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服装毕业设计实训报告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传统的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设计专长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中毕业设计主题由专业统一制定,每一年的设计主题重复率较高,缺乏创新性、时代性和真实性。无法进一步把握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桎梏了学生的设计专长,出现了毕业设计作品千人一面的现象。
(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多是学院派,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指导方法局限
目前承担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全部来自于专业教师。一方面,由于教师之间存在教学经验、治学态度、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指导教师能力不足,难以胜任设计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即使老师们都非常负责,也因长期从事课堂教学与实际服装市场设计相脱节,反映在指导学生时存在设计理念的滞后、使用设计素材的单一、设计工艺的局限等突出问题。
(三)毕业设计作品的形式过分追求艺术展示与舞台效果,不能与市场的需求相接轨,缺少商业价值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下产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大多属于前卫设计,宽大的廓型、烦琐的堆砌,学生们似乎走进了一个炫耀与卖弄的怪圈,简单追求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了服装原有的内涵。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与市场实用价值的背道而驰。学生们只求通过夸张的艺术造型、炫目的舞台效果来征服大家的眼球,殊不知这样既轻视了服装商业价值的检验,又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因此这种局面的扭转刻不容缓。
二、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原则
高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在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样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开放、新型的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必须遵循多样性与灵活性的原则。对毕业设计的选题、指导教师的配备、方案的制订、作品的形式、实施的场所、动态监管体系等一系列涉及毕业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改革,体现多样与灵活。变专业统一指定设计主题为学生自主设计与学校安排相结合,变单纯完成毕业设计为完成设计作品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应对服装领域中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职业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中心任务。对于动手能力极强的服装专业,教学中的各项环节包括毕业设计模式都应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进行设计与实施。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更注重指导学生对于服装设计作品的领域、设计题目、形式的选择。通过对职业环境的模拟或让学生直接参与源于生产实际的真实题目,使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环节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熟练掌握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树立服装商品价值,从而达到快速提高综合职业能力,适应企业需要的培养目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毕业设计环节举足轻重,所以在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带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课题必不可少。创新性表现在学生进行作品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创新思想、创新造型、创新材质、创新工艺等方面,许多学生通过创新的设计展现出熠熠生辉的设计才华,成为他们以后踏上设计师之旅的起点。因此,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合作的毕业设计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指导教师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学生将创新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作品。
(三)团队性与双赢性相结合的原则
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中提倡参与设计环节的两个主体: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可以形成一个团队,通过团队成员间的通力合作,圆满完成设计环节,达到双赢。这也是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区别于传统毕业设计模式最突出的一点。作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团队可以有以下几种形式:老教师与新教师组合、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老教师与新教师的组合可以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起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使新教师积累工作经验,同时新教师在专业中所展示出来的新设计思想与对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也值得老教师进行借鉴。设计教师与工艺教师组合、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组合充分体现了在专业领域中的优势互补。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合,在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解决了指导教师缺少和指导教师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企业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提升了业务水平。学生的团队组合可以采用自由结合的形式,允许2~3名学生组成一个设计团队,根据专业特长承担不同的设计任务。团队毕业设计题目应具有综合性特点,能分解为不同的工作内容,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独立完成的部分,又要通力合作。这样不仅充分发挥每个学生专长,又体现团队合作的丰硕成果,还为学生进入企业不同的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四)艺术性与商品性相结合的原则
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要积极引导毕业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毕业设计过程充分认识到服装设计工作的内涵,加强对人性的理解,提高对服饰文化的分析和驾驭能力,剥掉设计作品中不切实际的光环,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沟通,将设计作品中艺术性与商品性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真正具有时代特征、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作品。所以,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们不能闭门造车,只盯在设计作品的形式美上,要让他们走向市场、收集设计资料与流行趋势,或以某个服装品牌新产品开发为切入点,了解产品的风格属性、消费对象的特点,通过在原有产品上增加或扩展新元素、新方法来展示自己的风格与想法,完成作品的设计和制作。
三、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构建途径
(一)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遵循的程序是: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设计指导书—学生选题—制订毕业设计方案—学生完成。该模式在实施时存在两大弊端:一方面,毕业设计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单方面限定,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求,所以学生在选题时只能遵照固有的范围,或盲目选题、或只选容易做的课题,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在传统模式下,毕业设计题目一旦确定,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过程,学生都要在指导教师的思维框架下进行,这种状态下,不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受到抑制,而且不利于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要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观念、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创新和改革。1.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打破毕业设计选题由专业统一制定的模式,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对设计选题进行改革:(1)实战型毕业设计选题。根据学生的毕业实行岗位,倡导他们积极地采用实际工作中的服装产品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或者采用来自服装品牌的服装产品开发项目、以“真题假做”的形式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2)自拟型毕业设计选题。启发并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兴趣自己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写出设计方案,经审批后,进入毕业设计实质的研究开发阶段。2.毕业设计指导方式的改革。这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进行:(1)双向选择形式。改变过去指定教师辅导指定学生的模式为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学生根据对老师的研究领域的了解,结合自己的设计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方案选择学生。双向选择有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契合,提高设计工作效率。(2)导师小组指导。改变以往“单一导师制”为“双导师制”,即由不同专业方向教师或校企双方组成导师双人组,参照实际设计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各自特点,因材施教,施以不同的指导。(3)采用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指导手段。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辅导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校园局域网、QQ、E-mail等方式增加辅导的时间与内容,更加便捷地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接收学生传过来的设计图,提出修改意见并及时回复,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型毕业设计模式
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将企业生产中真实的设计项目作为毕业设计内容,充分利用企业中的资源开展毕业设计,既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又达到服务企业的目的。此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准确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选择校外实训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作为合作对象。企业最好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管理规范、制度健全,技术力量雄厚、设备精良,能够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资料等条件,并具有积极主动的合作意向。2.明确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的题目应结合企业的生产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加以安排,由企业根据服装产品设计、生产流程提出毕业设计的具体要求,可以由几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设计项目,也可以让单个学生参与到某个部门承担部分工作内容。无论何种形式,都以挖掘学生的潜力,与今后的就业衔接为目标。3.企业人员全程参与,形成校企合作设计指导运行机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保障与企业的生产要求不脱节,合作单位要选派综合业务素质好的人员,联合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为保证毕业设计高质量地完成,及时解决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困难,学校和企业应成立专门协调小组,形成规范的运行机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毕业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改进指导方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合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型毕业设计模式
近几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不仅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也全面提高了高职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拓宽了知识面,并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把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也不失是一个好的选择。例如,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服装设计与工艺赛项分为两个,“服装设计”和“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每一个赛项都呈现出实践性、规范性、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等特点,具备非常全面的考核项目、技术要求、评分办法等系列内容。学校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分组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大赛型毕业设计。学生们通过大赛项目的历练,不但完成了毕业设计环节,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部分优秀作品还可以参加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为即将面临的就业增添了竞争实力,同时也为学校挣得荣誉,提升专业社会知名度。
四、构建多元化毕业设计模式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工业工程;实践教学;纺织行业
一、引言
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IE)源于科学管理,是衔接工程学与管理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运用数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专门知识及技巧,研究由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所等组成的工业系统的效率及其发展。与通行的企业管理相比,工业工程是运用工程师的手法,透过工程途径,应用科学上及工程上的方法与技术,考察人员、机器、设备、制造、方法、时间等因素来解决管理环节的问题。自从1992年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率先设立工业工程专业以来,工业工程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该专业受到了高校、企业以及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其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以及缓解我国均GDP产值能耗比较高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工程学院位于河南郑州,成立于2007年3月,源于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与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升本合并成立,自成立以来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一贯立足紧跟时代,突出特色。我院综合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以及高校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决定在2010年向河南教育厅报批三个新本科专业,其中工业工程专业列为首选,计划在2010年正式招收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长处,吸取我国现有高校工业工程专业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少走弯路,从专业设立之时起就打好专业的根基,为后续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专门成立了工业工程专业课题组,全方位探索专业设置的各项问题,本文将主要就如何结合专业特色搞好实践教学做深入的探析。
二、通行工业工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构成
工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原因在于该专业毕业生未来所从事的角色——工业工程师的工作性质,工业工程师在工厂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有:设计和改善工作方法,计算与分析生产成本,设定相关操作的标准时间及物料标准用量,管理和修订生产计划、产能计划,进行物料管理和品质分析,制订工作评价与奖惩制度等等。这些工作决定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文献资料检索、专家座谈、对相关高校实地考察,我国各高校IE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由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验教学、金工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七个环节构成。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在基础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现场和体系架构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获得对企业工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基本的工程概念,建立初步的工程意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实验教学
IE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完整的实验教学系统,模拟创建一个接近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或提供一个Minifactory(微型工厂)。使学生以此为平台综合应用学习的理论知识。IE的实验教学可分为基础IE实验和现代IE实验。基础IE实验包括基础工业工程的全部实验(如动作分析、时间测定、方法研究)、生产管理的生产线平衡实验、人类工效学的全部实验;现代IE实验主要包括物流综合实验、现代制造中心实验、第三方物流实验、ERP仿真实验。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老师指定一组课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完成一定的设计,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IE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四)社会实践调查
社会实践调查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或自选题目进行社会调研,将自己在校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在实践中调研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五)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是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要求学生完成若干机械部件指定零部件的加工,涉及车工、铣工、刨工、磨工、铸造、钳工等工种,让学生将机械工程知识综合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的目的。
(六)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学生通过在企业一定时期在生产现场的实习,深入了解所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IE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生产运作系统中的规划、设计、评价及创新等问题进行全面了解、综合分析并力所能及地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案。生产实习的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选择:企业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类型及其生产空间组织的方式与方法、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质量管理及其运行体系、制造瓶颈分析、物资采购与供应业务、营销策划及管理、企业管理组织及制度等。
(七)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IE实践教学体系最后一个环节,是在专业所有课程完成后,采取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推荐课题及学生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做课题三种形式,通过课题的开展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根据课题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应用科学技术资料的能力及查阅和翻译外文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目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囿于传统教育观念、经费投入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课堂教学、轻其它形式教学的现象是我国高校IE专业的普遍现象,专业设立之初的教学目标及定位难于落到实处。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旧有的一些实验条件更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资源整合或加大投入进行解决。
(二)实践教学的各环节缺乏有机联系。突出体现在各自为政,相对独立,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缺少衔接纽带,IE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目的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或课程群,从而由浅到深、由中项到综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及创新等方面能力。不同的是,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相应的内容、安排、方法等有所差异,由此也造成这些环节自成一体,但前后项之间、横向之间却缺乏联系。
(三)工程类课程比重偏低。工业工程的培养计划中,人文社科、经管方面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在我国高校IE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该部分课程比例偏大是普遍现象,对比国外表现尤为突出,这就使得IE专业工程性的特点难以体现,IE专业毕业生良好的工程基础难以培养。
(四)实习环节的失控现象较为突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了解得知,由于实习单位没有像学校管理实习生的制度,造成他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实习生,实习期刚一开始,即将实习报告写完,甚至实习鉴定已签章离开实习单位,这就造成了实习形同虚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也给部分偷懒学生搭便车提供了方便。
(五)学生实践中的领导能力培养不足。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到,部分院校的毕业生进入社会工作多年后,仍停留在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从事的基本是基础工业工程、质量管理和生产计划等方面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领导意识、领导能力的灌输培养的缺乏。
四、我院新设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对策
(一)加大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学院对于新设的工业工程专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学院及系部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各个环节的工作,学院为此特设工和教育类项目以资助该专业相关实验室的建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系也在学院资助的基础上,给予1:1的配套资金,加紧组建工业工程专业必需的人因工程实验室、工业工程集成实验室和ERP及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从而尽快补足实验教学环节的短板,营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
(二)突出纺织行业背景特色,加大相关专业课力度,切实体现工业工程的纺织特色。新设的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课按纺织机械与服装系统工程两个方向设置,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纺织机构方向开设纺织概论、纺织机械原理、企业过程再造、财务管理、纺织成本控制、计算机绘图等课程;服装系统工程方向开设服装工艺、服装结构、服装工业样板与推板、纺织工艺与设备、纺织成本控制、计算机绘图等课程,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及将来就业打好专业基础。
(三)优化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环节的有机联系和前后协调,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吸取他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点—线—面”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和综合实践应用的有效结合,校内实习主要是学生完成理论学习之后开展各项基础的工业工程实验,特色主要体现在校外实习上,为突出工业工程的纺织行业背景,从金工实习开始即按专业方向进行划分来进行,如纺织机械方向的学生所有的校外实习均到纺织机械企业实习,服装系统工程方向的学生到服装企业实习,使实习与自身专业方向实现有效的整合。针对实践环节可能的脱节,决定在进行生产实习前先派出指导老师对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然后以集中实习的方式进行实习,并与实习单位共同管控该环节的进行,尽最大程度的避免此环节的疏漏。
(四)加大与地方相关企业及产业园联系,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整合多方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工业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手段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运作系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能力,是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煤炭和纺织两大行业曾是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的重要基础,两校曾与煤炭与纺织行业及相应的企业联系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校内外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郑州煤机集团、平顶山煤机集团、郑州纺织集团、金蝶国际软件、华润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用友软件公司、郑州日禾股份软件公司和白象集团公司、郑州煤电(上市)、豫光金铅公司(上市)、义马煤业集团公司、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等近20个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形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企业资源,充分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广章,刘源.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商业经济,2009,(9):20-21.
[2]张忠,杨蕾.基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装备制造技术,2009,(3):195-196.
[3]高广章,刘源.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7-148.
我国“卓越计划”实施背景及概况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居全球首位,相比美国几十万、英国十几万的生源量,我国高校工科在读生达700多万人。然而,与发展规模不相称的是,工程教育本身却呈弱化趋势。有研究指出,中国当前除需要学术型(研究导向型)人才和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外,未来发展更迫切需要技术交叉、科技集成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产品创意设计、开发新产品、懂得工程技术的人才,工程管理与企业经营的人才[1]。
“卓越计划”就是在上述背景下诞生的,在确定首批试点实施“卓越计划”的61所高校中,既选择了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大学,也遴选了工程教育开展较好的地方院校,还兼顾了行业背景很强的院校,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多个层面探索工程师培养的创新思路。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
1.结合学校定位遴选优势专业
多年来,北京服装学院始终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学科结构定位以文(艺)学和工学为主,以服装设计与工程、材料学、设计艺术学为重点,文(艺)、工、经、管等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这一办学思想在分析《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1-2012)》和《挑大学 选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指南(2011)》两本书提供的详实资料中得以体现。数据表明,在北京服装学院学科专业定位与评定中,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轻化工程可以说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基于上述原因和考虑,针对纺织服装行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产品设计加工人才,学校决定在上述本科层次工科类国家级特色专业中申报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
2.确立工作方案的指导思想
依据“卓越计划”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热爱纺织服装产业,基础扎实、专业面宽,熟悉工程设计、工程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具有独立从事具体工程领域内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具备行业经验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的应用型现代高级工程人才,为国家纺织服装业发展及建设北京“时装之都”提供强有力的工程人才支撑。
3.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由本科培养层次起步,3个专业每个专业每届20人~30人,约占每届工程专业招生人数的15%~20%。从全校相关专业二年级学生中遴选,以学生自愿报名、学校组织测试的方式,择优选拔进入“卓越计划实验班”。
人才培养模式为“校内培养+企业培养”的“3+1”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培养由学校成立的“卓越计划实验班”和培养指导小组单独制定培养方案,为每位学生指派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在导师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进行工程训练;企业培养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作为合作方,入选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并具有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根据“卓越计划”培养方案,学生分阶段到企业进行累计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最后,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4.落实工作方案的政策保障
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师资和经费两方面展开。首先,逐步建立与“卓越计划”相符合的教师评聘与考核等师资政策,对参与“卓越计划”的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制定相应政策;其次,每年从教学经费中拨付“卓越计划”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立项等工作。
北京服装学院“卓越计划”工作的特点
1.突出办学特色,重构培养方案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大设计”的角度而言,设计是建立在工程基础之上的,必须有工程作为支撑,工程的技术水平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最终结果。学校始终坚持“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提升工程技术对艺术设计的支撑作用、培养具有交叉性特点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卓越计划”的目标重构培养方案。更新工程教育观念,以大教育观、大工程观和大设计观为指导,梳理课程体系,明确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建立培养标准的实现矩阵。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重视前端分析,以“问题―解决”的思想为导向,进行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修改等一系列研究,实现教学的一体化设计[2]。培养方案将突出3个鲜明的特点: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
2.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前者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几个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后者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它通常包括五个要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这五个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的结构表现[3]。根据“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学校从上述5个影响因素入手,进行新教学模式的构建。其中实现条件包括师资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等的研究,是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通过对实现条件各组成部分的改革,降低课堂讲授型课程比例,使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加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发。
师资条件。师资队伍建设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工程经历的教师比例,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这需从3个方面着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师队伍;借助入厂实践和现有教师培训与学生实习相结合等方式,强化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后续师资引进要考虑入门条件,看其是否有企业工作经验。通过上述努力,为企业实训成为“必修课”做好准备。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重在核心课程的确立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的“一体化”设计。正确处理课程的功能定位与课程体系架构之间的关系,以人才培养所要求确定的能力,构建与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围绕核心课程,以设计为主线,勇于打破课程壁垒,积极探索课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突出知识本身的整体性;积极理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应进行实践教学的内容务必从理论教学中剥离,使两者既要合理分工,又要有效衔接。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中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实、新、用”,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在该阶段有质的飞跃。
教学方式。适当将知识传授的课堂讲授型向自主探究型与合作探究型转化。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原则,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组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通过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和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应变能力等。借助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教学环境。对于工程教育而言,教学环境设计最重要的是将企业的实践环境引入高校教学过程中作为实践教学设计的内容。首先,在已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对某些工程能力训练项目进行模拟,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实用的技术,并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团队合作、劳动安全、沟通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高。
3.立足国际化培养,拓宽人才视野
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将“卓越计划”方案与CDIO模式对比研究,厘清“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与CDIO能力大纲的内在联系,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满足“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努力接近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从大工程观的角度出发,把学生要具备的能力和要提升的素质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根本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的现实问题,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实现人才培养标准与国际接轨。
联合国外高校,拓宽培养途径。通过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工程教育项目,尝试国内外联合培养或加强交流。北京服装学院(BIFT)与伦敦时装学院(LCF)联合承担的英国首相行动计划2教育合作项目―“2009年英中两国创意就业合作项目”(UK China 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 & Employability & Entrepreneurship)进一步深化,就双方的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设计方法及学生就业等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其重要的实践环节,依托英国著名户外运动品牌Berghaus的支持,双方同期进入“(运动)产品设计实践”的教学环节,学生通过LCF的Sketch Book平台上传分阶段设计作品,借助互联网交流各自的设计和心得,这潜移默化地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学生的实操能力。该联合课程项目创新教学方式、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为北京服装学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4]。
开展国际认证,获取国际承认工程师学历。轻化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早在2008年就实现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是国内第一个通过英国染色家学会(SDC)国际认证的专业,为毕业生将来就业和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该专业申报“卓越计划”,在查阅工程师的国际标准基础上,通过比较欧共体标准与英国标准,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的宏观标准与英国SDC学习指南轻化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中观标准,科学确定专业培养方案,不仅凸显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而且也使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落到实处。
4.建立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为确保“卓越计划”落实到位,学校建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一是校内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对参与“卓越计划”学生的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机制;二是联合培养企业质量反馈体系。收集参与联合培养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对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能力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相关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三是社会评价体系。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以及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建立科学合理、快速响应的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及各阶段的分目标。
北京服装学院立足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围绕服装产业链人才需求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在服装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卓越计划”启动以来,学校进一步梳理、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定位,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更加合理,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改革在落实上得到了保障。这些改革的思路都将是学校工程教育乃至其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通过后续的不断努力,一定能稳步提高学校的工程教育质量,为我国工业界输送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
[2] 胡志刚,任胜兵,吴斌.构建基于CDIO 理念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3]杨九民,梁林梅.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1-106.
[4]教务处.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北京服装学院《高教研究》,2011(1).
校外培养。依托社会,拓展教学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8]。与企业公司签订合同,成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联系;利用寒暑假为学生提供短期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为实际动手实践创造条件。目前已经与上海铭沣服饰设计有限公司,绍兴市耀龙纺粘科技有限公司,吉芬(北京)时装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市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吉林省温馨鸟集团,利郎中国男装集团,长春成诚制衣有限公司,黑龙江毛皮产业商会等8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H&M,ONLY,VEROMODA等公司的短期假期实习岗位,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寻找实习公司、企业或工厂等。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并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同实习单位,不同岗位可以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在校外培养中,实践基地提供的形式多样的实习机会,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不仅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为日后工作增加经验,使毕业生更快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素质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除学校审批的项目外,为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加入,教师可提供研究方向,自立项目,通过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申请项目时,提倡学生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设计实践课程相结合,有一定经费的支持,可以保证设计课程作业完成的质量,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创新项目的成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为学生提供大赛的参赛消息,为参赛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提高学生参赛能力。通过参加各类大赛,提高师生的设计水平,开阔眼界,更好的理解服装设计的内涵,设计作品更符合市场化的要求,跟随时尚化的发展。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践课程结束后,利用实验中心的形体训练室,进行小型的汇报表演。从组织策划,模特的发型,妆容,出场顺序,过程的拍照,都由学生自行完成,在模特展示服装的过程,设计人员会配合说明作品名称,灵感来源,作品特点等,并选择适合设计作品风格的音乐供模特走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走秀过程涉及到化妆、音乐配合、出场顺序等,这些问题的完成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平时让学生参与服装作品展厅、橱窗内服装的摆放,可提高学生的布置展品的能力;在毕业作品集的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拍摄、设计、制作,可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毕业作品的大型走秀活动中,制作广告招贴,模特表演编排等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平时的专业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尽量多让学生参加,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是一种培养多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保障措施(1)多方位支持。在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大纲的编制上要符合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专业教师要广泛对外联系,为学生多找实践实习场所,建立实践基地。专业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多让学生参加,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2)开放实验室。实验室实行开放模式,教师与学生共同管理。上课期间,实验室由教师管理;课下及节假日,实验室由学生管理。每学期开始,对全体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平时课上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管理期间,在借用实验室钥匙时签订安全协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室的安全使用,爱护仪器设备,正确操作。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生可以利用课下,节假日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参加各类设计大赛等,学生也可利用实验室做自己喜欢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旨在确保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科研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实验教学的改革。[9](3)提高教师水平。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特别是实践教学更是需要实践经历丰富,有参加各类大赛经历的教师进行指导。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教出具有实践经验的学生[10]。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搞好实践教学的关键[11]。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增强教师注重实践教学改革的意识,并增加教师实践经历,参与科研实践,参加各类大赛,并将自己的成果经验应用在实际实践教学中。(4)加强对外交流。《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千古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习如此,教育更应如此,增加国内外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举办学术报告。通过对外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兄弟院校的发展状况,取长补短,更好的实行改革教学。学生参加对外交流,可以开阔视野,更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及取得的效果
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得到了实践教学取得成绩的经验。首先要注重提高教师水平,在教学环节教师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改革提高了教师的水平,教师成功申报教改项目多项,编著实验教材,参加各类设计大赛并获得奖项。在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下,学生参加设计大赛也获得了奖项。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心提供的条件下,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并顺利结题,发表了EI论文和学院年会论文并获奖。通过素质拓展的锻炼,学生在买手大赛和模特大赛中均有获奖,并完成毕业作品汇报表演三届。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机会,这种实习经历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更能适用工作岗位,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主要是服装的品牌企业,如海澜集团,绫致集团,韩国依恋,红豆集团,朗姿,其他时尚品牌。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学习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教学方式,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更能引导学生发挥个性,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符合培养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的教育目的。
结语
一、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材内容“教条分割”
传统的成本会计的教材将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计算程序“教条分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先是讲授成本计算的程序,包括各项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的分配、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的核算以及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然后通过三个例题展示几种成本计算方法,最后简要阐述成本分析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安排,使得学生对于成本会计的岗位工作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掌握。
(二)教学重点“处理失当”
成本会计课程主要特点是计算量重和大量的图表运用。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中所涉及料、工、费等多个项目,要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进行归集、分配和结转,其间需要借助各种费用计算表格完成复杂的数据处理,由于受课时限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基本上集中于公式、单个计算方法的机械灌输,对于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与比较未加以引导,更为重要的是漠视了对计算过程的账务体现,分配表的编制与凭证账簿的对应关系是什么,学生搞不清楚,以至于学生在成本会计课程的学习中,普遍存在着把产品成本核算视为纯粹计算的情形,像是在学数学,而不是会计课程,导致对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错误认识。
(三)实训过程“纸上谈兵”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缺少仿真的实训资料,因此教师上课时主要以教材为主。而教材本身内容体系就存在缺陷,而且教材中的成本计算方法的运用,都是使用现成的例题和数据进行展示,教师只是顺着例题进行讲解即可。由于教学重点的“安排失当”,缺乏仿真教学情境和仿真的成本核算的实训资料,使得课程的实训变成了纯计算题的练习。
(四)学习过程“被动接受”
由于存在以上几点问题,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环节,课程的教学环节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二、成本会计课程改革的思路
成本会计的课程改革是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进行。首先,进行课程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企业典型成本核算与分析工作岗位,提炼出企业成本会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进而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最后,重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最终培养学生从事成本会计工作的职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改革与实施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和项目化的课程改革理论,本课程的改革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一)准确进行课程定位
成本会计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与控制。从成本核算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属于财务会计实务课程体系,从成本分析与控制的内容来看,本课程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课程体系。管理会计是会计未来改革的方向,管理会计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人才之一。因此,学习本课程将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成本会计课程面向的是企业的成本会计岗位。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了成本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包括:一是整理各项费用的原始资料,与材料仓库、车间等部门进行核对,做好协调工作,进行各项费用的归集和分配;二是做记账凭证并登账,月末对费用进行核算,根据选择的成本计算方法计算产品成本;三是统计各项费用的指标考核结果并上报经理,根据成本构成和历史发生情况以及计划指标进行比较,编制成本分析报告。三项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岗位工作能力分别为原始凭证的分析汇总能力、成本计算与账务处理能力和初步的成本管理能力。前两项能力保证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后一项能力为学生后续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细化课程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的成本会计课程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进行岗位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成本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能力目标
(1)按照原始凭证的审核要求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会分析审核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原始凭证;
(2)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规定,会正确选择成本计算方法,准确进行费用分类,按照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能够分别采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准确进行成本核算;
(3)会编制成本报表,能够进行成本分析,并协助财务管理人员开展成本管理工作。
2.知识目标
(1)熟悉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
(2)熟悉成本与费用的关系;
(3)熟悉成本核算的要求及账户设置;
(4)熟悉生产特点对产品成本的影响;
(5)熟悉产品生产成本表的编制;
(6)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成本核算的程序,掌握5类要素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掌握6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方法,掌握3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掌握7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产品分配的方法;
(7)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8)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批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9)掌握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
(10)掌握产品成本分析的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的应用及反映情况。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遵章守纪、诚信保密、精打细算和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具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三)设计实施课程项目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认知特点,重构课程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递进的课内项目和一个综合的课外项目。三个课内项目分别是:
(1)运用品种法完成服装企业A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2)运用分批法完成订单企业B某月份的成本核算;
(3)运用分步法完成纺织企业C某月份的成本核算。针对三个项目,通过校企合作,深入合作企业,了解生产工艺流程、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核算方法,整理三套对应三个项目的仿真实训资料和一套课外综合实训资料,项目实施采用“学训结合”的方式。通过项目(1)的实施,使学生能够掌握成本会计岗位工作的流程,能够按照流程完成品种法的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工作。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进行讲解,成本核算各程序中包含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对比分析。项目(1)完成后,另外两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运用比较学习法进行实施。在后两个项目的实施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个项目相辅相成,通过对岗位工作的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课外项目由学生课外自主完成,期末进行检查考核。
(四)创新使用教学方法
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配合其他方法的使用,创新使用两种教学方法,一是角色扮演法,二是分组教学法。
1.角色扮演法课程内容的三个项目对应着三个不同类型的企业,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扮演企业的成本会计人员,运用仿真实训资料开展成本核算工作。角色扮演使学生站在岗位工作人员的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另一方面将职业素质渗透在角色中,达到了素质教育目的。
2.分组教学法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每组成员6-8人。分组教学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在组长的带领下,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这是分组的主要目的。第二,建设课程题库。第一次课教师就布置建设题库的任务,之后组长负责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数量,完成各小组题库的搜集整理工作,最终进行展示,各组题库的完成情况将作为小组成员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各组的题库,由各组长合作,最终整理出本课程题库。期末理论考试内容,从题库抽取,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第三,实施“补偿教育”。针对组内因为某些原因跟不上进度或学习习惯欠缺的学生,由组长自己或安排组员担任指导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实施“补偿教育”,目的通过“帮带”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第四,进行岗位调研。对于学有余力或善于研究的小组,布置岗位调研的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本地区企业成本会计岗位工作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最终出具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可以作为毕业设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将来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五)完善考核评价办法
关键词:网络实战;电子商务;实践应用;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马晓倩(1980-),女,吉林松原人,江西服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改课题“网络实战教学法融入电子商务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编号:JXJG-14-26-10),主持人:马晓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3-0067-04
随着互联网应用走进大众生活,电子商务俨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电商热,电子商务专业也就顺着时展的东风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院校里的热门专业。一些高校更是把电子商务纳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有的甚至还开设了配套的实训课程。比如江西服装学院的所有服装设计专业、服装工程专业和国际时装设计专业都开设了电子商务课程,学校对电子商务寄予了厚望,希望把服装行业与电子商务进行有效结合,不但要抓住时尚最前沿,捕捉用户的需求,还要抓住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积极贯彻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使“互联网+服装行业”政策落地,振兴服装产业的发展。各院校人才教育的这种转变可以看出电子商务发展的份量,然而,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无论是理论上的讲解,还是实践上的操作,都不尽人意。“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是当前电子商务教学的尴尬写照。鉴于此,尝试用引入的教学方法已经迫在眉睫,案例分析法、项目教学法、软件实训法已然成为过去时,为让学生更直观直接参与真实网络环境下的所有电子商务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加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基于网络实战法的教学更能符合当前专业发展和市场人才的需要。
一、电子商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大众重要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被称为“朝阳产业”,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虽然位于世界前列,但也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所以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新技术、商业模式和行业发展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对市场趋势快速反应,又能有很好的执行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在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要时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定位错误
首先,电子商务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淡薄。多门课程过多偏重于理论的灌输,过于引导学生对电子商务这个专业和这个专业应该学习的理论内容基本的认知,而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配套,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比较淡薄。很多院校里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电子商务专业完全是脱轨脱节的,一般创新意识只能在可上可不上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公选课中出现。实际上,电子商务课应该在引导学生认知电子商务相关理论的同时,也一定要引发大家对电子商务创新及创业的思考,改变有了铁饭碗等于进保险箱的这种就业观念,要让学生对电子商务时时刻刻都有紧迫感。当然,除了课堂上的引导,还要改变学校以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市场对电子商务创新和创业人才的需求。
其次,电子商务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缺乏激励。虽然在各高职院校里都支持学生创业,但却没有相关配套制度出台,也没有长效的激励机制。比如讲电子商务模式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开展网上零售业务,进行网上售卖活动,但大多数学生课下也并没有相关的行动,少数学生的网上创业活动是他们自发组织的,因为缺少学校的政策扶持,也没有相关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最终也都很难坚持,半路夭折,即使有些创业项目有一定的价值。
(二)电子商务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与现实需求落差大
首先,电子商务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软件与实际应用相差悬殊。电子商务模拟教学的相关软件五花八门,参差不齐,功能上都能大致上涵盖B2B、B2C、C2C三大业务流程。即是,对业务流程大概的样子进行机械的模仿,很多细节根本考虑不到,完全把比较核心的复杂的东西简易化,有的核心环节甚至直接跳过,所以跟企业上的实际应用相差甚远。比如B2B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接触到企业真正的后台,想通过模拟软件来达到加深对B2B后台和业务流程的认识,是一种空想;C2C的学生日常接触的多,但也只停留在前台应用,像淘宝后台的运营远比想像的复杂的多,靠教学软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差。电子商务既重理论,又重实践,既要求懂营销知识,又要懂管理知识,当然还要懂互联网,也要懂技术。但一般这样全才的教师比较少。要么只是懂理论,要么只是会技术,把理论和技术能结合起来应用的又比较有从事相关行业经验的教师可谓是一师难求,所以教师的课堂往往都是零散知识的堆积,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系统性。虽然各职业院校在电子商务师资力量上一直在下功夫,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样的人才一直难寻。没有好的教师,也很难教育出高质量的学生,也就陷入了学校迫切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电子商务人才但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尴尬。
最后,电子商务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存在误区。电子商务课程的技术章节要求懂网络技术,还要求会编程,会写代码,能制作网页,但毕竟需要多门课程的积累和循序渐进,想在课堂上学这么多技术知识,不可能学的深入、彻底,更多需要课下的巩固提高和长期的深入学习,没有坚持以恒,做出来的东西就多半是半成品。另外,学习开网店的内容无非是带着学生到机房上网,浏览网页,买买东西,熟悉购物网站的前台基本流程,后台的操作根本接触不到。所以整个学期的实践课下来,就没学到多少有用有价值的实践知识。
(三)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市场上的电子商务教材较多,一般教材里面的内容更新较慢,教材里面收录的内容相对于电子商务现实的发展是比较滞后的,如果课堂上单纯的讲教材上的内容,很难把握专业发展的趋势。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数还是用案例分析法,理论讲授法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对知识的吸收不理想。
二、网络实战教学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
在电子商务的课程教学中,要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根据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秉承高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再片面依靠教学软件模拟企业实操流程,而是真正全部网络实战,跟企业的真实做法保持一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做好转变。实现学生与公司员工身份合一,教师与企业管理层身份合一,教学场所与公司办公室合一,教学活动与企业经营运作合一。制订企业日常规章管理制度,让学生融入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为今后学生快速适应岗位打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是网络实战教学方法的直接受益者,在实战学习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迫切要求高校为企业一线培养直接上岗的网商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现实需求无缝链接,而网络实战教学就是基于此展开研究的,他们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间接受益者。对于教师而言,实现网络实战教学,需要教师的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对网络技术环境极为熟悉,提高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也将大有帮助。对于学校而言,可为企业输送大量实用人才,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率[1]。
(一)电子商务教学中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电子商务教学注重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专业入门就有创新创业职业观念和就业观念,具体做法要以校企协同为基点,实现跟电子商务企业无缝对接,开展开放式可移植的电子商务实训。
1.企业实战与网络实战并行,扩展校外实习基地。网络实战内容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直接业务需求,让学生顶岗实习,直接与企业电子商务业务对接。通过网络实战教学让同学们提前接触市场,熟悉网络环境,实行就地取材,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电子商务服务,通过网络实战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能够根据新兴企业特别是网络企业对雇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需要准确把握,为将来上岗做好准备。比如江西服装学院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扩展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2017年,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新增6个紧密型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开展以下两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型的教学模式,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二是选派教师到这些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3+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理论教学时间从7个学期缩减6个学期,把整个课程体系划分为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部分。再将每门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
2.电子商务的教学中融入竞赛机制。首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大赛以及电子商务的创新创业活动。除了官方的,还有企业的,让以赛代练,迅速成长,不但学习更多的网上实战知识,也空前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比如江西省一年一度的电子商务大赛,就属于纯粹的网上实战,今年是江西省与企业联合开展,针对播谷电商平台开展推广和销售活动。百度大学网络营销大赛的内容是SEO、SEM网络运营推广等,是对电子商务前沿知识更加专业的学习。学生参赛过程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彼此包容,也助于他们团队意识培养。其次,校内开展学习竞赛。把电子商务班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以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微信等为基础,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包括店铺装修、店铺运营、网店推广、大数据应用等。学期结束,要对小组进行阶段性考核,考核项目除了以上内容,还要包括店铺业绩。学校制定相关竞赛制度,除给予物质奖励外,时间安排上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业绩优秀的小组成员可抵消某些课程学分等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踊跃参赛,锻炼自网上操作技能,提升个人的社会竞争力。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三大块,管理方向、技术方向和营销方向。与此相对应的职位有网络市场信息的收集人员、电子商务基础应用人员、网页制作与美工人员、电子商务运营推广人员、电子商务管理人员等。电子商务实战根据电子商务岗位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全程网络实战7个学习项目,实现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网络平台应用、网上银行、物流运作流程、网络贸易实务、网络营销策划与推广,网络社交工具应用如微信、微博、威客播客等、网店运营与创业实践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第一项属于电子商务基础应用,中间四项属于电子商务进阶学习,后面两项属于电子商务高阶学习。让学生边学、边做、边总结,从而有效保证学习者在知识、技能、素质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以及电子商务职业能力的整体提升(如图1)。在7个项目学习的基础上,对每个工作任务再进行细分,以具体的电子商务工作流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分解,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不再零散,知识更加系统化,掌握概念的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2]。
(三)启用新式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方法。电子商务的理论内容要辅之以实践内容的学习。除了教学模拟软件学习的内容外,再把网络实战划分为七个学习项目,网络平台应用、网店运营与创业实践、网上银行、物流运作流程、网络贸易实务、网络营销策划与推广,社交工具应用、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应用。这七个项目既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每个任务是基于相关情景创设。实战内容的综合考量还有七个项目的综合应用,把握项目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基于为学生构建的知识框架,学生能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索。以此循环往复,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能自我创设情境,完成其他相关知识的自我构建[3]。
2.岗位实战演练法。具体操作方法分四个方面:
(1)公司化运作。电子商务实训室的设置和配套按照电商公司来运作,实行班级公司化管理,按照电子商务公司组织配置,公司分成创意设计部,财务部,采购部,仓管物流部,运营推广部,技术部等几大部门。每个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创意设计部门重在收集好的创意和好的想法在网络市场中的应用,发掘新的市场商机,擅长逆向思维,懂得互联网精髓,能筹智筹人。财务部负责每日的账务进出情况,特别是网络支付平台的销售额进行掌控,了解每天的进销存情况,擅长财务分析,进行收入支出的分配与处理。采购部了解产品市场行情和价格动向,寻找货源,收集有价值的闲置用品、二手商品以及个人自我创造的手工艺品、优秀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等。运营推广部负责店铺的日常管理、订单履行、重大活动日的促销策划、网络传播、基于大数据的店铺运营、视觉营销等业务。仓管物流部负责货物的打包、储存和运输管理。技术部门负责店铺后台系统的稳定运作以及网页编辑与美工[4]。
(2)角色真实分配。每个电子商务班划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10-15人,3个小组即为3家电子商务公司,公司分别设有CEO、CFO、CMO、CTO、采购部经理、物流部经理等职位。管理人员事先招聘或者学生自荐形式开展。公司内部自行出台公司管理规章制度,真实进入市场,真实开展经营,每个公司自负盈亏。公司之间采取竞赛机制,业绩最好的公司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
(3)依托线上平台。真实借助淘宝平台、微商平台的PC端或者移动端进行纯线上经营或者线上线下结合的O2O运营,善于应用互联网思维,网络社交工具传播等。让学生自我完成每一模块的学习和探索,激发创新意识。
(4)业务轮岗。每个公司确定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和目标,撰写详细的公司计划。各部门都能按要求提交相应的计划书,如财务部门一季度的收入支出预算,运营推广部门的日常店铺管理和重大活动日促销策划报告书等等。小组内部职员管理实行轮岗制度,对电子商务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全面认知。小组间实行定期的学习也交流,实现组组之间的横向对比,彼此分享工作经验。最终进行公司评比,员工评比,评出“优秀员工”和“杰出公司”给予表彰和奖励。整个学习过程的实现全部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指导,真正的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四)配套相应的教学资源库
网络实战法的应用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也占用了大量的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实践的提高也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基于此,在校内的学生网上配置相应的电子商务教学资源就非常有必要,具体应该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课件、复习资料、案例库、试题库等等内容。除了课上学习,学生也能很好的利用课下时间自我学习,当然也有方便了非专业学生的学习,做到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共享。
(五)师资队伍的培养与提高
引进多名在电子商务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在专业现有教师中选拔表现突出、才能出众、发展潜力大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等措施,要求专业带头人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真正地成为“双师型”骨干教师。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
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时时都在更新,时时都在迭代,如果在课堂上还在用老内容、老教材、老教法,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高职院校更要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教学中要不断改革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与企业无缝对接,用网络实战法来弥补高校和企业人才需求的鸿沟,为企业培养更加适合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楚钧.电子商务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02-205.
[2]吴玉娜.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实践――以中职《网上开店》教学为例[J].中国市场,2015(23):228-229.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2]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授知识、服务社会和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一要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育,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实现知识和行动的有机统一。“三生教育”对于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而言,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浸润性和指引性,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等都要求突出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所以“三生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喊口号”,而是通过教学组织,将其有机地整合于课堂教学、学生活动乃至学校日常教育实践中。因“三生教育”注重亲历性、感受性、体验性和实践性,以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能够接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而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启迪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锻炼和提高学生生存和生活的真实本领,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培养学生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直面人生挫折的能力和意识,即是教学的目标,也是进行“三生教育”的最佳途径。
一融“三生教育”于课程实践教学之中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无论生命、生存,还是生活,都需要人的亲身体验和亲身实践。”[3]长期以来在高校中盛行的学科体系下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呆在远离真实生活,远离生产活动,不能自行作出决定和担负职责的候车室里消磨时间。”[4]不仅不能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岗位知识和动手能力,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里。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职业人的主要途径,人的能力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反思中逐步提升的。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完成工作程序和岗位工作,才能发现工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在工作岗位上少出现问题或不出问题,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真正达到在学校“学”的目标。因此,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领域、就业竞争、岗位要求,设置专业实践课程,加大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的设置比例、强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的能力帮助极大。如:教师教育类专业要着眼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打破过去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训练的做法,开齐实践课程,开足实践课时,确保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结合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既开好课程教学法、三笔字与简笔画、普通话等课程,又开好教材分析与教学技能训练、课件制作、教师口语训练、班级管理、班级活动设计、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论文写作训练等课程。要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和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目标的落实,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抓好教材分析、备课和学生实习前的试讲等环节,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分组安排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教学内容、备课和在微格教室反复试讲、讲评。坚持全程见习、实习。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成为未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学习需求,入学时安排感受性见习,让学生感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真实的教学环境氛围,为基础课程的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学习进程中结合课程和学习项目安排学习性见习和校内实习,毕业前集中安排不少于一个学期的时间到中小学幼儿园实习。通过全程见习和实习使学生的学习始终与未来的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推行“双导师”制,由学校和实践基地各派一位教师做学生的实践指导教师,校内教师重点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实践基地教师重点负责指导教材分析、备课、教学技能训练等环节,力求从教学理论到教学实践都有导师全程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要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调查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对应职业岗位(岗位群)工作任务,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编写课程标准、制订课程方案,编写实验实训大纲,充分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教学条件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积极倡导“双证制”、“多证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参加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从而了解行业标准、提高动手能力。积极推行助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良好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关系,为学生助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搭建平台,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助岗和顶岗实习过程中,了解行业企业用人要求,感受行业企业文化和劳动的意义,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了解社会进步的形势和发展趋势,了解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提高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课程实践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就是为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也正是“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
二充分利用集中实践,加强学生的“三生教育”
人是社会中的人,让学生接触社会也是为以后的生活做演练。集中实践环节不仅是各专业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必需的教学环节,更是学生最终完成专业学习,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性环节。集中实践环节对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高校普遍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主要有:军训、社会调查、校内外劳动、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利用好这些集中实践环节,对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都将起到事伴功倍的作用。如:利用军训,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挑战生命极限的坚强意志和勇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严谨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能力。社会调查可结合80后、90后学生的认识能力、思想特点、心理特点、社会阅历和时代风尚进行设计。通过这项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突出变化,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认识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学习的艰辛、失学的状况和山区孩子对学习知识的渴求;认识社会大环境中所存在的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因素等等。通过这项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生命的意义和自我的生存价值,形成珍惜、热爱学习生活、热爱社会的情感和勇于为社会承担责任意识,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利用校内外劳动,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形成科学的劳动观念,掌握某种正确的生存技能,完成生活技能的社会化,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情操和卫生习惯。通过专业见习和实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专业的实际用途、专业的意义、专业的工作要求,专业实际面对和可能面对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使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增强群众观念、组织观念和劳动观念,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参与生存竞争和提高生存本领奠定基础。
集中实践环节中蕴含着许多“三生教育”可挖掘、可利用的素材和因素,关键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时,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设计好具体的教育目标,以“三生教育”统领实践活动,把活动本身与“三生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将“三生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和创业教育之中
所谓职业生涯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个体制定并落实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5]创业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市场观念等。“三生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学科领域也很多,并且“三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学会生活,提高生存技能和本领。以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为切入点,通过职生生涯发展规划、职业素养提升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为自已的职业生涯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推行“双证制”。要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职业岗位人员应知应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职业鉴定机构(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将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引入教学计划,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各种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单项技能竞赛等,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分清自已的优劣,挖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为走上工作岗位作好充分的准备。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和职业岗位认知见习等,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通过丰富多样的创业教育,如利用学校网站、广播站、校报、杂志、宣传栏等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创业街、创业基地等,引导学生根据自已的创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模拟创业或实际创业,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和创业才能,以此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存技能。
四将“三生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
高校承担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校园文化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凝聚力的体现,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直接、深刻、持久的影响,能够为学生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6]。校园文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陶冶的重要途径,凭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和生存教育,不仅意义重大且收效甚丰。
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实践活动很多。如生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有:志愿者学雷锋、捡拾垃圾、清洁环境、大学生文明修身工程、文化“三下乡”和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基地调研、科技扶贫、勤工俭学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认识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学会关爱他人,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生活。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有:到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进行送温暖和献爱心、参观戒毒所、与戒毒人员面对面、参与“珍爱生命远离”系列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自然灾害募捐和给生活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通过生命教育系列活动使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生存教育系列活动有: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才艺大赛、辩论赛、校园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校园服装比赛、课件制作大赛、软件设计比赛、口语交际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策动力之一”[4]。青年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勇于探索和竞争,学校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力和优势、培养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技艺和才能,为就业竞争和生存挑战奠定基础。
总之,新鲜活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突出的各类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心理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学生乐于参与。通过校园文化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各种技能,达到立足于实践,从身边取材,将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目标。
五全方位确保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落在实处
为确保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在“三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注重过程,力求每一项活动的效果最大化。
第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立足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对人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学生成长及发展的要求。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编写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和课程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实践教学实施方案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实践验证和实践锻炼,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真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锻造生存和生活的真实本领。
第二,必须将集中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如: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前,需安排专题讲座,提出具体要求,审核调查提纲;学生假期返校后,要收集调查报告,并做出评比,对优秀的给予表彰奖励。学校应把见习、实习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实现全程见习实习。充分发挥校内实践基地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第三,进行课程考核改革,全方位评定学生成绩。在考核内容上,强调考核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考核的方式上,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终结性考试,过程形成性考核;过程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笔试,口试、机试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企业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提交最终结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提交项目报告、实验报告、网页或网站设计成果等,结合过程考核评定出期末考核成绩。
第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不仅要建立校外稳定的实验、实习基地,还要根据教学进度,随时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定期与实践基地领导、教师座谈,了解学生实践、实习情况,了解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衔接和适应情况。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案。
第五,实践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要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计划、年年有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以“三生教育”为抓手,要以体现“三生教育”的内涵,丰富“三生教育”内容,活跃“三生教育”形式为指导思想,做到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又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真真实实的得到锻炼、熏陶和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昆明学院学报2009,31(1):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周家荣.“三生教育”的实践形式与特色[J].教育探索,2010(7):97-99.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