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4. 064
[中图分类号] TU9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4- 0106- 02
无障碍设计问题最初提出是在20世纪初,由于人道主义的呼唤,当时建筑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无障碍设计。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的空间。
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保证残疾人参与社会的基本条件,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建筑“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1 沈阳市无障碍设施现状
沈阳市地处东北地区南部,是辽宁省经济、文化中心,国际交流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向国际化城市的模式迈进,因此沈阳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应代表辽宁省的最高水平。但从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沈阳市有690.3万人口,有残疾人34万,占全市人口的5%。从1993年沈阳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人口老化程度逐步加深,老年人口也出现了本身老化的现象。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5.9%上升到2001年的8.7%。然而沈阳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步伐落后于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发展的需要。这个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已远不能适应老年人、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已有的无障碍设施主要集中在人流密集的商业区,但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不成体系,彼此不通。
沈阳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三四三”“六二一”工程建设中,按照建设部《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设计规范》对中街路、三好街、沈阳路、沈州路和南站广场进行了无障碍城市道路设计、建设和改造。1998年在4条景观路(青年大街、和平大街、中华路、中山路)、2个街心广场(皇寺路、南京街、哈尔滨街交叉口,大西路、沈州路、天光街交叉口)、2条道路(三经街、天光街),1999年在黄河大街等改造中铺设了盲道和缘石坡道。
沈阳市在一些已建的公共建筑中也实施了无障碍设计。如九一八博物馆入口处是平道,出口处设置了坡道,并备有残疾人轮椅;在大型超市、快餐店门前设有坡道;三好街设立了国际标准的无障碍电话亭;五星级万豪酒店门前有坡道、公厕有残疾人专用厕位、电梯设有残疾人操作按钮,成功地填补了沈阳市在大型公用建筑内部没有无障碍设施的空白。
沈阳市残联、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先后向政府提议,完善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市残联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通知》,并积极组织残疾人进行了考察、调研,为沈阳市制定无障碍设施建设地方法规提供了依据。1999年由市残联、市建委、市城建局、市规划局等几家单位联合出台了《沈阳市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实施细则》,它标志着沈阳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的贯彻实施有了切实可行的保障。
2 沈阳市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过去的几年里,尽管沈阳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也提高到了一定高度,但在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城市道路主要的无障碍设施是盲道,盲道的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力残疾者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在沈阳已设有盲道的人行道仍有不正确的盲道设置,如电线杆在盲道中间;井盖在盲道中央;路缘石截断盲道;路灯在盲道中央;小摊贩占用盲道;导盲块材铺贴错误;施工占用盲道;高压输电线电杆占用盲道;公共汽车站牌占用盲道等错误设计;盲道中断;盲道不知通往何处。因此这些盲道都不能正常使用,同时人行道要进行综合协调设计,否则很难做好,如各行其是,必有后患。
坡道是用于联系地面不同高度空间通行设施,由于功能及实用性强的特点,当今在新建和改建的城市道路、房屋建筑、室外道路中已广泛应用。它不仅受到残疾人、老年人的欢迎同时也受到健全人的欢迎。坡道的位置要设在方便和醒目的地段,并悬挂国际无障碍通用标志。
根据调研,在城市中心区的办公、科研建筑仅有50%的建筑设有无障碍坡道。并且在调研中,发现城市中心区仅有20%的邮局设有入口坡道。仅有8%的银行建筑在入口设置了坡道;医疗建筑中95%的医院入口有坡道,设有无障碍电梯。但是在医院的辅助用房的入口很少考虑坡道的设置。交通建筑中,桃仙国际机场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可以与世界接轨,设施完备,使用方便,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而火车站的无障碍设施情况令人担忧,沈阳站站前广场的盲道已被损毁得面目全非,在售票处入口虽然有坡道,但与盲道导向没有衔接,盲人无法进入售票大厅,在新改建的沈阳站候车厅也未考虑任何无障碍设施。
根据沈阳市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我们分析原因如下:
(1) 无障碍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各级领导、业主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中对无障碍环境建设认识还不到位,有的根本没有这方面知识,有的认为无障碍设施可有可无,有的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只是针对少数人的。
(2) 目前,就沈阳市而言,审批、监督制度还未真正有效地建立起来,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不断发生。这说明无障碍规范的执行没有有效的监督,无障碍设施的工程验收没有有效把关,是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3) 无障碍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和管理,无障碍设施被挤占、损坏的情况比较普遍,管理不善造成了无障碍设施无法正常使用,形同虚设。
(4) 无障碍的相关产品不配套,无障碍设计的专用设备、产品较少,如室内盲砖、专用卫生设备、安全抓杆、音响信号以及标志的品种相对缺乏等。
(5) 无障碍设计未实现系统化,有的设计中对盲道、通道门、楼梯、电话、洗手间、扶手及标志物等部位设计不细,有的部位有所遗漏,形不成系统,影响了无障碍工程的连续性。
要充分认识到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为广大残疾人走出家门、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同时也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提供方便条件,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内容;实施“三步走”战略,让残疾人与全社会共同奔小康,是政府及有关单位的重要职责。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有关强制性条款,积极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努力促进我区成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区。
二、主要任务
根据《通知》要求,我区所有**年1月1日起新建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公共设施、居民区和住宅都要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建设。对原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要有计划地进行改造。
(一)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1.缘石坡道。新建和扩建道路的人行道在交叉路口、街坊出口、单位出入口及人行横道缘石坡道设置率达100%;区属道路的人行道各种路口坡化改造率达20%以上。全区缘石坡道不少于300个。
2.盲道。区级商业街、步行街等人行道应设置盲道,公园、广场、商业区及重点公共建筑的人行道口应设置提示盲道。
(二)政府机关及司法机关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80%以上。
(三)公共服务单位无障碍设施改造。
区属商场、购物中心、宾馆、饭店和室外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30%以上;区级卫生医疗机构、文化、体育、中小学、托儿所和幼儿园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50%以上。
(四)居住区无障碍设施改造。
全区25个旧楼区要全部建成无障碍小区。已建成的居住区、居住小区无障碍改造率达30%以上;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公寓入口无障碍设施改造率达20%以上。
三、方法步骤
全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在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区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落实,并负责日常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办公地点在沙市道1号(区建委城建科),办公电话为23328926。
(一)调查摸底。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按照《规范》要求,对区管道路、区属处级以上机关、公共建筑和设施、居民区和居住小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底数,为全区无障碍设施改造提供依据。
(二)制定方案。各单位按照《规范》要求,明确1名负责同志组织落实无障碍设施改造工作,并根据本单位实际制定出本系统公共建筑和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计划和设计方案,报区建委城建科审定。
(三)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1.**年9月底前,完成政府机关及司法机关无障碍设施改造。
2.**年9月底前,完成旧楼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3.**年10月底前,完成公共服务单位无障碍设施改造。
4.**年4月底前,完成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四、要求
(一)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城市道路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时间紧、任务重,各单位领导要将此项工作列入今年工作计划,确保我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任务的完成。
(二)严把质量关。区建委、区计委、区规划处行政主管部门,对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要从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审查,严格把关。设计方案未执行《规范》的不准施工;竣工验收中达不到《规范》标准的不予竣工备案。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公共产品;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249-03
无障碍环境的完善与否,是衡量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杆,服务范围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伤残人士等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国外发达国家提供得相对充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有关残疾人的法律和无障碍技术法规的技术标准。
一、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下的无障碍环境的概念明晰
1.公共产品。所谓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按照私人市场的观点来看待的公共事务,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典型特征,非竞争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二是边际拥挤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一个人在消费这类产品时,无法排除其他人也同时消费这类产品,而且即使你不愿意消费这一产品你也没办法排斥。根据此定义,无障碍环境完全具备这两个特征,属于公共产品。
2.无障碍环境。学者李炜冰认为无障碍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无障碍环境分为设施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以及人的意识无障碍三个不同层次,设施无障碍主要指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区和住宅建筑的规划和设计、建设等应为全体成员包括特殊群体的通行和使用方便;信息无障碍主要是指在信息产业中的信息设计满足人们信息需求;意识无障碍是指社会成员注重关注特殊人群,群众具有助残敬老意识,发挥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所以,从完整意义上来说,无障碍的内容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推进到综合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分析在公共产品理论下的无障碍环境的主要特征:(1)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无障碍环境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无障碍产品具有自然垄断性、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和收费困难大等特点,该特征使得私人企业或市场不愿提供或者难以提供这类产品,因为这类产品难以得到回报或回报太低。所以,无障碍环境的提供的责任便落到政府的肩上,政府是这一类产品的最佳提供者。(2)安全便利性。社会上的残障人士之所以会被称为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残障特征使得他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安全的使用社会资源,由于他们疾病、年龄、生理及特殊状态的原因,他们对环境的感知障碍,易发生危险,无障碍环境就是为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存在的。安全就是为了便利,残障人士的不便看、不便用等不便情况要求无障碍设施具有便利性。便利性是与安全性共存的,由于不便利,所以不安全;由于不安全,所以不便利。(3)整体规范性。无障碍建设不仅有物质要求,更为重要是信息和意识的要求,这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物质信息要求是基础,意识无障碍则是关键。同时,无障碍设施必须有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可及性实现。这个标准不仅要残疾人通识,正常人也要通识,以便帮助残疾人。
3.政府职能。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提供公共产品和消除外部效应。根据上面应用公共产品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无障碍设施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它的提供主体是政府及其委托者,这是现代政府的职能要求。
二、南昌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公共政策梳理
南昌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较晚,经历较短,据资料显示,南昌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只是有一些零星的残疾人设施,物质环境建设不全,信息无障碍和精神无障碍建设落后,无障碍建设没有走上轨道。
20世纪末21世纪初,南昌市的无障碍环境才有初步发展,同时期也是中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这是中国第一部涉及无障碍建设的法律。南昌在国家大环境下,无障碍环境取得初步发展。
南昌市的无障碍环境的全面建设是在2002年开始的。2002年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市活动,中国城市无障碍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正是在这个契机下,2002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发出2002年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将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助残工程”纳入“十项民心工程”。 南昌在盲道、轮椅坡道和方便残疾人使用的电梯、卫生间等“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上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
2002年,南昌市人民政府将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助残工程”纳入“十项民心工程”的公共政策标志着南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全面展开。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批复国家体育总局《关于由江西省南昌市承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的请示》,同意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南昌市举行。这成为南昌市无障碍环境发展的新契机,在这之后,南昌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来完善无障碍设施,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大促进了南昌市无障碍设施的发展。所以,至今为止,南昌市的无障碍设施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体制上,都取得了系统性的进步(见下表)。
三、南昌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南昌市的无障碍建设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的同时,其阶段性的的局限也制约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1.思想上的障碍。由于政府在宣传方面做够导致无障碍建设的思想上的障碍严重:无用论思想认为残疾人占总人数太少,且能使用无障碍设施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障碍设施用处不大;有人认为无障碍设施是一种福利,有“照顾”性质,把无障碍设施建设看成是外加上去的福利,其思想根源是缺乏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观念,忽视了应尽的责任。
2.建设上的障碍。主要体现在技术和资金两个方面:(1)技术:当前,南昌无障碍设施设计的困难之一是工程技术人员未受过无障碍设施设计的教育,对规范的具体要求、标准把握不准,因而导致在设计上就没有无障碍设施的内容。在目前的机制条件下,设计和验收的职能都在建设部门,设计问题不解决,验收把关也就难以从严。(2)资金:建设无障碍设施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但不论是政府投资的还是私营业主投资的工程项目,投入的无障碍设施建设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工程要求,造成有的已建的工程建筑项目无障碍设施缺乏或者设施不够完善。
3.使用上的障碍:无障碍设施被占用、闲置和破坏的情况严重,秋水广场的盲道上,被占用的情况随处可见。无障碍设施的形同虚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法律的难以贯彻落实。南昌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障,如《南昌市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办法》,里面对这种情况有相关的规定,可要真正实施起来却是力不从心,办法也成为一纸空文。
四、南昌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1.思想宣传上以政府的手段,通过各种文件、知识讲座、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宣传,加大对无障碍环境的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负责部门的干部的知识的教育,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特殊服务对象的知识宣传,加大社会无障碍意识的提高,提高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识能使减少残障人士歧视现象,达到社会的和谐。
2.物质建设上加大对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加大资金技术层面上几个具有更高要求的设施的投入,如无障碍图书馆,无障碍公交车、无障碍网络等;加强对在岗设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无障碍设施的意识和设计水平,同时在大专院校相关专业中加入无障碍设计课程,培养具有无障碍设计知识的人才;最后成立各界人士组成的无障碍工作小组,培养无障碍专业的设计人员。
3.管理维护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是加强维护管理,保证无障碍设施的正常使用。对现有无障碍设施道路,公共建筑及居住设施,各地要落实专项经费、专人管理。对已损坏的无障碍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要及时维修、改造和完善。对已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
此外,加强制度、设施以外的“软件”建设,发动社会力量。无障碍环境建设需要更多的经常性的持久性的志愿精神和志愿者服务,比如可以派遣志愿者在目标人群经常出入的地方帮助推轮椅(日本就有专门在地铁、电梯上帮助特殊人群的人员,由日本政府出资雇佣),提供手语服务、盲文提示等等。
五、结语
创建无障碍环境的公共利益的组织和实现,应该是一种 “制度化的政府责任”。南昌市目前的无障碍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无障碍设施的主体,南昌市应该履职尽责,从缺位到归位,切实担负起提供法律保障、 财政保障、组织保障和监督管理保障的职责。近日,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纲要对未来的无障碍设施发展有着明确的蓝图,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在无障碍建设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第2版[D].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
[2] 乌兰,梅建,曲学利.社会学政策下中国无障碍建设发展现状探究[J].科技和产业,2009,(12).
[3] 李炜冰.无障碍建设中的政府责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
[4] 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设无障碍南昌[G]//“十五”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2006.
[5] 南昌市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Z],2009-12.
关键词:视觉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Abstract: the visual the disabled is a kind of special crowd, the author in nanjing blind school of visual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isabled are the main obstacle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residential space in the ShiRuo suitable for the blind and the visual system and guide the design. The interior design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e part of the should be more cause the attention of people.
Keywords: visual disabled persons living space barrier-fre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视觉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及无障碍设计的现存问题
1.1我国视觉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据统计,全国视觉残疾患病率为0.93%,其中大部分人具有生活、工作和其它自主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如果在他们必要的活动空间提供无障碍的环境和设施,必将大大地延伸活动领域半径,减少生活、工作障碍,平等地、更多地获得与正常人同等的社会生活权利。在视觉残疾人中轻度占多数,这往往是无障碍设计中被忽略的一个群体。
1.2无障碍设计的现存问题
我国的无障碍设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城市住宅小区的无障碍设计也才开始起步,主要问题是人们无障碍意识不强,管理部门和设计人员没有很好地执行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不够系统、规范;设施使用管理不善,无法充分发挥使用效益。
体现在以下几点:
(1)规则上的忽视。由于长期以来的规范将无障碍设计倾向定位于公共建筑,造成对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计实施的忽视,形成了一个盲点。
(2)公众意识上的忽视。很多人认为,残疾人很少碰上,每栋楼都设坡道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是对资源的浪费。
(3)设计者的忽视。居住区的无障碍设计大多是由建筑师或园林规划师来承担的;而一方面是大多数设计师对无障碍设计的不了解及不关心,另一方面是固有的设计模式,使大多数设计师不愿意增加自己的设计负担。
笔者通过对视觉残疾人居住空间障碍调查中,发现视觉残障人在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有:
1.2.1.盲道被占用,残缺带来的障碍,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90%,弱视有10%。(如图1)
1.2.2.地面提示块材感觉不强,主要指各种道路的盲道、入口、楼梯等行、转、停节点处,存在起落步提示位置不当、盲道不连续、提示块材凸缘尺寸不当和磨损等,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90%,弱视有10%。(如图2)
1.2.3推拉门,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60%,弱视有38%。(如图3)
1.2.4.室内高差及凸出物,指室内不同房间中间设置的高差、门槛、踏步、栏杆等功能性构造等,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68%,弱视有54%。(如图4)
1.2.5.道路、楼梯、室内各房间光滑的地面,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78%,弱视有76%。
1.2.6.单侧扶手或扶手不连贯的楼梯,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80%,弱视有60%。(如图5)
1.2.7.环境图文标志不清,指环境中提供的导向、警戒文字、图形的大小、形状、亮度、对比度色彩组合不能达到所需的可见度,在被调查人数中盲人选择该项的有6%,弱视有90%。
2、对视障残疾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的粗浅研究
2.1为上弱视者的视觉设计
2.1.1文字标志设计
为弱视者设计的文字标志应位置准确、足够大小、显示与背景之间有足够的对比。调查表明,无论是外文、数字还是汉字、字符高度、笔画数量、笔画粗细、字体风格、字高宽比及间距都直接影响其可辨认度。
⑴字符高度。根据PETERS&ADAMS公式,当字符高度与认视距离之间存在H=0.0022D+0.335时,有利于弱视者辨认。公式中H为字符高度,D为认视距离。
⑵笔画数量。汉字笔画数的增加是导致认视距离降低的主要原因。对弱视者而言,无论哪种字体,其10画以上的字的认视距离明显低于1—9画的字。笔画数的增加,一方面导致了认视加工时间的增加;另一方面使汉字的空间拥挤,笔画间的空隙减小,掩没了字的细节和特征,降低了字的易认性。
⑶笔画粗细。过粗或过细的笔画均可使认视距离降低。过粗的笔画使字体笔划空间减小,过细的笔画在高亮度下,因字符的背景亮度加大,而影响辨认。
⑷字高宽比及间距。对外文和数字采用3∶25∶3的高宽比,字距采用1.2d~1.4d(d为笔划宽度),词语间隙≥3.0d,行距≥1/3h(h为字高);对汉字可采用3∶24∶3的高宽比,字距采用0.25h~0.30h(h为字高),词语间隙≥(0.751)h,行≥1/3h。
⑸字体风格。复杂的字体特征不便认视,经过对弱视者在视角为20度的实验测试,对常用汉字风格的认视距离及排序见表1。结果表明:在同样条件下,使用新宋、宋体、黑体、仿宋四种字体有利于弱视者辨认。
Table1
表一
2.1.2图形标志设计
醒目明晰的图形标志可增强视觉冲击力,增加弱视者正确获取信息的机会。根据视觉设计的原理和弱视者的视觉特点,用于居住空间提示图形标志的设计应符合以下原则:
⑴图形与背景界限清楚、关系明晰、反差明显、静止稳定。
⑵图形宜闭合完整、简单明了,构图要素尽量采用水平或垂直的块、面,避免用单线、曲折线或不规则的线条构图。
⑶图意对应一致,确定的图形能惟一涉及某个物体或动作,且该个物体或动作对于观察者来讲,其意义独一无二、明白无误。
2.1.3图文标志的亮度、对比和色彩组合
⑴图文标志的亮度、对比。图文标志的辨认,主要依靠其表面亮度和图文与背景的亮度对比。经笔者对盲校若干学生测试表明,图文标志的可见度对弱视者的辨认影响很大,应多采用亮图文标志或暗背景的图文组合方式。
⑵图文标志的色彩组合识别标志设计。在选择适宜的图文标志亮度后,利用好色彩对比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易识性。对测试者的实验显示:图文标志、背景色彩组合的易识性与目标亮度有关,亮度越大,易识性越好;不同的亮度水平应选择不同的色彩组合。(如图6)
关键词:无障碍 道路 缘石坡道 盲道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最根本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无障碍的环境,其服务的主要对象是“障碍者”。在这里“障碍者”所代表的人群并不等同于残疾人,残疾人只是障碍者的主体之一,除此以外,障碍者还应涵盖老年人、婴幼儿、推婴儿车的母亲、伤病患者以及携带重物者等。也就是说,无障碍环境是服务于全社会的。我们所要建立的环境是全社会所有人都能够自由与活动的环境。
残疾人是障碍者的主体之一,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2006年),我国残疾人人口数量达到82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34%。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其中有2个以上残疾人的家庭户876万户,占残疾人家庭户的12.43%。有残疾人的家庭户的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9.98%。其中残疾人口数量较第一次抽样调查时增加了3132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也增加了1.44个百分点。增长幅度比较大。
2009年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10周年,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20%。并且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老年人口已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800万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显然已经是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与上述现实情况形成明显对比的是现阶段我国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普及率较低;设计不合理;建设不规范,不配套;管理不完善,形同虚设。随机调查,很多残疾人表示“走在盲道上,经常一不小心就会撞到电话亭、汽车等,很不方便。”“有些时候自己独自出门,走在盲道上经常受阻,很无助。”“早些年设置的盲道砖因为使用时间长和人为原因,很多上面突起的部分已经磨平,脚感非常不明显”。营造无障碍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强建设与监管力度,人民大众也要树立保护意识。
城市道路的无障碍设计内容主要有:缘石坡道、人行道上的盲道、公交车站和人行天桥、人行地道。本文主要介绍缘石坡道和盲道的设计内容。
一、缘石坡道
缘石坡道位于人行道口或人行道两端,使乘轮椅者和使用手推车的人避免了人行道路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方便进入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徒步行走时最方便和安全的地带,城市道路设计时为区分行车道与人行道以及利于分割人流与车流和道路组织排水,人行道一般都高出行车道10~20cm,这给使用轮椅和手推车的人带来不少困难,所以在人行道出入口,大型广场、都应设置可供轮椅和手推车通行的缘石坡道。
1.缘石坡道的坡面形式分为单面坡、三面坡和扇形三种。在设置上缘石坡道应设在人行道的范围内,并应与人行横道相对应。人行道中所有被立缘石横隔断开的地方都应设至缘石坡道,构成全线无障碍。
(1)单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单面坡缘石坡道可采用方形、长方形或扇形;
2)方形、长方形单面坡缘石坡道应与人行道的宽度相对应;
3)扇形单面坡缘石坡道下口宽度不应小于1.50m;
4)设在道路转角处单面坡缘石坡道上口宽度不宜小于2.00m;
5)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
(2)三面坡缘石坡道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不应小于1.2m;
2)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及侧面的坡度不应大于1:12。
2.道路交叉口处缘石坡道设计:
道路交叉口处是步行方向经常发生改变,此处应是缘石坡道重点设置的地方,特别是要与人行横道和安全岛结合好,将使用轮椅者、手推车者安全、便捷的输送到马路对面的人行道上去。
常见的设计方案:
1.在交叉口人行道两端设置单面坡缘石坡道,这种设计可使整个直角弯道都设置平缘石,但是对不熟悉道路情况的视疾者则存在行进方向与人行横道相对位置不明确的问题。解决办法可在人行横道前的人行道上设置与人行横道平行振动带,用来提示视疾者处于人行横道的端头以及人行横道的方向,可与语音播报人行横道信号灯配合使用。
2.扇形单面坡与三面坡的形式,其宽度可与行行横道等宽,也可以小于人行横道宽度,但是位置应相互对正。这种设计对人行横道的指向性较好,但对不过马路需要转弯的视疾者指向性较差,解决方法可在转弯的那一块或几块提示砖上设置压力感应语音播报系统。
二、盲道
盲道是指在人行道上铺设一种固定形态的地面砖,使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着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达到目的地的通道。在城市广场、主要道路、商业街及居住区等处的人行道需设置盲道,协助视觉残疾者通过盲杖和脚底的触觉,方便安全地直线向前走。
为指引视觉残疾者向前行走和告知前方空间环境将出现变化或已到达位置,将盲道分为行进盲道(导向转)和提示盲道(位置转)两种。行进盲道表面上成条状形,使视残疾者通过脚感和盲杖触感后,指引前方继续行进方向。提示盲道表面呈圆点形状,提示是残疾者前方行进方向将发生改变。用于盲道转弯处、终点处和表示服务设施的位置等。
1.行进盲道的位置选择可按下列顺序:
(1)人行道外侧有围墙、花台或绿地带时,行进盲道宜设在距围墙、花台、绿地带0.25~0.5m处;
(2)人行道内侧没有书池,行进盲道可设距书池0.25~0.5m处;
(3)人行道没有书池,行进盲道距立缘石不应小于0.5m。
当人行道走向呈曲线或斜线时,盲道宜与人行道走向一致。
2.提示盲道设计要点:
(1)行进盲道的其、终点处应设置盲道,其长度大于行进盲道的宽度。
(2)行进盲道的转弯处或交叉处应设提示盲道,为防备步行快过,其铺装面积要大于执行盲道的宽度,同时考虑到方向对称。
(3)人行道中有台阶、坡道和障碍物时,再相距0.25~0.5.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
(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地下铁道入口等0.25~0.5m处应设置提示盲道,宽度应与个入口的宽度相对应。
(5)在各种无障碍设施位置:供残疾人使用的电梯、服务台、电话、楼梯、客房、洗手间等应铺设提示盲道。
(6)提示盲道的宽度应为0.30~0.60m。
(7)提示盲道触感圆点的规格应符合规定。
三、结束语
城市道路无障碍设计的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落实国家对残疾人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的物质保障,也为残疾人参与社会实现其人权架起一座桥梁。本文旨在让大家多关注社会残障人群,了解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设计要求。使普通市民在无障碍设施的设计、使用和维护中起到良好的社会监督作用,共同为营造一个现代化、文明的城市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自主识别 单片机 黑白摄像头 超声波传感器
如今,随着小型智能车的广泛应用,对引导线、障碍物的感知及处理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立体视觉的被动式障碍物探测技术,检测障碍物。但是此法图像间匹配复杂、实时性差,难以快速避障。本文基于黑白摄像头对理想道路以及障碍物边缘的识别,实现对理想路径及障碍物高度的判断,以控制智能车准确避障。
1 系统总体方案
系统中识别道路部分主要有图像采集模块与测距模块。由黑白摄像头完成图像采集,由超声波测距装置完成测距。部分系统框架如图1。
2 识别原理及数据处理
道路由黑色边缘及白色路面组成,障碍物为黑色规则物块,由黑白摄像头完成对理想道路的数据采集及处理。
2.1 路径判断
这里主要介绍对于弯道的识别,分为普通弯道与S形弯道。如图2所示,对弯道斜率的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公式如下:
3 实验数据分析
3.1 测试仪器
游标卡尺 OV7725摄像头
3.2 单位像素点对应物像的实际尺寸X实验标定
选取障碍物高度20mm,将其像素点数带入公式(8),求得X=0.00317mm。
3.3 测试方法
小车行驶至障碍物前s处,记录识得图像的像素点数,计算障碍物高度,与障碍物实际高度进行比较,并记录。多次改变障碍物的高度。重复以上操作,如表1所示。
3.4 测试结果
如表2所示。
测试结果的最大误差为2.74%,平均误差为1.62%,与基于激光雷达的障碍物检测方法相比,预测精度较高且设备更为简单。
3.5 误差分析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会有衰减现象,也会因被障碍物吸收而产生延时,故采集图像时的实际距离会比标定距离略小;
图像的畸变现象,即由于摄像器材的限制,障碍物图像发生轻微的几何失真,因此由像素点数求得的高度会有偏差。
4 结语
此系统设计在智能循迹小车的基础上通过黑白摄像头采集图像及超声波测距系统避障,实时监控显示障碍物与小的间距,实现了对道路类型的判断与障碍物高度的求解。本设计结构简单易行,在智能系统图像识别处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应用于智能机器人、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等领域。
参考文献
[1]胡凌山.移动机器人双目立体视觉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
[2]林尔敏.基于图规划的智能小车的路径搜索应用研究[D].中山:中山大学,2015.
[3]张政,路阳.基于AT89C51单片机控制的万年历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04):144.
[4]冯震,刘佳. 基于摄像头的智能小车寻迹系统设计[J].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0(08):77-79.
[5]张铂.基于CCD摄像头的车辆前方道路行人检测[D].长春:吉林大学,2014.
(一)《乡村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和《省无障碍设施建设使用管理规定》公布以来的学习和执行情况及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各县区无障碍组织机构建设开展工作情况,制定出台无障碍设施建设规范性文件及建设规划、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情况;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的相关资料;开展无障碍建设过程中的特色和创新资料等。
(三)乡村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建设和改造情况。乡村符合《规范》要求的居住小区数量、公共建筑的数量及其中建设无障碍设施和进行无障碍改造的数量,主要道路中盲道的数量和长度及占道总长的比例额;进入人行道坡道口数量、无障碍人行天桥、地道数量及设有音响装置红绿灯的数量;主要道路和设施设置无障碍标识等。
(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情况。
(五)信息交流无障碍建设情况。
二、排查方式
采取自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式。
(一)自查:各县区无障碍设施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当地建设、民政、城管、广电、信息、公用、规划、设计、公安、残联等相关部门及有关专家,依据《省无障碍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及要求,对本县区开展排查。实地排查乡村道路、政府办公建筑、乡村文化广场、图书馆、酒店、医院、商场、银行、火车站、客运车站、公园、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室外公共厕所、居住小区等公共设施的无障碍建设情况。
(二)抽查:市无障碍建设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局部县区进行抽查,听取无障碍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审核相关资料,并进行实地排查。
三、排查时间
自查时间:年月;抽查时间:年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其它要求
(一)各县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以此次排查为契机,切实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使我市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
“缺课”很多
据了解,山西“最曲折”盲道位于山西太原恒山路十里铺,因道路弯曲,造成短短百米内,该盲道的Z字转弯多达35处。无独有偶,一个月前,陕西省渭南市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在仓程路与朝阳大街十字西北角处,一条盲道拐弯时不是遇到电杆,就是碰到大坑。盲道不能为盲人服务只是无障碍设施欠缺的一个缩影,我国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一提起无障碍设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席位、盲文标识等建筑设施,事实上还包括音响提示、通讯信息交流等生活设施。而一提起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残疾人,事实上还有老年人、孕妇、儿童、病人、体弱者等社会成员,从某种程度看,我们都是无障碍设施的潜在使用者。由此可见,我们对此的重视程度还远没达到应有的高度。
重在理念建设
无障碍设施是保障残疾人、孕妇、儿童等群体出行安全、生活便利的城市基础建设,更是体现社会帮扶关爱他们的“物化载体”。正因如此,不仅《残疾人保障法》对盲道等无障碍设施给予了高度关注,《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也将“城市主干道、市区商业街、人行道口、公交站点等地的步行道需设无障碍设施”纳入其中。
城市建设专家表示,在城市建设和公共建筑中增加无障碍设施所增加的建设成本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更主要是理念问题。
各地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开展“无障碍设施宣讲日”活动,集中对公众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也可以通过制作视频或者分发宣传册,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了解无障碍设施。
政府加强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尽管各地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有了一定成绩,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无障碍设施要么被车辆停放点挤占,要么使用不便。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重建轻管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