离及职业暴露知识培训,确保护士安全。通过实施健康管理,护士健康行为增加,健康状况改善,7名有消化系统疾病的护士症状基本缓解,失眠护士每天基本保证6小时睡眠且睡眠质量明显提高,两年间无1例职业暴露,大家工作精力充沛,工作质量及效率明显提高。
行为管理:行为管理重点体现在民主和激励中,大家共同管理科室。护士长按护士的特长及能力,将科室护理管理工作逐项分解安排给护士负责主管。善于沟通且专业知识丰富的负责科室健康教育质量;书写水平高的负责科室护理文书质量;工作认真严谨的负责科室消毒隔离质量;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强的负责急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年轻护士负责基础护理质量;有文艺特长的负责科室文娱体育活动的组织等等,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任、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护士长每月带领责任人对各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组织大家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护士奖金按劳分配、奖优罚劣,当然还是以奖为主,以激励护士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室的护理工作中来。每个月安排护士讲课、组织护理查房,带动护士主动查找资料、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参加医院及市里理论及操作比赛获奖的予以现金奖励;组织论文比赛,引导护士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护理科研能力;采用请进来、推出去的办法,请医生及外科室老师来科室讲课,给本科室护士到全院业务学习上讲课的机会等逐步提高科室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知识及技能,体现护士价值,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
效果及体会
通过对感染科护士采取相应的人本管理、健康管理、行为管理等柔性管理措施,科室护士身心健康得到改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团队凝聚力明显增强、大家都将正性情绪积极运用于临床,主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患者满意度99.8%。在现代护理管理中,柔性管理能满足护士在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能将人与工作合为一体,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63-64.
2 赵丽娟.护士长应重视对护士实施人本化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04,4(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