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行政论文

高校行政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行政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行政论文

第1篇

部分行政管理人员认为师德建设仅是教师的事情,因此并不注重个人修养,自我放松,工作纪律有待整顿,迟到早退现象频繁,不注重对自身仪容仪表的修饰,着装不符合行政工作人员的形象,言行举止粗俗,且个别教师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道德缺失,言语随性,经常发表一些不符合个人身份的言论和观点,给学生做出错误的示范和引导,更甚者存在渎职失职行为,人格低下,借职位之便谋个人利益,严重破坏了教育工作队伍的形象建设。

二、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政治思想教育和理论学习双管齐下高校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坚持贯彻党的领导思想、科学的工作理念做起,确保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相符合,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工作中坚持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地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增强其驾驭和正确处理矛盾的能力。此外,为了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各高校还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构建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以使其知识更加全面,思维更加活跃,以较为愉悦的心情开展工作,为师生提供贴心热情的服务。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高校应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将有关措施落到实处,规范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行为和道德行为,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其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方面能使行政管理工作更加严谨规范,营造出健康积极的工作氛围,确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借助考核与激励机制,也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加强了行政队伍建设,促进了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建设和个人修养,有效提升了行政管理人员的师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培训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分管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到管理、教育、心理、思想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行政管理人员所学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其中的部分领域,而为了让行政管理人员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工作,就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提高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师表的正确形象,做到言传身教,于无形中感染和影响学生。这是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师德修养必须经历的过程。

第2篇

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由此带来社会生活的一系列的转变。同时,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也对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不再对高校毕业生包分配,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工作;市场与社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率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专业在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下变得模糊,等等都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当前的行政管理模式,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时就有的体制下,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许多结构性的矛盾亟待我们去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高校民主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我国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当中,高校去行政化工作一直没有真正的进展。而当前我国推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度,实现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在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过程中,缺乏对权力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校长负责制成为校长拍板制,民主会议成为走过场。同时决策的内容在落实过程中又存在着问题,由于决策缺乏民主参与,决策结果得不得真正的落实,管理成本高,落实效果差。高校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知识分子虽然在行政上没有高位,但是拥有学术上的权威,急需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官方的尊重。但是在高校,行政管理者处于高位,管理者之间以及与被管理者缺乏沟通,低位不平等,对被管理者缺乏足够的尊重与信任,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2)行政管理工作强势,学术管理处于弱势地位

学术研究是高校最主要的内容,这不仅符合学术研究与传递的规律,而且也是被世界绝大部分大学所证实了的。因为知识的创新需要自由的空间与氛围,创新需要知识分子在学术上高度的独立性。而学术的独立性需要人格与工作的独立性得到尊重,行政管理不去挤占学术管理是最起码的要求。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挤压学术权力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学术研究的科学发展,学术服从于政治,服从于领导的意志,这是教育与科学的悲哀。久而久之,知识分子成为思想僵化、思维狭窄、缺乏创造力的学究。

(3)高校行政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部门工作的协调性是高效管理的基础。当前,高校在社会转型期的被动转型过程当中,对体制问题缝缝补补,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了高校行政管理部分之间分工不明,工作协调性差。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眼睛向上看,一味迎合领导意志,对于下面则充满了官僚态度,部分之间遇到问题推诿,遇到功劳争抢,很多部门不是为老师学生服务,而是成为凌驾于师生之上的官僚机构,使得管理工作效率底下。同时,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例如:高校教师与辅导员、教师与学校领导、辅导员与学校领导之间,教师负责教学,但是没有将相应的学生学习情况反映给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因而导致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不了解,忽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方面,虽然学校聘用教师为学生教学,但是,学校对于教师的工作缺乏激励,教师的工作表现不论好坏待遇差不多,因而可能出现有些教师消极对待教学工作,对教学工作不够热情,最后影响的将是学生。最后是辅导员,其工作是最累的,不仅需要管理学生的各个方面,同时,还需要对学校下达的任务做出解决,学校领导对于辅导员的忽视也必将影响整个学生的管理工作。

(4)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队伍素质不专业,高校的很多行政干部都是老师出生,对行政管理工作不熟悉;同时,一些管理人员一方面要负责一些行政管理工作,有要承担一些课务,所以精力不够用。高校的行政管理具体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有的人文化素质不高,难以适应高校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管理工作如图书管理、教务管理、教研管理、德育管理工作等等。例如:高校政治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日益增多的心理焦虑和障碍最理想的教育主体。在日常工作中,他们既是管理者,又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道德水平、工作能力、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效果。但是目前有的政治辅导员刚刚毕业留校或是由业务行政干部兼任辅导员工作,作时间不长,缺乏经验,对工作不熟悉,常常对工作感到力不从心。有的学校辅导员工作量大、难度大,但是工资待遇相对较低,这些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分散了他们抓思想政治工作的精力,影响了教育工作的质量。

2、高校行政管理导致教育质量下降

(1)团队创新能力下降

学校的干部与教师团队在行政化的体制下成为行政命令的执行者,而非知识的创作者;是职称与待遇的乞求着,而非道德与知识的拥有者。教师质量在道德与学术权力上的低位,影响了其教育思想与职业道德,在很多高校,教师成为功利主义的追求者,失去了知识分子清高的本质,大学的批判精神缺失,学术精神消失。教授彻底成为教书匠。

(2)学生的素质下降

在思想道德教育上,学生的思想与能力较差。大学生强调自我为中心,对家庭的依赖较大,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身体、心理素质较差,同时,缺乏自控能力和集体观念,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社会适应能力差。加上大学没有严格的约束,学习上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缺乏责任意识与服务奉献精神。在教学质量上,学生规模的扩大造成质量的下降。学校扩招后,生源质量明显的不如以前,这就使原来的管理增加难度。学生的大幅增加,但老师数量没有增加,导致老师工作做不到位,对学生的管理表面化。高校教育质量的下降,导致学校难以捕捉到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与当期需求,难以调整学校教学管理与教育管理工作政策,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全面,学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二.高校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改进的措施

针对旧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造成的后果,新的行政管理改革应该以提高高校学术创新与学生素质提升为根本目标,构建体制健全、科学民主、高效通达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体系。

1.大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首先,要建立高效行政管理的民主机制,及早实行高校去行政化,重新定位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学术委员会的相对独立性与权力分配份额,保障让高校行政管理为学术管理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而不是让行政干涉学术活动。其次,重新构建新的决策体系,实行民主决策,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如果只由管理者决定管理内容和程序,而管理对象对此无权表达自己的建议或意愿,管理对象的许多与管理内容高度相关的信息就难以搜集,其合理要求也将受到压制。再次,行政管理单位做好“服务帐”,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加强至下而上的评价与督查比重与力度,让管理接受群众督查评价。在学术为先的学校,好校长已不再成为官员,而是一个学术的领头羊,是师生共同认可的服务者,一个具有民主风范的学术权威。实施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工作的分离。保障学术管理适当的独立性,提高学术管理的地位。

2、优化高校教育行政管理结构

学生规模扩大后,高校管理机构逐年增多,长期的机构添加造成了机构的庞杂与混乱,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对常年进行修修补补的机构进行重新洗牌。建议未来的管理方式由以往的增加管理层次转变为增加管理幅度,使管理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各个部门密切联系,统一协作,集权与分权相统一,从而形成一种高效运作的管理模式。面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管理者角色混同问题,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实行层级管理体制,合理分配权力是一个良性的选择。具体来讲,就是要改革目前高校部门设置与职能分工问题,建立一个高校的层级管理制度与结构。面对新的高校管理工作的情况,要建立一种扁平式的网络化的层级管理运行模式,让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互相联系、有效运作。

3、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改进工作作风,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将管理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管理创造民主、自由、平等的育人环境。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主体地位,尊重人的基本权利,把谋求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通过情感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奖惩激励等多种形式,调动高校各类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和机会。其次,加强行政管理干部与职工的学习培训与督查。用科学发展观思想促进作风与方法的改变。建立学习制度、反思制度,更重要的是建立督查评价制度,让管理人员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教师与学生满意的基础上。再次,实施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专业化工程,部分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的领导任命必须确保懂得专业管理。减少一些教书不行、学术落后、一心做官的教师“退”入行政管理部门,减低了行政管理的水准。同时,引进一些专业人员到具体岗位中来,提高职工的素质。同时,高校教育管理者应不断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智慧,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收益。

4.选择监督机制与绩效管理

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的监督机制,实行教代会与学代会的共同组成的决策监督机构,对部门决策进行评估监督,领导适当放权,还权于部门。推行问责制度,对于一些决策与实施中的错误进行问责,与职务晋升与岗位待遇挂钩,促进行政管理者忠于职守,提高管理质量与效率。同时,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来自学生与老师的评估行动,让服务的质量成为衡量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的基础。另外,实施绩效管理,对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价管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成本效益、满意率、成长指数等各个方面进行积分评价,促进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的改进,这一点目前在企业中已经先行一步,但是高校做的很不到位。

第3篇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行政管理;激励;绩效

一、中国行政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1.约束不对称、重监督而轻激励

加强监督,对公职人员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必要的约束。但监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并通常具有滞后性和对公务员激励的被动性,激励成效有限。因此,除了加强监督以外,还应该强化内在激励机制,从积极方面引导广大公职人员敬业务实,拒腐防贪,从源头上减少公务员的失职行为,并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

2.考核激励的作用难以得到体现

考核激励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将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的奖惩、职务升降、级别和工资的调整等挂起钩来,促使公务员积极工作,尽职尽责。而公务员考核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易产生考核误差,影响对公务员德才表现的准确评定,影响考核对激励功能的发挥。我国目前对公务员只进行定性考核,如某乡镇机关2007年年终考核,有48名公务员参加考核,除了4名公务员为优秀外,其余44名公务员均为合格,“不合格”一档形同虚设。这种考核无疑有失全面和客观公正,甚至没有体现出考核的意义。

3.干部选拔机制中缺少激励

中国的干部选拔机制中公平、竞争、择优原则体现不够,科学的具体的操作规范也不够健全,干部选拔过程中缺少激励,缺乏活力,必然导致利益分配激励功能减弱。由于工资基本固定,收入与努力无关,与组织目标完成情况无关,其结果是、无所作为、消极怠工等“搭便车”现象反复出现。这从根本上说,不是某个人的过失和责任,而是在组织制度中缺乏竞争激励机制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二、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H.Maslow)于1943年出版的《动机激发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着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生理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据此,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1]。

行为学家们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将需要的层次、激励的因素以管理的策略对应成表,为管理的实践提供指南[1]:(1)生理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工资和奖金、福利、工作环境,管理策略可表现为完善的工资和奖金制度、贷款制度、医疗保健制度、工作时间(休息),创造健康工作环境,住宅和福利设施。(2)安全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职位保障,意外事故防止,管理策略为安全生产生活条件、危险工种的营养福利制度、合理的用工制度、离退休养老金制度、健康和意外保险制度、失业金制度等。(3)隶属与爱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良好人际关系、组织的认同,其管理策略为和谐工作小组和良好人际关系、协商和对话制度、互助金制度、工会及其他团体活动、娱乐制度、教育训练制度。(4)尊重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为名誉、地位、权力与责任、被人尊重与自尊、与他人工资奖金之比较,管理策略为人事考核制度、工作职称晋升制度、选拔择优的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与提合理化建设制度。(5)自我实现的需要方面的激励因素有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组织环境、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管理策略为决策参与制度、建立攻关小组、提倡创造性工作、发动职工研究发展规划、交给职工挑战性工作和破格晋升制度。

2.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制度和灵活的福利机制

薪酬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中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薪酬因素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物质激励的范围,成为兼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的重要因素。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指出:“金钱对那些抚养一个家庭的人来说要比那些已经功成名就、在金钱的需要方面已不再是那么迫切的人,就重要得多。”[2]

在中国公共部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公职人员的薪酬一直实行等级工资制,一般工资水平是社会平均工资;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高薪金的公务员制度,一位高级行政官员的年俸可以与首相相比。鉴于中国的国情,目前不可能实行高薪金公务员制,但近年来公务员待遇的提高体现了决策者们对薪酬因素的重视。目前,中国公务员薪酬提高的趋势使得公共部门在与企业及其他行业争夺人才的竞争中增加了优势。但是,要使金钱成为一种真正有效的激励因素,必须保证“在各种职位上的人们,即使级别相当,但给予他们的薪酬也必须能反映出他们个人的工作业绩”。也就是说,薪酬应当与绩效挂钩,才能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目前,在西方一些国家,以往刻板的工资报酬制度正逐渐被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所取代。以工作成绩来确定工资级别的制度是基于这样的论点,即“公务人员的工资收入应该符合经济市场的工资水平,并且不论公务人员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差异,他们工资报酬的多少应该取决于其工作成绩的好坏,工作成绩越好,所得到的报酬就应该越多。这一论点意味着传统的、强调统一的公务员制度应该被取代。尽管公务员无疑也会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但在以前,公务员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强烈的服务意识,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他们努力的目标。然而,金钱奖赏正逐渐取代这些无形的、但却是真实的价值观和激励因素而成为招聘人员和提高其积极性的主要手段。”[3]

3.权力激励——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在公共部门这个庞大的机器不停地运转,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公共服务产品的过程中,权力始终都在对支配和使用公共资源的公职人员起着不容忽视的激励作用。

公职人员处于何种行政职位,就拥有相应的行政权限,职位越高,所享有的权力就越大。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满足对物和人的支配欲望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级——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受人瞩目和举足轻重的人物。因此,建立并完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权力激励体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权力对于各级公务员的激励作用集中体现在,为了能够支配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须在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勤奋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得以受到提拔,从而能够行使更高职位上更大范围的权限。

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避免出现“为了掌权而掌权”的不良倾向。要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是用来更好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合理的运用权力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公职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而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权力腐化和腐败现象的产生。

三、丰富激励手段,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

1.拓宽激励渠道,注重加薪、休假等激励方式

有时将公务员晋升到一个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奖励,反而使公务员无法很好发挥才能。在晋升中,并不一定是业绩最好的人得到晋升就是公平。业绩优秀者应该得到奖励与表彰,但是否晋升到高一级的职位则更主要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与个性特点。这一点应在晋升标准与要求中明确说明,并在晋升人选决定之后加以解释。对未能晋升的优秀公务员应有足够的表彰与补偿,以体现他们应有的地位与价值。激励渠道多样化有利于公务员合理地自我定位,从而可以不必将职务晋升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找一个自己能游刃有余的岗位好好发挥自己的专长。

2.在工作设计方面,尽量丰富工作内容

可以根据工作性质、内容,采取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工作设计方法,尽量丰富工作内容。对公务员工作内容的改善及对其工作行为的认同和奖励,可以使公务员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满足感、成就感,从而促使工作不断创新。如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由于每个公务员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对岗位的要求也不尽一致,因而须建立岗位流动机制,使公务员能感到工作的乐趣。

3.打造和谐有序的行政组织文化

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4]。健全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要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能做到公务员都相信:职位只是分工,薪酬体现贡献,那公务员就不会去追求层级的发展,而转向关注工作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效率。随着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群众之间、干群之间沟通会更容易,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会为和谐公务员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华,刘小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62.

[3]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11.

第4篇

1.1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教育体制改革必然趋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建设、规模建设与结构建设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实现高校教育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实现高校和谐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社会主体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加强创新,使协调管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教育体制改革必然趋势。

1.2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解决高校发展矛盾的迫切需求

目前,高校正在整体发展,而行政管理作为辅力量,在体制改革潮流中,高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前进步伐。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合理把握节奏、方向,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作用。可以说,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解决高校发展矛盾的迫切需求。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内部结构不科学,竞争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仍选择传统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层级性特征十分明显,极易导致内部结构冗杂与臃肿,大多数行政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上存在无事可做与游手好闲问题,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各部门之间联系较少,无法有效合作,互相推诿现象十分严重。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监督与激励机制。所以,不利于培养行政人员竞争意识。

2.2行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一般而言,高校行政人员属于高素质人才,然而根据实际状况而言,行政人员素质培养不合理,部分行政人员服务观念不强,工作热情度不高,通常以管理者自居,服务意识不高。某些行政人员不具备主动发现问题意识,工作中积极性较弱,对于紧急问题,不能科学、有效处理。因此,降低了管理效率,严重影响管理效果。

2.3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不明确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需明确学术、行政之间的关系,然而因为权责不明确,使得行政权利空泛化,严重影响学术权力。然而,学术、行政权责明确,方可促进高校发展。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改善对策

3.1构建扁平化辐射结构,使权利得以分散

按照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组织结构臃肿现象严重,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所以,高校需完善机制,构建扁平化辐射结构,最大化发挥每位行政人员能力。在高校中,各部门是一种互相独立与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层级意识管理,明显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为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步伐,需构建新型动态化网络管理体系,提高各部门团结、协作能力,不断促进高校发展。

3.2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提升行政人员专业素养

处于新形势下,要想促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与现代化发展,需提高行政人员知识培训,加强管理观念转变,提升服务意识,使行政人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做到真诚为师生服务。同时,构建培训机制,通过新型服务理念、技术手段,使行政人员知识得以丰富。另外,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使各部门间联系得以加强,通过加强交流与协作,使行政人员树立集体观念。

3.3科学处理行政权利、学术权力的关系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不能侧重于学术化,或侧重于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术管理主导性作用,提升行政管理辅作用,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明确各方权责,进而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

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于高校的日常工作有非常大的作用。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处理日常的人事工作,由于人事管理制度一直处于更新和变化之中,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我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采用有效的绩效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高校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目前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

1.绩效考核制度不当目前我过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仍使是采取分级制度,无法对评价人员的岗位职责等进行分级评价。现在的绩效考核制度,多以工作的量作为评价指标,这是不科学的。片面强调评价标准的统一化,只会导致行政工作考核结果的无效性。此外,目前的绩效考核还存在形式化的缺陷,一些考核只是作为一种程序存在,相关人员没有认真严肃对待考核,导致制度失去其权威性,评价也失去效力。2.考核评价不够准确如今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设置三类考评人员,这三类人员是上级部门、专业评价队伍、和民主评价。首先,上级部门的评价是三类评价中最为客观的评价。其次,专业评价队伍的评价容易出现偏颇。专业评价队伍不可能对所有部门的有关人员进行统一考评,这样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专业评价队伍只是依靠对相关人员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估,导致评价倾向与主观性,客观性大为削弱。再次,是民主评价。这是出现问题最多的一种评价类型。民主评价又分下级评价和随机评价。这人评价人由于无法对学校职工充分了解,局限于基本印象和他人评价,很容易造成考核评价盲目性和随意性的增加。

二、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的具体方法

1.完善考核观念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受到固有思想的影响,对绩效考核未加以重视,对于自己的考核成绩只是得过且过,极不利于高校的人才建设。进行行政管理部门绩效管理,首先要完善考核观念。考核观念的完善依靠高校所采取的行动。高校应该举行宣讲会,说明考核的重要性,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应该施以相应的惩罚,而对于考核合格的人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如果人员在绩效考核中连续不合格,学校应该提出警告,从心理上施加压力,让人们重新重视绩效考核。此外,由于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着高校的人事信息,也可以采取升职方式,对连续考核成绩较高的人员进行奖励,对连续考核失败的人员施以降职处理。2.科学管理岗位目前高校的一些岗位由于职责上有重合的地方,会造成工作的重复,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应当建立科学的岗位管理体系,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进行详细规划。每个员工在了解自己的职责所在后,会尽心完成自己任务,认真达成工作目标[1]。科学管理岗位有利于促进绩效管理,可以让考评制度充分发挥其效用,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3.进行准确评价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大多采取主观性的考评方式,造成了评价的不准确性,影响实际的考评结果。高校应当对人员进行准确的考评,制定系统的考评体系,而且对不同级别的管理者加以区分。比如上层的管理者可以进行主观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而下层的管理人员则必须接受客观性的考核。这种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绩效考核的顺利进行。4.制定考核目标高校在进行考核时必须要制定相应的考核目标。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稳定健康发展直接相关,因此在考核时应当注重学校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在制定考核目标时,需要同其他部门进行交流,看绩效考核内容是否符合其实际需求,确定无误之后方可实行。5.制定考评制度制度是规范人的最好工具,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制定一套严格的考评制度,以强制性的方式规定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在考评制度中,对于绩效考核没有通过的工作人员,部门予以处罚,对接连考核没有通过的工作人员,部门予以警告。在这一过程中,行政部门必须和这些人员做好沟通交流工作,完善相关信息,同时建立起一套反馈机制,吸收群众意见,促进工作顺利进行。6.正确认识结果考核结果并不代表着行政管理部门考评职能的终结。考核结果只是现阶段的一个评价,它不能完全代表工作人员的实际水平[2]。因此,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正确认识考核结果。首先,应该合理对待考核成绩,在成绩得出之后,行政管理部门人员可以和成绩较差的部门工作者进行面谈,找出其不足之处,进行适当完善。而对于那些考评成绩优秀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进行现场考查,如果名实相符,可以考虑提升相关人员的职位,或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值得注意的是,一次的考核成绩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考核,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辩证地对待考核成果,对其进行系统性的观察研究。

三、结语

由于行政管理部门在高校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越来越重视其绩效考评工作。但是在目前的高校绩效考评过程中,有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评价系统,科学管理岗位,制定正确的考核方针,从而提高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稳定发展。

作者:王宏宁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纯粹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9世纪末被哈佛大学所提出,指的是以法律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案例所描述的法律事件带入课堂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分析、群体讨论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点的法律情景,建立真实感受,追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含与法律案例中的法学理论。

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达到培养学生活学活用法律理论的教学目标,以法律实务案例,形象地说明法律的理论知识,分析研究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强烈的学习兴趣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技能。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性,将学生纳入到课堂活动中,容易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通过让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以交流、互动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一般法学教育的方法在于,该种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主导和线索,通过对案例的解析,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有点学者提出“:纯粹的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缺乏相应的背景条件”“,我国的法学教育自大学阶段就开始设置,在法律功底全无、思想不成熟、社会经验也基本为零的状态下,采取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其效果不容乐观,即使在课堂上生搬硬套地运用这种教学法,也会使学生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最多听个热闹,使案例教学法流于形式,到司法实践的场合,仍然不知所措。”

而在我国传统法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也经常饮用案例,一般常见的作法是教师先将法律理论或者规则制度讲授完毕之后,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起到“佐证”理论的意义。这种方法一般将其称为“举例教学法”或者“演示案例法”,仍然是一种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导,学生聆听的方式。案例运用的目的在于“解释”理论,并不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纯粹的案例教学法在目的上大相径庭。而案例的运用起到一种“佐料”或者“再现”的作用,姑且被视为是对课堂讲授法的一种补充或者丰富手段。在分析了中外两种以“案例”为线索的教学方法之后,揉合两种方法关于案例的使用,改变讲授法中教师对于课堂的驾驭方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主动性因素,既要借鉴案例教学法中的优点,也要摒弃其不足之处,纯粹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法往往课堂组织比较混乱,学生发表意见参差不齐,参与度不够等问题。而我国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一般较强,纯粹意义的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很难行得通,而且效果较差。那么“,本土化”的思路为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矛盾冲突解决提供了思路。

以警察院校为例,行政法课程大多作为通识性、基础性课程设置,这与警察院校力求培养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合格警察的定位有关,往往也造成课程内容较多、课时较少的冲突,此时,行政法学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灵活、巧妙运用不可或缺。以警校的学校特色、学生职业特点,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充分在有限的法律课程时间安排、有限的课程开设背景下达到以培养合格、具备良好法治观念的人民警察的教学目的。

二、“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法在警察院校行政法教学中的实践思路

由于行政法规范的社会行政管理事务繁多而且复杂,与其他部门法相比,学生对行政法课程的普遍认识是“晦涩难懂”“、抽象性强”“、体系庞杂”“、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由于行政法的抽象性以及涵盖性较大,往往形成学习兴趣较低、课堂效果较差、知识运用能力较弱的特点。而在警察院校行政法的教学,一般将行政法作为通识课程进行讲授,课时安排较少,教学任务较重。如果仍按照普通高校或者法学学科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达到塑造学生依法行政的理念,脱离了教学培养目的。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取长补短,发挥课堂的真正效果。在警察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可以按照以下方式开展教学:在总体框架设计上,首先,引入典型的教学案例。关于典型案例的选取是关键,在案例的选取时需把握几个方面,案例与本节课程内容的契合度是否联系紧密,案例的正面意义与反面意义在哪里,案例的争议点在哪里。有时一些案例的争议点往往会涉及到比较前沿的法学问题,此时可以进一步吸引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进一步思考分析,对法律规范和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比如,在讲授警察行政复议与诉讼的内容时,试举例:“小偷溺水致死案”。②其次,案例学生分析讨论。在这一环节,应充分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各抒己见,此时不应过早进行点评是否正确,尽量征询、综合几种比较突出的观点进行分类罗列。在分析讨论环节,应能够正确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避免学生思路跑遍和“钻牛角尖”情形出现,努力将案例中的知识点与疑难点、关注点、与课程的契合点提炼出来。最后,典型案例与警察行政法理论进行结合评析。此时应注意将本节课程中警察行政法理论知识与案例的契合点联系起来,教师本人总结或者让学生自己总结皆可,在总结综上可以看出,该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极端严格,案例恰当、正确的选择,对教师自身实践知识综合分析能力的要求,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良好的教学经验储备基础都是发挥该种教学方法功效的必备条件,缺乏其中任一条件,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

三、“本土化”的案例教学法在警察院校行政法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由于警察行政法学自身学科的特殊性,是一门密切联系警务实践,以行政法学理论为基础的课程。这就要求在课程的讲授中注重职业特点的特殊性教育,由于警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很多都会走上人民警察的岗位,塑造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与遵纪守法意识的是警察院校培养的重点。而警察行政法这门的学习课程,即是在培养学生法律素养同时,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警察行政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遵纪守法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我国《人民警察法》第二十条规定“:人民警察必须做到:1.秉公执法,办事公道;2.模范遵守社会公德;3.礼貌待人,文明执勤;4.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人民警察不仅要成为遵纪守法的典范也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典范。在警察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应注意警察执法规范案例与职业道德素养的结合。培养细心、细致以及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在讲授“违法行为矫正”内容时“,成都小思怡饿死案”引起学生巨大的反映与讨论,案情大概是一名李姓母亲,一个人带一个三岁小女孩“小思怡”,离婚后染上吸毒恶习,经常将女儿一个人锁在家中自己去盗窃财物。一次被公安机关抓获,民警按照法定程序经李女士送去强制戒毒。李女士一再恳求警察说自己女儿一个人被锁在家中没有照顾,肯定在被送去戒毒途中回家将孩子交于亲属照顾。后来,民警没有同意,李女士一再恳求民警打电话给自己亲属帮忙去接孩子。后来民警电话没打通就作罢。半月之后,民警发现“小思怡”已经死在家中,门后全是斑斑点点的抓痕。在讲述完该案例之后,课堂之上出现了少有的寂静,学生深深地被这个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案例所震惊,哪怕当时民警的一个小小的举动,到家中去看一看,或者坚持把那个电话打通,可爱的“小思怡”也不至于被饿死在家中。同时,结合吸毒人员进行强制戒毒的法律规定,与我国的收容教育制度,矫正制度展开。将人民警察依法行政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灌输到课堂之中,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二)警察行政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相比,案例因为其自身的活现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和热爱。在讲授警察行政法行政机关与行政处罚、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的内容时,以“荒唐的处女案”展开,在该案例的讲述中“处女”“、”一时引起学生哄笑,从常识都知道这是执法犯法,一个女孩根本就不可能去,居然被公安机关弄假成真。在这起荒唐案例的背后,是守法意识的单薄,滥用公权力,侵害公民人身权益的表现。势必为我国的法律规定所不容。同时,结合案例受害人精神受到巨大伤害的情况,结合我国《行政赔偿法》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修改内容,对于行政赔偿范围给予必要解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内容的把握与理解,从细微之处管窥我国法律制度的发展进步。

(三)警察行政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关注社会动态、增强规范执法的意识通信网络技术的发达,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越来越快,现代警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很高,但缺乏对于一些社会事件的分析理解参悟,同时社会新闻传媒报道出来的对于公安机关的执法监督的事件不在少数。在警察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将“时事性”的警察执法案例予以引入讲授,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社会事件的关注,同时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提高警校学生规范执法、程序执法的理念。比如,河南商丘女警被错当女异地被抓案。在选取该案例时,因为发生在我校附近,而且发生时间很近,容易让学生感受到规范执法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警察行政法制监督与执法程序规范,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起到警示与告诫的作用。曾发生过的“获嘉县交警收黑钱案”、“交警钓鱼执法案”等典型案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执法不规范所带来的后果以及我国警察行政法制监督制度的作用,从课题上培养学生规范执法的意识。

第7篇

1.1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教育体制改革必然趋势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建设、规模建设与结构建设方面,出现较大变化。实现高校教育和谐发展,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实现高校和谐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社会主体归属感,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随着高等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高校行政管理也必须加强创新,使协调管理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教育体制改革必然趋势。

1.2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解决高校发展矛盾的迫切需求

目前,高校正在整体发展,而行政管理作为辅力量,在体制改革潮流中,高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前进步伐。为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需合理把握节奏、方向,充分发挥行政管理作用。可以说,强化行政管理工作,是解决高校发展矛盾的迫切需求。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分析

2.1内部结构不科学,竞争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仍选择传统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层级性特征十分明显,极易导致内部结构冗杂与臃肿,大多数行政人员职责不明确,工作上存在无事可做与游手好闲问题,进而导致资源浪费。各部门之间联系较少,无法有效合作,互相推诿现象十分严重。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有力监督与激励机制。所以,不利于培养行政人员竞争意识。

2.2行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一般而言,高校行政人员属于高素质人才,然而根据实际状况而言,行政人员素质培养不合理,部分行政人员服务观念不强,工作热情度不高,通常以管理者自居,服务意识不高。某些行政人员不具备主动发现问题意识,工作中积极性较弱,对于紧急问题,不能科学、有效处理。因此,降低了管理效率,严重影响管理效果。

2.3学术权力和行政管理权力不明确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需明确学术、行政之间的关系,然而因为权责不明确,使得行政权利空泛化,严重影响学术权力。然而,学术、行政权责明确,方可促进高校发展。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优化改善对策

3.1构建扁平化辐射结构,使权利得以分散

按照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组织结构臃肿现象严重,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所以,高校需完善机制,构建扁平化辐射结构,最大化发挥每位行政人员能力。在高校中,各部门是一种互相独立与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金字塔式管理模式,层级意识管理,明显不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为适应现代化高校发展步伐,需构建新型动态化网络管理体系,提高各部门团结、协作能力,不断促进高校发展。

3.2转变传统管理观念,提升行政人员专业素养

处于新形势下,要想促进高校行政管理规范化与现代化发展,需提高行政人员知识培训,加强管理观念转变,提升服务意识,使行政人员业务能力、专业素养得以提升。树立服务型管理理念,做到真诚为师生服务。同时,构建培训机制,通过新型服务理念、技术手段,使行政人员知识得以丰富。另外,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使各部门间联系得以加强,通过加强交流与协作,使行政人员树立集体观念。

3.3科学处理行政权利、学术权力的关系

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不能侧重于学术化,或侧重于行政化。充分发挥学术管理主导性作用,提升行政管理辅作用,实现两者的相辅相成。明确各方权责,进而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4.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力度;行政处罚效力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各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一般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违法行为,尚不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由行政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我国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目前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一、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的必要性

法律的完善需要时间,建国后我国陆续出台许多行政法律法规,其中很多都涉及行政处罚问题,这些法律法规在实践中接受检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逐年递增,个人以及各类企业的收入也随着经济的增长在增加,原来的各部门法在处罚力度上就显得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提高行政处罚效力至关重要。

(一)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更有效地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行政处罚法制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与矛盾,相应的法规制度就要随之调整并做到处罚有力,使“黑网吧”等新的社会问题不再屡禁不止,有效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二)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更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处罚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有效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然而现有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不法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而损害其他公民的权益。如果不加大行政处罚力度,有力打击各类行政违法现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更严重的侵害。只有提高行政处罚的效力,“黑诊所”、“黑加工点”等才能彻底灭绝,使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得以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三)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监督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由于缺乏较高的行政处罚效力,再加上处罚制度不健全,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多。又由于财政体制和立法不配套,致使行政机关处理罚没款项时做法不一,为违法截流、坐支、引诱相对人违法获取财源大开方便之门。因此,必须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行政管理任务的完成。

(四)提高行政处罚效力,有利于发挥政府职能

现代政府发挥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以及社会服务四大职能。政府要想充分发挥好四大职能,更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的利益,就更应提高行政处罚效力,严厉打击各种行政违法现象,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保障良好社会环境的稳定。

二、当前行政处罚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处罚法正式施行以来,在打击行政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行政处罚涉及领域众多,如税务、工商、卫生防疫以及交通等等,各部门又有不同的行政法规,在具体操作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行政处罚效力低,不能够产生足够的震慑力,使得不法之徒打击不尽。比如,非法谋取的利润与被执法人员抓到受到的惩处相差悬殊,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违法者就会选择冒险,即使有许多被惩处,但相对无力的惩处力度使得违法现象杜之不绝。从下表中各法规常见问题的处罚标准可以看出相对疲软的处罚力度:

这些法规最早的如《环境保护法》从1989年开始实施,其他的法规虽然进行过修改,也并不能完全保证与时俱进,因此,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一定要针对实际问题,提高行政处罚的效力。

(二)行政处罚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方面主要是指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程序的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行政执法行为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执法人员素质低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与实际要求相去甚远:一是部分执法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机构人员表现更为突出。其中,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少数,法律专业毕业的人员更少;二是执法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经济纠纷大量出现,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懂外语。而实际懂法律、懂经济、懂外语的人不多,三者兼而有之的就更少;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交往频繁以及社会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违法犯罪手段也更加先进和隐秘,要求执法人员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而现在执法人员业务技能还有相当差距。使得一部分执法人员贪图享乐,吃请受贿,为一些违法者逃脱法律的制裁,成了金钱和人情的俘虏,,徇私枉法。

另外,有的执法人员在进行行政处罚时,不经相应领导批准,进行重大处罚时不经集体讨论私自决定,或是对当事人调查了解不够详细就早下结论,或者有人执法犯法,利用职权,谋取私人利益,这些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都严重影响了行政处罚效力。

除了执法人员自身的因素外,执法条件的局限性也使行政处罚效力受到了限制。有的执法机构执法人员不足,难以完成日益繁重的执法任务,雇用非公务员执法的情况比比皆是;有的执法机关经费紧缺,办案经费不能保障,办案很难及时到位;有的执法机关办公条件落后,办理业务没有采用先进设备,难以适用办案要求。这些都不利于提高执法效益。(三)行政处罚责、权、利不明确

《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的主体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以及被依法授权或委托的组织。但现行的《行政处罚法》对现行执罚机关混乱的现状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改变,一些组织通过规章委托,变相取得了执罚权,这些执罚机关庞杂,在执罚过程中存在执法重叠或是执法漏洞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约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几乎全部行政法规、规章都设立了行政处罚权,由此产生了数量庞杂的执罚部门,具体有公安、海关、工商、税务、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烟草、医药、盐业、农业、林政、交通、路政、渔政、海事、教育、民政、邮政、电信等等诸多部门,造成执罚队伍过多过滥的局面。由于执罚队伍庞杂,不可避免地造成职能交叉、重叠。对某些违法行为,由于执法风险大,利益小,导致执罚部门互相推诿、踢皮球;对某些含金量高的违法行为,执罚部门又相互争权,竞相处罚。同时,由于执罚部门过多,某些部门执法人员数量又不足,使得执罚活动靠搞突击执罚、联合执法来完成执法任务,严重影响了执法效力。

三、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的措施

(一)提高处罚标准

每一部法律法规的制定都经历了一定的过程,符合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环境变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我国近来经济增长速度始终持续保持较高水平,有关法律法规应随着社会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就行政处罚方面来讲,在有的部门,甚至还沿用几十年前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际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罚效果,操作性不强,有些根本无法再适用于当前状况。因此,必须依据现实的状况制定合理的处罚标准,提高行政处罚效力,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

1.提高货币处罚标准

关于行政处罚,重要的一项就是罚款。许多法律法规中制定的罚金标准是以制定法律时的物价水平为参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执法依据仍然是法律当时规定的标准,因此,违法者被罚没的款项相对于其谋取的高额暴利来讲微不足道。物价水平在发展变化,币值也在变化发展,现在的币值与制定法律时的币值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在实施处罚时应该被充分考虑到。

另外,如何界定违法所得在实际操作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如我国《食品卫生法》第11条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或者伪造卫生许可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据《食品卫生法》第40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予以取缔,并按下列规定给予行政处罚:(1)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至五倍的罚款;

(2)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至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违法所得界定的太少,相应的处罚就会较轻;如果无法界定违法所得,则只处以五百元或五百元以上罚款,对于目前的经济水平来说,也根本达不到处罚目的,更不用说是实现事前遏制的效果了。

因此,货币处罚一定要提高处罚标准,使处罚达到相应的目的。例如,对于屡禁不止的乱张贴小广告的问题,目前执法部门采取各种措施取缔非法小广告,但是抓到相关责任人只是处以少量的罚款或是处罚相关责任人清除违法张贴的小广告,这样收到的效果很不理想,使得小广告问题一直无法根治。主要原因就是处罚力度不够,不能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目前,北京拟审议市容环境卫生条例草案,对于乱发小广告最高处罚50万。我们相信这样的处罚力度会给犯罪分子足够的震慑力,达到事前遏制的目的。

2.提高非货币处罚力度

除对违法行为处以罚款之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处罚方式。如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等等。这些处罚方式本来很有力度,但对违法者被处罚之后重操旧业,没有对其经营进行更严格的限制。之所以有许多同类违法事件屡次出现,就是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与限制力度不够。在这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罚责较轻,没有足够的震慑力,给违法者多次利用同一手段犯罪的机会,而国外许多法律则较严格。例如,美国法律规定,无论金额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属有罪,处以25万美元以上100万美元以下的罚款,并处以五年以上的监禁,如有假冒前科,罚款额可达500万美元。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恰恰忽视了制假售假行为本身的危害,对制假售假行为处罚较轻。这样就使得许多不法者敢于践踏法律的尊严,多次违法。

(二)丰富处罚手段和方式

很多执法机关及执法人员认为现有的行政处罚手段不够,难以有效制裁违法相对人。因此,我们应该对现有的处罚手段加以修改和调整,并增加一些新的处罚手段。对于行政处罚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采取归类和列举并用的方法,将各种行政处罚手段类别化。例如,采用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人身罚等等,并采用如警告登记累积制度、罚款决定与收缴分离制度、拘留处罚的传唤、讯问、取证制等辅助措施加以补充。这样通过多种处罚手段并用的方法来达到处罚目的。

(三)要规范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思想教育:一是加强执法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执法队伍的素质高低,执法水平的优劣,是关系到法律能否落实的关键环节,要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水平。保证在执法中,廉洁奉公,不徇私情,秉公办案,做到定性准确,量刑适当。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化,制度化,由专人负责,常抓不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提高。二是建立执法责任追究和奖惩机制。这包括建立个人执法档案,对严格执法、忠于职责、出色完成执法任务的人员要给予奖励,对执法不严、执法犯法、徇私枉法者,进行严肃惩处,并将处理情况载入档案,晋级增资、提拔重用等都要与之挂钩。还要建立错案追究制度,从立案、侦查、审理到执行,都要实行专人负责制,出现错案,一追到底,决不姑息,该奖则奖,该罚则罚;三是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加强法律学科教育,非法律专业的执法人员也学习法律知识。适当提高执法人员的待遇,以吸引优秀大学生从事执法工作。要把住执法人员的入口关,同时定期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坚决调离执法机关。同时,制订规章制度来约束与规范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要真正做到有效执法,提高执法效力。对于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也要严惩,这样才能保证一支良好的执法队伍。

(四)加强部门间沟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