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2: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第1篇

首先,本次期末考试生物一本线为83分,咱班有两名同学达一本线,分别是张侨同学和王梓隆同学;本次考试试卷难度为0.64,与期中考试0.68相比要难一些,一部分同学的成绩与期中考试相比有很大进步,进步最大的是尹雪莹同学,与期中考试相比,生物成绩提高18分,与一本线相差两分;胡馨月同学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生物成绩连续提高9分,耿建乔同学提高8分,张侨同学提高3分,于洋同学和吴悦航同学提高2分,陶达同学提高1分。

其次,本学期一轮已经复习到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这一部分是高考必考的内容,同学们假期可以合理规划时间,建议基础知识不牢的同学将这一部分的教材再研读一遍,熟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以及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开学后再进行这一部分的综合复习,大家才能跟得上,学的透。

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部分同学们是在家里通过网课学习的,这一本分内容建议大家尽量能自己将分裂过程绘画出来,这样才能熟知每一环节染色体的行为和细胞的变化特点;通过复习发现,同学们基因的表达具体过程掌握的不好,建议大家利用假期时间研读教材,熟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为高三上学期的一轮复习做好铺垫。

第2篇

目的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护理脱节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对PBL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2级A班41名学生和B班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进行授课,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和实施效果分析评价。结果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79.5%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让自己受益匪浅,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

儿科护理;PBL教学法;效果评价;优化建议

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用于医学领域,八十年代在北美获得快速发展,九十年代传入欧洲,我国于1986年由上海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最先引入,九十年后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得到逐步应用推广[1]。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2]。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PBL教学法摒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就解放出来,在以“先问题,后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培养将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医学教学领域中最广为诟病的问题莫过于教学与临床脱节,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其护理对象婴幼儿生理特点、疾病临床表现等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所交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衔接。以我校2012级两个班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对比分析,研究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笔者所带2012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41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39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法。由于两个班级为同一届学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因此,授课老师和学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A班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采用PBL法教学法,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整体教学思路:每次课课前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行准备———课堂分组讨论(老师主持引导)———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老师总结。PBL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汇报解答。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当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课堂结束前,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本节课所学重点和难点。

1.2.2评价方法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评价: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主观题主要涉及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2)PBL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对B班发放PBL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39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期末考试成绩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27,P=0.036),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对照班和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对比结果见表1。

2.2实验班对PBL教学法评价结果从回收的39份卷调查来看,79.5%以上的学生对PBL教学法提出了肯定意见,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异不大,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实验班平均成绩略优于对照班。但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成绩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对照班考试成绩充分反映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的学生通过课堂听课,课后认真复习,考试成绩较为突出,而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而实验班考试成绩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显著提升,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平时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成绩。

3.2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从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法予以肯定,他们认为PBL教学法在提高个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应对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3.2.1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参与的主体,大家通过沟通、讨论、分析、总结,共同将本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有利于他们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医学问题[3]。

3.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以及课堂讨论,针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人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认识也不一致,因此,通过辩论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PBL教学法充分强调团队协作,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别人的长处,而且,通过这种集体活动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同事,也能够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4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音像资料等多种不同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PBL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1师资不足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掌握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4]。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每个学校护理教研组内部应经常召开经验交流研讨会,相互交流总结经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2教材缺乏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还处于创新和摸索阶段,尚无统一的参考教材。为了提高为了充分发挥PBL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应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需要教研组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由教研组分头收集整理临床病例,并通过多次讨论确定最终教学计划。临床病例不仅要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且,在问题选择上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3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建议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课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开展小组内沟通交流,针对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资料查询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主动性培养上应在成绩考核上予以引导,比如,以后应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或成员在平时成绩上给与奖励。此外,教师应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将此纳入平时成绩的考评。

5小结

PBL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的弊端,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由于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在师资力量、教材、授课经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配合,逐步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芳丽,自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41.

[2]梁萍,康敏.PBL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49-251.

[3]游咏,桂庆军,涂玉林.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8):88-89.

第3篇

[关键词]病例讨论法;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较强的学科。过去,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多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方式固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由于学生是被动地接受,因此无法较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近年来,病例讨论法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病例讨论法注重对学科的特异性概念进行阐述,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等[1]。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讨病例讨论法在提升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达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设为比照组,将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的76名学生设为试验组。在比照组中,有男49名,女27名;其年龄为22~25岁,平均年龄为(24.3±11.2)岁。在试验组中,有男50名,女26名;其年龄为22~26岁,平均年龄为(23.9±12.1)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比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法进行教学,方法是:采用大班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采用传统教材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课堂授课,学生以听课为主。对试验组学生采用病例讨论法进行教学,具体的方法是:1)设疑。在对学生进行授课前,教师应首先选取较为典型的病例资料,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应有学生10~12名),让他们对病历资料进行讨论。之后让学生总结讨论的结果,并拟写发言提纲,提纲的基本内容应涉及病理诊断、诊断的依据、症状和体征等相关内容。2)讨论。教师要对课堂讨论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学生充分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意义。教师要对病历资料中的疑点和难点进行介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分组讨论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展示其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以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积累程度。3)陈述和点评。教师要注意调动课堂的氛围,并对讨论的进程予以控制。在分组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让每组选出一位代表陈述该组的讨论结果。在学生陈述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知倾听,不要打断或驳斥学生。在学生陈述结束后,教师要逐一对每组学生代表的发言进行点评。对正确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于错误的观点或结论应指出其错在哪里,然后鼓励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和发言。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将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分为优、良、可、差四个等级。优:考试成绩>90分。良:考试成绩为80~90分。可:考试成绩为60~79分。差:考试成绩低于60分。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此调查问卷将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总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优良率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为94.74%,比照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为81.58%。试验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的优良率高于比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满意度的比较

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为96.05%,比照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为80.26%。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总满意率高于比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例讨论法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外,此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对具体的病例资料进行讨论,可对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2]。在进行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而可最大程度地展示其才华和能力[3]。有学者曾用病例讨论法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结果发现,90%以上的学生都对病例讨论法印象深刻,并指出其已挣脱了死记硬背的牢笼。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采用病例讨论法对76名学生进行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与蒋赞利等[4]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综上所述,将病例讨论法应用到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中,能有效地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洪常青.病例讨论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6-57

[2]孙瑞红,李芳.案例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370-372.

[3]高志伟,倪耀辉.病例讨论式教学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2386-2387.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公共英语 学习策略

一、前言

目前,我国外语界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对象更多的是关注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对高职学生很少有人问津。然而,我们在教学中观察到,不少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许多学生学习英语多年,但收效甚微。如何提高我院公共英语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地掌握英语技能,这是我院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能详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真实想法,有的放矢,笔者拟通过对我院学生英语学习观念和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并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透视学生的学习策略。二是反思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设计

1.有关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设计

依据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对英语学习策略具体内容的要求,结合本学院05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卷调查(见表1)。本次问卷调查设计了六个方面的英语学习策略:一是记忆策略,二是认知策略,三是补偿策略,四是后认知策略,五是情意策略,六是社会策略。共包含41个观测点。

2.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05级各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19份。

3.英语学习策略对成绩影响的分析

(1)操作方法。根据收回有效问卷419份,按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我们称之为“校内A级”考试)成绩和第三学期一次性全国A级考试成绩进行分组统计。其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按照良好(80分以上)、中等(79-60分)、不及格三档进行分组统计,一次全国A级考试成绩按照及格、不及格两档进行分组统计。

(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数理统计中列联表的独立性χ2检验方法。其中置信度为90%,临界值为χ2(0.10;8)=13.36和χ2(0.10;4)=7.78。大学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统计计算表(期末考试分析)和大学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统计计算表(A级成绩分析)。

(3)针对问卷中的六个方面41个观测点统计计算和分析结果。

三、调查结果和分析

1.记忆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我们不妨以观测点5.我运用相类似的发音记忆英文生字来分析,统计计算结果显示对A级考试和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都有显著影响,这一点说明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语音学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用正确发音、辨音的方法记忆单词,这种记忆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达到记忆单词的目的,而且还能使学生达到正确朗读单词,正确判断单词,为听懂单词与句子奠定良好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1和6这两个观测点,我们清楚地看到1和6这两个观测点都是与记忆单词有关的学习策略,统计计算结果却显示学习成绩和该策略没有显著影响。从这一结果我们来分析,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虽然常常使用此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新单词,却忽视指导学生在记忆新单词过程中,怎样充分利用他们手边的工具书或电子字典,来实现新老单词联想记忆,由于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忽视,我们未能使他们达到在巩固旧单词的同时,牢固记忆新单词的目的。反躬自省,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还需更准确地把握和实施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富有生命力。

2.认知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我们还可以从13,19,20观测点来分析。客观地讲,观测点13.尝试以英语交谈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无显著影响,这主要是教师都忽略了问题。观测点19.在英语会话或阅读英文时我避免逐字翻译,统计计算结果显示对A级考试有显著影响,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无显著影响,这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环节,学生也比较重视A级考试,平时他们注意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自主地训练,另外与有些学生母语掌握的熟练有密切关系。观测点20.我将我所听到的和读到的英文作成摘要笔记。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无显著影响,这点老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会有统一要求的,学生也很认真做,但是课余时间不重视阅读笔记,说明温故知新这一环节有漏洞。我们现在认真分析自身,其目的就是为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弥补我们过去漏洞,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补偿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本策略计算结果大部分显示对A级考试或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有显著影响,说明老师和学生都注重这一点。说明老师和学生都注重这一点,也说明了“教与学”在我们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4.后认知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我们重点来分析27.我试着找出如何学好英语的方式。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对A级考试没有显著影响,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有显著影响,这一点说明平时每一个学生愿意找出符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式,也愿意把符合自己学习英语的方式应用到实际中,为什么期末考试成绩与观测点27有显著影响,而A级考试没有显著影响呢?这个问题也很容易回答,那就是因为期末考试这一教学环节对他们并不陌生,他们熟悉教材内容和考试形式,能自如地应用自我的方式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相反,A级考试他们从未尝试过,他们的畏惧感和陌生感使其不能自如地应用其自我的方式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今后,我们准备利用课余时间按照A级考试模式,给学生提供热身的机会,实现熟能生巧。

表65.情意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总体上讲学生在这部分策略上认识不足,反映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我们在这个环节中重点来分析观测点33.即使畏惧犯错,我仍会鼓励自己说英语,观测点34.每当我的英语表现良好,我会奖励自己。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对A级考试和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点说明平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反思自己每天或每个阶段学习过程中的劣势和优势所在,没有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我的习惯。我们通过分析是为了从我们教学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养成分析自我的习惯,培养自身的调节与控制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的目标。

6.社会策略对比分析结果

这个策略是我们实施学习策略中最后一个。现重点来分析一下观测点36.假如在英语会话中,我有听不懂的地方,我会要求对方说慢一点或重说一遍,观测点40.我用英文提问。这两个观测点都和英语的“听”、“说”有关,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对A级考试和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存在认识的问题,他们主要考虑A级考试题型没有涉及此项内容,另外有些学生有怕说错的心态,所以他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不主动参与到教学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来,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确忽视把大学英语课程“说”作为每节课的重点。观测点39.我会发问以澄清及证实英文上的问题。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对A级考试和对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点说明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善于思考自己应怎样主动解决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善于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更不善于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共同探讨找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的办法。因此,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应加强指导学生怎样主动将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他人交流,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最后我们分析一下观测点38.我会向讲英文的人请求帮助。统计计算结果都显示对A级考试成绩和对校内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结果有明显的影响,这不仅说明了大部分学生的确有学好英语的愿望,更说明学生有能力成功的主动的通过向讲英语的人请求帮助,获得提高成绩的捷径方法。这一观测点有显著影响,充分肯定了课堂教学思路对学生的重大指导作用。

四、结语

从上面的调查研究得知,有些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频率不高,还有些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效率不高;同时也反应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不仅有忽视学习策略培养的现象,而且还有忽略学习策略与教学模式真正融为一体的现象。笔者透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反思教师的教学模式是为了在今后教学环节中,有目的渗透学生的学习策略常规应用意识和有目的注重不断完善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及课堂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克服已形成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策略;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学习策略意识并实施相应的训练。通过学习策略的这一调查研究,了解高职优秀学生的一般学习特点,并力图寻找出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往往易被忽视的问题,从中筛选出带有普遍规律的方法和建议,并用这些方法和建议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新的教学周期中改进教与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教学改革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人才,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起检验、反馈作用。抓住学习效果评价环节的改革和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改革和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好的评价模式应该是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的。为此,在教学改革中,必须对现行的评价模式深入研究,找到问题所在,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评价模式,推动高校的教育发展。

一、现行的“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1.现行评价模式的构成

根据调研发现,“信息理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普遍存在单一的问题,即使有的学校增加了实验环节,但是不少实验报告存在模仿甚至抄袭现象,不能较好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实验成效。虽然课程设计形式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太适合理论性很强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这门课程,该课程学习效果普遍的评价模式,如图1所示。

从图1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可以看出,每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通常总成绩为100分),而总成绩一般由平均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通常平时成绩占2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一般又由学生到课率和平时作业构成,通常两者各自占总成绩的10%。

2.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图1可知,现行的评价模式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的评价手段和尺度,再辅以到课率以及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补充手段,长期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模式越来越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下面从评价模式的各个构成部分分析现有评价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由到课率引起的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开始强调学生的到课率,要求任课教师狠抓学生的出勤,班主任督促学生上课,任课教师勤点名。笔者以为这种做法使得当代大学生总处在管制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且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有甚者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违背了该项成绩的初衷——督促学生学习,培养学习风气。

(2)由平时作业引起的问题。平时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养成平时学习的习惯,但实践证明由于抄袭现象严重,根本无法达到目的。同时由于分不清谁抄袭导致无法对平时作业进行公平的评价,从而影响这项成绩的可信度。

(3)由期末考试引起的问题。高校里,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衡量的最主要杠杆是每门课程的期末最终成绩,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也主要是依赖这个来实现。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学生们发现期末考试成绩占绝对重要地位,并且评价尺度就是通过期末的一次考试,致使很多学生都是在考前备战,临时抱佛脚,考完就忘,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使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再者,为了得到这项成绩,致使学生养成平时懒惰、期末突击、答疑套题、考试作弊的不良风气,使得这项成绩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偏离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目的。

总之,现有的评价模式把期末考试成绩看成是能力的外在表现,导致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无法进一步发挥其反馈、激励作用。为此,本文在多年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理论与基础”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以期改变目前的状况。

二、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

1.新评价模式的构成

本文提出的新的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模式如图2所示。

图2所示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表明: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好坏由该课程的总成绩决定,而总成绩由以下四部分构成:①阶段测试成绩;②平时作业成绩;③说与思成绩;④期末考试成绩。具体的构成比例由课程的结构决定。在“信息理论基础”课程中,根据该课程的性质以及相关内容在课程中的地位设置测试的次数和成绩分布。考虑到信息的度量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后续的章节完全是建立在信息能够度量的基础之上,为此本章进行一次测试,成绩为10分;信源与信道的基本理论是解决通信系统中信息传输问题的基础,为此这部分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是解决通信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的关键,设置一次测试,成绩为5分。在每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安排测试,主要测试学生对概念和细节的掌握情况。平时作业从侧面反映一个人的学习态度,但是又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为此该部分成绩根据作业的次数定为5分。期末考试成绩为70分,且主要是测试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题型设置时一定为综合题型,一般为闭卷考试。说与思部分的成绩为10分,它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该课程的总成绩不得超过100分。

2.新评价模式的优点

新的评价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阶段测试注重了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每部分学完则测试一次,要想得到该章的成绩,临时突击的做法失去了作用,平时必须学习,否则该章无法通过,影响总成绩。

(2)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平时必须重视每一节课,不能随意缺课或不认真听讲,否则无法通过本课程,对学生逃课现象有了有效的约束,同时也维护了课堂纪律。由于分数比较分散,学生某次考试受挫,不会失去信心,后面的章节再努力可以补回来的,有效地维护了学生的自信心。

(3)期末考试是总结性评价考试,是综合性评价手段,能够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高校课程学习的目的是要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期末考试题型设置符合这个原则。

(4)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符合培养人才的原则,最基本的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并且学会如何着手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5)期末考试题型设置可以有效解决到课率和课堂纪律的问题。“信息理论基础”课程若干年的实践表明:对于综合题型(实际也是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题目),学生完全靠自己自学根本无法解决。

(6)说与思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以及畅谈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而构成。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或者能够畅谈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证明该生思考了,对课程有收获,则给予加分,这样如果测试成绩不理想,则可以由这部分成绩来弥补,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总分不超过100分。同时通过说与思的方式,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7)在新的评价模式下,学生随时学习的习惯逐步形成,考试容易通过,不再有作弊的动机,作弊现象会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总之,新的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模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加大了平时成绩的比重,考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因素,结合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发挥其评价、促教促学功能,真正达到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且多年的上述评价模式的实施,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及细节的掌握基本都在平时完成了,再加上一定的综合试题的练习,期末考试时突击复习、套题现象大量减少,平时问问题的同学增加了,不及格现象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新评价模式实施的保障

第6篇

【关键词】考核方式改革 人才培养 动手能力

《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信息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使同学们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对《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当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必要性

期末笔试的成绩比重很大,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末的成绩占到80%,期末决定了学生是否及格。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临近考试采用突击学习的方式,考试虽然及格了,可是考试后没多长时间基本都忘了。为了平时成绩得高分,同学之间抄袭作业的情况很常见,破环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结合目前考核体系对于本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对现行考核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调整的原则是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改革的目的是要正确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二、考试改革的方法

重视学习过程,增加期中考试。采用过程化考核思想,避免学生突击学习,增加期中考试。用8周左右的时间学习完数组之后进行一次期中考试。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程序设计语言。期中成绩占总成绩的30%。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避免期末考试成绩“一锤定音”。数据结构中的树和图连同查找和排序内容是期末考试的重点。为了避免遗忘线性结构的内容,期末考试也要涉及期中的相应知识点。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40%。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加上机实践考核。上机实践采用阶段式的考核方式。为了避免学生的抄袭,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上机考核的内容不做统一规定。学生至少完成两个题目,一个是线性结构插入h除等操作;另一个是非线性结构和排序中选出一个题目。两个题目分别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之前考核完毕,考核的重点是看学生对程序的理解、上机熟练操作的程度以及答辩情况。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后续课程的延伸,对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色,勇于创新的学生给予加分的奖励。实践题目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3%,奖励加分占2%。

降低平时成绩。现行的考核体系中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偏高。平时成绩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学生理论课的课堂表现,包括出勤。从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出勤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

三、考核的结果分析

考核结果的分析主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横向是指不同年级的同一门课程(10级和11级对比);纵向是指同年级学生的两门课程(11级的计算机方向专业课程只开设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横向对比的结果表明同一门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的掌握情况,纵向对比的结果显示出来的是学生的基础和对后续课程的影响。

本次考核的主要对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系11级学生共78人,《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成绩分布如下:

单独的成绩很难说明问题,下面从横、纵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11级和10级学生成绩分析如下表:

纵向对比:从信息11级《数据结与算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成绩分析可以看出11级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掌握情况不好,从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以及最低分中都能体现出来,先行课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后续课程。

横向对比:从数据表中可以看出11级的成绩最高分和最低分要比10级好,两个年级及格率的差距很小。11级的不及格率是10级的1倍,平均分差了9分,得出的结论是11级学生的基础差很多。

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11级学生学习先行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情况不好。11级《数据结构与算法》不及格率比10级低0.74%,平均分低0.71,但优秀率高3.43%,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80分缩小到62分。就11级学生《数据结构与算法》和先行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成绩对比来说,最低分和最高分的差距由92分缩小到62分,及格率提高23.65%,平均分提高16.49分,优秀率提高3.95%。从成绩上可以看出11级的学生整体成绩有所提高。也就是说明本次的课程考核改革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四、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第7篇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目前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普遍具有以下特征:首先,考试功能实现不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生成绩构成单一,期末一次考试成为结论性评价。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测与评价。其次,考试形式单一。数学考试大多以笔试闭卷为止,题目多是套用公式的成题。另外,考试的反馈功能没有得到发挥。课程结业考试后即面临学生放假,考试信息缺乏反馈,学生无法了解自己对课程的掌握情况。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少于测评,与教师缺乏沟通。针对以上问题,2013年,在学校教务部门的安排下,东北林业大学首先启动了考试方法改革的工作。高等数学A课程作为第一批试点课程,全程参加了4+1模式的试点工作:学生每学期参加4次阶段考核和一次期末考核,学期高等数学A结业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10%,4次阶段成绩分别占15%,期末成绩占30%。经过统计评估,该考试方法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2014年起,大学数学系列课程:高等数学A,B,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全部参加了考试方法改革工作。在考试方法改革方面,按照学校与学院的要求,32、40及48学时的课程,采用1+1模式(1次阶段考试+1次期末考试),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4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50%;48-80学时(不含80学时),采用2+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5%,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80学时(含80学时)以上,采用3+1模式,每次阶段考试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20%,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不超过40%。同时也要求根据课程特点,考试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除了闭卷考试外,对于作业成绩、随堂测试等的评分,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命题过程中,教研室对考试命题严格把关,命题、审题教师认真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命题任务,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试题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覆盖面广,难易程度合适,考试成绩分布合理,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试卷效度和区分度。考试有监考记录,试卷有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评判试卷,并按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计算比例给出总评分数。教师非常重视考试总结,对试卷的内容、考生的成绩分布以及试卷的效度、覆盖率、难度、区分度等指标都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试卷存在的问题和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为教学工作的改进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这些都写入试卷分析中。试卷分析表、监考记录表、评分标准等见归档试卷。实践证明,考试方法改革起到了督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的反馈作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每次阶段考试成绩和试卷的分析,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有目的改进教学工作,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通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模式,把通识教育渗透到教学实践中,探索融知识、素质、能力在内的综合性的水平考核模式是当代数学课程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对于数学课程教学的探讨越来越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即学生拥有数学思维,具有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当今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改革考试模式无疑是最直接的方法。文章只是抛砖引玉,针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改良和革新,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知识型人才。

作者:张春蕊 郑宝东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理学院数学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

参考文献

[1]张冲.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他山之石———评哈佛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本科通识课程体系之争[J].复旦教育论坛,2011(1):43-46.

[2]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0):65-69.

[3]张春蕊,臧睿,王文龙.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方法总结[A].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244-246.

第8篇

[关键词]药物合成反应 分析 难度 区分度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150-02

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是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评价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及水平,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存在问题的重要方法, 可以用来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药物合成反应是我院药学专业2012年新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我们通过评价该试卷和考试成绩,能获得一些反馈信息,以此来评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劣,就可以知道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薄弱环节,以便促进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对我校2012年级的药学本科药物合成反应期末考试的试卷做了评价与分析,以期为以后改进药物合成反应专业教学手段提供可以参考的数据。

一、材料与方法

本次试卷总计100分,共包括了5大类题型,内含40道题目(其中,有35道属于客观题,分值为55分),包括:1.选择题(15题,15分);2.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10题,20分);3.写出下列反应的条件(10题,20分);4.简答题(3题,25分);5.写出下列反应机理(2题,20分)。各个题型占据的比例如表1所示。我们依照提前设定的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来评判试卷。主观题则由别的教师复查,以便尽可能减少阅卷的人为误差。采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为:利用电脑输入各学生的总成绩与每题的答题状况,用Excel 2007和SPSS for Window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数据和统计分析,成绩正态性检验,计算标准差、难度及区分度。

表1 药物合成反应试卷题型分布

二、结果

(一)考试成绩评价

1.成绩整体概况:试卷总分100分,平均分数:75.4分,其标准差是14.6分,最高成绩97.5分,最低成绩27分。其中7个人属于60分及格线以下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5.8%。考试成绩分布参见图1。

图1 药物合成反应考试成绩分布柱形图

2.成绩正态性检验用SPSS for Windows17.0统计软件包对试卷成绩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Z=0.992,P= 0.273,Z>P,表明成绩呈正态分布。

(二)试卷评价

以试卷的难度(P)和区分度(D)作为评价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

1.试题难易度评价。考试难度是衡量考生解答试卷难易程度的指标,试卷的难度并不全部是由试题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它是一个相对的量,还与学生对试题的适应程度有关。另外,主观题和客观题难度(P)计算公式不同,客观题(P)的计算公式如下:P=x / A,式中P=难易度;x=该题得分平均数;A=该题应得满分数。[1] [2]主观题难易度的计算不同于客观题,方法如下:(1)将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全部学生成绩。(2)将学生分为两组,高分段组:前27%(即32人)的学生,低分段组:后27%(即32人)的学生。(3)按下列公式[2]计算难易度(P):P=(H+L) / N,在式中P=难易度;N=两组的总人数;H、L=高、低分组答对该题的人数。题目中的P值越小,就说明该题的难度越大。其难度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第二题、第五题难度较高,第一、三、四题难度比较适中,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整张试卷进行难度评价,整卷难度是0.73,难度适中。

表2 药物合成反应试卷难度统计数据

2.试卷区分度评价。区分度(D)是用以区分和辨别学生能力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差异的重要指标。考试的区分能力,就是在进行考试时试卷使学习成绩高的学生得分高,成绩低的学生得分低的倾向力。考试的区分度又可以解释为试卷能够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水平高低分辨开来的程度。本文采用下述公式[3]计算区分度:D=2(H-L) / N,式中D=区分度;H、L=高、低分组“通过”(表示主观题得到该题总分的85%以上者)和“答对”(表示客观题答对者)该题的人数;N=两组的总人数。如果某题的D值越大,表明该题的区分度越大。各题的区分度分布如表3所示。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包对整张试卷区分度进行评价,整卷的区分度为0.31,显示整卷区分性优良。[4][5]

表3 药物合成反应试题区分度统计数据

三、讨论

(一)评价考试结果

本次考试,最高分为97.5分,最低分为27分,平均成绩为75.4分,其中不及格者7人,及格率达到93.1%,考试成绩满足正态分布,但是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有较大差距,为72.1分,标准差为14.6分,说明学习能力好的学生与学习能力差的成绩相差悬殊,教师在将来的教学中应该多兼顾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

(二)评价试卷质量

本次试卷中,总计共有5种类型的题型,分成40个小题,其中客观题有35题,占55分值,主观题较少,占5题总计45分,试题覆盖内容比较广泛,囊括了教材中的绝大部分难点和重点。这样不但可以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评估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作为评价试卷质量的难易度和区分度这两项重要参数,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成绩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整体来看,本套试卷平均难度是0.73,与国内有关试卷的P值在0.60~0.80之间为宜的观点相符[5];本套试卷的区分度为0.31,区分性良好,表明本试题卷具有较好的质量。其中第二题“写出下列反应的主要产物”与第五题“写出下列反应机理”难度较大,综合难度与区分度,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大合成反应及其机理的讲解力度。

[ 注 释 ]

[1] 伍跃东,彭绍勇.数理统计在试卷分析数量化中的应用[J].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66-68.

[2] 刘玉霞.数理统计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J].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1993(3):53-55.

[3] 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教育教研室.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法[M].北京:卫生部科教司统考办公室,1988:4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