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10-07 10:35: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血管并发症;患者因素;并存疾病

冠心病是致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美国心脏协会预测2010至2020年冠心病致死率将在全球排名第一。我国每年接受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例数已逾7万人,且逐年增加[1]。介入治疗后血管并发症(VascularComplications,VCs)的发生率,依据患者性别、体型、并存疾病的不同而不同(5%~30%)[2]。VCs可增加患者痛苦、医疗费用和护理负担,本研究旨在进一步确认PCI后导致VCs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我国日益增多的PCI患者实施切实可行的预见性护理提供客观依据职称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入组条件

本研究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进行。共计918名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AMI(急性心肌梗死)择期行PCI。患者入组条件:年龄>18岁,术中及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读写能力,配合研究、治疗。下列情况除外:1)PCI中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需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支持、气管内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PCI后入住ICU;2)PCI之前或24h内行溶栓治疗;3)有明显腹股沟病变;4)有精神症状者(如老年痴呆)。患者在导管室行PCI,术后进入指定单元接受治疗。

遴选30名资深护士经专业培训进入研究组,要求:统一掌握腹股沟压迫技术;统一评估患者、数据收集、资料记录标准。于鞘管拔除前、压迫去除后、鞘管拔除12h、24h后分别评估腹股沟处是否出现VCs,包括渗血(穿刺部位任何渗血)、淤血(任何皮肤色泽改变)、血肿(出现非搏动性肿块﹥4cm),或搏动性肿块(肿块随心脏的收缩舒张而移动)。统计患者PCI前、后资料,摘录病程记录中年龄、性别、族别、并存疾病(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现用药情况;血压及体表面积(BSA);术中出现的并发症;PCI类型;PCI持续时间;鞘管型号;抗凝剂使用情况、PCI中用药情况、鞘管拔除前、后用药情况。

1.2研究工具

研究数据应用MicrosoftAccess数据库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原始数据利用计数值和百分比表述,组间数据使用均值和标准差表述。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

918例患者年龄29~81岁,平均62.3岁,男性占65%,女性占35%。并存疾病包括:心绞痛(95%)、高血压(70%)、糖尿病(40%)、脑梗塞(3%)。患者一般资料如下:血压100~160/60~100mmHg;体表面积(BSA)1.02~3.08m2;冠心病介入术式90%为支架成形术,5%为PTCA,5%为PTCA伴支架成形术;平均介入术操作时间69.5min;股鞘型号2%为5.0,98%为6.0;使用肝素100%;用药情况PCI中使用肝素、硝甘、尿激酶、安定,鞘管拔除前补液、营养心肌、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药,鞘管拔除后使用肝素。

2.2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鞘管拔除前,174例(19%)出现渗出;171例(18%)出现皮下淤血;177例(19.3%)出现血肿。鞘管拔除后仅3例出现搏动性肿块。所有病例采用腹股沟压迫止血,拔除鞘管后渗出发生率降低,而皮下淤血增多。血肿在鞘管拔除之后12h内轻微增多,见表1。表1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2.3患者特征、并存疾病及血管并发症间关系

2.3.1二元变量分析患者特征与血管并发症年龄因素与皮下淤血发生显著相关(累积比数OR为1.03,95%可信区间为1.01~1.05,Vs=0.14,P=0.01)。BSA与血肿形成时间、数量明显成反比(OR为0.88,95%可信区间为0.80~0.98,Vs=-0.13;P=0.04)。未见其他因素与血管并发症显著相关。

2.3.2多元变量分析患者特征与血管并发症①渗血:未见患者特征、并存疾病影响渗血发生;②血肿:BSA显著与血肿形成相关,体表面积每增加0.1,患者出现血肿可能性下降0.88;③皮下淤血:年龄显著与淤血形成相关,年龄每增加1岁,患者出现皮下淤血的可能性增加3%;④高血压患者出现皮下淤血可能性比无高血压者降低一半。

3讨论

临床常采用的PCI技术包括:支架成形术、PTCA、PTCA伴支架成形术、粥样斑块切除术、激光血管成形术及支架内再狭窄后的放射治疗等[3]。这些手术的血管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损伤和致残、甚至死亡。本研究发现:1.介入术后淤血的发生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2.伴高血压者淤血减少;3.体表面积小者易于发生皮下血肿。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并因此产生焦虑等不适[4],加大了患者负担和护理工作量。

3.1积极预防血管并发症

PCI过程中需抗凝治疗,以预防冠状动脉因急性血栓形成而闭合。故在鞘管拔出前、后4~6h患者需卧床休息,以促进动脉穿刺部位愈合[5]。患者总凝血酶原<120s、最后一次使用肝素在4~6h前,可拔出鞘管。拔鞘后立即压迫股动脉止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预防和减少急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高龄、体表面积较小的患者,应提高股动脉穿刺成功率;选择合适的适应证;操作轻柔、避免球囊过大及压力过高;鞘管口径合适,不宜太粗,导引套管以6F为宜。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等情况及患者有无腹痛等主诉,做好输血等各项准备。

3.2识别导致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拔鞘管后常见血管并发症有:止血不彻底导致的渗出、皮下淤血、血肿;假动脉瘤、动静脉瘘、血栓形成、动脉内壁分离、血栓栓塞及腹膜后出血等。此外,患者的某些特征,如女性、高龄(﹥65岁)、体表面积小等增加发生血管并发症风险[6]。此外,操作方法、重复置管、周围性血管疾病、操作中溶栓药物的使用等,都可导致VCs[7]。其他危险因素包括:抗凝水平及持续时间、肌酐升高、血小板低、鞘管型号过大[8]。术前应识别各类危险因素,根据不同患者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积极、个体化的护理干预,可以积极预防血管并发症的出现。

3.3PCI期间对血管并发症的评估与处理

淤血是鞘管拔除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血肿及渗出在鞘管拔除后会逐渐减少。年老患者多见皮下淤血;血压正常或偏低容易形成皮下淤血。增龄导致皮下淤血的增多可能与血管脆性增强相关。体表面积小与血肿形成的关系目前不明了,皮下脂肪组织的增加可能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9]。

综上,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循证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包括股鞘拔除护理干预、评估;掌握股鞘拔除时机;股鞘拔除后护理。拔鞘前加强对腹股沟穿刺部位的观察评估,尤其不能忽视对高龄、小BSA患者的观察;加强PCI后患者健康指导,对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拔鞘后应密切观察并限制其活动。通过提高对VCs的识别能力,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控制VCs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英贤,胡大一,赵水平.心血管药物治疗与无创检查最新进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24.

[2]ChlanLL,SaboJ,SavikK.Effectsofthreegroincompressionmethodsonpatientdiscomfort,distress,andvascularcomplicationsfollowinga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rocedure[J].NursRes,2005,54(6):391398.

[3]LloydJonesD,AdamsRJ,BrownTM,etal.Executivesummary:heartdiseaseandstrokestatistics—2010update:arepor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0,121(7):948954.

[4]PracykJB,WallTC,LongabaughJP,etal.Arandomizedtrialofvascularhemostasistechniquestoreducefemoralvascularcomplicationsaftercoronaryintervention[J].AmJCardiol,1998,81(8):970976.

[5]开月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病人焦虑、抑郁分析与护理干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6):488490.

[6]KresowikTF,KhouryMD,MillerBV,etal.Aprospectivestudyoftheincidenceandnaturalhistoryoffemoralvascularcomplicationsafter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angioplasty[J].JVascSurg,1991,13(2):328335.

[7]LumsdenAB,MillerJM,KosinskiAS,etal.Aprospectiveevaluationofsurgicallytreatedgroincomplicationsfollowingpercutaneouscardiacprocedures[J].AmSurg,1994,60(2):132137.

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实施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63例,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运用体会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 December 2009 admitted 128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ual care) of the 63 cases were observe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atient situ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ospital stay, the cur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use of experience

冠心病(CHD)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随之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的加快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护理具有护理不全面,不细致的缺点,而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下面就我院64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综合干预护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64例。观察组64例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8~78岁,平均59.1岁;其中心绞痛44例,心肌梗死 11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基础疾病中伴有糖尿病者15例,高血压者24例,高脂血症者17例。对照组64例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4~76岁,平均60岁;其中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 15例,缺血性心肌病11例。基础疾病中伴有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者22例,高脂血症者15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胸腔中央压榨性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方法略。

1.3.2观察组 采用综合干预护理的方法,具体如下:

1.3.2.1 一般护理: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检查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肌张力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3.2.2 病情干预护理观察呼吸和脉搏的变化,以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如有心绞痛伴呼吸浅快者,应防止心肌缺氧,必要时可适当吸氧。保持脉率在60~100次/min为宜,如脉率

1.3.2.3 药物护理:根据病情,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尽量减少用药品种,一次服药最好不超过3种。病情允许时也可服用中药,但中西药间应间隔服用。如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可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尽量采取坐卧位含药。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每分钟保持30滴左右。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如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及出血倾向。

1.3.2.4 生活饮食护理:有研究表明失眠时儿茶酚胺的分泌会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加重[1],因此每天要保证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患者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为宜。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2],肥胖病人要节制饮食,少食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物脏器及脂肪等[3]。食盐的摄入以6~8g/d为宜。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适量锻炼,使气血流通利于疾病的康复,避免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要禁烟酒,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由表1得出: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饮食结构不合理,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冠心病为生活方式性疾病之一。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饮酒、情绪等日常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做好综合干预护理对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病情尤为重要。

我院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得出,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合理的调整生活规律,按时服药,坚持锻炼等,能有效地遏制冠心病的再发,延缓病情,提高生命质量。在实践中,我们反复进行相关卫生知识教育,认识到血脂升高对心血管的损害,进行科学膳食、规范治疗、减肥、运动、保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干预护理的每个细节,我们把人性化护理贯穿始终。人性化护理服务,其实质就是提供护理技术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以体现人的尊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各种符合生活轨迹的服务[5]。本组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多项血脂水平降低,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以往常规护理有很大的改变。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干预护理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也重新塑造了患者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延缓。

参考文献

[1] 王爱瑛.高血压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7,4(19):82-83.

[2] 詹志梅;李艳玲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 [期刊论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07)

[3] 胡秋桃,连汉云.冠心病治疗预防及家庭护理护[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773.

[4] 王玉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8,6(28):458.

[5] 冯庆梅. 医院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及实践[J]..中国护理杂志,2007,4(7):73-74.

第3篇

不同海况下的舰船上护理技术应用探讨刘岩张恩华蒋冬瑞叶岚(2)

欢迎订阅2005年《医疗卫生装备》杂志(月刊)(4)

海训士兵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相关性研究黄丽婷阎成美王晓霞李琦李妮翁庐英(5)

促进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蒋俊梅(7)

输血硅胶管在腔镜术中污水污气排放的应用李水薇吴继营刘纯坚(8)

介绍儿科手术中应用的简便约束板吴素英(29)

中频脉冲电治疗老年性便秘陈筱珊(41)

巧用一次性手套预防压疮潘静华林建芬林艳兰(59)

医学院护理系男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苏保育陈汝兰杨宇(9)

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性胰岛素抵抗的调查分析李瑛张彦超(11)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肖春玲谢三英周静(13)

经血传播疾病对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杨淑玲李亚洁张秀华方玉桂侯金林(15)

肿瘤患者光动力疗法光过敏反应的护理缪景霞张秀华罗宇玲张兰英(18)

增进层流室病人娱乐活动的护理对策卓淑霞林惠群骆天真(20)

应用血管闭合器后不同制动时间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潘楚梅赵自强陈海君(21)

精神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沈成亚(23)

血液透析患者行股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护理陶琳李兰英(24)

有创-无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中人工气道拔管的护理配合高志霞时兢何菊玲姜武佳蔡亚萍周淑芳(25)

高龄食道及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曹涌(2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预防置换关节脱位的护理成翠香乔敏巨宝兰张燕(28)

颅咽管瘤行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手术患儿的护理陈游力赵丽萍(30)

同种异体大块下颌骨移植患者的护理谭雁红叶旺娣(3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病人的护理邓海松(32)

宫颈癌患者手术后尿潴留的综合防护张巧利(34)

全军第五届护理教育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35)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护理陈梅花董凤英黄莉兵蓝琼好李玉玲(36)

癌症病人化疗间歇期中心静脉导管的家庭护理指导吴少芳黎燕芳全红铨曹慧娇何湘子(38)

微波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和护理梁少飞刘秀媚(40)

心理干预对发热待查焦虑病人的影响邓蓉李小麟付学勤王海燕董瑜(42)

注射狂犬病疫苗病人健康教育的做法及效果评价甘美连蒋玉梅林秀媚郑丽娟(44)

手术室护士在职教育有效形式探讨李翠媚陈小慧丁爱玲(46)

急症科护生实习效果双向评价表的设计与应用崔莉陈鹏王霞(47)

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分析林毅姜安丽(50)

市场营销观念在临产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陈慧娟(53)

签订护理工作安全责任书的效果评价杨顺秋李若惠张静商艳霞殷春红(54)

军队医院聘用护士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体会王红英孙娟王玲勉石会玲(56)

新形势下手术室护理管理者面对的挑战与对策张军花(57)

知情同意在护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熊邦琴褚华秀龚金平(58)

门诊医院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陈莉倪冬青(60)

护士长人际关系的处理方法及体会何梅覃霞(61)

中医护理计划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张广清刘玉珍刘立捷雷丽芳李小华(3)

两种人工气道气囊管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李玲代高英文吉莲(5)

两种血压计袖带测量下肢血压对比研究邢攸红宁清秀周莉(7)

两种洗胃方法用于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效果观察黄师菊李燕陈壮桂冯艳萍陈华丽(9)

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原因调查与分析陈树乔陈丽钰周逸如(11)

病人对社区护士知识及技能满意度的调查分析陆萍静张金勇石延宏(13)

心理咨询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张雪静骆焕荣(16)

羊蹄草用于治疗静脉炎杨惠琼余同珍(15)

翻盖式垃圾桶巧开盖谭琳玲周春兰黄苏宁(26)

介绍一种胃管固定方法甘明艳谭瑞雄(56)

自制排便装置应对昏迷患者的大便失禁李湘君谢泽娟(73)

1例2月龄婴儿肠源性紫绀的报道金玉梅(90)

护理人文关怀与护患沟通陈红宇彭慧丹李娟罗艳华(18)

颌骨畸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郑欣罗亦民石秀英杨晶(21)

穿刺抽脓冲洗在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中的应用梁洁萍陈伟青(23)

双胎之一宫内死亡11例的孕期护理洪菊香许琼郭实贤(24)

结肠镜检查病人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观察黄明宜(27)

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护理陈远仿(29)

人性化护理在职业病病人中的应用戴县娇(30)

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修整术患者的护理罗雪娜(32)

中心负压吸引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护理马海青(33)

中药膳食联合运动干预对肥胖性脂肪肝患者的影响谢三英符林琴李淑惠陈泳如(35)

供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对策黄果花曾慧兰(37)

晚期食管癌行放射免疫导向治疗患者的护理宋伟利缪景霞张浦婷(39)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再脱离病人的护理谭雁红叶旺娣(41)

118例多汗的癌症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吴少芳黎燕芳钱穗毅全红铨何湘子(43)

重症哮喘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南方护理学报 黄文娟陈肇婉陈楚惠(44)

近视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的护理叶晓玲方燕徐春红胡海芬(46)

长途转诊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魏红云方玉桂鲍光欣张驰(48)

老年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王素云王丽华王红显(50)

癌症化疗患者家庭护理的实施效果评估王器玉郭丹苏小英林桂兰陈洪亮(52)

高校医院“联系人制度”护理医疗模式的构建卢兰姣(54)

超声波联合碘离子导人治疗小儿斜颈的效果观察郑琼美李茹红(57)

可再生使用医疗器械清洗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波何玲周毅杜艳朱红艳(59)

肺癌患者抑郁状态的护理干预刘剑梅曾国艳王自秀(61)

精神分裂症立体定向手术病人心理分析及干预江晓莲王连仲余丽芝赵丹丹管艳艳(63)

子宫切除患者身体心像改变后的心理分析章兰英周丽华刘斌徐东燕明艳芬(65)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董明芬林爱宝(67)

扁桃体摘除术病人的双语护理教学查房李文姬杨华周春兰(69)

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护生情感的激发林丽芳巫娇静郑乐仪(71)

优秀护理论文的评选及思考李漓刘雪琴(74)

聘用护士浮动工资奖励的方法和效果李武平江会钱皎月(76)

转变护理服务理念的做法与体会程军李新华陈明敏(78)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对护理工作的作用及其管理关丽婵陈婉玲(80)

惩罚原则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赵梅霖(81)

新生儿病区院内感染的护理管理邱岸花邓靖怡(83)

未来海上救护护理管理模式的探讨白建萍夏鸳鸯李书华(85)

培训护工充实护理人力资源的方法欧芬何月桂梁便群(86)

整体护理工作标准——对包括补充与替代治疗形态的护理方式之思考葛国月LennyChiang-Haniskol(88)

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家庭病房的护理管理宋春雷缪燕珍华丽群(91)

《南方护理学报》第1期继续教育答题卡(92)

胸腹部手术医用粘贴手术巾的改良梁建红耿清文张洛群史云赵巧丽(F003)

复合营养素对湿热创伤大鼠直肠温度和一氧化氮影响的研究李亚洁王影周春兰廖晓艳(1)

四肢骨折病人手术前不剃毛备皮法的临床应用研究黄少娟郭少英王应琼林细欢刘凡(4)

小儿24h食道pH及压力同步测定中两种置管方法的比较李瑞琼徐信兰谢丽芳罗丽红(7)

不同方法置胃管病人不良反应的观察罗小娟谢佩珠(9)

不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皮肤感染的影响许琼洪菊香蚁静君黄芳梅(11)

静脉用胰岛素注射液反复抽吸后细菌污染监测李瑛蒋美珍杨远荣(13)

探视对不同住院时间精神病患者的影响梁晶莹(15)

“全国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内容(6)

“全国妇产科儿科护理及介入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75)

在患儿静脉穿刺中防范护患纠纷的“十注意十禁忌”刘长青(10)

蚁智健康液外用治疗麻风病伴发褥疮1例王丽珠张鸣青(12)

1例可赛舒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报道陈冰玲李若铭曾奕芝(38)

泰能致癫痫发作1例报道张少瑜林卓华(41)

儿童交通伤害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高爱萍陆秀文(17)

驻桂部队官兵皮肤病发病情况调查李丽君(19)

南方护理学报 温馨提示(20)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低大豆蛋白饮食的研究进展赵玉敏相锋李亚洁(21)

多种方法在压疮防治中的作用原理及应用申校燕刘惠方李漓(23)

电子胆道镜联合外科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护理配合李春芳周杰廖彩仙(26)

全麻术后病人护送途中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陈颖李惠兰温济金黄荣杏(28)

威克伤负压封闭引流的护理陈春燕(29)

离断性肾盂成形术的护理黄丽红(31)

哮喘患者的健康行为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李淑霞(32)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盘瑞兰詹福儿王晓秋何惠卿黎晓芳肖秋香(35)

51例有机锡中毒患者的临床救治与护理张雪静(37)

肺泡蛋白沉着症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的护理宋晨胥晓玲(39)

自体外周血CD34^+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护理赵洁徐丹许汇娟姚晶晶(42)

老年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血管闭合器的效果观察许行王霞(44)

南方护理学报 持续静滴胰岛素治疗高血糖症早产儿的护理时亚平(46)

烧伤早期并发抽搐患儿的护理朱婉红(49)

不同诊治时间对视神经挫伤患者的疗效影响及护理罗巧苑谭素芬胡淑英(51)

癌症病人化疗全程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体会陈鹏于雁侯静(53)

儿童无牙颌全口义齿修复的护理冯荣梅朱文军林丽婷翁海燕(55)

口服葡萄糖液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罗海英(57)

社区人群高血压防治的护理干预罗志萍马红宝(58)

利宁凝胶预防男性导尿术所致尿路感染的效果观察王立波张丽娟张颖田甜(60)

活体肝移植患儿的心理护理宋燕波高军秦文俐(62)

集体疗法在骨科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程军李新华(64)

医院创建抗癌俱乐部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肖丽蓉袁红(66)

多媒体技术在手术患者术前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印涛印洪李艳华孙辉(68)

肺结核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心理反应观察黄哲梅李剑妮彭秋燕曹丽红麦群弟(69)

《心肺复苏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效果评估周薇(71)

采用目标教学对ICU带教老师进行短期高效的培训邓小玲刘芳袁慧(73)

护理本科生阅读专业信息情况调查分析郭红霞谢红(76)

“顾客满意”经营理念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梁志金龙秀红(78)

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朱倩(80)HtTp://

新生儿监护病区患儿安全护理的效果评价刘卫英王祝芳陈瑞玲(82)

规范全院交接班制度的实施与体会明雅焜薛坚(84)

实施分组护理的效果评估南方护理学报 骆秀梅(85)

实施温馨工程提高护理质量王虹陈红宇胡君娥倪利蓉潘杰(87)

常规护理查房在干部病房科的实践与体会徐世琴(89)

借鉴国外护理经验谈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姜杨(91)

1例气管异物并发严重皮下及纵隔气肿患儿的急救护理李晓静林晔(93)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体质量增加相关因素分析邹新花(1)

NICU中集体测量患儿体温最佳部位的临床研究胡永群喻玲芳陈瑛(4)

1例瓣膜置换术后瓣膜急障碍的报道张明霞(3)

美容外科门诊护患沟通方法和技巧谢云辉(23)

心肺复苏新旧技术对照招丽华(58)

柴胡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黄桂香(69)

乳腺癌患者上衣的改制及应用孙秀娟(73)

社会办医疗机构中护理人员静脉输液培训情况调查应碧荷庄玲(6)

对实习护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现状调查分析王晓娟付沫唐晓芸(9)

产妇的产后访视需求调查与分析李敬虹(12)

“全国妇产科儿科护理及介入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26)

“全国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会”征文内容(90)HtTp://

我国护理本科临床教育发展及展望方芳刘慧珠(14)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产妇母乳喂养问题研究现状与对策林静霞李瑛钟梅(16)

术前备皮法的改良发展趋势黄少娟潘燕青郭少英(19)

临床护理专家与专科护士的有效管理赵俊文方玉桂李亚洁(21)

寒区指战员战时冻伤救护对策刘玉莹张绍敏秦洁(24)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特点分析姚菊峰付菊芳李锋王长海孙静马静王文(27)

南方护理学报 “工”型沙袋套应用于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效果观察彭雪莲梁宝珠李洁源欧碧英(29)

影响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的因素及护理干预高鹃顾芸(31)

待致阴道损伤患者的护理熊梦舟张军林爱玲(32)

双向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后患儿的监护昌艳军杨满青何振爱(34)

心脏手术后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及护理郭阳娇凌云杨满青(36)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监护闫雅凤唐晟刘宗琼(37)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的护理配合陈秀云郭瑜韦小毛陈锦凤智发朝(39)

关节镜下治疗髌骨骨折患者的手术配合王玉霞李晓东苏秀菊(41)

颈前路植骨融合术患者的护理张欲晓石慧珠(42)

硬膜外术后镇痛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对策张红莲(44)

第4篇

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由于其年龄和用药特点,较其他人群更容易出现漏服等不当行为。研究该人群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以及如何才能选用更可靠、简便的具体指标对其进行准确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服药依从性的定义及意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1〕,亦有学者将其定义为“指一个人所选择的行为与临床医疗处方的一致性评价,是按照医嘱进行治疗的一项重要指标”〔2〕或“病人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3〕。若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欠佳,必定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因此服药依从性是评价病人是否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治疗的一项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率和控制率。有关文献指出用药种类越多,疗程越长,服药依从性越低〔1,4,5〕,而为巩固治疗效果、预防复发,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用药恰恰具有用药种类多、疗程长的特点。且大量调查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多发生于老年人群〔6~8〕,该人群由于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降低,较其他年龄段更容易出现漏服等不当行为。因此研究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的服药依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2 老年心肌梗死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评价

有学者指出病人依从性的评价指标可分为5大类:①健康结局,如血压、生存率、复发率等;②直接指标,如血、尿中的药物浓度或血糖、血脂等;③间接指标,如药物清点和补充药物记录等;④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⑤医疗机构使用情况,如门诊预约情况以及是否按时复诊等〔9〕。其中前4种是评价服药依从性的常用方法,但如何才能选用更可靠、简便的具体指标,一直以来都是相关学者努力探索的目标。

2.1 健康结局

病人的依从性差可严重降低治疗效果,该领域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可选用的指标包括血压、复发率、生存率,其中后二者要求较长的追踪时间,故限制了应用范围。而血压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生理指标,但若要保证结果的可靠,必须选用正确的测量方法。

2.1.1 诊室血压

是诊断高血压、进行分级和治疗高血压的金标准方法。但有3个主要的原因使其测量变得不可信:常因操作不规范,使所测血压值误差很大;血压本身具有变异性和“白大衣效应”〔10〕。

2.1.2 动态血压监测

具有测量结果连续全面、避免白大衣效应的优点,较准确,为目前临床评价药物疗效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且可影响正常生活(有噪音,可能会影响睡眠)〔10〕,限制了临床应用。

2.1.3 家庭自测血压

可使用电子血压计及传统血压计进行检测。但总体来说电子血压计的精确度低于传统血压计,且有关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人血压计持有率仅占15.6%〔11〕。而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教会病人传统血压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其具体操作要点可见多个自测血压的国际指南〔12,13〕。

一般正常人血压波动呈长柄“勺”型,凌晨2~3时处于血压低谷,清晨起床后血压急剧上升,约8~9时达第一高峰,下午16~18时为第二高峰。故建议家庭监测高血压病人病情时,这2次血压高峰期为最佳测量血压时间,若在血压高峰时不能使血压降到正常范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14~16〕。每次测量间隔2 min,连续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15,17,18〕。

2.2 直接指标

是检测依从性的基本方法,准确性较高。但在临床上应用并不普遍,主要与检测方法复杂、所需费用较高、病人不易接受等有关〔19〕。老年心肌梗死病人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较难通过测定体液(主要是血液)中的某一种药物及代谢产物来反映其服药依从性,因此可测量血液中的相关生化指标如血脂、血糖等。

2.2.1 血脂

1997年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20〕指出,血脂的测定项目应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于使用调脂药物治疗开始后6 w复查,如能达到要求,逐步改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开始治疗3~6个月复查血脂仍未达到要求则调整剂量或药物种类3~6个月后复查,达到要求后延长为每6~12个月复查一次,未达到要求则考虑再调整。而受检者的准备及取血具体方案〔20〕为:①空腹12 h(可少量饮水)后取前臂静脉血;②取血前应有2 w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近期内无急性病、外伤、手术等意外情况;③取血前24 h内不饮酒,不做剧烈运动;④静坐5 min后取血。血标本的处理方法〔20~22〕则为:①血标本应尽快送实验室,室温下静置30~45 min后离心,即时吸出血清,在密闭的小试管中保存;②血清放在4℃冰箱中,4项测定值在3 d内稳定;③测定TC与TG采用氧化酶法,HDLC及LDLC用直接法。

2.2.2 血糖

判断糖尿病控制情况的金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HbA1C)〔23,24〕。因此,血糖的控制值有条件的地区以HbA1C为准,没有能力测定HbA1C的地区可用点血糖做参照。由于红细胞在血循环中的寿命约为120 d,因此HbA1C测定可反映取血前8~12 w血糖的总水平,故此糖尿病病人应每2~3个月定期复查HbA1C以了解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25〕。因HbA1C与抽血时间、是否空腹等因素无关〔26,27〕,故病人无需空腹,以肝素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 ml即可。HbA1C的测定方法有层析法(微柱层析法和高压液相层析法)、比色法、等电聚焦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法等,其中以阳离子交换树脂微柱层析法应用较广泛〔28〕,而高压液相层析法则是最准确、最具有应用价值的金标准方法〔29,30〕。

2.3 间接指标

最常用的是药物计数法,即医护人员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期随访时,应用以下公式比较病人药瓶中实际剩下的药片数和应该剩余的药片数(可以从处方和用药时程推算出),以衡量病人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NDP-NME)/NDP×100%(NDP为处方或医嘱规定的用药剂量,NME为病人服药的失误剂量)〔19〕。亦有使用电子药瓶来进行药品计数的研究报道〔31〕,但由于电子药瓶价格昂贵,目前在我国不适合广泛开展。

这种方法较主观汇报方法可能更为客观和准确,但其局限性在于无法证实服药方法是否正确。不仅如此,不同的心肌梗死病人由于病情及主诊医生的不同,其接受的用药方案亦可能千差万别并随时进行调整,如果采用这种方法,要求调查员熟知每位病人的处方药量、服用方法以及每次给药的日期,调查工作量会很大且较容易出现差错。

2.4 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

Pineiro等〔32〕曾对6种服药依从性的间接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包括自我报告(selfreport interview)、药片计数(pills counter)、医生的评价(doctor′s judgement)、高血压控制程度(hypertension control)、病人随诊情况(attendance at appointment)、疾病有关情况(information about the illness),结果表明“自我报告”的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都是最高的。但在使用该类主观评价的方法时,应注意询问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获得真实的结果。

国内有多位学者〔33~35〕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询问病人或由病人填写用药情况报告,主要包括询问病人是否按医嘱定时服药、是否能按医嘱要求的次数服药、是否能按医嘱要求的量服药以及是否能按医嘱要求长期坚持服药,但问题的设计容易使病人产生抵触心理,从而拒绝回答或不给出真实的答案〔36〕。

Morisky等〔37〕曾设计了4条服药依从性量表(Fouritem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并在400名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了为期42个月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得分能够较好地反映血压控制情况,其灵敏度为0.81,特异度为0.44,阳性预测值为0.75,证实其在测量服药依从性方面较为可靠。近来,Morisky等〔38〕在该量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而成8条服药依从性量表(Eightitem Medication Adherence Scale),并在1 367名高血压病人中进行了信效度的检测。结果显示该量表较可靠(α=0.83),且其得分与被测者的血压控制情况、知识、态度、治疗满意度、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压力、药疗方案的复杂性均密切相关(P<0.05),表明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特异度、预测效度以及同时效度。

综上所述,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可直接影响其预后、治疗效果,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评价方法主要有健康结局、直接指标、间接指标以及病人或他人的主观评价四大类,在临床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既要考虑其科学性,亦要注意其可行性,以便对老年心肌梗死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做出正确的评价,为进一步提出和评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 丹,伍俊妍,严惠明.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23.

2 汤红玲,代 莉,林丽曼.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3):134.

3 石红英.高血压脑卒中患者服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8):368.

4 Gordon T,Mcinnes GS.Intergrated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promoting treatment acceptance〔J〕.Am Heart J,1999;138(3):2525.

5 戴俊明,卫志华,张蓓燕,等.社区高血压病人的药物利用与依从性关系分析〔J〕.高血压杂志,2001;9(1):657.

6 Tresch DD,Alla HR.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angina) in the elderly patients〔J〕.Am J Geriatr Cardiol,2001;10(6):337.

7 Rich MW.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Geriatr Cardiol,2001;10(6):328.

8 张 梅,黄体钢,李广平,等.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796800.

9 Roter DL,Hall JA,Merisca R,et al.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patient compliance:a metaAnalysis〔J〕.Med Care,1998;36(8):113861.

10 谢晋湘.家庭自我血压监测的优缺点〔J〕.高血压杂志,2006;14(5):334.

11 俞伟珍,介丽霞,章玉珍.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计持有及家庭自我血压监测情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7;14(6):202.

12 O′Brien E,Asmar R,Beilin L,et al.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working group on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recommendations for conventional,ambulatory and home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J〕.J Hypertens,2003;21(5):82148.

13 Imai Y,Otsuka K,Kawano Y,et al.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Japanese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JSH) guidelines for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pressure at home〔J〕.Hypertens Res,2003;26(10):77182.

14 邢绣荣,华 琦.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14(4):2457.

15 石湘芸,朱智明.家庭(自我)血压监测在高血压患者的应用〔J〕.高血压杂志,2000;8(3):2467.

16 张付泉,王玉玲,张宪军.人工测压与动态血压监测的对比研究〔J〕.菏泽医专学报,2003;15(1):267.

17 曹少军,毕 磊,武云涛,等.认识自我血压监测的重要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4):4467.

18 陈 刚.雷米普利和尼群地平对不同危险程度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影响的比较研究(硕士论文)〔D〕.安徽医科大学,2004.

19 朱大乔,李雪玉,何丹丹,等.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评价方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1):1002.

2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组.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3):16973.

21 王月明,刘慧颖.冠心病患者血脂测定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7;18(2):734.

22 方 军,马 建.201例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的检测与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5;5(2):2056.

23 付 勇.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与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UKPDS35):前瞻性观察研究〔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BMJ),2001;3:67.

24 杨文英.国际糖尿病联盟2005糖尿病治疗指南要点解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5(4):24.

25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18.

26 何英武.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研究新进展〔J〕.当代医学,2008;139:589.

27 韩文静.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及临床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5960.

28 叶山东.糖尿病的血糖监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7;10(1):78.

29 兰丽辉.糖化血红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7;12(2):1446.

30 包 韧.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方法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21(14):29379.

31 Vaur L,Vaisse B,Genes N,et al.Use of electronic pill boxes to assess risk of poor treatment compliance:result of a large scale trial〔J〕.Am J Hypertens,1999;12(4):37480.

32 Pineiro F,Gil V,Donis M,et al.The validity of 6 indirect methods for assessing drug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arterial hypertension〔J〕.Am Primaria,1997;19(17):3724,376.

33 刘建萍,何晓俐,任晓丹.健康教育对提高原发行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5860.

34 周向东,张荣健,郑霞荣,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与高血压知识之间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00;9(4):401.

35 叶晓青,刘雅玲,陈维清.高血压患者有关该病知识、信念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6256.

36 姚广珍.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护理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512.

第5篇

【关键词】 专科护士; 培养; 使用; 一体化

doi:10.14033/ki.cfmr.2017.5.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139-02

Cultivation and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alth Nurses Integration Mode/WANG Li,ZENG Cheng-hui,ZHANG Ling,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7,15(5):139-140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training and using Chinese health nurses integrated management mode.Method:12 specialist nurses work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16 worked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5 in our hospital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nurses were managed by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and usage patterns,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used the model of cultivation and use of integration.Specialist grade and nurse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as compared.Result:The observation group nurses specialist exam grade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nurses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improved a lot,two contrasts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pecialist nurses; Cultivate; Use; Integr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ichuan Province,Chengdu 610031,China

?苹な恐冈谔厥飧谖还ぷ鳎具有熟练的护理技术和知识并完成了专科护士所要求的教育课程学习,认定合格的注册护士[1]。专科护士在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2]。笔者所在医院从2014年开始,探索使用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12名护士为对照组,年龄22~31岁,平均(25.16±0.20)岁。其中中医护士7名,西医护士5名;本科2名,专科10名;主管护师9名,护师3名;老年专科4名,重症监护3名,静脉输液2名,肿瘤专科2名,血液净化1名。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取得专科护士资格证书的16名护士作为观察组,年龄25~33岁,平均(27.32±0.30)岁。其中中医护士9名,西医护士7名;本科5名,专科1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6名;老年专科4名,重症监护4名,伤口造口2名,糖尿病2名,静脉输液2名,肿瘤专科1名,血液净化1名。对照组应用科室内培养与使用的传统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医院和护理部的统一组织下,使用新的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两组护士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成立领导和考核小组,制定规范 在做好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笔者所在医院专科护士总量少,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比较分散的情况,重新成立了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和考核小组,由主管院领导担任组长。通过全员发动,广泛动员,资金配套,统一认识,制定了规范的《中医院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工作计划》《中医院专科护士理论知识培训和考核指南》《中医院专科护士临床实践技能培训和考核指南》《中医院专科护士工作记录本》《中医院专科护士考核奖惩细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规范。

1.2.2 加强院内和院外培训 根据拟定的年度培训工作计划和专科护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要求,明确每年培训目标,结合个人的专业方向和性格特点,重新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制定个体化的培训方案。在培训形式上,更加注重院内培训与院外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方式上,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护理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护理会诊、网络学习等方式进行多渠道、多途径的学习。在培训内容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中医理论和护理知识的学习,同时注重专科护士人际交往、护患沟通、护理伦理、护理科研、论文撰写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特别强调要及r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尽力缩短专科护士培训和成长的时间周期,全面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1.2.3 负责全院护理相关管理 在注重专科护士培训和培养的同时,创新机制和办法,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加强了对这支队伍的合理使用。在医院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专科护士协助护理部全面承担起了相关护理专业领域内的护理管理工作。例如静脉输液专科护士,负责及时了解全院静脉输液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全院护士分层培训计划,负责重点人员的操作考核等工作。伤口专科护士成立了全院伤口护理小组,负责全院疑难伤口会诊、组织全院伤口护理业务查房,审定各类压疮申报是否恰当,及时修订各类伤口评估和申报表格,定期分析汇总全院压疮发生情况等。

1.2.4 绩效分配体现工作优劣 采用院科两级管理及考核制度。根据工作量、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等综合目标考核结果,确定个人实发绩效工资。在核算工作量时,根据本人在护理活动过程中付出的人力和智力水平,确定不同护理活动的权重,重点突出专科中医护理特色,鼓励使用中医护理方案和中医护理技术,创新开展护理工作。

1.3 效果评价

(1)护士专科考试成绩。分别测试两组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总分各为100分。(2)护士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评价标准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计算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3)患者满意度。将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前的与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的接受过专科护士护理的患者(观察组325例,对照组288例)进行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病种、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护士专科考试成绩比较

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护士的专科考试成绩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士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75.0%(9/12),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观察组护士的满意度提高到87.5%(14/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1.9%(236/288),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提高到91.7%(298/3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专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模式,往往存在着重培养轻使用、或者重使用轻培养等问题。实践证明,只有把培养与使用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专科护士这支队伍的积极性,真正发挥好、利用好其作用与价值。另外,专科护士的科研、论文水平不高,培训内容范围狭窄,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科护士作用的发挥。如伤口护士的培训,刘燕芳等[3]调查显示,90%以上护士认为在校期间有关伤口教育课时不足。周昕等[4]建议培训课程应增加科研能力培训的设置,制定各种伤口处理的流程,使伤口护理护士的培养更加符合临床的需要。应用培养与使用一体化后,临床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到护理管理者,不断循环改进,帮助专科护士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短板,迅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2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一直以来,如何通过努力,实实在在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是护理管理者一直思考的问题。借助专科护士的发展,打造和提高整个护理团队的综合实力,也是其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凭借专科护士的护理科研能力,有效地带动科内成员实施循证护理,开展护理新技术,探索护理科研,营造了护理的学术氛围,提升了专科护理的能力[5]。例如成立伤口造口小组,有助于提高护士对压疮知识学习的热情,有助于科室之间的沟通协调[6]。实施此模式以来,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团队已经成功申请完成省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护士个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很好的满足。

3.3 实施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可以提高患者对专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专科护士的培养,最终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护理[7]。患者满意度也是衡量护理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实施专科护士培养与使用一体化模式以来,护士的人际沟通、处理医患纠纷等多种能力很快得到了提升,提高了专科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81.9%逐步提高到91.7%,几年来未发生严重护理差错事故,真正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健,赵秋利,张海丽.我国临床专科护士培训现状的文献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9):23-27.

[2]高青,许翠萍.我国专科护士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J].护理研究,2013,27(6):1627-1628.

[3]刘燕芳,陈珏,徐洪莲,等.伤口护理中心护士专科知识的调查与培训[J].护理杂志,2012,29(8):66-74.

[4]周昕,蒋琪霞,彭青,等.伤口护理护士工作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68-2770.

[5]盛三妹,金学勤,陆英.专科护士的培养与管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9):87-88.

[6]於军兰,吴竺.发挥伤口造口小组作用 提高护士对压疮的认知水平[J].护理研究,2014,28(10):3570-3571.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护士队伍素质建设为核心,以抓专科、重培训为重点,强化专业内涵,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为患者提供安全、专业、全程、优质的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总体目标:

1、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健全,质控小组职责明确,落实到位,护理管理模式更加合理、规范、完善。

2、护理规章制度认真落实,护理行为科学规范。

3、护理安全得到保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4、护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改进、重新修订各班职责及日程周程,患者直接护理服务时间增加。

5、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持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质量进一步提升,科室护理品牌服务更加体现专业特色。

6、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护理科研及创新能力提高。

7、建设专科护理团队,提升专科护理水平。

三、具体目标:

1、住院患者目标满意度95,满意率95%。

2、患者入院护理评估率100%。

3、健康教育覆盖率达100%,病人知晓率95%。

4、基础护理达标率100%。

5、护理人员培训覆盖率100%。

6、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平均80分(合格分80分)。

7、护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操作考核合格率100%。

8、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0%(合格分80分)。

9、抢救药品、物品完好率100%。

10、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11、洗手正确率95%。

12、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不断深化护理内涵,确保优质护理服务工作在各护理单元全面开展,开展率达到100%。

四、护理管理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用多渠道形式向护理人员讲解有关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思路及发展趋势,统一思想,充分人事改革的必要性,消除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以改革为契机,使全院护理人员既有紧迫感,又有危机感;即树立竞争意识,又增强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优化护理队伍,促进护理质量提高。

2、加强护士长目标管理考核,日常考评与年终考评相结合,科室护理质量与护士长考评挂钩等管理指标。增强护士长经营管理意识,改变科室收入结构,护士长应对科室物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进行认真、准确的统计,使科室的成本即合理又科学,即低耗又有效,即减少病人负担又增加社会效益。

3、促进护士长间及科室间的学习交流,每季组织护理质量交叉大检查,每季度召开1次护士长工作经验交流会,借鉴提高护理管理水平。

4、第一季度组织一期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参加的管理知识培训班,不断提高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及管理水平,提升护理骨干的整体配合意识。

5、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护士长自身业务素质(外出培训、自学、护理查房等),带动全院各科室专科业务水平的提高。

6、对全院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培训及使用),按护士能力分层次排班,按岗施薪,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实施人性化管理。建立全院QQ护士群、定期召开护士长、护士交流会、节假日组织护士进行活动、发放小礼品,从多方面关爱护士,增强护士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与凝聚力。

8、加强护士工作站管理,进一步推进电子病历工作,取消不必要的护理文书书写,实现把护士还给病人这一主导思想。

9、针对医院各科室特色,设立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成立专科护理小组,如:老年病护理小组、危重病护理小组、糖尿病护理小组、静脉留置针护理小组、压疮护理小组、康复治疗护理小组、各种管路护理小组、气道护理小组,相关科室作为院内专科护士培养基地,并利用专科优势做好院内护理会诊,提升专科内涵建设。

10、依照我院《区镇一体化护理实施方案》,今年继续认真落实护理人员下基层业务指导,进一步规范我区基层护理工作,提升基层护理质量。

五、护理质量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护理行为。按照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各项护理制度、质量标准、应急预案、工作流程等,并组织全院护士认真学习落实。

2、加强对各项护理规章制度的落实。

(1)将新增、修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紧急预案、护理常规等纳入三基培训安排,分层次按阶段组织实施,使护理人员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并按规范落实。

(2)护理部加强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种质控活动,并利用查房、考核等机会发现制度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时召开护士长质控会议,讨论、分析问题的根源,提出合理可行的指导性建议,促进各项规章制度的切实落实。

(4)完善护士工作站系统的管理,实现护理质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3、进一步规范护理交接班工作。

(1)严格落实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制度。

(2)实施护理交接班规范化、标准化,做到五看五查。即看交班本、医嘱单、体温单、护理记录单、交接班记事本;查新入院、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危重、瘫痪/大小便失禁、特殊治疗/检查前后病人各项处置是否稳妥、及时、齐全。

(3)进一步落实重点人群、重点环节及重点时间段的交接,如手术、转科、病危、病重、节假日患者的交接工作。

4、规范护理文书的书写,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

(1)护士长认真学习护理部下发的电子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流程和质量标准。护士长及质控护士加强检查,确保出科每份护理文书均符合要求。

(2)科室制定本科常见疾病护理计划及常用术语电子模版,交护理部审核,以保证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3)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关于电子护理文书书写规范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书写电子护理文书的能力。

5、创新查房形式,提高查房效果。

(1)借鉴医生业务查房模式,开展责任护士??责任组长??护士长三级护理业务查房。一级查房:责任护士每天对所负责病人按护理程序进行查房。二级查房:责任组长每日对本组新入院患者、危重及重点患者进行查房。三基查房:护士长每天对新入危重病人、重点病人等进行查房,评价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疑难护理问题进行指导、解答。

(2)针对各护理单元的特点,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护理病例,每季度组织一次护理查房,各科室每月安排一次专科查房。

6、强化床边护理工作制。

(1)将护理工作重心前移至患者床旁,切实做好对患者的全面、准确评估,病情观察,健康宣教,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等工作,更好地和谐护患关系,提高工作质量。

(2)以过细、过精、过严的严谨态度抓好每项护理工作的全程质量管理,即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其中环节质量是重点。护理部将深入科室规范各环节管理。

7、改革护理质量考核方式。改变原来按工作内容的条块式考核为按岗位职责的全面考核,真正落实责任护士对患者全程、连续的服务。

8、做好病区的物品、陪人及卫生管理工作。

六、护理安全

1、护理部做好宏观管理,补充完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抓好各层护理人员岗前培训工作,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工作,继续落实护士长夜查房制度和节前安全大检查和节中巡查制度。

2、做好微观管理。坚持毒麻药品、抢救药品、用物班班交接,抢救仪器保持功能状态,保持抢救物品良好率达100%。抓好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病人的环节监控,时间的环节监控和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

3、完善对压疮患者的管理。对压疮高危人群,及时评估,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压疮发生;对带入压疮、发生的压疮,及时上报护理部,请相关科室会诊,做好压疮处理,促进愈合。并做好全院护理人员压疮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

3、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管理。

(1)信息化工作站使用过程中如发生停电、数据丢失、网络瘫痪等意外情况,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上报信息科、护士长、科主任、护理部,并按规范执行。日常加强相关知识培训。

(2)不断强化信息化使用中的安全意识,注意保护个人登录密码,并定期更换,使用后及时关闭;每个人使用自己帐号密码进行工作,防范可能引发的护患纠纷。

4、加强护理安全的质量管理。

(1)重点人员的环节监控:实习护士、1年内护士、有负性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保证各项处置准确到位。

(2)患者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新转入、急危重患者、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患者要重点监控及检查,以保障患者安全,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3)时间的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午间、工作繁忙、终夜班间、交接班时均要加强监督,保障各项安全措施到位。

(4)护理操作的环节监控:输液、输血、注射、各种过敏试验、侵入性操作等要作为护理质控的重点监控内容加强监管及指导,高风险及侵入性操作,要加强风险告知,低年资护士操作时必须有高年资护士在床边指导,保证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5、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健康教育效果。对手术、特殊检查、服用特殊药品、使用特殊仪器等的患者,在做好相关宣教的同时,将宣教内容制作成卡片的形式,发放给患者,提高患者对宣教内容的依从性。对沟通交流能力差的患者或家属,反复宣教,不断强化。我说给你听,你说给我听;我做给你看,你做给我看,直到掌握。

6、进一步加强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

(1)强化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与培训力度。及时通报护理不良事件,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分析、讨论,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预警能力及自我防护意识。

(2)加强患者安全告知工作,重视日常督导、检查、反馈。

7、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尤其是对重点科室进一步加强监管,如: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产房、ICU、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等。

8、加强对实习生及新进人员等高风险人群的管理。

9、进一步规范病区各类警示标识的管理。对高危药品、跌倒高危人群、特殊用药、膀胱冲洗、肠内营养、试敏阳性及特殊感染患者做好标识。

10、每月召开护理安全小结会一次,每季度对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反馈、总结。

七、护理服务

1、巩固优质护理服务成果,深入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从住院到出院健康教育、治疗处置、康复指导、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连续、全程、全面的服务的同时,还要对病人的情况做到六知道,即病人姓名、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要了解病人各项主要检查阳性指征及临床意义;指导病情观察的要点;掌握病人各项治疗及护理措施;掌握病人用药目的、药物的主要作用及用药注意事项;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2、加强护理文化建设。鼓励护士参加学历学位教育、充分发觉护理人员的特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修养,在我院站护理园地内,上传我院护理动态,传递学习资料,发挥空间优势,丰富护士的学习工作生活,打造一支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护理团队。

4、强化患者首诊负责制。护理人员要以热情、主动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解答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尤其是首诊接诊的护理人员。

5、倡导无铃声换液。护理人员要加强巡回,走在红灯呼叫前及时为患者更换液体,减轻频繁响铃产生的噪音,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治疗环境。

6、开展贴心服务。通过对病情危重、气管切开等不能讲话但意识清醒的患者,制作贴心小转盘;科室为无陪护患者订餐,免费提供一次性纸杯,出院后电话回访,开展节日问候、生日祝福等,增进与患者的沟通,满足患者的需求,进一步和谐护患关系。

7、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激情。对每季度患者评出的最满意护士,及年终评选出的优秀护士,进行表扬与奖励,激发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增加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护理服务水平。

8、加强对导医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彰显医院文化、树立品牌形象。

八、三基培训与考核

1、根据护士岗位分级情况,护理部、科室制订出各级各类护理人员分级培训目标与考核办法,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培训和考核,做到按级上岗,按岗施薪。

2、护理部、科室每月各组织1?2次业务学习,要有课件内容。

3、操作培训:基础、专科操作培训,每月各1次,年安排12次,科室每月考核1次,护理部每季度考核1次。

4、各科室根据专科特点,制定本科室培训计划,并以月安排的形式落实,护士长每月对安排内容进行培训、考核,要求人人过关。

5、将纠错法应用于低年资护士培训。首先,由培训老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其次,有意识的模仿临床工作中常出现的错误操作、不正确的沟通方式等,演示后由护理人员纠错,同时护理人员相互纠错,通过讨论分析,培训老师补充、指导,加深护理人员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培训效果。

6、科室间护士长相应交流进行技术学习,规范专科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技能水平。

7、组织护士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专题讲座及相关科室科内讲课,新进人员必须每次参加,其余人员全年参加次数80%。

8、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24小时医学频道,使参学率达到100%以上。

九、教学、科研工作

1、要求具有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负责实习生的带教工作,定期召开教学双向反馈会,听取带教老师及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各科护士长为总带教老师,重视带教工作,经常检查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责任心及业务水平,安排小讲课,了解实习计划的完成情况,做好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做好转科前的实习鉴定书写工作。

3、护理部做好实习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不定期下科室检查带教质量,每届实习生实习结束前,组织进行一次优秀带教老师评选活动。

4、增强科研意识,鼓励护理创新。积极开展护理小发明、小创新等活动,好的发明创新在全院进行分享、交流。

5、鼓励护士撰写论文,年内发表护理论文1—2篇。

十、其他方面安排:

1、庆祝5。12国际护士节,举办护理操作技能竞赛,积极参与市、区两级节日庆祝活动。

2、拟于第二季度举办1次护理文书规范化书写展评工作,进一步提高护理文书书写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