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体智能课程总结

体智能课程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1: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体智能课程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体智能课程总结

第1篇

>> 研究生人工智能原理教学改革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研究 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 新形势下本科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研究 人工智能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航天类专业“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探索 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思考 应用DBR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兴趣教学法 人工智能概论课程的教学思考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面向人工智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王海,许德章.“机器人学导论”专业课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J]. 科技咨询,2009(3):182-183.

[6] 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1):129-132.

[7] 李竹林,郝继升,马乐荣.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体系结构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12):81-83.

[8] 冀俊忠.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09(24):105-107.

[9] 朱映辉. 基于导向驱动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09(5):94-96.

Research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t Series Courses of Graduate Students

REN Xiao-ping1,2, REN Qing-xiong3, GUO Fan2

(1. 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System and Softwar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 2.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 3. Shanxi Institute of Metrology Supervision & Verification, Taiyuan 030002, China)

第2篇

关键词:智能计算;课程建设;教学方法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于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2008年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的一个本科专业。智能计算导论课程是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智能计算、系统辨识和优化的方法以及这些智能计算方法的一些高级应用。该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至今已经有四届本科生(至少500名)上过这门课程。如何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为有志于深入研究智能计算的学生指明方向,成为我们教师首先注重的问题。在这样的目标引导下,我们从选择教材、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探索教学方法入手,形成了目前的“立足基础、动手编程、展望前沿”的教学体系,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此,我们对这门课程有关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更好的提高我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希望这些心得体会能为同行提供参考。

1教材选择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鉴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每年上研究生的比例保持在50%左右,所以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满足毕业以后选择参加工作的学生在“广度”上的需求,又要满足毕业以后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在“深度”上的需求。同时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掌握理论基础、理解生物和工程应用的背景并能了解智能计算研究的过去、未来、现状及前沿。鉴于以上要求,我们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徐宗本教授等编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的《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这是一部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发展要求的教材,它系统地介绍智能计算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选择了既能代表智能计算过去20多年间发展的最突出成果又能反映智能计算当前研究热点的模拟进化计算、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和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1]。

在教学中,我们的ppt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在基础理论部分使用中文ppt便于学生理解;在介绍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具体算法和国际发展前沿时采用英文ppt、中文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中英文对照,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今后阅读专业的英文论了铺垫。

2课程特点及教学内容

智能计算是以模型(计算模型、数学模型)为基础、以分布并行计算为特征的模拟人的智能求解问题的理论与方法[1-3]。不同于一般的课程,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交叉学科。该课程主要向学生讲解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1) 仿生过程算法:模拟进化计算(20学时)。该部分主要以教材为主,重点讲解模拟进化计算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基础、算法框架、基本要素、本质优点及其适用领域;并从编码、群体初始化、个体评价、遗传算子和参数选择这五个用遗传算法求解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借鉴“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了基于人工免疫系统的免疫克隆选择算法,并强调了与遗传算法的区别和联系。

2) 仿生结构算法:人工神经网络(14学时)。该部分主要通过向学生简要介绍神经网络的生物背景、数学模型和学习机理,重点介绍了感知器和单层前向网以及多层感知器,简单介绍了径向基函数和回归神经元网络。

3) 仿生行为算法: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12学时)。该部分简要介绍了模糊逻辑的生物基础,通过与经典集合的对比向学生展示了什么是模糊集合及其运算、模糊关系及其矩阵,最后简要介绍了模糊推理的各种模型。

3教学方法

3.1结合实例的讲解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智能计算算法是行之有效的,我们选取合适的示例,并结合算法让学生从算法机理上明白该类算法是有效的,其仿生背景是合理的。比如在讲解遗传算法这部分时,首先讲明了学生大三上学期学过的共轭梯度法、拟牛顿法、单纯形方法等基于梯度方向的经典优化搜索算法,无法求解目标函数不具备可导等数学信息的问题,以及离散性问题、不确定性问题、半结构或非结构化的问题和大规模问题。而遗传算法直接以目标函数值作为搜索信息,这样对许多目标函数无法求导或很难求导的函数,遗传算法就比较方便。为此引入如下优化问题:

max f(x1,x2)=21.5+x1•sin(4pi* x1)+x2•sin(20pi* x2)

s.t.-3.0≤x1≤12.1

4.1≤x2≤5.8

然后从如何编码、如何初始化群体、如何对个体进行评价、如何选择合适的交叉、变异等遗传算子以及如何选择算法中用到的种群规模、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等参数方面,详细地向学生展示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机理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向学生展示了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的寻优曲线,以及所求得的满意解。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加深了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实践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

智能计算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在智能计算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4-6]。在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上机实验的教学方式。比如,在学生掌握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基本流程以后,我们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实现遗传算法求解3.1节所述的优化问题。在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如何在计算机上实现遗传算法,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遗传算法的寻优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上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遗传算法求解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并对编写程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针对不同的问题需要设计不同的遗传算子,让学生用遗传算法求解了一个较简单的TSP问题。并说明遗传算法求解不同的问题要有不同的编码、群体初始化和个体评价方式,并需要设计适合问题的遗传算子以及需要调节参数以达到好的求解效果。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编程实现对该问题的求解。意想不到的是,通过两周的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亲自编写自己算法的程序源代码,并求得了较好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向学生展示我们课题组对TSP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10万个城市的Monalisa_ small问题,71 009个城市的China_71009,同时告诉大家目前求解TSP问题最好的成果,解决该类问题最出名的专家,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3.3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也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比如,在人工神经网络部分,在向学生讲解了感知器的学习算法之后,让学生根据感知器学习规则,试写出算法流程,并通过实验实现一个感知器。让学生在自己实验的设计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随着智能计算的快速发展,每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件都在更新,以包括最新的研究内容,尤其是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内容,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4考试方法

对智能计算导论这门具体课程来说,最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交叉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的考察方式主要采用:1)闭卷考试。主要考察对智能计算原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2)课程作业。要求对介绍过的各种智能算法的概念、原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对比等,形成一个简要总结报告。3)科技报告。要求学生在智能计算领域的主流英文期刊上选择感兴趣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

或者就智能计算领域的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主张和看法。4)出勤率。根据学生平时到课的情况给出该项分数,其目的是督促学生按时到课。该门课成绩分配如下:成绩=闭卷考试(50%)+小作业(20%)+大作业(20%)+出勤率(10%)。

5结语

本科智能计算教学的困难之一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有限,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原理和方法,我们弱化了复杂的数学推导,通过借助具体的实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我们也期待能寻找到更合适于本科生的教材来供学生自主学习。智能计算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并且该学科的发展十分迅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兴趣的培养。通过编写程序、实验设计和科学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动手,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 徐宗本,张讲社,郑亚林. 计算智能中的仿生学:理论与算法[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丁永生. 计算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戚玉涛,刘芳,焦李成. 模式识别教学实践与课程改革[J]. 计算机教育,2010(10):24-26.

[5] 吴建设,于昕,焦李成.“智能控制”教学方法探索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10(10):93-95.

[6] 韩红,焦李成. 谈计算机视觉课程的教学创新[J]. 计算机教育,2010(10):84-86.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Computing Introduction Course Construction

SHANG Ronghua1, LI Yangyang1, JIAO Licheng1, HOU Xiaohui2

(1. School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2. Teaching Affairs Faculty, Xidian University,

Xi’an 710071, China)

第3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课堂 动手操作能力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83-01

不同的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能力之一,它是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制作的能力,通过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劳动及自我服务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协调能力,也可以是使用工具和技术的能力和设计制作的能力,如设计与生产一个产品的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等。

霍华德・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珍视的产品。”美国学习专家戴尔也认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两周后的知识保持率在75%以上。”为此,笔者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致力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积极寻求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激趣引路,明确方向

教师在多元智能课堂激趣活动的设计上,要密切联系本节课的主导智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潜质思维,抛砖引玉。主要的方法有:

1.作品引趣法。基于学科特点,用优秀作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比较、示范,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比如“创意美食”“水果拼盘”等。

2.媒体移境法。基于教学内容,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学习灵感,通过情境的再现或创设,为学生后期的动手操作做好铺垫。

3.目标导向法。开门见山,直接出示本节课动手操作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但切记课时目标不宜太多,两三个即可,简洁、明确、可测。

二、活动主载,导学明法

1.有效学习活动设计。教师依据多元智能课堂理念,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各个维度设计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清晰地找到自己的学习位置。

2.规范技术操作训练。教师通过“整体示范、分步指导、总结明法、自主实践、交流反馈”等环节,让学生在思辨、操作中明确方法和步骤,特别是一些剪、刻、切、划、接插、挖空、弧线黏贴等基本技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规范训练。

3.多元智能优势组合。每个人与生俱来至少拥有八项智能,且都拥有一项优势智能。因此,在活动中,有的学生空间智能较强,擅长构图审图,有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强,擅长剪刻切割……这就需要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协同作战,实现多赢。

三、启智延展,创意表达

多元智能课堂中的启智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致用,还原学生的生活世界,检验学生的迁移能力。

1.符合学生的智能特征。佐滕学说:“学习是同新世界的相遇和对话,是师生基于对话的‘冲刺和挑战’。”在完成原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智能结构分布,对学习内容作必要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智能的优化。

2.利于学习目标的深化。《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中关于“动手操作能力”的目标表述,小学中段是“能运用技能设计并制作有一定创意和实用功能的作品”,小学高段是“能与小伙伴互助合作,在看懂图纸的基础上,制作和改装,形成一些较为复杂的创意作品,并能考虑到作品的实用与美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拔高,可以使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3.培养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更加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体现。对于动手操作,表达的形式是多样的,语言的、文字的、实物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进去”,还要创意地“讲出来”,这种“讲”就是创意地表达。

四、置于情境,多元评价

多元智能课堂主要是对学生的学进行真实的评价。多元智能课堂的评价除了注重学生个人对本节课表现或习得的自我反思,还注重小组内的量化,如对本节课运用智能工具学习的情况,所有材料收录在“多元智能成长记录袋”中。

“智能”在字典中的解释为“智力、智慧或理解力”。教育的重点是培养“理解”的表现,对于“理解”的表现主要在情境中进行。基于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关于“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主要是表现性评价。

1.技术性评价。

2.创意性评价。

3.态度性评价。

多元智能课堂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打通激趣引路、导学明法、启智延展、多元评价各个环节,相融并进,相辅相成,要创造操作情境,总结操作要领,进行科学评价,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意操作,从而让学生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展示。

第4篇

>> 研究生人工智能系列课程教学改革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索 研究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人工智能实验课教学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改革 创新型人工智能教学改革与实践 《人工智能》硕士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 面向人工智能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改革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日本巨资扶持人工智能研究 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研究 高中人工智能教学初探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初索 人工智能双语教学建设 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讨 “人工智能”之父 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美国人工智能协会)、caiac.ca/(加拿大人工智能协会)等,它们包括了学科前沿动态、讨论交流及大量的代码资源等。通过使用这些资源,学员可及时了解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动态,进行人工智能程序设计的交流及对一些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2教学方法研究

研究生教学应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此,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探索。

2.1加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计划的过程, 是教什么(课程内容)及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每节课授课前,坚持集体备课的原则,由课程组集体讨论选定授课内容,补充阅读文献,根据授课对象与课程内容特点,确定课堂组织方式,采用的授课方式以研讨式教学为主,给合讲授、实验、自学等。

2.2抓好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本课程授课对象主要为硕士研究生,他们的接受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求知欲。由于学员人数较少,授课方式可灵活组织。教室有完备的多媒体设备,基本的软件实验环境,教学过程可采用灵活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授课质量。

1) 以研讨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生教学应坚持学术研究为导向,发挥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研究生学员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自学能力,教员可以在课前给学员布置预习内容,学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整理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使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成为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员讲,学员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也有力于培养学员积极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与能力。

2) 教学手段的信息化。人工智能原理教学一个突出矛盾是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但学时较少,因此,必须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课程组对每节课都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课堂教学中以课件为主,辅以板书,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直观等优点,改善教学效果;引入教学声像资料,便于学员课下学习;设计演示程序,使部分比较抽象、不易于理解的内容,如子句归结、搜索策略更形象直观,易于学习和掌握。

3注重培养学员学术研究能力

学术能力是指专门对某一学问进行系统的哲理或理论研究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思辨的方面,还包括实践及感性的敏感力等方面。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求学习的主体――研究生必须具备研究的能力[3]。论文写作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个专题学习结束后,都要提交一份格式符合期刊发表要求的总结报告,题目可自行选定,也可由教员指定;内容既可以是人工智能该专题某一算法的实现,也可以是对某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或者是对该专题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教员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指导。

1) 选题准确。要求选题不能过于宏大,应以小题目反映大问题,具有一定的可研究性为宜。

2) 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明确,方法恰当,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所提观点正确。

3) 论文结构。结构清晰、完整,论述严谨,表达规范。

4) 占有文献丰富。撰写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员查阅科技文献的能力,要求查阅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权威文献。

4加强实验环节教学

人工智能教学在进行各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应重视实践教学,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实验,让学员真正理解人工智能的概念、本质、研究目标,从而提高学员多角度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前沿,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趣,激发对人工智能技术未来的追求。为此,课程组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经验,编写了《人工智能原理实验指导书》,围绕问题表示、经典逻辑推理、不确定推理、搜索策略及简单专家系统实现等教学内容提供了7组实验供学员选择。

例如,在状态空间搜索一节教学过程中,先完成理论部分的教学,使学员对状态空间基本概念、问题表示及求解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然后进行实验教学。由学员自主完成重排九宫问题求解的程序,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如图1所示,调整的规则是,每次只能将与空格(左、上、下、右)相邻的一个数字平移到空格中[4]。实验过程重点指导学员掌握状态空间进行问题求解的关键步骤:问题表示和搜索策略。问题表示就是要确定该问题的基本信息及程序实现的数据结构,基本信息有初始状态集合、操作符集合、目标检测及路径费用函数,数据结构可采用向量、链表等形式;搜索策略可分为盲目式搜索和启发式搜索,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实现盲目搜索中的广度优先及深度优先搜索,在此基础上再定义估价函数实现启发式搜索。而在启发式搜索实现过程中,又可以通过定义不同的启发函数:如某状态格局与目标节点格局不相同的牌数、不在目标位置的牌距目标位置的距离之和等加以比较,准确理解启发函数的意义。通过实验,学员加深了对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够熟练地将状态空间法运用于实际问题的求解,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可根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特点,采用上机编程实验、演示程序验证、模拟平台开发、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

5适度开展双语教学

研究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好,基本都通过了国家公共英语四级考试,部分学员通过了六级考试,加之在本科阶段还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因此,在培养研究生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我们要提高学员阅读原版英文资料、用英语进行简单科技写作及对外学术交流的能力,适度开展双语教学,对此,我们可采取以下基本方式。

1) 专业术语全部用英语表示。

在教学过程中用英语表达人工智能原理中的专业术语和主要概念,如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知识表示)、Depth-First Search(深度优先搜索)、Breadth- First Search(广度优先搜索)等。

2) 以英文原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

选定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为参考书,该书“是人工智能课程的完美补充。它既能给读者以历史的观点,又给出所有技术的实用指南[5]。”

3) 加强英文文献的阅读。

在课程论文撰写时,要求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文献;在讨论课中,鼓励学员使用英语进行讨论。

经过课程学习,学员都能准确掌握人工智能学科专业词汇,英文运用能力得到一定提高,能较自如地阅读原版英文专业资料,为进一步用英文进行学术交流及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6考试与成绩评定改革

考核方式采用传统的试卷与课程论文、实践环节等三部分组成,全面考查学员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中试卷占70%,课程论文占10%,实践环节占20%。课程论文题目不作限制,由学员在课程学习阶段结合某一专题选定题目,课程论文以选题意义、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参考文献及撰写规范等指标为评价依据;实验成绩采用实验过程考查、实验结果验收和实验报告评阅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这样做不但考核了学员人工智能基本理论掌握情况,也反映了学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考核结合实际教学进程,改变了单一课终总结性考核的弊端。

7结语

经过课程组近两年的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学实践,研究生人工智能原理课程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课堂讨论环节,个别学员准备不充分、讨论不够深入;课程论文撰写选题随意,文献综述不够全面、准确,论文格式不够规范等。在今后的授课中,课程组将根据授课研究生人数较少的特点,采取明确每名学员预习重点、加强课程论文交流等方式予以改进,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充分利用便利的校园网平台,开展“人工智能原理”网络课程建设,购买或自主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引导学员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增强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程度。

参考文献:

[1] 王永庆. 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M].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

[2] 李志厚. 国外教学设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外国教育研究,1998(1):6-10.

[3] 肖川,胡乐乐. 论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5.

[4] 周金海. 人工智能学习辅导与实验指导[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04.

[5] George F.Luger.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Complex Problem Solving[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54.

Reform on Postgradrat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 Teaching

TAN Yuehui, QI Jianfeng, WANG Hongsheng, LI Xiongwei

(Department of Computer Engineering,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第5篇

几年来,在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学校一步一个脚印,逐步确立了以“多元智能、全面发展、个性飞扬”为办学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做到素质教育项目化、项目教育优质化、优质教育常态化,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

一、开发多元智能,构建课程改革特色学校

1、审时度势,科学决策

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恰好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引导教师角色、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因此,陶西平说:“多元智能理论是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

学校领导班子在校长的带领下广征博采,去粗取精,决定在实验小学以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行动指导,创建多元智能特色学校,并确立以此为校本研究课题。

2、健全组织形成网络

学校首先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研究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层层落实,分工负责。采取三步走:一是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二是边实施、边总结、边展示;三是边总结、边丰富、边创新。

3、深入学习夯实基础转变观念

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课改特色研究,本着学习一理解一践行一提升一再学习的思路螺旋上升,我们号召全体领导、教师采用以下形式,学习多元智能及素质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①自我学习,读书摘记

②校本培训,全体提高

③实践反思,撰写随笔

④校长指路,专家讲座

有人说: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我们学校校长不仅亲自给教师做讲座,还请吴澜、郑重、王德衍、金英、赵国利等专家到校给教师、学生、家长做精彩的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使领导和教师清晰的明白:学校要对每个学生的认知特点给予充分的理解,使之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多元智能特色,项目全活动多,效果显著

1、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方法和方式。

2、开发校本课程整合地方课程上好国家课程

①实验小学教师在高质高效完成国家课程任务的同时,结合我校的实际,丰富了校本课程资源,编写了具有我们学校特色的多元智能校本教材1874q6类。

②科学整合建构特色实施有序

语言智能(语文)――成语接龙背诵弟子规(地方)

经典诗文配画(美术)(音乐)

视觉空间智能(美术)――绘画设计(科学)摄影

(综合实践)

数理逻辑智能(数学)――生活数学计算

(语言智能一语文)

音乐智能(音乐)一―葫芦丝演奏(校本)

自然观察智能(科学)――科普知识(综合实践)

自我认知智能(品生等各个学科)―德育教育

人际交往智能(地方等各个学科)――德育教育

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为培养多元智能型教师搭建平台,使教师专业水平迅速提高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多元智能特色教育的关键。因此实验小学通过学中研、研中训等系列教研活动,彰显多元智能视野下的教师教有特点。

系列活动之一:AA公开课、天天公开课

活动流程

①制定方案,目标明确。

②专家引领、骨干名师示范

③大教研,小组典研,同伴互助

④公开汇报,人人达标

系列活动之二:主题研讨丰富多彩

主题1:走进新课改,实施新课程说课标展示活动

走进新课改,实施新课程说课展示活动

青蓝工程传帮带拜师活动

实施新课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

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研展示活动

沙龙对话式教研展示活动

新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主题2:深化课改

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一

说教材大赛

深化课程改革教学观摩活动

实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一

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

高效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系列活动之三:赛中提高、异彩纷呈

一赛:三笔字、简笔画

二赛:板书设计

三赛:现场说课

四赛:教学设计

五赛:课程标准

六赛:课堂教学

七赛:课件制作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实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显著变化,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方法上以灌输、授、受的方式转向自主、合作、参与、交流、探讨的方法上来。特点上由为教而学转向为学而教。过程上由注重结论转向注重过程。对象上由关注部分人转向关注每个人。效果上由注重记忆、复述量的多少转向质疑、表述质的高低。教材上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评价上由强调教为主的单向交流转向学为主的综合信息交流。

三、以科研项目为引领,促进多元智能特色发展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研究、实践,《多元智能理论视野下的特色学校创建》从校本研究课题到省级研究课题又被推送成为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并荣获了国家级一等奖;2012年又确立了《小学生多元智能培养研究》国家级课题,从2013年开始实验小学又开始用大课题引领小课题,让多元智能特色项目遍地开花。

四、开发多元智能结硕果,特色发展见成效

1、学校再创佳绩

2012年学校又被评为首届中国当代特色学校、全国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辽宁省首届2+1项目先进学校、辽宁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辽宁省家长学校示范校、铁岭市特色学校。

2、教师专业发展

先后11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11人评为市骨干教师、4A评为市学科带头人、10A评为市教学能手、9人评为市教学新秀。全校国家级优秀课5节、省优秀课45节。撰写市级以上优秀论文315篇,公开发表文章近20余篇。

3、学生多元成功

上学期,133名学生参加国际美术大奖赛,获特金奖15名、金奖22名、银奖38名、铜奖37名。有5名学生参加第十七届全国“威盛中国芯”计算机大赛,在辽宁赛区,谢羽洋同学获一等奖,程新宇获二等奖,曹卜凡获三等奖,朱子睿、宋佳兴获优秀奖。

崔天琪在“外研杯”第六届全国青少年英语口语大赛辽宁赛区中获铜奖,韩诗琪在铁岭赛区获优秀奖。

第6篇

下面就借助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进行校外智能机器人兴趣课程设计进行一描述。

一、课程基本信息

智能机器人初级兴趣班课程是一门以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的三年级以上小学生为对象的科技类校外教育兴趣课程。课程由15个教学单元构成,每单元2学时。

二、课程设置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课程是智能机器人课程系列中的起步课程,完成本课程的学习是进入更高一级智能机器人兴趣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直流马达、触动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不同工作状态及工作原理;掌握智能机器人各个端口的连接注意事项和控制方法;理解能量转换的基本途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使用智能机器人积木套件搭建所需的机器人结构。掌握包括导线、马达、触动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设备的连接技能,并能够根据实验不断改进其结构,最终实现特定功能;能够初始化智能机器人;能使用图形化编程软件编写具有分支、循环等结构的机器人控制程序;能够根据出现的程序错误调整程序、调试机器人朝着既定目标前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独立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养成自己管理课堂秩序、纪律、设备设施的习惯;能够找到自身在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不同智力方面的强弱点。同时学生在纪律意识、诚信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新精神、挑战意识等素养方面将有所提升。

(三)课程设计

本课程借助“多元智能理论”开展,并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推进教学进度。整个课程包含锻炼立体思维能力的积木搭建训练,锻炼创新能力的机械力学原理运用训练,以及培养语言、逻辑数学、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等多方面智能的实验活动等内容,主要通过学生自行实践来完成教学活动。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声、光、电、静态、动态包括“非程控类搭建”“动态模拟”“创新发明”等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能够将三围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同时做到后续模块跟前面模块相互联系与衔接,安排科学合理。教学内容中既有学员口头表述与演讲,又有学员动手操作与实践,既有室内活动又有室外舞台的公开展示。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教、学、做、讲、练”合一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学员先会得到一个任务,然后根据任务要求边做边学,边讨论边实践,从自己动手的实践中积累经验、得到体验。

(二)方法手段

本课程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丰富的、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完成教学。

(三)保障条件

课程的开设需要在教学软硬件设备的配给上进行大力支持。

五、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从校外教育的定位与功能出发,结合多元智能理论体系基本观点,以单个学员纵向发展为基础,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以自评、互评相结合为方式,结合学生平时上课表现、活动参与、知识技能、兴趣发展、个性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每个学员优势凸显,均衡发展的评价原则。

(二)评价项目

1.常规(占比40%):学习态度、纪律、出勤、品行。

2.机器人技术技能(占比30%):搭建技能、编程技能、调试技能、综合运用技能。

3.学员个性、特长智能发展情况(占比30%):个性化智能培养、提升。

(三)评价方式

课堂管理记录、实际操作记录、活动表现评价、个别过关情况、小组评价等。

(四)评价标准

以学期汇报单为形式,以鼓励、赞扬为主旋律,在期末对学员的发展成效进行综合评定。

第7篇

传统教学倡导的基本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即使在如今的职业院校课堂上依然如此,这便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目前高职教育倡导在通识课程中“以人为本”更加提倡因材施教,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传统教学法并引入多元智能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接下来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发展状况,并通过图表形式展示一种用法;最后一部分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英语跨文化课程所做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多元智能教学的成果。多元智能理论促使教师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为教师的教学打开新篇章。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智能;教学法;教学设计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生学”为模式,教师成为课堂的中心,这样便容易忽视学习者在这一活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进入新世纪这样的国际化的高科技时代,主要发展特点为知识经济化、经济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这就相对应的对21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的人才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能在日常生活与专业领域用外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例如感觉、情感、需求、信心、焦虑等)日渐受到重视,因为这些因素在教学中极大地影响到教学质量。

1多元智能理论引入

传统的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包括直接法、视听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功能法等。这些教学法都在不同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也有各自缺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因为就谈到听说法,即在外语教学之中去运用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为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材的编写提供科学的依据。但是过分重视机械性训练,忽视语言规则的指导作用,对于语言的结构形式过分地重视,对于语言和内容意义有忽视趋势,语言倾向流于“造作”。视听法来自于法国,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这种教法在组织听说操练时号召广泛使用电化教学设备,比如幻灯、电影等,以便结合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这种教法也存在缺点,视听法重视语言形式,但是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且就整体结构而言过分强调,造成对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的忽视。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鲁尔首次提出了认知法,他的产生是相对于听说法而言的,强调理解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主张在理解新学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交际练习的主张。为实现外语教学情景化和交际化,主张在教学中广泛利用视听教具。认识心理学是认知法的理论基础,这使外语的教学能够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不过认知法作为新体系,认知法还是不够完善的,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结合充实,这些教学法都或多或少对于本文所提到的多元智能教学有着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多年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能教学理论”,不仅在美国引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浪潮,并逐渐席卷世界各国。多元智能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以心理学为基础,有益于促进学生各方面只能全面发展。在这样一个教师需要不断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的时代,多元智能教学理论通过其实用、有创意、具有拓展性、激发思维的策略,给课堂教学带来活力,用全新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加德纳提出了MI(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多元智能理论,包括个体听说读写的言语/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数字推理与抽象思维的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运用身体解决问题的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对观察事物图像化并加以运用的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欣赏演唱的音乐/节奏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与人交往的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自我认识做出适当反映的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探索自然的自然认知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等八个方面。当然,多年来无数的教育工作者对多元智能理论做出实践,取得很好教学效果,美国的拉泽尔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具体实践这一理论时,引入一个全新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元智能工具箱”(如表1所示),用来辅助教学,实现教学目标。当明确了多元智能工具箱后,便能够从众多的概念、策略、方法、技巧中快速筛选找到教师想要融入教学里的东西。这时可以运用“课程设计调色板”,(如图1所示)在每个智能旁边,写上选取的工具名称,然后简单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已达到教学目的,取得教学结果。在本文接下来的课程实例中,该教师选取了不同的智能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锻炼和发展了学生的各项智力。

3多元智能理论发展

“智能”曾一直被视作为静态的、固定的、天生的、伴随人的一生的,不过事实是人的大脑功能几乎在任何年龄、任何能力水平上都能得到改善。如果能有意识地在多角度激发不同智能,人类可以变得更加聪明睿智。美国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不止是受一种认知形式的影响。在此认识基础上,他逐渐形成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博士和参与“零点项目(ZeroProject)”研发的哈佛大学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人的智能是有多种形式的,而非一种。每种智力是独立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加德纳开始写《智力结构》(FrameofMind)一书,并于1983年出版。1984年,由“学习新视野”(NewHorizonsforLearning)组织的以“即将来临的教育爆炸”(TheComingEducationExplosion)为题的教育大会在纽约召开。加德纳在会上向与会教育工作者介绍了他的新理论。这次大会在全国引起了一场教育改革的浪潮,成为“学习新视野”组织的连续八届国际会议的起点。这一系列会议都围绕多元智能理论展开,每届会议都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组织,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大会讨论的内容。1987年,心理学家和学习研究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TomasArmstrong)根据加德纳的理论撰写了InTheirOwnWay一书,该书有助于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孩子之间存在的种种差异,以及如何创设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超越了智商测试所测量的范围。1988年,位于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的新城学校(TheNewCitySchool)开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该校校长汤姆•霍尔(TomHoerr)指出,“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超越智力理论的范畴,成为教育哲学。”1993年,加德纳另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MultipleIntelligence:TheoryinPractice中更新了他的理论。加德纳认为,人有八种智能,有可能还存在我们目前尚无法测量到的其他智能。这八种智能是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智能。正是在这样一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教育领域,戴维拉泽尔(DavidLazear)通过《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进一步推动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根据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进行课堂组织和课程设计呢?在接下来的章节,作者将会对这八种多元智能详加介绍并以实际案例对其应用加以介绍。

4多元智能理论实践案例——英美文化入门课程设计

把多元智能理念融入高职学生的课程中,研制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课程模式与教学计划,是多元智能理论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最佳的切入点。虽然现代大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并积极引进各种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多媒体设备等,但是其教学方式仍然是具有教师为主导的局限性,对于学生自身各种技能的培养却无法全面重视。本论文接下来所要介绍的这个课程设计正是多元智能教学理论的实践,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恰当选取相应工具,创造性地依据课程设计调色板各项目标的要求来完成了四个课时的专业课课程设计。课程主题:英国风土人情简介学科领域:英语跨文化课程教学对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2014级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教学内容及参考教辅:参考英美文化概况的课程,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入门》一书课程时长:四个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实例只是其中的一个课时)学生人数:36人教学目标:学生将掌握一方面了解英国各个组成部分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智能。

教材/教具:纸笔等文具,用于查阅的字典、电脑,学生日志本,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各式符合所讲述节日的服装道具教室布置:学生提前准备PRESENTATION,教室区中间空出一块场地课程概要:在课前,将学生分成6人一组,每组分配给不同的地区任务,分别为大不列颠、苏格兰、北爱尔兰和威尔士。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习这些节日地区的主要概况。学生须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以话剧、演讲、小品等不同方式表现。大家在课下要把自己所负责的地区做仔细研读和学习,并本组内积极合作,力求创新,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促进大家学习了解。在课上,教师首先向大家宣布每个小组的准备内容和此次小组结果,然后按照已分好的小组开始做分别的任务汇报。以第一组的讲述苏格兰风土人情为例。第一,做出本小组的即兴简短演讲介绍。题目为“苏格兰情调”可直接发言或借助多媒体设备,简单概括苏格兰地形、人口、特点、当今发展和风土人情等。第二,本小组同学开始表演准备的节目,要求乐器、服装等都是能够反映苏格兰情调的,因此大家所穿的戏服是具有苏格兰情调的格子裙。表演内容有吹奏苏格兰传统乐器风笛、齐唱罗伯特彭斯名曲《友谊地久天长》。第三,该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由其他小组做记录,要求在节目结束后对此节目中提到的“苏格兰情调”加以识别认识,并可在节目结束后做评论或提问题。第四,表演结束后,由该组代表做总结,并回答其他组同学以及教师提问,最后老师对本组表现点评,并讲解期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完成上述四项任务后,要留出时间供大家讨论反思,而且要意识到学生的成果汇报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教师可担任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保证学生汇报不拖延时间,而且学生的焦点始终在苏格兰各方面聚合、发散。当所有小组做好汇报后,要引导学生对于他们学习研究这些地区的经历做出反思,并提醒学生注意几个这样的问题:在同学汇报中,你记忆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分?哪部分的风土人情最感兴趣?最喜欢哪个地区?如何认识这些地区的发展,并且可以让大家做个对比。教师带领全班绘制一张地图,用具体代表事物对每一个地区进行说明,并且绘制表格,对各个部分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图表形式体现出来。最后,给学生布置日志或论文任务,请他们发散思维,可以自己研究的地区为例,或者其他地区,写出自己的看法、希冀等。

5评述和反思

根据信息量,该课程教学为四课时。学生在课前要做好充足准备,课上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各项智能的过程,另外,学生应发散思维广泛学习,并小组内分工合作。设计多元智能教学模式,并不是说运用这八种学习活动,有些活动可以同时发生或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这一课就是典型的例子。要求学生去做presentation,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智力:言语语言(作为正式演讲)、逻辑数学(建立联系对比各个地区)、视觉空间(地图的绘制及想象)、音乐节奏(风笛演奏)、人际交往(团队内合作)、身体运动(话剧喜剧及舞蹈表演)以及自我认识智能(汇报反思及日志文章的写作)。在一种学习体验中运用了多种智能工具,锻炼了学生多种智力。在帮助学生完成完善他们的汇报内容时,与大家探讨的时间越长,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就越深刻,教学目标就更能达到。为了加深他们的学习,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前准备的道具材料提出问题。比如为什么演奏彭斯的《友谊地久天长》,彭斯在苏格兰的地位影响等。引导学生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想象彭斯时代的苏格兰,那时候人们的情感表达等。一旦他们进入自己的角色,他们将会从这一部分中获得最大的乐趣。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一课的中心出现在学生最后总结presentation以及最后的日志或论文中。Presentation的制作与介绍能够鼓励学生实际运用他们所学过的各种知识,团队合作这一人际交往智能在此可得到充分发挥。小组内部人员可见仁见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各种可能的设备仪器为自己的主题服务。这一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智力的锻炼具有极大作用。

6小结

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于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起到极大促进作用。高职的跨文化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必要环节,即具有较强工具性又能体现其深厚人文性、艺术性,为保障教学质量,需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多元智能理论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活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激发,就此而言,基于学生学情考虑,将多元智能渗透到课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刍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117-119.

[2]戴维拉泽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3.

[3]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4]李科,沈海英.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5]黎丽.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个性化教学[J].职业圈,2007(6):2.

[6]庞晖.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7]王朝晖.多元智能理论与英语教改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第8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化学;教学例析

“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勒及其助手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空间形体智能、肢体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处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基本智能不同程度的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

1、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的结合

将多元智能理论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更加关注学生,树立起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灵活多现的评价观。《化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用结合。化学实验、化学故事、实物、模型、影像资料等构成了图文兼备的教学素材。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出发,设计各种教学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多种载体展示教学内容,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更好地运用并发展学生的各种智能。另外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不能简单地用考试成绩这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应该以多种评价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

2、多元智能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例析

本案以《石灰石的利用》教学为例,讨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

2.1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

了解石灰石的成分、性质和用途,掌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同时为将来盐的性质学习打下基础。

以多元智力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设置情景,充分发挥图画与实验的直观教育效果。

2.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课题引入。教师活动:1.播放影像(溶洞、珊瑚礁等图片)简介石灰石的广泛存在。学生活动:观察。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创设意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学环节: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教师活动:问题A:1.生活中有没有接触或见过石灰石?2.石灰石作为常见的矿石,它有什么用处呢?学生活动:回答:石灰石在建筑业、装饰业等方面作用巨大。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自主获得新的知识,培养语言智能。

教学环节:探究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教师活动:问题B:1.石灰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用途,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过程中,怎样检验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2.含碳酸钙吗?现在就来验证这一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分组将已标号的建筑石子(1)、碎瓷砖(2)、锌粒(3)鹅卵石(4)、与盐酸作用观察现象的不同。学生活动:回答:碳酸钙与盐酸反应,有气泡产生,且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描述现象:(1)有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无明显现象;(3)有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建筑石子溶解在盐酸中,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得出结论:物质(1)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2)和(3)主要成分不是碳酸钙。设计意图:(1)向学生渗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的思想;(2)培养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3)培养提问、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等数学逻辑智能。

教学环节:过渡交流与讨论。教师活动:问题C:3.还有哪些物质中可能含有碳酸钙,怎样验证你的猜想呢?补充:[学生分组实验]用自带的蛋壳、贝壳等,碳酸钙相似的物质,盐酸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呢?4.从上面的实验中同学们能归纳出什么结论?学生活动:总结:和盐酸反应,若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为碳酸盐。设计意图:培养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肢体运动智能,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环节:石灰石的烧制。教师活动:问题D:播放视频配音乐:中,用汉白玉修建的建筑裂开成了碎片发生了什么变化?演示:用酒精喷灯灼烧鸡蛋壳问题1:鸡蛋壳是否还保持坚硬?问题2:如将其放入水中有何变化?滴加酚酞呢?介绍:《天工开物》中的石灰烧制的原理。学生活动: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后作答:1、不能,变得易碎。2、与水反应,产物能使酚酞变红,观看,思考。设计意图: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视觉空间、言语语言,音乐、逻辑思维、人际交往智能。培养学生视觉空间、逻辑思维智能。

教学环节: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教师活动:图片展示:生石灰怎么转化成熟石灰。介绍:生石灰转化成熟石灰的过程是放热的,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其放出的热量应用于生产。问题:通过学习你能知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吗?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出来吗?学生活动:归纳,总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言语语言、逻辑思维智能。

教学环节:小结教师活动:一、石灰石的主要成分: CaCO3。二、石灰石的烧制。三、生石灰、熟石灰的性质和用途。学生活动:可让学生自己总结。设计意图:知识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