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节水灌溉论文

节水灌溉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节水灌溉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节水灌溉论文

第1篇

1.1低压管灌技术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有效的避免了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因和外界接触而产生的损失,能有效的增加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必要的损失。相比于同等的水量下,使用此种灌溉方式能对更大土地面积进行灌溉,增产增收;节电,由于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井灌区,大大的减少了抽水量,约可减少20%-30%的用电量;以低压管道代替了渠道,可减少2%-3%的渠道占地,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用地,增加农产量;在输水速度上,缩短了轮灌周期,能更加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成;与滴灌相比较而言,一次性投资较低,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成本的投放。

1.2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喷洒灌溉技术的简称,该技术是目前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它通过水泵、动力机等动力设备将水加压,并通过具有定高度的喷灌设备利用自然落差将水灌溉到其所覆盖的区域地段喷头将水喷洒到空中,使水在空中分散成细小的水滴落到所灌溉的地面上,其不仅能够实现节约水资源,还能够使灌溉变的更加均匀,从而使农作物都能够得到灌溉。根据喷灌设备的灵活性程度可以将喷灌技术分为固定式、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三个类型,其类型不同应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以外,其余部分都不能动,该设备适用于农田范围较小的地区;半固定式喷灌设备除喷头可以移动以外,喷头支管也可以移动,相对于固定式喷灌设备而言,其机动性相对较好,适用于灌溉范围较大的农田区域;移动式喷灌设备所有部分均能够移动,三者之中其机动性最好,更适用于山区或灌溉环境相对恶劣的农田地区。

1.3滴灌技术

滴灌技术作为农田水利灌溉的主要技术,针对根系土壤活动范围对其进行灌溉。主要是通过压力管道将水资源输送至田间支管及毛管内,然后对其进行缓慢式灌溉,这种灌溉技术相对比较均匀且能够保证土壤所需的最佳含水量。一定意义上而言,灌溉技术不同于传统的灌溉技术,它不仅能有效的将水资源灌入其植物中,更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这种灌溉技术具有以下等优势:滴灌技术与普通灌溉技术相比较而言,可以节省55%的用水量,可以有效的将水资源充分利用并达到植物所需的正常用水量。在进行滴灌时可以利用管道系统对其植物进行施肥,从而一定程度上还大大减少了肥料浪费现象,提高了施肥的效用。对于耕地面积较小的灌溉作业而言,这种灌溉技术可以有效的增加作业播种面积,使其作物达到大幅度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滴灌技术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的灌溉且不受地质环境的影响,且能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这样农业人员就可以利用充足的时间去从事其他的农业劳动,改变原有单一的劳动模式,为其增收创造条件。农民增收一定程度上也会促进农业的发展变革,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且提高耕地用地效率。

1.4渠道防渗技术

渠道灌溉作为农田灌溉的主要输水形式之一,在实际灌溉中其存在很多问题,这种灌溉技术极易发生渗漏渗水等情况,大约一半甚至更多的水资源难以充分利用,也是影响农田灌溉最常见的一种灌溉方式。所以,在日后灌溉过程中,必须加强渠道的防渗漏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1加快发展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的具体措施

农田水利工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既是一项技术工程又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社会工程。所以,大力发展农田水利灌溉节水工程符合其实际发展的需要,对于节水而言,要全面考虑其农业节水问题将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及范围,并不是一定意义上的节水措施,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2.1.1进行合理的规划

农田水利灌区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平衡对整个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农田水利施工开采时,必须充分考虑该区域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含量。合理设计施工开采方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利用水资源,更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2.1.2对农业节水进行资金补助,加大对农业节水的投资力度

现阶段而言,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农民集体出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长久发展。对此,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确保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相关管理部门也要注重农田水利节水的重要意义,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促进去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2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2.2.1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物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它以高效、优质的节水技术对植物自身构造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利用植物自身水分对其灌溉,节约了成本,提高了高产的效率。

2.2.2信息智能化灌溉技术

信息智能化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作物进行严格的控制,针对所在环境(空气质量、温度变化以及日照强度等)都要进行掌握,严格分析农作物所需水分及灌溉所需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将灌溉需求信息进行传输,然后利用计算机计算出灌溉的时间及灌溉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农作物的生长,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效率,达到了节水目的。

3结束语

第2篇

不同形式的节水灌溉工程所用设备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更多的是特性,故设备往往是围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开发和配套的,形成各自的体系。当前市场上需求程材料设备、管道输水工程式材料设备等到。

(一)喷灌设备

我国目前生产的喷灌设备主要是大、中、小、轻型喷灌机、喷灌用水泵、喷灌用地埋管道和地面移动管道、喷头、附属设备等。据统计,截止到1997年底,我国喷灌工程面积已达1900万亩,其中约75%采用轻、小型喷灌机,大中型喷灌机的喷灌面积约占10%,半固定管道式喷灌约占15%左右。

1喷灌机

(1)大型喷灌机。目前我国生产的大型喷灌机主要有DYP-415型电动圆形喷灌机,塔架为10跨,系统长度415m,一个作业点的控制面积为60k平方米。此外还有DPP-400型平移式喷灌机,塔架为10跨,系统长度356m,双侧配置,控制面积120h平方米。

大型喷灌机的自动化程度和作业效率高、单机控制面积大,亩投资较低(200--400元/亩),适用于要求机械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农业发展节水灌溉的需要。

我国的大型喷灌机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应用经历了20多年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也有上千台的设备保有量,但产业发展举步艰难。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不适合国情”的一个原因。大型喷灌机是机电一体化的大型机具,要求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从单项技术到集成技术,再到产品需要实现巨大的跨越。我国大型奔灌机产品的主要差距是能耗高,抗风性能差,整机重量大,专用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防锈蚀工艺落后、系列短等。这些差距大多集中在产业化开发的五一节上,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技术与经济、企业与市场相互影响的结果。

据悉,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已实现了对上述大型喷灌机生产企业的控股,并确定在开拓大型喷灌机市场的同时,进行大型喷灌机的产业开发,形成2500台的年生产能力,可为每年发展200万亩大田作物的节水灌溉工程式提供优质产品。

(2)卷盘式喷灌机。我国目前批量秤的卷盘式喷灌机有JP40、JP50、JP65、JP75和JP90系列产品,其有较大提高,1998年下半年投放市场后,已销售300多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为发展产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卷盘式喷灌机因结构的限制,供水管道和水涡轮上的水头损失较大,单喷头配置时入机压力较高,能耗偏大。但该机型机动性好,适应性强,对于补充灌溉单机的JP75型卷盘式喷灌机有效喷洒长度为300m,有效喷洒幅度50~60m,喷洒流量18--27立方米/h,单机控制面积达250亩,亩投资300元左右。

卷盘式喷灌机曾于1980年由原机械工业部立项并组织研制,但由于技术上的明显差距等原因,至1997年并未形成批量生产。该类产品的主要差距是PE管、大型喷头等到关键部件技术不过关,产品制造工艺落后,机具笨重等。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下属七州集团以仿制的大大缩短了设计、试制的周期。七州集团通过更新产品积极性,形成良性特环。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已确定了卷盘式喷灌机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方向,计划1999年达到1000台的年生产供应能力,并组织大型喷头的技术攻关和PE供水管的协作攻关,完善生产制造的工艺装备和检测手段,力争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进口设备。

(3)轻、小型喷灌机。轻、小型喷灌机使用最多的为手抬式和手推式的机组,是当前我国喷灌机具的主力军。我国轻、小型喷灌机已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能力,其中年生产能力在万台以上的生产企业有萧山水泵总厂、新昌喷灌机厂、金坛喷灌机厂、新郑喷灌机厂、太原喷灌公司等十余家,其中萧山水泵总厂的年生产能力已达10万台。估计仅这些已具有规模的企业的年生产能力就可达30万台。

轻、小型喷灌机组机动灵活,使用方便,亩投资低,适合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经营规模,这是它应用广泛的主要原因。但是,这种机型的生产制造分散,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虽小,但包括机、泵、秋、头,它的质量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喷灌设备的总体水平。1991年原机电部进行的喷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表明,产品总的合格率仅为57%,这种质量状况实际上也代表了轻、小型喷灌机的质量状况。造成质量不稳的原因:一是企业质量管理不善,缺乏长远考虑,没有真正树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线的发展战略;二是技术上、装备上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格局,生产工艺落后,缺少专用加工设备,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

2喷灌专用水泵

我国目前生产的喷灌专用水泵主要是1982年农机部下达任务研制的50BPZ、65BPZ、80BPZ等8种型号的自吸泵和65BP、80BP两种型号的非自吸泵,以及这些专用水泵的变型泵。喷灌专用水泵多是与轻、小型喷灌贡配套使用,基本上由喷灌机生产企业组织生产制造,其中金坛喷灌机厂的年生产能力已达8万台。

从1991年行业质量评比情况看,喷灌专用水泵的产品性能指标有40%~45%优于当时国内生产的一般农用水泵。产品质量和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如萧山水泵总厂的铸件成品率到1994年已提高到86%。但从整体上看仍存在工艺落后,质量不稳的问题,还没有形成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

除喷灌专用水泵外,喷灌工程还广泛使用QJ系列井用潜水电泵等通用水泵,这类产品供应充分,市场竞争激烈。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企业,如泰丰潜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是明显的,突出反映在铸造水平上。

3管道

(1)地埋固定管道。我国喷灌工程的地埋固定管道一般命名使用硬质聚氯乙烯管、改性聚丙烯管、钢丝网水泥管、钢筋混凝土管、铸铁管等,这些管材均可满足喷灌工程的技术要求。其中范围限,塑料管供货充足,管件配套齐全,施工安装方便,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生产的规模优势难以形成市场优势。

管道式喷灌工程中的管道投资占材料设备费的70%~80%,降低管材的费用一直是发展喷灌的关键所在。一个发展提高管道的利用率,例如发展机组式喷灌,移动管道式喷灌,另一个发展方向是开发复合型管材,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机械性能,如钢丝网水泥管。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基于树脂的复合型管材倍受人们的关注。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新近组建的颈硕新型管材公司最近开发了加筋PE塑料管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装备。这种管材具有耐压能力高、重量轻、耐腐蚀、水力性能好、价格低等优点。与1.0MPa级的管材比较,新管材的成本仅为一般PvC管的50%~65%,是其理想的替代产品。

(2)地面移动管道。我国地面移动管道主要使用带有快速接头的薄壁铝合金管和塑料软管。其中的薄壁铝管的生产工艺经历了冷拔、焊接、挤压三个阶段,已达到铝材生产的先进水平。挤村铝合金管较冷拔管的成品率高得多,而机械性能又优于焊接管。太原铝厂自80年代初期开始生产冷拔铝管,1986年又从奥地利引进铝焊接管生产线,1995年改产挤压铝管。挤压铝合金管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一般的铝加工企业,只要有600t以上的挤压机即可生产,如河北省肃宁县铝材厂原生产建筑门窗铝材,1997年开始秤喷灌铝合金管,年生产能力达5000t。

移动铝管除管除外,还要配上快速接头,才能成为移动管道。快速接头及其他附件一般是由喷灌机厂生产并成套供应移动管道式喷灌系统,职太原市喷灌集团公司生产的TPL型喷灌管道系列,规格从φ50到φ102,配套完整,年生产能力可供发展100万亩喷灌的需要。

地面移动管道中的塑料软管,我国也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如金坛喷灌机厂的维塑管年生产能力达100万m,泰州市喷灌机厂的涂塑软管年生产能力达200万m。

由于市场不规范,优质难以优价,不具备条件的小厂生产的移动管道质量难以保证。

4.喷头

目前我国生产和使用最多的是PY1、PY2铝合金摇臂式喷头以及PYS塑料喷头,凡生产喷灌机的企业几乎都生产喷头。我国喷头的生产能力充足,但产品档次不高,使用寿命短,品种单调。1987年投放市场的ZY系列喷头和最近投放市场的DY系列喷头引进国外生产线,以锌基合金和铜为主要材料制造,性能好,但价格较贵。在PYS塑料喷头基础上开发研制的PYS2系列喷头主要部件采用耐磨防腐金属镶嵌新工艺,提高了产品性能使用寿命,其性能价格比利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在大型喷头的开发制造上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致使卷盘式喷灌机整机性能不佳,不得不依靠进口喷头配套。

(二)微灌设备

我国目前生产的微灌设备主要有过滤器、施肥器等首部枢纽设备、管材和连接件、滴灌管(带)、微喷头、渗灌管等。据统计到1997年底我国微灌面积已达200万亩,主要用于果树和设施农业作物的灌溉。

1.首部枢纽设备

目前我国批量生产的首部枢纽设备主要有北京通捷机电设备公司的离心过滤器、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网式过滤器、施肥装置,山东莱芜塑料总厂的全塑网式过滤器和施肥罐,生产首部枢纽设备的企业还有河北龙达灌溉设备有限公司、燕山滴灌技术开发研究所等。目前生产的过滤器如适当组合,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灌溉水质的过滤要求。另据了解,通捷机电设备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的增加,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品种规模,目前技术改造,计划到2000年达到年生产4000台过滤器,2000台施肥设备的能力,口径从φ25~φ150,单台(套)过滤能力3~120立方米/h,过滤精度达到250目,可满足年发展10万亩微灌工程的配套需要。

微灌首部过滤设备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关键,今后应进一步增加品种,开发新过滤材料(如特殊发泡材料等),形成规模化的专业生产,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应该说影响微灌首部枢纽正常工作的主要因素,并不完全是目前的产品规格和质量,设计上对过滤重视不够,施工中没有严格遵循操作规程,使用中缺乏必要的维护保养往往是造成微灌系统堵塞的主要原因。

水肥同步精确供给被以色列专家认为是微灌得以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的施肥及配套设备在性能、操作性、配套性等方面尚有不小的差距,形式比较单一,使用中的问题也不少。今后应加大产品开发的力度,对生产应用也应加强示范和指导。

2.管材和联接件

微灌用管材大多是低密度聚乙烯管(LDPE),规格从4~80mm,市场货源充足。LDPE管材加工简单,利润率不高,技术条件好的企业不愿加工生产,小企业加工的管材质量不稳。联接件的问题则更大,为追求价廉和方便,施工中往往采用内插式的管接头,降低了联接处管材的耐压能力,管材本身也极易变形,造成漏水。

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提请用户尽量选择正规企业的定型产品,特别应注意联接件的形式与质量。

3.灌水器

滴灌灌水器的发展趋势是灌水器与毛管一体化的滴灌管(带),我国目前批量生产的滴灌管有内镶式滴灌管、管上补偿式滴灌管、迷宫式滴灌带、双上孔滴灌带、普通滴灌带等。配套完整,使用较好的是绿源塑料联合公司生产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产品内镶式滴灌管,目前已形成为每年发展10万亩滴灌工程配套的生产能力。除滴灌管外,微管式滴头、大流量滴头、补偿式滴头等也有生产和应用。

微喷头的种类很多,我国早期多生产和应用折射式喷头和缝隙式喷头虽早有产品,但质量尚不能符合SL67-94的要求,目前国内不少商家国外的这类产品。

渗灌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到90年代初为止并没有形成产业,更没有产品面市。后随着国外渗灌管进入我国,人们才开始考虑现代渗灌的概念,我国有几个橡塑企业已着手开发不同材质的渗灌管。国内外对于渗灌技术素有不同的评价,笔者去法国考察时也向原来生产渗灌管的企业了解有关情况,得到的回答是“转入地下的意义不大,目前已不生产”。笔者认为渗灌确有其自身的特点,就技术而言应该占有一席之地,问题是合格的渗灌管的技术含量绝不在第五代滴灌管这下,国内产品和部分国外产品都还不含量。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外渗灌管的测试结果证实了上述认识。渗灌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与滴灌一样必须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这也是发展渗灌必须面对的问题。

微灌设备的技术含量高于其他节水灌溉设备,高的技术会计师集中在灌水器上。这是因为微灌设备均是微量出流,流道细小,加工技术要求高;另外微灌属精确灌溉,对灌水器的性能要求也高。就总体而言,我国生产的微灌灌水器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在品种、规模、性能、质量、耐久性等方面均有明显差距。降低微灌材料设备的价格无疑有利于大面积推广微灌,但低价格不应以牺牲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代价。据悉,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正在开发经济型内镶式滴灌管,它是通过减薄壁厚(由目前的0.6~0.8mm减至0.2~0.4mm),增加科技含量,实现降低成本的,这种思路值得提倡。

4.自动控制设备

实现精确灌溉自动控制设备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设备我国虽有研制,但并没有形成产品,今后应引导这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微灌设备的配套能力和总体水平。

(三)渠道防渗新材料和施工机械

1.防渗膜料

膜料防渗具有防渗性能好,适应变形能力强、施工简便、造价低等优点,应用广泛,我国在60年代中期已将膜料用于渠道防渗,但当时没有专用的防渗膜料。目前我国生产的防渗膜料在抗穿刺、抗老化、增加与土的磨擦系数方面均有改进,特别是近几年生产的宽幅高密度线性低密度以及高充填合金聚乙烯膜料,其抗拉、抗撕裂性能均有大幅度提高。还开发出一布一膜、二布一膜等复合型土工膜料,但价格稍高。例如泰山塑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防渗膜料幅宽3~10cm,厚度0.1~1.5mm,年生产土工膜料的能力达到500万平方米。膜料防渗前景广阔,今后应加强跨行业合作,进一步开发新型膜料,以适应渠道防渗因条件不同而提出的不同要求。

2.渠道防渗施工机械

U型防渗渠道施工机械的生产制造和应用已有一定的规模,保证了U形防渗渠道的大面积推广。目前生产的成套设备包括KU系列基槽开挖机、D系列小型U形渠道浇筑机、QJ系列可变断面(U形、矩形、梯形)混凝土渠道浇筑机等等。山东省高密市亚盛大水利机械厂开发的LZY系列混凝土构件成型机和WS型全自动砌块成型机,以普通材料拌合的干硬性混凝土,快速成型生产各种断面的混凝土防渗砌块,实现了工厂化批量生产,提高了衬砌质量,降低了施工成本。从产业化发展渠道防渗的角度看,中、小型渠道的混凝土防渗衬砌应选择“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现场装配”的方向。

(四)低压管道输水设备

“七五”期间原国家科委和水利部针对井灌区节水的需要组织了低压管道输水技术的攻关研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生产和应用的管材主要有薄壁PVC管、双壁波纹管、素混凝土预制管以及现浇管等。其中薄壁PVC管的生产已广泛扩散,产品供应充分,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一些地区出现了生产并使用再生塑料管的极不规范的作法,产生的后果不难想象,规范低压管材的市场已成为当务之急。双壁波纹管的公称压力有0.2MPa和0.4MPa两档次,作为井灌区输水之用,耐压能力无法充分发挥,而价格又嫌太贵,作为喷灌之用,耐压能力尚不够,因此目前在节水灌溉中应用不多,有些生产企业的加工设备已停机。今后随着渠灌区大规模管道输水技术的应用,双壁波纹管当有一席之地。素混凝土预制管的主要生产技术在于制管机的开发,目前小批量生产的制机技术上已有很大改进,预制管的生产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混凝土管不便长距离运输、生产的技术含量又不高,难以形成大规模生产的格局,基本上是就地使用就地生产。混凝土现场浇注成形技术,在大口径管道制造上有明显优势,在小口径管道制造上优势不明显,而且管道质量也难以保证,但在低压管道输出水技术发展初期,因价格便宜,种类现浇管道曾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出水口是井灌区农民从低压管道输水系统向地里放水的装置,因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定位偏低,尚不具备大批量产业化生产的条件,目前大多由县水利局或乡水管站结合自身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的需要,自行组织加工或委托加工。

闸管系统是低压管道输水工程的田间配套设施,国外有硬闸管和软闸管两类产品。目前软闸管系统已通过“94.8”项目,引进国外技术在国内组织试生产,希望能对完善低压管道输水系统发挥作用。

管道输水是提高输水效率,合理利用自然水头,减少占地、减少水体被污染的有效措施,在国外普遍应用(有管道化的提法),而且配套完整,相关产业也很发达。我国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是在80年代初节水灌溉任务紧迫,但投入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井灌区发展起来的,因此,技术定位偏低,系统定位靠下,难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也制约了管道输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今后随着水资源统一管理,灌区供水多元化的实现,管道输水技术及相关产业应有一个大的发展。

二、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的现状

节水灌溉材料设备来源于生产它们的企业,企业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品的状况。

1.生产规模小

据对46家节水灌溉专用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的表明,固定资产没有超过亿元的,年产值达到亿元的仅3家,一般均为几千万元,少的为几百万元。实际上不少企业的产品中节水灌溉专用材料设备仅占一部分或少部分。生产规模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材料设备产品的更新和质量的提高。

2.专业化程度低

我国的节水灌溉专用材料设备生产企业不少是在原有生产领域的基础上,部分转产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故绝大多数不是专业厂,产品结构复杂,关联性不强。这种状况决定了生产组织形式是以通用设备、普通工艺实现的小批量生产,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生产成本难降低。

3.生产技术装备落后

走进节水灌溉生产企业,往往看到的是70年代、60年代、甚至50年代的生产设备,这些设备有的是当年建厂时的设备,有有是从大企业淘汰设备中低价转让来的,生产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往往决定了生产工艺的落后。

4.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

在现代工业中,小而分散的加工生产并不一定意味着落后,关键是要有龙头企业发挥主机厂的作用,小企业应围绕龙头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近期中国灌排技术开发公司收购江苏七州集团,控股中冠灌溉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应该说是我国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生产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改组迈出的第一步。

三、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的发展方向

节水灌溉所需材料设备涉及的范围很大,有不少是通用的建筑材料和机电设备,也有一定的专用材料设备,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向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本文在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现状综述中已对各主要设备的改进方向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再赘述,现仅就其共性的东西补充几点意见。

1.节水灌溉材料设备需求的多元化

随着各项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材料设备市场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明显,这不仅表现在产品的种类上,而且表现在同类产品的不同档次上。这种状况同我国地域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差异大有关。以往评价哪类地区应采用哪种节水灌溉技术时,往往并不太区分经济因素的作用,甚至将经济因素的作用看成是一种特例。如在80年代对北京推广半固定式喷灌的意义颇有分歧,而今天人们考虑的则是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半固定式喷灌溉今后的替代方式是什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元化需求为材料设备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议主管部门对我国节水灌溉材料设备需求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组织调查分析和预测,加强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

2.降低产品成本要走增加科技含量,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路

一项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我国节水灌溉是在国民经济不发展的条件下起步的,“小花钱、多办事”有时成了唯一的准则。我国不少节水灌溉工程是提前报废的,原因很多,但片面追求低成本发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材料设备方面,不能以牺牲必要的性能和质量为代价来换取低成本。据悉,劲硕新型管材公司正在开发加筋PE塑料管,通过两种材料的复合使新材料在性能价格比上有明显提高。工艺难度大了,但材料消耗降低了,这种通过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产品成本的思路是可取的。

3.企业应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合,实行技术经济一体化

我国节水灌溉材料设备生产企业的不少产品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国联合设计的成果,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单纯依靠国家的科技投入已远远不够,企业应主动与科研单位联姻,并成为投入的主要承担者和成果的所有者。国家科技部已决定启动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并组建国家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的都是为了推动节水灌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技术经济一体化。我国的企业既要抓住当前节水灌溉市场发展的契机,也要抓住国家推动技术经济一体化的契机,实现产业的发展。

第3篇

我国现在大规模应用的是农业节水技术体系,在这项技术中涵盖有许多的经营管理方式及工程制度规范,这样能增强管水组织的科学性和健全性,使计划用水工作、科学配水及合理征收水费工作落实到实处。科学的种植工艺、栽培方式、蓄水保护墒情工艺、合理使用化学药剂、采取合适的保水工艺都是农业节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不能忽略秸秆及地膜护墒技术、栽种抗旱节水农作物、限制灌溉方式等工艺。农业生产中几乎所有灌溉工作的实质就是利用水的自然落差将水运送到指定的灌溉地区,当然,也可利用专业程度较高的设备直接将水喷洒到土壤,并且使用喷洒器进行喷射灌溉时,所形成的水滴分子是很小的,甚至能够成为雾状,这有助于更高效的进行农业灌溉,并保证农业灌溉的均匀性。喷灌设备一般包括移动式、半固定式及固定式三类。除水源固定外,动力机、水泵、管道、喷头都可以移动的设备统称为移动式喷灌系统。管片和水栓之间是相连的,并且该装置只有在地表的喷头及装有支管的喷头能够移动,但是它的剩余部分却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所以我们将这种灌溉系统叫做半固定式喷灌系统。有些喷灌设备是只有喷头可以移动的,剩余的各个部分都是固定的,而有些喷灌设备的整体都是无法移动的,这类喷灌设备便叫做固定式喷灌系统。

2节水灌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2.1进行农业节水灌溉工作时各种新技术及新设备的使用区域都比较小。

对水利用率很高的喷灌及滴灌等农业灌溉方式在某些地区开始有了实际的应用,但是这些农业灌溉地区却往往只是用作示范作用,喷灌、滴灌等有着显著优势的灌溉技术依旧没有获得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所以在今后的节水农业灌溉工作中,要加强对这些技术的推广,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在大型的农田中的应用。

2.2工作过程中缺乏健全的监督激励机制。

现今我国的很多灌区及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般都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督激励机制,这也使得有关的管理机构不能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管理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水平,管理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也不够细化,调度的应用也缺乏灵活性。

2.3农田灌溉的节水资金投入相对馈乏。

现在中国在节水灌溉方面投入的资金太少,甚至有许多的正在使用的灌溉工程也早已无法正常的工作运行,这将会直接导致节水灌溉工作的效益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并使得可灌溉的面积逐渐减少。此外,在进行节水灌溉工作时,各种建设资金的投入也不够充足,这会导致新建的节水工程特别是配套资金的分配不够科学合理,这会使得发展的规模受到很大的制约。

2.4在推广节水灌溉的先进节水技术过程中部门相对独立。

由于在进行节水灌溉先进技术的推广工作时各个工作机构有着较强的独立性,这会使节水措施的可行性论证降低,无法因地制宜的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规划工作,这将会导致节水灌溉针对性差等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终将影响节水工程经济效益的正常发挥。

2.5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设备。

由于各种质量问题或维修维护工作开展的不够及时等主观或客观因素,会使节水设备的损坏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这最终会导致节水工程的使用寿命减短,最终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大范围使用造成恶劣的影响。

3节水灌溉工程发展的相应措施

3.1进一步地统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在进行抗旱保丰收及提高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工作者不仅建造了更多、更深的井,又在利用剩余的水来加大灌溉的总面积,这便于最初的资源型节水理念背道而驰,没有真正的发挥其作用。农业生产的节水与农民的自身权益及种粮获得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工作人员一定要综合的考虑影响农业节水发展进步的诸多因素,设计出一套最科学、合理的农业节水技术规范。

3.2加大力度。

建设节水工程时初次投资所需的金额是很大的,可是很多的农民生活水平还是较低的,因此必须要将农业节水工作纳入国家政府的重点议事议程,然后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进行扶持工作时也要考虑到资金、政策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体现农业节水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到上述这些,不仅能促进节水工程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使农民的生活水准有大幅度的提高。

3.3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进行节水灌溉工作时,必须要科学的引进,选择最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技术。还要设计最适合的发展规划方案,使用最科学的节水灌溉工艺,并给予中低产田改造工作高度的关注,加大中低产地节水灌溉的总面积。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技术,趋势,建议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不仅是节水的需要,也是农业现展的需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就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及发展趋势作一探讨。

1.节水灌溉技术含义及体系

节水灌溉技术是比传统的灌溉技术明显节约用水和高效用水的灌水方法,措施和制度等的总称。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调配、输配水、田间灌水和作物吸收等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组成一个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灌溉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主要包括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雨洪利用技术。(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改进地面灌溉技术、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及抗旱点浇技术。直接目的是减少输配水过程的跑漏损失和田间灌水过程的深层渗漏损失,提高灌溉效率。(3)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4)节水灌溉管理技术。包括灌溉用水管理自动信息系统、输配水自动量测及监控技术,土壤墒情自动监测技术、节水灌溉制度等。

2.节水灌溉新技术

目前,比较有发展潜力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是:(1)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作物调控灌溉技术。就是从作物生理角度出发,在一定时期主动施加一定程度有益的亏水度,使作物经历有益的亏水锻炼,改善品质,控制上部旺长,实现矮化密植,到达节水增产的目的。(2)应用3S技术的精细灌溉技术。就是运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实时获取农用小区作物生长实际需求的信息,通过信息处理与分析,按需给作物进行施水的技术,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业率。T是农田灌溉学科发展的热点和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3)智能化节水灌溉装备技术。就是把生物学、自动控制、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高新技术集成节水灌溉机械与设备,适时地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水分,按照作物不同的需水要求来实施变量施水,达到最优的节水增产效果。

3.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趋势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呈现以下趋势:(1)喷灌技术仍为大田农作物机械化节水灌溉的主要技术,其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节能及综合利用。不同喷灌机型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软管卷盘式喷灌机及人工移动式喷灌机比较适合我国国情。(2)地下灌溉已被世人公认是一种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尽管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应用推广速度较慢,但随着关键技术的解决,今后将会得到一定的发展。(3)地面灌溉仍是当今世界占主导地位的灌水技术。随着高效田间灌水技术的成熟,输配水有低压管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4)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应用专家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控制技术资源数据库、模拟模型等技术的集成,达到时,空、量、质上的精确灌水,是今后攻关的重点。(5)节水综合技术的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节水灌溉发展的方向。

4.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建议

(1)提高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认识。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农业灌溉用水要在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只能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灌溉必须走节水型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应加大对发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都来关心节水灌溉技术,形成一个较好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环境。

(2)形成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内在机制。通过制定和运用好水价、水权这些经济手段,对农业用水需求进行有效调控,削弱低效益膨胀型的用水需求,杜绝无效益浪费型的用水需求,促进节约农业用水的需求,从而推进节约灌溉技术发展。

第5篇

灌区绐建于1973年,1974年秋放水,其后一直处于停停建建状态,工程配套率较低,按当时建设方式采用了“社办公助”形式,工程质量不高,在很大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区划调整(从德州化济南),两地市都没有大的资金投入,现在灌区已无法正常运行,上下游用水矛盾日益突出,也为灌区节水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改集中沉沙为分散沉沙

邢家渡灌区现有沉沙池两处,共1.3万亩,其中一级沉沙池9400亩,二级沉沙池3600亩,均已用完,管理单位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开辟新池,二是分散沉沙浑水入田。

灌区年引水2.79亿m3,引水含沙量多年平均6.7kg/m3,泥沙容重1200kg/m3,年均引砂156万m3,现在的沉沙方式是以挖代沉,一、二级沉沙池平均淤沉均达6m以上,两级沉沙池早已不堪负重。若开新池,即使继续以挖代沉,平均淤沉5m计;年均占地500亩。灌区经过30多年运行,一些涝洼地已变成了良田,新池的征地全是耕地,按当地的价格3万元/亩,将达1500万元,以挖代沉的清淤费为5元/m3,年均780万元。管理单位每年用在沉沙上的费用将达2280万元。而邢家渡管理处的现行水价0.055元/m3,县乡截留30%,上交水资源费22%,占地12%,上交市财政预算外资金5%,即865万元,其中用于灌区建筑物维护,设备检修,人员工资,行政事业开支占42%,即419万元,真正用在沉沙上的费用仅446万元,仅为正常运行费用的五分之一,其结果造成:一、清淤不及时,沉沙池入口壅水,淤积总干输沙渠。二、泥沙下泄,抬高渠床,阻水壅水,上游水大量浪费,下游无水可引产生水事纠纷。

另外由于沉沙池每年都有100多万方弃土产生,无法得到及时处理,形成一个大的风沙源,每当有三、四级东北风起便铺天盖地的黄沙直扑济南市区,当地村民更是终日与沙为伴,喝夹沙水,吃掺沙饭,苦不堪言。

邢家渡灌区改集中沉沙为分散沉沙正是顺应了灌区的实际,具体做法是:加大比降,改总干的1/8500为1/6500,改现在分干的1/2500为1/1500,将泥沙送至支渠以下,渠道的清淤将由用水户自己负责,由于不清淤无法引水,增加了用水户清淤的主动性、积极性。

对于淤沙的处理可适当出台一些积极政策,按管理单位每年的清淤费用用于用水户处理泥沙的补贴,村民每年垫栏,垫房台,改地及至向济南一些城建低洼小区卖土,都可以用淤沙。另外济南黄河沉岸已有用淤沙烧砖成功先例,淤沙烧砖,即不毁地,又能变废为宝,如果还能得到财政补贴,完全可以大力推广,邢家渡引黄处正在试验研究用淤沙部分替代黄沙的砼应用技术,并在砼衬砌板上应用,已获得成功,届时将彻底改变鲁西北黄沙贵如米的历史。

二、改自流为提水

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18万亩,现状实灌面积93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6.63万亩,提水灌溉面积41.37万亩,补源井灌面积45万亩,灌区综合毛灌溉定额450m3/亩,而自流灌区达950m3/亩,是提水灌区的一倍以上,自流灌区集中于一级沉沙池以上的总干输沙渠上,灌水时偷水、抢水、毁坏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象今年这样的旱年黄河来水少,灌区分配量小,只能小水引水,一般在30个流量以下,基本都用在了自流灌区,下游根本见不到水。就其原因,一是管理单位执法不力,二是当地政府地方保护,三是用水户的用水习惯。由于粉沙质壤土不积水,有的用水户黄河放几天水,他就放几天水,而下游就一不一样了,下游每年都组织清淤,一年来不了几次水,只要来水就放个沟满河平,然后提水入田。用户惜水思想很重,不少用户采取了一些节水的土办法,象地膜覆盖,插孔播种浇水,节水效果就很好,另外由于提水入田,农户自备机械柴油,即使有人不惜水,他也不可能不惜柴油、工时。

1991年济南市水利局按照水利厅项目办安排曾在二级池出口商河县玉皇庙镇搞了个万亩示范区,全部自流,当时曾得到联合国粮援项目专家的首肯,然而运行没几年,已损毁的面目全非,现已完全改提水。因此可以肯定的说:自流浪费水,运行费用高,不适合灌区长远发展。若把6.63万亩自流灌区全改提水,仅此一项至少年节水2200万m3,

三、渠道衬砌

灌区总干渠38.5km,分干22条共256km,支渠及支渠以下渠道868km,现行管理范围为,总干邢家渡引黄处负责,分干县水利局负责,支渠乡镇负责,支渠以下用水户负责,此次规划国家投资也仅为总干及分干的渠道衬砌及建筑物,而灌区改造的大部分内容在支渠及支渠以下。

灌区的土质以粉沙质壤土为主,经土工实验渗透系数为1.16×10-2属强渗透土层,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0.42,田间水利用系数0.86,灌溉水利用系数0.36,渠道衬砌已成为节水改造的主要内容,如果全部保温板、土工膜、砼板衬砌,投资为12亿,而国家投资仅2亿,其余靠县乡财政及用户投劳,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因此合理经济的衬砌方式成为首选,项目组和管理处技术人员经多方考察和试验研究,找到了一种适合的衬砌方法,并且专门成立了一个渠道衬砌预制板厂,经多次试验,找到了一个用粉沙部分替代黄沙的合理的配合比,受农村一些老房子用麦粮泥抹墙的启发,提出了用粘土麦粮泥代替保温板的方案,并且取得实验成功。具体方案为:总干、分干、支渠边坡采用衬砌板衬砌,板下8cm麦粮泥,麦粮泥下用0.22mm的复合土工膜防渗,渠底不衬砌,用埋深0.8m厚0.22mm的复合土工膜和边坡土工膜焊接,搭接长度为30cm,上下游的连接为上游压下游,搭接长度均为30cm,斗渠及斗渠以下不衬砌,预埋“V”形塑膜,埋深50cm采用软管倒退方式浇水。聚乙烯膜的渗透系数为10-11cm/s,考虑一些施工因素和生物破坏,渠道的综合渗透系数可达106cm/s,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65,节水20%左右,每年节水5000万m3以上,由于其投资小施工简单,可作为应急措施迅速推广,以后再视情况完成全断面衬砌和田间节水改造。

四、用水协会管水计收水费

灌区运行管理现状可以用句“混乱”来概括,市、县、乡共有人员1689人,人浮于事,按亩收费,用水多少一个样;层层截留,加重农民负担;水价偏低,不能正常清淤、维护。

借签一些灌区先进经验,通过和用水户充分协商形成了适合本灌区的一套运行管理方案,具体做法是:以斗渠为单位成立斗渠用水协会,以支渠为单位,由斗渠用水协会推选代表成立支渠用水协会,以济阳、商河两县边界为界成立两个分干用水协会,分干用水协会仅设工程、财务、政务三科,工程科负责常年的清淤、岁修及技术指导;财务科负责水量的分配、计量、水费的日常财务处理;政务科负责重大事项的决策,水事调解、处理。政务科主要由一些素质高、办事公正的用水户代表构成,协会采用民主决策,对代表的工作采用一年一评议,对不称职的代表也可以由下级用水协会年中罢免。

邢家渡灌区管理处负责总干渠清淤与维护、水量的分配、计量、水费计收,重大决策与用水协会代表民主协商,并且协会代表有否决权、建议权。

灌区管理处,各层协会之间没有行政关系仅为供水方与用水方的关系,每年均签用水协议照协议办事。

第6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 工程技术模式 问题 对策

一、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由于实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形成了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并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一)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吉林省洮南县按照这种模式建成中心灌区1014.6亩,辐射区4050亩,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明显下降,年节水30.67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基本保持不变,而非项目区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项目区还节省渠道占用耕地149亩。项目区的玉米、绿豆、小麦单产分别比建成前提高41%、38%和36%,品质也增加1至2个等级。这种工程技术模式已在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华北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井灌区面积约为2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分布在华北地区。华北的井灌区大多处于缺水地区,建成后由于灌水技术落后,经过多年运行,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灌溉保证率下降,危及当地的农业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对已建成井灌区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间平地,

划小畦块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水定面积发展灌溉。

山东省桓台县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但井灌区由于水资源不足,加之传统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致使地下水位连续下降,井泵多次更新。为此,通过研究,实施了以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合理调控地下水为主的节水改造,普遍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实行小畦灌溉,并与节水高效的农业增产措施密切结合的工程技术模式。实施后,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节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产46.7%,纯收益增加247.3元/亩。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30亿立方米。从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还有所回升。此外,也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的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北方渠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北方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甘肃省武威市在节水增产县建设中,新建衬砌斗、农渠道4859.4公里,配套田间节水灌溉面积64.85万亩,基本实现了耕地面积无土渠;完成平整土地面积38.64万亩,基本实现了条田化,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使全市的农业生产效益得到显著提高。在完成田间工程改造的64.86万亩后,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15万亩,提高作物灌溉保证率5.8%,增加作物复种指数0.3,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14%。据测定,山水灌区渠系水利用率达59.2%,田间水利用率达90%,灌溉水利用率达53.3%;井泉灌区渠系水利用率达82%,田间水利用率达95.1%,灌溉水利用率达78%。作物的灌溉净定额由400立方米/亩降低到365立方米/亩,亩节水达35立方米。5年来累计节水3.2亿立方米,节地4285亩,增加粮食1.55亿公斤,综合效益近3亿元。这种模式已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渠灌区推广应用。

(四)北方井渠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我国井渠结合型灌区面积约有2亿亩这类灌区的特点是单一依靠渠灌还是单一依靠井灌都存在水资源不足,或引起其他生态问题,必须实行井渠结合灌溉。这类灌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开展地面水与地下水在时间上及空间上的联合调度。渠灌部分进行适度防渗输水渠道,井灌部分采用管道输水;田间采取长畦改短实施小畦灌溉及覆盖、化学节水、节水灌溉制度等农艺和管理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调度和农业高效用水。

河南省清丰县历史上旱涝洪碱灾害俱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的发展,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干旱缺水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建设节水增产县中采取了引黄河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咸水与淡水联合运用,建设适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的节水工程、节水高效模式化栽培技术组成的节水灌溉模式。实施结果节水率达30.4%,水分生产率提高63.3%,小麦和玉米的综合水分生产率达到1.96公斤/立方米,地下水位有所回升。这种模式已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的井渠结合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五)水利富民集雨节灌模式

据调查,我国适宜开展集雨节灌的地区包括西南、西北、华北的14个省(区),有耕地面积4.1亿亩,人口2.86亿人。这些地区的相当一部分,由于地形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兴建骨干水利工程难度很大,而且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多。因此,农业生产主要“靠天吃饭”,生产条件落后,农民收入低,是我国主要的扶贫地区。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唯一有潜力的降雨资源,发展有限灌溉(灌关键水),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不但是当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国农业生产一个带战略性的问题。水利富民集雨节灌工程技术模式的特点是:节灌工程与农业节水措施的紧密结合,即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等高耕种开挖鱼鳞坑拦蓄雨水、深耕蓄水保墒、覆盖抑制蒸腾保蓄、调整农作物布局的适水种植、增施肥料提高水肥利用率、坡地粮草轮作、粮草带状间作和草(灌木)间作减少雨水径流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措施相结合,田间采用小畦灌、点灌或滴灌。

甘肃实施雨水集流节灌工程模式是:每户建100平方米左右的集流场,打两眼水窖,发展1亩左右的庭院经济。广西河池地区发展水柜灌溉,改过去只能种一茬玉米为一茬玉米加一茬中(晚)稻,亩产由150公斤增长到700~800公斤,实现了温饱有余。实施了一户建一眼旱井或水窖,采用坐水种和滴灌技术,发展2亩抗旱保收田的集雨节灌模式。还有陕西的“甘露工程”以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雨水集蓄工程都对解决农民温饱、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六)南方小型机电提水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南方小型机电提水灌区普遍存在泵站布局不够合理,泵站设施老化失修,机泵装置效率低,能耗高,输水损失大,田间工程标准低,灌水方法落后的问题。节水改造的模式为:对泵站合理布局,进行节能更新改造;对输水土渠改造为低压输水管道或衬砌渠道;对田间水稻灌区实现格田化,采用水稻节水灌溉制度,蔬菜灌区采用喷灌或滴灌。

上海市嘉定区在对185座提水泵站重新合理布局后,对301台套的水泵机组进行节能更新改造,使机泵的平均装置效率从38.45%提高到60.8%,能源单耗从7.43度/千吨米降低到4.5度/千吨米。铺设混凝土瓦筒管396公里代替土明渠输水,使渠道水利用率由原来的65%提高到95%,节约渠道占地4731亩。对水稻实施节水灌溉,每亩年节水300立方米。浙江省平湖市通过对提水泵站采取水泵斜装、取消底阀、出水口安装渐扩管、淹没出流等技术措施进行技术改造,泵站平均装置效率由35.6%提高到50.4%。对水稻实施“薄水灌溉,经常落干露田”的薄露灌溉,平均每亩节水128立方米。这种模式还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七)城郊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城郊农业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值高、生产效率高、为城市生活服务。因此,必须发展高效农业,即资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高的农业。这类地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大田粮食作物建设喷灌、管灌工程发展喷灌、小畦灌,蔬菜、果园及经济作物发展微灌和喷灌,灌溉用水管理实施自动化控制。

北京市大兴县庞各庄采用这种模式建设了6885亩城郊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其中:粮田管、喷灌面积5200亩,中心示范区微灌325亩,节水示范实验基地滴灌110亩,果树滴灌300亩,菜田保护地滴灌节水950亩。在整个示范区进行大规模整修道路、疏挖排水渠、配套建桥、植树绿化、打井配电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采取喷灌,滴灌,微灌等多种先进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获得了年节水150万立方米,节电17.4万度,节省投工1.6万个,缩短轮灌周期3~5天,小麦、玉米两茬平均亩增产18.1%,瓜菜倒茬亩均增产15%的效果。平谷县对平原区的粮食作物全部实现喷灌化,每年每亩用水量由原来的250立方米降低到130立方米。山东省烟台市郊区发展了草莓、大樱桃、香椿和各种特菜的设施栽培,采用大棚膜下滴灌,有效的控制棚内空气湿度,提高地温,减少病害,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草莓大棚膜下滴灌每季可减少烂果300公斤,仅这一项就可收回全部节水灌溉投资。大樱桃大棚膜下滴灌可提前1~2个月上市,价格提高10~20倍。威海市环翠区建成的自动化控制喷灌和自动化控制滴灌工程均取得较好的节水、省工、增产效益。这种模式已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郊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八)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我国无论是北方或是南方地区,均存在着许多季节性缺水地区,这类地区在农作物播种季节或某个生育阶段经常性的发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则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对这类地区,采取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

东北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普遍采用坐水种节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甜菜的抗旱点灌。目前,在黑龙江省西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地区,已把坐水种作为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每年坐水种面积高达7000万亩以上。软管抗旱灌溉和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抗旱喷灌广泛应用于豫南、苏北、皖北和南方丘陵地区,利用轻小型喷灌机接软管浇灌或喷灌,也可利用山丘区水源的自然落差水头接软管浇灌或喷灌、微灌。转贴于 二、推广这些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合力发展

我国水资源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水资源短缺对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远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农民群众中还没有树立起水资源有限和水危机的意识,“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识观念还比较顽固,节水意识和水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在一些基层领导和干部中,为了实现短期的经济利益,仍在严重超采地下水的地区,继续加大开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有的流域在上游无节制地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不但引起下游荒芜、沙化,而且造成上游灌区次生盐碱化。

当前由于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国策,因此许多部门都在抓节水灌溉这项工作。发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本来是件好事,但也出现了多头抓节水,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小打小闹、盲目性增加、形成不了规模、总体效益不够好的弊端。节水灌溉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技术上涉及到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电子、轻工、冶金、化工、环保、技术监督等部门;在研究推广上涉及科技、教育、宣传等部门;在资金投入上涉及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在组织管理上涉及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为了确保21世纪我国的水安全,节水灌溉已到了应由中央组织领导,打破部门本位主义,在国家总体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不可的地步。在发展节水灌溉采取的措施上,要打破常规,采取非常措施,改分散为集中、改小打小闹为战略安排、改单纯搞示范点示范区为全流域综合治理,改以需定供为以供定需,改追求工程建设规模为出台重大管理举措。使节水灌溉更大规模、更深入开展,使各方面政策措施更加配套,使节水灌溉的增产增收效益更加显著。

(二)应以国家投入为主

根据水利部最近拟定的节水灌溉规划(见下表),从2001年到2015年,每年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2000万亩,为此每年需要投入资金84~91亿元。目前我国发展节水灌溉是以农民自筹为主,建设资金主要是使用银行贷款,贷款期限短,贴息年限仅一年,加之这种贷款属指导性计划,往往只有额度没有资金,国家没有其它优惠政策,因此贷款落实难度很大。据统计,1996年到1997年,由于国家起动了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项目,全国用于节水灌溉建设的资金约150亿元,经费筹集的渠道是:贷款32亿元,各级财政投入48亿元,集体和农民自筹70亿元,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工程面积5000万亩。可见,由贷款和集体及农民负担的投入占到总资金的68%,各级财政投入只占到32%。由于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而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即使按上述的投资比例,国家的投入也显不足,农民和集体难以长期承受2/3以上的投入,如不加大国家的投入,节水灌溉也难以继续按此速度发展。

据预测,到2010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有天津、上海、宁夏、北京、河北、江苏和山西9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入境水量),其中天津、宁夏、上海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170立方米。按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0立方米为起码需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严重缺水边缘统计,我国2010年将有12个省、市、自治区低于起码需求标准,有17个省、市、自治区低于严重缺水边缘线。到2030年,全国约有20个省、市、自治区低于严重缺水边缘线,其中低于起码需求的有13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是最大的用水户,为了保障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农业节水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节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可分为三种情况:

①为改善生态环境和向工业与城市生活让水所进行的节水灌溉,如上游向下游让水需要上游灌区节水;井灌区为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需要井灌节水;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增加要求同一供水水源的灌区节水等,这类节水的主要受益者应是国家;

②兼有改善区域农业用水条件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节水灌溉,如节水为了扩大或稳定灌溉面积和改善原有的灌溉条件,这类节水的主要受益者是国家和农民;

③节水主要是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如对农作物适时适量供水、提高品质和早上市等,这类节水主要受益者是农民和国家。可见在总体上,国家是节水灌溉的最大受益者。

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发展节水灌溉,必然要对作物用水进行限制,如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则是以降低单产换取区域总产提高为目的,对于单个农户来说不一定受益。即使在水资源充沛地区,单从改变灌溉技术来说,农作物增产的辐度也不太大,除经济作物外,粮食作物一般也只在10%~20%。据调研,从水源到田间,新发展出1亩节水灌溉面积平均约需投入3000元左右,改造1亩节水灌溉面积也得投入500~1000元;发展1亩坡地改梯田约需投入2000元左右。当前农业比较效益很低,农民负担很重且收入增长速度下降,在发展节水灌溉中一般只能承担投劳部分。因此,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除发展温室大棚或经济作物等高产出的节水灌溉,应以业主或农民为主投入外,我国节水灌溉的投入应以国家为主。

(三)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我国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在推行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水、种、肥这农业生产投入三要素中,种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区,水费支出仅占平均纯收入的2.1%。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在节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价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库价或河道取水的渠首价平均每立方米1.3分;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价格(批发价)为每立方米2.9分;农业用水零售价每立方米5分左右,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区已开始适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价,但达到成本水价还很困难。为避免因水价上提,引起农业生产成本轮番上涨,应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如容量和计量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制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此外,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灌溉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还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对不同类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节水灌溉,就是要改变千百年来人们的农业用水习惯,改变粗放灌溉为精细灌溉、改不重视降雨的利用为充分利用降雨。按作物的最佳需水要求,在高效利用降雨的前题下,适时适量地进行科学灌溉,用较少的水取得较高的产出效益。它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有效法途径,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对传统农业用水方式的一场革命。当前,随着节水灌溉的发展,各地已出现了诸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业主承包农民土地入股、公司+农户等农业生产体系的变革,并由此带动了节水灌溉产品设备的产业化。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促进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制度的转变,促进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

(四)应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作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我国的国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尽管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历程中,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当前各地在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不按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仅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或旅游农业;有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时用管灌;有的井灌区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应通过修建节水工程减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但却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等等。造成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或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适合用什么技术,就用什么技术,经济条件许可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不照搬国外做法,不盲目追求高标准,不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著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五)提高节水设备质量和产业化程度

第7篇

论文摘要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中的用水大户,因此农业节水建设与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就农业节水中的项目建设、节水管理、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利用的7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近年来随着工农业高速发展,在农业灌溉工程和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等,“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1 农业水利建设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差别大,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水旱灾害的主次地位,以及排灌工程结构均有显著差别。二是受气候条件影响,一个灌区内不同年份的灌溉需水量和对排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是农业为弱势产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实施节水灌溉,节省灌溉用水,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有限,节省下来的水资源大部分为城市和工业利用,或者成为生态环境修复用水。因此,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设与改造的资金,以及管理工作增加的费用大部分应当由政府财政承担。四是农业灌溉属多学科交叉科学,开展节水灌溉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五是农业水利工程的生产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在工程投入运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示出来的。

2 节水灌溉研究

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需要采取开放方式,吸纳多学科专家参与;需要科学总结建成工程的管理运用效果,从中取得经验和改进方向;需要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取得的科学数据直接为改进生产管理服务。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分2个层级。一是宏观战略研究,意在为灌区建设找出正确方向,使之与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相适应;二是微观的技术性研究,意在解决生产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并为落实宏观战略研究提供支撑。农业节水灌溉的战略科学研究课题,一般以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下达,由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协作承担,成果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和组织实施。节水灌溉的微观技术性研究内容,包括监测研究各种农作物不同灌溉方式和节水措施条件下的腾发耗水量、耕地多种作物的平均腾发耗水量、项目区包括耕地和非耕地的综合腾发耗水量、水资源平衡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化肥农药使用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技术措施对农业增产节水的效果等。这些研究均应在项目区耕地上设监测点和对比点,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分析,以使监测资料反映项目区实际情况,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

3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一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二是采取工程、农业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二者结合,缺一不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业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对节水灌溉有普遍意义。资源性缺水地区需控制灌区腾发耗水量,使之与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平衡。工程性缺水地区也需控制灌区水分腾发量,以缩小水资源调蓄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对灌区内部工程而言,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渠系供水流量,降低工程造价。正确选择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的组合,可取得节水与增产的双重效果。

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上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减少灌区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为此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二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应把开发地下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并发挥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作用。三是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农业节水灌溉贯彻群众路线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地表水灌区,或地下水灌区,这样做都是成功的。四是灌区建立供水组织,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和配置运用,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组织保障,避免再度出现兴渠废井和兴井废渠的失误。五是在资源性缺水的井灌区,应以县为单位建立供水组织和制度法规,统一管理全县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六是核算用水成本,按成本水价和用水量计收水费,是保证灌溉工程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激发农民节约用水的经济手段。如为了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以低于成本水价收取水费,则少收的水费应由政府财政给予补偿,不能使管理单位因经费不足,工程设施无力维修,拼消耗带病运转。

第8篇

    论文摘要 七台河市新兴区红旗镇的水资源现状急需发展节水灌溉,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当地特色的、不同类型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如果能在生产生活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将会取得显着的节水、增产、增效的效果。同时提出了推广这些节水灌溉模式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的增产往往是通过灌溉面积的增加来实现的,然而灌溉面积的增加已受到水资源总量和用水结构变化的双重制约。因此,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模式能更好地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这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种有效措施。红旗镇是七台河市新兴区唯一的乡镇,地处城郊,总面积130km2。全镇辖12个行政村,2个直属场,耕地面积1 950hm2,总户数5 576户,总人口约2.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1.86万人。由于历史原因,红旗镇与新兴区城区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有6个村属城中村,城乡混居。农业用水主要依靠由桃山水库调剂的倭肯河水和地下水。而七台河市又是一座水资源匮乏、缺水比较严重的煤炭工业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8.3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48 m3,是全国人均水平的1/2、全省人均水平的2/5。七台河市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2.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66 m3;均低于全省水平。桃山水库担负着全市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工业用水,包括红旗镇在内的下游多个城、镇的农业用水。遇到干旱年份,城区居民的饮用水及工业用水都不能完全保证,农业用水更是无从谈起。新兴区是七台河老区,是七台河市四大国有煤矿所在地。全区142km2的土地,大部分都是地下采空区,地下水流失严重,干旱季节,水量远远不能满足小井灌溉需要。 

    1红旗镇不同类型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1.1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这种模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高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式喷滴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红旗镇按照这种模式可建成中心灌区26.7hm2,辐射区80hm2,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将会明显下降,年节水预计10万立方米,在全部农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将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位将基本保持不变,可有效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由于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还可节省渠道占用耕地面积。 

    1.2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由于红旗镇原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由于以群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改造的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1.3节水抗旱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由于七台河市处在十年九春旱的季节性缺水地区,这类地区在农作物播种季节经常性地发生干旱,而在其他生长季节或生育阶段降雨可满足需水要求,如不采取抗旱灌溉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对这类地区,采取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为:选用适宜当地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如坐水种、软管灌溉、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等和植树种草培肥土壤、覆盖保墒、合理耕作、采取节水灌溉制度相结合。红旗镇可采用坐水种节水抗旱灌溉模式,利用行走式注水点播机,将开沟、注水、点种、施肥、覆土一次作业完成,主要用于玉米、大豆的抗旱点灌。

    2推广对策 

    2.1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节水意识 

    发展节水灌溉必须要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普及,实现干部群众观念上的变革。由单纯的浇地向浇作物、科学节水转变,用科学技术手段武装农业。同时,做好节水灌溉的科技交流,让群众认识到农业节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采用先进的取水、输水设施,先进的微灌、喷灌机械,先进的滴灌、渗灌、微灌方法,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 

    2.2政策配套,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水平 

    由于节水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键全,农用水价偏低,不利于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在推行节水灌溉中,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目前最不为人们重视的环节,重建设、轻管理仍是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当前,灌区的农田灌溉水的水价仅为供水成本价的1/3~1/2。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在水、种、肥农业生产投入三要素中,种子投入占27%,肥料占34%,而灌溉用水只占7%~9%。在一些引河灌区,水费支出仅占平均纯收入的2.1%。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由于水价太低,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由于水价太低,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在节水灌溉管理中,加快水价改革是最重要的管理措施。1998年中央水利工程供水出库价或河道取水的渠首价平均1.3分/m3;地方水利工程的平均供水价格(批发价)为2.9分/m3;农业用水零售价5分/m3,适当提高水价,逐步达到成本水价,是水价改革的方向。目前不少灌区已开始适度提高灌溉用水的水价,但达到成本水价还很困难。为避免因水价上提,引起农业生产成本轮番上涨,应实行鼓励节约用水的科学水价制度,如容量和计量两部制水价和累进制水价,对于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此外,在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灌溉服务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还远不能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产条件对不同类型,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地制宜地实行股份制改造、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通过提高水价和加强管理,逐步实现以水养水,达到节水的良性循环。要加强灌区内部管理,精简机构,分流冗员,落实多种形式的经营管理责任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3进一步强调因地制宜,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 

    目前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但都有一定的适宜范围,必须因地制宜,做好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和多方案比较,特别要考虑当地的实情,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尽管在发展节水灌溉的过程中,主管部门一再强调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但是当前各地在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中,仍然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不按规律办事,行政干预较多,不根据需要和可能,不充分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沿国道成线、成片修建仅为供参观用的所谓样板工程或旅游农业;有的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本已有比较完整的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又在上面重复修建喷灌工程,上级参观时开喷灌,实际生产时用管灌;有的井灌区已严重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本应通过修建节水工程减少地下水用量,改善和恢复生态平衡,但却继续扩大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量不但不减少反而增加等。造成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节水灌溉工程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还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节水的积极性或带来负面的社会效应。 

    3结语 

    由于红旗镇地域广阔,各村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因此,发展节水灌溉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发展节水灌溉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业措施与水利措施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形成各种节水技术的组装、配套与集成。发展节水灌溉还应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发展节水技术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用显着的经济效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发展节水灌溉。 

    参考文献 

    [1] 吴景社,李英能,黄修桥,等.推广节水灌溉是中国现阶段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J].节水灌溉,2001(2):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