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微博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传统媒体;文化传播;微调;附着化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94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基金项目]本文为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省西部文化建设专项课题(项目编号:2012ZSY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凤莲(1975—),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师,研究方向:电视文化。
文化是公认的软实力,传播文化是一种文化展示形象及建立沟通、寻求理解的重要方式。文化传播要实现入耳、入眼,更要实现入心,因此优化传播策略、实现效果最佳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传播策略的建构需要考虑环境、主体、内容、渠道、对象等多种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接收终端几乎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微博、微信已经变成很重要的沟通和交流的载体,微视、微电影方兴未艾,俨然已经进入了传播的“微”时代。受众的注意成为传播者争夺的焦点。负有文化传播重要责任的传统媒体,亟需顺应微时代调整传播策略,以更好地完成传播文化的使命。
一、传播角色的“微调”
微环境不仅改变了媒体传播文化的行为方式,也推动着媒体调整自身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角色与定位。传统媒体具备可信度高、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这样的优势,适度“微”调传播角色,改变长期形成的“喉舌”等刻板形象,做大众的“贴心人”、“小棉袄”, 打造出平民化的传播平台。在传播文化方面,传统媒体不仅应坚守传播者的角色地位,同时也应强化资源整合者、产品开发者的角色,主动承担文化资源、社会资源、媒介资源整合的任务[t1]。
某一地域的文化是多样的,每一种文化也呈现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特点。如齐齐哈尔市有冰雪文化、鹤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2]等。人们对某一文化也会有角度理解,一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自由局面,另一方面也容易出现众声喧哗、没有主线的景象,最终削弱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因此,具备公信力的传统媒体应主动承担起文化资源整合的责任,将政府机构、文化传承者、艺术创作者、理论研究人员、社会媒体等整合为一体,传递出关于文化的认知最强音。齐齐哈尔市鹤文化资源丰富,历届政府都着力将“鹤文化”打造成城市名片,曾举办“观鹤节”、“鹤文化艺术节”、“鹤文化与城市发展论坛”等活动。在政府主导下,齐齐哈尔市的传统媒体也倾力于传播“鹤文化”。齐齐哈尔电视台的台标就是一只飞翔的丹顶鹤,从视觉识别的角度凸显了鹤文化对于鹤城的标志性意义;电视台开办有《鹤城印象》、《直播鹤城》这样的经典栏目;推出过湿地系列报道等活动;在日常新闻报道中也有意识地强化了“鹤文化”的传播。很长一段时间,报纸上都开设有以丹顶鹤为摹写对象的摄影、书法、绘画、诗歌、散文等专栏。但我们可以发现,以报纸、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还没有充分整合多种资源,如文化研究者发声不足,缺少普通人展示鹤文化认知的平台。
传统媒体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开掘方面也比一般的受众要更强势。具有官方色彩的传统媒体应以包容的心态,充分与私营媒体公司、各种民间团体开展合作,调动社会知名人士、广大市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以传统媒体为龙头的全社会一起传播城市文化的共识。齐齐哈尔有神鹤、齐博等比较著名的文化传媒公司,有李代沫、吴莫愁等走出去的娱乐名人,有数量众多的民间文艺团体,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大学生、留学生,他们拥有活力、创意、号召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开发这些社会资源的价值,开发与高校、传媒公司、民间艺术团体、知名艺人的多种合作,吸纳更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重新整合,传统媒体更好地实现了传播城市文化的职责,也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二、传播产品的“微型”
任何文化的传播都是以产品的形式来进行的。大制作意味着长周期、高投入,如电影、电视剧、大型舞台剧、动画剧集等;“微型”意味着微制作、微投入、微时长,如微剧本、微电影、微视、微雕刻、微语录、微诗歌等。在开发文化传播产品时,应该两者兼顾。以大制作实现大震撼、大影响,形成短期的轰动效应;以“微型”制作吸引普通人参与进来,形成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产品。
回顾历史上展示齐齐哈尔市“鹤文化”的产品,既有“大制作”如《小鹤飞飞》、《鹤舞北疆》、《雏鹤丹丹》等优秀作品,也有微型作品如丹顶鹤摄影配乐短片。在这样的回顾中,我们发现“微型”产品数量少、群众参入度低、类型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鹤文化”的传播,也没能适应当今的传播环境。
传统媒体作为资源整合者、文化传播者,应该有意识地与本地高校、传媒公司、社会团体、居民社区等开展合作,充分开发微电影、微视、微剧本、微小说、微创意、微语录、微雕刻、微书法等相关微型文化产品,产品可以涉及文学、戏剧、舞蹈、绘画、雕刻等各类文艺领域。各类传统媒体可结合自身媒体特性,开展相关的微作品征集、展览、评比等活动,以此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传播的格局。如纸媒推出微剧本、微小说、微语录、微书法、微摄影等作品的征集、展览、评比、奖励等活动,电视媒体则可以开展微电影、微视、微创意等相关活动,而广播媒体也可以开展微作品朗诵、微广播剧展听等,各类媒体间又可以互相配合、打通合作,共同为各类活动搭建合理的传播平台。
齐齐哈尔市为打造“鹤文化”这张城市名片,提出了“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景观”、“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等构想。传统媒体可以掌握住这一契机,开展鹤文化主题微雕创作设计、微电影(微视)剧本制作、工艺品创意设计等相关赛事,通过大众参与、专家点评、百姓投票、作品展览(映)等相关赛程、环节的设置,吸引普通人和专业人士在一个平台上比拼。这样既实现了“鹤文化”的传播,也塑造了“百姓”媒体的形象。
三、传播方式的“附着”
有的研究者认为,电视传播机构可以通过兴办新的电视栏目来传播城市文化[3]。这样的点子是好的,但一档电视栏目的顺利播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如节目创意、市场调查、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实际操作时会压力极大。这对于资金、人力、物力都有限的市级电视媒体,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与其开办一档前景未知的新栏目,莫不如充分利用已有的栏目,开发附着化文化传播新路径。
齐齐哈尔电视台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办栏目,将鹤文化的传播要素附着于传播力强的电视栏目中,以微时段传播来实现电视媒体的文化担当。这是一个不错的做法。《齐齐哈尔新闻联播》是鹤城收视率较好的电视新闻名牌栏目,近期增加了一个小板块,新闻播报结束与片尾字幕出现间的百秒微时段里,丹顶鹤主题摄影作品配上优美的音乐,极快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受众体验了一种定格瞬间的摄影之美、轻灵曼妙的音乐之美、鹤姿鹤态的优雅之美,体悟到爱情忠贞、幸福吉祥的鹤文化的内蕴。电视媒体把鹤文化的传播化解于受众愉悦的审美体验中,传播效果得以最终实现。
这样的做法是值得推广开来的。如果前文提及的微电影、微雕刻、微创意设计等相关活动能够实现,那么这种“附着化”的传播路径,不仅为这些微作品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丰富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即使是现有的各类艺术作品,如舞蹈、书法、绘画、诗歌、歌曲、音乐、剧本、电影、动画等,都可以经二次加工为“微型”产品后,“附着”于已有的广播电视知名栏目、报纸的副刊等时段、版面上,发挥名牌带动传播效能,用以传播鹤文化。
齐齐哈尔电视台目前有多个自办名牌栏目,其中《直播鹤城》、《关注 沟通》、《周日会客厅》、《鹤城印象》更是收视效果不俗;电台也有受众吸附力强的文艺广播、交通广播;还有《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魅力周末》等具备区域影响力的纸媒,这些都能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四、传播渠道的“微扩”
微环境下的受众还具有阅读渠道网络化的特质。随着wifi网络的四处延伸及受众可使用终端的多样化,随身、随时、随地、随意成为受众接受信息的新趋势,微博、微信是受众经常接触的传播载体。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微信,成为一种潮流。特别是受传播范围限制的地方媒体,借助微博、微信打破地域传播的魔咒,实现“跨界”传播的完美“逆袭”,是传播渠道“微”扩张的典型体现。
齐齐哈尔市的传统媒体(齐齐哈尔市广播电视台)及相关知名电视栏目(《行风现场》、《鹤城直播》、《关注 沟通》等)、报纸版面(《鹤城晚报》的文艺版)相继开办官方微博,借助新的传播渠道来提升与受众的接触率。这些官方微博在节目(活动)预告、信息收集、意见反馈、吸引关注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地方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热情高,但开办之后的对官方微博的建设和管理却稍显滞后。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台的微博仅有5万多个关注,《直播鹤城》的官方微博仅了几条广播,不能很好地聚拢人气,也无法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重任。这就使得我们看到如果没有后续的建设经营精力的投入,要实现跨区域传播的“逆袭”是有很大难度的。
地方传统媒体不缺少本地的各类信息,但缺少借助微博来传递信息的意识;不缺少媒体从业者,但缺少管理微博、网站的专门人员。如何经营好地方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我想最基本的应该是设置专门的微博管理者,负责日常广播的和信息反馈的处理。官方微博的各类信息应尽量接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围观、转发、评论等行为,形成交流状态,才能真正实现地方传统媒体开办官方微博的最初目的。除日常信息外,还可以在形成良好传播局面后增加调查、讨论等内容,通过围绕城市文化设置相关讨论主题来引发围观者的思考,实现借助官方微博传播城市文化的目的。
现在的媒介资源越来越丰富,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电脑等多种媒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报、微博、网站、电子报纸等实现了人们多终端接收信息的愿望。传统媒体也应整合已有的媒介资源,开发微博、微信、手机报、电子报纸、在线节目等产品,在多个终端上向用户推介内容和形象。
关键词:内隔墙保温;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施工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准备:
1、材料要求: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由玻化微珠(VMB)、水泥及外加剂组成的单组分干混型高性能无机墙体保温材料,有效改善室内热环境。保温系统由保温隔热层和抗裂防护层两部分组成,其中保温隔热层采用玻化微珠(由火山熔岩矿物材料经过加热膨胀、玻化冷却制成的表面玻化封闭、内部多孔的不规则球状体颗粒)做轻骨料,预拌在干粉改性剂中,形成单组份无机干混料保温砂浆,现场加水搅拌即可使用,可直接抹于围护结构上。
2、主要机具:350立式砂浆搅拌机或手提电动搅拌器,手推车、抹灰桶、水桶、木抹子、钢抹子、扫帚、2m靠尺、经纬仪、低压照明灯等设备。
3、作业条件:
3.1 施工部位的基层墙体已经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合格。
2.2 施工现场的环境温度及基层墙体的表面温度不得低于5℃。
2.3 室内门框、预埋件、雨水管卡、各种设备管道等项目均应施工完毕,并预留出外保温层的厚度,缝隙应按规定嵌塞。
2.4 夜间作业时,应设置充分的照明设施以保证操作的需要。
二、施工工艺:
1、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洒水湿润吊垂直、套方、弹灰饼控制线涂刷界面砂浆抹灰饼、冲筋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配制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保温层验收抹罩面砂浆。
2、操作方法
2.1基层处理:
2.1.1应将基层表面的浮尘、油污、隔离剂及墙角杂物清理干净,墙体表面凸起物≥10mm应铲平,再用软刷清扫干净。
2.1.2 门、窗框四周应用保温砂浆分层填塞密实,保温层包裹窗框尺寸控制在10~20mm。
2.1.3混凝土墙体与其它砌体材料交接处应挂钢丝网或耐碱玻纤网,两侧搭接宽度应不小于100mm,用水泥钉固定。
2.2 吊垂直线、套方找规矩、弹灰饼控制线:拉垂直、水平通线,按厚度线用保温砂浆做标准厚度灰饼冲筋,根据保温层厚度要求弹出抹灰控制线,保证抹灰最薄位置达到设计厚度,以有效阻止室内外热传递,从而达到节能设计要求。同时应注意灰饼厚度不得过大,以免因保温层过厚产生空鼓、裂缝、脱落以及增加建筑负荷等缺陷,且造成材料用量和施工成本不必要的增加。
2.3 洒水湿润:抹灰的前一天应将基层墙面进行洒水湿润。
2.4 涂刷界面砂浆:
2.4.1 界面砂浆的配制:当产品使用说明有要求时,按产品使用说明所要求的比例进行配制;无要求时,按界面剂:中细砂(干):水泥的质量比为1:1:1的比例进行配制,先加入界面剂,再加入中细砂和水泥,拌合均匀成浆状。
2.4.2 涂刷界面砂浆:用滚刷或扫帚蘸取界面砂浆均匀涂刷于基层为砼的墙面上,不得漏刷,拉毛不宜太厚,必须保证所有的砼墙面都做到毛面处理。配好的料注意防晒避风,一次配制量应在可操作时间内用完。
2.5 抹灰饼、标筋:贴饼冲筋:根据控制线在门口、墙角用线坠、方尺、拉通线等方法贴灰饼,用托线板找好垂直。应采用玻化微珠保温浆料预制块或直接用稍干的玻化微珠保温浆料成型50mm见方,(不得采用水泥砂浆作灰饼与冲筋,以免形成热桥),水平距离约为1.2~1.5m左右。门窗口、垛角也必须补贴灰饼,上下灰饼应保证在同一条垂直线上。根据灰饼厚度用相同的保温砂浆拌合料冲筋(标筋),冲筋的根数应根据房间的高度或宽度来决定,筋宽约为100mm左右为宜。冲筋时上下两灰饼中间分两次抹成凸八字形,比灰饼高出5~10mm,然后用刮杠紧贴灰饼搓平。墙面高度小于3.5m时,宜充立筋;大于3.5米,宜充横筋。
2.6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的配制:按料浆需用水:干粉料的质量比为(0.85~1.1):1的比例配制,先将水加入到搅拌容器中,再将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干粉料加入到搅拌器中,搅拌3~5min(分钟),使料浆成均匀膏状体。料浆应随拌随用,配制好的料浆应在1h内用完,不得回收落地料二次加水使用。施工中应按每个检验批制作不少于3组的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保温砂浆导热系数、干密度和压缩强度。保温砂浆的同条件养护试件应见证取样送检。
2.7抹玻化微珠保温砂浆 :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应在界面砂浆干燥固化前分遍成活。
1) 第一遍抹灰:应在涂刷界面砂浆后的基层墙体上,用配好的玻化微珠保温砂浆压抹,抹灰厚度不宜大于 20mm,使砂浆均匀密实覆盖墙壁面。玻化微珠保温砂浆抹上墙与墙粘住后,不宜反复赶压,只做到粘结牢固即可。
2) 第二遍抹灰:当抹灰厚度大于20mm 时,应分遍抹涂。待上一遍抹灰硬化后即可进行下一遍抹灰,最后一遍抹灰厚度应达到灰饼、冲筋的厚度,用大杠搓平,门窗、洞口垂直度、平整度达到规范规定要求后,再在表面进行找平压实。保温层两遍施工时间间隔不小于24小时。
2.8 保温层验收:抹完保温层后,用检测工具进行检验,保温层应垂直、平整、阴阳角方正、顺直,对不符合要求的墙面,应进行修补。
2.9抹粉刷石膏同时压入耐碱网布:在保温层固化干燥后(用手掌按不动表面,一般约3天左右),用铁抹子在保温层上抹粉刷石膏,厚度3~4mm,不得漏抹。
四、注意事项:
1、门窗边框与墙体连接应预留出保温层的厚度,缝隙应分层填塞密实,并做好门窗框表面的保护。窗户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保温抹灰施工,保温抹灰厚度包裹住窗框宜为10mm,注意保温面层到窗框内侧的距离一致。
2、在保温浆料和抗裂砂浆配制时,需专人专职搅拌,保证搅拌时间和加水量的准确。在施工现场搅拌质量可以通过观察其可操作性、抗滑坠性、膏料状态以及其湿表观密度等方法判断。
3、保温面层平整度偏差不应大于4mm,厚度宜以8~10mm 为宜,保温面层抹灰时,抹灰厚度应略高于灰饼的厚度,而后用杠尺刮平,用抹子局部修补平整。
4、对于外墙外保温系统,玻化微珠保温浆料严禁雨天施工,因当天未干燥的玻化微珠保温浆料遇雨时会被冲落表层,即使未被冲落,保温层的强度也会大大降低,表面出现浮浆,与抗裂砂浆粘结不牢,出现脱层现象。
5、罩面层的平整度控制首先要求保温层的平整度达到标准,达不到要求的应先用保温浆料找平;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 旅游市场 促进作用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业的表面看,其发展历程带有很强的经济因素,但从需求上讲,旅游业主要源于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如果没有深刻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实质是旅游文化的传播的过程,旅游市场的开拓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旅游市场的开发,正是通过传媒广泛的传播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信息,促进受众了解这些景区或景点,选择这些景区或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开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时间性,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短期生活行为。二是文化的差异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促成旅游的发生。这种差异是由人类聚居的地域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聚居空间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构成的恰恰是区域问旅游行为产生的巨大动力。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我们用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1)文化传播“5W”模型来作为工具。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是由:谁(who)——说了什么(sav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ichchan—ne1)——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ichef-fect)——五要素组成。这即是着名的“拉斯韦尔5W模型”。
“拉斯韦尔5W模型”总结了人类基本的传播现象,说明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概括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的几个环节。进一步,演绎出“拉斯韦尔分析模型”。(图1)
根据“五w模型”,我们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指导旅游市场开发中的文化传播,以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通过控制分析。解决文化传播由谁组织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是由开发商为组织者还是以政府为组织者来进行,这是一个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资金的不足,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引进了民间资金进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营开发商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商业炒作,在开发商的宣传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负责效应。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传播中,政府应起组织者的作用。从资源角度讲,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旅游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性的文化积累,政府在其开发和利用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宏观层面。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是包办一切,指挥一切,而是侧重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引导。具体地讲,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政府是实际工作的组织者。
旅游市场的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任何保护、开发、利用都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兴起,出现这么速度的效果,没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倡导,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和领导,对其进行控制和规范。
第二,政府是实际工作的指导者。
在具体旅客市场开发过程中,政府对其文化传播在规划、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着具体的指导。政府承担着文化传播“守门人”的作用,必须要考虑开发什么?保护什么?用什么样的战略和速度进行开发?用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一致?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要进行正面引导和指导的。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文化,这样势必使文化沦为单纯赚钱的工具,失去了文化价值,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也就毫无价值。
第三,政府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但从其产生和使用的具体过程来看,是有其区域性、个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有自己的利益、开发企业有自己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应该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在文化传播中要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各方在旅游市场开发中,既使各方的利益得到照顾,又使旅游景区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通过内容分析,解决文化传播讯息内容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不可能是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了一定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传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当一个信息被‘放大’时,就意味着它引起了共鸣,即无意识的认同,它因此产生了~种新的意义:成为大众心理归宿的符号。”怛是。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1.要注意内容选择的真实性
内容的真实性是传播学的最基本原则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机会是带来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危机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不惜扭曲和改革原有的文化面貌,使其向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如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庙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就可能成了宣传和扩散封建迷信内容。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或虚构历史,大量制造“文化赝品”。一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原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现实发达的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一些原始部落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
2.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旅游市场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新”、“奇”、“怪”等表面层次,必须要注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旅游将成为一个热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高层的旅游活动应该“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上的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仅仅只限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带给旅游者的是低层次的浅薄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加入,才能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才能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所以,对于旅游市场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大对旅游景区或景点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的宣传和传播,以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出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增强其旅游业的竞争力。
3.要注意内容选择的认同性。
从内容上讲.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其接受面往往会受到区域文化、民族传统的限制,在甲地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可能在乙地无人问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一方面可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使旅游者在感知和经历这种差异时感到无所更从。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去寻求传播者与受信者之间的含义认同,即传播者与受信者对含义的共同感受。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没有文化认同,旅游就失去了意义。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是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所以发展旅游既不能不求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不能片面强调民族、地域特色,而是要慎重考虑古今中外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通过媒介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实施渠道的问题
文化传播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从现有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纸质媒介(报纸、期刊、书籍等),又有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还有新型媒介(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这些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的文化传播中,要根据媒介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选择正确的媒介形式,来促进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
1.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媒介
受众作为受信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满足和需求而使用媒介的,而受信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受信者受其民族习惯、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不同媒介的形式喜爱程度不同,对不同媒介内容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在进行文化传播中其讯息所能送达的顾客类型必然是不同的。电视、广播、报纸及其各节目时段或栏目通常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一部分观众、听众和读者。因此,旅游文化传播要针对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受信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试想:如果用互联网去传播旅游文化,有几个农民能够知晓。在中国农村,电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来获得讯息的,因而,在农村通过电视加强对旅游的文化传播应该是更有效。更能获得这些居住区的人大多数人的接受、承认和信赖。
2.要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媒介
各类媒介的特性是很明显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而任何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容和样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应该把某景区或景点的文化特和媒介特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选择媒介。需要展示其文化样式的形状或动态,就尽量不采用普通黑白报纸和广播来作为传播媒介,而是尽量使用电视或网络媒介乃至电影。电影《少林寺》生动形象去展示了少林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让人们知道了“十八罗汉”、“梅花桩”、“易筋经”、“双节棍”等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化,促进了中岳嵩山的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展示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在使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些纸质媒介,更能增加其效果。如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其电子媒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媒介(特别是医学报纸、期刊)更能增加受众的理性认识。
3.要根据技术的发展选择媒介
互联网的兴起,使传播媒介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传播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互联网的超大容量,使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立体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旅游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通过对象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向谁传播的问题
确定了传播组织者,弄清了传播的内容,选择了传播的渠道,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向谁传播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旅游文化的传播面临的对象是谁?这里可以确定的回答.就是旅游者。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与一般的文化传播是有区别的,它在进行普通人群传播文化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特定受众一旅游者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市场文化传播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选择哪些人比简单地选择人数多少更为重要,也即使是说,选择哪些人最终可能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才是最重要。
第一,以提高旅游者素质为目的,确定对象。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对象就是旅游者,通过加大旅游文化的传播,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升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参与的人数,而且有利于旅游品质的提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特色越突出、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
第二,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确定对象
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下的旅游细分市场,确定对象,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从地域角度出发可以把旅游的客源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海外客源又可细分为以日本、台湾、港澳、东南亚、韩国等东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和美国、欧洲等西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因此,在进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时,对于东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的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而对于西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就以介绍一些简单的东方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就国内市场而言可以以年龄把文化传播的对象分为处于不断成长的青年人市场、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市场、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年人市场,文化传播要根据这三个市场客源的不同文化经历,分析他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分别针对层次、不同年龄乃至不同国籍的人、因时、因地。灵活的的需要,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第三,以客源组成形式为目标,确定对象。
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一般把它分为团体市场和散客市场。对于团队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对象重点是它的组织者一旅行商。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影响旅游商,由他们去对游客进行再传播。对于散客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复点就是有可能接受某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游客受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本设施的改善,自备交通工具的普及.旅游市场越来越向个性化发展,旅游者开始由团队组织方式向自助组织方式转化,自助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在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重点观注散客市场,针对散客市场,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开发散客旅游市场。
五、通过效果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完成好坏的问题
拉斯韦尔模型主要注重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和控制。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是一种目的行为。因此,拉斯韦尔模型对其传播效果非常重视。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而言.“成功的旅游市场的意识传播,就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针对不同兴趣的受信者、以统一鲜明的形象、积极主动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达到长期的效果,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它所取得的效果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组织者是否明确。
第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内容是否在真实的情况下吸引受众。
第三,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媒介的优势。
第四,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否明确和具有针对性。
第五,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是否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提高。
现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
开题报告
题目:《浅谈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
姓名:自己名字
指导老师:老师名字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别:中文
年级:自己年级
1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的两大世情小说《红楼梦》、《金瓶梅》。对他们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学术热点。被称为中国第1奇书的《金瓶梅》从106世纪末问世后,研究者1开始不是很多,但是随着中国学术的从古典向现代转型,随着小说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对《金瓶梅》的研究渐渐的由微入深,被学术界称为“金学”。并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现如今的外文译本有英、法、德、意、拉丁、芬兰、俄、日、朝、越、蒙等10几多种文种。对其做出了各方面的重大研究,并称其为中国通俗小说的发展史上1个伟大的创新。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并对其的创作时代、作者,及其所要暴露的社会矛盾和小说中所剖视扭曲的人性、悲剧性,性的描写,人物性格的刻画,语言的运用,并对其形成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有着10分明显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红楼梦》是《金瓶梅》的1个重大的突破。引起了众多的人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的兴趣,并形成了1种专门的学问——红学。《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红楼梦》在国外有多种的译本:英、法、日等10几种语种的译本。并且国内外众多的评论者对其版本、作者,以及其的社会悲剧,人生悲剧,爱情悲剧,人物性格,个性化的文学语言,写实与诗化的融合,浑融1体的网状结构做出了大量的归纳和探究。然而,贾宝玉与西门庆作为是《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两位男主人公。国内外的众多评论者都对其2人的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现实原型,性格内涵,性的体验,个人悲剧等都做出了归纳和探究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红楼梦》作为是《金瓶梅》的1个延续、1个发展,它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有着1定的联系,对其2人的研究在今后应趋向于2人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的诠释及分析。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社会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棍,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3)总论
总括全文,证实论点
3计划进度
第1阶段:2007年10月20日——2007年12月18日阅读文献,收集资料
第2阶段:2007年12月19日——2008年1月6日拟定写作提纲
第3阶段:2008年1月7日——2008年3月31日撰写初稿
第4阶段:2008年4月1日——2008年5月11日修改定稿
4参考文献:
[1]管曙光编:《金瓶梅之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明/兰陵笑笑生著,司徒博文译:《金瓶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清/曹雪芹、高鄂著,张秀枫主编:《红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清/曹雪芹著,杨国祥、杨德宏主编:《红楼梦》,长春出版社,1995年版。
[5]张国星编:《鲁迅等解读〈金瓶梅〉》,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6]尹恭弘著:《〈金瓶梅〉与晚明文化》,华文出版社,1997年版。
[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4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严明、田晓春等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史(2)导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及格式论文。
[9]张炯、邓绍基、樊骏主编;《中华文学通史》第3、4卷,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国星编:《鲁迅王国维解读〈红楼梦〉》,辽海出版社,2002年版。
[11]智喜君著:《〈金瓶梅〉与欲》,辽海出版社,2005年版
淘宝精品
[12]张业敏著:《〈金瓶梅〉的艺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张国风著:《〈红楼梦〉趣谈与索解》,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14]朱1玄编:《红楼梦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
这们课程是我院文秘、编导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研究新媒体写作及其规律的跨学科、宽领域的新兴交叉课程。(3学分,48课时)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为我校文化创意专业群服务,适用于文秘、编导两个专业,属于人才培养模式里的职业基本技能模块,是写作工具课程,为后续写作类、策划类课程,如《应用文写作》《文案写作》《广告策划与传播》等打下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写作的相关概念和现象,掌握新媒体写作区别于传统写作的特有规律。
2.能力目标:在对新媒体写作熟练认知的基础上,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新思维,熟练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
3.职业目标:培养学生的新媒体写作职业素养,做遵守网络伦理的高素质新媒体写作者。
二、课程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011年,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创学院“信息传播与策划”专业成立,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专业教学计划在二年级开设了《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并且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打造。第一轮课上完,学生反响良好,于是在2012级学生中,继续开设这门课程;2013年,文化管理系的文秘、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将《基础写作》课更换为《新媒体写作实务》课程。此课程从2011年开设至今,已有三届学生。课程内容较新,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浓厚;授课地点均安排在机房,理论和实践比例为1∶1,注重学生现场写作能力的培养;每届学生均建立了写作交流平台――课程写作博客、微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强;考核方式以过程式网络考核为主,客观科学,符合课程特点。
存在问题:教法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参与度不够;学法方面,课程的新媒体特色体现不足;考法方面,考试使用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不能凸显课程的网络化特色。
三、教学条件
(一)教材使用与建设
目前国内尚无新媒体写作实务方面的教材,仅有一本《网络写作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编马宝民)最为贴近,因而本课使用的是这门教材;另外一本学术专著《新媒体写作论》(浙江大学出版社,何坦野主编)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目。因而,本课亟需自编一本《新媒体写作实务》自编教材。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扩充性材料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辅导,作为自学的必要补充;二是开阔学生视野。为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课程组还为学生精心选择了《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新媒体概论》《新媒体写作论》《电视广播和新媒体写作》《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媒介融合――跨媒体的写作和制作》等一系列教学参考书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阅读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后扩充阅读为辅的互动循环的良性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在设计之初就将实践的教学理念贯穿其中,采用理论实践1∶1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引领、能力为本位”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大胆创新的改革理念在文科教学实践中独树一帜,教学效果得到了同事及学生的一致好评,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意写作思维、能熟悉运用新媒体进行写作的高素质学生。
课堂教学之外,笔者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广电集团、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及无锡几家新媒体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职场模拟写作操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新媒体创作比赛;开通网络写作平台,鼓励学生运用新媒体在博客、微博、网络文学网站上进行写作,有些学生成为网站的签约,有些学生能够为一些企业进行微博、博客网络营销,培养了一批将文学产业化的学生。
(四)网络教学环境
本课程组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实习指导、练习题及按各章节教学进度书写的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授课用的课件等都上传到天空教室。集多媒体教材、文字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及网络环境于一体,为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供有机结合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1.建立了班级写作博客,作业、素材、教学资料等都上传到此博客,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是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依据。
2.师生互加微博、互为粉丝,课下能及时交流,实现即时互动。
3.将教学资料上传到学院天空教室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后自学。
(五)拓展教学环境――支撑课程的社团
成立于2010年的享创传媒社团最初创设的初衷就是跟《新媒体写作》课程互为支撑和补充。
1.课程指导社团。用课程理论指导社团学生进行创作,授课学生大多参加享创传媒社,在社团各类创作中,充分使用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创作,这样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动力。
2.社团反哺教学。社团学生创作的优秀剧本、微电影、微信刊等成为课堂教学的丰富案例资源,学生通过在社团创作实践,进一步加强和升华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效果。
四、改革思路
新媒体写作是主体以新兴媒体为写作载体,在网络、移动、户外虚拟平台上进行互动式的写作行为和活动过程,本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是网络写作实务部分。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评论写作、网络广告写作、网络博客写作、网络文学写作。
课程内容紧扣“网络”二字,改革前,基本还是按照传统写作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也引用了博客等网络教学平台,但是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体系。因而,要想充分体现课程的网络化、互动性特点,必须设置一套健全的网络化教学平台和教学体系,因而,将本课程的改革侧重点定为网络化教学方法改革。
五、改革内容
(一)课改重点:网络教学平台和方法的构建
此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进行写作,因而我们的授课方式要体现课程特征,从教法、学法、考法三个方面都要体现网络化,因而要打破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方法。
(二)课改创新点:“平台网络化+交互即时性+资源开放化”的网络教学方法改革
1.平台网络化。
建立网络写作博客、微博作为课程教学平台,学生每次作业、课程教案、ppt、习题、素材都上传到班级写作博客,体现课程的新媒体特点。
2.交互即时性。
师生在博客、微博中互加关注,互为粉丝,任何一个学生只要了最新博文,大家在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并且可以马上进行评论。
3.资源开放化。
课程资源平台是建立在全国知名网站新浪网上,因此我们的资源是对外开放的,接受外界的考核和监督,任何人都可以对我们的作品进行评价,也可以学习我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
(三)具体改革内容
1.教法。
“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案例导入――任务驱动――理论讲解――指导实践――网络评论――总结提升。
案例导入,即每次精心选取一个最新的经典范例,让学生对该文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任务驱动,即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力下,认真听教师讲解理论;理论讲解,即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要点,用来指导学生的写作;指导实践,即学生当场写作,教师巡回解答问题;网络评论,即课后教师、学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网络点评;总结提升,即上课前对上次大家的作品及评论进行系统总结,实现理论升华,并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作品。
以上六步,每一步都简单易行、落到实处,可操作性强。
2.学法。
采用案例思考、任务驱动、理论学习、现场写作、互动交流、理论升华“六步”网络化学法。课后自主学习用好课程博客、微博、网上在线交流、相关网站链接、历届优秀作品、讲课视频、教案课件等多种方式。
3.考法。
建立完善的网络化过程式考核体系。
六、改革后的教学效果
改革后的该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以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新媒体写作技能为根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在教学、学法、考法上都凸显了课程的网络特色。
教法上:“六步网络化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地进行学习,并随时跟师生进行网络交流,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新媒体写作理论素养和实际写作水平。
学法上:学生通过课堂听理论、现场写作、课后互动点评等方式不断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持续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考法上:通过过程化、网络化考核能科学客观地考查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对考试结果的有效性、客观性一致认同。
七、下一步改革目标和设想
(一)整体建设目标
通过两年努力,计划将本课程建设成为一门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课程体系科学、完整,教学手段与方法先进,课程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的校级课改课程。通过主讲教师带领项目团队做课程的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今后冲击校级、市级精品资源库做好准备。
(二)具体目标
1.构建网络化、开放式教、学、考体系。
2.完善教学大纲模块内容,使课程教学大纲与企业用人需求衔接一致。
3.编写《新媒体写作实务》讲义。
4.学生优秀新媒体写作作品汇编成册。
关键词:微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理性
中图分类号: D412.6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不断出现,影响、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较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的群体,天然地与新媒体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而微博开启了随时随地记录和交流的媒体时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针对微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积极探索利用微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努力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面临的问题。为此,本论文研究微博及其特点、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讨利用微博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
一、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微博的概念及特点
“微博”即微型博客,它允许用户在线简短的文字更新,还可以图片、视频等。以此实现即时分享。的帖子可以被编辑,在线访问,这些信息可以有多种方式传送,如网页、手机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客户端出去。也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手机等各种客户端进行传播。它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以及获取平台。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便捷性。微博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微”,也就是精简、短小。微博通常为140字,用户通过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即时的分享消息。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用户间的互动,同时传播性极快,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快。
(2)大众化。微博是为个人大众而设的,每个网民通过便捷的设备向一个平台自由发送可供所有网民阅读的信息,这些都比传统的媒介门槛要低,网民也可以自由关注任何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甚至是社会上的名人、学者等。
(3)即时性。微博是一个“随时、随地、随性”的媒体,因为只要有突发事件或者敏感事件,只要你有手机,你就可以用微博强大的即时通讯功能用各种手段出来,比如视频,图片等,它更新的速度、现场感、时效性将是许多媒体无法比拟的。
(4)互动的动态信息。微博这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中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用户只需要通过“加关注”这一简单的按钮就可以将任意用户添加为自己的好友,并且能随时随地看到这些好友的更新信息并通过私信、对话、评论等方式来与之互动沟通。
(二)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微博的普及使它更多的应用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中之一就是可以让高校辅导员随时随地关注学生们的思想动态,也就是可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对象一对一服务中,使高校辅导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们的心理,对偏激的,片面的一些言论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疏通。而在这一对一的过程中,其他关注的学生也可以看到并参与,这样可以使学生们从一个被动受教育者转变成一个主动受教育者,并且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以及增强他们的集体性。
调查发现,许多高校都有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在官方微博上,高校将许多学生新闻、通知、活动、会议等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学校的动态,并且可以通过学生们的转发来提高高校的形象和影响力,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高校的民主,同时高校也可以通过微博帮助和解答学生们的疑惑,为学生提供各项服务,即时反映学生们的心声。运用微博这一当下最流行的交流方式来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为直接和简单,并且能使学生们更容易接受,喜欢这样一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们的距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一)微博是大学校园的延伸和拓展
通过微博这一载体,能够使大学校园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大学校园的生活,活动等各方各面的消息。同时,高校学生还可以与大学校园进行即时的互动,对大学校园的各项内容进行评论和参与,在微博上学生们更容易吐露他们的心声,讲他们平时不敢讲或者懒得讲的看法,许多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可以真正的通过微博参与到大学校园的生活学习中,成为大学校园里真正的一份子,而且微博还可吸引社会上或者其他高校学生们的注意,扩大一所高校的影响力,可见微博很好的将大学校园进行了延伸和拓展。
(二)微博是大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
微博这一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们获取即时信息以及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大学生们通过微博可以了解到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只用轻轻一点,就可以与外界沟通,并参与讨论。通过网络这一虚拟世界,许多性格内向,害怕人际交往的大学生便可以逃避并填充自己孤独的现实世界,缓解自己的一些不良情绪,甚至喜欢在微博上与网友袒露心声,感受到一种平等的、被重视的感觉,并且就一些热门事件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和看法,积极的与人讨论问题,避免了现实中当面的尴尬,以及真实身份的束缚和逃避一些小范围的恶意打击。所有这些都使大学生们更愿意使用微博这一开放的网络平台进行交流。
(三)微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学生们越来越不喜欢思想政治教育,甚至很多大学生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无用的。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结合当今的趋势与流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和改革,其中运用微博这一网络载体,可以说大大的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运用微博这一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开展并且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者们也不在是只用讲大道理的方式向学生强硬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是更多的用交心的,诚恳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倾听他们在微博上的心声,这种潜移默化的将内容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的单一化。
三、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挑战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高校不再像以前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说教和有限的课外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我们更多的运用多媒体,数字通信,网络交流平台,如论坛,QQ聊天工具等来进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微博的快速广泛应用,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自由化等特点都加大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而传统的论坛等网络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学生们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如何运用微博这一新形式来开展丰富多样,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大挑战。
(二)微博在思想文化传播方面的不利影响
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传播、碰撞和交融,一些无聊、低俗的内容以及观念便会充斥到校园文化中,微博的便捷性、即时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又给了这些思想文化传播飞速的途径,使这些不良思想到处蔓延,不管是否合法或者健康,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现实社会又不能对所有信息一一进行有效的监督,信息的传播逐步脱离政府、学校、教师及家长的控制,许多非主流的思想文化使大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他们不再单纯被动的接受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的教育,通过微博他们有更多的选择自己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文化,这些对传统的思想文化发展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正面的思想文化传播。
(三)微博影响大学生对媒介的理性认知能力
在虚拟的网络中,每个人都可以隐藏和篡改个人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是非辨别力和道德约束力,当面对网上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和信息,大学生的心理将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一个未成熟的发展期,正在形成个人对社会的认知认同,因此对信息的筛选和吸收的程度也各有不同,当这些不良信息通过微博这一载体快速传播时,不单是大学生甚至社会大众都很难分辨真与假,而当中的炒作团队,网民的围观等都更容易使大学生的思想和判断能力产生偏差和疑惑,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许多心理问题和疾病。
四、微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及对策
(一)逐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1、组织有新意的活动讨论与交流
微博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起作用,关键还要靠如何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其中。针对与青年学生成长有关的话题在微博讨论,在争论过程中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老师应作为平等的身份参与进去,同时适时地引导舆论导向,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参与中真正体会成长哲理。同时,举办一些与微博推广有关的大型活动,开辟通过微博进行学生工作的新途径,让微博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的助手,进而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微博组建一个跨越校园内外的社区,保持高校和谐的人际交流。
2、传统思政教育方式与微博相结合
校园传统媒体与微博新媒体互动,打造高效立体式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虽有弱点,但不可抹其作用。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与教学、活动等,放置于微博中进行讨论分享,互相配合中取长补短。同时,传统校园媒体与微博的互动,不仅能更好地推广传统媒体的信息,让校园媒体信息置于微博的讨论中,拉近校园媒体与广大师生的关系,同时还能让微博中讨论的重要问题通过校园媒体进行公示,有利于两者的共赢局面的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微博文化传播监管机制
1、高校要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
尽管微博舆论高度分散、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依然具有引导的必要和空间,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的新角色。一方面,要建立特色微博网络。这些网络应该主题轻松活泼、议题时尚新颖,具备吸引力大、凝聚力强等特点,能够吸纳大量的大学生,并产生介绍陌生者加入的连带效应。另一方面,要真正使用网络聊天和虚拟交谈的自然沟通方式,以年轻人的语言与年轻人交流,充分展示亲和力和感召力,消除思想政治工作给人的政治说教刻板印象,在自然生动的语境中营造主流舆论氛围。
2、引导学生微博,发挥同辈群体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日常行为举止更多地直接受到同辈群体成员的影响,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就产生于同辈的褒贬之中。微博这一媒介无疑为同辈群体之间进行对话式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大学生可以通过无阻隔的沟通交流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对相互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产生有效影响。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发现和引导好的微博并做好链接,让更多的人共享;当然,学生们的一些观点、看法肯定存在一定的偏颇甚至错误,这就需要挑选一些思想觉悟高、知识广博的同学在学生微博中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大家接受正确的思想,摒弃错误观点。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认知能力
1、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理性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各种负面的舆论信息,有真实的也有夸大事实的,而有些偏激的思想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而这些未经证实和筛选的信息有时会使大学生丧失理智,做出错误的决定,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把握,引导和教导大学生如何理性对待这些信息,不要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
2、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
一般来说,有了媒介理性,更要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别判断能力,只有形成正确的辨别判断能力,才能抵制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对大学校园带来的冲击,降低对大学生人格、心理等造成的伤害。我们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但是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辨明是非,塑造良好的人格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思想观,使学生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从旁指导和引导大学生对各种媒介信息做出自己正确的辨别和判断,才能使大学生们不断提高辨别是非,抵御不良内容侵害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微博的缺点成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实践工具。
参考文献
[1]成有信.教育学原理[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0年
[2]周旋.论微博客的新媒体特征[J].新闻传播,2010年第3期
[3]许茂祖.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与方法[M].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
[4]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关键词: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整合;兴趣;持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06-02
自从1946年2月14日,首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诞生以来,就标示了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时代。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教育,立国之本,要与时俱进,自然脱离不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改变。恰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以必修课的形式被纳入到新的学校课程体系里,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总则》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可见它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为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革新,利用信息技术跟综合实践结合起来,达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摸索。
为明白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得了解二者的明确定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包含两个层面:(1)信息中的技术,即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在此主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2)运用信息的的技术,将设计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例如进行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即教师怎样怎样选取信息、运用技术与学科整合,取得实效。
2.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
3.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则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信息技术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外伟大学者意见的统一,进一步验证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执教多年的我深知只有引起学生强烈探究欲望和探索学习的兴趣,才能发挥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以高昂的情绪主动接受新知识。传统的教学,常常依赖于课本和黑板,形式上非常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倦怠,知识到后面就很难渗入,这种情况下只有增添新元素,借由一些丰富的素材,来刺激孩子们的感官,才能唤醒他们继续往下学习的欲望,达到一种持续性学习的状态,现代信息技术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倒是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五年级开展的《我的校服我做主》,因为看到校园里经常有被丢弃和乱涂乱画的校服引发的感想——为什么校服得不到孩子们的善待呢?课前我就用手机拍下了这样一组照片:失物招领处堆积如山的校服、随便丢弃在风雨跑道的校服、袖口上蹭满笔迹的校服、悬挂在扶手栏杆上随风飘荡的校服……,利用Flas制作软件,配上文字、语音和背景音乐做成了《听,校服的哭诉》,在给孩子们的播放中我发现了他们在情绪和行为上的一些小变化——“愤慨”、“惭愧”“羞耻”,伴随着视频中不断转化的画面,孩子们开始会审视自己,低头看看自己的校服是否整洁干净,袖口是否有污渍,还会整理整理袖口和衣领,甚至有同学赶紧把校服脱了下来,看看是否已经写上自己的名字,防止丢失。捕捉到了这些画面,我随即抛出了最初的疑问“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校服得不到同学们的善待?”,这会儿班级就像炸开了锅,孩子们急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校服不好看”、“穿起来不合身,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校服都一个样,太没个性了”、“质量太烂了”……孩子们一窝蜂地道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理由。“如果校服能做得和你们自己的服装一样,美观而且质量好,你们会爱惜吗?”我微笑说道,“当然会了”,“既然会,那我们就来设计我们自己喜欢的校服!”,全场一阵“耶!”的呐喊声,之后我就根据孩子们分析的各项理由和提出的意见,逐步确立出——1.看,校服的产生历史和演变!2.比,各国校服的优与劣;3.想,校服的款式与装饰!4.做,校服的设计与制作”!等子课题,为此还衍生出了“校服防脏防丢小窍门”、“校服校标的设计”等延伸课题,讨论中各小组纷纷挑选了喜欢的课题,不少小组甚至想要包揽所有课题,什么都想研究,通过这个课例我想说只要在活动中适时地调用计算机的图像、动画、声音、文本等多媒体元素,制成素材,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官,给学生以美好的享受,更能保持学生在活动中的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有效地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而这正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组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对知识获取的时间。
二、信息技术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媒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宽泛,涉及到自然、社会两个领域,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综合了其他学科的许多知识。领域广,学科杂,就需要我们要采用多种手段进行记录和呈现,易于研究的深入,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正好可以作为达到这一目的的良好媒介。
1.调查采访信息化
为了解这些小吃,孩子们分别走访了厦门的湖滨四里、中山路、八市、大同路、莲花煎蟹一条街等各种美食潜藏的老街巷。按照以往采用纸面记录的方式,组员们总会推三阻四,但有了信息技术的涉入后,借助于录音笔、摄像机和照相机等多媒体设备,孩子们就显得兴致盎然:抢着做,家里面挖,找朋友借,甚至去买。用信息技术手段去记录厦门小吃的风貌,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他们觉得很新奇。过程中有的小组用WORD制定了采访稿,并用录音笔去记录那些前来购卷的居民和游客,了解他们对这些小吃的印象和建议,也咨询了店家们制作与经营这些小吃的酸甜苦辣;有的小组利用照相机拍摄下来自于大街小巷各类小吃的图样,利用Powerpoint配上文字说明;还有的小组则用摄像机把海蛎煎的制作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回去跟着视频尝试做海蛎煎,并带到了课堂给同学们品尝……借由这样的研究手段,在满足孩子们好奇感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进行了诱导启发,开拓了大伙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让他们以一种完全自愿乐意的心态参与到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去,时刻保持思维的活跃状态。
2.资料查阅信息化
除了外出调查,孩子们还走进学校的阅览室,查找相关记载,找到诸如“闽南小吃的发展和演变”、“中国菜——闽菜的魅力”、“厦门美食转转转”、“大脚逛大陆”等相关文刊和书籍,由于这些内容相对分散,为方便阅览,同学们将查阅摘录到的内容,输入到计算机里,并设立了本小组的专属文件夹。同时,他们还利用信息课和课余时间,在其它报刊杂志及互联网上查阅了很多图文资料,依托计算机,及时地进行摘录和截取保存,不断丰厚他们小组的文件夹,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和最后的成果展现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3.宣传汇报信息化
借由各小组搜集到的素材,利用计算机,采用电子小报、小博文、PPT、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了成果展示,形式很多样,每个小组一上场就特别容易成为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不仅使课堂趣味生动,其他组员也从中受益匪浅。
三、信息技术是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培育创造思维的挖掘机
一般来说,思维分为习常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生活中多数时候我们都是采用习常思维思考问题,平淡无奇,更无新意。创造性思维存在着与习常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环节,它是我们“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东西。当习常思维不能解决问题时,创造性思维能使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思维指向发生变化,甚至打破某些惯常思维定势,这就是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很强调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信息技术是拓宽学生知识来源,促使活动走向深入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学生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取性和易得性,这非常有助于学生们获得大量的综合信息,拓宽知识层面,使研究活动往更深层次进行挖掘。引领六年级孩子开展《植物与环境》活动主题时,为让学生知道防污抗污植物的种类知识、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培养、抗大气污染植物的选择与分布、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等等,我指导孩子们要充分利用校园网优势,并与信息技术课程老师合作,指导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方面的知识,同时利用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评比,看谁在网上搜集的信息资料更丰富、制作出来的作品更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始终紧扣我们的活动主题,时刻引导着孩子们要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类似的学习方式,在拓展学生的“活动”领域和思想空间时,也辅助孩子们从中能够撷取到更多的素材,获得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加深对活动主题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某个小组选择了“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作为研究课题后,通过各种亲历的方式开始探究性实践活动,有的通过网上查询各种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资料写作小论文,并发到微博上,成为小博文供更多人阅览;有的参考一些公益广告的形式,利用光盘上的景物素材,以及网络模拟演示绘画的过程制作宣传画;还有借助多媒体的功能优势制作VCD等等。假如没有这些现代媒体的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会单调乏味,浮于表面,更别谈研究有多深入了。
总之,进行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整合,是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将有效地改善学习方式,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我也切身感受到学生在通过参与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课程后,在各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科技不断在进步,学习环境越来越优越,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不断建立与完善,我们不断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扇窗,我们的学生必将成为创新精神和科技实践能力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J].
[2]张祖春,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J].
[3]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2003.
[4]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操作策略[J].
[5]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2002.
[6]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J].2000,(6).
[关键词] 网络化生存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网络化生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它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当前在校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一时代的群体性力量。作为一种虚拟的生存状态,网络化生存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交往规则和价值取向,影响着教育主体的施教活动,也影响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接受主体对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水平和接受效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化生存的界定及表现状态
网络化生存是以信息网络为主要内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从微观上讲是采用二进制编码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对其进行的加工、转换,从而对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不同的实践活动和影响[1]。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而“虚拟实践活动是人的智能活动的直接物化和延伸,是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社会等一切对象的物质器官,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在本质上是人类智能活动的外化和延伸”[2]。网络化生存在构建的虚拟世界里具有“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个体与网络整体形成了点对面的共时往关系,从而使人在思维方式上树立系统思维、非线性思维和超前思维”[3]。
对于高校学生来讲,网络化生存是指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方面都离不开网络,具体表现为:其一,网络作为工具理性的存在。“工具理性作为实现满足欲求目标的工具,只关心工作实现过程的程序与条件,而不思考这一目标的价值意义,特别是不进一步深入研究或评估这一目标在人生与人类整体中的地位”[4],这也正契合了当前高校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知识结构的完善、外界信息的获取、娱乐和交往的工具理性。其二,网络作为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温床的存在。由于网络化存在具有“超越时空、弱化不平等性和多重信息反馈的特征”[1],使得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失衡、找不到自我的学生将目标指向网络,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被公平的对待,而不必考虑周围人的权利和地位,掩饰住自身与别人的差距和病态心理,享受网络世界中的平等和自由,重塑自信,进而对网络世界产生一定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其三,网络奴隶的存在。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把网络社会中的群体分为了“网络工作者”“被网络连接者”和“被隔离的劳工”,认为当“被隔离的劳工”从现实社会转移到网络虚拟空间中,由于对网络技术的不掌握、对网络精神的不了解,自我完全丧失个体,成为网络运营商赚钱的搬运工,精神被控制,意识被主导,就成为了网络空间运营商的奴隶[5]P294。大学生在网络化生存中,典型的就是其在沉迷网络游戏后,身体和精神都被游戏运营商牵引、指使和控制而难以得到解放。
二、网络化生存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化生存作为社会人在数字化媒介中的生活方式,为大学生拓展交往空间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也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拓宽视野提供了便利条件。但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融,以及网络具有的超越地域性、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1.网络的超越地域性对接受主体价值观的冲击
超越地域性作为网络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打破了传统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传输途径,同时也成为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交融的一个平台,其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以及渗透性超越了以往的传统媒体。互联网诞生以来,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所控制,他们利用这个有效的信息传播平台,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优势,广泛输出和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现实的政治霸权在互联网上演变成一种‘文化霸权’甚至‘文化殖民’,变成了一场争夺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为目标的没有硝烟的战争”[6]P389。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体,还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形成,价值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相对较弱,对网络世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缺乏理性的思考,在充溢着中西方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的网络世界中被一些错误的言论和极端的思想所误导,增加了接受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2.网络的自由性造成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人交往的方式由现实性转变为虚拟性,致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较现实社会中更全方位和多样化”[3],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平台,但也存在着与之伴生而来的问题。在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中,人们隐匿起姓名、年龄、性别,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和价值评判标准,在一个虚拟空间的“公共领域”,体验着不同于现实空间的超脱和自由。另外,由于没有了现实空间人与物的限制,一些网络自由客利用网络空间中这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社会民众的道德尺度,甚至违反道德标准和法律,在网络散布虚假信息、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这种无排他性、无节制性、无过滤性的特点导致网络信息的过度膨胀和嫉妒泛滥”[6]P392,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空间的无序性。而“网络的无序化导致价值标准迷失和道德失落,网络的隐蔽性和匿名性淡化了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7],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3.网络的开放性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传授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并把其内化为内在的主观意识,再由内在的主观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最后作用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过程[8],这个接受过程呈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在网络化生存空间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便捷性和广泛性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信息不对称’的格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占有方面是平等的”[6]P391,颠覆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其次,接受主体接受来自网络空间的大量信息,有些信息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而部分信息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各语义单位之间存在着连接的‘空缺’,以及对接受主体习惯结构的否定,引起接受主体心理上的‘空白’”[9],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再次,接受主体将网络碎片文化进行吸收,形成主观价值判断,将自己置身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观察、评价与思考,获得不同的心理体验,产生不同的心理需要。“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指向和不同强度的需要都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的一种驱动力,形成对教育内容的欲求倾向”[10],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接受,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三、网络化生存视域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化生存作为一种虚拟性存在成为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彰显了人在社会环境维度上的个性人格的发展和丰富,也促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队伍、育人理念、育人环境和育人方式方法等方面必须发生重要的变革,提升网络化生存视域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要做好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在于队伍建设。高校的“两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首先,这支队伍不仅要有较高水平的政治素质、理论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格魅力,更要把握网络化生存的特征,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掌握他们在网络化空间中的生存状态。其次,着重提升这支队伍在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一是要真正融入网络生活,真切感受网络文化,体验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交往、学习和娱乐过程中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共境。二是要掌握网络话语,真正与大学生展开思想对话和交流。三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降低姿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主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
网络上这样来形容微博的影响力:“你的粉丝超过一百,你就好像是本内刊;超过一千,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一万,你就好像是本杂志;超过十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一百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一千万,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你就是CCTV了。”[11]而网络良莠不齐的混杂信息和西方敌对分子的网络煽动,均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走势和价值判断。我国现阶段处于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者共生的时代,多元价值观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冲突和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合了“理想与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12],“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13]。因此,必须通过将大众媒体的相关信息移植到网络,实现与网络传媒的优势互补,来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内容制作成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视频资料,来增强其生动性和鲜活性,达到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目的。
3.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首先,正确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而非科学认识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价值认识理论,具有较强的阶级性、政治性和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性。根据价值认识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强调我们想教什么,同时必须要研究接受主体的特点、需要等,这样才能使主体性与客体性较好地统一”[14],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把握住接受主体的自我认知需求、情感性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原则,才能够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其价值是正价值、无价值抑或是负价值。
其次,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既要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又要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而这些具有抽象性、理论性、长效性等特点的理论内容,要求教育者创建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求,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解读出让大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的内容,对有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解释说明和批驳,使接受主体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要改变单线条的灌输为多元的立体的信息输出,把握接受主体的心理需求,加强与接受主体的互动和交流,注重同接受主体生活经验、思想积累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4.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互联网是现实社会与公众心理的延伸、拓展、承载与反映,而互联网中所出现的问题大多都是对现实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问题的反映,而这些来自互联网的信息必然会对处于网络化生存状态中的学生思想状态产生很大的影响。”[1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以形成接受主体一定的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主体与接受主体共同参与、双向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而新媒体所具有的边界开放、平等性和自由性特征,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和接受主体之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从而使得两者之间交流的平等性具有了可能。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通过BBS、QQ群、微信、飞信、网络空间、微博等形式,降低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同接受主体进行沟通和交流,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受众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选择性,是“眼球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时刻关注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动态,洞悉生活中的变化,关注反应时代特征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撰写主题博文和评论文章,来激发青年学生的心理体验和理性反思,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5.健全管理体制,净化网络环境
一是要加强网络立法,强化他律约束,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护教育主体在信息空间的管辖力。二是要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清理网络中的消极信息和垃圾信息,并通过网络监控,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和反映的问题,在做好教育引导的同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推动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管理和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不制造不传播网络污染信息,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侵蚀。
参考文献:
[1]孔繁玲等.网络化生存[J].理论探讨,2001(5).
[2]杨富斌.略论社会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鲍宗豪.数字化与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3]宋妍.网络化生存及其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5).
[4]姚海娟.高等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广西教育,2010(12).
[5]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杜向民,黎开谊.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寇晓燕.网络化生存状态与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10).
[8]刘居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问题探析[J].与现实,2004(4).
[9]许莉萍.论文学接受的动力系统[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7(3).
[10]刘先义.论德育接受机制[J].教育研究,1991(11).
[11]孙佳音.微博见人品,下笔需文明[N].福州日报,2010—3—27(8).
[12]张丽娜.论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与引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10).
[13]申维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点睛之笔[N].光明日报,20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