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0: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科学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就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教育整体来看,尽管我国高中地理教育范围内容得到了相应的扩大,但就某些方面来说,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在地理学习中老师还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等)来说,学校还未认识到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地理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严重影响着其教学质量。其次,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也是影响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改变,国际上地理教学内容及教育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纵观我国高中地理教育,其教学内容相较于其他国家,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对国际教育形式的不了解,导致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其教育内容也较为单一,没有紧跟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最后,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教育模式多为集体式授课,在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单方面进行知识的灌输,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学生需要学什么,仅注重知识理论的灌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仅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加之,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影响其地理教学质量。制约着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
二、新时期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方法及改革创新分析
(一)改革创新科学教育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国教育主要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地理教育按其教学内容被划分为文科。在传统的教学中,文科类教学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地理内容僵硬化、教条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地理教学产生厌恶,缺乏学习兴趣。降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老师应积极改善地理教学方法。如举行一些地理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的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二)充分挖掘地理学科优势,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式,开发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是一门充满时空广远性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所处环境不断进行研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作用。高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地理教学中多穿插一些奇异事物或者奇异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学习。
(三)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所需,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情境教学法是当今教学的主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所需。针对学生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学习情境,在地理情境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根据学生问题进行解答分析。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真正目的。
(四)充分结合当前先进信息技术,扩大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达。在各行各业中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教学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从而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注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非常重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学生思维层面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想要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首先需要教师们改变教学观念。自主学习能力中首先凸显的就是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也就是说教师要给学生们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与锻炼。许多时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主体性体现都不够明显,教师往往是课堂中的主导,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模式与节奏,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十分被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会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理解能力也得不到发展,课堂教学效率也十分低下。
因此,教师们很有必要在这一点上积极做出改善。在学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节内容时,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我会有意识的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在给学生们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我会加入许多实例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还会和学生们就谈到的这些实例展开分析探究,并且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个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这也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备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案设计不仅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也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指引。教师应当优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环节。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丰富与拓宽,这个过程也能够留给学生们更多思考与体验的空间,可以深化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帮助。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研讨课程,我组织学生们就“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展开了相关探究。在展开具体教学前,首先我做了较为详细的教学设计:本节内容会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第二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本节课完成第1课时,主要是探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内容涉及黄土高原区的气候、地貌、内外力作用、经济发展状况等知识。本节课知识跨度大,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索,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明确的认识,从而认识到治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正确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第2课时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打下基础,同时为分析其他区域的存在问题及治理找出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整个教学设计中十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很多学生间交流探讨与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凸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才能够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让这个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提高学习动机
想要有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才会有针对性地展开学习实践,才会在地理课程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才会借助更多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来进行有效思考与知识体验。学习动机不仅是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原动力,这也能够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只有具备这些正确的指引,学生们才能够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在过程中有更多收获。以“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的教学过程为例。
在展开课堂教学前,我会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会让大家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不少学生在基本了解了这节内容的主干部分后都制订了学习目标。有的学生谈到希望学完本节内容后能够通过实例说明区域发展受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也有学生谈到自己希望能够通过实例分析认识区域发展具有自身规律,并能说出区域发展的各个阶段;还有学生说希望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能力。
城市、镇、城镇、乡镇高中地理下册(必修)课本(1995年第4版,以下简称“课本”)160页谈到城市的形成和发展。170页提到我国城市、镇的数目,并指出,“这些城镇……”。172页谈到“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方针”包括“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乡镇”。
城镇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人类居住地。目前还难以找到符合各学科、世界各地和各不同时代的城镇的定义。一般说来,城镇聚居的人口数量多,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是一定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有街道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世界各国划分城镇和乡村的标准很不一致,最常见的是按集聚人口规模划分城镇和乡村。多数国家以100人~10000人为城镇人口最低界线。有些国家还采用人口密度、非农业人口比重、行政地位等级高低等作为划分城乡的参考指标。
我国现行的建制镇标准是1984年规定的。县政府驻地和有2000以上非农业人口聚居的乡政府驻地可以建镇,实际上,现在很多镇的非农业人口规模低于法定标准。1986年,民政部调整了设市标准,规定以非农业人口6万人以上作为设市标准,同时增加了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的指标。
严格地说,只有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但在很多不严密的情况下,城市常作为城镇居民点的总称。
“ 乡镇”中的“镇”,是指建制镇,“乡”不够建制镇条件。乡行政中心多数具有层次较低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施,并联系着周围一定范围的乡村,习惯上称为集镇,是介于乡村和城镇间的过渡型居民点,属乡村居民点。
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城市化(城镇化)是乡村变成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理解,不同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很难给城市化下个各学科都接受的定义。
课本也没下定义,只指出这一过程中几个方面的变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也有多种,但能被各家接受的是指人口统计学指标,其中最简明、资料最易得、因而也是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课本161页指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
在城市化初期阶段,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下,剩余农产品有限,在一段时间里,人口增长速度不是太快,现代工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资金不足。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如19世纪初的美国和当今部分欠发达地区。
城市化中期,随着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建设规模和速度加快,需要大量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提高,为非农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日益可靠的粮食、原料和劳动力。营养卫生和医疗技术的改进,使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猛增并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人口比重从原来30%~40%猛增到60%~70%,是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如19世纪的英国和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后期,人口再生产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阶段,从事农业的绝对人口规模已经不大,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显著放慢,甚至停滞。现代工业因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工业上剩余的大量劳动力调整到第三产业。城市化进入高度城市化后,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如当今许多发达国家。
课本谈了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要因此产生误解而否定城市化。城市化是现代工业和技术进步的产物,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总的趋势与经济发展同步。城市发展为生产、交换、生活提供了方便,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伴随城市化而来的经济发展,又导致城市人口出生率的下降。
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课本谈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前者城市化速度超过后者,除了因为这两类国家分别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和后期缓慢阶段外,还因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工业发展所需的人口增长速度,即“过度城市化”或“早熟的城市化”。这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后果,如印度在60年代~70年代较典型,加尔各答住茅屋、草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67%。
1.题目的方向确定。
(1)领会课标精神。
认认真真地阅读课标与考试大纲条文,深刻地领会其精神,选择最终(有些题目要求可低些,作为过渡)能符合要求的题目,是校本题目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浏览各种题目。
即大量浏览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相关的题目,以知识点为单位,分析其要求(识记、理解、能力等),然后进行综合比较(取出现频率较高的,舍去一些偶然出现的),确定应达到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作为校本题目的参照系。
(3)确定题目的难易度。
在校本题目的编写中,难度怎样确定?难易题的比例是多少?很难有一种统一的模式。据笔者的经验,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学生做题目要难易度适当,如果题目难度太高,就会失去兴趣,产生恶性循环,教师在平时要注意长期积累经验,以此作为编写校本题目的依据,这就是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统计作业、考试中相关题目的难度值(通过率),反复比较、综合分析,确定哪些该入选,哪些该舍去。关于难易题的分布问题。对于层次高的学校(学生),在初期就可以加大难度,增加难题;对于层次低的学校(学生),则应缓慢地、逐渐地加大难度,增加难题。此外在同一大题中,层次高的学校(学生)在小题中可较快地进入难题;而对于层次低的学校(学生),在小题中应缓慢地进入难题,即前面小题较容易,最后才出现难题。
2.题目的来源。
有三个方面值得考虑:一是网上下载,网上下载题目最大的优点是方便、费力少,缺点是经典题少,心仪的少。二是从纸质材料转化,现在市面上有许多题目,简直可称之为“题海”,这当中有些是可取的。三是原创。自编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改变,即部分是人家的,部分是自己的。二是完全自编,即原创。自编题是校本题目中的精华,要好好重视,花大力气建设。
3.题目的管理。
这也是校本题目建设中重要的一环,包括题目的存放和导出、更新、保护等。一是题目的存放和导出。这里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目录系统。据笔者的经验,可用两种分类法,一是先按年级分类,再在年级里按教材的章节分类,其间再并列地分出“综合”一类;二是按专题分类,如时间题、等值线题、布局题、综合题等。良好的目录系统建好后,题目的存放和导出就比较方便了,只要往相应的位置放和找就行了。二是题目的更新。要经常性地检查题库,剔除一些老化的、不满意的题目,新增一些更加科学的、符合潮流的题目,以适应新形势。三是题目的保护。及时地更新杀毒软件,免遭病毒攻击和及时地备份(用移动盘或光盘)是两项不得不做的工作。
二、自编自创辅导材料的基本策略
据笔者的实践,针对以下问题可编写一些辅导材料:
1.课本里未提到,但题目中会出现的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碰到过这种情景,解题所需的知识课本中却未叙述,如雪线、三角坐标系图、等温线图的判读等。这些最好编一些材料供学生阅读。例如,雪线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雪线的高低与降水和气温有关,降水越多,雪线越低;气温越低,雪线越低,雪线大致与0℃等温线接近。
2.课本里提到较少,但题目里要求较多的内容。
如太阳高度角,课本里只有很少内容,但实际的要求却非常高,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有何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有何规律?某一瞬间各地太阳高度大小如何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如何计算?已知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如何求某地的纬度或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极昼地区子夜(0点或24点)时太阳高度如何计算?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日变化怎样?垂直照射与太阳直射有何区别?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差值与纬度有何联系?回归线以外的地区楼高、楼距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太阳能热水器倾角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遮阳板(或雨棚)的宽度与太阳高度有何关系?如何判读等太阳高度图等都在考核之列。对于上述内容适当地编写一些辅导材料是十分利于教学的。
3.学习时间相隔较长的内容。
地理课一般先在初一(最多是初二)开设,而到高三时,又要用到初一的知识,相隔时间较长,遗忘较多,若能及时发放一些辅导材料,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中国主要铁路线名称及起止点: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哈大线:(哈尔滨—大连);京哈线:(北京—哈尔滨)……
4.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尽管教师会反复讲解,但手头上有一些通俗易懂的辅导材料,在合适的时间里温习,对提高学习成绩应该是有益的。
5.课本里分散,又需总结的内容。
有些知识在课本里分得很散但在实际中,又需要它的综合知识,若能编成材料,则有利于复习与解题。如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高度、风、下垫面性质、洋流等。
三、自编自创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校本教学资料建设中最高的目标,但工程非常巨大,除消耗大量的精力、体力外,编写者还必须具备相当高的教学和写作水平,所以只有有条件的学校才可尝试。
1.高一教材的编写。
在一般情况下,高一年级是不进行文理分班的,而且都要会考或毕业考,考试的题目难度不会太大,所以从总体上看,统一的教材是基本可用的,但必须作些调整,哪些内容要调整呢?即课本里未提到,但题目中会出现的内容要补充;课本里提到较少,但题目里要求较多的内容要加强;初一时学过的,在高一时又要用到的内容要补充;难度较大的内容要修建一些阶梯,某些分散的内容要作些综合等。考虑到部分学生要读文科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高一校本教材的定位一般可略高于会考(毕业考)或在高考与会考(毕业考)之间,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作适当地调整。
2.高二教材的编写。
高二时,很多学校作了文理分班,学生有了明确的方向,且随着年龄的增大,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故教材的定位可接近高考水平。要大量阅读通行的高二年级的题目,研究它们的深度和广度,并合理地反映在教材中。
3.高三教材的编写。
高中地理教材在新课程标准下出现了较大的改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高中的地理教材资源并不是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供的有些案例虽然学生都很熟悉,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激活教材内容,是新课程标准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正是因为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材中的案例可以与生活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有效处理,教学会变得更加有效。例如,在学习地震成因及预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在2012年日本海底发生大地震的时候,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地震在日常生活、交通供水、供电、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震灾成因学习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在学习洋流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喊暖流交汇带来的丰富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位置出发,分析此处的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渔场等,这样一来,学生结合实际,在遇到其他洋流流经处也能够结合具置分析原因,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了。
二、生活解释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
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枯燥的,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语、谚语、歇后语、生活例子等来对地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伦敦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址因素,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伦敦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中很多抽象的术语就能够具体起来,学生能够对工业区知识更加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地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起来。再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来为学生分析西北气候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此外还有“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贵阳”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再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知识分析谚语中的科学合理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三、借助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预习,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成为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相关的要求,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具体方法。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的问题。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在预习教材内容的时候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例如:当老师要讲解《地球的运动》的时候,学生会提出问题:1月份北半球处于冬天,此时地球离太阳最远,那么怎么会过近日点呢?第二,针对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热点事件提出相关的问题。例如:到老师要讲解《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时候,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当前许多国家缺水的状况,让学生们明白这一内容的重要性。第三,根据当地环境的变化提出相关问题。近几年来,水灾、地震以及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这些地质灾害会引发学生思考发生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
二、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
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总结出来,并且按照课程的具体标准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学生要具备严密的思维,从而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
(一)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果是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内容变得更加直观、丰富以及生动。当学生在思考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现在的学习发生了矛盾,问题就应运而生。比如:当老师要讲解自然灾害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地震、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看完这些图片之后会思考这些地质灾害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预防这些地质灾害呢?
(二)观察地图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地理学科中,地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地图将地理事物的特点、分布以及空间结构表现出来,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地图的时候要给学生一定的提示。比如:行星风系是比较复杂的地理现象,如果学生能够看懂示意图就可以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教师要将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引导学生思考:高空会形成什么气压?极地上空会形成什么气压?通过不同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到行星风系的形成过程。
(三)针对实际情况提出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发现问题,并且通过调查、实验等提出新问题。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季风气候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我国冬季、夏季吹什么风呢?我国冬季、夏季的气温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思考之后老师鼓励其说出自己的答案,然后老师再对季风气候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
三、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好教学问题,有时教师会根据教学情境来提出相关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到以下两点:第一,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引导学生思考相关联的问题;第二,要不断明确问题,将问题的实质点明,帮助学生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
(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要采用不同的解决方式。第一,对于那些难度不大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作用。第二,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的问题。有一些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能独立解决这一问题,此时就可以采用这一种方法。当教师与学生一起协作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要明确自身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教师要积极评价学生的问答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具有创造性,教师要赞扬该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解决以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相反,如果教师一味的否定学生的答案,这就会打击学生信心,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最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变换条件来引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天气系统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将北半球的气旋特点总结出来,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南半球的气旋特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一系列的新知识,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正确方法的指引下对知识进行探究,深刻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时,学生要学会如何从地理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通过认真阅读来提取地理信息
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对地理教材和资料进行阅读时能有效提取其中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使他们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进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地理知识时能深入思考,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促进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后,教师要通过提问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在他们回答正确时予以表扬,使学生对地理课堂上的阅读重视起来,促进地理思维的深入,在不断思考和分析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地理思维的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比较抽象,如果单纯依靠学生阅读来理解地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多媒体引入到地理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来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效率,使他们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教师不能夸大多媒体的教学作用,使整堂课都在多媒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沟通,看似活跃的课堂却没有高效的教学效率,学生掌握不了学习的重点,不能使教学目标有效实现。在运用多媒体来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理解时,教师可以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直观展现,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的双重作用来进行地理知识信息的提取,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探究获得有效的地理知识。
(三)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地理教材中包括大量的地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通过读图来获得有效的地理信息。在阅读地图时,不仅要让学生对已有的地理知识灵活运用,还要求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从地图上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理解的知识进行整理,构建成地理体系。在阅读地图时能快速调动知识体系中的地理知识,通过阅读地图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素质。
二、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思考的深刻性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来更深地理解地理知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能对知识逐渐深入地进行探究,有效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达到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大气环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下问题:如果地球进行自转,气压带和风带有什么变化?如果没有大陆和海洋的区别,气压带和风带又有什么变化?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展开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分享对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使思路开阔,能创新性地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对开放性的问题进行探究,使他们在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时的能力逐渐提高。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地理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进行设计,使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能获得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使学生更积极地深入研究地理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成为高中地理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地理知识进行探究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在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以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和问题看法的深度,使地理课堂学习高效进行。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分组,使每一个小组中优秀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促使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结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保证学生的探讨时间,使其围绕地理问题,展开讨论、争辩。同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指导。通过“自议”,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加强,潜能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在积极合作探索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也不断增加。
四、总结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构的一般步骤概括为任务的设计阶段、任务的实施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这三个阶段。
1.1任务设计阶段
任务驱动教学是通过一系列的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在任务驱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任务设计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任务驱动教学中涉及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教师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在任务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以把握任务设计的方向。当一项任务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从任务中我们要了解这项任务的目标即我们要“做什么”和完成任务的方式即我们要“怎样做”。因此,任务的目标和完成任务的方式是任务的主要构成要素。设计任务时,主要是对任务的目标要素和方式要素进行设计。
1.2任务实施阶段
任务的实施阶段主要是教师将设计好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给出的任务进行分析,最后完成任务的过程。任务实施阶段可以分为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及展示成果三个过程。教学过程涉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蕴含着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
1.3评价总结阶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教学评价具有反馈调节的功能,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获得与能力发展的情况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各个因素,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同时,学生通过教学评价了解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知道自己学习不足的地方,从而对自己的学生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评价还具有激励的功能,当学生获得了好的评价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机;当学生获得不好的评价时,学生为了避免再一次获得不好的评价而更加努力的学习。因此,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2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为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2.1任务设计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制定自主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目标、学习任务、任务要求、参考资料和设计意图。其次把设计好的学习任务单和学习资源发给学生或者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使用。最后,教师总结学生课前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课中阶段学习内容的设计。任务设计阶段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实施的重要阶段,教师要科学的设计学习任务单,使学生自学的任务方向明确,可操作性强;同时还要注意任务的梯度以及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学生自学的信心。
2.2任务实施阶段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组织引导、答疑解惑的作用。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开展适度的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这一阶段需要教师灵活有效地制订教学方案并组织教学活动(见表2)。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另一方面,在点评时充分肯定学生的成果,给予激励性评价,从而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和探究信心;第三,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注意生成性学习,引导学生的合理发展。
2.3评价总结阶段
评价总结阶段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监测阶段,总结反思阶段。该阶段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行为,优化叫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寻找优势与不足,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