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铁路培训总结

铁路培训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铁路培训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铁路培训总结

第1篇

【关键词】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

矿区铁路是企业自主修建,主要为本企业内部提供运输服务,一般都自备动力,自备车辆,自备人员,在矿区铁路内部形成一套系统的运输组织管理模式,对运输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企业方针政策、生产经营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过程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水平进行剖析和探讨。

1 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矿区铁路是矿产的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其运输组织原则是保障矿产资源能够快速安全的运输,运输组织方式与国铁相比较为单一,但由于人员、管理、设备、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

1.1 运输设备老化,基础设施不良

大多数矿区铁路运输企业存在运输设备老化,且相当一部分设备年久失修,或多或少存在质量问题,同时由于站线长、站点多、分布广,其铁路线路多数会贯穿许多村庄和公路,道口较多,加之资金投入有限,造成站场、线路状况不良,给矿区铁路运输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1.2 员工综合素质不高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的员工很多是从矿区其他单位转入,文化水平较低,缺乏系统的铁路运输相关知识的学习,且存在人员老化的问题,国铁各个工种都有年龄限制,但矿区铁路运输部门没有这方面的规定,造成诸如机车司机、调车员等主要技术工种存在很多老职工。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很多矿区运输部门招收铁路院校毕业生,虽然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缺乏对矿区铁路运输的认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主要技术工种培养周期较长,严重阻碍了矿区铁路运输的发展。

1.3 运输组织不正规

矿区铁路服务于厂矿同时也受制于厂矿,车辆取送不及时、重车积压、路车延时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造成其运输组织不正规,随机性很大。同时运输组织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现场作业的组织控制不力,出现作业人员出务不及时、不能按规定时间完成相应的技术作业,不按规定速度行车、机车车辆运用调配不合理等情况,加之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大大制约了运输组织能力的提高。

1.4 管理机制不健全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仍然存在“粗放型”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具体表现在:一是运输组织管理相关的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到位,形同虚设;二是个别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三是在管理中存在“松、软、散”现象;四是管理创新能力不足。

2 提高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的策略

2.1 加大改善基础设施的投入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应当致力于改进自身落后的生产设备和作业方式,不断加大投入资金:一是加大对现有站场的改造,在原有基础上根据运输形势的发展进行改、扩建工程,从而满足提高装卸能力和改编能力的需要;二是加大对机车车辆的投入,配备足够的动力和车辆,做好机车车辆的维修和保养,从而满足运输能力提高的需要;三是加大对行车设备升级换代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作业方式,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新设备的优势,从而满足运输效率提高的需要。

2.2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在矿区铁路运输组织管理中,应当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首先是提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度,认识到运输组织管理工作对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性,其次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与专业技术院校联手,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培训,二是企业内部自己培养优秀的员工。再次是创立自己的培训理念,通过培训工作的不断积累,不断总结提炼自己的培训理念,通过理念的灌输使员工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员工素质的提高将极大的提高矿区铁路运输管理水平和运输生产工作效率。

2.3 加强运输组织,优化运输方案

矿区铁路运输部门要加强内部运输组织,不断优化运输方案。

2.3.1 加强调度指挥

矿区铁路调度是矿区运输组织的指挥系统,担负着协调组织运输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协同运作和运输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任务,调度指挥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输组织的合理与否,因此矿区运输部门要高度重视调度指挥工作,不断提高调度指挥能力:一是要加强与国铁、各厂矿、运销部门的协调联系,及时掌握生产运输的各个环节和各类信息,保证运输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二是要提高调度指挥水平,调度人员要根据掌握的各类运输信息合理安排机车车辆使用、取送车、接发车和调车作业,正确及时下达阶段作业计划,做到统筹兼顾,保证时效。

2.3.2 强化运输组织

首先是要建立健全运输组织规章制度,明确各工种岗位职责和技术作业标准,严格按照技术作业时间作业,做好写实分析,定期召开调度分析会,总结前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不断优化运输组织方案,根据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保证运输组织合理有序。其次是要抓好货运管理,各站场货运员要积极配合厂矿做好装卸工作,及时上报装卸信息,以便能够及时进行取送作业,充分利用装卸线,从而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运输能力。

2.4 完善并严格执行激励机制

根据矿区铁路自身的特点建立健全完善相应奖励机制,合理分配运输收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完成运输任务与否与经济效益相挂钩,实行内部市场化,同时要做到严格执行,确保执行到位,不能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随意进行变动,做到按章办事,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刺激运输效率的提高。

2.5 加强监督,严格考核

在运输组织工作中,还要加强监督、检查、指导和帮助,各级检查部门在监督安全生产的同时也要对现场作业情况进行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现场作业组织情况及运力情况,加强对现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设备的定期维修及更新,协调处理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确保设备运行安全、顺畅。严格考核,对发现的人为耽误运输生产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并限期整改,保证运输组织的各个环节紧凑、有序、有条不紊。

3 结束语

矿区铁路运输企业是矿业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矿业集团正常生产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业,因此,矿区铁路企业在进行运输组织管理时,要严格遵循运输组织原则,正确对待运输工作,加强运输组织管理,不断探索提高运输组织管理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从而确保矿区运输工作安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贾文生.矿区铁路运输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煤炭,2006(09).

[2]余静,卢明银.矿区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设计[J].化工矿物与加工,2006(3).

[3]卢海明.做好矿区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建议[J].企业导报,2011(07).

[4]于承尧.铁路专用线运输组织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上海铁道科技,2011(3).

第2篇

一、当前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的进步,铁路的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成为了铁路企业的重点关注问题,对人才进行有效的培养与管理,决定了铁路企业在日后的可持续发展性。但现在客观的事实是,铁路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达到铁路发展的要求,现下的人资力源的管理有着很多的不足与漏洞。与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铁路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非常落后的。

1.铁路员工的整体素质良莠不?R

铁路企业的正常发展运营,离不开高素质的员工,但现在当下铁路的员工整体专业素质偏低,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员配置一成不变,人员得不到妥善的合理的分配调动,没有新鲜高质量血液的输送,铁路员工的团体工作意识差,岗位意识不充足,虽然近些年来也有不少人才被铁路企业所吸收,但因为工作薪金待遇问题,导致了很难大幅度的招聘到理想的员工。铁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了不能及时合理的吸收专业素质强的员工,或很多优秀的,铁路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因为薪金待遇问题,并不愿意从事铁路工作。这就导致了高端人才缺失,专业人才不普遍的情况发生。而当今拥有的铁路员工的专业素质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这对铁路企业的日后发展,造成了难题,使得铁路企业的发展状况岌岌可危。

2.缺乏良好的教育与培训

对员工的培训与再次教育,是增强员工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是增强铁路员工内部自我发展的良好渠道,但依照目前的客观现状来看,铁路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还十分的不积极,培训手段也十分的落后。不能够做到长期有效,针对化的培训,培训体系的不系统,不健全,培训的教材不完善,这些都是铁路在培训中所欠缺的。铁力企业的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的再次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人才的再次专业化教育,人才的系统化培训,这对铁路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本身的落后

虽然铁路属于国有企业,但因为受到了传统的陈旧管理理念所影响,其人力资源的管理观念还是相当落后的,不能适应当今铁路事业的发展需求,对科学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理念不够重视,不能做到与现代接轨,工作人员的经验相互交流不够充分,对员工的内在潜力开发不足,人力资源的整合工作也不能全面有效的进行,人员利用率低下,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培训与储存机制,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使得生产建设与后备人才的储备上严重的不对称。

二、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

1.改革专业人才的晋升机制

优秀专业的人才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得不合理不严谨,这是导致优秀专业型人才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何组建合理的人才晋升机制,这是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当务之急,优秀专业的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晋升空间,良好的工作与再次学习环境,激励更多员工自愿的做到自我提升,这是铁路企业经久不衰的重要战略方针。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考核、人才聘用、人员升迁,是有效开发企业潜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员工们看到希望,规划出完美的发展前景,才能使铁路企业员工具有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2.改革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审计工作

铁路人力资源管理在主要发展方向上不够清晰明了,大部分的铁路企业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茫然,对自己的工作前景不抱有期待,在这种消极环境的影响下,工作氛围死气沉沉缺乏朝气与活力。没有相应的奖励机制,缺乏相应的审计程序,造成大多数员工的消极怠工,应付工作。人力资源的管理改革,在合理升迁措施的基础上,有效的内部审核也是重中之重。将内部审计的结果与职位升迁,薪资待遇有效的合理的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促进员工的劳动与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更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

3.铁路企业文化背景的加强

我国的铁路文化,从百年前开始就有着深厚的底蕴,从铁路技术的引进,到铁路技术的发展,这都是可贵的历史文化。我国的铁路建设,最早可以追述到一百五十多年前,当时的铁路的建设对我国的快速发展,与世界的接轨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是最早进行铁路建造的亚洲国家之一,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博大渊远,这都是可以挖掘的文化素材。对铁路企业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在针对铁路企业人员的资源管理的改革上,有着巨大的推进效果,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只有拥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才会使员工对企业充满崇拜感与责任感,将悠久的企业文化合理的融入对铁路人才的培训管理中去,会有着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才会让铁路工作者以身为铁路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三、各大改革方针的整理总结

优化传统落后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合理的进行人力资源的先进化管理。完善铁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对铁路企业的重要性。对铁路员工进行有效合理的专业化培训,开展完备的人才升迁体系,激励员工学习与吸引新的专业性人才加入铁路事业。对铁路企业人员进行合理的内部审计,确保企业人才的合理调配,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与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深厚的企业文化并且组织员工进行学习,培养铁路企业员工对铁路事业的归属感,荣誉感,提高企业向心力。

第3篇

关键词:地方铁路;培训;市场;效果

随着铁路的快速迅猛发展,对铁路职工技术业务素质和适新应变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铁道部下属各个铁路局对职工培训的要求和开展已经十分普及,而且成规模进行,形成制度化、规范化。而具有铁路专用线的各个企业,也就是地方铁路的所有者,对职工培训,尤其是乘务员的培训还不是十分重视,对培训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我们应当抓住目前国家大力抓生产安全的契机,大力开拓地方铁路培训市场,为提高教师现场工作经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收入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地方铁路的培训市场还是十分巨大的,之所以现在我们开发的不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拥有铁路专用线的企业有急切的为乘务员培训的需求,苦于没有找打合适、合格的培训机构;第二,部分企业对地方铁路乘务员的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本不参加培训;第三,部分企业对乘务员培训重视不够,不给乘务员足够的时间参加培训。针对以上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开拓地方铁路培训市场主要应从一下几方面入手:一、加强学校与地方铁路企业的联系,派出专人负责,勤跑多问,使得机辆的培训工作能够在地区有足够的知名度。二、加深对地方铁路培训要求的认识和学习,使得企业深知培训的重要性,增加其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三、加强培训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培训效果,使得惬意对学校培训的认可度增加。

提高培训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找出真正的培训需求

一个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的确立,来源于培训需求的认真梳理和细致分析,培训组织者要理清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需求:一是从现状中找需求。调查职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距,从不足中找需求;走访职工,分工种、分岗位、分文化、分年龄地汇总和分析职工个人内在的学习期望,从不同分类中找寻和归纳共性的培训需求;从专业技术部门查找总结的资料中找需求,如安全关键岗位、关键人等,安全关键岗位的卡控措施就可列为培训内容,而安全关键人就是重点培训对象。二是从变化中找需求。从新的设施、设备投入使用,开发操作方法、设备保养和故障排除项目的培训;从新规章标准的实施,组织新的岗位作业技能的培训;从生产方式的改革新的作业流程、作业标准的培训;组织、岗位设置的变化,开展兼岗、一岗多能的培训。三是从发展中探求。从行业科学技术的升级、生产设备换代、作业方式的革新,本单位管理理念、方式的改变,工作目标和工作重心转移,横向兄弟单位的日常生产、组织运营和作业程序,未来岗位的新职工素质的新要求等思考需求,组织开拓思路、开阔眼界、适应发展、提升能力的培训项目,为发展打基础。

2、采取适宜的培训形式

过去黑板、讲师,粉笔的培训模式早已不适应当前职工培训的多元化要求。铁路运输现场培训应以实作技能动手操作为主要取向,培训组织者要根据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选择最适当的培训形式提高职工的动手能力。如跟班指导、演示、同行观摩、互检交流、专家点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实作等多种形式,即抛弃所谓正规培训班式,不在乎班级人数偏少、不受课时限制、不局限在教室场地,让职工以自己喜闻乐见、切实有培训效果的探讨形式参与到培训中,激发职工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培训真正对症下药。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技培训手段的应用带来机会。计算机网络培训在部分单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面积的应用尚未覆盖。随着铁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相关硬件设施设备的普及,以及远程教育网的建成使用,网络培训为职工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灵活的课程设置和选择、随时随地的进入学习、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快速的答疑辅导反应等,使职工自主学习、按需学习和全天候学习成为可能,一些传统、通用和普及型的培训课程,可逐步实现网络培训,进一步丰富培训手段,同时促进了培训模式的改革。

3、选择优秀的培训师资

选择那些理论基础扎实、现场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从这些年的培训经验上看,培训学员认可那些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教师,而理论部分也必不可少。学员可能理论不是很懂,他佩服你;可实践经验他是很丰富的,如果列出具体事例任课教师回答不出来,学员就会对你的权威产生动摇,进而不喜欢听课,培训效果就不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进行培训教师的选择时不选择那些杠杆走出校门的研究生的原因,没有几年的磨练是很难在培训学员中树立起权威的。

4、注重实效的考核方法

过去的培训一般要求以试卷考试作为培训的质量记录,部分采取理论考试加实作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但即使是传统的纸质理论试卷,随着现代彩色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题目也可以图表、特别是图像形式来表达,使组卷和考试更加灵活、形象和醒目。针对前期需求调查中掌握到的职工薄弱环节,通过培训后有针对性的考试考核,做到有的放矢。对应新颖实效的培训形式,传统的纸质考试也可以被更有效的实作考核方式所替代。薄弱环节的熟练、错误操作的纠正、仿真实作的完成、模拟故障的排除、互检交流的提高等等,都可作为培训效果的验证和反映,且比理论试卷上的文字和分数更有意义。

第4篇

1.1编制目的

预防和最大程度地减少铁路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公共安全的影响,及时有效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尽快恢复铁路运输正常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铁路发生特别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或紧急转移人员超过10万、或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48小时以上的事故;以及在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行的旅客列车,国家铁路、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开往地方铁路或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的旅客列车,发生重大行车事故,即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或繁忙干线中断行车24小时以上的事故。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上述行车事故时,按管理权限,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并按其规定组织处置。

1.4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减少行车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尽快恢复运输。分秒必争,快速抢通线路,尽快恢复通车和运输秩序。

(3)实行分工负责。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铁道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分工、权限和本预案的规定,共同做好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处置工作。

(4)坚持预防为主。积极采用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提高行车事故防范水平;不断完善铁路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救援装备技术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在发生铁路ⅰ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根据需要,铁道部报请国务院领导组织、指导、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铁道部成立非常设的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应急处置的需要确定。

铁道部成立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指挥小组,下设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协助部领导处理有关事故灾难、信息收集和协调指挥等工作。

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根据铁道部建议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作出应急支援决定。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依据分工,分头组织实施应急支援行动。

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具体负责事故现场群众疏散安置、社会救援力量支援等方面的现场指挥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组织处置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的行车事故。

3预防预警

3.1行车事故信息报告与管理

铁道部负责本预案规定处理权限的铁路行车事故信息的收集、调查、处理、统计、分析、总结和报告,同时预测事故发展趋势,安全预警信息,制订相应预防措施。

铁路行车事故信息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进行报告。当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有关人员应立即上报铁道部,最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后2小时;铁道部按有关规定上报国务院,最迟不得超过接报后2小时;按本预案要求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成员。

对需要地方人民政府协助救援、协调伤员救治、现场群众疏散等工作以及可能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行车事故,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应按地方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规定程序,立即向事发地人民政府应急机构通报,地方人民政府应按有关程序进行处置。

地方铁路和非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由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在事故发生后2小时内报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3.2行车事故预防预警系统

根据铁路行车事故特点和规律,适应提高科技保障安全能力的需要,铁路部门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研制开发和引进先进的安全技术装备,进一步整合和完善铁路现有各项安全检测、监控技术装备;依托现代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完整的铁路行车安全监控信息网络,实现各类安全监测信息的自动收集与集成;逐步建立防止各类铁路行车事故的安全监控系统、事故救援指挥系统和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成集监测、控制、管理和救援于一体的高度信息化的铁路行车安全预防预警体系。

4应急响应

4.1分级响应

按铁路行车事故灾难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急响应级别原则上分为ⅰ、ⅱ、ⅲ、ⅳ级。当达到本预案应急响应条件时,应启动本预案。

4.1.1ⅰ级应急响应

(1)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为ⅰ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100人以上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10万人以上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在48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ⅰ级响应行动。

①ⅰ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报请国务院启动,或由国务院授权铁道部启动。

②铁道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报告国务院,同时根据事故情况,通知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有关成员,组成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③铁道部开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事发地省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以及现场救援指挥部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④通知有关专家对应急救援方案提供咨询。

⑤铁道部根据专家的建议以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意见提出建议,国务院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其他支援请求。

4.1.2ⅱ级应急响应

(1)符合下列情况之一,为ⅱ级应急响应:

①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铁路行车事故。

②直接经济损失为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③铁路沿线群众需要紧急转移5万人以上、10万人以下的铁路行车事故。

④铁路繁忙干线遭受破坏,造成行车中断,经抢修24小时内无法恢复通车。

⑤需要启动ⅱ级应急响应的其他铁路行车事故。

(2)ⅱ级响应行动

①ⅱ级应急响应由铁道部负责启动。

②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立即通知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有关成员前往指挥地点,并根据事故具体情况通知有关专家参加。

③应急指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设立行车指挥、事故救援、事故调查、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善后处理、宣传报道、治安保卫等应急协调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

④开通与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各应急协调组的通信联系通道,随时掌握事故进展情况。

⑤根据专家和各应急协调组的建议,应急指挥小组确定事故救援的支援和协调方案。

⑥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⑦协调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提出的支援请求。

⑧向国务院报告有关事故情况。

⑨超出本级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时,及时报告国务院。

4.1.3发生ⅲ级以下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制定的应急预案启动。

4.2信息共享和处理

4.2.1铁道部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构建铁路行车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实现铁路行车安全信息集中管理、资源共享。

4.2.2国际联运列车在境外发生行车事故时,铁道部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了解事故情况。

4.2.3发生ⅰ、ⅱ级应急响应的行车事故时,发生事故的铁路运输企业在报告铁道部的同时,应按有关规定抄报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

4.3通信

4.3.1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建立通信联系,保障事故现场信息和国务院各应急协调指挥机构的通信,必要时承担开设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动通信枢纽的任务。

4.3.2铁路系统内部以行车调度电话为主通信方式,各级值班电话为辅助通信方式。

4.3.3行车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应急处理需要,设置事故现场指挥电话和图像传输设备,确定现场联系方式,确保应急指挥联络的畅通。

4.4指挥和协调

4.4.1铁道部指挥协调工作

(1)进入应急状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代表铁道部全权负责行车事故应急协调指挥工作。

(2)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行车事故情况,提出事故现场控制行动原则和要求,调集相邻铁路运输企业救援队伍,商请有关部门派出专业救援人员;各应急机构接到事故信息和支援命令后,要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现场。现场救援指挥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授权,统一指挥事故现场救援。各应急救援力量要按照批准的方案,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实施救援起复和紧急处置行动。

(3)现场救援指挥部成立前,由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领导小组指定人员任组长并组织有关单位组成事故现场临时调查处理小组,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的规定,开展事故现场人员救护、事故救援、机车、车辆起复和事故调查等工作,全力控制事故态势,防止事故扩大。

(4)行车事故发生后,铁路行车指挥部门要立即封锁事故影响的区间(站场),全面做好防护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扩大。

应急状态时,铁道部有关司局和专家,要及时、主动向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提供事故应急救援有关基础资料以及事故发生前设备技术状态和相关情况,并迅速对事故灾难信息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供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领导决策参考。

4.4.2事发地人民政府指挥协调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根据铁路行车事故情况,对铁路沿线群众安全防护和疏散、事故造成的伤亡人员救护和安置、事故现场的治安秩序以及有关救援力量的增援提出现场行动原则和要求,并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实施救援行动。

4.5紧急处置

4.5.1现场处置主要依靠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应急处置力量。事故发生后,当地铁路单位和列车工作人员应立即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并根据《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迅速上报。

4.5.2发生铁路行车事故需要启动本预案时,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分别按权限组织处置。根据事故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调动应急队伍,集结专用设备、器械和药品等救援物资,落实处置措施。公安、武警对现场施行保护、警戒和协助抢救。

4.5.3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根据现场请求,负责紧急调集铁路内部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参与应急处置;并通过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协调组织有关部委的专业救援力量、专用设备和物资实施紧急支援。

4.5.4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域、影响严重的事故紧急处置方案,由铁道部提出并协调实施;必要时,报国务院决定。

4.6救护和医疗

4.6.1行车事发地人民政府负责现场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救护工作。

4.6.2卫生部门根据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的请求,负责协调组织医疗救护、医疗专家、特种药品和特种救治装备进行支援,协调组织现场卫生防疫有关工作。

4.6.3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按照本单位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医疗救护网点,迅速联系地方医疗机构,配合协助医疗部门开展紧急医疗救护和现场卫生处置。

4.6.4对可能导致疫病发生的行车事故,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疫措施。

4.7应急人员的防护

应急救援起复方案,必须在确保现场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应急救援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必须按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和标准执行。参加应急救援和现场指挥、事故调查处理的人员,必须配带具有明显标识并符合防护要求的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靴等。根据需要,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和事发地人民政府具体协调调集相应的安全防护装备。

4.8群众的安全防护

4.8.1凡旅客列车发生的行车事故需要应急救援时,必须先将旅客和列车乘务人员疏散到安全区域后方准开始应急救援。

4.8.2凡需要对旅客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由铁路运输企业按其应急救援预案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需要对沿线群众进行安全防护、疏散时,铁路运输企业应立即通知事发地人民政府,由地方人民政府负责进行安全防护和疏散。

4.8.3旅客、群众安全防护和事故处理期间的治安管理,由公安机关和武警部队负责。

4.9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参与

需社会力量参与时,由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协调地方人民政府实施,并纳入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救援预案。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应在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

4.10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及损失评估

ⅰ级应急响应的铁路行车事故调查处理,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组织调查组负责。其他铁路行车事故的调查处理,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有关规定,由铁道部负责。

行车事故的损失评估,按铁路有关规定执行。

4.11信息

铁道部或被授权的铁路局负责行车事故的信息工作。如发生影响较大的行车事故,要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指定专人负责信息舆论工作,迅速拟订信息方案,确定内容,及时采用适当方式信息,并组织好相关报道。

4.12应急结束

当行车事故发生现场对人员、财产、公共安全的危害性消除,伤亡人员和旅客、群众已得到医疗救护和安置,财产得到妥善保护,列车恢复正常运输后,经现场救援指挥部批准,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按“谁启动、谁结束”的原则,宣布应急结束。完成行车事故救援起复后期处置工作后,现场救援指挥部要对整个应急救援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报告报送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

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理

事发地铁路运输企业负责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及时对受害旅客、货主、群众及其家属进行补偿或赔偿;负责清除事故现场有害残留物,或将其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内。铁道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共同协调处理好有关工作。

5.2保价保险

铁路行车事故发生后,由善后处理组通知有关保险机构及时赶赴事故现场,开展应急救援人员现场保险及伤亡人员和财产保险的理赔工作;对涉及保价运输的货物损失,由善后处理组按铁路有关保价规定理赔。

5.3铁路行车事故应急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按照《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根据现场救援指挥部提交的铁路行车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总结报告,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组织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报送铁道部应急指挥小组。

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应根据实际应急救援行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提交总结报告。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铁道部负责组织协调通信工作,保证应急救援时通信的畅通。

铁道部负责组织建立统一的国家铁路和国家铁路控股的合资铁路行车事故灾难应急救援指挥系统,逐步整合行车设备状态信息、地理信息、沿线视频信息,并结合行车事故灾害现场动态图像信息和救援预案,建立铁路运输安全综合信息库,为抢险救援提供决策支持。

6.2救援装备和应急队伍保障

铁道部根据铁路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协调、检查、促进铁路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强化完善救援队伍建设,保证应急状态时的调用。

铁道部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以救援列车、救援队、救援班为主体的救援抢险网络,合理配置救援资源;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安全防护器材,制订各类救援起复专业技术方案;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救援起复能力。

6.3交通运输保障

启动应急预案期间,事发地人民政府和铁路运输企业按管理权限调动管辖范围内的交通工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根据现场需要,由地方人民政府协调地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行必要的交通管制,维持应急处置期间的交通运输秩序。

6.4医疗卫生保障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医疗卫生保障应急预案,明确铁路沿线可用于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治资源和卫生防疫机构能力与分布情况,提出可调用方案,检查监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防疫单位的应急准备保障措施。

各铁路运输企业在制定应急预案时,应按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确定的承担铁路行车事故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名录,明确不同地区、不同线路发生行车事故时医疗卫生机构地址、联系方式,并制订应急处置行动方案,确保应急处置及时有效。

6.5治安保障

各级应急处置预案中,要明确事故现场负责治安保障的公安机关负责人,安排足够的警力做好应急期间各阶段、各场所的治安保障工作。

6.6物资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要按规定备足必需的应急抢险路料及备用器材、设施,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6.7资金保障

铁路运输企业财会部门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铁路行车事故应急处置的资金需求。铁路行车事故应急救援费用、善后处理费用和损失赔偿费用由事故责任单位承担,事故责任单位无力承担的,由地方人民政府和铁道部按管理权限协调解决。应急处置工作经费保障按《财政应急保障预案》规定实施。

6.8技术储备与保障

铁道部行车事故灾难应急协调办公室负责专家库、技术资料等的建立、完善和更新。

7宣传、培训和演习

7.1宣传教育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公众自我保护能力和守法意识。

铁道部要结合铁路行业实际,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体职工和公众的安全意识。

7.2培训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铁道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要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专业救援队伍的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定期进行救援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救援技能。

7.3演练

铁道部要有计划地按应急救援要求每年进行一次演习和演练。根据需要,可开展国内外的工作交流,提高铁路行业应急处置实战能力。

8附则

8.1名词术语的定义与说明

铁路行车事故性质按《铁路行车事故处理规则》规定的构成条件确定。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随着应急救援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部门职责的变化以及应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铁道部应及时修订完善本预案。

8.3奖励与责任追究

第5篇

关键词: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全面推进,标志着我国的高速铁路已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由于我国高速铁路从建设、运营以及到管理,采用了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的管理理念,要确保列车运行绝对安全,这就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高速度、高标准、高技术含量工作需要,全面掌握高速列车运营维护技术的技能人才队伍。因此,我们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训练方面,应注重针对高速铁路与既有普速铁路条件下职工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需求的差异,创新培训模式,采取多种培训模式的优化与组合,不断提高高速铁路技能人才的培训实效,切实为现场源源不断地输送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

一、技能人才的培训原则

1.内容实用、贴近现场的原则

培训内容不但要注重与本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岗位作业标准、操作技巧、故障判断与排除等,还要兼顾相关岗位和邻近专业(工种)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培训内容应随着铁路现场的技术、设备、规章等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既要体现实际、实用、实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性。

2.突出技能、全面提高的原则

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训,应注重提高职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运用专业技术熟练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1)具备“四个能力”,即标准化作业能力、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设备故障判断处理能力和运用四新技术进行再创新能力;(2)具备“一岗多能”的综合技能,即在精通本岗位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本专业(工种)或邻近专业(工种)相关岗位的一般操作技能,一是提高运用交叉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提高适应工作岗位变动的能力,满足高速铁路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并重的原则

高速铁路由于列车运行速度非常之快,所以铁路运输的安全风险要远远大于普速铁路。为了确保列车的运行安全,不仅要靠过硬的设备和技术,还需要职工高度的责任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保障。所以,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职业道德、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使职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安全和标准至上的理念、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等优秀品质。同时,作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稳定能力,工作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各种突发险情和非正常情况的处理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判断准确,方法得当,措施有效,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秩序。

二、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

(一)专业理论培训

1.校企合作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共享平台,发挥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组织关键岗位作业人员或知识密集、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作业人员到院校,接受系统的、高层次的专业理论培训。院校根据作业人员的岗位特点、专业要求等设置培训课程,根据作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编写培训教材,培训课程由院校教师担任,采用先进的培训手段和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构建作业人员科学有效的知识结构。

2.厂企合作培训模式

利用设备厂家的技术优势和设备优势,将使用和维护新设备的岗位作业人员送到生产厂家进行委托培训,或请厂家技术人员到现场培训指导。采用“岗位导向、学练一体”的培训模式,作业人员在掌握设备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熟悉设备的正常使用情况,牢记理论上的常见故障、判断方法以及处理技巧等。并可以通过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以会教不会的方式带动其他没有参加培训的职工的学习,使职工的技术水平实现同步提高。

3.企业内部自主培训模式

高速铁路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维护涉及的专业较多,同一专业包含的工种较多,不同工种或同一工种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站段、车间、班组三级教育网的功能,以及培训基地的培训职能。站段抓关键人员和关键点的培训,车间抓具体岗位作业标准的培训,班组要结合作业要求逐人逐项抓好标准的落实,可以由班组技术骨干进行岗位作业示范,也可以结合作业进行相互帮教。这种内部培训应基于岗位能力需求,建立不同阶段的能力模块,实施阶段性能力培训,形成“分段培训、能力递进”的自主培训模式,促进技能人才的素质不断攀升。

(二)专业技能培训

由于不同的岗位或工种,作业人员的作业特点、作业标准、作业环境、作业中有可能遇到的突况不同,所以,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选择适合以及能够满足本专业或本岗位培训需求的技能培训模式。

1.模拟与上线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对于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等这些高速铁路运营人员的最重要岗位,技能培训是重中之重。如果受现场设备使用和正常行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对于设备各种故障的设置和排除、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故障处理、突发状况下的心理素质训练等技能培训,不能在现场完成的,可以使用模拟仿真训练装置(室外)、仿真操作室(室内)或计算机模拟操作等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这些关键岗位人员到机务段、动车客车段、动车检修基地等现场上线操作,确保他们素质达标,安全行车。

2.提前介入与现场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在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安排工务、电务、供电等专业的设备使用与维护人员提前介入,参与施工和检查,摸清线路和设备的具体情况。提前介入期间,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备的安装、检测、调试阶段,尽早熟悉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操作要领,掌握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对设备故障的检查、判明与故障排除等技能;另一方面,通过对线路的检查,对不符合规章要求的方面,向施工单位提出并要求整改,在现场可以很方便地学到施工单位对病害的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为线路开通运营后作业人员尽快进入角色创造了条件。

3.联调联试与模拟演练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充分利用高速铁路开通前联调联试和试运行时机,组织各专业、各工种相关作业人员参加综合模拟演练,提高各工种协调配合及实战能力。在这一阶段,作业人员可以对设备的常见故障、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处理程序、实际操作要领以及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故障处理方法、经验等进行总结,提炼成简单实用、易学易练的对策措施,编制成案例或课件,便于单位及时组织补强培训。

4.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为全面提高作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开展全员参与的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技能演练和技术比武活动可以采取由点到面、由小范围逐步扩展到全路范围进行高层次的技能大赛。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交流经验,增强作业人员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操作技巧,强化作业人员的专项技能。通过大力度的对优秀技能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调动职工学习技术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学练结合,以练为主,以练促学,使高速铁路技能人才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另外,技术比武一方面要侧重高速铁路主要工种和关键岗位,另一方面比武项目应特别重视提高高速铁路各岗位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注重高速铁路各站段联合处理突发故障救援能力的训练,培养通晓运输一线主要岗位工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及指挥者,提高作业人员在不同环境下的救援能力,促进优秀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

5.分散培训与远程网络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由于作业现场点多线长的特点,每次组织集中培训相当困难,因此,为了适应人员分散的特点,可以运用远程网络开展技能训练。根据新设备的使用情况,可以研制网络设备故障演练平台,作业人员在工区通过局域网登陆到站段网站上就可以进行实地的故障处理模拟演练,极大地方便作业人员的学技练功,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现场作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作业人员对设备标准、检修工艺和现场作业安全关键点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岗位标准化作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设备的维护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安全生产。

6.一专多能和一岗多能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打破专业,开展综合技能训练。高速铁路对基础设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将逐步打破专业的局限,要求基础设施综合维护人员在精通本专业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逐渐成长为“一专多能”、“一岗多能”的复合型技能人才,形成一支专业技术精湛、综合技能较高、运转高效的基础设施维护队伍,使专业之间、岗位之间的合作更加协调顺畅,促进高速铁路管理实现最佳的优化与组合。

总之,高速铁路技能人才的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采用多种培训模式的最佳组合,更好地促进作业人员专业技术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断反复中得以成长,使作业人员在现有的岗位上表现得更加出色,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大的责任、满足高速铁路现场更高层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平生,王建立.关于高速铁路技能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C].河北省铁道学会论文集.2012.

第6篇

【关键词】构建;高速铁路;培训体系;研究

动车组列车的大量开行和高速铁路大规模的建设及陆续开通,宣告了我国铁路的发展水平已逐步与德国、法国、日本等先进国家接轨,我国的铁路事业已进入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速铁路时代。而在普速铁路和传统技术装备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干部职工队伍,难以满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对高科技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亟需通过培训改变观念、增加知识、增强技能,实现自身素质的动态升级。铁路职工培训基地作为培训工作的承载部门之一,密切联系现场,着眼未来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的发展目标,深入研究,构建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职工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工作的良性循环。

1.培训体系的流程

培训是一个系统过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的制订、培训计划的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等流程。

2.培训体系的构建

2.1 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的目的是使干部职工的知识、技能、态度,甚至行为发生定向改进,从而确保他们能够按照预期的标准完成自己的工作。而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是科学地分析与鉴别干部职工目前在知识、技能及态度方面存在的差距,确保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相吻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培训目标。

培训基地成立专门的培训需求分析小组,成员由教务科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组成。根据培训学员所在岗位不同,培训需求分析按照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不大相同。培训需求分析小组主要采用面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等对培训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并通过以下三个途径确保培训需求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第一,与路局的培训组织部门及相关业务处室联系沟通,了解路局当前或今后对干部职工的培训意向。因为我国铁路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相结合的道路,路局从宏观上能够掌握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的变化情况,路局对哪个层次的人员需要培训和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都有统一的规划。因此,与上级部门的培训意向保持一致,我们的培训才不会偏离铁路发展的方向。

第二,与现场站段管理者联系沟通。站段管理者对职工的情况比较熟悉,了解职工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及新的作业方法的掌握和使用情况,清楚职工在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欠缺,知道什么样的培训才能使职工在现有的岗位上表现得更加出色,开发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发展要求。深入现场站段,还可以准确衡量培训学员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使培训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避免出现培训中素质高的学员“吃不饱”,素质低的学员“跟不上”的尴尬局面。

第三,与基层干部职工联系沟通。基层干部职工对自己工作中的疑难、障碍有切身感受,他们会提出工作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对培训内容提出各种要求。这样,我们在设置培训课程时就要权衡轻重,慎重取舍。培训课程应重在提升学员标准化作业、非正常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当然,职工不一定完全清楚自己不懂什么或在工作上缺少什么,以及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需要由站段管理者给予确认和补充,保证信息的准确与完整。

2.2 培训计划的制订

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关键是落实负责人和培训小组。基地成立以主管领导负责,由干培科和教务科牵头执行的培训小组,并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

2.2.1 制订培训计划的主要步骤

2.2.1.1 明确学员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及学习发展意愿。

2.2.1.2 结合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和新作业方法的变化情况及高速铁路的发展方向确定培训目标。

2.2.1.3 将培训目标与学员现状相对照,确定培训内容及要求。

2.2.1.4 初步拟定培训计划,上报审批,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2.2.1.5 执行过程中做好总结,如果根据培训效果又提出新的培训要求,就要修正培训计划。

2.2.2 制订培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培训计划的内容包括培训场所、培训时间、课程设置、课程大纲、培训教材、培训设备、培训教师、培训方法、考核方式等。

培训场所、培训时间、考核方式的安排要征求现场站段的意见,灵活机动。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工作经验和教学能力都应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培训需求。选择先进的培训方法,如路局提倡使用的案例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研讨式教学等,培训设备也应与之相匹配。

2.3 培训计划的实施

培训计划的实施是整个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它主要包括培训环境与设备准备,培训师资、课程与教材准备,设计培训课程,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以及培训的实施等过程。

在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重视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培训环境与设备的建设。

2.3.1 培训师资建设

培训师资的素质水平是培训成败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培训师资的建设应紧跟高速铁路的发展形势。即培训教师的知识水平应与铁路发展同步,培训教师的技能水平应与铁路现场同步,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应与现代培训要求同步。培训教师特别需要有调动气氛的能力和案例分析的能力,能够设计并运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最好有过专门的受训经历。

2.3.2 培训教材建设

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走了国外发达国家几十年的路,对现场涌现的大量高新技术,目前还没有合适的培训教材。所以,基地鼓励教师编写适应性培训教材、讲义或制作课件等,培训内容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来确定,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如知识培训强调“用什么学什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技能培训注重培养解决具体问题的技巧和能力;态度培训则侧重培养学员的大局意识以及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

2.3.3 培训的环境和设备建设

培训的环境和设备要满足培训方法的要求。例如,桌椅布置呈圆形,适合案例式教学;桌椅布置呈单一矩型桌,适合研讨式教学;桌椅布置呈开放的长方型,适合模拟演练式教学等。培训设备包括幻灯机、电脑、模型、录像机等。布置美观舒适的学习环境具有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如教室光线的明暗、通风及温度等都会影响到学员与教师的精神状态,好的学习环境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

2.4 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培训的目的是否真正实现,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才能准确判断培训的价值。培训结束后,基地成立评估小组,成员分别由教务科和干培科的管理人员、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他们因为参与了培训的实施过程,对评估结果感受最深,收获也最大。评估小组在与路局培训组织部门及相关业务处室、现场站段充分联系沟通的基础上,采用调查问卷法、资料收集法、观察法、面谈访问法等方法收集所需要的评估信息,并按照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次进行评估。

培训效果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效益和能力效益。

2.4.1 知识效益。知识效益分为以下两种

岗位业务知识:要求学员通过培训,必须掌握完成本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业务知识以及相关的铁路“四新”知识。

工作技能知识:包括完成本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方法、技能、技巧和技术;同时还包括岗位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技能。

2.4.2 能力效益。能力效益分为以下四种。

2.4.2.1 智力:主要指完成各工种岗位工作所需要的智力基础。

2.4.2.2 主动能力:侧重能否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索的能力,如善于分析问题并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等。

2.4.2.3 协调能力:主要看培训学员能否控制情绪,调整心态,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各类矛盾和冲突,能否妥善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团队之间的各种工作和人际关系。

2.4.2.4 技术能力:指各工种培训学员能运用工作技巧熟练地解决岗位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能力。

当然,培训学员的层次不同,评估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对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侧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对管理者的培训,则侧重决策技能、处理人际关系等技能的提升。评估小组会根据路局的要求、现场站段的意见和建议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多重比较,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归纳出实际应用价值,作为上级决策层作决策的依据。尤其是当培训结果与预期目标不符或存在差异时,培训小组会实事求是地查找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对培训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不仅使培训需求的确定更加准确,培训计划制订得更加切实可行,培训课程、教材、师资更加满足培训学员的需要,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相得益彰,还有利于对培训工作及时进行调整和纠偏,推动培训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因此,只有立足现场,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体系,才能满足高速铁路更高层次的培训要求,实现培训与铁路发展共生共荣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第7篇

1)铁路站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铁路单位通过招聘制度、选拔、培训、工作、报酬奖励形式,对所在的铁路站段内部的所有人力资源进行分配调用,使其满足铁路站段正常运营的规划,从而实现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对铁路站段中各个部门单位的需求计划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合理的招聘计划,再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学习机制、考核机制从而实现站点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因此,铁路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点:a.铁路站段人力资源管理是铁路部门运营发展和实现改革经营战略的关键,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企业竞争的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也就具有战略性。b.铁路站段人力资源管理的眼光应该从长远考虑。随着铁路跨越式的发展,铁路的人力资源管理,它更多地考虑如何引进高端的人才来适合铁路未来发展的需要,更有效的开发个人潜力,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激励的投入,要有更好的投资性的战略性眼光,更好的激励铁路人才的士气,为铁路未来的发展做出一个好的铺垫。c.铁路人力资源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铁路站段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将铁路所在单位或者是所在站段的员工,包括某些共同合作的外企人员整体考虑,制定出科学系统的人员分配政策,以此来达到完好利用人的最大创造力和潜力还达成铁路单位的既定目标以及增加铁路单位利益的目的。

2)做好当前铁路人事管理应该采取的措施,a.从整体大局上,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定时对目前铁路站段的人力资源总量和特点以及结构现状做出详细的分析。根据目前的组织结构和目标的情况,适当的调整人力结构资源的比例和配置,包括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干部结构。选择正确的培训方式,采用多元化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们的整体素质。实现目前铁路站段部门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好钢用在刀刃上”。b.从细节上,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在组织机构的划分和规划上,要敢于改革,提高铁路人事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使它能够发挥它最大的职能。及时招入高端人才,为职工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企业推荐等方式来招聘人才,及时安排一些年老的员工下岗,辞退一些“吃大锅饭”、贡献不大的员工。要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制度考核机制。奖金分配等要科学合理,在保证员工基本收入的前提下,利用奖励机制鼓舞员工发挥最大的能动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铁路人事管理创新的探索思路

1)铁路人事管理内容应该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科学化、结构化、系统化、合理化,是根据管理的内容以及工作的特点方式进行多层次的条理化的系统管理。根据员工的工龄、职称、部门等因素来分类,进行人事管理结构化,同时,由于有些工作可能会出现重叠和交叉,所以会形成交叉的网络结构。对人事管理进行结构化,有利于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方便工作的开展。

2)铁路人事管理程序制度化。随着铁路事业的发展,铁路人事管理程序制度化的口号已经提出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在很多铁路站段上,传统的管理方法依然是主体,制度还存在着不健全等问题。因此,铁路人事管理程序的制度化,已经是改革的需要。应该根据铁路站段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合适的管理程序,形成系统的工作体制,这样才能根据管理体制,形成好的工作作风。

3)保证铁路站段的专业化。就目前部门员工技术专业化而言,铁路站段的人事部门有些员工是非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他们的对实践知识了解较多,但是,却缺少先进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因为,要针对铁路站段的具体特点,采取对应的方案来提高铁路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

4)铁路人事管理部门应重新审视其管理内涵。当今社会,最宝贵的资源莫过于是人才资源。在铁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事部门的工作重心应该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开发人才资源方向调整,人事部门必须定位好管理的位置和内涵,更新传统观念。应该扭转视人才为成本的观念彻底扭转,转变为视人才为资源。在挖掘人才的过程中,既要善于发现他们的潜力,又要重视他们的综合素质,要做到以人才为本,合理配置。在人事管理上要使管理深度不再局限于管好现有人才,而是挖掘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使得他们不再被动反映,而是主动创造。此外,由于现阶段人才流动幅度较大,因此,必须对以往的员工培养培养方式进行改进,引进更加先进的调整策略,来满足现在人才流动的现状。人才战略应调整为“一稳定,二发展,三招募”,把有效稳定人才资源放在首要位置。要凭借工作的环境和事业的吸引力来留人,而不是鼠目寸光,简单的归结为经济待遇问题。要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氛围。建立一个完善的奖罚分明、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氛围。保证人才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

5)铁路站段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是以铁路站段运营效益、运输安全为出发点的。铁路站段上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由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振兴中国铁路事业的一大法宝。人才开发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着铁路事业的发展是否顺畅。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和分析各站段的人才需求和人才现状,然后根据各铁路站段的人力资源特征,来选拔优秀的铁路人才,只有这样,实际的选拔才能与需求相吻合,从而避免做无用功。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铁路人事管理必须要以铁路运输效益和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不断的总结和领悟,研究新的课题,开辟新的道路,才能够在人事管理的科学性上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校企合作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是559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3万人,与2001年的117万人相比,现在的毕业生人数是那时的5倍;陕西省2009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数28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近3万人。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很大。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轨道交通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2006年4月正式由铁路部门移交西安市政府管理,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几年来,在省教育厅领导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全面指导下,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开创了就业率、就业质量“双高”的局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签约率达75%,70%的毕业生在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和地方铁路就业,从事相关的技术工种,专业对口、行业对路,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在95%以上。多年来,学院在狠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手抓市场开发,推荐毕业生就业;一手抓订单,争取企业的前期用工计划,进行订单培养,做到“产销对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在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再一次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和压力下,我院正是因为多年来的订单培养,使得2009届2370名毕业生中已有1836人具有了专业对口、行业对路的就业去向,就业签约率达77.5%,更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地铁、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西延公司、上海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目前已确定了2010届毕业生达一千多人的七个轨道交通特色专业的订单培养计划。

1 依托行业开展“订单”培养,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市场调节下,如何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为毕业生联系用工单位,推荐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如何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能基本胜任其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我院早在2001年就开始探索和追求的就业工作目标。

2002年,仅有6名学生的“订单培养班” 拉开了我院订单培养模式促就业的序幕。中铁四局计划在我院订单培养6名“内燃机车乘务员”培养期一年。(随着铁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当时我院已取消了该专业)怎么办?人数这么少,开还是不开?如何开班?怎样授课?着实令我们为难。但是学院坚持职业院校办学,就是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毅然接下了这第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订单。从教学计划的编排,授课教师的调整,教学进程的安排等教学的全过程予以高度重视,不惜成本按要求培训,企业非常满意。之后,在他们的牵线搭桥引荐下,相继与中铁一局、中铁六局、神华集团神朔铁路公司、朔黄铁路公司等进行多年的长期友好的订单合作。从最初6人编制的订单班到目前规整的40~50人编制的订单班;从6名毕业生订单就业到目前的三分之二毕业生订单就业;从毕业前半年预订到现在的毕业前一年半预订;从一家用人单位订单到目前的几十家单位预订;从铁路工程局单一专业的订单到各铁路局、铁路工程局、城市地铁、地方铁路公司、社会其它行业的多专业订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就业模式已成为我院的就业主渠道。2008届68%的毕业生通过订单培养走上工作岗位,2009届毕业生2370人,已组建西安地铁、西安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北京铁路局等15家单位的8个专业的订单班 33个,共计1485人,该部分学生已经签订就业协议,正在进行订单培养。西安地铁、深圳地铁、西安铁路局等已相继开始预定201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实现了企业、学院、毕业生“三赢”。

2 提升订单培养的内涵,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良性循环

开辟了订单市场,如何良性的孕育和培养这一市场,是我们一直在研究、总结,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课题。

2.1 合理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为订单培养奠定基础:

经过几年与几十家企业的订单培养合作,我们总结出:对学院来说,订单越早越好,最好是入学就开始;但对用人单位来说,又是不现实的。那么,学业中期做订单,专业方向怎么定?课程如何设置?才能力保订单培养班的合理组建,确保培训质量。在争取企业订单上,将学院和企业具体情况兼顾考虑,并向用人单位建议,尽可能订单前移。目前,我们做到,订单培养合作企业在第3学期后期和第4学期前期明确订单,订单培养一年半完成。这样以来,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考虑既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又为订单培养做好铺垫,我们将所开设专业归整,分四大类:强电类、弱电类、工程类、管理类、每大类各专业学生一年半的课程设置基本相同或相近,第1、2学期全部是基础课程,3、4学期设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第5学期设专业课,第6学期实习、实训和预就业。当用人单位预定某一专业的学生时,可直接从对应大类的各专业学生中组成订单班。比如:铁道机车车辆、电气及自动化、供用电技术、机电技术都归强电类,当西安铁路局订单培养机车司机时,就可以从这一类的所有专业学生中选择,组成订单培养班,进行培养和就业。

2.2 优质的师资队伍为订单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

教学相长,名师出高徒。我院已建立了各专业订单培养教师人才数据库,人员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各企业或设计院技术部门骨干作为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比如:神朔铁路公司机务段总工王飞宽,西安铁路局机务段技术科高工陈永林等都是我们机车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西安第一设计院设计室的高工耿杰,西安地铁公司运输处高工张东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订单培养的特聘教师;第二部分是我院各专业的教学骨干。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师必须具备高级职称或“双师型”,具备一定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另一部分是聘请兄弟院校的资深教授或企业主管技术的高级领导为客座教授,为订单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指导,并对订单培养的学生进行学术讲座,全面提升订单培养质量。

2.3 校企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订单培养计划:

目标的实现要有明确计划的引导。每个订单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否则,教学培养和企业的实际要求就会有偏差,给企业的用人带来不利,给学校的教育培养质量带来不良反应,给学生的顺利上岗带来后患。例如:2003年,神华集团朔黄铁路公司机辆分公司首次在我校订单培养60名电力机车乘务员,培养期8个月,学院对此非常重视,调整机车教研室的得力干将从事教学,安排实训基地的能工巧匠指导学生的实训演练,应聘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也很优秀,从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历时8个月的辛勤培养,结果由朔黄铁路公司来定夺,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公司组织人员出题、阅卷和进行实践技能考核,考核结果出人意料,很不理想,原因是题出的太“简单”,太实际和实用。这样,将会有23人因考核不合格而不予接收,对他们来说,面临毕业,不仅仅是失去这一次就业机会。怎么办?学院与朔黄铁路公司经过反复协商争取,23人继续培养,2个月后再次接受公司考核。此次订单培养的结果正是由于缺乏经验,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培养,缺乏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教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企业要求掌握的,我们认为了解就行;企业认为只需了解的,我们却花费大量的精力要求学生掌握,重心偏离,导致培养的结果脱轨。此事件也为我院后期的订单培养总结了教训,积累了经验。我们在制定培养大纲、培养计划中,由用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专业教师依据企业要求,设备类型等共同参与制定,即便同一个专业,用人单位不同,要求不一样,侧重点也不一样,企业技术人员监管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就业“零过渡”,工作上手快,成为企业欢迎的“优质品”。就业后在高手如林的特大型企业神华集团公司技能比武中获得检修组第一名的贺强,接触网组第一名的孙历程,乘务组第一名的郑同江等都是经过学校培训的,公司鉴于他们的母校对人才培养的突出贡献,特发贺电致谢,感谢有我们为企业培养了这样多的好人才。

2.4 合理的选用教材,为订单培养的实施提供保障:

订单培养选用教材通常是经校企双方相互沟通交流,本着与企业实际相符或相近的原则,合理选用。比如:我们在给广州地铁公司做铁道运输专业的订单培养时,除部分教材的部分内容选用正常学生班所用教材外,大部分则是用广州地铁公司给我们电传的公司内部技术资料的内容作为培养教材。一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对口、对路,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院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

2.5 丰富的校企资源共享,为订单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我院已于郑州铁路局、西安铁路局签订合作协议,与西安地铁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将西安地铁作为我院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我院作为西安地铁的人才储备基地并挂牌,以我院牵头的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也已完成。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我院每年投入资金上千万元,用于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1400平方米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训中心即将建成,投入使用,为订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演练创造了优质的条件。订单培养学生的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在学院完成,专业技能演练和部分实作在企业进行。校企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例如:郑州铁路局的电力机车乘务员订单培养时,由学院专业教师和郑州局的有关技术人员完成学生的理论教学,在学院实验室完成基础实验和机车的模拟驾驶操作,在郑州铁路局各机务段,由专门的机车司机师傅指导,带学生上车,随同司机师傅一起上班,完成机车驾驶的实操训练,学生到单位后,很快就能独立上岗。有的不到一年就考上了副司机,月收入达2000~3000元。

2.6 严谨的考核机制,是订单培养的试金石:

订单培养的结果如何?企业、学生和学院十分关注。随着订单的增加,考核、服务和评鉴工作也在逐步完善。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各系、企业人力资源部、用人单位的技术部门人员共同组成考评组,对订单培养情况进行中期督查,终期考核,跟踪服务。通常情况下,理论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出题、阅卷;基本技能考核由用人单位组织在学院实训演练基地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由国家的专门机构组织考核并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技能证书。比如:铁路专业的技能考核,由西安铁路局组织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作考核,考核合格者,可获取该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订单培养的学生,上述各项考核均合格,方能正式接收并上岗。

2.7 校企联合给予政策的支持,为订单培养的全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切实提高订单培养的质量,学院鼓励和选拔双师型教师承担订单培养的教学任务,其课时津贴高于普遍班级代课教师课时津贴的40%;除此之外,还设培训质量奖,质量奖占课时津贴的20%。有的单位设立奖学金、支付专业培训费、给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并主动要求和学校签订长期用人协议。

3 引进企业文化,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订单培养的学生是有着“准”目标的群体,如何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企业人精神,培养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融入企业的能力,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并尝试这一些方法:

3.1 适时引入企业文化。

比如:我们在和神朔铁路公司作订单培养时,公司的期刊《神朔铁路》定期邮寄给学校,发放到培训学生手中,从期刊中可以了解到企业文化,企业的发展动向等,同时,培训班学生也可以向公司期刊投稿并发表,这种校企文化的交融,给学生带来鼓舞和震撼,使学生尽早了解企业,尽快融入企业。

3.2 按照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管理:

在订单培养中,我们承诺:为企业服务是我们的培养宗旨,企业的要求就是我们的目标。任何用户、提出再小的用人要求,我们也想办法满足。比如:广州地铁订单培养班,要求学生要会简单的粤语,我们就请了一位广东人做学生的辅导员,对学生的粤语进行训练,真正做到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

多年来高质量的订单培养,良好的就业率、就业质量为我们赢得了社会声誉,学院已经呈现“出口旺,进口畅,”的良好发展态势。随着国家2万亿元铁路建设资金的投入,铁路建设的大发展,将会为我们这类轨道专业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新的挑战,我们争取将“订单培养”做成“定向培养”,让更多的企业满意,让更多的学生称心,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西安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N].三泰都市报,2008-11-20

[2] 唐爱华. 高职高专学生要围绕“四会”全面发展[J]. 甘肃农业 , 2006 (12)

[3] 潘祖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