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篆刻艺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各门课程教学各自独立,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如今的学前教育,已经越来越看到了艺术课对孩子各方面能力的促进作用。所以,大力发展艺术课,让艺术去激发兴趣,培养能力,未尝不可。但是稍欠缺的就是艺术课的综合。学生在学画画的时候,只能锻炼绘图能力,在学唱歌的时候,只能培养歌唱能力,在学理论知识的时候,只能增加对知识的了解……这样一个单方面脱节的教育,只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一个不太大的促进作用,破坏了学年前儿童的整体感知能力,让他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越来越缺乏兴趣,导致某些方面能力的严重缺失。
1.2老师重视能力的培养,缺乏理论知识的教育
动手能力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儿童在动手时也能促进大脑的开发。通过一些小游戏,小比赛,如搭积木,绘画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儿童动手能力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有时候儿童只是机械地培养了这种能力,而对于理论则是一无所知。慢慢的,儿童就会失去兴趣,只是机械地模仿。所以,在培养他们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对理论知识的教育,让他们能有一个更为深入透彻的理解,才能真真正正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3课程选择有待进一步的改革
近几年,艺术教学成了大家竞相追捧的对象。各学前教育把培养能说会唱的小朋友作为自己教育成功的标志。这样培养出的小小毕业生只是具备了某些艺术方面的能力,而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却是十分贫瘠。课程选择时应综合学前儿童的心理,兴趣,身体等各方面,不仅开设一些艺术课程,也要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培养,鼓励他们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小少年。同时,重视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带领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课程选择时要全面,综合,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专业艺术交叉教学创新的方式
2.1重视艺术能力的培养,加强基本技能的锻炼
艺术能力,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培养幼师的艺术能力,包括唱歌、绘画、乐器表演、手工制作、故事讲述等,让幼师拥有足够的能力让课堂生动有趣,在课堂上可以跟学前儿童一起唱,一起跳,一起学。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培养,洞察学生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想象力的能力……学前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阶段,需要幼师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才能办好学前教育。拿美术来说,美术可以加强集中注意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幼师的美术创作能力,将难以言表的情绪可以画出来,让同学有一个形象的感悟。
2.2各门功课综合教学,开创整体教学
各门功课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不能完全分开来教学,要能够融会贯通地教学。所以,新模式下的教学就必须要求幼师具备综合教学能力。例如,美术教学时对神态把握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小故事来学前儿童更深刻把握心理活动,更好地将神态表现出来。在对色彩教学时,可以结合音乐,让学生对冷色调和暖色调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2.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断调整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
学前教育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教育阶段,问题的产生更是千变万化。作为学前教育的带领者,幼师需要树立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在面对新形势时通过自己的分析,来恰当地解决问题。面对家长的反对,面对教育方式的瓶颈,面对学生的不配合,不能一味用老方式解决问题。要根据现实实际,结合自己的智慧,巧妙采用最合理的方式解决。加强与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及时发现问题,也可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的条件
3.1良好的社会环境
想要办好学前教育交叉教学创新,社会一定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让学生爱上专业课交叉教学,让教师肯定专业课交叉教学,让家长支持专业课交叉教学,这样,在一个全社会支持的大背景下,专业课交叉教学模式才能真真正正地运作下去。专业课交叉教学是新理念,与原先的“满堂灌”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再是一味教授知识,更强调了综合技能的培养。对于一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一时间可能难以接受。我们要让他们看到专业课交叉教学的好处,让他们真正接受学前教育专业课交叉教学。
3.2拓展课堂范围
传统观点认为,学习只限于课堂。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发现了这种观念的局限性。很多地方都可以发展成为课堂,尤其是大自然,是学前儿童最好的老师。所以,新新幼师要知道转变观念,将课堂延长拓展,带领学前儿童探索更为广阔的知识的海洋。例如,在美术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踏青,在亲眼看见,亲身体会到的环境下,画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3.3建立健全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师自我反省,可以让教师直观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根据教学评估反馈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让教育越办越好。专业课交叉教学固然是一种好的方式,但是由于每个幼师方式方法的各异性,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自然有些区别。采用教学评估,让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让他们可以借鉴好的教学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
4小结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247-02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作为近代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政治家,梁启超要求孩子们做学问不仅要专精,还要广博,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首先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也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能纠正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负作用。相关素养的提升,有利于个体完善知识结构,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以专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构建人文课程体系的意义和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世界各国都注意到专才教育的缺陷,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人文教育的复归,我国也借鉴国外的经验增加人文教育,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倡高等教育促进文理融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则明确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
发展人文教育,促进文理交融,已成为国家高校素质教育的长期方针。但从高职院校总体课程体系布局看,专业技能教育体系比较完善,而作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却相对单一、陈旧,未成体系。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注重实用性、技术性为代表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参考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提出的课程设置方法,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类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建设。
(二)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科学与人文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归宿,两者共同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高职院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融合的可能性。
第二,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历史、价值、规范和社会现象,在高职院校特定专业领域,如建筑设计类专业中,跨学科合作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其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技以人为本”,须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推广,有助于培养学生从整体和大局、从“人本”角度考虑问题。
第四,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有助于教师跨学科合作,提高自身素养。
第五,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能进一步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知识面。
第六,在构建人文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部门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研究工作的组织程度与集成度。
二、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课题在实地调查,与多个省份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交流的基础上,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上海与江苏两地、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结合特定专业探索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发挥集群优势,进行跨学科、跨系科、跨地区间的合作,对课程涉及面进行人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开发。
构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文课程体系,综合采用以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实践过程中的资料加以分析,针对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带有普适性的教育原理,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课题从政治理论、语言文字、文明礼仪、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修养、心理健康等方面,挖掘学科的人文内涵,从建筑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教学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及评价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围绕核心课程,建立与之关联的课程群。强调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完整规划,形成多样性教育情境,在实践中探索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一,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多个省份相关专业人文类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主要以上海思博美术设计学院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证区域间、公办及民办高职院间人文类课程的开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如何结合专业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进行准确定位,从理论层面探讨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处理好人文课程体系与专业课在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辅与主、点与面、质与量、教与学等方面的辩证关系。(1)课程建设。包括在专业技术基础课模块如《素描》、《色彩》、《建筑初步》,技术应用课模块如《建筑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课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的人文类公共必修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语文》、《公共英语》、《应用写作》等课程的优化;针对专业的人文类公共选修课如《梁思成林徽因与中国建筑史学》、《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职场心理》等系列课程的开发;以及有人文针对性的系列讲座、学生社团、校企合作、行业协会合作等涉及面都是建筑装饰、艺术设计类专业构建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2)教学队伍建设。跨系科合作,通过人文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促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3)课程资源建设。以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重视教材建设,建设系列化、一体化、多种媒体有机结合,具有校本特点的立体化教材;积极开发网络教学与管理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人文课程体系的教学效率。(4)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文类课程的评价体系,如针对人文课程体系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制度的建立及方法的推广,促使人文类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第三,结合专业对高职院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实践论证。课题实践具有以下特色:(1)上海、江苏地域差异及公办、民办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不同,使人文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具有更多可参照性。构建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多兼顾到市场价值理念,可提升研发成果的内涵与质量。(2)课题组成员自身的专业及教科研特长有助于对课题实践细节的具体把握。比如徐增英先生为中国美协、上海美协及中国版画工作委员会会员,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艺术顾问,有丰富的国内外个展联展交流经验,作品被上海鲁迅纪念馆、上海图书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多年来在一线系统讲授《设计学》。其加盟课题组,对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开发所发挥的借鉴及指导作用。(3)课题研究组跨学科、跨系科、跨学校、跨地区间的合作,有助于发挥集群优势,从而为专业建设服务。(4)学生自课题实践过程中,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及人文方法习得的隐性价值。
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是实现人的尊严、择业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终身教育。”高职院校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变通借鉴,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以专业为依托,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点及专业特色的自己的人文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英]马尔科姆・泰特著.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伯顿・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叶立群.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4]杨德光.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