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1篇

【关键词】 就业;职业生涯规划;SWOT

一、前言

据统计,2013年中国将有611万名研究生、大学本专科学生毕业,外加去年未找到合适工作的毕业生210万,保守预计2013年就业人数在820万人,在金融危机重创之下,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着严峻形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冲击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不重学历重技术,高校实行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轻视基础学科教育;而且出现了大学生入职之后在企业中频繁跳槽,对职业定位不明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诸多问题。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使用SWOT分析法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指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SWOT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四个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将与研究对象的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因素列举出来,按照矩阵形式排列,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带有指导意义的决策。SWOT分析是可以客观评价现实情况利弊的方法,降低个人获得成功的成本。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义

职业规划于90年代中期自西方引入中国,逐渐得到企业、高等院校甚至大学生自身的足够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自身职业要求的重定位,通过学生自身特点和现实环境的内外在因素,对职业目标重新认识及定位,借助职业目标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自我,引导自我的人生发展路径。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校的培养模式使得学生选择课程自主性提高,但如果没有职业规划的指导,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毕业之后社会适应能力差,最后影响频繁受挫,产生自卑心理。通过正确的职业规划,让大学生有明确的目标,通过自身不断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2、培养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严峻就业形势背景下的校企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追根究底是学校不重视市场需求,学生不明确岗位职责。通过职业规划可以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以市场为导向,使得大学生更好地为服务于祖国建设。

3、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职业决策不是一个即时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道路,是对外界和自身诸多因素不断认知和匹配的动态过程。借助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决策,在历史和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最终确定未来适当的职业领域,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题。

三、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1、 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个人特性的不断突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也逐渐增多,从宏观上分,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构成。对应于SWOT分析法,内部因素指优势和劣势,外部因素指机会和威胁。大学生的优势:专业知识面广、踏实勤奋、吃苦耐劳等;劣势:综合素质较差、社会认同度低、自我定位不明确等;机会: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高度重视、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和逐渐完善的就业环境;威胁:企业要求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人才供需矛盾等因素。

2、职业生涯规划的SWOT矩阵分析

在大学期间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好的综合评价模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已经迫在眉睫。不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为学校提高就业率,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本文提出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为毕业生提供一种择业参考。首先介绍一下SWOT因素矩阵,矩阵中的元素是对毕业生就业信息调研基础上抽象出来的职业规划因素,见表1。

表1 SWOT因素矩阵

如表1所示前三列所示,其中S*,A(Advantage),D(Disadvantage)分别表示综合评判因子,优势因子汇总,劣势因子汇总;另外m,n,p,q表示对应S,W,O,T四个分因素中的所有子因素的个数。

建立SWOT因素矩阵之后,要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职参考,完成综合因子评价,就必须对表1进行量化,对于不同子因素建立不同的量化标准,见表2。

表2 SWOT量化矩阵

在表2中,在做W,T量化过程中,弱点越多,威胁越多得分虽然越多,但本质上却是对职业选择越不利。所以在最终计算综合评价因子时,要特别对待。

3、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

结合SWOT因素矩阵和量化矩阵,本节建立基于SWOT的综合评价因子模型S*=A+D;

其中A,D优势因子汇总、劣势因子汇总的汇总系数都取1,现在只需要将个人的子因子量化,结合S,W,O,T的因子权重CS,CW,CO, CT,Gi表示因素得分,综合评价因子模型即为:

当S*综合评价因子越接近1时,表明该职业越适合该生作为理想职业;反之,当S*越靠近0时,说明该生越不适合从事该职业。在实际就业当中,出现理想职业是小概率事件,因此,毕业生可选择多种感兴趣的职业,利用SWOT综合因子评价模型进行评估,最终选择得分较高的一组,即为最优择业。

针对部分毕业学生进行样本训练,因子权重进行调节,经验证综合评价因子模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使得学生职业规划更符合自身需求。

【参考文献】

[1] 缪雄.基于SWOT分析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经济理论研究,2008.

[2] 张子荣.SWOT分析在北京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

[3] 池厚新,谢秀珍.基于SWOT理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定位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

[4] 魏晓华,程春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刍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教育 就业能力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社会个人发展必备的常识,对个体职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国国情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个体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相当成熟,许多国家从小学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做各种各样的测评,请专业人士协助制定职业规划,并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们的职业兴趣定位。而我国的学生从小学一直到考入大学前的学习都主要是围绕着应试的指挥棒转,根本顾及不到学生个体的爱好、兴趣和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占据有利位置,大学生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我国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对就业难的问题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也愿意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近年来的考研热、考证热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了解环境,做出与自身能力优势、兴趣爱好相匹配的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将职业生涯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打造自身的能力结构,发挥职业生涯目标的指向性和激励性作用,不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社会环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点就是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职业目标,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开发潜能、培养能力,获得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应对剧烈变化的职业环境,保持高度的社会适应性。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服务体系还不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作为新生事物,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全社会来关注。高校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责任,但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制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还不够完善。多数高校仅能提供一般的就业政策咨询和招聘信息,举办应聘技巧和就业包装的讲座等,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和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重视。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评价和职业目标过高、过于理想化,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及能力特质评价不准确,缺乏对行业的了解和分析,给自身就业带来了困难,给社会带来了压力。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行动的动力。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强化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要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重视,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设置、课程开设、教学管理、师资配备、组织测评等工作。其次,要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宣传栏、专家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宣传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个人职业成长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2)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形成一个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在内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择业竞争力。

(3)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只是大学生通向成功的第一步。随着职业环境的复杂多变,他们的职业目标也必然随之发展变化。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使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 宋荣绪.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2).

第3篇

关键词:杜威;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一、职业观简述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德等丰富内容。职业观的特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客观性、多元性和可塑性。客观性就是人们对职业态度的选择和看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一定时期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所决定和影响。多元性就是说同一个社会,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待同一种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职业观点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可塑性就是说人们原先对职业认识或态度是有片面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职业观在实践中受到启迪受到影响有可能改变或重新确立。

二、杜威的职业观

(一)职业的阐释

1、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1]杜威认为,人们不仅应该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的概念,更应该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理解“职业”的涵义,因为现代社会的“职业”无疑已含有更多的理智因素和文化因素。

2、职业功能

关于职业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职业是惟一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最少磨擦,得到最大满足”。[2]它既能利用个人能力得到种种结果,又能为别人提供服务由于职业活动是获得真正知识和个人智力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杜威看来,职业活动是维系社会以及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最有益的途径,是个人获得知识、获得发展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最有效方法,这种职业活动是使个人特殊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惟一手段。

3、职业与社会

杜威还论述了职业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3]

(二)职业性质的教育

从前的教育名称上不叫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职业的性质,他认为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狭隘地理解为生产直接有形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当作是获得专门职业技术效率的手段,从而把职业教育与文化休养对立起来。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不属于金钱性质,也不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杜威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不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如果他们不愿成为社会寄生虫,并且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那种职业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目的不是要训练养家糊口的人”[4]。

总之杜威反对传统的狭义的职业观,可见,杜威对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一生与职业有关的彼此关联的一系列经历,基本上可以分为确定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生涯规划不仅要帮助个人衡外情、量己力地选择设计今后职业的前途乃至人生的道路,而且在其过程中,更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决策意识,“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5]

实践中,很多高职生有“不喜欢所学专业”、“不知自己将来干什么”、“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害怕进入社会”、“害怕找不到工作”、“怎样找到理想的工作”等困惑。怎样有效解决这些困惑,同时又要防止“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结合杜威的职业观,解析对高职生的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职业方向和目标选择

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定位自己的主要目的。先确定一个大的职业方向比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业还是公共服务员。然后再对某一职业方向下作具体的选择,比如建筑业方向,有专业技术与管理,建筑工程与勘查,建筑师,信息综合等多个目标的选择,看你选择的方向了。。定就业地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不仅要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高低,更要考虑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一个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和资力大有裨益。

他明确指出:职业是一个表示有连续性的具体名词,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个人“职业生涯”是不断变换的贯穿一生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终生职业观被职业更新的观念替代。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是由本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确定的,但有时要受社会需求的很大影响。现实中,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修正自己的专业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二)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试

杜威认为,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作业,教育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发项个人的能力倾向,并且可以表明在今后生活中应选择何种专门的职业。[6]包括观念知识经验能力和潜力健康等因素。可通过潜能测评年度评价和健康检查等加以详细了解正确认识自身体条件及准确测评自身能力,以便早出与指定的目标的能力差距发展潜能。从兴趣特长性格多方面的能力认识自我进行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比如性格,一个内向的人,去从事外向性的工作,难以成功。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那么工作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但是,兴趣并不等于特长。例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唱歌,就是五音不全,兴趣再大,也成不了歌星。

(三)职业分析

杜威认为,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的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减少最少摩擦,得到最大的满足。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这种适当的行动当然意味着他们得到这个人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服务。[7]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职业的社会评价指标较多,人们一般认为重要的有五项:一是职业的社会功能;二是职业的自然条件,包括技术装备、安全设施、体力消耗、卫生状况等;三是职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职业的人文环境,指人际关系、文明程度、发展前景等);五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职业评价的调查对象并非社会正式群体,而是不加选择的个人。由于个人职业观的差异、职业了解的多少、调查范围的大小、社会舆论的当否等因素影响,职业声望的等级排列很难保证全面性和精确性,并且,未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很难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然而,它毕竟是社会调查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评价的时尚。

(四)社会环境分析

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一般环境和职业的特殊社会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分析,以了解水灾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社会对此职业人才的需求过程等。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财的素质要求,

(五)成功的标准

杜威认为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是这些活动引起结果而让个人感到有意义,同时业时她的朋友感到活动有好处。[8]每个高职生的成个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成功一定要拥有的东西是什么,成功的时间范围是什么,成功与健康的关系,职业声望,被承认的模式等,可以说是因人而异。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

(六)定期评估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定期的目的旨在衡量学生发展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辨别差距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来自于目标制定不科学还是来自实践上的不足。

(七)目标及实现时间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论述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是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职业生涯的古装版。短期目标,为三年之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建其往常的任务。中期目标一般为三到五年,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其规划时间为五到十年,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

四、高职生当前的择业、就业观分析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上用人观念的转变,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高职毕业生可以先占上一个岗位,否则,在就业市场上挑三拣四迟迟不能落实自己岗位,又要面对下一年劳动力市场人员的竞争,此时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先要占上一个岗位,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形式,通过教育进修,培训,转岗等各种方式,走上自己的理想岗位。

第二,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指的是毕业时,只要有条件基本认可的单位和市场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时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首先,每个人必须有各种职务,他对每一种职务都是明智有效的。[9]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当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具备自信心,时机和条件也到来时,可以考虑大显身手。走艰苦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心仪的事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第三,谨慎创业,但要时刻保持创业精神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就业遇到难题时,高职毕业生要敢于运用自己聪明才智积极创业。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学习和受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就业。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的途径。实际上,现实中高职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其他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培养并保持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个人具有创业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在工作和劳动中创造新的业绩。自行创业变无业为有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有学者认为,“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以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就要涉及到为人们在小企业中就业、自谋职业以及开办企业提供培训”。[10]

参考文献

[1][8][2][6][7][9]杜威.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327.329.326

[3][4]杜威.赵祥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第4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 SWOT分析法 改进办法

一、引言

自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611万人,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660万人。在毕业生自由择业的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很大落差等矛盾只显出来。

教育部在2007年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明确列入各高校的教学计划中。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一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潜力,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当时的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舒伯根据“生涯发展形态研究”的结果,将生涯划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退出期五个阶段。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之间,根据生涯发展理论,该时期属于探索期,探索期在生涯规划中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将来的职业发展[1]。

人职匹配理论即关于人的个性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特性—因素匹配理论”和“人格类型匹配理论”[2]。本文将采用前者作为基础理论,以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为例,试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方案专业化改进。

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现状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得到第一份工作后,2年之内(包括2年)跳槽者的比例高达66%;而第一份工作能坚持3年以上的,仅占8%[3]。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恰恰说明了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归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淡薄

高校普遍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多数高校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部分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就业指导,对大学生未能及时灌输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脱节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操作性、针对性、灵活性都非常强的课题,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4]。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普遍只注重理论教育而缺乏实践教育,进而导致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大学生的能力与用人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落差。

3.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体制以及目前教育环境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贯穿终身,多数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到了大学之后,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切合自身特点

目前,大学生没有对社会形势、行业和岗位进行分析,也没有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盲目从众。最终引发了大学生职业能力与用人需求不符、职业幸福指数低下、频繁跳槽等社会问题。

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改进办法

1.学生职业规划调查

为结合学院特色提供专业化规划指导,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三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5份,问卷回收率96.25%。调查样本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样本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如表2所示,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占92.47%,在就业意向方面徘徊的学生占7.53%。在何时确定就业意向问题上(表3),被调查学生普遍认为是在二三年级,所占比例为72.99%。由此可见,在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共同引导下,学生开始在二三年级形成职业规划意识。

表 2 三年级本科生就业意向

表 3 三年级本科生确定就业意向时间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有53.51%的学生认为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发展空间;有30.91%的学生认为在择业时,主要考虑兴趣爱好(表4)。学生表示,三年级期间,他们愿意接受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集中在“面试技巧”、“从专业知识方面择业”、“职业能力需求”和“职场经验”(表5)。由此可以看出,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更注重专业技术与工作的匹配和个人职业发展。

表 4 三年级本科生择业侧重因素

表 5 三年级本科生接受就业指导内容统计

2.SWOT方法分析学生职业因素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代表分析企业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是一种最常用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战略因素综合分析方法[5]。SWOT分析要求通过正确分析,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明确发展方向,并找出主体实际情况的差距和不足,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6]。

根据软件行业和学生整体情况,构建学生职业因素SWOT分析矩阵,如表6所示。

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决策

在SWOT分析矩阵的基础上,采用交叉组合,建构了四种基于不同分析角度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7],如表7所示。

表6 软件学院学生职业因素SWOT分析矩阵表

表7 SWOT分析的四种战略

第5篇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遇和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尊重知识,看中才干。这个社会人人渴望成功,希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个人只有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我,不断探索开发自身潜能的有效途径或方式,才能准确地把握方向,塑造成功的人生。实践证明,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往往是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的人。

一、 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所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教育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按照时间维度,可以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性。职业生涯规划有两大特性:个性化和开放性。

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特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我们自己来主导。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个性类型、文化资本构成、价值观、能力、职业生涯目标、对成功评价的标准等等不尽相同,所以不同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一定不会相同。所以说,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性化的发展蓝图。

职业生涯规划的开放性特性。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要置身于社会环境、组织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之中。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是在对主客观审时度势的基础上,广泛听取领导、同事、家人以及职业顾问的意见之后,才制订出来的。而且,在这个开放变革的社会里,有效的个人职业生涯更要经历数次的修正和调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对个人的意义

有利于促成个人的自我实现。人的需求是由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的,较高级的人生需求,必须通过满足社会公众和他人的需求才能实现,而这些需求实际上都要通过职业生涯活动来完成。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能使个人找到喜欢且适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我们努力去追寻自己所理想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发展。

有利于发掘自我。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使你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各种困难与险阻,避免人生陷阱,并最终取得事业的成功。

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缓解压力。社会变革带来的紧迫感要求个人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应对竞争的挑战,组织更欢迎有准备的人才,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如能主动地配合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自己才能适应环境,避免被组织淘汰出局。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存在的误区

笃信“人的命,天注定。”很多人都坚信成功者是由于有很好的机会,所以,他们大都被动地等待命运的安排,祈求上帝的恩赐,从不主动去计划、经营和努力把握自己的生活,结果只能是守株待兔,空欢喜一场。等靠、依赖组织安排。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有些人总指望组织的领导为你量身制作你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天真的以为只要自己好好工作,组织就会帮助自己成才、成功。殊不知,组织考虑的是利益最大化,不会只顾及你个人的发展。

生活与工作互不相交。

有些人不愿意自己的配偶、亲友过问工作,殊不知家庭的支持、亲友的关怀对于工作成功是很重要的。因为,工作和生活都是人生的重要目标的两个重要成分。

(二)相应的解决对策

成功的人生需要信心、目标、行动。一个人要想取得职业成功,他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或条件是:坚定的信心、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积极的付诸行动。

积极主动规划自我,与组织协调发展。首先,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个人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规划自我的职业生涯。其次,个人职业规划目标要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才能在为企业目标奋斗的过程中实现。

取得家庭支持,享受工作的乐趣。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家庭生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个人与家庭发展遵循着相互协调发展的逻辑关系,职业生涯的每个阶段都与家庭因素息息相关。所以,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统一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此外,要在每天的工作中享受到乐趣,这样你才有追求事业成功的可能性。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自我的评估方面的问题。自我评估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能够获得可行的规划方案的前提。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往往没有全面分析自己,或低估或自大,结果往往不能很好的评估自己。

对影响职业生涯的环境因素分析方面的问题。今天最热门的职业,明天可能就无人理睬,因而个人要想谋求职业生涯的发展成功,就必须考虑外部环境的需求和变化趋势,力求适应环境变化,进而有所突破。

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方法方面的问题。个人没有明确、可行的目标;或者实现目标的行动计划不完善;或者职业规划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相应的解决措施

正确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个人的个性、兴趣、能力、价值观、需求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

客观的环境分析。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求我们在全面认识了解自我的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外部环境(社会环境、组织环境等)特征,以评估职业机会。

实施与反馈。完成了自我评估与外部环境分析,接下来便是解决如何“抉择”的问题,即:解决如何确立目标、采取什么行动措施实现目标和当环境变化时,怎样修正目标。

第6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涵义

自1908年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职业局以来,与职业规划相关的理论也逐渐成熟丰满起来。20世纪初,职业辅导关注的问题集中在职业选择上,辅导的主题是“寻找适合我的职业”。20世纪50年代,舒伯等人在职业辅导中引入了生涯的概念,这一时期关注的是个体的发展,各个社会角色的整合,辅导的主题是“发展属于我的生涯”。20世纪末,克朗伯兹等人提出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与自我资源的开发,辅导的主题是“建立与环境的互动机制发展自我”。在职业生涯辅导发展的历程中渐渐形成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积极采取行动与措施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

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多方面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个体对自己性格、能力、兴趣、欲望的了解,个体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个体对处理事务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目标的认识与评价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视自我为历程,自出生至死亡,自我不断发生变化;视自我为概念,是个人对自我的知觉纯属主观。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动力是由自我概念贯穿的。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有助于高职生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职业选择能力

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心程度。许多研究都已证实,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比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更具坚持性,努力程度更高,成功的几率也更高。另有证据表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两者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三)有助于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教育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同样,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自我教育,突出学生自我调适的功能。自我心理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调节”处理的是个人内部精神生活各方面及其相互关系,调整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适应”处理的是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问题,调整的重点是人的行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生依据自己的目标及需要控制行为与外界环境适应的作用。

(四)有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职业生涯规划是师生间互动、同学间互动的一个过程。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促进了团结和谐班级环境的形成,反过来又会强化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建立起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一)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在于能否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发展良好的职业生涯。学校要成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中心配置专职辅导人员为学生提供专业服务,配备相应的测评软件,开展职业测评与咨询服务。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指导等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设各类工作坊、团体辅导。探寻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式来协助高职生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学校要有意识地以职业规划为桥梁,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在一起,相互融合,以达到完善生涯规划和提升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可以使用下述策略:第一,将高职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互相渗透。通过两门课程互相渗透,使学生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心理素质。第二,高职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交融强化。在各自为主的活动中有意识地相互有机结合,使其融通互动,优势互补。

(三)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指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将学科背景、知识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相融合,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问题 对策

21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再加上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业岗位也相对减小。又由于高校教育和市场的需求部分脱节,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并有计划地朝着目标迈进,减少职业试错过程,成为当前市场就业机制下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有效举措。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各高校都开设了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课程或讲座。然而,由于很多高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缺少经验和条件,使得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出现诸多问题和争议。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时期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确正确的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职业生涯规划既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从而使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因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任何一项职业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并结合自己确立的职业目标,不断学习积累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一技之长,特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从而提高个体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有利于高校提高就业质量,促进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个性化的专门人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检验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是评价学校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和毕业生就业目标实现、人职匹配、薪资水平、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内容。就业质量的提高关键要看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了解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就业需要,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选择职业时,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的最优化,以提高学校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吸引企业来学校招聘毕业生,从而实现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在面临就业总量压力的同时,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主要原因是劳动者能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缓解当前就业结构性的矛盾。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清就业形势,使大学生接受务实的就业观念,也会提高社会的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和谐稳定。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不到位。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比较滞后,投入严重不足。

高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承担者,应该对大学生的职业方向起引导作用。但目前许多高校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充分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虽然高校多数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但还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指导工作也仅局限于就业信息的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对于实质性的职业指导工作并没有完成。其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日前使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大多是从国外引进的,并没有真正结合中国实际实现其本土化,这就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结果与预期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再次,高校对就业指导部门不够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在科研教育中处于边缘化位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设施等严重匮乏,硬件、软件投入不足,无法满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需要。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第一阵地,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陈旧,简单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大学阶段概念化的职业理论指导,缺少与时俱进的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其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班级授课为主,这种集中式教学缺乏针对性,对特殊群体的学生缺乏分类指导和经验介绍,更谈不上个性化和职业心理辅导。再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课堂教学、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率不高,不利于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薄弱,缺乏专业化。

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需要一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和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而目前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科研机构,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大多是学校做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和辅导员,他们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只是凭经验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和人生方面的教育,无法有效地开展职业设计、职业测评等专业性强的工作。其次,大部分专任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由于缺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经验,课堂教学也只能是泛泛而谈,不能真正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职业辅导,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在遇到职业规划问题时,得不到专业的咨询与指导,也就无法正确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设计和定位。

(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工作不到位。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做职业生涯规划,找工作就是走一步看一步,或者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后才要做的事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仅仅是把职业生涯规划当做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完成,并没有真正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如此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意识淡薄,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其次,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索阶段,但由于他们缺乏知识储备、社会阅历及对自身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会使许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就无法将学习和实践与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相结合。

2.大学生自我评估不客观,职业定位不准。

自我评估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起始环节,客观、全面、合理地进行自我评估,是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很多大学生自我认识比较片面、不客观,或过分肯定自己的优势,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大企业不去,非高收入不去,职业生涯规划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或过分否定自己,过于自卑,导致职业目标的期望过低,不能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不能做到人尽其才。因此,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都会导致职业定位不准,造成就业困难。

3.大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职业准备不充分。

职业生涯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受制因素很多,存在诸多变化,一次定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不切合实际的,它要根据外部环境、自身条件和能力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而很多大学生的职业准备在临近毕业时才开始,临时抱佛脚,缺乏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对自身的优缺点认识不足,对准备从事的行业没有认真研究,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也知之甚少。总之,没有做好职业准备,就无法根据自身特点和行业要求应对求职,就不能在择业过程中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三、新时期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探析

(一)高校要转变思想观念,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

1.高校要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首先高校要转变观念,重视在大学生中开展并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高校要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指导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推进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持续有效地开展。再次,要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经费投入,确保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社会实践、人员配置、硬件设施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构建系统化的学科体系。

首先,要结合学校特点,建设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教学。其次,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编撰和选用适应本校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并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适时地调整教材。再次,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典型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活动和引入职业测评手段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提升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度。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建设,建设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化指导队伍。

首先,组建一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职业指导经验丰富的、热衷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其次,重视和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培训,鼓励教师深入学生和企业中,组织教师到其他高校学习和交流,切实提高和发挥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作用。再次,积极邀请校友和社会各界专家参与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二)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充分做好职业准备。

1.要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多途径、全方位地认识自我,既可以通过职业测评系统认识自己,又可以通过他人评价、自我省思等方式认识自己。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更要认识到自己的机遇和威胁,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目标。

2.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增加职业竞争力。

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大学生就必须具备社会所需的专业知识。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加强研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要具备从事本行业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和方法,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优势。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的针对性。

只有将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才能实现。所以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大学生还应该根据自己的职业方向,寻找更多实践机会。首先,可以通过在学生会、社团等部门担任学生干部,积累经验,锻炼自身能力。其次,课余和寒暑假期间,大学生通过校外兼职,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要求,特别是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目标相关的工作,积极积累社会经验,增强责任意识,加深大学生对职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刘红英,汤海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s2).

[2]梁明.我国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现代营销,2011(12).

[3]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4]梅宪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业制度也由以前的“统分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一方面高校的扩招,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另一面宏观经济受到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面临严重的压力。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增加,没能满足毕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产生很大差距;大学生不再是“骄子”、“宠儿”,相应地变为就业方面的弱势群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怎么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校新形势下必须重视的课题。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就是指个人为了谋生和发展而从事的社会劳动,它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而发展变化。职业生涯是一个人的一生中全部与职业联系的经历过程,当然它也是个人人生中职业、职位变迁和工作理想实现的过程。而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也可以说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把握时机和排斥障碍,为自我确立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进而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它不仅是帮助个人依照本身的条件去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自己更正确地认识自我,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定下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我的职业生涯插上理想的翅膀,去实现自我价值。

2.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2.1个人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大学生缺乏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没有制定合理科学的职业规划。由于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不足,导致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对自己进行评价,不能制定出符合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等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部分学生对知识结构、职业素质,以及动手能力诸多方面准备不足,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部分高校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如此激烈,找到工作已经很困难,自己再挑三拣四、奢谈职业规划,这只能浪费时间、错失良机。这种心态往往容易导致缺乏职业理想和自信,降低对职业人生追求的热情,由于缺乏规划设计,在职业竞争中不能很好地展示自身优点,降低了取胜的概率。这部分高校学生缺乏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对未来缺乏规划,抱着顺其自然、随波逐流的态度,毫无职业理想和人生追求。部分高校学生有从众心理,将当今社会上受欢迎的“热门”职业作为自己的追求而忽视了“自我”,依此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既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难以取得成功,又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相吻合,导致工作乏味,动力不足。还有部分高校学生有唯“钱”是图的思想,认为就业就是为了挣钱,工资高就是好职业,只要能挣钱,干什么都无所谓,而这样不仅使自己的职业生涯索然无味,往往也难以遂愿。部分学生在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时,对职业的复杂性、事业成功的艰难性认识不足,忽视自身条件,仅凭喜好一味求“高”,为自己定下了高不可攀的目标,不愿意做实实在在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在追求永远不能实现的幻想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和机会,到头来不仅劳神、一无所获,还因屡遭挫折丧失对事业和人生的追求。

2.2社会因素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中的一员,难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中过分注重薪酬而不考虑自我因素,作出不符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选择,最终导致在职业生涯中走了弯路。部分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再加上部分家长过分干涉孩子的专业选择、就业方向,没有考虑孩子自己的爱好特长,致使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文。

3.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3.1有助于确定方向,提高成功的机会。

一个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思考的大学生,必定对自己的发展有所规划,在择业、就业中不至于那么茫然。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目标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有了规划可以避免盲目地“撞大运”,减少职业生涯中的挫折;有了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真正做到“预则立”。

3.2有助于提升竞争力。

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助于他们挖掘培养自我的潜能和创造力,提升自我竞争力。学生通过分析自己、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评估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从而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安排日常学习和生活,采用有计划,有目的,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案来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使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一席之地。当今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处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想在职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到有所准备,用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把自己的求职活动付诸实践。

3.3有助于增加学习动力。

一个对职业生涯有规划的大学生,必定全面思考自己的优缺点,在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弄清了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再加上自己已经确定了目标方向,因此会增加学习动力,努力向目标前进。

4.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4.1社会方面。

要制定完善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的职业生涯教育政策,推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进程。要加大对就业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扶持。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是当今大学生就业主要途径,就业市场的有序健康,成为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最大因素。这就要求社会有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4.2学校方面。

要完善学科设置,改进教学教育模式,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要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首要之急。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使学生有学习、沟通交流,以及实习的场所,有助于学生产生清晰的职业形象,择业的目的性更强,能明确自我的职业发展定位,加大职业生涯选择的现实性。要开设相关的理论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应做到丰富,涉及面广,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设置并具有可操作性。课程设置和开设使高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职业测评的具体方法,对自我有全面客观的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能公正的评估,从而为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确。

4.3学生自身方面。

树立规划意识,进行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做到把自我内心渴望成功的激情化作实际行动,了解自己,确定奋斗目标,结合自身状况,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选择职业并作出职业决策,从而定位自身发展方向,制定合适自己的人生规划。积极参与就业指导课和相关的活动,抓住每次能锻炼自我的机会,提升自我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的阅历,并通过专业实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