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0:4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学生网购现状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调研结果表明西安大学生在网络法律行为方面存在着依法上网意识较为淡漠、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匮乏及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多样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网络环境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及大学生特定心理动机驱使和网络自律松懈等。
【关键词】
西安市;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为了解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的现状,2011年3月,选取7所高校(西安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长安大学、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外事学院)本专科各年级、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收回591份,有效收回率98.5%。
二、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存在问题的现实表现
1、依法上网意识较为淡漠
调查中被问及“你会使用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解决上网过程中遇到的纠纷吗”,11.6%的人表示“经常使用,相信法律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2.7%的人表示“偶尔使用”,41.3%的人表示“基本不使用,除非迫不得已”。在回答“你觉得自己的网络行为会不会触犯法律法规”时,50%的人表示“肯定不会”,25%的人回答“可能不会”,另外有25%的表示“有时会”。在问及“你合法的网络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选用哪种解决方案”,仅有7.4%的大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来维护”,34%的选择“进行道德谴责”,28%的选择“以牙还牙,进行报复”,还有29.8%的表示“不知道”。关于责任承担方面:有45%的大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网络行为触犯法律时敢于承担责任,而不敢承担法律责任的占31%,还有24%的人表示不确定。
2、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匮乏
调查中问及大学生“你对网络法律法规了解吗”,近74%的人回答“不太了解”,15%的人表示“根本不知道”,而回答“很了解”的大学生仅有11%。在问及“你能否区分开网络行为的违法与犯罪吗”,只有24%的大学生能够区分,52%的能够部分区分,还有23%的人不能区分。在网络法律知识的获取方面,65%的大学生表示是通过国家的普法宣传获取,自学获取的占11%,通过课堂上老师讲授获取的13.8%,未从任何渠道获取的占12.2%。
3、网络行为失范表现多样,亟待规范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3%的人表示曾散布过有损他人名誉的信息。27%的人在公共论坛中曾经嘻骂、嘲讽过他人。4.4%的人曾捏散布谣言,以讹传讹。12.5%的人承认曾通过不同渠道获取他人的邮件。13%的人参加过人肉搜索。有16%的人曾利用互联网传播、下载黄色图片、视频及电影。36%的人曾经浏览。14%的人曾试图利用计算机病毒,袭击电子邮件信箱、个人主页等。21%的人曾袭击网络防火墙以获得更快网速等。
有11%的人承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他人作品有抄袭。31%的人曾经在网上购买过盗版书籍、影视资料等。7.3%的人承认曾在货到付款的网购订单中留虚假电话、地址。19%的承认曾使用过盗号工具与黑客工具,超过12%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各种盗号工具和黑客工具。
三、大学生网络法律行为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网络环境及现实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与制约
首先,虚拟的网络化生存,淡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规范意识。网络活动的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等将传统的人与人交往,变成人与机器交往,这种虚拟的网络化生存成为网络行为违法失范的重要依托条件。网络空间在组成上采取了去中心和非层级化的扩散式结构,这使得网络行为主体的确定和行为活动的控制及责任的认定都比较困难,从而给上网者提供了很好的“隐身衣”使其可以任意的“修饰”和“包装”自己,去实施破坏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
2、高校对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大学生自接触电脑和互联网络的那刻起,“技术”和“操作技能”就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不论是学校还是教育者,关心更多的是大学生的技术长进,而忽略了“法律规范”、“规则”、“网络文明”等知识的教育与引导。
一方面,高校及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网络法律规范教育不够重视。借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从游”比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校及教育者的“水”和“前导”作用在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过程中的缺失,导致大学生网络法律知识匮乏,规范意识淡漠,对法律规范持怀疑态度。在问及“你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网络法律法规宣传活动或讲座吗?”,36.2%的大学生表示“从未参加过”,20.5%的大学生表示“形式化、没意义”,选择“对自己的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的大学生占11.1%,而表示“能了解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大学生占24%。
另一方面,高校的网络法制理论教育与网络法制实践教育脱节。我国高等院校对新形势下网络环境中法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新内容研究不够,实践不多,对大学生网络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做出快速反应,教育内容、方法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大学生对传统课堂网络法律知识传授及组织的相关宣传活动缺乏兴趣,甚至排斥,导致教学目的收效甚微甚至毫无作用。
3、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松懈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之间并不存在天堑鸿沟,两者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相互转化。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适用状况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道德自律松懈造成的。道德是人们以自身的评价标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它不由任何机关制定,也不具有强制力,只受到内心准则、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它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因而道德对网络行为的调控力量来自于网民自身的内在驱动力,是自觉的、主动的, 具有广泛性和稳定性的特点。
4、特定心理动机驱使
动机是行为的先导,个人的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内在需求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违法失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利益、炫耀、猎奇、宣泄等特定心理动机的驱使。个别学生在追逐利益的驱使下,行为发生严重变异,甚至为了钱财不惜铤而走险,从事非法活动,如在网络交易活动所为的“欺诈”、“诈骗”、“盗窃”等行为,正是在物质利益和经济回报的诱惑与驱使下做出的违法犯罪行为。另外,随着人的社会化,个体的压抑会越来越多,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压力变大,心态也变得复杂,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而带来焦虑、失望或困惑等。出于排解这种压力和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大学生经常会选择网上宣泄,部分心理素质欠佳的大学生会实施一些不负责任的行为,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使网络的“人文环境”遭受到污染和破坏,甚至使他人的合法权益无辜遭遇侵害。
【作者简介】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生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10-02
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网络发展之初,仅用于开展科学研究和传递情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网络旋风开始席卷全球,网络的使用以指数形式递增。从用户数量来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报告,截止2013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截至2011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32亿,占青少年总体的64.4%[基金项目: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社科联2013年度专项调研课题(青少年工作研究)(QSNYJ2013124)],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网络媒体,得到了全国青少年(青少年,心理学家通常将青少年期的年龄界定为11岁左右到21岁左右,大致相当于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的认可和追捧。它已经涉及到青少年生活的几乎每一个方面。无可否认,网络正在不断重塑我们的生活。尽管对网络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但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河南省属于中原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发展起步晚,经济水平还远远跟不上沿海城市,而河南省又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用工需求少,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城镇失业人员增多,于是出现了大量河南人外出务工,衍生出了一些新群体“留守青少年”、“新生代青年农民工”等等,另外,手机等终端的普及也给网络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这是河南省的社会特征。从上文的数据中可知青少年是网络用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建立亲密社会关系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所面临的网络互动与现实社会互动的冲突也最多。
鉴于河南省青少年的新情况以及网络生活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本研究以河南省青少年为调查样本,主要从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等方面调查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具有建设行、可实施的建议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河南省的两所高中、两所初中以及一所职业学校的308名学生接受了调查,完整回答了《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此量表参考了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86%,其中男生占57%,女生占43%,年龄主要集中在12―18岁,来自城市的约占52%,来自非城市的约占48%。
2.研究方法
参考北京大学赵国栋等编制的《北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量表》【3】,删除原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方面的调查,增加适用于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的项目,修订原有项目表述以便适合青少年,最终形成本次调查量表《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量表》。本量表主要由人口统计变量和量表组成,其中量表又由几部分组成:网络基本使用情况;网络使用频率、网络使用能力;网络使用活动;网络使用动机;对网络的观点。量表内各条目按照1-5级评分,1分:非常不同意;2分:比较不同意;3分:中立;4分:比较同意;5分:非常同意。
3.填表方法
在正式实施问卷调查时,研究者在班级的自习课上进行发放,郑州市外的由班主任在自习课发放指导学生填写,所有的施测者按照统一的指导语指导学生填写,任何量表只要有一整个项目未填,即按无效回答处理,不计入统计分析。
4.统计方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原始数据输入到Excel数据模版里,使用SPSS17.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结果
在填写问卷的学生中,63.2%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其中88%的人使用的是台式机,只有12%的学生使用的是笔记本,相比于大学生拥有电脑的普遍性,仍然有36.8%的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电脑;在上网频率这个项目中,有占一半的学生回答“偶尔上网”,只有24%的学生表示经常上网、几乎每天上网、每天必然上网;在上网地点上,55.2%选择的是在自己家里上网,27%的选择在网吧上网;在上网时使用的电子设备选项上,用台式机和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一样,都超过了30%。在每周平均的上网时间上,总的平均时间达到17.43小时,平均2.5小时/天。
在网络使用活动项目上,问卷数据显示青少年只是偶尔会通过互联网搜索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下载学习资料、观看视频教程等进行网络学习;青少年网民网络应用的娱乐化特点比较突出,达到85.8%,青少年的网络音乐、网络视频和网络游戏使用率分别占比例处于前列;网络沟通交流上也表现得非常活跃,即时通信、微博、社交网站和个人空间的使用率也高于网络学习的,经常在网络上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的达到75.3%;青少年网民网络购物行为较少,86.8%的青少年表示不经常网购;73.9%的青少年表示自己目前的休闲娱乐多半与科技产品有关(上网、游戏、听歌);而在其他的例如:在网络上经常做现实不允许做的事(19%)、我喜欢在网络发表我的看法和观点(29.4%);在互联网里找志同道合的朋友(24.5%)等等这些脱离社会的行为青少年并不如我们所预先认为的高比例。
在网络使用能力项目中,65.9%的青少年不认为上网和操作浏览器软件对于自己是很容易的;71.6%的青少年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有关电脑使用的各种基本技能和方法;只有13.1%的人认为自己是个电脑高手;73%的人不认为学会使用各种网络技术是容易的;83.7%的人不会解答自己身边同学问的关于互联网的问题。
在网络使用动机项目上,较显著的特点是,青少年上网没有特别明显的动机,达到30%以上的几个动机分别是:和朋友分享心情(30.2);增进与家人、朋友的感情(31.4);为了休闲娱乐(35.3);为了缓解压力(39.3%)。在其他动机如为了节省电话费、及时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实现自我价值等上,青少年大部分都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只有少数人有这些动机。
在对互联网的观点项目上,分别只有不到20%的青少年认为在网络中自己更有成就感;认为自己喜欢网络交流方式;认为在网络中感到兴奋和快乐;认为网络可以激发创造力;认为在网络中很容易找到归属感。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保持一个客观中立的态度,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家认为互联网是积极向上的,是能改变生活的,在“网络可以帮我提高现实技能(如沟通技能)”;“认为科技和网络技术发展得太迅速”;“认为互联网几乎对我的生活中的各个部分都起到很大促进作用”项目上的比例达到20%以上甚至30%。
三、问题与对策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青少年网络使用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糟糕,虽然使用的项目目的等方面与设想的不同,但从大体的结果来看还在可控之中。下边讨论下青少年网络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1.主要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网络生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使用项目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音乐、视频、游戏以及社交网站与软件。
从统计结果上来看,青少年使用网络的项目奉行娱乐至上,很少触及下载学习资料、讨论学习问题、网络视频学习等内容,并且电脑使用时间较长,2.5小时/天,这应该与青少年平时课业任务较重,压力较大有关,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使用中,娱乐项目占了绝大部分。
1.2在网上做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比例虽然不高,但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网络上做一些现实中不能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自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不允许青少年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平时认为的网络危害,另一方面是现实中无法操作的事情,比如与较远地方的同学亲友联系等等。前者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要进行监管和教育,防止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1.3上网动机不明确,需要引导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网络,没有一个主要动机,所有项目都比较平均,但是从上文使用情况来看,最终选择娱乐项目的占绝对比重,与原始动机不明确不符。
1.4使用网络能力不足,需要提高网络使用能力
在统计中可以看出,上网时出现问题,青少年并不知道如何解决上网问题,对网络问题处理能力不足,当出现问题时不能自己解决或者帮别人解决问题,需要给青少年一指导,帮助其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使用项目以及使用能力方面的问题,引导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处理问题,并且防止网络对青少年造成伤害,提出以下对策:
2.1加强网络管理力度,防止对青少年造成伤害
青少年主要使用网络音乐、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在不适合青少年的音乐、视频、音乐中增加限制,防止青少年接触到不健康的娱乐项目,造成身心的损害;家长应指导青少年网络使用,帮助青少年在上网设备上屏蔽不健康信息,经常检查青少年网络设备,加强监管;网吧监管要加强,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拒绝进入,一旦发现有网吧接收青少年上网,直接关门整顿;净化网络环境,把毒源清除出网络。
2.2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减少网络使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增加青少年的户外活动时间,多组织大集体活动,减少青少年无聊独处时间,让青少年融入大集体,同时也能在长辈的指导下学习到更多的社会技能,拉近家长、教师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建造和谐家庭、和谐校园,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家长和学校要做好沟通,多交流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解青少年的真正想法,更好的处理青少年遇到的困惑。
2.3学校增加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以及解决网络问题。
中学应开始计算机课程,介绍计算机文化,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当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处理方法;多进行网络使用方面的介绍和活动,让青少年了解更多的网络知识;教授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学习,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通过调查、统计和分析,针对河南省青少年网络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部分已经可以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其他措施需要监管部门、学校、家长通力合作,尽最大努力引导、教授青少年合理、健康使用网络。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的让青少年不受网络的侵害,正确获得知识。但由于提出的措施还未全面,后续需要在大范围内检测相关措施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提出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pdf》.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pdf》.
[3]赵国栋等 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之聚类分析:以北京大学为例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vol.8,No.4 (147-162) 2010.10.
[4]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7.
[5]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2010-07-15].http:///special/cnnic26/.
[6] 石绍华,高晶:北京市青少年的上网情况及心理发展调查报告。北京市政府、共青团市委编,2002年.
[7]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8]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J] .社会学研究.1995 ,(4) :41-48.
[9]侯磷.网络消费行为对生活方式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7:33-34.
[10]吴明隆. SPSS 统计应用实务[M] .台北文魁信息股份公司,2000.
[11]郭良, 卜卫.2003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西宁、呼和浩特青少年互联网采用、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