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4 13:48: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外派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成立外派劳务市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安排落实相关工作和具体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两套班领导任副组长,公安、劳动、司法、财政、经管、民政等单位负责人、驻村干部和各村支书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劳动所,由盛恒章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乡劳动所工作人员和各村会计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成员,负责领导小组办公室布置的具体工作,具体负责各村的外派劳动集中专项整治工作。各村和相关单位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主要负责人要亲自负责,安排专门人员开展此次整治活动。
二、整治目标
通过此次专项整治,全面了解近几年出国劳务人员情况,进一步规范全乡外派劳务市场秩序,全面遏制境外劳务纠纷多发势头,有效打击非法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对外劳务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显著提高合法经营企业素质,提高出国劳务人员的守法意识。
三、实施步骤
专项整治时间从年9月下旬开始,12月底结束。整个专项整治分为宣传发动、调查摸底、集中查处、制度完善、检查验收五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阶段。研究制定《开展外派劳务市场集中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项整治动员会议,对各项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落实责任,推进整治方案实施。
致全乡劳务人员一封信,宣传商务部和省政府、县政府的相关精神和要求,说明开展此次整治活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整治目的和措施,动员全乡劳务人员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此次整治工作。
通过会议部署和宣传,将商务部通知要求和省市县领导批示精神传达到各单位、各村和广大群众,形成全社会上下联动、积极配合的工作局面,营造有利于整治顺利开展的良好氛围。
(二)调查摸底阶段。在全乡范围内对年以来外派劳务相关情况调查摸底。通过反复的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各类外派劳务纠纷隐患,随时了解、把握在国外劳务人员及相关经营组织或个人的动态,建立详细的台帐,为下一步集中查处和整治工作奠定基础。
(三)集中查处阶段。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梳理出近几年来典型非法劳务案件和问题,由公安、劳动、司法等单位参与,进行深刻剖析,逐一研究处理意见,予以严厉打击。通过宣传正反面典型,达到教育外派劳务机构和劳务人员的目的,净化出国务工环境,肃清外派劳务市场,提高出国人员守法意识。
(四)制度完善阶段。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在充分调研、排查、整治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全乡的外派劳务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一整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外派劳务长效管理机制。
(五)检查验收阶段。针对省市县关于整治活动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工作,逐项复查整改,全面总结回顾,迎接上级外派劳务集中专项整治活动的检查评估。
四、整治措施
(一)实行护照集中保管制度。按照全县统一要求,收取全乡凡无固定职业、无稳定收入的居民持有的因私护照,交县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免费集中保管,具体管理办法由县里另行制定。
(二)实行群众举报投诉制度。群众可对未按政府要求及相关规定执行的行为进行举报。
(三)实行会议督办制度。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督查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落实情况,对执行不力的单位和村责任人进行工作问责,同时对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会办解决。
(四)加强对劳务人员培训和教育。强化出境前培训,重点宣传外派劳务政策法规、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及生活、生产环境,提高劳务人员大局意识、法律意识、履约意识和境外务工适应性。注重平时教育,整合现有劳动力培训资源,从技能、法律意识、思想素质等多个方面着手,改变目前劳务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落后、国家观念淡薄等状况,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五)建立对外劳务管理责任制。各相关单位和各村是此项工作的责任主体,将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形成责任全覆盖、管理无漏洞、奖惩必兑现、查处有结果的责任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就业
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四个重要途径。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是通过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实施的。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是通过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劳动和技能服务来赚取外汇的一种出口形式。从国际劳动力的流动看,仅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劳动力缺口就达6000万人。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外籍劳工达8000多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务约3000万至3500万人。[1]从近几年我国对外劳务的发展数据看,对外劳务输出的势头不减。据统计,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在外各类劳务人员达到102.7万人,同比增长2.1万人。[2]我国对外劳务总体保持稳步发展态势。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劳务输出仍旧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对经济转型乃至高职教育国际化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的意义
(一)从经济转型发展来说,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外向型人才保障
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明确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同时将指引中国经济实现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对东盟的生产投资逐年递增,对中亚的工程承包数量巨大,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在各国打开市场,这一切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我国企业“走出去”,主要通过对外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劳务三种形式。后两者是传统劳务输出的主要途径,如大型基础设施工程承包中的建筑工外派、船员外派、对德厨师输出、对日实习技能生等等。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增多,今后职业院校学生境外就业的途径逐步转向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因此应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主要涉及一线生产型技能人才、企业的基层管理者、营销与商务人员。将来服务和支撑“中国制造”打遍全球市场的必定是一大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的国际型人才,因此对外劳务服务对象的重心改变了,从单一服务境外企业,为境外雇主服务,逐步延伸到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的单位,直接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服务。
(二)从产业发展来说,这是服务外派劳务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对外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劳务输出由单一向境外外资企业输出,逐步拓展向境外中资企业的劳务外派;另一个是外派劳务的产品结构调整,输出的劳务产品层次,由低端向高端转型。
根据2013年10月《商务部关于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在外人员分类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外雇主包括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劳务合作企业向这些“国外雇主”(即对外投资企业和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外设立的企业)开展劳务外派也属于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因此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在国外依法注册的中资企业或机构服务,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开展国际劳务市场人才输出的新途径。大量对外投资的中资企业需要派遣一线技术骨干、管理营销人员在投资对象所在国,这些技能型人才需要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各种岗位技能,需要从高职院校中培养获得。
其次,国际劳动力市场中,由于劳动力价格等因素,脏苦累的低端劳务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国劳动力中愿意从事低端外派劳务的比重逐年下降,发展中高端劳务成为劳务外派企业转型发展的当务之急。2016年是“十三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国际劳务市场正在形成以技能型、知识型等中高端劳务为重点的多层次、多行业的劳动力需求结构。[2]技能型、知识型的中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3]因此,高职院校的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对于劳务产业的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另外,我国东西部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现象依旧存在,劳务产业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劳务经济”带动欠发达地区的脱贫。“十三五”期间,我国要解决贫困县的“摘帽”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要面向贫困地区招生,也可以通过校际对口支援的方式,为西部地区培养高技能劳务人员,通过对外输出获得较高收入,以实现脱贫。
(三)从职业院校角度看,毕业生外派就业有助于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合作,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际合作本身并不是高职院校的目的,如何以国际合作为契机,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是国际合作的要义所在。高职教育的国际合作,从简单照搬到借鉴学习、实现本土化、再到总结中国特色向外输出,由输出劳务人才到输出职业教育与培训,实现了质的飞跃,而毕业生的外派就业则是国际合作一个不可缺失的起点。
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涉外护理专业建设,面向欧美养老机构培养护理、养老的技能型人才,通过与国外养老机构的合作办学,吸收了先进的护理技术、管理理念,借鉴国际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将许多国际通用的课程资源直接运用到涉外护理的专业建设,而这些在国外卫生、养老机构外派就业的毕业生回国后则成为国内涉外护理领域的佼佼者。
高职教育国际合作的高层次形式,就是接受境外培训生,为国外企业培养人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立足国际海员培养,为中国航运企业“走出去”服务,自2004年至今已向国内外航运企业培养了3000多名国际海员,专业建设水平得到各国船东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学院与香港东方海外货柜有限公司共建东方海事学院,成为香港航运企业的国际海员培训基地,甚至伊拉克等国的船东也将高级船员培训安排在该学院进行。
从培养输出劳务人员到招收国外“留学生”、“培训生”输出培训项目,从单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演变成输出职业教育资源,毕业生外派就业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014年 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也强调了这一要求。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一节中明确提出,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因此,今后高职院校实施境外就业、劳务输出的战略意义更加明确,应集中于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输出教育资源,为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培养本土化人才。一方面,把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我国高等职业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有“输出我国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师资,培训外籍员工,培养符合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需求的本土化人才。
(四)对学生来说,劳务输出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拓展就业渠道
就业质量主要包括就业对口、就业环境、就业成才、就业收入、工作稳定性等要素。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中高端劳务市场的主力军,其专业技能得到境外企业的认可而被录用,因此其就业的对口率相对比较高。从就业环境角度观察,境外企业的管理相对比较规范,工作与休假时间、工作强度的规范执行比较到位,我国外经贸部门对劳务合作企业的管理也比较严格,实施规范的保证金制度,依照合同管理,使外派劳务学生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该类纠纷有明显下降。从就业收入看,同样工种的国内收入与境外就业收入差距明显。最后,从就业成才的角度看,境外企业的规范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毕业生拓展视野、掌握运用新技术,对其回国创业、再就业都有明显的帮助,甚至成为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填补了人才市场的空缺。
二、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的思考
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利国利民。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实施毕业生外派就业,依旧大有可为。许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提出,高端劳务业务成功的关键在于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和获取离不开高等院校。在对外劳务合作业界,这一观点已经引起许多外派劳务企业的高度重视。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志波在《从护理外派业务实践看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转型升级》一文中就提出:“一方面,应面向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走出国门;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等院校等各教育机构加强对高端劳务资源的培养。”[3]笔者就高职院校建立外派劳务培训体系提出相关建议。
(一)依托政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
国与国之间人才的流动是以引进国的开放政策或政府间的合作协议作为基础和前提的。外派劳务事业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经济活动,涉及国与国的经济贸易谈判、对外经济政策,因此需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牵头。高端劳务人才的输出体系中,人力资源在高校,输出渠道在对外劳务企业,而管理则在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因此建立完善的外派劳务培训组织体系,需要搭建一个“政校企合作平台”,这个平台就是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将人力资源培训、输出渠道和管理三个环节打通。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四大职能: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对接(建立劳务人员信息、外派企业招聘信息)、开展劳务人员出国前的适应性培训(包括外语培训和技能培训)、规范合同并保障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为劳务归国人员提供再就业和创业服务。
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具有中高端人才培养输出的校企合作优势、培训师资与设施条件的保障优势、就业与职业生涯辅导的专业优势等诸多条件,因此依托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成为山东、黑龙江、四川等各省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的一种选择。[4]“服务平台”在行业管理上,隶属于对外劳务合作管理部门,作为政府部门派出的服务机构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并由政府以专项资金方式投入“服务平台”的建设运营经费;在日常行政管理上,则隶属于高职院校,具体开展各种外派劳务宣传、培训、输出活动。
宏观层面,“服务平台”应参与省级以上外派劳务对接大会,争取与更多外派劳务企业、用人单位建立外派劳务培训、输出的合作关系。对外劳务合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国承包商会等行业组织的功能,通过外交、经济合作谈判,拓展外派劳务输出渠道,组织外派劳务产业的对接大会,为“服务平台”和劳务合作企业牵线搭桥,解决高职院校劳务外派培训信息资源的瓶颈障碍。
中观层面,“服务平台”应积极参与所在地政府部门组织的对外劳务合作洽谈,拓展、组织培训项目,多渠道地开展培训输出。如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和舟山海事局、共青团舟山市委等单位合作,共同举办青年渔民转产转业培训,为渔民转产远洋运输、培养国际海员。高职院校的“服务平台”,也可以与省市商务部门合作,在境外开展对外劳务恳谈会,为区域劳务产业发展创造条件。如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服务平台”,与黑龙江商务厅合作在韩国首尔举办“黑龙江与韩国劳务合作恳谈会”,为学院的对韩劳务培训和输出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微观层面,“服务平台”通过与对外劳务企业的协作,着力构建校企合作的外派劳务人才培养机制,在中高端劳务人才储备、师资共享、培训课程建设、实训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
在培训的组织机构上,“服务平台”的依托载体也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可以采取有限公司独立法人的方式,如四川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海天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并以此申请设立乐山市劳务外派服务平台;也可以采取学校内设机构的方式,如有些院校成立“境外就业部”这一内设机构,并以此对外作为“服务平台”。
(二)实施对外劳务的校企合作,充实、提升培训师资和实训条件
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通过共建劳务外派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与外派劳务企业、境外用人企业等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化提升,为中高端劳务输出人才创造条件。
培训师资的多元化、国际化。对外劳务人员的培训,包括技能、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因此要邀请境外用人企业的资深员工、管理人员来校讲课,讲授先进的国外技术和管理要求,提升外派劳务人员的技能和素质。在外语和跨文化交流方面,需要有长期从事国外劳务经验的中国籍员工现身说法,这样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贴近培训人员的工作实际。可以引进一些高职院校的劳务外派归国学生担任实训教师,努力培养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培训教师;也可以考虑引进具有外派劳务培训经验的对外劳务经营企业培训师,通过兼职教师的方式优化外派劳务培训师资。
实训基地的共享性。中高端劳务人员的培训,对技能的要求比较高,通常需要模拟涉外劳务的工作场景,实训设施的投入相对比较大,因此采用校企共建的方式,把外派劳务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的实训基地,同时作为合作企业外派员工的培训基地。一方面可以借助合作企业的力量,解决资金压力,提升实训设施的水平;另一方面实训基地还可以为境外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服务,充分提高实训设施的利用率。吸引境外合作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其意义在于实训环境、实训项目和课程设计更符合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求,而境外员工和国内学员的同场训练,也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国际化增添亮丽色彩。
从校企合作的可能性看,一方面境外大型企业面临中高端技能人才缺乏困境,需要一批技能熟练、价格相对较低的劳动力,因此愿意为高职院校扩大劳务输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对外劳务合作企业的经营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派劳务的规模,因此一些大型劳务外派经营企业也愿意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外派劳务人才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最终还是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对外劳务培训与输出的规模效应。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立“服务平台”、规模化培养外派劳务人才的意义显得非常重要。
(三)根据劳务人才的职业领域,优化对外劳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所谓中高端劳务,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定义,一般指航空乘务员、机场客服人员、豪华邮轮服务员、海员、酒店服务管理、高档百货店售货员、免税店及高级专卖店售货员、护上、教师、厨师、设计咨询、项目经理、IT设计、高级技工、技师、农技人员等岗位。[5]与传统的低端型劳务人员培养不同,多数岗位直接面对境外外籍人士,因此不仅仅需要强化专业技能,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也十分重要。
对外劳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的职业领域和岗位不同,通常分为两种。
1.“外语+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里的外语,主要是指小语种,如日语、韩语、越南语、泰国语等。由于高职学生多数是初次接触小语种,因此需要长时间的外语学习才能胜任境外工作的跨文化交流。这一类劳务外派的学生多数是高职院校日语专业、韩语专业等小语种专业学生,其毕业从事的多数是境外旅游服务、销售、文秘等通用类岗位,技能的要求相对简单一些,技能培训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技能课程以核心课程为主,注重实训。而外语的要求则更为突出,因此需要强化外语训练。如旅游院校的赴日技能实习生班,重点学习旅游日语专业课程(日语口语、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泛读、旅游日语、饭店日语等语言类课程),采用分层教学、淘汰选拔的方式强化学生外语学习,从第二学期开始,通过对学生日语口语、听力以及其他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测评,选拔约一半学生组成赴日强化班,与普通班相比增加口语、听力课时,并全部由外教授课。在大三年级,再进行日本行业协会的面试,选拔部分学生组班进行强化训练,未被选中同学则组成赴日预备班作为外派储备资源进行培训。
考虑到国内的语言培养环境和师资条件难以与小语种母语国家相比,因此一些高职院校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把小语种专业的学生送到国外去进修,采用专本连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就在境外就业。广西、云南等地对外劳务人才培养多采用这种模式。
2.“技能+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适用于准入门槛比较高的职业,有的还需要获得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比较大。如培养护理、海员等技能型人才,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和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比重非常大,同时又要强化英语的教学。不同的行业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不同,因此英语课程的设置也不一样。护理专业学生的外派劳务,一些发达国家对学生参加雅思或托福英语考试的成绩有一定要求,特别是口语。而国际海员对专业英语水准提出的要求,光适任证书考试就包括了航海英语或轮机英语的项目。因此这一类外派人才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程和英语培训课程几乎是等量齐观的。
除了专业技能课程和外语课程,高职院校外派劳务人才的培养,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课程设置:第一,要完善创业教育。受到国外用工的政策限制以及劳务外派合同规定,劳务外派的学生在境外工作若干年必然会回国就业,有的则选择回国创业,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带回国内。对外劳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着眼于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这不是一项短视的、功利性的活动,而是一项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工程。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外劳务输出培训中重视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第二,要夯实学生的职业素养。赴国外就业,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和外语水平外,体力、心理上都需要有一定的承受力,还要具备礼仪、人际沟通、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训练、形体训练、涉外交际与礼仪、心理保健等方面的培训。
课程体系改革,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标准。劳务外派最终还要回馈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为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因此要通过派遣毕业生引进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理念、技术操作规范等,形成新的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5]金刚.顺应形势 调整结构 构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发展新模式[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4(3):10-12.
[2]文月.2015年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述评[J].国际工程与劳务,2016(3):41-45.
福田汽车公司是北京的一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如今已发展成为“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 凭借较好的公司治理基础,其在公司治理上的实践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目前,福田汽车下设18家控股子公司,参股19家公司。公司治理业务体系架构下的管理人员达45人。经过多年建设,福田汽车董事会办公室逐渐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参股、控股子公司管控经验。
依法依规,始自源头
首先,量体裁衣,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制度。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参股、控股子公司董事会事务的管理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三个层面,分别制定了《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控股公司董事会事务管理办法》(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和《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参股公司董事会事务管理办法》,以此作为实施日常业务管理的依据和准则,为董办体系工作搭建了制度化平台。同时,为了更加高效地运转体系业务,还制定了独具特色的《董办体系管理委员会管理办法》,设立了虚拟工作机构,成立日常工作核心小组,确保体系工作的真正落实。
其次,进行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的分工。在董事会事务的管理上,董事会办公室作为归口管理部门,按照股权层次,明确规定了作为管理主体的各层级董事会业务机构/人员的主要职能职责。对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各控股子公司董事会事务的指导和督察工作,同时统一负责福田汽车外派董监事的提名和管理以及董办体系的培训工作。对参股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主要负责参股公司外派董监事的提名、调整和管理以及提议利润分配方案等重大事项,同时指定参股公司股权代表。
此外,在实践中明确定位,把关源头。在提交董事会决策投资参股公司、设立控股子公司之前,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即参与制定,或指导制定《设立XX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XX公司章程》等新公司基本的重要文件,并进行合规性审查。从源头上对参股公司、控股子公司的公司治理进行审核把关。在制定议事规则中,对于控股子公司要重点关注防范控股子公司风险和保障公司的利益;对于参股公司要重点关注参股公司的收益保障和权限界定两大方面。
合理、高效地实施管控
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控股子公司外派董监事的管理职责主要为:1.负责提名(或调整)委派到控股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候选人,经公司领导批准后,由董事会办公室出具文件下发,控股子公司履行程序选举董监事及聘任高管;2.负责外派到控股子公司的董监事的年度履职考评;3.负责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外派到控股子公司的董事、监事以及控股子公司从事董事会事务工作的人员参加董事会事务年度培训;4.负责制定控股子公司董监事津贴标准。
在实践中,福田汽车独创了“董事会事务代表”职务,为内部治理提供充分支持。《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控股公司董事会事务管理办法》中规定,规模较大的控股子公司及海外子公司、合资公司应设置专职的董事会秘书及董事会办公室。为了确保规模较小的控股子公司治理业务的依法依规运转,福田汽车董事会办公室独创了“董事会事务代表”一职,全面负责控股子公司治理业务的开展。目前,福田汽车的控股子公司共设置了19名专职/兼职董事会秘书/董事会办公室主任、董事会事务代表。
其职能职责主要规定为:1.负责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组织机构的搭建或董事会事务的管理,包括岗位及职能的设置、人员的配置情况等;2.负责制定及修订《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及股东(大)会议事规则(模版)》,对控股子公司董事会、股东(大)会运作进行指导管理;3.负责制定及修订年度经营报告框架,并指导控股子公司编制年度报告;4.负责指导、检查体系内各董事会事务的档案、重要文件、资料的存档及备案管理。
充分发挥参股公司外派董/监事的作用。福田汽车董事会办公室通过对外派董/监事的业务指导和调度,维护公司的投资收益。在一些重要事项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如:一是将分红政策写入参股公司制度:二是与参股公司共同遴选出最佳外派董/监事人员。
全面深入日常管理
集团董事会办公室对参股公司的日常管理主要在于:
1.建立参股公司信息平台。每半年一次收取参股公司营业执照,搜集参股公司基本情况。搜集的信息范围包括参股公司名称、成立时间、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公司持股比例、经营范围、委派董监事人员、公司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更新信息。
2.及时对外派董/监事及股权代表进行委派及调整,实施动态业务管理。如遇外派董/监事工作调动,不适宜继续担任参股公司董/监事的情况,董事会办公室即刻启动人员委派及调整程序,确保公司的利益得到保障,不受影响。
3.随时关注参股公司的治理风险点。要求外派董/监事在参股公司的董事会、股东大会后,将会议相关资料报至董事会办公室备案,同时相关业务部门须对决策事项进行专业的审查,给出意见,避免风险存在。
对控股子公司实施业务一体化管理。考虑到控股子公司运营管理统一由公司管控,福田汽车董事会办公室在董事会业务管控上也同步实施一体化管理。主要在于:
一是控股子公司编制年报制度化。根据《集团董事会事务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控股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或董事会事务代表应按照福田汽车年度经营报告框架编制本公司年度经营报告。年度报告通过对上年度的经营工作进行总结以及对来年工作进行展望,不但可以彰显子公司风采,更达到了依法规范运作、为子公司的生产经营起到了梳理与查漏补缺的作用。
二是对控股子公司进行巡检考评。此举可以监督各控股子公司开展董事会事务工作的开展情况,并使各子公司能够规范运作,法人治理工作合法合规,防止出现法律风险。福田汽车董事会办公室每年至少选择一个体系内控股子公司进行巡检,对其董事会事务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及整改意见于巡检结束后的15个工作日内经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在全公司通报,并进行激励。
“体系工作年会+业务培训”并行。每年上半年,董事会办公室均组织董办体系工作年会,在年会上回顾总结上年度工作经验、安排下年度工作项目,同时进行公司治理业务知识拓展。工作年会不仅是福田汽车治理体系人员业务夯实、深化的知识讲台,同时逐渐成为各参股公司外派董/监事、各控股子公司相关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广阔平台。
【关键词】对外劳务输出 英语需求 英语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4-0022-02
近年来,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规模在不断扩大,输出人员的工作技能日益提高,不仅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工作经验,而且缓解了保定市的就业压力,开拓了海外市场。但是语言障碍一直影响着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范围,制约其海外工作及生活能力。如何有效组织培训,从而提高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语言水平尤其是英语沟通能力,避免文化冲突,成为对外劳务输出日益关注的焦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文献回顾
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研究侧重于应用研究,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为加快我国对外劳务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如对外劳务输出的法律问题、政府管理对策等。但就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语言培训,一些学者只是从宏观角度概括性地介绍总结了涉外人员的语言障碍问题和应对措施。在现有的研究中,针对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语言需求、市内语言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进行的实际调查研究还比较欠缺,现有研究不够全面系统,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培训模式。
二 培训现状
课题组成员针对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需求、市内语言培训机构和培训方式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出存在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不一,外出务工的行业不同也影响其对英语的需求,对外
劳务输出人员对英语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对英语的需求基本分为三个方面:简单的口语交流;常用的行业用语;英语文化的输入,例如外国的宗教、风俗习惯等,以避免文化冲突。
第二,培训缺乏系统性。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多通过民间派遣途径,政府相关部门如就业局主导的培训大多针对专业技能,并没有专门针对英语的培训。由派出企业进行统一培训学习,由于英语培训耗时多、见效慢、成本高,大多民间外派机构不进行英语培训,而且国外派遣工作地点多为中国人聚集地,基本不需要讲英语。针对外派人员的英语培训需求,保定市还缺少统一规划管理。
三 解决措施
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基础薄弱,要想提高他们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其跨语言交际的能力,在国外就业时减少语言不通所带来的障碍,避免语用失误,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外语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市内各培训主体和语言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培训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培训内容的制定
首先要根据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个人需求、受教育水平和接受能力,再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和核心岗位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来开展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培训。培训前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目标和培训体系。以需求分析理论为指导制定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根据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对英语的需求状况,培训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劳务输出人员按英语水平进行分班,根据不同水平进行不同的培训,实行分级教学。找到适合输出人员的语言学习方式,有针对性地培训,既有利于培训的顺利开展,也能增强不同学员的学习效果。根据不同水平和起点,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日常交际用语的培训。培训应使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掌握基本常用的交际用语,例如如何表达祝愿及应答、邀请及应答、表示同意和不同意、道歉及应答、问路及应答、如何表达语言困难等话题。
第二,根据行业分班,进行行业用语的培训。具体教学方法可以在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CBI教学法(内容教学法)和ESP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外派人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具体有钢铁行业、厨师、牧场劳务、食品包装、羊毛加工等。因此,英语行业用语培训不宜过深、过难,要选取最常用的、与工作关系最密切的行业用语进行培训。
第三,介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输入,系统介绍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重要节日的来历,外派国家的宗教、风俗习惯等,从而使对外劳务输出人员更进一步地了解西方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保障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2.培训模式的选择
对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培训,要采用“主体主导―信息反馈”型培训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培训主体能够对培训市场和就业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并且有效修正原先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各培训主体,如政府、企业、高校、民间劳务输出公司等,都可采用这种培训模式。信息的反馈一是来自接受培训的学员,二是来自国外企业。在各培训主体的主导下,培训班开展期间要重视学员的反馈意见,及时收集他们的建议,相应调整培训内容及进程。培训结束之后应该发放调查表,及时收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今后的培训。培训结束时,应对学员进行最终培训测试,检验培训效果。并且要了解保定市外出人员经过培训后在国外工作生活中仍然存在的语言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以后的培训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强和国外公司的联系,收集了解在就业中保定市外出人员的语言能力情况和在英语使用中急需提高改善的方面。
3.加强对培训主体的监督管理
在我国,对对外劳务输出人员进行培训的主体有政府、学校、企业、民间机构等。保定市在对外劳务输出中,政府部门针对劳动技能的强化和提高组织了一些培训,但针对英语的培训近几年没有举办过。由于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大多通过民间外派途径出国,民间劳务输出公司数量虽多,但考虑到成本、英语学习的时效等因素,大多不重视英语培训。高等职业院校由于没有和劳务输出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在英语培训上针对性较差。
为了扩大就业范围,提高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核心竞争力,应加强对各培训主体的监督管理和职能协调。保定市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协调其他部门的培训工作。各职业院校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企业的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改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重视师资培养和选拔,提高职业英语的教学水平。企业和民间外派机构要加大培训力度,整合资源,加强和职业院校的合作,提高培训师资水平。工作人员要加强责任感,对输出人员的英语水平要严格把关。
四 结束语
本研究实地调查了保定市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培训现状,研究表明:外派人员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基础比较薄弱,应该以他们的需求为导向,做好英语培训,同时切实考虑到他们的不同水平,教授与其水平和行业需求相一致的日常交际用语和行业英语,增强其对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了解,注重他们的反馈意见,以期收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各培训主体要加大英语培训力度,提高英语培训质量,以确保对外劳务输出人员的英语能力能够胜任境外工作岗位,进而增强他们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一、培训规划
在大型呼叫中心,每年年初都要进行相应的技能提升的培训规划,这一块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
1、设置专项、专业的培训专员
大型呼叫中心通常有两种形式的服务――呼入或者呼出,所以针对新员工或老员工的技能培训,在百人以上的呼叫中心需设置培训专员,既能有针对性地对新、老员工进行培训,又能及时了解员工业务存在的缺陷,及时提出培训需求,跟进整体的培训情况。
2、培训规划的内容
根据业务发展的情况,培训专员须在年初做好一年的规划。从技能、业务以及心态等方面为小伙伴们量身定做相应的方案,并督促落地和执行,最终配合考核体系,使得培训达到效果。
呼叫中心员工的能力提升应分三块来规划:技能需达到“快”、“准”、“狠”;而业务方面,对于新员工,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内容;对于老员工,应分阶段侧重于不同类型业务的提升,需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至于心态培养,作为内训师,必须经常关注员工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工作中的难点是什么,要和班组长、员工多沟通,多提炼需求,使得培训更有针对性。
二、基础能力培训与业务知识编辑
1、招聘时应该关注的能力
首先是语言能力,包括普通话、方言听说能力;其次需关注的硬本领就是打字速度;此外还应该关注理解和表达能力。具备以上条件的员工,未来更容易在各种技能的培训中达到要求。
2、入司新工应培训的基础技能
业务基础类技能,如打字速度、听力、对于姓氏、地名的了解等,这些技能将在与用户的交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此类基本功比较好,就可以免掉很多在交互中的重复询问。而在第一阶段的培训考核中,以打字、听打、默打等为主。
通常呼叫中心测算人员工作效能的公式为:
单位时间内所需人数=单位时间内呼入量*目标接通率*平均处理时长(秒)/单位时长(秒)*话务利用率。
因此,通话均长只要多1秒,人数就会随之增加。可见,技能和人力的利用效能休戚相关。
3、业务知识的整理
相关的业务知识应汇总成册,其中内容可分为基础类、更新类、脚本类、重要业务类等,应设专人定期整理和规划(最好设立相应的业务质检进行更新和跟进)。汇总成篇之后,培训专员即可根据规范、系统的学习资料每月进行相应的培训,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也有相应的资料参考,同时也可作为新入司员工的培训材料。
三、培训内容的收集、提炼和演练
1、提交和分享优质录音
通过排名和奖励,鼓励员工提交优质录音,实现员工进行自我评价及自我改进,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同时也促使员工与质检员密切沟通协调关系,同步提升员工价值感,关注自己服务技巧的掌握以及使用情况,使整体服务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在月培训中进行分享和交流,促大家共享和学习优质的服务。
2、业务拨测、提炼难点
每月由员工自发组织拨测小组负责做好日常拨测工作,分别对新上线业务、重点业务、疑点难点、投诉业务等方面进行拨测,并在后期对拨测内容进行汇总,同时在班前、班后会以及月培训中对拨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讲解,通过再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质检的工作效率。一方面,让员工参与管理,了解管理的过程,通过换位思考,可将经验带入到工作上;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理解管理者,主动自发地提升自己的服务。
3、演练、总结、实践
管理者需整理平时成功处理投诉的相关案例,提炼标准脚本让大家在培训中进行讨论和运用。培训的形式不止于理论指导,需包括问答互动、实操演练以及培训总结,经过实战演练的话述会更加具有参照性。
4、质量分析会
定期开展工作质量分析会,结合年青人的关注点,质检员或培训师变换讲解形式,通过现场演练、趣味问答、听取录音等形式激发员工学习兴趣,让大家进一步通过活跃的方式提炼出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和处理,既活泼又高效。
四、培养软实力
1、交流和内训
沟通能力、语音语调等是呼叫中心员工比较重要的能力,如何引导所有的员工都投入到各种软技能的学习中,除了平时的激励,还应该经常进行外派交流和内训补充,通过内训师外派交流与学习,通过专业机构对沟通能力、语音语调等相关能力的培训与提升以及专业的内训,一方面锻炼了内训师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员工的能力。同时实行培训师轮换,挑优秀的员工参与,若主动报名,课件审核被通过,也鼓励普通员工担当讲师。在内部开展“内训师风采大赛”,以赛代训,通过员工对业务的比拼,一方面激发员工的潜能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比赛发现人才,壮大内训师的队伍。通过外派、交流、比赛、内训等方式全面地带动大部分的一线员工投入到内训的学习中,既锻炼了能力和勇气,也提升了业务技能。
2、心态的建设
组织员工观看各类纪实、综艺求职等励志类节目,各种节目的体验让员工更加了解生活,明白其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同时启发大家了解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自己的素养和各种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激励员工找到正确的方法面对自己的人生。通过人生的体验和实践经验,让员工感悟人生,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从而进一步调整员工心态,稳定员工队伍。
3、拓展训练
来**之前,我初窥施工会计门径,对其财务核算、成本控制、资金控制不甚了解。在**公司的10来天,所谓的熟悉情况,虽然对帐务处理有了一定了解,但未曾实际操作之前,总是感觉飘忽,如一页纸,要有镇纸压着,才能平整地躺在案桌上,此所谓理论必须经由实践方能纯熟于心。
到了**以后,与前任进行了简单的交接,出于种种原因,交接的内容并不涉及记帐凭证、帐本、报表等帐务资料,而是仅就一些日常性事务如何办理进行了说明(类同:开票须知、办理外经证须知等等)。
第一次结帐做各类报表,我看着前任留下的上月报表,因为之前的报表不是利用公式做的,所以我要自己观察它的数据的钩稽关系,不过还算顺利,及时做好了报表并且上传给股份公司财务部。
第一个颠覆以往经验的是,只要当月的结算收入数据确定了,就可以确定该结转的成本数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以及营业外支出,从而编制损益表,而损益表中净利润的数据就是上交股份公司管理费的数据(**分公司未曾使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而是以当月开票且收款的金额确认收入)。因为本人之前都是从事工业会计,从未曾如此编制过损益表。
这种收入确认方法的缺点在于,主营业务成本是根据收入倒推出来的,和实际发生的工程施工额肯定存在差异,而日积月累后,差异会越来越大;由此我想到,如果是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则成本和工程施工是一致的,而据此确认的收入和实际开票结算的金额却又是不一致的,这个差异会存在于所有会计期间。当然,在竣工决算的时候,这个差异将冲平,相对于开票结算确认法而言科学得多。
对于成本控制及分析,首先要有预算书,根据预算书的各项内容以及工程进度控制材料的采购、人工费的开支。现实中,工程进度和实际收款并不一致,则按照实际收款的17%控制人工费存在一定的误差。
**分公司历来通过项目部归总核算一些往来科目,比如应付帐款、预付帐款,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预付帐款其实仅仅是发票未到,材料实际已经到场,由于没有和股份公司、分公司一条线的工地仓库保管员,根本无法取得材料收发存的数据,想要通过暂估科目来核算也是困难多多。同时,要把所有发生的应付帐款、预付帐款还原到供应商核算,工程量之大非我一人之力所能企及。
**财务缺乏一种贯穿顶底的执行力,也缺乏从底到顶的反馈机制,撇开领导的重视程度、会计人员的负责程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无法进行即时沟通,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公司还通过电话和传真来保持联络、传递资料,而网络则用得很少,这就导致有很多事情无法立即联系。另外,通过电话只能是一对一的沟通,只能是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如何把效应扩大化,解决一个问题,而立刻在全体会计人员中进行传播,这样也许就是解决了N个问题(N个人的同一个问题),我认为公司可以组建一个**财务平台(类银行的NOTE),从领导到会计,即时、全员地进行沟通,企业创新讲究头脑风暴,做会计的解决问题也是一样,集思广益,才能最大化每个人的时间价值、知识价值。
对于年报要求中的成本分析一块,个人觉得外派会计是肯定提供不出数据的,而要项目部提供数据,则其真实性必然成疑问。我觉得,一些平时从来不做的工作,要在年终给出一份漂亮的答卷,可以是可以,但那肯定是不真实的。所以我觉得,公司真的重视财务工作的话,一是对现有财务人员和拟招财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财务核算是必然的条框式灌输,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也要给财务人员框上框子,财务工作不存在左右逢源的问题,其他的细节操作则可以仁者见仁;二是配备人力,要真正地获得第一手准确的成本资料,没有公司一线的仓库保管员是不可能实现的。
关于年报中的三方确认表,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项目经理没有这个意识,甲方也没有这个意识,因此**分公司的多数项目部从来没有做过这一块工作,这其中有外派会计的问题,但是外派会计有责无权,与项目经理沟通的有效性不大,一般都是当面答应,回头就忘,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我认为这也是执行力的问题,外派会计听从财务领导的指挥那是当然的,但是要项目经理配合外派会计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命令传达的层次越多,命令的有效性就越低,有些重要的事务公司直接知会项目经理也许效果会更好。
在施工企业帐务处理上,有这么一个科目,内部往来,公司每年都要进行核对,发现差异再进行纠正。对于内部往来产生差异的原因,个人有如下分析:
其一,科目核算内容的不一致。往往是总公司通过内部往来核算,分公司却通过其他应收、应付来核算。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完整地组织一套内部往来科目的明细科目设置、核算内容,编制一套案例,测试各外派会计的理解程度,并通过即时沟通,分析、问题。
其二,代收代付费用的划分不明确,以我**分公司为例,2006年股份公司有***经理在**办公室的电话费等内容挂到内部往来借方,而**分公司不体现;**分公司有两笔代股份公司支付的询证函费用,挂内部往来借方,而股份公司不体现。
解决办法如下:根据以往经验,明确划分各类支出是直接进费用还是挂内部往来,传达给包括股份公司本部财务人员在内的所有财务人员,达到事先控制的效果,一劳永逸。即使核对工作还是需要的,也不会有那么多差异需要在年底进行一次性调整,积累了工作量。
本人在**的100多天,接触很多新鲜事物,也脱离不了会计的樊笼。基于本人的个人意愿,特向股份公司财务部领导提请辞职,望请批准为盼。本来本人一个月前就要辞职,但是为了对分公司一个完整年度的财务工作负责,所以在年报工作完成后才提出辞职。
一、狠抓生产,经营业绩不断提高
2012年,公司继续围绕“争创勘察设计之精品”的经营目标,坚持“创造从心开始”的经营理念,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经济作为公司发展的第一要务。一年来,公司在工程设计与施工、多媒体制作与演示、网络监控及软件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有(详细见附表):
1. ***施工图设计;
2. ***施工图设计;
3. ***施工图设计.
二、完善制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三、注重培训,员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一直以来,公司始终给予员工培训工作极大的重视。采取公司外派深造、个人主动学习、聘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保证每月至少两次的学习时间;在学习内容上,不仅注重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同时对于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也相当重视。内容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各门类的技术培训等,对于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由公司报销相应费用。
通过学习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2012年,公司先后组织员工培训10人次。目前公司正在开展“创新标兵、技术能手和科研小组活动”,对于在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部门公司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项活动我们也将长期坚持下去,而这样做的目的既鼓励了先进,鞭策了后进,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得到了加强,同时,朗青的形象也得到了弘扬,各项工作都得到了促进。
四、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朗青健康发展。
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2012年,在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全员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目标任务的完成,继续深入、持久地在全公司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争创文明部室等活动,工会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娱活动,诸如:组建朗青自行车队、举办朗青篮球联谊赛等等。通过这些员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同时也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公司形成了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
2012年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些许的成绩,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一,部分员工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其二,由于公司成立时间短,资金积累少,加之部分项目资金未能及时到位,致使公司资金周转困难。
【2012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查看更多
电子媒体部工作总结
企业监事会年度工作总结
公司举行半年度工作总结大会暨管理团队拓展活动
创建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烟草活动总结
2012年街道宣传思想工作要点
2012年城建工作总结
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
2003年以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提升县域经济增量、,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采取召开动员表彰大会、落实责任、分解指标、出台优惠政策等有效措施,使全县各乡镇、各部门都快速行动起来,积极通过会议招商、扣门招商、亲情招商、友情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大力引进域外资金和项目,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人人想招商、人人研究招商、人人参与招商的浓厚氛围。到目前,全县共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项目530个,引进域外资金301,708万元,其中:引进境外投资项目15个,引进资金4,886.1万元;引进域外投资项目269个,引进资金111,887.1万元;向上争取项目129个,引进资金46,744.1万元,连续二年位居通化市七个市县(区)前列。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县委、县政府把今年作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年,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把我县建设成产业集聚、项目成群的特色工业强县。从年初到现在,全县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202个,项目总投资为102,336万元,到位资金72,075万元,到位资金占年计划的65.2%,同比增长39.6%,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2003年来的主要工作
(一)发挥职能作用,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的组织协调工作
1、制定政策,注重服务,营造外商投资的良好平台。一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通化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通化县现有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等,凡是外地能够给予的优惠政策,我们要更优惠;二是完善服务,提高效率。2003年,我县组建了“通化县投资企业服务中心”,对投资者实行“一站式办结”服务,采取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包干制等办法,在技术咨询、市场调查、专业评估、人才培训、办理进出口业务等方面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大局意识,形成全社会服务于招商引资工作的良好局面。
2、明确责任,夯实基础,强化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面进行动员。每年年初都精心组织召开了全县招商引资总结表彰大会,对上年的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对下一年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落实了责任,在全县掀起了全民招商的热潮;二是明确责任。各责任单位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都把招商引资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分解,层层落实了包保责任,做到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三是加强管理。我们对全县各乡镇、各部门的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年终总结表彰。同时,我们每年对现有的招商项目进行了梳理和包装,印制了重点招商项目简介等宣传资料,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必备的基础资料;四是开展了外出驻点招商。我们对招聘的14名驻外招商人员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专业培训后,与他们签订了聘用合同,分别派往长春、沈阳、大连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研究制定了驻外招商人员管理办法,加强了对驻外招商人员的管理。
3、加大宣传,加强督导,推动全县招商引资工作。一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知名度。高质量编辑印制了《吉林咽喉·长白山门户》、《通化县投资指南》、《通化县招商指南》、《通化县名特新优产品目录》等宣传资料,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县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产业特色、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二是加强了招商引资的宣传报道工作。创办了我县《招商引资暨项目建设年工作简报》;在县电视台开辟了招商专栏,对招商引资政策、招商引资项目等业务知识进行解答,对好的经验和作法进行跟踪报道;加大了网站建设的投入,拓展了容量和服务功能;三是对全县招商引资工作进行督导。两办督查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各部门、各乡镇对招商引资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调度,下发了情况通报;四是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在“东博会”、“珠三角”、“东西伯利亚”、“东北亚博览会”、“广交会”、“厦洽会”、“糖酒会”等国内外大型商务活动中,我们充分利用了这些重要的国内外会议,宣传通化县,推介通化县,树立通化县区域形象。
4、走出去,请进来,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紧紧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特别是今年,我们先后组织参加了省委统战部在港澳举办的吉林省部分县(市、区)招商引资推介洽谈活动。达成了捐资建立一所海联小学、长白山野果系列饮品开发、国有林业企业改制及木材深加工三个投资意向;赴温州实施了裘皮和锻压方面的专项招商,与皮革协会、皮革专家协会等经济组织进行了对接;组织招商人员参加了国家商务部举办的“新形式下政府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修班”,并邀请了一名专家到我县讲课,增强了全县广大干部的招商意识,提高了招商引资的专业水平。
(二)、规范市场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1、在抓畜禽定点屠宰工作中,我们以县城快大茂镇肉品市场稽查为主,对牛、羊等大牲畜私屠滥宰行为进行稽查,并对违规屠宰的业户进行了警告处理,令其依法进行定点屠宰;对生猪市场价格低而不升、肉品市场价格高而不降的现象等及时向领导汇报;对乡镇定点厂进行严格管理,对大安镇下四平村等私屠业户进行了处理。根据有关规定,指令各业户到定点宰杀厂进行宰杀,保证了生猪肉来源的合法、安全,确保了消费者的权益。
2、在酒类流通管理工作中,我们根据商务部下发的《酒类流通管理办法》精神,组建了县酒类流通领导小组,并承担办公室的具体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我们着重开展宣传工作,主要通过县电视台进行宣传,并针对《酒类流通管理办法》印制了宣传单,派人到各个乡镇进行发放宣传。目前,该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三)、克服重重困难,狠抓企业转制工作
企业转制工作任务艰巨、难度大,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不能有一点马虎。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利用休息时间,搞摸底调查,反复核对每一名职工的情况,对涉及到养老金、失业金等存在问题的职工,我们针对每名职工的情况逐一与社会保险公司协调,有错误的予以更正。对转制中职工提出的合理要求,我们积极协调社会保险公司、劳动局等相关部门帮助每名职工解决他们提出的各项问题。
今年共对酿造厂、关东大厦、物资总会、燃料公司4户企业的转制进行了运作。酿造厂的转制工作已全部完成。关东大厦的转制工作已接近尾声。我们针对物资总会、燃料公司情况,多次召开了职工大会,广泛征求职工意见,并及时制定了企业转制方案。目前,这两户企业已拍卖,正在进行余下的相关事宜。
(四)、清理整顿,实现劳务输出市场规范化管理
1、依法监察我县各劳务中介组织的工作。为规范我县劳务中介组织的管理,根据国家商务部及吉林省商务厅的相关法规,我们下发了《关于规范、清理全县劳务中介组织的通知》,对在我县境内开展劳务输出的中介组织进行了清理,明确其业务范围,目前,我县共有4家劳务中介组织,通过检查有两家公司各项营业手续齐全,另外两家缺少培训制度,正在限期整改。
2、树立劳务基地品牌建设。我县2005年被省商务厅正式确立为对外劳务合作行业外派劳务基地。商务局指定有十几年管理经验的“通化县三合商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为试点,具体操作本县外派劳务业务。同时设立外派劳动力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有训练场地近2万平方米,一次可培训学员200人。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式”定向培训为主。劳务品牌培训主要以安装、缝纫、电焊、电子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为主。厨师、建筑、缝纫等劳务品牌已经成为通化县劳务形象的代表。
二、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前段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我们感到前段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各乡镇、各部门推出的招商引资项目科技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操作性不强,缺乏可行性论证;二是各乡镇、各部门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思路不清、方式不活、办法不多,缺少一盘棋的思想,不能从全县乃至区域的角度研究项目、洽谈项目、引进项目;三是全县引进的项目中,域外投资的项目很少,特别是投资超千万的项目更少。
三、明年的工作打算
面对周边县、市、区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契机,紧紧依托我县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和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想方设法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开创我县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进行招商。我县地处长白山的西南麓,是吉林省长白山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区、国家级无公害北细辛和平贝栽培示范基地,丰富的道地药材资源和长白山绿色食品资源有着广阔开发空间,存在着巨大的商机。我们将通过会议招商平台、网络招商平台、中介招商平台等有效媒介,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的力度,把资源优势快速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二是依托产业优势进行招商。在县委、县政府多年的精心培育下,我县已形成了以医药为龙头,矿产、化工建材、食品为支撑的四大支柱产业格局。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紧紧围绕支柱产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力开展专项招商引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寻求国内外知名企业与我县现有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参股、控股或整体出售的方式,进一步盘活现有企业的资产存量,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快速扩充我县支柱产业的容量,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
三是依托区位优势进行招商。我县在地域上对通化市区形成了合抱之势,目前正在建设的通沈高速和即将建设的通丹高速、通丹铁路,为我县融入辽东经济圈架起了三条黄金通道。因此,我们将抓住通化市经济向外扩张的有利契机和日益突显的区位优势,凭借我们土地、税收、劳动力等廉价的投资成本,积极吸引域外投资者来我县投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