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劳动技术教案

劳动技术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劳动技术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劳动技术教案

第1篇

【问题一】教案是职务作品吗?

职务作品,是指公民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1.作者应与所在工作单位具有劳动关系。2.创作的作品应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3.对作品的使用应属于作者所在单位的正常工作或者业务范围之内。教案是作者基于“教师”这一职务身份,在劳动关系下,其在幼儿园(学校)中履行职责所创作的作品。从这一形式特征来看,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

【问题二】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分哪几种情形?

对于职务作品的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如下三种情形:

1.职务作品著作权通常属于事实作者,但法人或者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之内优先使用职务作品。在职务作品完成2年之内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该单位使用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经单位同意的,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的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2.主要利用法人或者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法人或者组织可以给予作者适当奖励。

3.根据劳动合同,由法人或者组织主持,根据法人或者组织的意志创作,并由该法人或者组织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法人或者组织被视为作者,著作权由法人或者组织享有。事实作者只享有以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劳动报酬请求权,而不享有著作权中的任何权利。

【问题三】教案的著作权如何归属?

教案若是幼儿园主持的专题科研成果,由幼儿园组织和承担责任,甚至运用了幼儿园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则这类教案的著作权应归幼儿园所有,教师应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

教案若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的自己的工作经验,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之中,则教案的著作权应属于教师,但幼儿园有优先使用权,以及相应的获益权。本案中李某的26篇美术活动教案就属于这种情形,因此李某享有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的著作权,张某即使作为幼儿园的法人也不能直接将这26篇美术活动教案予以出版。张某若要出版,则应征得李某的许可,并确保李某获得署名权、报酬权等。

教案若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而著书立说,则这类“教案”不是直接用于日常教学之中,而是教师对一些知识理论的总结回顾。严格来说,这类教案并不属于职务作品,因而这类作品的著作权当然归属于教师本人。比如,音乐教师袁某凭借多年对音乐情境教学法的探讨,而出版了《音乐情境教学法》一书,该书的著作权理应归属于袁某。

【问题四】教案的著作权如何保护?

教案著作权参照其他作品著作权的保护措施,侵犯著作权的行为要承担以下三种责任:

1.侵犯著作权行为的民事责任。根据《著作权法》第47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行为应承担下列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2)消除影响和赔礼道歉。(3)赔偿损失。

第2篇

关键词:教案,知识产权,著作权法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5月30日,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将自己所在的小学告上法庭。原告诉称:根据被告要求,在1990年至2002年期间,原告先后交给被告48本教案,被告在收取、检查教案后没有及时归还给原告。在原告多次向被告索要下,被告仅退还了4本,其余44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但被告认为,编写教案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教案本是教学中使用的物品,就象上课时使用的粉笔一样,学校拥有教案的所有权和处理权。在检查完教案后,可以不退还给教师,因此不应承担赔偿责任。[1]该案已经历了法院驳回,原告上诉。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艰难历程,目前仍在进一步的审理过程之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案一经媒体批露,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由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的、直接的涉及教案的规定,本案引发了法律界和教育界的很多思考:教案是否具有知识产权;教案到底应归属教师还是归属学校;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还是附载在教案本上的智力成果权益。

二、教案的属性

1、教案的概念。教案是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与计划。教案直接关系到上课的质量,其规格、式样、详略等均没有统一标准,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确定。教案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课程的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班级、学科名称、课程主题、课程类型、上课时间等。(2)教学目标。目标所表达是预想的教学结果,通常以教学结束之后学生能够做到什么的方式进行表达。(3)教学资源准备和利用。课时计划应列出所需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学习材料、视听设备、具体模型等。(4)教学进程。教学进程是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其重点考虑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是采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是个别教学,是用讲课、演示法、说明,还是运用讨论、游戏、提问等方法。采用何种形式与方法主要视具体情况加以综合利用。教学进程是教案的最核心部分。(5)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评价学生是否实现了每节课的目标,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6)其他可能部分。包括:教学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特殊说明等。

2、教案是一项知识产品,应享有著作权。(1)《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二条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字作品等”,显然,教案作为教师备课中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方案与计划,付出了教师极大的时间、精力、智力与劳动,凝结了教师丰富的教学积累和深刻的思考规划,其本身又不延及思想、过程、操作方法或数学概念,因而无论教案是否发表,应属一项智力成果、知识产品。(2)教案享有著作权。我国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由于教案完全可以通过书写、复印、印刷、录制等丰富各异的手段和方法予以复制,享有著作权保护的“可复制性”的要件,因此,判断教案是否享有著作权的关键在于教案是否具有独创性。所谓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独立构思而成的属性,作品不是或基本不是与他人已发表的作品相同,即作品不是抄袭、剽窃或篡改他人的作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此也曾作出解释:独创性是指作品是由作者自己的创作,完全不是或基本不是从另一作品抄袭而来。作品的独创性是法律保护作品表达方式的客观依据,是区别不同作品的重要标志,也是作品取得著作权的最主要条件。[2]教案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既不是依已有的形式复制而来,也不是依既定的程序演推而来,而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以具体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结晶,更重要的是,教案真实地记载着教师各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经验积累的过程。作品的独创性在教案的第四部分教学进程和第五部分评价学习效果的设想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因此,笔者认为:教案具备了独创性与可复制性的特征条件,享有著作权应无争议。/

三、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

1、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一条规定:“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可见,一般的创作作品归作者个人享有,只有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下,代表单位意志进行的创作,其著作权才归单位所有。

2、职务作品的权属规定。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的职务作品。”

根据法律规定,一般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个人享有,但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作者使用外)。此外,由法律规定的某些特殊的职务作品,指主要利用单位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作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对于这种情况,作者只享有署名权,而其他权利则属于单位。[3]

3、教案是一般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教师个人享有。结合本案可以分析得出:首先教案的写作是教师为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而编写的,完成教案是教师的一项本职工作,学校是通过收取、检查教案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其次,根据《教师法》第八条之二的规定,教师应当履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义务,可见,教师编写教案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完成教学的重要义务,因此,教案具备了职务作品的特征要件,应属职务作品;再次,在一般的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都会有“在聘用其间内,教师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努力完成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以及其他任务”的条款,可见,编写教案就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在目前学校与教师签定的聘用劳动合同中一般都没有关于教案权属的具体条款;最后,教师编写的教案,既没有利用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也不属于由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计算机软件等作品,更不是法律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作品,而是教师根据各项具体实际情况独自选择、取舍、安排、设计、综合的结果,因而,根据法律规定,笔者认为:教案是教师的职务作品,属于一般的职务作品范畴,其著作权归属自然不言而喻,归教师个人享有,学校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四、学校侵犯的是教案本的物权

第3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体育教案作品著作权保护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是知识产权中的一种权利。目前,教育界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未进行有效保护,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受害方未得到知识产权法律救济。2002年重庆市语文教师高丽娅与自己所从教的小学之间的教案纠纷是我国首例教案著作权纠纷。原告诉称自己的44本教案本已被被告销毁或卖给废品站。原告认为,教案是个人智力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学校检查之后应该退还原告,被告的上述行为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根据《民法通则》、《教师法》、《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诉请法院判令被告返还44本教案,并赔偿损失8800元以及承担相应的诉讼费用。此案的审理可谓一波三折,最后原告变更案由,以被告侵犯自己作品的著作权为诉讼理由才使本案最终审结并获胜。本案涉及到教案是否属于作品?教案是否是职务作品?教案本所有权与教案著作权之问的关系?等等。体育教案属于教案中的一种,同样属于著作权客体。笔者企图通过本文来唤起教育行政管理机部门、学校领导、体育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切实保护体育教师的智力成果,激发体育教师的创新精神,进行创造性工作,以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二、体育教案的含义

体育教案(也称体育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面表达形式。教案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体育教师所具有的体育课程教学理念,体现了体育教师对学习领域的有关学习水平目标及其内容标准的认识和理解,凝聚着体育教师对学习对象、教学条件、组织形式和方法等钻研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教师的教学风格。体育教案包括纸质教案或电子版教案、多媒体课件等形式。体育教案包含了教案格式、课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场地利用、教学组织、教学进程、运动负荷、课的密度、学习评价、体育绘图、录音资料、录像资料、摄影资料、学习资源、参考书目、体育作业等具体内容。

三、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与教案本的所有权

1.体育教案具有著作权

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著作权所保护的不是作品的思想内容,而是表达该思想内容的具体形式,或者说,著作权是通过保护作品的表达形式来达到保护作品思想内容的目的。作品的著作权伴随着作品的创作完成而自动产生,无须履行任何注册登记手续。

(1)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没有对体育教案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做出明文规定,但是,通过对相关法律的解读,可以判断体育教案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第三条第一款规定:“文学和艺术作品一词包括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内的一切成果,不论其表现形式或方式如何,诸如书籍、小册子和其他文学作品;讲课、演讲、讲道和其他同类性质作品;戏剧或音乐戏剧作品;舞蹈艺术作品和哑剧;配词或未配词的乐曲;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图画、油画、建筑、雕塑、雕刻和版画作品;摄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影的方法表现的作品;实用艺术作品;与地理、地形、建筑或科学有关的插图、地图、设计图、草图和立体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四)美术、摄影作品;(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八)计算机软件;(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一章“一般规定”中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依据以上法律条文,体育教案以文字(包含图形、图画、影像资料等)形式存在,可以复制、保存、出版。因此,体育教案无疑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范畴。同时,体育教案不属于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著作权法》第4条第1款规定:“依法禁止}u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著作权法》第5条规定了不适用著作权法的作品范围,包括3类:(1)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历法、通用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很显然,体育教案不在著作权客体的排除领域之内,可以适用著作权法进行保护。

体育教案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其中的每个部分如体育绘图、摄影资料、板书设计等可分别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来看待,都有著作权。体育教案的任何组成要素如图形、文字、照片、录音、动画、录像等都是作品,对其利用都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会造成著作权纠纷。

体育教案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判断体育教案是不是作品,首先要看体育教案是不是具有独创性,其次要看体育教案内容能不能以有形形式进行保存、复制。

第一、体育教案具有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由作者独立构思完而成的,作品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完全或基本不同于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即不是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作品。

目前许多国家对于私人之间的通信、日记、律师的辩护词、法官的判决词等进行保护,其立法着眼于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而不强调作品的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在我国的著作权实务中,将节目预告表、火车时刻表等列入著作权保护范围,也不是保护预告表、时刻表的内容,而在于这些作品的独创性编排形式。体育教师教案是体育教师对所教授的动作要领理解与表达,对教学时间、课的密度、运动负荷等合理的安排,是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智力劳动成果,具有独创性。

新的体育教学改革更加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促使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体育教师由传统的“由传统的‘经验辛苦型’向‘研究创新型’转变”。“年年重复旧教案”、“陈陈相袭老一套”的做法已经没有出路了,体育教案的编写必须兼顾诸多要素:教学对象——学生在性别、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课程标准》实施后,国家不再制订、编写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不可能“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取舍、比较、综合;教学空间和形式开放,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各地地理境气候的不同、教学器材设施条件的不足等客观现实需要体育教师开动脑筋,因地制宜等利用好体育教学资源;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下,许多体育项目需要经过改造后才能进入课堂,成为学生的体育锻炼项目;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工作,教案设计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体育教案很个性化,它凝结着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的教学经验和对某些问题的独特见解,优秀教案不仅具有独创性,而且可能具有很高的创造性。总之,体育教案是体育教师独创性的无形智力成果。

第二、体育教案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教案分纸质教案和电子版教案。体育教案以文字、图形、图画、照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存在,具有知识产权的容易被复制的特点,可以以抄写、印刷、拓印、复印、录音、录像、翻拍、翻录等形式进行复制、保存、出版。电子版教案的复制甚至无需成本,只需在电脑上点击“复制”和“粘贴”按钮就完成复制。非法复制的成本及其低廉,但给体育教案的著作权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因此,体育教案可以成为著作权法所说的作品,体育教师对其教案拥有著作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便复制和出版,体育教师有权维护自己教案的版权。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的体育教师教案书籍和名师教案不可以随便盗版复制。

(2)体育教案是职务作品

体育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一般情况下,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也没有合同约定。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秘密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教案显然不能归人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人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2.体育教师享有教案本所有权

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排除他人,独占其所有物,并依自己之意愿通过占用、使用、收益及处分等方式利用其所有物,以实现其作为物之所有人之应享利益的权利。空白教案本是一种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通过教师撰写教案而不断被消耗,结果产生了一个新的物品——体育教案本,教师成为新物的所有人。一节课要写一份教案,教师凭借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后,这份教案的使命就完成。随着教学任务的完成(通常为一学期或一学年结束),教案本由学校所有的物品就变成了教师所有的物品,其所有权发生了转移,由学校“公有”变成教师“私有”。此时,教案本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其所承载的无形智力成果——教案,而由原空白教案经使用转移过来的使用价值显得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从法理上讲,只有将教案本的所有权和教案的著作权相结合由教师享有,才能使教师切实享有著作权。在执行教学任务期间,教师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享有除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以外的完全著作权,学校作为单位只享有有限的管理权和优先使用权,不享有所有权。学校对教案的一定期限的掌握和控制,是非所有人的占有行为,不能改变教师对教案的所有权。教学任务完成后(体育教案完成两年后),教师则享有完全的著作权。

另根据《民法通则》第117条第2款的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由于教案是一种无形财产,所以在其受到他人的侵害时,作为教案的著作权人,教师有权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提起财产侵权之诉,可以主张包括请求返还原物、请求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在内的民事救济。

学校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行使管理的职责,对教案进行检查监督、质量评价、评优评先、优秀教案展示,但不能随意更改、隐匿、毁灭、出卖体育教案。当体育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其职务任务就结束了,教案本也变成了教师的所有物。此时,学校对体育教案的利用要坚持平等原则、意思自治原则、等价有偿原则等民法基本原则。

四、体育教案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今后在著作权法修改时,要明确毁失著作权的(唯一)物质载体同样构成侵犯著作权,而在诉讼程序法当中则明确证明著作权物质载体非唯一性的举证责任由被诉的侵权人承担。体育教师因教学或科研需要引用他人教案时要注明出处。使用他人体育教案要征求其许可使用,出版物中引用体育教案要取得许可使用权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

学校对体育教案进行评优评先实施奖励,鼓励体育教师认真备课,精编写教案,努力提高教案质量,反对年年重复使用同一个教案的做法。通过体育教师智力劳动成果的肯定激发体育教师进行创造性工作,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第4篇

一、电子备课的形式

电子备课,有些学校也叫无纸化备课。目前,在各个学校实行的电子备课形式多种多样,各有侧重,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形式。

1.数字化教案

所谓数字化教案,就是将原来写在纸上的教案输入电脑,一般以Word文件格式保存。这种电子备课,基本是将传统的教案数字化。一些文字输入基本功较好、Word编辑技术较强的教师,喜欢采用这种备课方式。当学校要检查教案时,教师再把文本打印出来,替代传统教案交教务部门检查或通过网络在网上检查。

2.课件形式教案

所谓课件形式教案,就是通过教师个人或群体的合作,把一些比较适合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制成PowerPoint、Earthward、Flash或网络形式的课件。每一节教学内容就是一个课件,课件中包括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资源和参考资料等。这种备课方式深受计算机和网络综合应用水平较高的教师的喜爱。

3.资源库式备课

这种备课方式是一种依托校园网平台的新型备课方式,充分体现资源的共享性。学校或教师先把各种教学资源放在备课系统中,教师可以自由调用,每一位教师的备课,也可上传到备课系统中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备课形式,在确保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还可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的特点,形成个性化备课方式,使教学设计更完善。

二、聋校电子备课的利弊

电子备课,由于依托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具有传统备课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价值。可以充分把抽象和直观的图像及影视文件展示给学生,一定程度地弥补聋校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丰富聋校课堂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聋校电子备课较传统备课方式,主要有如下优势。

1.可以提高备课效率

采用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用在书写、绘图和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的时间很多,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减少了教师真正上课的时间。电子备课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老师从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上课准备中。当然,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更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完善。

2.可以提高备课质量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搜集功能,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教材和教参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发现更多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参考方案,这些信息和资料,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拓宽了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

3.备课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备课就是老师写教案,方式单一。有时教师工作一忙,往往为了完成备课任务而抄“老脚本”。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多种备课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

4.便于教案的动态管理与完善

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或第三年再教学相同内容时才拿出来参考。而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关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而电子备课系统,可以随时放在电脑中,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关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只要平时善于做有心人,电子备课系统就会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和升级的动态系统,经过多年的积累后,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

所以,对电子备课,学校的管理指导思想应是“宜导不宜禁”,通过管理,引导教师扬长避短,在提高备课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备课质量。

三、聋校电子备课的开展

要使电子备课在教学实施中真正发挥其独到的优势,学校的教学管理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同时,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教育和技术培训,确保这一信息化教学成果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抓手。

1.加强对电子备课管理

学校对传统的纸质备课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有些可以借鉴到对教师的电子备课管理中,例如,定期检查制度、集体备课制订、教案评比制度等。同时,针对电子备课的独特性,还要强化对教师备课的过程性管理,采用电子备课后,备课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包括教材的阅读、教学参考资料的消化、教案的形成和课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防止从网上下载教案后修改,学校要提供一个相对统一的备课模板。对第二年重上的内容,要更加重视教案的设计与修改,虽然电子备课花在“写”上的时间少了,但备课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减少。

2.加强对教师备课态度教育

备课,准备上课之意,每一次上课前,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备课。而备课的全部含义,绝对不是写一个教案,而是教学设计和上课的准备。所以,学校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要教育每一位老师认真备课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提高教师对备课重要性和内涵的认识,使教师认识到,不管采用何种备课方法,认真备课、精心备课、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才是关键和根本。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与否,比采用何种备课方式重要得多。

3.加强对教师技术培训

真正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备课的质量和效率,前提是要对全体教师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有计划地进行专题培训,如文字的输入能力、文档的编辑与排版能力、常用的课件制作技术、信息的搜集整理与资源的整合能力等。同时,鼓励老师积极进行电子备课的尝试,实践中的锻炼是对教师最好的技术培训。

第5篇

【关键词】双元制 “六双”教学模式 高职会计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61-02

一、“双元制”模式概述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同实践生产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在培训结束后即可顶岗工作,具有较强的能力针对性。二是广泛参与性。“双元制”模式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使企业广泛参与其中,从而使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元制”模式的高职会计“六双”教学模式

我国的国情与德国差别较大,全国各职校的情况更是不同,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和做法。我们需要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总结多年会计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六双”教学模式。

(一)双主体教学模式

双主体指的是施教的过程实行双元主体,也就是在先前只有一个学校主体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企业主体,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笔者认为,这里主要是强调要建立以企业和岗位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来提升教学质量。从我国情况看,双主体更多的是要强调企业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打通职校学生进入的渠道,赋予职校学生“准员工”的身份,把生产经营过程和职业人才的培养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到教学活动的策划和组织,都必须全程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方面,笔者试用了一种“定额轮训”的实训方式,固定安排几名学生进入公司,由公司按员工的要求进行管理,学生则以员工的身份承担指定的工作任务,一周后再安排另外的学生进入公司。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学习是在公司里进行的,学习过程就是岗位的操作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真本事,教学效果更好。

(二)双课标教学模式

双课标指的是实行两个课程标准,分别是理论课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标准和实践课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标准。现在不少高职学校都在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虽然也有调研和论证,但形式主义较多。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标准化教育,制定课程标准正是标准化的具体表现。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实践课教学标准是主导性标准,而实践课教学标准可以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来制定。制定这个标准的最好人选不应是学校教师,而应是企业的资深工作人员。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打包给企业,学校可以合适的价格向企业支付一定的报酬,实质上就是向企业购买标准。第二种做法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编写组,通过双方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制定出符合双方要求的课程标准。就实践经验来说,和会计服务公司合作是现时条件下一种较好的选择。最理想的合作对象应是会计师事务所,但由于会计师业务素养较高,所制定出来的标准高职院校学生难以达到,如果一定要与之合作,应采用联合制定的模式。

(三)双教案教学模式

双教案指教师授课时要分别编写理论课教案和实践课教案,理论课教案由上理论课的教师负责编写,实践课教案由上实践课的教师负责编写。理论课教案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教学目的、课型、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思考与练习、板书设计、教具、教学反思,等等。事实上,理论课教案教师们都很熟悉,不具有太多的创作空间,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实践课教案上。目前实践课教案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项目、工作任务、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具、教学反思等基本要素是必需的。实践课教案实质上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方案。其基本要求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实践课必须是教、学、做的高度统一,其中教是前提,学是基础,做是核心。

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强,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能力的学科。理论课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实践课是会计教学的主导环节,通过模拟、仿真的实训课,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快速地掌握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实践课应突出“实”字,要实教、实操、实例、实考、实用,不管是会计基础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会计实训,还是其他出纳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核算岗位、收入费用核算岗位、总账报表核算岗位等单项实训,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会计实务达标,在校内统一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在校外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然后再开展毕业实习。

(四)双师教学模式

双师是指上课教师应尽量是具有双师资格或素质的教师。关于双师,就校内而言,原则上应是取得讲师以上职称和相关职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教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也指出:“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职业教师可通过多途径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参加职教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去企业调研或顶岗实践。另一方面,可发展行业或企业资深人员为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职业学校会计专任教师大部分来自高校,具有较强的理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但缺乏实践经验与动手操作能力,急需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而从企业聘请来的兼职教师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和知识传授的技巧,存在“有道说不出”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需提高教学素质。也正因如此,两类教师必须取长补短,各扬其长。

上述双课标和双教案的做法,其实是以“双师”为基础的。我们应不断提高行业或企业工作人员占教师的比重,即使这些人员教学经验和教学水平上还达不到理论课教师的水准,但他们却保证了教学的适应性、职业性和实用性。他们的教学可以保证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和行业职业素养。

(五)双证教学模式

双证指学生要考取毕业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两本以上证书。就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资格证书是最通用、最方便的质量表现形式,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外贸会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双证和双课标、双教案、双师教学是相对应的,前者是果,后者是因。因为证书具有通用性,实行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动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我国职业资格标准是根据职业功能与学生的特点制定的统一模块考核标准,是现代社会评价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标准,也是规范和评价教育与教学效果的基本标准。职业教育必须树立以考证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行课证合一,建立以考证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的课程都开得太满,每学期开设课程大多在10门上下,周课时在26~28节之间,这些课程实质上基本是理论课,至少内容上是以理论为主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情况与之相同,学生如果要考职业资格证还得加课,这是一种重复教学,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改变。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毕业证书的作用和功能会不断弱化,职业资格证书的作用和功能会日益突出。随着劳动准入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将成为每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主要通行证。

(六)双测评教学模式

双测评指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进行测试。会计工作包括实务工作和理论工作,各企业需要的会计人员大多侧重的是实务,所以企业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一进公司马上就能投入工作,免去了公司的培训成本。但高职会计教育“应试教育”特质明显,现在还是考书本,考条条框框,考记忆力,即使考得再好,仍然逃不出高分低能的怪圈。这些学生到企业后就必然表现出种种不适应。职业学校是培养职业技能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当轻理论,重能力。

采用双测评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测评,能够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充分发掘出来。特别是对学生集中性实训和社会实践的态度和水平进行测评,既能检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又能引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显著作用。

第6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动态备课 反思

在扬州市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中,笔者有幸成为参加教学竞赛的选手之一。从准备到竞赛,笔者前后共对教案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教案的修改过程给笔者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笔者执教的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的《飞飞转》,这堂课属于金工部分,书中用九幅图和每幅图下面的简要说明,加上安全警示,构成了《飞飞转》的整课内容。根据课文内容笔者设计了第一次的教案。

【教案一】

1.激趣引导。

让学生看看老师手中做好的“飞飞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2.探究制作。

(1)学生看课件所展示的教师制作“飞飞转”的整个过程。

(2)学生制作“飞飞转”。

(3)教师巡视指导。

(4)作品的评价。

3.拓展延伸。

介绍部分废旧金属制作的作品。

实施教案一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看了课件所展示的完整的“飞飞转”的制作过程后,并没有如教师预想那样能记住整个制作过程,在制作中出现了制作步骤混乱、方法错误的现象。

问题二:学生自备材料中的铁丝粗细不一,带粗铁丝的同学难以完成作品。

问题三:弯曲不直的铁丝完成的“飞飞转”的轴,达不到设计要求。

问题四:学生自带的易拉罐在课堂上去掉盖和底,再剪成铝片制作“飞飞转”的环,花费的时间太长,影响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

一节课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课的效果自然是不会好的,教案一的实施没有能完成教学目标。一些诸如剪易拉罐教师看来简单的操作,学生居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弯曲不直和较粗的铁丝会影响“飞飞转”的轴的制作。一次性看完整个制作过程,学生会在制作中忘记制作方法,这些都是笔者事先没有想到的事情。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对教案进行了修改。

【教案二】

1.激趣引导。

(1)让学生看看老师手中做好的“飞飞转”,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

(2)请学生说说老师手中的“飞飞转”有哪几部分组成?

2.探究制作。

(1)指导学生制作“飞飞转”的轴:①学生用教师提供的铁丝制作“轴”,强调铁丝在制作“轴”之前要调直。②看制作“飞飞转”轴的课件。③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2)指导学生制作“飞飞转”的旋转环:①看制作“飞飞转”旋转环的课件。②用课前准备好的易拉罐铝皮制作“旋转环”。③教师巡视指导。

(3)组合完成“飞飞转”。

(4)评价。

3.拓展延伸。

介绍部分废旧金属制作的作品。

实施教案二出现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按照教师强调的铁丝要调直后才能制作“飞飞转”的轴。有许多学生在调直铁丝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因为细铁丝易弯曲,调整好一端,另一端就可能又弯曲了,加之学生片面理解教师的要求,他们想把铁丝调整到“一”字形。

问题二:按照书本中制作“飞飞转”轴的方法,让学生独自完成轴的制作,由于学生年龄小,力量不够,大部分同学难以保质保量地完轴的制作。

问题三:看课件完成轴的制作效果较差。

问题四:旋转环的打孔学生难以找到环的中心点。

教案二的实施虽然比教案一的实施情况要好,但学生完成作品的比例还是不够高,完成的作品质量也有问题。通过教案二的实施,笔者认识到要对提供给学生的铁丝作适当调直,在教学过程中对调直不再作过多的强调。对于轴的制作方法要对书本中的方法进行改进,变原来的由学生独立完成为两人一组合作完成,旋转环的打洞也变书本上的分别打孔为找准中心一次性打成两个孔。于是笔者对教案又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教案三】

1.激趣引导。

(同教案二)

2.探究制作。

(1)指导学生制作“飞飞转”的轴:

①请一位同学和老师合作来制作“飞飞转”的轴。(合作示范,学生用钳子夹着双股铁丝的一端,教师用铅笔在铁丝的另一端旋转铁丝,使双股铁丝成麻花状)②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完成轴的制作。③教师巡视指导。

(2)指导学生制作“飞飞转”的旋转环。

(对课件打孔的方法进行调整,变两次打孔为一次打两孔,其他各部分同教案二)

(3)组合完成“飞飞转”。

3.拓展延伸。

(同教案二)

实施教案三出现的问题:

本次教案的实施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部分,学生无论是自评还是互评都没有太高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对作品进行评价。

针对教案三出现的问题,笔者对教案又实施了一次修改,最终形成了竞赛中使用的教案。

【教案四】

(对“探究制作”部分中的“评价”部分进行了修改,其他部分同教案三。)

……

4.玩一玩,评一评。

(1)请同学们完成“飞飞转”后,先自己玩一玩,再互相交换玩一玩。

(2)争“星”。(如果你玩了同学的飞飞转,认为符合:文明安全操作,团结互助合作,作品美观,就给同学的评价表上贴上一颗“红星”)

(3)比一比谁的“星”多。

……

在教学观摩竞赛活动中,笔者实施的教案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这节课受到了评委和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反思】

第7篇

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借此一角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将《铁道接触网》第一次课程教案及教学过程展示在这里,供大家讨论,望提出宝贵意见。

一、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是老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工作。第一次课程准备我主要做了下列工作。

1、浏览教材。了解教材包涵的知识内容,结构特点,兴趣性和学生对该知识的认知程度等。

2、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年龄、性别比例、学生来源、学生知识基础等。

3、课程设计。精心设计本次教学过程,做到目的明确,条理清晰,创造情景。

4、书写教案。根据课程设计,详细书写教案,作为教学过程的依据。

5、形象设计。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教学环境合理着装。

二、教案

《铁道接触网》教案

教学课题:电气化铁路概述

授课日期:2011年9月20日。授课时间:8.00-8.50, 9.00-9.50

授课班级:2011级供电一班302教室

授课教师:王彦平。授课方法:讲授法教学资料:教材、教案、学生花名册。

教学目的:

(1)、掌握电气化铁道的概念及优越性。

(2)、了解我国电气化铁道的发展过程及远景。

(3)、启发对电气化铁路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电气化铁道的概念及优越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1、步入教室:着装整洁大方,上课铃声停止,即如教室。

2、组织教学:还礼、自我介绍,点名。

3、课程介绍:

课程名称:《铁道接触网》

课程安排:周学时6、上课周数18、共108学时。

课程内容:铁道供电专业课程之一,共分二十章,主要介绍电气化铁道原理,接触网原理,接触网结构和设备,接触网施工工艺,接触网技术标准,接触网施工安全六方面内容。

课程特点

(1)、知识广泛。涉及力学、电学、制图、金属材料、混凝土、土壤等基础知识。

(2)、独立性强。章节内容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模块式。

(3)、技术参数繁多。课程放映较多的设备种类、技术标准和零件参数。

(4)、兴趣性差。由于知识繁杂,逻辑性差,学习起来会感到枯燥无趣。

4、学习方法: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细心观察,用心记忆,努力想象,不丢课不旷课,师生配和。

5、课间信息:

6、授课:导入语,板书:第一章电气化铁路概述。第一节电气化铁路发展简况与优越性。

、什么叫电气化铁路:采用电力牵引的铁路称之为电气化铁路。

要求:与蒸汽牵引和内燃牵引比较说明基本原理。

、电气化铁路发展简况

(1)、电气化铁路的起源。

(2)、世界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过程。

(3)、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过程。

(4)、我国电气化铁路发展远景。

要求:语言生动;联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例举大家熟悉的电气化铁路实际;联系我国铁路发展计划启发学生的热情和责任感。

、电力牵引的优越性:

(1)、牵引功率大运输能力高。

(2)、牵引效率高综合利用能源。

(3)、环保运输工作条件好。

(4)、劳动生产力高运输成本低。

要求:摆事实讲道理,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知识和电气化铁路典型运营实例解释,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小结与思考题:

(1)、什么叫电气化铁路。

(2)、电气化铁路有什么优越性。

(3)、如何学好专业课程为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7、下课:填写课程记录。

三、上课

要求:

(1)、按备课过程进行,观察学生动态,根据课堂情况适当调整。

(2)、语言清晰,表述清楚,具有亲和力。

第8篇

一、创新备课管理的理念

思想决定行动,要创新教师备课的管理必须创新对备课的认识,从而创新教师的备课方式和课堂教与学的方式。

1.备课应有多种呈现方式。如果把书写教案称为显性备课,那么教师的研读教材、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准备媒体、准备实验、了解学生、思考教法、自我学习就称为隐性备课。很多的隐性备课是无法也是不必写在备课笔记上的,因此需要创新备课记载的呈现方式,学校应允许多种备课呈现方式的存在。

2.教案是给教师自己看的。备课是指教师在授课前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学目标、知识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器材等方面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认真细致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对教师的备课过程管理始终不能放松。书写教案是教师把备课工作记载下来,以理清教师思路,便于查阅和课后反思提高,是教师给自己看的。很多名师的课很精彩,备课非常仔细,教案却是粗线条的。因此学校对教案的书写要求应以实用、方便教学、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为宜,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思考。

3.好课是改出来的。大多数教师的备课年复一年,保持着原有水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备课本堆了大半个柜子,打开备课本看看似乎是年年重复着相同的故事。如果能引导教师创新备课方式,在以往每届备课的基础上主动反思修改,那么多年以后,集几十年功力于一课,我们的课堂则将越来越精彩。

4.备课、研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载体。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基本工作,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联系桥梁,有效的备课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更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因此在备课的管理过程中要纳入提升师能的要求。

二、创新备课的记载方式

多年来书写教案一直是教师认真备课的主要“见证”,然而现行的备课方式并不为广大教师所欢迎,教案并不能较好地记载教师的备课成果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多数教师上课时不喜欢也不需要看教案,书写教案更多的是出于对学校检查的无奈。因此创新有效的备课记载方式迫在眉睫,要找到既方便教师教学又便于学校管理的备课记载方式。

1.反思性备课笔记。现在各校的备课记载本可谓是一次性备课本,用完了大多不再有利用价值,教师第二届备课又多是原水平写一遍相同的教案。教师的时间精力花在了低效率的抄写上,如何让教师在前一届备课上课的基础上得以提升呢?使用反思性笔记本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这种备课本印刷时每页都预留第二次、第三次反思备课的空白(以列的形式空出),从而实现教师在第一轮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轮、第三论的备课,既能节省教师的无效抄写时间,使教师将更多时间用于研究与思考,又能方便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反思,提炼教师的教学,建立教师教学反思的长效机制。

2.积件式备课袋教案。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备课的很多内容都无法写进教案,若要写进教案就太耗时费力了,而这些材料在教学时却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如果采用积件式备课,把一节课的逻辑安排、图像、知识背景、教学故事等分解成若干文本、图片、图表等以积件形式呈现,以课时章节为序收集,那么将方便课堂的展示和使用,也方便后续的二次备课、反思修改和去劣重组。

3.教科书批注式教案。此法缘于大多数教师上课时并不喜欢看教案,而更多的是喜欢使用教科书。把上课的流程、关键点、疑难点,知识的比较归纳、板书等批注于课文或插页于课本,使教师上课时一目了然,既方便使用,又方便教师修改完善,深受教师欢迎。

4.电子教案、网页教案。电子备课是利用电脑与网络技术,以电子文本、课件、网页等形式呈现的教学预设。它具有储存、修改和共享方便的优点,能减少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但目前缺点也很明显,较多教师简单地复制或下载他人教案,未充分进行自己的加工和吸收。因此使用电子教案时,应加强管理和监督,提倡教师原创。

三、创新备课的模式

教师的个人阅历、教学水平、教学风格和个人喜好各不相同,因此备课时应允许教师扬长补短,使用自己擅长的备课方式,这需要学校创新备课的模式,既要让教师选择自己特长的备课方式,又要考虑有相互学习、切磋的平台,以共同提高。

1.特色备课与常规备课的选择。备课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个性特长。特色备课就是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方便、省时、有效的备课和备课的记载方式。而常规备课则根据教研室的要求进行备课、撰写相应格式的教案。

(1)特色备课的选择。在开学前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备课方式,新教师一般应选择常规备课,申请特色备课的教师需填写申请表,注明备课成果的呈现方式,经学校审核通过后生效。

(2)特色备课实行资格认定制。学校要组织力量随堂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过程质量监控,如果发现教师备课不精,教学质量不达标,学生课堂评价差,先进行个别谈话,如果无法整改的就恢复常规备课。

2.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结合。集体备课是指以备课组为单位,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协作相结合,发挥团队优势,互利互补共同提高的一种备课制度。以我校的集体备课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

(1)保证时间。我校各学科按分年级的备课组活动,并把各组的活动时间排入课表,周一至周五上午的第三、第四节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周一上午的第一、二为体艺组进行集体备课活动。教务处每天派人进行检查签到,保证教师准时参加集体备课。

(2)分工合作。在每个学期初,各备课组长把本册的教学内容以章节为单位分解到本组各教师落实主备任务,要求主备教师提前一周将文字稿发给组员,而非主备教师在讨论前须个人预备课。

(3)集体讨论。要求提前讨论下一周的教学内容,主备人针对下周课的教学思路、教学中的难点、疑点、易错点提出自己的教学策略,其他教师发表各自的意见、修改完善。

(4)形成共案。主备教师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共案,用电子邮件发给全组,供大家参考查阅。

(5)个人二次备课。集体备课的共案只供教师参考,教师应进行个人二次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案。

3.网络备课。网络备课是基于校园局域网或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种交互、共享的备课方式。其优点在于备课中将电子教案与教学课件等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网络教学资源,也有利于学生自学;把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在网络上共享和保存,即使再过几十年,也能在网络找回一切;方便管理和应用,网络备课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接通互联网,不论身在世界何地就都可以进行浏览和备课,学校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考核和检查。因此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备课方式,但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做支撑。

四、创新备课的评价与考核

学校对教师备课的评价与考核除定期的例行检查外,更重要的是以备课的管理为抓手推动教师的业务提升,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建立多层次的教师教学交流、共享和相互借鉴的平台。

1.备课等级认定。根据教师呈现的备课材料从科学性、教学艺术性、内容系统性、个人特色角度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与随堂听课确定其备课等级,列入师能考核材料。如果备课当中存在问题,则向教师提出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2.随堂听课检查。最能反映教师备课质量的是课堂。如果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书写得再漂亮的教案也是徒劳。因此应落实领导分学科随堂听课,课后了解备课情况,肯定优点,交流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