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考地理学习材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考地理学习材料

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7-0184-0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从图文并茂到事物的发展演变,再到问题的归纳总结等都可以直观的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而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必须重视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地理空间思维的培养、训练。在传统的教学中,运用板图、挂图等已不能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地理学科综合性的学科特点、丰富的时空变化决定了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各种复杂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和抽象的地理规律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不但有利于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和深化,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可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和走向成功、不断进步的持久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常规教学更为丰富、直观、互动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学生会因此受到感观上的新、奇、异刺激,减少学习中的困难以及增加参与机会而保持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将静态化为动态,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知能力,促进积极思维会产生积极作用。例如:在讲授“洋流运动规律”内容时,利用制作的生动、形象且动态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情绪和学习兴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好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2 运用信息技术可强化地理空间思维

思维活动是一切课堂活动的基石,思维能力是发展智能的核心,在课堂上如能使学生经常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必然能活跃课堂气氛。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不仅是三维空间,而且还包括时间变化发展,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演示可以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学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丰富多彩的表象,然后把众多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而想象成另一种新的形象。如:在教授“褶皱和断层”内容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水平状态地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力的过程中发生弯曲变形和岩层断裂并沿断层线上下位移的过程,教师边演示边分析。这样,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深化地理事项,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思维。

3 运用信息技术可有力地突破地理教学重难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地理过程、地理原理以及地理规律是比较抽象的,看不见也摸不着。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模拟的运动现象和过程,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能容易突破。如教授“锋面系统”这一重难点问题内容时,可借助信息技术把锋面系统制作成多媒体动态课件,通过三个步骤完成教学过程。

步骤一:分析冷气团和暖气团的性质,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依冷暖气团谁移动为主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步骤二:通过动画演示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各阶段的气温、气压和天气现象。

步骤三:结合我国天气现象让学生分析是由哪种锋面造成的,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天气与锋面的关系。这样既增强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记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使本来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规律,借助多媒体演示,一目了然,重难点问题得以一一化解。

4 运用信息技术可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课堂容量,特别是对复习课来说,其容量大的优点更为明显。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普遍过于精简,尤其是活动教学内容和探究性教学内容只重问题提出,相关资料数量不足,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调用相关的,甚至较多的素材补充教学,多媒体快速、强大的功能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地理复习课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归类、总结和综合运用,加上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以合理调配时间,教学内容难以落实。但假如把归类的知识结构、分析的图像、比较的表格,或各种练习题和训练题等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板书时间,教师也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分析、讲解、归纳或堂上训练,复习效果显然优于传统复习课。

5 运用信息技术可促进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

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要技能,运用信息技术对地图教学进行整合,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多样性和集成性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的媒体丰富的表现力,科学拓展地图的教学内容和空间,不断优化地图要素的呈现方式,把静态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动态地图,使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地图变得更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更具有吸引力。

可见,在新形势的教学环境下,如不能适应时代要求,还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既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也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能够运用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学,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使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的理念深入人心,还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

这是每位高中新课程老师都会碰到的问题。有的活动模块探究起来比较耗时,课堂时间与教学进度存在严重的矛盾。更严重的是有时花了时间却没有取得好效益。其实活动是可以选择的,教学不在于活动的数量而应该是活动的质量,提高45分钟的探究活动的效率是目前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总之,地理活动模块渗透了一些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些“核心能力”是支撑着地理新课堂知识体系的骨架。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训练,是教师在活动模块教学中应重点对待的首要问题。

二、地理教材中活动模块的教学策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活动模块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个种类。

(一)思考活动模块

往往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巩固,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加以理解和掌握。其教学策略如下:1.营造心理气氛,发挥情感作用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对学生的情绪及情感体验不关心,因而引起了学生的困惑与沉闷。由于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涉及师生在理性和情绪等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因此课堂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既作为教学手段又作为教学目的来思考。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处于心情振奋的状态之中,要多使用激励性评价,用教师的激情感染和启动学生的激情,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思考,建立思维线索上课如果照本宣科,沉闷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激发,思维得不到开发,因此上课可以通过情境的变换,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时,学生能够轻松的脱口而出,但如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果角度变小,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范围及南北半球气压带和农作物的分布将如何变化?通过设问条件的变化,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的思路也得到拓宽。3.剖析地理规律和原理,养成思维习惯高中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如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等等。要学会规律提炼。文综高考重视知识的因果关系,突出原因分析,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原理剖析。

(二)探究类活动模块

往往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和了解的情况,或者结合某一案例进行分析探究,有些题目教师在课前就要预先进行布置,许多题目最终的答案可能具有多样性,但一些题目确实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重树观念。如必修一第24页活动问题:要建立月球基地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学生借助现有的学习材料和查阅相关的图文资料和老师,同学密切合作,有目标,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索,通过观察,列表,比较等方法获取新知识,新思想,进而归纳概括出事物的一般规律或特点,提高自身素养。

(三)实践活动模块

第3篇

关键词:地理概念;本质;有效策略

一、教学反思,多么痛的领悟

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态度是从不重视,甚至还有一丝不屑。我认为那就是记记背背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体现不出教师的水平,更不能检验学生的能力,在高考中更不可能去考查学生。所以过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我对于高中地理概念的处理策略就是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上画画线,最多让学生填填空。长期下来也没出过什么“乱子”,于是乎,我心里还有点得意,觉得自己对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处理比较到位。这种肤浅的认识被两节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打醒了,那是在高考前一个半月左右的样子,我们有幸去听了杭州两位名师的高三复习课。按照我的想法,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师,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肯定在讲解题方法或应试技巧吧。让我大跌眼镜的是,他们居然都在梳理高中地理概念!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好的学生,每年的重点本科率至少在95%以上,为什么这时候不利用习题训练提能力,教师反而花大力气去复习地理概念?一个也就算了,两位名校的名师同时都在这么做。课后我和两位名师进行了交流,终于若有所悟。这两节高三名师的公开课我收获的是经验,而2011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的1~2题带给我的是惨痛教训: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

表1

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诲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这是一道组合题,第一题如果错误,会影响第二题的作答。考试考完,学生感觉良好,答案一出,先是怀疑答案错误,后来经证实答案没问题后,骂声一片。后来听说这道题目正确率只有百分之零点几,连一线的地理教师也大加口诛笔伐。学生的情绪我可以理解,一线的地理教师为什么也有那么大的负面情绪和反应呢?当然这道题正确率如此之低,是不是过偏,值得商榷。后来我冷静下来仔细思考,这组高考题打中了教师的痛处:为了应试,我们在复习备考中采用了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复习城市化水平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成绩,常会给学生这样的结论:经济水平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学生正是在老师教的这种结论的指导下去解第1题的,因为经济水平由高到低是英国、日本、沙特、泰国,所以第1题选D,第2题选B。但这是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吗?如果去除功利化的结论,回到本质的地理概念上,运用地理原理去分析这组问题,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事实上日本逆城市化比较严重,再加上政府鼓励农业发展等原因,城市化水平只有66%,而沙特盛产石油,再加上气候干旱,不宜大规模发展农业,所以8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第1题答案选C,第2题答案也就不难选择了,为D。那一年的高考,我校的文科重点本科上线仅3人,为近年来的历史新低。我想,地理应该负上部分责任,我作为高三地理备课组长应该反思高三地理教学,尤其是地理概念的教学。

二、痛定思痛,重新审视地理概念

1.高中地理概念及其特征

要了解高中地理概念的含义,首先要了解地理概念的“概念”。关于地理概念的定义界定,不同学者所下定义各有不同,陈澄在《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一文中指出:地理概念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褚亚平在《中学地理教学法》中提出:地理概念就是在意识中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虽然专家学者对地理概念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出地理概念具有三层含义:(l(1)地理概念是概念中的子概念,属于人脑的反映。(2)地理概念涉及的范围包括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3)地理概念在人脑意识中的反映是本质属性,不同于地理表象,反映的是地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地理概念是将一类地理事物共同特征用更加细化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形成的本质属性。例如,地球上的湖泊,有内流湖、有外流湖、有淡水湖、有咸水湖等。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湖泊的本质特征与属性: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宽阔、水量交换相对缓慢的水体。那么,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它具备以下特征:

①抽象性。高中地理概念就是指在高中学习阶段内能够反映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所以它有很强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地理现象概念的空间想象,需要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例如,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一章中地球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宇宙天文概念,这也属于高中地理概念,这部分地理概念的理解相对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将这些抽象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

②系统性。每个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概念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梳理概念之间的异同,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概念之间的区别,不仅了解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完整的地理概念系统。例如黄赤交角这一概念,不仅要知道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更要借助图形理解黄赤交角和南北回归线以及五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完整的地球公转的概念系统。

2.高中地理概念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中地理概念是地理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地理基本原理、规律的关键

许多高中地理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地理思维活动,都要以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基础。高中地理知识的推演、地理原理的建立都离不开高中地理概念。形成正确的高中地理概念,是学习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中心环节。另外,学习高中地理概念时培养的各种初步能力,可迁移至地理课其他知识类型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地理概念学习的能力过程,是培养未来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起点。

(2)地理概念是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基础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是地理能力的重要组成之一,也是高考的四大“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用简洁、科学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这些都必须以正确的地理概念为基础。例如,向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山岭,科学的表述是“向斜槽部因受到了挤压,岩性坚硬,不容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学生的表述有:“向斜部分,由于位置较低,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不断堆积,从而形成山岭。”这段回答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如“高处的物质被带到低处”;二是表达不科学。其中还有以下不妥或错误之处:“向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向斜槽部”;向斜成山并不是周围的物质在此堆积而形成的,而是向斜槽部受到的侵蚀比较弱,而周边的物质受到的侵蚀比较快而造成的,其实质是差异侵蚀。由此可见,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必须建立在准确掌握地理概念、地理术语的基础之上。

(3)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可促使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征,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意志坚强的学生会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意志薄弱的学生常缺乏信心,半途而废。如果学生有了正确的动机和良好的情感,就能迎难而上,百折不挠,视学习为内部的需要,把解决问题作为一种享受。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通过概念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严格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形成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良好品格。例如,在讲授“方位”概念时,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地理学家为发明指南针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3.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目标

由于高中地理概念具有上述特征,并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绝不是让学生去背背那么简单。那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呢?我认真钻研了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从中有了一些感悟。新课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角度进行构建,三者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所以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目标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基础。它要求学生经过准确的理解掌握、深化巩固、迁移运用、反馈改进概念等过程,最终实现地理概念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这一课程目标。(2)高中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的养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地理概念过程与方法可以归结为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即地理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策略。(3)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是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深化。高中地理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利于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教育审美化的实现。

三、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有了上述的教学反思之后,我开始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摸索一些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策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学习高中地理概念的过程离不开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绝不是简单、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基于上述理论,我认为高中地理概念教学就是要解决好三个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摸索的一些教学案例去谈谈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

高中地理概念,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具体概念是指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抽象概念是指按事物的内在、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我们要能依据概念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策略。

(1)具体概念――概念获得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获得法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假设、证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地理概念的方法。以“自然资源”的概念教学为例,教学设计如下:

步骤1:教师提供材料。

石油、汽油、野菜、煤炭、金矿、石灰岩、花岗岩、大理岩、棉花、雷电。

步骤2: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有生命的;能卖钱的;能提高人类的福利;物质和能量。

步骤3: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判断上述材料中是否属于自然资源,教师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的判断。

石油――是、汽油――否、野菜――是、煤炭――是、金矿――是、石灰岩――是、花岗岩――是、大理岩――是、棉花――否、雷电――否。

步骤4: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判断,修改自己的假设,并说明理由。

有生命的(删除);能产生经济价值(口语变为地理术语);能提高人类的福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补充);物质和能量。

步骤5:教师对学生的修改做出反馈,引导学生确认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归纳出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抽象概念――图示法

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复杂难懂,通过图示法向学生提供概念的名称和定义,更为直观地理解地理概念的属性,并通过提炼地理概念的关键属性,从而解读得出地理概念的特征,从而归纳出地理概念。例如,对于低压槽这一概念的教学,教师先给出定义“低压槽,是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随后在图1中,找到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即图中的槽线),然后做出切线(黑色虚线),提炼出低压槽的关键属性,即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处的气压低于两侧的就叫低压槽。进一步挖掘:低压槽的西侧为偏北风带来的冷气团,东侧为偏南风带来的暖气团,冷暖气团在低压槽相遇,之后一起继续逆时针(北半球)向中心辐合,所以冷气团势力强于暖气团,图中低压槽处形成冷锋。还可以分析冷锋对当地天气的影响。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高压脊、山谷、山脊等涉及等值线弯曲的问题。简单、直接,即可避免概念的死记硬背,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用一种方法解决同一类问题。

(3)建构概念网络

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是单个概念的教学,更是组织结构的教学,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起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概念网络,而概念地图是建构概念网络的重要途径。概念地图是利用直观的图式来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例如,以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区域地理与人类活动》为例,这一章的地理概念众多,相互之间的关系复杂,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我采取了建构概念网络的方法:步骤1:给出如图2的主要概念,让学生在这些概念之间画线或箭头,以表示出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到之后一头雾水,好一点的学生能连几条线就不错了。步骤2:鉴于学生难以完成步骤1的任务,我引导学生去抓这一章的核心概念,简化如图3。步骤3:根据步骤2,再去找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如图4的概念网络: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概念之间的比较――认识本质的过程

在高中地理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地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由表及里的过程,而且要让学生能学会分析概念。在分析概念时,学会比较概念尤为重要,这是认识概念本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索极昼区内的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高度的关系时,我就引导学生画了图5来落实地理概念并比较相关概念:

图中O为地心,AOB为赤道,EF、DH、CJ为三组太阳平行光线,EF的延长线经过地心O,为太阳直射光线,F为太阳直射光线和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FO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复习地理纬度的概念),设为α;由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可知:DFBK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CA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00;CD纬线上出现了极昼现象,∠AOC=∠DOB且为该地的纬度,设为X;分别过C和D点做出其地平面(圆的切线)CI、DG,∠GDH为CD纬线上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图中复习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设为H,∠ICJ为子夜太阳高度,设为h。

∠FOB=α,∠AOC=X

∠FOK=α+X

COCI(地平面的定义)

∠JCO=90 o+h

太阳光线EF∥CJ

∠JCO=∠FOK (同位角相等)

90o+h=α+X ①

又H=90o-(X-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②

联合①②解方程组,不难得出结论H+h=2α。让学生在推理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在图中落实了以下地理概念:直射光线、纬度、(正午、子夜)太阳高度、地平面,同时比较了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子夜太阳高度三组地理概念。更为重要的是,结论浅显易懂,推理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应用地理概念解决具体问题――深入理解的过程

概念的形成和比较只是个过程,并不是地理概念学习的终点。学生对地理概念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实际运用,即运用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只有在实际情景中对地理概念进行运用和反思,学生才能深刻领悟地理概念的本质,并将其构建为自己的认知体系。作为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除一些功利化、复杂化的结论,引导学生抓住地理概念的本质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在以往有关坡度的教学中就归纳了很多结论:(1)同幅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疏,坡缓。(2)不同幅,若等高距、等高线疏密相同,则比例尺大,坡陡;比例尺小,坡缓。这样的结论看似为学生着想,面面俱到,实际上就是种功利化的教学思想,结论越多,学生越容易乱,越容易去死记硬背。所以我用坡度的概念对结论进行了瘦身: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这一概念完全可以推导出上述结论,简洁明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迁移解决上述两个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图6中各点为相对于同一基点的实测高程,单位为米,其中M为该区域的最高点。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坡地中,坡地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分析:两题都是考查地理概念的运用。第1题,如果用我以前归纳的判断坡度的结论根本无从下手,只要抓住坡度的定义就简单了:图上①②③④四处的图上距离一样,又在同一幅图中,比例尺相同,故四处的实际水平距离一样,很明显,四处的相对高度顺序为①>②>④>③,而坡度=相对高度/实际水平距离,故坡度的顺序为①>②>④>③。第2题,小溪(河流)发源于山谷,抓住山谷这一概念的本质:两侧海拔高,中间海拔低。从图中获取信息:ACE三点距M点的距离一样,C点两侧的AE海拔高于C点,同理BF两点的海拔高于D点,故①两侧的海拔较高,中间较低,所以①处为山谷,可能有小溪发育。同理可以判断出②③也为山谷,④处为山脊,故图中可能发育成小溪的有3处。

当然,上述地理概念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不能割裂开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从地理概念出发,以地理概念为核心和主线,去除功利化的思想,返璞归真,回到原点,还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的本质。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这方面的尝试,以地理概念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程序流畅,能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例如,我在设计《湖泊》这个课题时,抓住了湖泊概念中的“洼地”和“积水”两个关键词,以其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

(1)展示有代表性的湖泊,学生据图归纳湖泊的概念: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换流缓慢的水体。

(2)洼地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地质作用和湖泊的分类:构造胡、火山湖、冰成湖、堰塞湖、泻湖、牛轭湖。

(3)积水从何而来?到哪儿去了?从而分析湖泊水的收支状况,并以青海湖和鄱阳湖为例比较内流湖和外流湖的不同点。

(4)用材料从湖泊水量和水质两方面分别去归纳湖泊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河流的进出除带有盐类物质外还带有哪些东西?这些东西哪儿来?如果它们的量异常偏多就会产生什么问题?

(6)湖泊环境问题探究:外流湖和内流湖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内流湖盐度越来越大的原因?外流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的原因?

(7)分析方法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

总之,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要忽视地理概念,以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为原点,不断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从而加深对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去除教学功利化,教学简单一点,效率高一点,师生更加快乐点!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表象、概念、原理及其层级关系[J].地理教育,2006(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