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一年级地理知识点

第1篇

(一)地理课的知识要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提高层次中包含较低层次的要求。

“识记”是指对地理事物的概念及空间分布等知识获得感性的、初步的认识、一般能说出它的要点、大意即可,不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对地名和数据则要“记住”,并将地名落实在地图上。这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理解”是对地理概念、原理、特点、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并能用语言表述或解释。它强调解释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对有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只要求学生识记,例如“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有的则要求学生理解,例如“日本工业临海分布及太平洋沿岸工业带”,不仅要学生知道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状况及太平洋沿岸工业带的组成,而且还要认识日本工业临海分布的原因、好处,这便是理性认识层次。

“应用”是指对地理事物要能够运用。例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中,“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为理解层次,而“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则为应用层次。这就是说,前者只要知道在一日中最高温度的时间和最低温度的时间,以及气温在一年中最高温度出现的月份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月份,并从道理上弄懂就行了。但对“气温曲线图和等温线图”则不仅要真正理解,而且要初步学会运用,能说明一个地方的各月平均气温和气温年较差,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等温线图,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状况。应用层次比理解层次要求更高,它包含了学生从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到掌握地理基本技能的过程。

如何把握三个层次的程度及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需注意两点:第一,大纲中对地理课的知识要求,一般能够达到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即可,个别一些常用的原理,可以达到初步应用的要求,不需要达到综合应用的程度;第二,知识点的三个层次是相互关联的,前一个层次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阶段的论证,就没有理性认识阶段的理解,没有理解就难以应用。现就初一地理中各层次要求的知识点及其分布状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数字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1]识记层次占全部知识点的81.3%,理解层次占16.8%,应用层次只占1.9%。这种安排符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水平,同时也说明对知识点要求的难度降低,教材整体难度不大。虽然有许多高中地理的名词、地理事物出现,但仅限于“知道”层次,让学生建立起感性知识即可。[2]地理基础知识是为讲授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基础,因而理解与运用的内容较多,占30%左右,而识记层次的知识点相对减少。因此备课时,一定要理解新大纲中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次的含义,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地理课的基本训练要求,包括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分为“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

第2篇

关键词:元学习;主动性;引导;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73-02

所谓元学习,就是对学习的学习,即个人对他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概括说来,元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几种能力:会激励自己勤奋学习;会确立学习目标;善于选择能达到目标的最恰当的学习方法;善于检验达到目标的情况,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按照元学习理论,我们确立了这样的模式:教师总结知识点――学生准备材料――教师指导筛选材料――学生依据材料及知识点进行设问――教师点拨――学生自行修改及补救――学生设定答案――总结反馈得出经验。我们进行了积极的课堂探索,其中一项就是初一的课前五分钟的演讲。“课前五分钟演讲”是一项参与性非常强的活动,它为每一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展示自身风采的机会,能够充分调动起广大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节的新课,我们事前将主要知识点发一份给学生,根据知识点学生来准备发言材料,将小组的材料收上来简单检阅,将比较优秀的作品给学生按照小组再行更改完善,点拨后总结出一份正式稿件,由小组派代表进行演讲。五分钟不长,但是准备工作和修改的工作比较繁重,因为是学生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兴致很高。在实施这个试验之前,教师先讲清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初一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最终对学生在本科目的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要求学生按照小组抽签,每天抽中的小组派一位同学上讲台演讲。并给予当场打分,分数由学生根据演讲学生的表达、声音和内容来制订标准,教师给予辅导。历史与社会学科材料的选择在上半学期是要求关于地理知识及时政热点,下学期是国外、国内所发生的热点或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还可以是本地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并能够结合书本上的内容作一定的分析,不要求面面俱到。在考试中,为了鼓励同学的参与,材料题适当引用学生的材料作为命题的来源。并注明引用学生的姓名,让学生把这项工作当成一种荣誉。

这个学期初一年级一直坚持用讲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进行五分钟演讲,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这里,学生用自己所学的道理,用独特的视角评点天下事:或激情高昂,或饱含忧患,或愤世嫉俗,或真诚渴望,在这里,有思维的火花,有激情的碰撞,还有会心的微笑与共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主要表象在这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台上五分钟,台下许多功。每一次精彩、漂亮的演讲,学生都要查阅大量的资料,需要捕捉到自己认为有价值、有兴趣的热点,然后进行加工整理,用所学的地理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认知,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这无疑对学生观察生活、搜集信息、提炼概括、加工整理的能力都是一种很好的磨炼,当然对逻辑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是极有裨益的。小演讲的内容大都是同学们所普遍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在上课一开始就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吸引学生。如:“冰川融化会不会影响深圳?”“地球会爆炸吗?“频频地震,地球告诉我们什么?”“‘两会’中的议案是怎样来的?”等演讲都让师生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大千世界的无穷奥秘、学习地理有无尽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宇宙的极大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实际、感悟生活。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不应该只埋头专研课本,满足于学会课本知识。而学习历史与社会课,更应该突破这一传统教学的误区。让学生通过演讲这种形式,观察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走近社会,用自己的心感悟、描述、注解、读解社会,而不是锁定课堂一隅。

3.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自信心。有几个平时特别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在五分钟演讲中选了大家感兴趣又有趣的题材获得了热烈的掌声,得到了高分,非常开心,以至于在上课时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很认真。

这项活动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七班有个叫赖润菲的同学不满意自己的选材连续要求重新演讲了四次。不善言辞的同学学会勇敢地面对众人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善执笔的同学学会用朴实地语言写下自己的感受。在每一天从座位走上讲台的过程中,同学们既战胜了自己又赢得了他人,从而避免了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增进了同学感情。通过每天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同学们在活动中释放了自己,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他人。通过“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口语表达等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在演讲过程中提高对外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使同学参与,我们将制订更好的策略来促使大家的参与度,避免台上同学在演讲,台下开小差的个别现象。要求每人准备一本记录本,每周写一次演讲稿作为周末作业,让班上负有责任心的孩子来记录检查,老师负责督促;每周可评选一下演讲之星,除了演讲当场由学生评点外,每两周一次给表现最为突出的同学发奖状,发挥科代表的作用,让他作好人员的安排,至少提前两天通知到演讲人;充分发挥学生家长的作用,用家校通的方式鼓励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有条件的先行点评。

课前五分钟的训练要发挥实效远不止这些策略,只要我们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一定会发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形式。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1)不可过多地占用课堂阵地,活动准备要充分有序;(2)不可放任自流,要有的放矢,适时点拨;(3)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要经常检查督促、鼓励、总结、改进、坚持不懈。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不断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刘电芝.元认识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1997,(7).

第3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考复习;复习效率

一、一堂中考复习课引发的思考

在一次九年级的听课中,该老师上的是《中国的环境问题》的中考复习课。其教学设计框架如下:

首先,用投影展示复习目标:

(1)中国的环境亮起黄牌意味着什么呢?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

(3)我国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原因有哪些?

(4)我国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会带来哪些后果?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在知道以上问题的答案,即知识点的基础上集中背诵约10分钟。然后教师抽查了2个学生回答问题。

接下来,教师展示了一题往年的中考题,要求学生运用刚才背诵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最后教师下发一小张巩固练习,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并完成了反馈。

这节课从“展示目标―整理知识―知识运用―反馈练习”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把握也比较到位。教师没有花很多时间在讲解,重视学生的学与练,应该说基本能够达到本节课的复习要求。

下课后问学生:“通过这节课复习,你们觉得掌握了这节课的知识点了吗?”学生的回答是:“基本掌握了,不过不掌握也没有关系,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

该类型的复习课是老师经常运用的,而且是觉得非常有效果的复习课。但如果按照学生讲的“反正考前背出来就好了”,那么说明这堂课其实上不上都是没有关系的?说明我们的复习方法还有待改进。我认为我们的复习课主要存在以下不足,归纳如下:

(一)重“复”轻“习”

“复”在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理解为重复学习,梳理知识点。“习”注重的是一种习得、习会――掌握怎样的方法,养成怎样的习惯,形成怎样的观点,而这才是学习的精髓之所在。复习就是既要落实基础,更要提升能力。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说明了掌握基本知识点对于中考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性,为此,部分老师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落实基础,采取“扫大街”的办法,根据考纲和教材,对涉及的知识点逐一罗列加以落实。有的时候,中考复习课特别是第一轮的复习往往变成讲解――记忆――检查――反馈的模式周而复始的进行。此做法的效果可能比较好,至少短期效果较好。

但是,这样的复习如同炒冷饭,好像是压缩版的新课。更为重要的是此种方法忽略了复习的另一个要义,即通过复习掌握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观点。这可能就是老师经常感叹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上课都讲过了,背过了,竟然还考不出来的原因吧。

(二)重“点”轻“网”

如果说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拥有的“砖头”,那么整个知识体系就是造好房子的框架结构,那是一张“网”,构建好一张结构完整的网是造好房子的大前提,光有砖头是造不好房子的。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新授课的重复,而是要打破原有教材课题顺序,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文提到的方法复习,短期复习效果可能比较好,但如果题目更综合,知识运用要求提高,学生往往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因为这样的复习是无系统性,只是一个个知识点的孤立积累。以《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内容涉及初一年级的地理知识和初三年级《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等内容。而且考试时往往是以某个区域为背景材料,比如我国的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所以在复习时老师必须要领着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只有对教材加以整合处理,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才能使复习更上一个层次。

(三)重“练”轻“悟”

网上有句话这样形容学习的残酷性,“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套用这句话,改为“只要做不死,就往死里做”,也许就是当前部分老师的题海战术特点,广种薄收,学生累死,复习效果不佳。

复习期间的适当练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练习可以反馈复习状况,弥补知识漏洞。但如果只是为了练习而练习,不注重方法的指导,如对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整理,对例题中演示的方法不能举一反三,练习效果就会打折。在复习阶段,学生复习的内容很多,复习资料很多,有的学生如坠云海,无从下手。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复习的方法,特别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指导。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学生发现、领悟一些学科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让练习起到应有的作用。

鉴于复习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我所在备课组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复习课效率。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本文界定的思维导图是一种广义的知识体系图,是指在教学中用来阐述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和过程的知识体系图,涵盖了现代教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知识结构图、流程图、树形图、鱼骨图等思维模式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仅仅知道“是什么”是不够的,还应该知道“如何用”、“为什么”。结构性知识有助于促进已有知识的运用,结构性知识能够将陈述性知识整合成有用的知识结构,从而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对此种关系的理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常有用的学习工具,直观形象地表现了由事实、概念、命题以及原理构成的知识。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增强使用者的思维广度和清晰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它是打开大脑潜力的一把金钥匙。

三、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复习效率的教学设计

复习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温故知新、查漏补缺、强化方法、提高能力”,进入到中考复习阶段,复习范围更广,内容更多,就更需要加强方法上的指导。

(一)树形结构图――整合知识,整体建构

《历史与社会》教材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复习阶段,整合教材内容,提高复习效率是必需的选择。

以前文提到的《中国的环境问题》为例,该课涉及以下几块内容:九年级第八单元《共同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三课《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七年级第五单元《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和第六单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内容。如果能将以上内容加以整合,从整体上加以建构,以中国地理分区为载体,整合中国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突出区域性和综合性。采取“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的主干知识,也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模式。而不是按部就班从七年级复习到九年级,将会大大节省时间,而且提高复习效率。

根据笔者的实践,在一轮复习阶段,运用树形图的方式,让学生从整体上再次回顾“区域地理”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该知识树涵盖了范围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思维四大方面,这样就能够比较有效的将各块知识点加以整合。(如图1)

图1

(二)鱼骨图――典例导行,导图解析

选择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例题,尤其是往年的中考题,既可以让学生熟悉考试形式,也可以提高复习效率。作为教师首先要明白,在《中国的环境问题》的复习中,如果环境问题作为一个考点,肯定不会为考环境问题而单独设置一个问题的,其考查的其实是“人地关系” (如图2)。因此,在复习中不能将区域地理和我们面临的挑战单独分开。如何选择好题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选择往年的中考题或者稍加改造即可。

例:读中国局部区域图(图3)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图中的A区域是有着“塞 上江南”之称的 (填地形区名称),是我国有名的 农业区(农业特色)。近年来,该地因地制宜种植葡萄、枸杞,简述其发展该特色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2)图中B处在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的温带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简述其原因。

该题就是一题稍加改动的中考题,内容既涉及七年级第六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的第一课《北方地区》,又有九年级的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第二题是需要重点突破的内容。为此,笔者采用的“鱼骨图”(图4)法加以突破。

图4

上图是原因型鱼骨图,该图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作为初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总体上还是偏少的,要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有一定的难度。采用原因型鱼骨图就比较好的帮助学生整理、分析问题,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生态问题的主要表现是“水土流失”,而且知道了“水土流失”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解决了“为什么”之后,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分析“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列出答案,加以识记和运用。笔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的是一种对策性鱼骨图(图5),回答“怎么办”,即怎么解决或改善、提高的问题。

图5

对策性鱼骨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四、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处理好“图”与“思”的关系

思维导图,形在 “图”,意在“思”。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讲的内容,而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应该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索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

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画出“导图”,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开想像,边思考边“涂鸦”,其乐无穷;思绪可以任意驰骋,联想的方法扩展到极致,很难漏掉任何一个与关键点有关联的要素;思维导图所采用的“关键词”方法,迫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关键点。

(二)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课堂中的“放”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发现、探究。“收”是指教师要注重引导,善于启迪,适时评价,引领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究。恰当的“收”和“放”有利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优化的组合。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和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想法展现在纸上,并用线条将其连接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实践中,我们确实也体会到了“放”手带给老师和学生的好处,一方面它利用了初中学生具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和好问等生理和心理特点,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和动因,说明思维导图是适应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另一方面,作为初中学生还具有从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特点。用思维导图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找到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但是我们也得明白要让学生掌握一中学习方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好思维导图,甚至有些学生会嫌麻烦而不愿意运用它。这不是“思维导图”本身有问题,很可能是教师引导有问题。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多拉快跑”快出成绩,事实上急于让学生成图,结果就加大了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思维导图的应用有不同的要求,如果学生“画”不了“图”,教师可以放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看着“图”,同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斯宾塞说:“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同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否则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三)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形”是课堂的呈现形式,“神”是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一种内在的内容和实质。“神”与“形”的关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必须适合内容。课堂学习只有“神”“形”具备才能既有活力又有成效。

第4篇

计划应规定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目标、任务和应达到要求。任务和要求应该具体明确,有的还要定出数量、质量和时间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022,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1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标,把“生活教育”的理念渗入到新课程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同学受。在高中学习中,文化课固然重要,可是身体素质也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的问题了,所以说在高中的时候,体育和健康教学必须要实行下去。

二、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进入高二上期,身体素质较初中有了明显提高,各方面能力也在提高,而同时学习任务较重,这个时期的教学要注意教学的艺术,要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全员参与,提高身体素质,减轻学习压力。

三、本期学习的主要任务和目的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高中体育第一册: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球类等内容。学生虽然进入了高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的自觉性、主动性仍较差。为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去练习,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习目的:

1、深入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手段,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的作用,增长体育知识,并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

2、学习一些基本体操,加强协调性练习。

通过素质练习,提高学生跑、跳、投的能力。进一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

3、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上期所学的内容。

使之学为所用,提高体育达标成绩。

4、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顽强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措施

1、课堂教学时尽量利用学校现有的场地和器材,力求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

2、上课讲解时,做到声音要宏亮、吐词清晰,组织得端,示范准确。

教法要因地制宜,灵活多变。

3、抓好两操及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

4、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5、很值得探究一番。

看了开头就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2一、学情分析

本届高三文科班学生,由于高二下学期重点忙于高中学业水平检测考试复习,对区域地理复习没有认真对待,加上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比较散乱,系统性不强,识记难度大,造成前段时间的复习效果不理想,使本学期的一轮复习内容变多,任务变重,会影响到二轮复习的进度。__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组员为了使备考工作顺利进行,针对存前段时间复习存在的的问题以及地理学科的特点,经过反复商议和斟酌,特制订如下计划:

二、工作目标

力争__届高三地理科在__年的高考中保持__届的优势并有所提升,夺取__年高考胜利。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__年高三地理备考复习分三轮进行。

一轮复习必须在__年9月至__年1月完成,主要是以掌握单元基础知识,巩固各知识点,强化知识体系;同时加强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考能力为主,复习的具体要求如下:

通过这一轮复习,要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考纲规定的基本知识,能够对知识进行基础的归纳总结,能把握教材主干知识。

(2)能学会画图、填图、记图、读图、用图。

(3)答题做到规范化,能形成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4)能用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简单的地理实例,做到活学活用。

二轮复习必须在__年2月至__年4月完成,在这一阶段,紧紧抓住课本,切实抓牢基础;注重讲练结合,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精细培优扶弱,实现整体推进。形式为专题复习,根据高考的重点、热点内容,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按知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内在联系划分专题,深刻理解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培养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能力,提高综合能力。

三轮复习从5月到6月,形式为冲刺复习,训练仿真题,查看已做试卷中的错题,抓住主干知识,重视地图,关注热点和焦点,讲析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抓好常规教学环节

1、备好和上好每一节课。

在领会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在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注意知识的拓展和外延。

2、加强集体备课。

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提出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供讨论或总结备课过程中所收获的新的体会,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取长补短,互通信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备课组成员必须做到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习题设计统一。

3、精选、精练、精评习题。

对试题要精心挑选,题不在多,关键要精,要起到真正练习的作用。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利用好每次单元检测、月考,出好每次考试题,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对典型题还要写到纠错本上,确保学生每次考试能拿到70%的基础题分数。

4、认真辅导学生。

重视学情分析,不断的调整教学思路,进一步优化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切实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跟踪关注每次考试前十名学生的变化,其试卷要进行面批,及时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自习课、晚自习等时间对考试成绩较差的后十名学生进行进行辅导答疑,解决疑难问题,使他们在地理学习上尽可能减少障碍。让他们学有所得。

5、加强督促和检查。

除了检查每次作业是否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外,还要通过提问检查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否掌握,还要继续加强学生纠错的检查和督促。

(二)钻研考纲和教材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注重总结与分析。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的分析。

(三)研究高考,提升质量

高考试卷的命题趋势和走向,是在坚持对重点知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的同时,突出对能力的考查基础上,适当加大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时代性和综合性。备课组要着重研究近5年的地理高考的特点和命题趋势。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重点落实《考试说明》的能力水平要求,把教学内容与之对号入座,使知识与能力形成网络。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十分注意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产实际、社会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3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

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

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4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1、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2、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3、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老师教学阶段工作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岳麓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4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

1、目标统一,准确。

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