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磨工实训总结

磨工实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磨工实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磨工实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 顶岗实习 有效性 工作导向

近年来,各地职业学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顶岗实习的方法和途径,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调查中发现,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工作,存在着重管理轻教学、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学校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因为环境陌生、工作生疏、心理不适等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学生对顶岗实习兴趣不浓、畏惧甚至厌倦,离职跳槽、违规辞退等现象屡有发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顶岗实习改革,核心内容包括:实习教学模块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机制建设、双向选择机制构建、教学方式方法探索和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等。

一、实习教学模块构建

职业教育的服务宗旨,要求中职学校的顶岗实习教学活动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服务地方的经济建设――这就需要通过对培养目标和岗位要求的重新梳理,构建科学的顶岗实习教学实训模块。

以机电类专业为例。笔者学校在“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围绕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省示范专业),对现有的加工制造类专业群(含机械加工技术等7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应职业岗位进行了重新归类,按照“专业群―培养方向―职业岗位群―顶岗实习教学模块”的思路进行梳理,形成了普车技能(含车工、铣工、磨工和组合机床操作工)、数控技能(含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钳工技能(含机修钳工、装配钳工、工具钳工)、电工技能(含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值班电工)、营销装调技能(含机电产品营销员、设备安装工)等五大类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为顶岗实习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指导教师团队组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教育经验丰富、职业实践能力强、“能文能武”的指导教师团队,是确保顶岗实习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笔者学校大力实施“专业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下车间顶岗,进实验室研发;到高校培训,出国门进修”等途径,促进专业课教师“内外兼修、理实兼备”。学校还依托高职院校、职教集团,实施了“百名技师进校园工程”,把120多名机电、建筑、旅游、会计等专业领域中德艺双馨的教授、工程师(技师)请进了校园,聘任为学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笔者学校“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的实习教学指导团队建设为例,“五大类顶岗实习教学模块”的指导教师都是教学一线的骨干、生产一线的精英(其中:教师40%、技师60%),这种“理实一体”团队的组建,增进了教师与技师的交流互动,促进了产教活动的深度融合。

三、工作导向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顶岗实习教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笔者学校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团队的作用,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总结提炼,开发了一套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1.按照工作门类编制实习教程

如在“机械加工与电气维护技术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顶岗实习基地的典型生产岗位、工种进行了科学梳理,构建了五大顶岗实习教学模块,开发了《普车技能实习教程》《数控技能实习教程》《钳工技能实习教程》《电工技能实习教程》《营销(装调)技能实习教程》等校本教材。顶岗实习时,根据学生自选的岗位工种进行归类编班。学生则在顶岗生产的同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2.按照工作岗位设置教学单元

顶岗实习,既是学习又是生产。为实现做、学、教的有机统一,在每个“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中,以“工种”为单位设置“教学单元”。如在《普车技能实习教程》中,设置了车工、铣工、磨工等多个教学单元,各单元之间既联系又独立。顶岗实习时,按照计划,每个学生至少完成一个模块(含2~3个工种)的顶岗实习任务,每工种3~6个月。

3.按照工作内容开发教学项目

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个教学项目组成。顶岗实习教学项目,包括项目名称、主要任务、项目分析、相关知识、顶岗生产、质量监测、工时定额、项目报告等,各项要求非常明确。顶岗实习中,学生按照任务进程完成相应项目的学习,熟练技能,内化知识,提升经验,形成智慧,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双向选择机制建设

双向自愿选择,满足“学”、“用”需求,是提高顶岗实习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企业有需求,就会提供真实的岗位和待遇;学生有愿望,就会立足岗位立志成才。双向选择的操作流程为:

1.收集信息,编印会刊

每年实习前,学校实习就业处组织各专业教研组,深入企业,收集用工信息(岗位工种、劳保待遇等),汇总编印《实习生供需洽谈会会刊》,学生人手一册,深入了解,选择自己理想的工作。

2.就业指导,应聘准备

学校专门开设了职业指导课,进行系统指导;定期邀请企业领导开办讲座,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开展顶岗实习的预备教育,熟悉岗位要求、工作内容;组织应聘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做好应聘前的各项准备。

3.设摊招聘,自主应聘

每年六月上旬,学校都会举办一次大型的实习生供需洽谈会。企业设摊招聘,学生自主应聘。通过洽谈会,学生展示自我,竞聘理想的岗位;企业则通过洽谈,招聘到适合的“员工”。

4.编印手册,明确要求

洽谈会后,根据签订的《实习就业合同》,将学生按岗位(工种)进行编班、分组,汇编成《××技能顶岗实习教学手册》,明确任务、安排和要求。

5.分类培训,实施教学

各实习教学指导组则按照校企联合制定的实习教学计划,开展岗前安全教育、劳动纪律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确保顶岗实习教学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五、教学方式方法探索

顶岗实习,具有实习地点分散、工作内容多样、任务要求不一的特点,教学实施难度大。针对这一实际,采取三种形式灵活开展教学:

一是定期集中教学。按照实习教学进程安排,可以计划、预见的教学内容,采用定时、定点、集中的形式进行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双休(节假)日。如项目任务布置、项目总结交流等。

二是不定期集中实训。主要针对学生顶岗实习中碰到的实际案例,指导教师组认为非常具有典型性,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现场“会诊”的。这种形式的实训教学,时间、地点、内容都是临时确定的,对于提高学生处理、分析、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很有帮助。

三是实时网络交流。顶岗实习,更多的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时交流。按照岗位工种编班,每班建立一个QQ交流群,每个群每天安排1~2位指导教师跟踪信息,实时指导。实践证明,利用网络开展交流,信息,即时处理遇到的问题,效果很好。

六、评价注重多元与发展

1.注重发展评价

充分征求实习单位意见,制定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考评细则”,从职业素养、工作态度、纪律表现、工作实绩、创新品质等方面进行考核。既重知识运用、技能提升、工作效益的考评,也重积极主动、团结协作、遵规守纪、沟通协调等的考评,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2.多元参与评价

采用学生自(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和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自评(20%),包括每月一次实习汇报、每工种一次岗位自评以及实习结束时的总结等。通过自评、总结、反思,促进个体经验和智慧的生成。

学生互评(10%),安排在两次集中返校教育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习小组内进行。通过互评,发掘典型,进行表彰和奖励,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企业评价(50%),由跟班师傅、车间主任等,按岗位要求,参照企业劳动制度进行考核。每次学生自评后,在自评表上签具师傅评价、单位意见,做到跟踪指导、跟踪考评。

指导教师评价(20%),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态度表现、学习状况、工作实绩、创造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技师共同参与。

社会参与评价(加减分),是指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获得的各种表彰奖励、评先评优、竞赛获奖、工考晋级等,按奖惩级别采用加减分,计入考核成绩。加减分由学生申报,指导组审核,实习就业处审批。

七、实践体会

顶岗实习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1.学生的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经过规范的顶岗实习教学,强化了知识技能,提升了实践能力,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代表上虞市参加绍兴市青工技术大赛的职工选手,几乎都是笔者学校的毕业生,而且连续两年包揽了一等奖,受到了绍兴市、上虞市两级大赛组委会领导的高度赞扬。

2.学生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一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在自主选择、轮岗实训中,既体会到了工作的艰辛,也真正了解了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工作特长,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到了属于自己的待遇与报酬,体面就业。对于来之不易的工作和岗位,他们也就更加懂得珍惜,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3.毕业学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环境适应快,合作精神好,技术基础扎实,岗位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供不应求。

参考文献:

[1]黄雪泉.浅析中职生“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J].中等职业教育,2010(10).

[2]王理香.中职生顶岗实习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1(19).

[3]谢洋,董兴生.中职生顶岗实习为何频频跳槽离职[N].中国青年报,2013.

第2篇

【关键词】机械类 应用能力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定位,即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构建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占32.9%、学科平台课程占28.6%、专业平台课程占13.2%、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占25.3%组成的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设置

通识教育课程包含:思想政治类、体育、数学、物理、英语类、计算机类、人文素质类、集中实践类。学科平台课程:机械工程导论、机械制图、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

专业平台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定,大三进行专业分流,即现代制造工程方向、机械电子工程方向。强调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将计算机知识与专业培育相结合,形成新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工程信息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如开设计算机仿真、CAD原理与应用技术、数据库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产品造型设计、机电一体化实验技术、电子商务技术、技术经济学等,以增加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学生的第一个必经的环节,重点训练学生机械加工及工艺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使学生掌握各类常用机床的操作与使用,钳工与焊接等工种的操作等,初步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概念。一般放在大二开学时进行,为陆续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基础。

数控技术实训紧连金工实习安排,让学生亲自操作数控机床通过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演示,为数控技术课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的操作技能准备和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在大三下(第六学期末)安排,在校外国家认可的专业实习基地进行,我校机械类学生一直与河南洛阳一拖集团、湖北十堰东风汽车公司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实习以亲身经历与现场感受等特征,有着其他教学过程无法替代的显著作用。学生还能够在与现场工程师、工人师傅的交流中获取宝贵的实践经验,培养观察力、交流能力、适应能力等。

毕业实习是毕业设计的必经环节,通过毕业实习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对象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工作任务应包括:该设备设计制造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进展,关键技术有哪些,以及进行设计的必要资料和知识储备等。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一)实验平台建设

实验教学平台是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保证的硬件条件,它搭建的科学性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追求的目标,总结起来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尽可能综合应用多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尽可能将实验系统模块化,通过提供实验组件的方法,实现实验系统的可组装和可重构。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教学需要。

3、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4、具有开设创新型实验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扩展条件。

5、平台应该满足经济、安全、可靠、节能、低消耗、低嘈声和环保的技术要求。

6、鼓励和激励教师自行开发和研制。

我校的机械综合实验中心是河南省第一批批准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材料组织与性能、液压与气动、机电传动与控制、汽车、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包装、数控中心等实验室,实验设施省内一流,实验室管理上采取专兼职教师模式。

(二)建立工程技术实训中心

学校极为重视实践教学,在市场经济时代,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立足自己建设,我校在新校区建成了总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其中生产场地3224平方米,教学实习场地8932平方米,地下设备间548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要功能为车工、铣工、磨工、磨床装配、磨料模具实习场地及现代制造技术中心,专职人员35人,拥有劳动部认可的《数控培训基地》,以及劳动部授权的合格证颁发资格。为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供了国内一流的实训条件。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在继续保持好原有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单位的前提下,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拓展合作企业,为毕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充足的基地。另外,通过与企业的接触也了解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对人才培养要求的第一手资料。

第3篇

[关键词]:车工 实践教学 灵活组织教学单元 “两阶段、三环节”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沿海诸多城市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机械制造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中非常需要高智能型的技术骨干。经济发展的需要就是最大的需要,学生的就业需要是最根本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求,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面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培养技能型的技术人才,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要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巩固,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车工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工种,《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和技术性的工艺课,既要培养学生达到中等技能水平,又要具有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纵观几年来,各个高校的教学模式,大都采用分体式教学模式,即先教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践教学。担任理论教学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科班出身,缺乏实践经验,导致理论教学时,照章宣讲,内容空洞,纸上谈兵,加上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听课时感到枯燥无味,更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给实践教学带来相应的困难和负担。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指导。

一、加强安全文明生产教育,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教书育人,以人为本。实践教学中,必须经常教育学生注意安全生产,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在实训车间,要将《安全操作规程》置于显眼的地方;在课堂上,经常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必要时,可以举例,讲述一些因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发生的“故事”,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然后用“血的教训”来分析讲评“事故”的原因和后果,以引起学生对安全的警觉和重视,做到安全第一,与此同时,要教育学生学文明人,做文明事,爱好公共财物,爱护设备设施,爱护工具、量具、夹具等,做到文明生产,保持工作环境卫生整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教学之初,就要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如开车前设备电路电气、系统、车床各操纵手柄的检查;操作中,工件装夹、卡盘扳手、刀架扳手及时取下,转换刀架时及时锁紧刀架手柄等习惯性动作;特别要强调主轴变速时要先停车。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杜绝事故发生。

二、结合课题,灵活组织教学单元

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题,灵活组织教学单元,针对教材中有些基本理论与抽象概念,许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是学生在理论教学时没有掌握或遗忘的,必须在实践教学时给予认真的讲解和指导。

有些概念无法用直观教具演示,加工过程比较复杂,文字叙述较难理解的情况以及教材中内容顺序安排不当的情况,我突破了传统的授课形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组成单元进行教学。例如,在讲解车刀的几何角度时,教材中出现了机械制图中“移出剖面”的知识,而学生当时并没学到“移出剖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讲解车刀几何角度。

将会导致学生对车刀的各种角度概念模糊不清的结果。为此,在教学中,我将各种车刀角度概念组合成教学单元,在补充讲解“移出剖面”知识并配备了相应练习的基础上再归纳讲解车刀几何角度概念,使学生明确了车刀几何角度概念的由来,加深了记忆,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对车刀几何角度概念掌握得很快。再例如,切屑的形成和变形,金属材料内应力发生变化,以及切屑在前刀面的滑移产生摩擦热,刀具主后刀面和过渡表面以及副后刀面和已加工表面的摩擦产生的摩擦热,都是切削热的主要因素。由于切削热的提高。导致切削区域温度升高。而在切削过程中带走热量最多的是切屑,其次是车刀。在高温下,使车刀的硬度降低,导致车刀磨损加剧,这就缩短了车刀的使用寿命,增加了刃磨刀具的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成本,影响了经济效益。所以实践教学中,在上理论课时,必须给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和阐明下面的因果关系。

(一)影响车刀使用寿命的最大因素是切削速度,其次是进给量。影响最小的是切削深度,切削速度高则摩擦热高,切削温度高,车刀磨损快,不要盲目追求高转速车削。

(二)根据加工性质合理选择刀具几何角度和切削用量。

1、粗加工的主要目的是尽快地去除多余的材料。所以必须让刀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强度,应选择较小的前角(增大楔角)。在车床刚性允许的条件下,跟据加工余量、刀具的强度选择较大的切削深度,其次是较快的进给量,最后选择适当的切削速度。

2、精加工时,由于加工余量较少,为了达到加工精度要求,刃磨工具时应选择较大的前角,使车刀锋利,选择较小的进给量和较高的切削速度,

3、根据零件的数量和技术要求,合理编制工艺,以提高生产率。

4、由于以上诸多因素相辅相成,互相关联,车工工艺除了能熟练操作车床外,更重要的是刃磨刀具。正确地选择刀具几何角度和刀具材料,还必须掌握刃磨刀具的技术,刀具的好坏将影响到刀具的使用寿命、成本和工作效率。在刃磨刀具的实践技能教学中,要强调正确的站立姿势、握刀方法、冷却方法,排除不安全动作和因素,避免发生事故。另外,教材中的量具、夹具知识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很连贯的,必须在教学中重新组织教学单元内容。实践证明,在车工工艺教学中灵活组织教学单元是活化教材、因材施教的重要一环。

三、“两阶段、三环节”教学

在车工实习教学中,“两阶段”体现了车工实习的教学层次目标。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车工工艺学》、《车工生产实习》,系统学习车工实习安全技术,车床的工作特点与加工范围,车床的组成、传动和使用方法。通过车床夹具的使用方法,车床的基本操作工艺,刀具的安装使用和刃磨方法等基础知识,掌握车外圆、车端面、车槽或切断、车成形面、车锥面、车孔、车螺纹等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各种操作的要领及所用刀具的安装和使用方法。第二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从简单工件到复杂工件的车削,学会分析并确定具体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能够加工出符合图纸要求的零件。“三环节”是实现车工实习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三个环节包括:讲解、示范和训练。讲解环节中,由实习指导教师按零件图讲解工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讲解中要注意讲解清楚三个问题:一是涉及工艺过程组成的几个概念;二是车削工件有关基准选择的要点;三是简单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制订方法。示范环节中,实习时由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实习的内容和所用的操作方法示范表演零件加工的整个过程。示范过程中要强调说明尺寸精度、形位公差的含义和所采用的方法。重点讲解试切法加工的内容,然后按照实

习计划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训练环节十分重要。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实习好坏程度也不一样,应让学生循序渐进,由浅人深,从慢到快,逐步掌握操作技能。

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的使命不仅是传播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总结找出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这样,既有益于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又有益于对旧知识的深化记忆。当学生在思维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讲解,点出问题的实质,交待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兴致勃勃地去钻研新问题。如在实习中讲授“车圆锥孔”的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车圆锥体的方法与车圆锥孔的方法加以比较,使学生发现了车圆锥体时可采用偏移尾座的方法加工,而在车圆锥孔时则不能用这种加工方法。原因何在?通过启发学生对所学过的“工件的安装方法”这部分知识的回顾,学生明白了加工方法与工艺过程,找到了车圆锥孔不能采用偏移尾座法加工的原因是因为此方法的安装特点是偏移尾座,而车圆锥孔的加工性质屑于内孔加工,不能选用顶尖安装工件,所以不能用偏移尾座的方法加工锥孔。

五、加强教学研究,科学地选取训练课题

第4篇

关键词:生产实习 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

生产实习是本科教学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生产实习尤为重要,它能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加工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对企业现场生产流程和工艺有所了解,锻炼了学生适应现场的能力,熟悉各类机床和加工中心,检测设备,对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一个帮助。它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生产实习教学环节的改革,提高实习效果,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

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根据现有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进行讨论。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

1.1 实习基地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国有企业不再承担计划经济体制下安排大学生实习的义务;另外,由于人才市场日趋成熟,企业可以通过各种招聘机构及网络招聘人才,无需通过实习来发现和留用人才,很多企业不愿再接收大批学生去实习。某些大型国企虽然愿意接受实习生,但其经济效益不理想,生产开工不足,学生只能看到静止不动的设备,难以看到生产加工的动态过程,设备普遍比较陈旧,工艺比较落后,学生很难了解到先进制造技术和工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由于企业技术保密、安全管理等原因,学生难以通过生产实习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计算机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引进,多数实习厂家在生产中实现了自动化控制,生产现场的工作人员很少,车间内采用全自动化操作且工作人员均经过严格的操作培训,而学生达不到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在实习时不可能进行实际操作。此外由于企业的技术保密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要在一个企业待两天以上、要看生产用图、要抄工艺卡、要观摩先进制造装备和工艺,变得越来越困难,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另外有些加工过程比较危险,考虑到学生的安全,绝对不允许学生进行实际的生产操作,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

1.3 生产实习经费短缺,难以应付实习的正常开支

本专业先后在衡阳、洛阳、上海、株洲、桂林等地的厂矿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由于交通、住宿费用上涨,只能采取就近原则。近几年,校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桂林,为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都是租用公交车。实习经费紧张,已成为生产实习的主要瓶颈,难以在校外实习基地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实习任务,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的质量。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调动实习基地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争取实习基地的支持与经费来源,利用有限的实习时间,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2 生产实习中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2.1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进一步拓宽与实习基地的合作领域

在本科生培养及企业员工培训方面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一方面利用学校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等支持,另一方面利用企业的资源及设备优势,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并激励学生“工学并举”,进行创新实践。

2.1.1 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实习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安排在第六个学期末,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将是学生创新实践的好时机。在此阶段,合理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及设备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我们的主要措施为:

(1)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的创新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各类科研合作项目

例如在衡阳有色冶金机械总厂,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签订了协商性学习协定,结合厂校科研合作项目和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利用5kW横流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与多轴连动数控激光加工系统,开展复杂齿轮刀具的激光强化、梳齿刀设计与制造通用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学习计划,最后以毕业设计评分标准对协商性课程计划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学生对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实战性、研究类课题比例较以往有所提高,设计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将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与生产实习有效结合

我院加强大学生创新工作一直在努力开展,学院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参与学校与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和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2010年在刘永霞老师的指导下,作品“3D深沟球轴承装配机”获得南华大学二等奖。在2010湖南省第四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在指导教师麻胜荣的带领下,作品“电缆破冰机”获得一等奖;李岚老师指导的作品“液压减速高楼逃生装置”获得二等奖。共获得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优胜奖2项。这些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

2.1.2 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等系列培训班,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

我院作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面向企业和在校学生招收学生,开设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CAD/CAM,有限元Ansys 等系列培训班,让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同堂学习、交流,共同提高。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办6期,毕业学生400余人,大多数获得了省劳动厅颁发的数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解决了企事业单位数控人才短缺的问题,加强了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解决了企业关键技术问题,也锻炼和增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育人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

2.2 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快。本课题组根据收集到的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资料,结合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编制一套适合本专业学生、涵盖主要生产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工艺的课件,课件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通过观看课件和请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为生产实习提供铺垫。

2.3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实习基地不同厂家的设备和产品,在实习安排上侧重点不同,例如接受我校学生实习的一家专业化生产柴油汽车高压喷油泵总成、铝铸件、出口件的中外合资企业,该公司铝铸件产品主要为轿车发动机配件,出口件产品主要为美国康明斯公司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配套,该厂的数控加工设备较多,所以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在数控加工设备上,由数控教师现场结合设备和产品进行讲解。此外,由于该厂的产品主要是汽车高压喷油泵,毛坯为铝铸件,所以铸造设备及工艺过程也是实习的重点。通过深入了解电控单体泵泵体从下料到最终成品的过程,进而对热处理工艺的挤压珩磨工艺原理、铸造种类、铸造工艺3个基本部分,铸造生产经常要用的材料,铸造生产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油泵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等进行全方位了解。在实习过程中,各小组之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遇到现场实际问题时,学生先进行讨论,然后请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讲解。

3 结束语

生产实习对于提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将实习基地作为学生创新实践的平台。另外,研制一套涵盖主要实习基地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的课件,拓宽学生知识面,最终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科研促进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素心.创新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9(3):37-38.

[2] 李栋,刘能高.论美国选课制的历史意义及启示[J].绥化学院学报,2005(10):159-161.

[3] 甘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7(2):110-112.

[4] 郄世鸿,于鹏.高校生产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教论坛,2010(5):559-561.

[5] 黄艳秋,于微波.生产实习教学模式改革与实习基地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0(3):49-50.

[6] 汤彩萍.“工学结合”生产实习模式的实践与特色[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3-54.

第5篇

一直以来,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既立足于本土的职业教育传统和模具产业发展需要,又以一种批判、借鉴的态度来审视国际的先进理念,将有用的经验糅合进本地、本校的实际,致力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职业成长的通途,而且为东莞市模具产业的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继在广东省首创“车间进校”“企业课堂”办学模式之后,2012年,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又开创性地提出了“岗位学制”的新理念。如今,由校企合作共同开启的这一幕改革创新的篇章,成为学校发展的活力所在、强盛所依,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在广东职业教育大棋盘中的地位。

职业教育从产生伊始,便突出反映了实业发展与就业主导这两条主线,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紧紧依托这两点,清楚洞悉学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氛围,深刻把握职教发展的自我需求和社会需要,从“车间进校”,到“企业课堂”,再到“岗位学制”,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五载春秋,三个台阶,校企合作创新的每一步都坚实而辉煌,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许。

困则变。2007年,为了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引进企业生产车间,开创东莞乃至广东“车间进校”模式之先河。如今,对于很多中职学校来说,“车间进校”已经不是新鲜名词或新生事物,然而在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这一模式却依然如当初一样焕发着勃勃生机。因为,在这里,“车间进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厂房进校或机器进校,学校时时刻刻围绕校企合作的“内涵”二字,将其做成一种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建设、实训任务和教学计划全部放在真实的生产车间,车间的生产岗位就是学生的学习岗位,企业的生产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真正实现了四个统一:车间与教室的统一、师傅与老师的统一、作品与作业的统一、学员与学生的统一。现在,学生仍然在生产车间学习、考证,“车间进校”成为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学校领导深谙一条道理:如果企业的生产与专业无关,则拉动不了教学,仅仅是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如果企业的生产没有技术含量,则培养不了学生技能,仅仅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操作,因此,“车间进校”必须把握住内涵,才不会有走偏的风险。

变则通。2009年,为了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大胆走出去,开创“企业课堂”新模式。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以前瞻的姿态迈出从“企业进课堂”到“课堂进企业”的步伐,与日本牧野机床(中国)有限公司合力培养先进的模具专业人才。“企业课堂”不同于一般的顶岗实习,它是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前期培养的基础上,企业从学校选拔优秀学生,用自有的师资、设备和课室,在公司内独立开展为期一学期的企业课堂教学。对学校来说,毕业后学生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在“企业课堂”中,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都由企业确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高度匹配;对企业来说,他们虽然只生产设备,但是培养了一大批熟悉牧野机床的优秀的模具技能人才,提高了设备的社会认可度和技术人才对设备的忠诚度。几年来,牧野课堂的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预定,已经不成为新闻;这一模式先后受到原广东省宋海副省长、教育厅罗伟其厅长等人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推广。如今,“牧野课堂”已经成为牧野公司中国事业发展的强力推手。

通则达。2012年,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学校与拥有省内第一条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制造生产线的香港朝日集团东莞钜升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开设了“岗位学制・钜升班”。“岗位学制”既是对“企业课堂”的发展和创新,也是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模具人才的一次飞跃,是学校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规律,构建校企双赢的利益共同体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学校将原有的“2+1”课程模式,改造成“2+0.5 +0.5 ”的课程模式,学生先到“企业课堂”学习一学期,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最终形成“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对半年的“企业课堂”,学校提出了“岗位学制”的要求,即学生一学期的企业课程,是在企业不同的学习岗位中完成,从内涵上来说,它是本土化现代学徒制的表达形式之一。省教育厅副厅长叶小山在“岗位学制”启动仪式上表示,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大胆探索,在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创新上走在了东莞市、广东省的前列,不仅拓宽了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而且将对全省中职学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五年,三大跨越,三次创新,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种模式都不是为了满足企业一时的用工需要,而是储备人才的长远需求。曹永浩校长说,目前中职学校的教育,很容易从“2+1”演变成“3-1”,顶岗实习,往往流于顶岗用工,而没有学习上的延续,学生顶的通常不是技术岗位,而是容易管理、任何人都可以做的机械性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常常导致知识学习不存在。但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三个模式都没有生产任务,生产没有掩盖学习,这正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任何新思潮的出现、旧观念的转变,都有相应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的“岗位学制”的探索同样如此。在国际上,学徒制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在国内,开展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已经进入国家层面。《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印发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启动现代学徒制试点。”对于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存在形式,也许人言人殊,莫衷一是,但“岗位学制”的内涵,却与之不谋而合:“岗位学制”是针对职业学校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的特点,以企业岗位为学习场景,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学习载体,以企业岗位师傅为老师,以企业岗位生产要求为考核标准,在实际生产情景中将现场学习与课堂经验有效结合,通过岗位学徒的方式实现所学到所用之间的有效迁移,获得胜任岗位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模式。

从2012年10月至今,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模具制造与设计专业已有两批学生共计102人,在班主任和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入钜升公司进行“岗位学制”的学习。正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本土化实践,“岗位学制”彻底解决了固守学科体系的逻辑完整而失之对社会需求的动态关注的问题,真正将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致力于打造模具专业中职层面的精英教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大亮点。

亮点之一:完整的企业校区初具规模

在钜升公司,全新的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电脑室、宿舍、饭堂、运动区一应俱全,公司装修了六个空调教室,采购了新的课桌椅,一次性能供给200人就读;改造了一层宿舍楼供学生住宿;准备了专门的用餐场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施实现了全方位配套。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之间的共赢在这里由理想变成了现实:白天,学生跟着企业师傅在具体岗位上学习;晚上,开展集中授课,进行文化、理论学习,或由跟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企业在提供真实职场环境和建立学习共同体等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只有形神兼备、软硬兼具,才能称之为“校区”,所以,真正的企业校区,除了设备设施等“可视”的硬件之外,还应该有“可感”的文化。这样,学生既可以投身于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技能,还能在无形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决定和钜升公司开办“企业校区”的一大动因。曹永浩校长说,这些年来,通过与不同的企业接触、交流、合作,学校也在不断思索,到底什么样的企业才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首先,应该是大型的企业,既可以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又不会对企业的生产造成影响,带来冲击;其次,应该是科技型的企业,学生在岗位上能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和进步;第三,应该是现代化的企业,其核心就是要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学生能够开拓视野,提升素质,在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接近企业的要求和标准。

亮点之二:教学过程真正依托生产过程

通过情境化教学,真正依托生产过程、生产岗位和生产流程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岗位学制”实现了学徒制的核心要素:在生产中学习。经学校模具专业部的骨干教师前往考察并与企业商量后,由校企双方共同研讨,确定了车工、磨工、铣工、CNC加工、快走丝切割、慢走丝切割、五轴加工、柔性制造生产线、省模、火花机加工、模具精密测量、激光加工、模具装配、试模等十四个学习岗位。钜升公司挑选了二十二位不同岗位的技术精湛的师傅,经过专门的培训,作为“岗位学制”学生的老师。学生分成十四个岗位,十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三到六名学生,每组有一位师傅全天候指导。学习内容为“活任务”,即师傅在岗位上做什么工作,学生就学做什么工作;学习目标为“做中学”,师傅手把手地教学生,学生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流程。

学生在岗位的学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熟悉流程。学生在十四个岗位上轮岗学习,每个岗位的学习时间为2~8天,总共时长达两个月;第二阶段,提升技术。定人定岗,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挑选企业提供的岗位,在固定的岗位上进一步熟悉生产流程,以达到独立操作的要求,时长为一个月。学生通过岗位师傅考核合格后进入下一个岗位的学习,完成模具制造流程所有岗位的学习后,考核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亮点之三: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开发课程

围绕“德”“技”双目标,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双管齐下,针对“0.5”的企业岗位学习,校企共同开发了“岗位学制工作页”和“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课程:“岗位学制工作页”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事;“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旨在让学生在岗位上学做人。

学校专业部成立了由五位骨干教师组成的“岗位学制”教材编写小组,负责对每个岗位学习教材的编写。小组成员每星期抽出一到两天的时间在企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到固定的岗位了解生产任务、生产流程。最后,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针对十四个岗位开发出了极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图文并茂、简洁生动的工作页,每个岗位根据具体的生产任务总结出几个典型任务,并阐明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

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养成,学校参与编写了《岗位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机械加工类)一书,该书既贴近学生的专业学习,也贴近学生的职业诉求,不仅对加工制造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概述,而且细分多个岗位,提出了具体的适应岗位需要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并从企业和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对生动、丰富的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与理解。

对校企合作的关注,除了对模式本身的分析和探讨之外,我们更需要聚焦身处模式中的“人”,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亲历者”。亲身实践“岗位学制”的企业师傅和领导、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的感受比任何专业的论述和理论的判断都更有说服力。在座谈会上,企业的师傅说,带学生的过程是一个超出自己初衷和期待的经历。虽然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备课,但是一路走来,开始逐渐学会反思,反思自己的操作是否做到了最规范,自己的工作是否做到了最好,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无形中,学生成为师傅工作动力的一部分。学校的教师,走进企业,角色和心态也随之改变,在采访中,跟班教师都坦言自己是在以学生的心态跟着师傅去学习,不仅学到了技术,而且增长了见识,专业水平的提升直接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一次经历。

学生是“岗位学制”的最大受益者,随手翻开他们的《学习日志》,上面满满记录的都是每天的收获和心得,一位模具拆装岗位的学生写到:在师傅的教导下,我知道了如何装拆模具,如何区分前模、后模,如何更省力地卸螺钉,了解了浇注是怎样做出来的,如何进行修正改正,如何改行位、改图纸。师傅的耐心和专业让我们受益匪浅。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岗位的一位学生写到:我在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实习,匡师傅教会了我如何使用夹具和如何拆装刀具,学会一些使用机械手的基本指令,学习刀具的Lotf和Rotf的计算以及有关柔性自动化制造生产线的知识与技能等。在这里学习,真的很值得……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座谈会上,被学生提及频率最多的莫过于“技能提升”“素质提高”和“人生规划”这样的字眼。在企业,实际上他们学到的不只是如何去开一台机床,更是了解流程,开阔视野,学会如何面对新的环境与挑战。企业的先进文化、师傅们的成长经历,对学生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最重要的是,他们经过十四个岗位的学习之后,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适合什么岗位,最喜欢什么岗位,今后往什么方向发展,从而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学生们如是说,也是如此做。在钜升公司,他们的水杯、书本,课室的桌椅、阅览室的图书,摆放得井然有序;座谈会上,他们礼貌、自信,离开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将座位放回原处,摆正,每一个细节,都做得认认真真,令人动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说,在企业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改变了不少,他们对模具行业的理解、对专业的认识、对自我的认知,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正是“岗位学制”,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美转变。

合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目标追求,也是企业的使命所在,更是政府的责任所系。学校的自然需求、企业的强力牵引和政府的适当干预,三方合力而为,聚焦发力,是“岗位学制”得以继续推进,实现高位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我们立足本土将眼光投向世界的时候,内心的期许当然是拿来精粹为我所用。无论是被当成“现代学徒制”范本的德国职业教育,还是现在越来越受关注的澳大利亚“新学徒制”,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和争相效仿,我们不可回避其中一个有力的推动因素:国家层面的立法保障和资金支持。在这些国家,学徒制的发展有其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文化背景,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些都处于缺位状态,企业也缺乏相应的刚性约束和自我规范。但是,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岗位学制”依然从纤纤小苗,慢慢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小树。

就企业而言。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占有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之一。东莞钜升塑胶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蒋仕元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起初是因为责任意识在驱使着公司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然而随着“岗位学制”一步步推进,企业也开始收到回报。比如,社会、家长、学生的正面反馈,这是公司无形的财富和资产积累。另外,在人才引进方面,公司占得“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机,在第一期学生中,公司挑选了六个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留下,这样直接减少了企业培训新进员工的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钜升公司和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已经寻求到了利益交汇点,实现了彼此的互惠互利和双赢共荣,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校企合作的短板问题――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

就政府来说。在更广的范围和普及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需求和企业的自觉这种“无形的手”发挥作用,否则,再完美的模式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而不具有推广的价值。在外部条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岗位学制”却顽强生长,并得到一致好评,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要反思:钜升这样的企业是否还有第二家?第三家?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政府用一只有力的“有形的手”从中撮合,建立企业的利益补偿机制,比如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让企业深切感受到与学校合作和不合作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因此,在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内,探索校企结合互利双赢的切入点,建立双方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非常必要的。长安镇镇委书记、镇人大主席杨晓棠在东莞市模具技术人才培养“长安论坛”开幕式上说,形势的发展增强了长安镇对模具技术人才培养的紧迫感,所以长安镇多次召集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及相关企业研究讨论政府主导、以学校和企业为主体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合作的内容。政府的这一自觉行为,为“岗位学制”的萌芽、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

从学校来看。政府牵线,校企联姻,水融,是“岗位学制”高位发展的理想局面。学校既期待企业多一份对教育的关怀和责任,因为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对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也期待企业和社会各界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因为职业人才的成长和合作成效的显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期待在合作过程中政府多一些关注和支持,因为只有加上政府这双有力的手,“岗位学制”才能做到点上深入,面上开花,全面普及,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学徒制从内涵到外延的浑然天成。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