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品社教学论文

品社教学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品社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品社教学论文

第1篇

1.多种学科交叉,综合性学科。

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理工农相结合、多种学科交叉的应用型学科,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的知识基础是建立在生物化学、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的实践综合性课程。主要介绍了畜产品(肉品、乳品、蛋品及毛皮等)原料组成与化学性质、功能特性与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畜产品加工原理,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管理及控制手段,能够使用常用的仪器设备,了解工厂设计、车间布局等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好畜产品加工学尤为重要。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畜产品加工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教学。因此,加大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是非常重要的。在原有的畜产品加工实验中,主要包括了各类畜产食品制作的工艺性内容,如西式火腿、烤鸡、牛肉干的制作等;还有对原料的新鲜度检查、品质评定、理化性质检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能力的培养。除了开展综合性实验外,为了进一步深化和巩固学生对畜产品加工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的认识,学院还会与地方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相联合,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从而使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呼应,将产学研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到锻炼,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的目的

畜产品加工学研究范围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因此,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的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资源,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1.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与传统单一的网络课件相比,网络课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体系等整合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中,它并不是单独显示某一章节的课件内容,而是系统的、一体化的展现出畜产品加工学的基本骨架以及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全面的了解课程重点、难点和教学进程。从而有组织、有目的的学习畜产品加工学庞大的知识量,提升网络课程质量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个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课程建设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特点和学习动机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学习主动性。而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变为顾问和教练,如讨论交流、在线答疑、组卷测试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丰富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特征,获得良好的呈现效果,使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内容表现方面,应尽量采用文字说明、背景资料支持、图文并茂的课件、重点难点内容动画表现以及视频播放相结合方式。如在学习胴体的分割和肌肉组织特性时,就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学录像和视频的使用,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原料从屠宰到加工的生产全过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使知识点的表达更生动有趣,引起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也是提高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

三、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重点

根据畜产品加工学的课程特色和网络课程建设目的,将重点放在合理的课程设计和丰富的资料整理两个方面。1.在整个畜产品加工课程设计方面,除了要有必备的课程基本资料(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课程习题、教学参考书等)外,还应该包含讨论、案例分析、章节测试、提问交流等师生互动环节。如学生看完一部分相对完整、独立的课件、视频、图片内容后,归纳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分析问题,发表见解,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发挥想象;并且结合视频内容,以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根据各小组参与程度和结果的不同给出一定的评分,用成绩督促小组成员的合作积极性;课后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安排网上习题,布置作业,网上批改的方式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收集和整理与畜产品加工学相关的知识素材,收集动物品种、饲养管理、原料生产、产品加工、机械设备有关专业图片,将传统的文字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充实完善,增加丰富多彩,使课件内容更加清晰、精美、生动并富有吸引力,启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此同时,收集肉、乳品加工有关专业视频,如动物屠宰工艺,胴体检疫、分割加工,主要肉、乳制品的加工技术等,方便学生上网观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四、畜产品加工学网络教学建设效果

我学院畜产品加工学课程,通过教学团队多年的努力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效果不断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教师水平均为硕士以上学历,师资力量雄厚,尤其是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作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自担任该课程的讲授及实验教学工作以来,积累了大量的授课经验,参与了相关教材编写。同时利用许多进修学习的机会收集了该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料,在备课过程中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开辟了畜产品加工学网络课程,为学生们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资源,开放式教学不仅方便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水平,也为许多非食品专业学生扩充知识面,不断充实自己提供了机会。在教学过程中,畜产品加工学教师团队根据课程特色,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尤其是在实训课内容的安排上,既安排验证课堂基本理论的一些常用简易实验,如肉类新鲜度测定、原料乳新鲜度检测与掺假试验等;还安排了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的一些基本工艺实验,如肉类腌制、干制、烤制工艺,消毒乳加工、乳的分离、酸乳和乳粉加工技术等。实训结束之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课程实结,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各自的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讨论。除此之外,还为学生安排了深入企业的见习机会,让学生们直观的了解畜产品加工的生产过程,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今后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

五、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发展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平度第二中学(简称“平度二中”)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区位和生源均不占优势,这样的学校怎么发展?我们的回答是靠文化。通过文化培育自己的软实力,照样可以使一所农村高中绽放出别样的绚丽。

一、育人文化:让教育回归根本

学校文化提供学校发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领作用。农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与自己目标文化的错位有一定关系。我们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定位的:“做平民的、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兼顾特长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顾升学率。”有了正确的目标文化,就不再焦灼,也无须自卑,反倒生出一种悠然的达观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学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3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建构研究;核心问题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成为最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之一,同时也可以提高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而且这门课程是从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实现社会性的发展,保证了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可以说,品德与社会是对传统德育的重构。

一、对课堂教学生活进行重建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课程教育也开始将学生置于一个理性与封闭的空间中。这样也就造成了课堂教育失去了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关注,也难以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其中。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任务上说,注重知识等方面的传授,而从教育的层面上说,就是要让学生可以快速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从而学习做人。因此,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等方面出发,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从生活化的层面出发

保证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学组织的重要理念之一,其中也就包含了对课堂生活的重建。首先,要创建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生活体验。其次,营造出良好的心理状态,呵护好学生的学习心态,保证师生心态上的自由与开放。最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准备足够的想象与思维空间。

(二)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

对于德育来说,就是要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也可以说,道德教育就是一种生活。在品德培养中,一直遵循着生活上的逻辑,加之品德与自然、生活以及劳动等方面的综合也就意味着品德与生活存在内在联系。让课堂回归到生活中去,也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课程。

二、教学范式上的自主

从课程的特征上说,品德与社会教学就要从实现学生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层面出发。因此,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实施就要坚持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动机,同时还要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其中,实现主动发展。但是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现阶段还是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泛化的现象,虽然学生进行了热热闹闹的学习,但是确实教师在掌控,这样也就使得学生的自主发挥空间不足,学生的自主活动价值也不大。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想要实现真正的自主活动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权利,激发学生的自主活动动机,创建出科学有效的活动方式。且从实际上说,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活动时间就是要给学生自,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支配。

三、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对于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来说,其主要价值就是要向着有生命的课堂转变。因此,想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就要做好教学工作,自己也要全身心地参与其中。首先,要树立整体教学的观念。从实际上来说,整体教学是针对断裂性的、分割为部分的教学来说的,且对于这种整体教学意识来说,可以让学生置身于学习中,在课堂中也可以得到自身发展的信心。其次,要培养人文意识。教师要避免从科学理性的角度考查品德与社会教学,这样很容易失去学生对自然生命的关注。所以在实际中就要不断融入更多的人文情怀,让学生进入到情感化的空间中去。

四、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创生

对于课程资源来说,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说,注重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就要不断开发与利用好课程资源。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是极为广泛的与多样的,所以教师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充实教学资源。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冲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社会,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好校内与校外资源。对于教学内容来说,就可以从书本上出发,融入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上。只有保证了充足的课程教学资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所以在实际中教师就要不断深入挖掘出教学资源,利用好资源,以此获得不同程度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明确的是确保课程对生活的依赖,而这也就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不断完善生活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开展好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