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学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对现代学校制度的粗浅认识
1、概念
“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不断调整完善的、在绝对时间上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一个过程、一个时代。自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以后,相当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所在的时代称为“现代”。
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本要求,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2.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
“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个主要特征,或者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四根支柱。依法办学对其他三个方面起着统领作用,既要求政府要依法行政,又要求学校要依法治校,社会要依法参与、依法监督。学校的各种治理要以法律为依据,以法治思维和法制方式实施,一切在法律的框架内行事。
3.路径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包括健全和完善学校内外部治理体系。
外部治理体系也就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宏观制度背景,关键是要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互动关系。三方主体明确职能,准确定位,切实承担好该承担的责任。简单说,知道自己该干啥,干好自己该干的,配合别人干好该干的,既相互支持又不过多干涉。(附图)
重点是理顺政校关系,实行管办评分离。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管的“全能政府”职能,承担起该承担的权力和责任。从目前法律法规看,政府对学校的义务和权力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学校建设、经费保障、人力资源配置、贯彻教育方针。
当然,作为学校,最应该着力的是建立健全内部治理体系,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学校章程建设以及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我将在后面结合试点工作详谈)
总之,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发展格局。
4.特征
大家注意:现代学校制度强调 学校治理而不是学校管理。“从管理到治理,改变的不是一个字,而是对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理论及实践模式的创新、超越和发展,是一种本质意义的变革和升华。”
那么治理与管理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从下面图表可略见端倪。
管理
治理
主体单一-----上级领导
主体多元:校领导、教职工、学生、家长。。。。。
金字塔式结构
多层级 自上而下 垂直管理
扁平式结构
层级少 多向度 (自上而下 自下而上 同级)
权力集中 人治色彩浓
权力分散 依法治理
刚性命令多
重控制约束
民主参与
重沟通协商
管理者责任大 包揽多
人人有责 共治共享
封闭 被动
开放 内生动力
完成任务
达成目标
二、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的体会
2015年16年,我参与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工作。何谓学校法人治理?根据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法人。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是对学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权利配置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权力制衡。制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障学校的独立法人地位,保障学校的自主办学。
工作目标:以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为目标,实行举办权与管理权分离,建立和完善学校理事会、管理层和监督机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学校公益属性,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
基本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落实学校法人自主权;坚持强化学校的公益属性,建立社会参与、主体多元的监督机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党管干部的原则,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
工作程序:建立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即学校决策机构(理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和执行机构(学校行政班子),形成新型的现代组织管理体系。制定学校章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具体工作:
(一)建立学校决策机构,成立学校理事会。(由区政府代表、副局长、校长、书记、工会主席、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和知名人士11人组成,副局长任理事长,校长为执行理事)(理事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汇报,审议通过学校工作计划和发展中的大事)。
(二) 组建学校执行机构,完善学校管理层。(原学校班子)
(三)明确学校监督机构,形成校内校外监督体系。(党支部、工会和家委会监督)
(四)合理制定学校章程,成为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五)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拓展社会公众参与渠道。
(六)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制度。
学校治理初步做到决策权、日常管理权和监督权的“三权分立”,并且形成五大机制,即民主决策机制、管理责任机制(可操作、可监控和可问责)、监督制衡机制、参与合作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民主决策机制: 重大事项由理事会、教代会集体决策,适当吸收开明的社区人士、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学生家长等参与决策,通过民主、集中辩证统一的过程,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完成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
管理责任机制: 学校日常管理各岗位职责明确,有具体、明确、可操作、可监督、可问责的《岗位责任制》。
监督制衡机制: 理事会、管理层、监事会肩负不同职能,相互支持配合又彼此制约,学校行政、支部、工会、家委会各负其责,彼此监督,密切配合。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大事要事,各方共同协商,教职工全程参与,监事会全程监督,确保了公开公正公平。
参与合作机制 : 通过制度建设,激励、引导教职工、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倡导学生当好小主人,实行自主管理;学校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互相支持。
劲竹千节,根植沃土。善于总结,首先要求领导干部有尊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深厚感情,要善于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与经验。因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经验的重要源泉,是我们一切事业的根基与沃土。正如清代郑燮咏竹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群众是我们永远可以依靠的莽莽青山。面对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仅凭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领导干部,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深入群众,依靠和集中群众的智慧,善于总结和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虚心竹有低头叶”。善于总结,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有善于自省自纠的勇气。在善于总结成功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训、对自身不足的总结。孔子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一名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难免出现失误和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像竹子自身的生长过程中,同样也会产生枝枝蔓蔓,但是它通过不断地“自我结节”,最终都会克服这些枝枝蔓蔓,顽强地长出新的一节,挺拔于山林之中。有失误和教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而再地犯同样的错误。作为领导干部,唯有学会对反面教训的总结,自省自纠,始终保持像毛竹一样劲节春秋、四时不凋的禀性,才能达到“剪枝蔓,立主骨”的效果。
新笋蜕壳步步高。善于总结,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有敢于创新的精神。毛竹从破土而出到直指苍穹,就是一个不断蜕壳拔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否定自我的过程。领导干部要善于总结,主动适应日新月异的新变化、新形势,增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拓宽新视野、运用新方法,开拓创新,提高决策能力和执政水平,才能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更高的境界。
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古人尚能如此,作为新时代的领导干部,更应先行。只有在工作实践中时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的进行总结反思,看一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党的利益,看一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看一看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学习圆规品质提升领导修养
做官如圆规。一个党员干部一旦走上了领导岗位,就如接过圆规和白纸,找到了一个事业的圆心,固定其中的一端开始画圆,使命之路由此在脚下铺开。而画圆的过程,圆画得是否完美,则是对一个领导干部是非功过的基本评判。
要找准立足点。政治立场是领导干部的根本立足点,只有立场坚定,才能防止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的干扰,坚定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各级领导干部要像圆规一样,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做到“到位不越位”、“到位不错位”,才是做一个合格领导干部的最基本条件。当前,各级领导干部要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按照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要始终站稳脚跟。如果圆规的两只脚都动,永远也画不出一个圆。领导干部要像圆规一样,找准符合岗位职责的支点,在关键时刻站稳脚跟,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随着改革愈深入、经济愈发展、社会愈进步,各种思潮、观念、诱惑也接踵而至,严峻考验着领导干部。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攻击,丧失了根本立场;也有的清正廉洁一辈子,临退休了想捞一把,结果晚节不保。这是活生生的例子,也是泪满襟的教训。面对权钱利色的诱惑,各级领导干部只有站稳脚跟,才能防止各种消极思想的腐蚀,排除各种错误倾向的干扰。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
要力求圆满。各级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其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如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尽力提高画圆的技巧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做好本职工作,力求圆满。要立足自身岗位,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充分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当好勤奋学习的表率,勤政为民的表率,依法行政的表率,团结共事的表率,廉洁从政的表率。
像“直尺”公正无私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是圆规,“矩”就是直尺。没有圆规和直尺,就画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领导干部既要像“圆规”,也要像“直尺”。每一名领导干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始终衡量标准一致,像“直尺”一样公正无私,做到办事公道、不徇私情、不畏权势。这是党和人民群众要求的,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也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领导干部要办事公道,用公心让群众放心。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要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各种纪律、规章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遵守行为准则,平等待人,不以私害公。要公正、公平地运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公平、公正地实现所在地区、部门、单位的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领导干部就要用公道赢得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
领导干部要不徇私情,用真情让群众动情。不徇私情,秉公办事,是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人情观,做到不为人情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友情所累;做到人情是人情、公事是公事,绝不能用感情代替政策,破坏党性原则;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严格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亲友,严格教育,严格要求,摆正大家与小家的关系,不为亲眷左右,不为亲情营私,做到大公无私、廉洁自律;要树立正确的友情观,要慎重对待日常交际和朋友往来,“公交以公交论,私交以私交论”,做到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都过得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用理智驾驭感情,用党性约束言行,在各种各样的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领导干部就要用自己的一身正气影响、改善社会的风气。
领导干部要不畏权势,用正气让群众服气。领导干部要像“直尺”一样,在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同违法乱纪行为和歪风邪气作斗争,维护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弄虚作假、劳民伤财的行为理直气壮地反对,对浑浑噩噩、不思进取的现象旗帜鲜明地批评,对似是而非、不易分辨的问题刨根问底、加以廓清,对发生的问题勇于承担责任。要始终坚持把执政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常怀为民之心,自觉树立民本意识;常听为民之言,切实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常思为民之策,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常兴为民之举,高度关注民生,为群众排忧解难,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真情的服务让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
弘扬火车精神做廉洁从政的模范
“人生如一趟列车,没有越轨行为,令行禁止,风雨无阻,脚踏实地,直驶目的地!”这就是火车精神。铁路双轨就像人生的坐标,指引人生前进的方向。不管你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中间出了问题,越了轨、翻了车,就到达不了目的地。“火车精神”的内涵,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党员干部只有遵照预定的轨道和要求,坚持永不越轨,带头实践科学发展观,才能奋勇向前,平安顺利到达事业和人生的驿站。
弘扬“火车精神”,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具备“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执政理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理想信念一旦动摇,思想就会蜕化变质,就会滑向腐败堕落的深渊。火车运行有其既定的目标,同样,干部从政也要有坚定的理想信仰和宗旨观念,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明白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有多大的权力就有多大的责任。不能把权力当做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不能异化为捞取个人好处的资源,更不能把权力私有化、商品化。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在忠实履行职责和为民执政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回顾这半年本人的工作,一直在努力做好自己所担任的教学科目,以下是自己这学期的工作总结。
一、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这半年以来,始终以《教师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任何事情要做在学生的前面,努力为学生树立榜样,不断的进行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些问题的思考。
二、强化业务学习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工作仍然是教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不敢有一时的放松与懈怠,这一学期,我首先从自己的备课开始,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的结构、重难点有大体上的把握,精心设计每课的教学与思路,并努力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等。同时,还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和困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其次,我也注重课堂上的教学,提问面向全体同学,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做到将每个知识点讲解到位,并且适当的进行习题巩固。再次,还积极的听同事们的课程,虚心向同事们学习,博采众长,努力提高自己。
三、认真批改、积极反思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我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从多方面反思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我还经常阅读一些教学书籍,写记录,写感受,收集教学信息,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提升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之举诚如季卫东先生所言,“法学教育不仅要致力于法律技艺的培训,而且要着重陶冶远见卓识和法律精神。这就需要认识到工科强校的某些不足之处以及法科的特征,通过各种方式弘扬人文主义理念,形成认真探讨基本原则、价值范畴以及正义观的博雅氛围。”因此在理工主宰、人文欠佳的工科院校里,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理念,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法律精神,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确是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5]就此而言,案例教学的引入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现代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不仅包括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还包括模拟法庭、法院旁听、诊所式教学和媒体教学等。对于法科学生来讲,这些教学形式固然可以使他们从法律人的专业角度获得知识的升华和应用,从中探寻辩论的魅力和职业的神圣感,而对于面向非法科学生所开展的法学双学位教学和法学选修课来讲,案例教学特别是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则使这些与主要与机械、工程和技艺打交道的学生得以在法庭特定氛围的感染下直面正义、公平、价值等话题的探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关怀,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
(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法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而相比于专门的政法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法学院系,工科院校的法学院系无论在图书资料、师资水平,还是在学生基础、校园法学文化氛围等方面均无法与之抗衡。故而,工科院校法学院系欲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出被社会接纳的法学人才,就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因为法律与机械以及工程学之间其实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法律事实上就是个人维护合法利益的操作规程,是处理和解决各种纠纷的技能,这注定法律专业与其说是一门科学,毋宁说是一种工艺。因此,通过案例教学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突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强应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正是工科院校法学院系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从而不断获得发展的的重要手段。综上,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应引入案例教学法,而且其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在案例教学法上存在比专门政法院校、综合性院校的法学院系更为迫切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认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意义,目前很多工科院校都将其贯彻于法学教学之中,但总体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案例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主要问题概括如下:
(一)重形式而轻效果在一些工科院校,开展法学案例教学成为对外宣传、彰显创新的有力依据,是否采用案例教学还被作为教学考评的一个量化项目,受此影响,法学案例教学异化为“追赶潮流”之举。然而这种对形式的过分注重,却隐藏着对法学案例教学实际效果的忽略。比如,案例教学沦为变相的案例讲授,教师依然是主导,从案例选择、问题设置到结论得出仍受控于教师的指挥,而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不过是从“听讲课”变成了“听案例”。尤其是部分教师不注重典型案例和真实案例的选择,往往将“格式化”后的虚构案例引入讨论,这不但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也无法用实际问题来检验学生所学,案例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不适应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特殊需要前已述及,工科院校的法学欲求得生存、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利用工科院校多学科、重实践的文化氛围优势,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旨在检验法律职业技能,赋予法律实务工作“市场准入”资格的司法考试就理所当然成为众多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重头戏,司法考试的过关率也被视为评价法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工科院校的案例教学却并未很好回应司法考试的现实要求,更多关注学生对抽象法学理论的理解,其存在的价值仅限于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内容,而非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以及认识上的误区,一旦面对司法考试中纷繁复杂的案例情形便不知所措,所以虽名曰“案例教学”,但实际上却不能适应司法考试中案例分析题的需要,显然是一种失败的案例教学。
(三)不利于工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体现了教育对社会需要和学生潜能的开发以及个性全面发展的满足。我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就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不少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却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背道而驰。教师往往在案例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学生只需在教师事先安排的思路“诱导”下,对格式化后的“平板型”案例展开定向分析、思考。而且,该过程以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为大前提,学生按照三段论式推理,结合案例给出的小前提得出最终的分析结果。不难发现,这种案例教学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和关系纵横交错、事实纷繁复杂的真实案例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利于他们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由于将书本理论和立法规定作为推理的大前提,实际上也消解了学生主动挑战主流观点或法律条文中可能存在缺陷的热情,抹杀了他们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工科院校实施法学案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具体思路
(一)基本理念工科院校法学案例教学之所以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正确理念的缺失,或者说“法学案例教学究竟应当围绕什么中心展开”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所以才会出现诸如案例教学沦为案例讲授,案例教学与工科院校法学教学需要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法学案例教学的优势在于彰显法学的实践特性,培养学生应用法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法学案例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因此这就决定了法学案例教学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该把是否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作为判断法学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依据。唯此,工科院校的法学案例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法学案例教学的功能才能得到良好发挥。
在这个充满激情的九月,我院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他们带着满腔的热忱,即将加入到东华理工大学这个大家庭中,为了让他们可以顺利的到学校报到以及尽快的熟悉新的环境。我们作为一个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的协会。将联合文法学院学生会以及团委在新生开学之日展开迎新活动。
二、活动目的
我协会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新生顺利报到,推进学校新生报到的有序进行。给新生一个和谐温暖的印象,给予家长一个满意的学校形象。促进新生与学姐学长的交流沟通,以及树立一个充满爱的青志协形象
三、活动主题
迎新生,送温暖
四、活动策划主办
文法学院青志协
五、活动对象
12届文法学院大一新生
六、活动时间
9月7号到9月9号
七、活动地点
南区二栋,本部天使路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由副会长组织各部门召开会议讨论相关事宜。
2、由组织部统计参加活动的人员名单以及人数,以及对人员的安排。
3、联合学生会以及团委搭建迎新生的大本营以及服务定点,宣传部负责海报的布置。
(二)中期活动开展
1、各参加活动的人员按照安排准时到达自己所属的地方迎新,实行签到的方式。
2、本部的人员需要根据当时的具体安排,与学生会,团委配合工作,听从当时的负责人的安排。
3、本部的人员主要是带领新生到我们的文法学院大本营进行注册和一些相关的手续的办理,以及帮助他们下达到他们各自的寝室。
4、南区的人员要带领新生领床上用品,跟他们说明办理流程,以及下达各自的寝室,帮助新生以及家长解答一些疑难问题。
5、开学期间,各个参加活动的人员需要耐心等待新生到达,时刻注意新生的报到情况。
6、活动结束后,需要做好善后工作,大本营以及服务定点的卫生处理以及拆卸工作。
(三)后期总结
1、总结这次活动中较好的地方以及不及之处,并虚心改正。各个人员写下自己的心得交给办公室部长。
2、对活动中表现好的进行表演,做的不尽人意的进行适当的批评。
九、注意事项
1、活动时期需要准时参加,不得擅自离开。如有急事需要跟当天负责人说明。
2、活动期间需要本着负责人的态度,认真的做好迎新工作。
3、活动期间需要耐心的回答新生以及家长的问题,以及热情的帮助他们。时刻保持着一副积极的形象。
4、活动期间各个人员要保证自己的着装符合志愿者的精神风貌,以体现我文法学院青志协的形象。
5、活动期间需要听从组织人员的安排,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6、活动期间需要代表我学校的形象,不做损坏我校,我学院,我协会形象的事情。
十、备用方案
1、若有应参加活动的人员有事不能参加活动,应该提前告知活动的相关负责人。
2、若有一些无法预料的因素造成这次活动不能进行,参与活动的人员需要听从当日活动负责人的具体安排。
备注
新的一学年,社团招新顺利的开展,木锋法学社又注入一批新的力量。为了使新社员对木锋法学社有更好的了解,同时也为了促进新会员之间的彼此熟识,在木锋法学社各活动开展之前有必要召开一次新会员见面会。
二、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10月13 日晚七点
活动地点:公教楼
三、活动流程
1、各部长提前提醒各部员。
2、由宣传部提前布置教室(提前30分钟)。
3、发通讯录,叫会员填写qq号,加入木锋法学社群。
4、社长讲话。
5、各部长作自我介绍。
6、团体游戏“认识新朋友”
a)主持者说明游戏有关事项。
b) 主持者课前收集一些记忆方法,如谐音法,联想法等,一边让学生更快的记住别人的名字。
c)主持者举例引入主题。
d)主持者宣布活动内容或给学生一段时间考虑。
e)主持者让同学上台发言,对于记得快的的同学应及时给予鼓励,如微笑,鼓掌,赞扬等等。
d) 模拟鸡尾酒会
每个同学给自己安排一种身份,形象和姓名,通过一个模拟的鸡尾酒会,大家彼此进行交往活动。就会结束后看谁记住的人最多。
7、游戏“我是谁”(预计时间30分钟)
a) 游戏目的:协助同学认识自己与他人眼中的自己;增进新会员之间的彼此熟识。
b) 主持者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白纸。
c) 同学两两分组,一人为甲,一人为乙(最好是找不熟悉的同学为伴)。
d) 甲先向乙介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乙则在白纸上记下甲所说之特质,历时五分钟。
e) 主持者宣布活动的规定为:「自我介绍者,在说了一个缺点之后,就必须说一个优点。
f) 五分钟后,甲乙角色互换,由乙向甲自我介绍五分钟,而甲做记录。
g) 五分钟后,主持者请甲乙两人取回对方记录的纸张,在背面的右上角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彼此分享做此活动的心得或感受,并讨论「介绍自己的优点与介绍自己的缺点,何者较为困难?为何会如此?个人使用那些策略度过这五分钟?。两人之中须有一人负责统整讨论结果。
h) 同学三小组或四小组并为一大组,每大组有六至八人。
i) 两人小组中负责统整的人向其它人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
j) 分享后,主持者请每位同学将其签名之白纸(空白面朝上)传给右手边的同学。而拿到签名纸张的同学则根据其对此位同学的观察与了解,于纸上写下「我欣赏你…,因为…。写完之后则依序向右转,直到签名纸张传回到本人手上为止。
k) 每个人对其他组员分享他看到别人回馈后的感想与收获。
l) 主持者请自愿者或邀请一些同学分享此次活动的感想与收获。
m)支持者说明了解真实的我与接纳真实的我之重要性。
8、画图游戏(10分钟)
主持者仔细阅读游戏及评判标准。活动当天邀请两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座位上画。
9、个人秀:成员或各部长可自己上台表演自己的才艺。(待定)
四、各部门职责
1、社 长:团体游戏“认识新朋友”。
1、团支部:写策划书。
2、秘书部:记录联谊会,做活动总结,写新闻稿。
3、宣传部:提前30分钟申请会场并布置会场;负责“画图”游戏。
4、外联部:维护会场秩序;游戏过程中分发纸张。
五、预算经费
打印:4元 宣传:5元 材料:3元
合计:12元
六、活动意义
见面会的召开,有利于的新会员对木锋法学社有进一步的了解,有利于对法学有共同兴趣的同学们的彼此舒适,在此基础上更有利于今后木锋法学社在各活动中同学的能够更好的配合好,使得活动能够顺利的进展。
关键词: 法学教育 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 流程应用反思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方高等法学院校致力于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如“施行案例教学法”、“开展双语教学”、“开设任意选修课和实施主辅修制”等,这些措施在实施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达到了改革的目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等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的改革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许多地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和完善,如:关于法学专业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实践教学带动产学研的发展,形成社会育人的良好氛围,使实践教学得到强有力的保障,这些都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组尝试将一些有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入教学环节,希望借助开展一些有主题的课程活动,让学生直面理论与现实的差异,真正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社会问题。
一、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一)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的概念界定
所谓主题式活动教学,也就是任务型学习模式的一种变形,即依据课程教学或学习目标,确定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主题活动,学生围绕所选择的主题,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去获取相关的各种信息,并对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完成主题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最终实现课程学习目标。
开展主题活动实践教学对于深化、完善法学课程理论学习及应用,丰富学生的学习模式及扩大“课堂”有效范围,无疑都有着积极意义。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布鲁纳(J.S.Bruner)、萨其曼(J.R.Suchman)等人都曾提出开展活动教学的教育思想。他们认为,教师的作用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知识探索的热情,不是向学生简单地奉送真理,而是参与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去探索和发现真理。根据主题式活动教学的特点,以及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主题活动式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组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调整和积累,针对以下三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研究适合法学专业学习的主题活动教学模式。
1.理论知识的引入如何与所选主题结合。
2.理论知识的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如何与所选主题结合。
3.理论知识的运用如何与所选主题结合。
(二)主题式活动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般而言,一个教学主题包括主题内容、主题目标、主题形式、主题方法、主题评价、主题行为。主题内容源于课程内容又高于课程内容,是教师以既定的课程内容为原型进行课程再开发的结果;主题目标是源于课程目标且高于课程目标的。如下图1所示:
进行主题活动式实践教学,一个教学主题的组成就有所变化了,它不仅包括上述部分,还包括对课程内容的主题化、对主题内容的问题化,以及对问题的生活情境化、要求问题互动解决化、培养学生的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如图2所示。
可见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不同于以往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对提炼的主题进行验证的活动,强调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当前的课程中,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甚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往的高等法学教育的课程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当前课程的训练,忽略或难以对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因此学生往往对知识的积累重视不够,课程结束后,知识的积累也就结束了。我们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
第二,它可以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往开展的案例教学或模拟审判教学,虽然也要求学生加强动手能力的锻炼。但是由于它们存在的一些局限,如参与主体有限(一门课程中,如果学生人数太多,那么不可能人人都有机会进行实地操作),因此学生对这些活动积极性不高。开展主题活动式教学改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兴趣亲身进行设计、体验和研究;且所涉及的问题是贴近社会现实,不是单纯而抽象的某个理论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来完成,这种主动参与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多样化地学习提供了平台,锻炼了动手能力。
二、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的流程
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的流程,是架构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客观需要与标准化要求,主题式活动实践教学的流程一般包括如下环节。
(一)选定活动主题
由于人的思维和认识过程不都是线性的,而常常是跳跃式和“超链接”式的,因此在主题活动的设计中可以由点到面,发散式分布,不局限于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而是多个主题相关联,循序渐进,实现分层完成,使各种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体验。因此教师应通过对所任课程的具体教学安排和教学实际情况,以实践活动教学标准筛选、归类若干活动主题,为学生提供选择。对于学生自行选定的一些活动主题,应进行标准评价,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所选活动与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结合。
(二)搜集素材
主题活动式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其意在于将理论知识生活化。学生进行实地主题活动时,仅仅依靠书本和课堂所学来认识和了解活动主题,将极大限制学生的知识拓展空间。因此,在确定实践活动内容后,应由学生首先进行活动素材的搜集。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手段,寻找与主题活动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保存,帮助学生知识体系的全面建构。
(三)制订活动计划
为保障项目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针对所选定的活动制订实施计划,包括根据活动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活动应达到的学习目标;根据活动学习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讨论初步完成人员分工并完成书面活动计划安排;对于学生对主题活动内容及自身工作的看法或感想做必要的记录,提出解决方案的初步意见。
在小组合作的设计上可以先通过几堂课的练习,观察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学生的自荐与教师的调配,尽量做到团队综合能力水平相平衡。对于主题活动的分配由组长进行相当的安排,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
(四)过程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采用“文件夹”的形式将每一位参与学生在活动中的任务、采取的步骤、完成情况等各方面,依据他们提交的相关文档建立活动档案,对他们进行过程评价,从而及时反馈和调整学生的活动计划或实施步骤;以学生对信息资料的收集、分类,处理、交流为依据,考查其对问题情境的理解、分析、假设和验证的能力。要求最终能使学生会选择信息、处理和吸收信息,会创新性地运用信息。
(五)活动总结报告
由活动组根据活动完成情况,对所选主题项目进行描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活动总结报告,展示研究成果。报告形式不定,如研究报告、图片、论文、PPT等。
三、案例分析
本文所剖析的“岳阳市区超市生态调查”是一个典型的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本主题活动分6个课时来完成(不包括之间学生的各项社会考察、图书资料查阅与活动总结报告制作的课余时间)。其活动主线非常明确,是以完成对岳阳市区超市开设及经营情况的调查项目展开的。
(一)选定活动主题
教师提出建议,并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商定这一项目。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二)搜集素材
确定活动主题后,参与学生进入图书馆(包括数字图书馆)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文字,并进行组内信息交流。学生首先对于岳阳这座城市进行了城市定位:属于三线城市;其次,根据岳阳市的人口总数及人均收入,认识了解城市需求;最后,根据超市服务对象,了解其经营方向。对于整个主题活动教学而言,这是一个前期准备的环节,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将这一活动看成一个独立的项目活动,相当于是学生对于超市经营涉及的经济法律问题的知识收集与交流的一个过程。
(三)制订活动计划
学生就“岳阳市区超市生态调查”活动制订相关活动方案。首先,学生自行选举,择定活动组长,并在组长主持下,讨论根据教学内容,此项活动中应达到的学习目标――经由对岳阳市区重点超市的经营情况调查,分析岳阳市区超市的生存状态,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其次,根据岳阳市区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选取人口密度大的超市作为活动调查对象(因为时间有限,只能以点代面,包括超市和超市所销售的商品),进行人员分工。最后,在商讨一致的基础上完成主题活动的书面方案,要求每位学生完成2家超市指定商品的销售调查。这一计划制订,基本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仅起必要的辅助与引导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学生项目活动的计划,而且是一个教师教学的计划。
(四)过程评价
过去我们对学生做的评价多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对学生选择、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较少。事实表明,注意指导学生逐步认识自己“学会”过程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结果是否得当,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进行调查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一位参与学生必须就自己完成的组内工作进行记录提交个人调查经过,包括对所调查超市制定商品的调查问卷原件,对受访者的调查笔录,以及在调查中所采取的调查方法与调查手段,并提交调查体会报告。
(五)活动总结报告
学生在完成整个主题活动后,进行组内交流与反馈,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争辩,对调查结论进行分析总结:第一,岳阳市市区目前大型超市共有8家,社区超市近百家,同样的商品在同级别超市的售价存在差异。第二,消费者选择超市的标准使得岳阳市区超市生态呈现多样化趋势。第三,大型超市的林立,挤压了中小型超市的生存空间。在交流中,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对调查结论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和归纳,引导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找出规律,完成活动总结报告。
从本案例中可见,主题活动式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在于流程固定,便于师生设计活动方案与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进程中把握与控制学习进程。但此实践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之处,即借用主题活动的类型较单一,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主题过多重复使用的现象,这容易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进而失去学习兴趣。
四、主题式活动教学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反思
法学教育愈来愈强调操作与实践,主题式活动教学应用于法学教育,是逐步推进法学教育技能化的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选择。但其作为一种处在探索中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要在法学教育中推广并实现其课程内容的主题化、主题内容的问题化,以及问题内容的生活情境化教学要求,实现学生的能力迁移与知识活化的教学目标,还需要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进一步完善。
第一,对主题式活动教学的实质要把握。所有主题活动都只是一个载体,主题式学习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相关主题的探究,以及对相关主题的交流与表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仅仅得出某一个答案和结果。因此,我们要对过程中的探究方式与交流表达形式给予足够的关注。如:“岳阳市区超市生态调查”主题拓展活动,学生通过研讨确定子课题,明确从某一个方面来论证超市规模多样化对于消费者利益最大化是必需的。然后获取相关材料,用PPT表达出来,在全班交流。通过这一主题活动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和评价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而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实践技能。
第二,要结合我国法学教育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完善主题式活动教学的实践模式建构。首先,需要将主题式活动实践学习要素、实践操作流程、过程评价方法与成果形式四大要素与法学教育实际情况有机整合。其次,对主题选择的贴切性考虑和主题活动式教学成果的基本评价仍需进一步完善。
第三,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目前尚不成熟,其展开和推广尚需寻求更多的支持,包括需要整合课程资源的网络支持(如校外网的开放等)及学校课程管理的体制改革(如加大课程管理的灵活性,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和自由度)。
第四,主题活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占据了学生过多的精力,分散了理论学习的时间。由于开展主题活动式教学,学生需要以探究性为目的进行知识综合运用,了解社会现实,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一个主题活动的完成,往往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取得改革效果。但是这样一来,课程的理论学习学时就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毕竟理论是实践活动的指导。如何在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时间分配问题,以及“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防止主题式活动教学“走过场”,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从本次教改项目的效果来看,课题组在法学教育活动中尝试引入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出发点是好的。但关键是教师如何组织主题式活动教学。在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正确理解主题活动式教学的实质,准确定位每一次活动教学目标,否则课堂教学就失去了输送知识的本味,成为彻头彻尾的“课外”活动而已;教师要抓实两个环节:分析设计主题与反馈评价,这两个环节最容易出现热闹但无实效的现象,对学生的要求要明确,引导要明确,不能让学生“食而不知其味”。
参考文献:
[1]雷鑫.论实践教学的主题地位――以法学教育为视角.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4).
[2]刘晓瑞.关于我国实践性法学教学的探讨.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9).
[3]余慧珍.让主题引领课堂―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4]肖旭.高校基本理论主题型实践教学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4).
[5]戴璇.完善高校法学实践教学的若干建议.法制与社会,2010,(30).
[6]李广升.问题与对策――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中的问题解析.考试周刊,2010,(29).
[7]欧爱民.论法学实践行教学的“当事人模式”.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8]张晓琴.主题单元学习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0,(19).
一、语法学习的对象
语法学习的对象当然是语法,亦即语言的内部组织法则。它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研究的是语言的零件,句法研究的是零件的组织方式。就英语而言,把词法和句法联系起来的是句子的成分。这其实在英语中已有表述――“词性”一词在英语中表述为“parts of speech”即是此意。
词法应包括各种词类的性质和用法,而句法则应该是由语气、语态和时态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当然,词法与句法有时也会纠结在一起,借助许多固定的短语构成稳定的句型。而这些句型有时并不符合语言的一般规则,但它们的确丰富了语言的内核,使之更显丰富多姿。
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对语法的学习应该贯穿于整个的语言学习过程。对一个初学者而言,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不能从系统的语法学习开始的。毕竟语法概念不能建立在一片空白之上。他应该先通过模仿和操练积累一定的语汇,在这个过程中零散地涉猎一些语法知识,并不断地归纳总结使之形成系统。
二、语法学习的方式
语法学习到底该是习得还是学得?关于这个问题的争鸣持续了很多年,现在似乎习得取得了优势,而且大多数人会把语法方面的学习划到学得的范畴。
但在我看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和学得本来就交织在一起,它们是两种不应该分开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某一语言知识的初始阶段,我们需要模仿和操练。在操练和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领悟到一些语法规则。但同样地,在我们难以领悟的时候,或领悟得不够的时候,也需要老师的点拨甚至讲解。有时候,老师的讲解能为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化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避免让我们因为过多的挫折而丧失信心。而当我们学到了一些词汇或语法方面的知识之后,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训练来巩固和内化,需要反复的再现来避免遗忘。因此,我们既不要排斥学得,也不要排斥习得。而应该灵活采用这两种方式,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语法学习的切入点和大致顺序
对一个学习者而言,最先接触的应该是整个句子,而非独立的词汇。故而,他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弄清句子的结构,亦即句子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摆放顺序。而这正是句型学习的任务。而在各种句子中,主动的陈述句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其他句子都可通过它们转变得到。因此,语法学习的切入点应该是陈述句的五种基本句型以及与之纠结在一起的句子基本成分和词性知识。而陈述句的各种时态中,一般现在时又最简单最基本,所以我们应该先把它们放在一般现在时态下学习,然后推广到其他时态。当然,在每一种时态的学习中,都会涉及到问句、主谓一致等问题,最好把它们一并解决。这样,以主动的陈述句为载体,我们就对时态、句式、句子成分、基本句型、词性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然后,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学习被动的陈述句以及各种从句、强调句、倒装句。等到我们对这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便可以攻克虚拟语气这个堡垒了。
至于词法,我们在句法的学习中基本可以把它们学完。因为每一种句式都会涉及特定词性的词汇。例如:句子的成分会涉及到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词类,状语从句会涉及到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只有冠词、数词、介词等几种词类需要另外加强。这几种词类放在其他内容之前或之后均可。应该说,对主动的陈述句的学习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它是语法学习的基础部分。
当然,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无论哪种学习方法学习顺序,都有其优点和缺陷。所谓的最佳方式,应该是指最适合自己的那种。
四、词组与固定结构的学习
英语的词组和固定结构特别多,在口语中无处不有。不把它们学好,会直接影响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从而影响对语法的学习。
它们有些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有些不符合。不符合的,自然要记熟,要在口语中运用熟练。符合的,由于在口语中出现得太过频繁,我们也要在口语实践活动中把它们记熟用会,而不是每次碰见,都用语法规则去套。
五、语法学习的方法和常见的误区
在语法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正确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以少走或不走弯路。
在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重在模仿和操练。我们要以习得的方式为主,简单的学名词、数词、人称、数、一般现在时的谓语形式等语法项目的基础知识,切忌急躁和面面俱到。这时候由于我们的英语语汇储备不够,很多知识尽管已经在课文中出现,我们还不宜学习。我们的重点应该是语汇的积累。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会不断的接触到新的句型。但不要指望刚一接触就能把它所涉及的所有知识都弄清楚,而应该一点一点的慢慢来,先把其中的主干部分弄清楚,等到操练得比较熟练之后再啃其枝叶。一次性的把某一项语法知识学精学透,这种愿望很好,但不切实际。因为内容太多太杂,我们难以一次性把它们记住,更难以把它们一起放进学习活动中操练精熟,运用起来也会顾此失彼。而这种结果又很容易打击我们的信心,使我们失去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总结。总结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不要等到把某一个知识点学完了再来。
对任何一个语法知识点的学习,都应该先在模仿和操练中进行语汇积累,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或过程后领悟其内部结构和外在搭配关系。然后才是同学间或师生间的讨论和互助学习、单独或合作的运用。任何轻视语汇积累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要知道语法是要体现在句子中的,也必须在语言的运用中得到巩固、深化和拓宽。语法学习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独立的专门的语法学习活动往往显得枯燥乏味,也缺乏必要的铺垫和实践运用。不利于形成语感。
当然,期末的复习中,在毕业前的总复习中,我们应该对学过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
在对语法的归纳过程中,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了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和由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的形容词之后,我们应该把它们联系起来,归纳动词的过去分词的性质和意义;学了被动语态、过去将来时、过去完成时之后,我们要归纳两种或多种结构的叠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