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描写雪的片段

描写雪的片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描写雪的片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描写雪的片段

第1篇

1、同学们完全被李老师讲的课吸引住了,随着她脸上的表情,时而凝神深思,时而神采飞扬,时而频频点头,时而低首微笑。

2、每当我做作业的时候,笔尖沙沙响,好像小鸟在对我唱歌,又好像在鼓励我说你要不怕困难,勇攀高峰。”

3、我得意地看了看同学们,他们有的在认真地给不倒翁画脸谱,有的正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呢!

4、过去,我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新来的黄老师发现了我的问题,便鼓励我大胆举手。一次,老师提问,我想举手,但又怕说错了。正在我犹豫不决时,老师鼓励的目光投过来,给了我勇气,我居然眉飞色舞地回答起问题来。黄老师又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目光给了我自信。

5、周老师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思,对我们说:“先举个例子让你们看看。”说完,挂出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贵”和“贱”两个字。周老师解释说,‘贵,和‘贱,都有一个‘贝,字,‘贝,是什么?钱。为什么都拥有钱,一个高贵,另一个却低贱呢?把钱踏在脚下,不被它所控制,人品自然高贵;可怜兮兮地把钱抱在怀里,天天围着它转,自然就成了低钱的守财奴。”

6、我们的手像小树林一样竖了起来。

7、这个调皮鬼,一读起课文来就像在战场上放机关枪,突突突一会儿就完了,倒是快,可丝毫没有节奏感。

8、潘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我们好像来到南海诸岛,面对着那万顷海涛、美丽的珊瑚礁,心都凝住了。

9、教室里不时传来老师的讲课声和同学的朗朗的读书声,好似一支和谐的器乐合奏。

10、上课了,唐老师一按电脑键盘,大屏幕上立刻就出现了图形,那些图形,会重叠,会上下左右移动,会变大,会缩小……使人一看就恍然大悟了。

11、我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歪歪扭扭的“王”字,然后教鞭一指:“这个字念王,姓王的王。跟我读:“w—ang——wang。”下面响起稀稀拉拉的声音:“w—ang--wang。”声音刚落,燕燕“腾”地站起来嚷嚷开了:“不对,不对!那个字念‘yu’,你看,里边还有一个点儿呢!”我转身一看黑板,一下就傻了眼:可不,由于写字时紧张,竟在“王”字里点了一个点儿。这时,课堂上有点乱了,大家议论纷纷:“对,是念‘yu’“哼,什么老师!”燕燕呢,竟一边撇嘴一边冷笑。我急了,脸红脖子粗地大声叫喊:“肃静!我是老师,我说念什么就念什么!再说话,我……我可不跟你们好了!”

12、不过,在五班这个集体里,他从没有一丁点儿被人瞧不起的感觉。反之,他常常备受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帮助。

13、正当我们沉醉其中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14、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刚才的笑话,老师是有目的地编的。那天,大家都非常愉快地写完了这篇作文。

15、我越听越难为情,脸红得像关公似的。怪谁呢,谁让我平时没有注意听张老师的作文课呢……“范文文,你觉得同学们的分析对不对?”张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使我的脑子又回到了课堂。“对,对,同学们讲得都对,我一定要好好修改。”直到这时,我才看到张老师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16、下午第一节课,大家盼望己久的“班级新闻联播课”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

17、他勉强打起精神,翻开书,开始就觉得一行行的字在上面活动起来,像要飞;后来觉得只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像一窝蚂蚁在纸上乱爬。

18、接着,老师又请了三个同学站起来读自己手中的纸条:“施优优在树上捉老鼠。”同学们听了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19、“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暴饮暴食伤身体》!”话音刚落,倪晓军便身子一挺,笑眯眯地走到座位上去了。原来这是李老师导演的一个“小品”,大家都哈哈大笑。李老师却沉着脸严肃地说同学们,刚才的小品就叫暴饮暴食伤身体。为什么暴饮暴食会伤身体?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于是,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0、开始很不熟练,一个字母往往要找好久,不是按错了“上档键”,就是忘了“空格”。

21、回到教室,同学们仍沉浸在拔河的氛围中,讨论着,争执着,仿佛忘记了六月的炎热,忘记了复习的紧张。过了一会儿,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听见笔头在纸上发出的“沙沙”声。我想这次同学们的作文一定写得很好,因为我们已经找到了感觉。

22、这时,潘老师的教鞭倏地指向南海诸岛的气温图,说道“同一时期,我国由北的气候就截然不同了。北方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南海诸岛气温则在摄氏二十度以上,那里到处莺歌燕舞,百花争妍,浓绿阔叶的椰树、伟岸挺拔的棕榈,绿荫匝地的芒果树,一片热带风光。”

23、老师讲课的声音时高时低地变化着,仿佛山间的清泉缓缓流过我们的心田。

24、我翻开书,流利地朗读下一课的生词,同桌却眼巴巴地瞪着生词直发愣,嘴巴也张不开,脸憋得通红。

25、一个星期五下午,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闯进教室,好像要用尽她平生力气似的大喝一声:“你给我站起来!”那是在指我呀,我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老师冲到我面前,把一张试卷“啪”地拍在我面前,盯着我喊着你看你考的。”顿时,我惊呆了,一个大大的69分映入我的眼帘,这可是我上学以来最差的一次成绩。同学们都用一种惊异的可怜的目光望着我这个一贯成绩优秀,而最近成绩却直线下降的学生。我知道,都是那本武侠小说搞的鬼。悔恨的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老师严厉责备的话我没有听见,同学们的小声议论我没有听见……

26、“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王老师高兴地说你们都是祖国的小树苗,你们都愿意快快长大吗?”“愿意!”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希望你们能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我更愿意像给小树修枝剪叶那样帮助你们健康成长,欢迎吗?”“欢迎!”晓阳回答得尤其响亮。王老师和蔼可亲地说今天,晓阳上课有进步,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但不能一边举手一边抢着说。不守纪律的坏习惯,就像小树上长的疯杈,应该及时地剪掉。”晓阳看看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同学们也都笑了。

27、教室里又掀起了一阵汹涌的笑浪。

28、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着这堂新课,从第一届中国人民的召裕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我国的首都,讲到我国的国歌,讲到开国大典那一辉煌时刻。教师的心情越来越激动,声音越来越洪亮。

29、上节作文课,老师教大家做了一个小游戏,这节课孙老师又会出什么新花样呢?铃声响过后,孙老师让两位同学抱来了一条可爱的小黄狗,同学们的眼中充满疑惑的目光,我心中画着一个大大的问号,抱来一条小狗到底干什么呢?

30、她的课初听似乎滋味儿不浓,听久了,便会觉得像噙上了话梅,越琢磨越有后味儿。

31、一节课下来,我感觉好极了,从来没有那么轻松,上课时间过得那么快,我多么希望每天都有外籍老师的课!

32、等卷子一发下来,我一看。卷子上明明打着一个鲜红的“100”分。而那道题也确确实实答错了。我马上站起来,打算告诉老师我那道题错了。可我又一想:如果告诉了老师,那我就不是一百分了,再说,除了我,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这件事。但是我又记起老师平时对我们说的话:“做人,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理智和虚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一边说要100分吧,100分,多光荣啊。”一边说要做一个诚实的人…”最后,理智占了上风,我轻轻地吻了一下那个“100”,和它告别后,来到老师面前……

33、上午,许多老师到我班听穆老师上课。上课了,老师有点不像往常那样自如,满脸通红,声音发抖。看看老师的样子,我也紧张了,不敢举手发言。但想到老师说的话:“看谁上课发言多。”我只好壮着胆子举手发言。可是,我连举了四五次手,老师也不喊我发言。我有些急了,把手举得高高的,两眼直盯住老师,老师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就喊我发言。我刚站起来,心就枰评直跳,脸上滚烫,把话全忘了,一个字也答不上。老师叫我坐下,我心里真不是滋味,只怪自己胆子小。

34、老师似乎看出了我们的情绪,亲切地点了点头说:“咱们先来做个游戏一句子成分的一家。”说着,拿出几张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接着老师又讲了游戏的方法。我一听,睡意不翼而飞。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要求到前面去做练习,我也迫不及待地把手高高举起。老师看着我会意地点点头,把我叫到了前面。

35、史老师讲起课来脱口而出的、生动贴切的比喻,就像神话里的那根有魔法的小棒,把我们想象和思维的神经全都调动起来,随着他那像是在“八音叉”上敲出来的音调,看着他因讲述而使整个脸庞也变得好看了的神采焕发、生气勃勃的面容,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画面。那,决不是纸上画出来的,只有各种各样标识符号的死板的地图,而是生动的变幻多姿的景象。

36、在发奖状的时候,老师弯下腰,在我的脸蛋上温柔地亲了一口。啊!原来这最高的奖励是个甜蜜的印章。现在想起来还浑身发暖呢!

第2篇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一要开放感官,学会看;二要巧用修辞,学会写;三要渗透情感,打动人。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写景习作 教学策略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一要教给学生观察景物的方法,二要教给学生描写的方法,三要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开放感官,学会看

学会看,要注意顺序。小学生的观察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说出观察的顺序,认识写景常见的观察的顺序。如:空间方位顺序、时间顺序和地点转换顺序。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记金华双龙洞》是以地点转换为顺序的:金华城——洞口——外洞——内洞——出洞。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观察是有顺序、有方法可循的,并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实践积累宝贵的经验。

学会看,要注意层次。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可由高到低,由远及近,也可由整体到局部等。如:“定景换点法”,同一景物,从不同的位置去看,所呈现的面貌是不同的。要把观察点的变化情况交代清楚,让人明白是在什么地方观察的,交代观察点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由下至上,或由远及近,或由左到右……在看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事无具细,要抓住代表性的特点,多作观察。如写校园内的风景,可以让学生远看、近观、仰望、俯视,从不同角度看,景物的层次是多姿多彩的,取点时,要了然与胸。

学会看,要突出重点。如:借助录相、多媒体,通过有意定格,将重点部分重播再现,使学生有序地、细致地进行观察。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观察方法,还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习作。

二、巧用修辞,学会写

写景,要把景写活,才叫功夫,写活的方法有很多,如:巧用修辞,可以让所写的景物赋予动感,富有想象力,能使文章活起来,今择其一二作说明:

1.拟人手法。也叫人格化的手法,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它的好处:一是把静的景物变成动的姿态;二是使景物形象化、生动化;三是增强可读性。

2.比喻手法。比声音、比动作、比形象、比事物,使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3.引用手法。主要是引用警句、诗词、典故等,我们写作文往往采用诗歌中的名句写景,许多名家写的诗歌有一句一景之妙。如“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类诗句,习作时,能根据内容的需要引用一两句,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文章充满意境。

如:2012年我们盱眙也下雪了,同学们很开心,李同学以《观雪》为题,用了不少的修辞,让文章增色不少。片段如下:

片段1:星期四,早晨,房上树上一层白雪,如霜似絮。唉,明明预报今天下雪,怎么没见到满天“梨花”?

片段2:窗外,雪像美丽少女,穿一身连衣裙——白的,她挥动手臂撒下片片梨花,香的,从鼻子香到心里,雪仙子的音乐是无声的,正如她的身体是无瑕的,无声无瑕,给人以更多联想,窗外是快乐的雪帘——天国雪帘!

我突发奇想,雪,你是冬天的婴儿,心灵明澈如洗。不,你是天使,用你的羽翼,浪漫了如烟的温柔,舞出了满天蝴蝶。你轻轻地来了,给我带来了喜悦、带来联想。

片段3:“瑞雪兆丰年。”我愿化作一羽雪花,落到田野,和害虫打一仗。这场大雪一定会给明年带来丰收。

三、渗透情感,打动人

写景的目的,重点在于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对奇丽景观的陶醉,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文章才具有感染力,读者也才会随之动情。

如《秋游公园》片段:

开头:秋天,万物丰收的季节;秋天,天气转凉的季节;秋天,盛开的季节。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和几个同学来到了公园。小憩园的美景吸引着我们的眼球,煽动着我们的心,调动着我们的脚步。于是,我们怀着一颗向往的心走进了小憩园。

中间:刚进入小憩园,就看到几棵“椰子树”。第一次到公园时我就想:椰子树只能生长在海南一带的热带雨林里,怎么可能在这里呢?爸爸问我:“看清楚这到底是什么了吗?”我定睛一瞧:原来这几棵椰子树只是霓虹灯呀!

在“椰子”旁有两头雄狮在守护着公园,似乎想重现它们在森林那威风凛凛的姿态。

欣赏完了霓虹灯,观赏完了石狮,一块石头上红而鲜明的三个大字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小憩园”。为了记“憩”这个字怎么写,我的同学编了一句话:舌头被自己割断了,很心疼。“舌、自、心”这三个字正好是“憩”字的组成。对了,它的后面有一棵松树,旁边还有一丛不知名的草,长得非常茂盛。

我们正式开始游玩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高一矮的蘑菇亭。还未到蘑菇亭,我们便发现了一些小蘑菇。顺着小路往前走,没走几步就能到蘑菇亭。坐在蘑菇亭的大根上,我不经意间向上望去。霎那间,我仿佛听到蘑菇亭在呜咽。我称它们为夫妻亭。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称为夫妻亭呢?”因为这蘑菇亭多像一对同甘共苦的夫妻呀!而在路旁的小蘑菇,不正是它们的孩子吗?

……

结尾:小憩园,令人留恋,到了小憩园的出口,我重新望了一下小憩园,小憩园真漂亮,真想重游一次。小憩园,我会再来的,你要多保重啊!

描写景物要注意情景交融。描景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大自然的壮美,更重要的是写出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笔下的景物,是如此生动、形象、真切,令人陶醉和向往。

【参考文献】

[1]李春菊.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策略[J].学周刊,2012(23)

第3篇

清晨起来,我无意间向祁连山方向一瞥,祁连山显现的绝景实在是“叹观止矣”!太阳从东面地平线上射出一线光明,莽莽平原还在灰暗之中,而突露高空的祁连雪峰却被照得一片鲜红,特别是峰巅,有如红玛瑙熠熠闪光,向下降是紫红色,再向下降则是深黑色的,这些色彩,缤纷交错,构成一幅艳丽的图画。我屏息静气、目不旁瞬。不久,东方天空浮出一片红霞,刚才所见的一切倏然消失,群山变得雪白,像是洁白晶莹的雪花石雕塑而成,从白色的山峰上缓缓地、轻轻地移过一种柔和的淡红色。(摘自刘白羽《祁连雪》)

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

(摘自冯骥才《雕花烟斗》)

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礼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摘自迟子建《龙眼与伞》)

【借鉴点】

人如果缺少了明亮的眼睛,会顿然失色;文章如果没有精彩的细节,也会暗淡无光。说到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笔墨的详细,它还表现为表达手法的丰富多彩。通过三位作家的这三个精彩片段,我们至少可以学到细节描写的三种技巧。

一、手法多样,笔墨传神。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写作时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多侧面多层次地反复描绘。刘白羽先生《祁连雪》里的这段景物描写,便极为精彩。文章先由上而下,从整体上写出雪山从“鲜红”到“紫红”到“深黑”的色彩变化;继而聚焦一点,描写太阳逐渐升起时的绝美雪景,展示出了天空浮出一片红霞之后的悄然变化。尤其是将峰巅之色彩比喻为“红玛瑙”之类的比喻,更让语言生色。如此一番精雕细琢,景物自然会拥有非同寻常的美感。《雕花烟斗》里的动作、神态描写与《龙眼与伞》里的语言描写,均手法多样,描写细腻,读来宛如亲历。

二、详略有致,主体鲜明。有时,面面俱到,却难展风采;有时,详略得当,便顿然生辉。具体而言,与中心思想联系紧密的材料,得泼墨如云,要学会在一言一行中挖掘人物性情,在寻常小事中发现生活哲理。对那些与中心思想有关的次要材料,则一笔带过,惜墨如金。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详略得当,主旨鲜明。就这一点而言,《雕花烟斗》里的这一片段可谓典范之作。文章先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自己的动作及感受,到收束时只用一句“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引出故事的主人公。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老范的形象跃然纸上。读者顿时明白,原来前文大量的细节描写,都只是为人物的出场作铺垫。虽然只是一幕,却能让作家怦然心动,不由生出几分感激与赞美之情。

三、巧作对比,突出中心。写细节,有时还得打开视野,将相关的内容自然地引入,充实描写的内容。这种对比,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对比,可以是自己与他人的对比,也可以是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甚至是人与景的对比,等等。如《龙眼与伞》一文里的这个片段,先用大量的笔墨写了母亲啰唆的电话,尤其是一“冲”一“挂”等动作,将“我”的埋怨与责备之情展示得淋漓尽致。而作家并没有就此止步,继而用跑上阳台看到的一个画面猛然收束,原来母亲一直“夹着一把绿伞”在雪地里等着自己。也就是这么一个对比鲜明的情节,挖掘了令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感情。细细探究,其实这种对比手法,在前两个片段里也有运用。想一想,如果不对雪山色彩的前后变化作对比,读者对祁连山的雪景会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么?如果不对自己准备认错的心理与老人宽容的话语作对比描写,作家对老范的感受会如此深刻么?看来,在对比之中,不仅展示出了细腻的笔墨,主旨也变得更为鲜明。

【快乐仿写】

我开始行动了。举起杯子,模仿爷爷的样子,先闻一闻,继而闭上眼,最后将其一饮而尽。可“吧嗒吧嗒”的动作还没做出来,忽然一股难言的滋味,像是决堤的洪水一样朝我的喉咙涌上来,体内像有一团熊熊火焰在翻滚与燃烧。瞬间,难受的感觉如同那无头细线,把我一层一层地裹住了。我无法呼吸,脑子一片空白,慢慢地什么也不知道了。等到我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中午。爷爷陪在我身边,呆呆地望着我。泪水滑过他的脸颊,悄悄地落到了我脸上。(易俊俊《那香醇浓情的酒》)

我立刻奔了过去:“怎么只有一件?”“反正我的衣服已经淋湿了,没必要浪费,你有就行啦!”母亲脸上的水珠一滴一滴地滑下,有雨,也有汗……我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向来以大人自居的我,此时已是泪流满面。母亲一边将雨衣递到我的手上,一边捏着我的鼻子说:“还哭,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了!” 接过雨衣,我匆匆系好,猛地奔进了雨中。“我再去给您买一件!”此时,雨更大了,我仿佛成了中的一只小船,有几次差点被风吹倒,但我却一点也不害怕,因为我已长大了。

(冯小燕《真正的“身份证”》)

车内微暖,雨在车顶上倾泻而下。车子没入黑暗中,微弱的车灯灯光在水汽中探出十米开外。颠簸在泥泞的路上,车的四周都发出“吱呀”的哼叫声,像极了风浪中的一艘危船。他佝偻着脊背,眼睛几乎凑到了前挡风玻璃上,脚小心地踩着油门,一刹车。出乎意料地,车子猛然停住,引擎怒吼数声无效之后,车子竟卡在原地。“在车上等着,我弄好就上来。”他的语气竟透出命令的威严,不容我丝毫置辩。(刘浩《善良的魅力》)

突然,镜头不经意地对准了一朵褐色的花。褐色?我的心里画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拿开镜头,我找到了那朵花——是一朵长在沟下斜坡上的花,昨天的雨,好像冲裂了上面的沟沿,坡下还有一些土块,压住一片黄中冒绿的草。而这花朵,已经完全开放了,圆圆的脸,一定是在昂扬的时候,但它上面落满了浮土,浮土把花朵压弯了腰,让我的镜头一下子捕捉到了。一朵受伤的花!我在心里轻轻叹息了一下。我蹲下身来,歪着脑袋,小心地向着花吹了一口。不行,花瓣很湿,上面的土根本吹不掉。怎么办呢?这花朵,竟然像一只飞累了的蝴蝶,栖息在我的心头,软软的翅膀已经没有了飞翔的力量。

(胡静鸣《一朵花的美丽》)

天啊,男孩停下了笔。终于熬出头了,女孩如释重负!她抬头,男生正拿着画向自己走来!近

了……近了!女孩感到自己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几乎跳到了嗓子眼。他在她的桌前停了下来,目光移到了她身边的窗台上。她的脸更红了,等他开口说话。就在这时,女孩偷偷地瞧了一眼画板,她顿时一阵眩晕——画纸上的,竟然是窗台上那几只小小的苹果!

(杨晓恬《图书馆里的模特儿》)

【片段升格】

下面是失误文《爱的弯腰》里的一个片段。请仔细读一读,看看它的问题在哪里。

那一天,在人山人海的南京路步行街上,又有一个乞丐蜷缩在地上。出于条件反射,我立刻拉住父亲的手准备跑开。我告诉爸爸,这里经常有这样的人,不过很少有人关注的。爸爸看了看我,眼神似乎有些责备。他从衣服里取出二十元钱,让我送过去。我站在那里没动。讲心里话,我真有点害怕靠近那个脏兮兮的老人。再看看周围,也没有谁关心他啊。

这段描写,初一看写得还是比较详细。可细细探究,作者并没有真正抓住那些感人的细节或动人的瞬间。也正因为叙述与描写上的寻常化,内容也就落入了俗套的误区。相比之下,升格之后的这个片段,便称得上细节出

彩了。

第4篇

“言为心声”,指的就是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运用恰当的语言描写能使文章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写作时,我们应如何运用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呢?

一、语言描写要选择合适类型

一般来说,语言描写有三种类型,分别是独白、对话、多人议谈。如:

1.“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扇着蒲扇边咒骂着。(独白)

2.“你去哪儿?”“图书馆。”

“借书吗?”“不,还书。”(对话)

3.马克说 :“我们去上海吧。”玛丽说:“上海没什么传统的东西,还是去西安吧。”罗兰一听又不同意了,急忙说:“我喜欢自然风景,听说中国的西部自然风光很好,我们去那里旅行吧。”爱德华听了他们的话,很为难地说:“你们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我们到底去哪里好呢?”(多人议谈)

写作时,为了真实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描写类型。

二、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

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了,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通过简短的话语,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究文采;县官不忘对朝廷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赏心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要骂人。

三、语言描写要彰显人物个性

下面的片段出自契诃夫的《变色龙》,是通过语言描写彰显人物个性的范例。

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以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是《变色龙》一文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让人捧腹的“善变”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变色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

四、语言描写要展现内心世界

第5篇

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游记来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与此同时,游记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文体,也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游记,是同学们需要掌握的文体之一,在考场作文中时常出现,值得大家关注。

素材积累・文章

游西湖(节选)

钟敬文

到了灵隐山门,我们便下车了。一走进去,空气怪清冷的,不但没有游客,往时那些卖念珠、古钱、天竺筷子的小贩子也不见了。石道上铺积着颇深的雪泥。飞来峰疏疏落落地着了许多雪块,清冷亭及其他建筑物的顶面,都密盖着纯白色的毡毯。一个拍照的,当我们刚进门时,便紧紧地跟在后面。因为老李的高兴,我们便在清冷亭旁照了两个影。

好奇心打动着我,使我感觉到眼前所看到的之不满足,而更向处境较幽深的韬光庵去。我悄悄地尽移着步向前走,老李也不声张地跟着我。从灵隐寺到韬光庵的这条山径,实际上虽不见怎样长,但颇深曲而饶于风致。这里的雪,要比城中和湖上各处的都大些。在山径上的雪块,大约有半尺来厚,两旁树上的积雪,也比来路上所见的浓重。曾来这里游玩过的人,该不会忘记的吧,这条路上两旁是怎样密植着高高的绿竹。这时,竹枝和竹叶上,大都着满了雪,向下低垂着。《四时幽赏录》“山窗听雪敲竹”条云:“飞雪有声,惟在竹间最雅。山窗寒夜,时听雪洒竹林;淅沥萧萧,连翩瑟瑟,声韵悠然,逸我清听。忽尔回风交急,折竹一声,使我寒毡增冷。”这种风味,可惜我没有福分消受。

在冬天,本来是游客冷落的时候,何况这样雨雪清冷的日子呢?所以当我们跑到庵里时,别的游人一个都没有。这在我们上山时看山径上的足迹便可以晓得的。而僧人的眼色里,并且也有一种觉得怪异的表示。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亭前的树上,雪着得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在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使我们感到华而不俗,清而不寒;因而联忆起那“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美人儿来。

登上这亭,在平日是可以近瞰西湖,远望浙江,甚而至于缥缈的沧海的,可是此刻却不能了。离庵不远的山岭、僧房、竹树,尚勉强可见,稍远则封锁在茫漠的烟雾里了。

空斋蹋壁卧,忽梦溪山好。朝骑秃尾驴,来寻雪中道。石壁引孤松,长空没飞鸟。不见远山横,寒烟起林杪。

我倚着亭柱,默默地咀嚼着王渔洋这首《雪中登黄山》的清妙;尤其是结尾两句,道破了雪景的三昧。但说不定没有经验的人,要妄笑它是无味的诗句呢。文艺的真赏鉴,本来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又何必咄咄见怪?自己解说了一番,心里也就释然了。

本来拟在僧房里吃素面的,不知为什么,竟跑到山门前的酒楼喝酒了。老李不能多喝,我一个人也就无多兴致干杯了。在那里,我把在山径上带下来的一团冷雪,放进酒杯里混着喝。堂倌看了说:“这是顶上的冰淇淋呢。”

【评点】

作者是一个爱雪的人,所以游西湖时对雪景十分喜爱,雪很大,压得竹枝和竹叶都向下低垂着,诗意点点。虽然西湖的雪不如北方的雪下得急而大,也没有把千山万水粉妆玉砌,但西湖的雪景却十分令人向往。本文联想丰富,借用前人赏雪的感触来衬托自己的不同体会,给文章增添了无穷的文化意蕴,值得称道。

雅 敏

素材积累・片段一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线条,而北戴河的线条是舒缓的,没有曲折多变的城际轮廓线,只见长长的海岸线、长长的绿化带,逶迤蜿蜒;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色彩,而北戴河的色彩是单纯的,没有五光十色的建筑物,随处可见的是碧海、蓝天和绿树掩映中别墅的红色房顶,像是一幅单纯而拙朴的画。来到这里,脚步自然会慢下来,内心会变得沉静。走在北戴河的土地上,人的感觉似乎变得敏锐起来,那柔柔的风里,时有咸腥味,带着大海的润湿;时有草木清香,带着泥土的芬芳,心里的浮躁之气渐渐被悠悠的风带走了……

评点:

这段景物描写,不仅写出了北戴河的特征,还传达出旅行者当时的心态,闲适、旷达、沉静。这种情感和景物巧妙地交融在一起,使游记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且更富有生命的活力。

素材积累・片段二

华灯初上,我来到了40里黄河风景线,漫步在宽阔的滨河大道上,就好像置身于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彩色的音乐喷泉随着乐曲声此起彼伏,喷出的水柱徐徐上升,姿态万千,异常美丽。兰州“外滩”的美景也尽收眼底。一边是皋兰山傲然挺立,绵延天际;一边是黄河滔滔,白塔巍巍。河面轻舟点点,空中鸥鸟展翅。美丽的滨河大道上,有很多散步的人群,老太太扭着秧歌,老大爷摆起龙门阵,年轻的恋人们则相依着窃窃私语。我不禁感叹:“兰州真美呀!”

第6篇

有法之后求其化。

――郭沫若

[配套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表达自己的看法”]

一、是真的,是假的

师:同学们好!听说明天要下雪。大家猜猜,这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先写下你的看法,再写一两句理由哦。

(时值仲春,天气晴暖。听了我的话,同学们纷纷议论,然后动笔写)

师:我们开始发表意见,开火车,人人都得说。

(生一一发言,师做简单记录)

生:明天不会下雪,因为这两天的天气预报没说有雪。

生:骄阳似火,十分炎热,怎么可能下雪呢?

生:今天是愚人节,愚人节可以开玩笑的,所以这是个笑话,不可能下雪。

生:往年南京也有天气变化无常的现象,再说昼夜温差大,可能夜里会下雪。

生:现在是春天,马上就要进入夏天了,根本不会下雪。

生:我勒个去,现在都24度了,很热啦。气温只会越来越高,不会从高到低的好吗?(众生笑)

生:虽说春天的天气像小娃娃的脸,阴晴不定,但下雪应该不会的了。

……

师:同学们都说完了。除了程家秀和王梦奕同学相信会下雪,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不可能的。是的,我也认为不可能。今天是愚人节,我跟大家开玩笑的。

(全班哄堂大笑)

师:慢着,大家别只顾笑!我们先来看程家秀同学的意见――“以往有过气温突变的现象,这个季节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可能下雪。”这句话说得怎么样?

生:这句话说得蛮好的。先说了两个理由,再得出可能下雪的结论。

师:我也是这么看的。她有自己的观点,而且观点言之有据,从原因到结果,顺理成章。虽然实际上不可能下雪,但她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我们再听听李嘉琦的意见――骄阳似火,十分炎热,怎么可能下雪?这个意见说得好不好?

生:这个意见也好,天气热了,不会下雪。

师:是的,也有道理,骄阳似火的天,怎么会下雪呢?但是有一年我去丽江的玉龙雪山玩,山下骄阳似火,山上可是白雪皑皑哦。李嘉琦的意见不一定是对的。她这意见与程家秀的相比,问题在哪里?

生:她没说清楚地点。

生:她说的骄阳似火之类是现象。

师:同学们看问题还蛮准的嘛。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说过的五种表达方式,哪五种?

生: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

师:好的,大家已经很熟悉了。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意见,一般用哪种表达方式?

生(齐):议论。

师:不错。那么,“骄阳似火,十分炎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描写。

师:是的,这是描写。描写难免就只能表现现象了。我们再听听肖世威的――“现在24度,很热啦。气温不会从高到低的,好吗?”他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好像是抒情吧?

师:是的,他这段话里有很强烈的情绪。用这句话表达看法好不好呢?

生:我觉得不太好,不是议论。表达看法应该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师:真的不好吗?刚才他说“我勒个去”,大家都笑了呢。

生:他这句话和别人的不一样,说得很干脆,他觉得完全不可能下雪。

师:对,我也觉得肖世威说得又够劲又搞笑,可见,议论与抒情常常分不开。议论里含有抒情,显得自己的态度更强烈。像李嘉琦说的“怎么可能下雪呢”,这是个反问句,语气也强烈,否定下雪的可能性很坚决,对吧?(生点头)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有哪些办法?

生:用反问句表达,有力。

生:直接说看法,就像“今天不会下雪”。

师:嗯,这种表达态度明确。注意“今天不会下雪”是个判断句,而且是个否定句,这样的句子听起来给人什么感觉?

生:很清楚,很简洁。

师:我同意。这种表达情绪平稳,让人觉得道理讲得心平气和。这种表达意见的方法,只要理由充分,未必比反问句逊色,有时还更有力呢。还有吗?

生:议论加抒情。

生:先说理由,再说结论。

师:很好,大家总结出了这几种方法,下面我们再来用一用。

二、听相声,说相声

师:这一说到下雪啊,我就想起听过的一段相声,大家想不想听听?

生(齐):想!

师:好,大家认真听,然后用一句话说说你对这段相声里的故事有何看法。

(播放相声苗阜、王声《赞雪诗》片段的音频)

一人附庸风雅,欲创作一首七绝《咏雪》,四句诗为:天上一阵黑咕隆咚,好似白面往下扔。坟头倒比馒头大,井口是个窟窿(啊)。

(生听后大笑)

师:来,把自己的想法用一句话写下来,试试用“我认为”三个字开头。(生写)

好,我们说说看吧。

生:我认为有本事的人才能骄傲,没本事的人骄傲了就会出丑。

生:我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谨慎,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生:我认为不懂装懂最可笑,自以为是只会让人看不起。

……

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也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了。接下来我们加大点难度。同学们听了相声,愿意说相声吗?男生愿意说吗?

(生激动起来,男生尤其兴奋,纷纷表示愿意)

师:好,我们就请几位同学说说相声。这相声叫《诗医》,作者是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我一段段地放相声的文字,每段请两位同学讲。我停下来的时候,同学们就要写下自己的看法。注意:这次不要“我认为”三个字了,只要接在相声停下来的地方就行,看谁接得好。哪两位同学先来?好,朱浩然,金宇轩。

(屏显相声第一个片段,两位学生对着屏幕有声有色地讲)

哥俩自称爱作诗。看见城墙就各说一句连成“诗”:“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要把城墙倒过来?上面不锯锯,底下锯锯。”然后互相赞美,非常得意。

师:停!现在大家接下去发表看法。先写下来,一句话就可以了。

生:过于自我欣赏的人,其实很可笑。

生:互相吹捧,只会越变越笨。

生:诗写得太差了,前两句其实是一回事。

生:人要有真学问,不能追求假学问。

生:人有个爱好是好的,但即使是爱好,也不能胡闹。

生:作诗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押韵,不是顺口溜。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现在看看,谁接得最好?我觉得“诗写得太差”接得好,就事论事。大家以为呢?

生:接的是很紧,但这句的看法没有“要有真学问”的那句好。

师:哦?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哥俩其实只想卖弄学问,但根本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是假学问。这个看法最符合这段的意思。而诗写得差,谁都看得出来。

师:嗯,有道理。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49页,默读《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课,体会一下,如何在叙述、描写中表达看法。

(生默读,圈画)

师:看完了吗?说说你的发现。

生:在叙述、描写的文章里表达看法,一要注意与叙述、描写融为一体,二要简明、凝练。

师:对,这是书上明说的。大家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在叙述、描写中穿插议论,可以像《春》一样,先引用一句俗语,或者一句诗,也可以像《安塞腰鼓》一样,与抒情相结合。

师:这个发现好!还有吗?

生:可以像《紫藤萝瀑布》一样作比较。

师:非常好!大家都有发现了,我们接着讲相声,好不好?哪两位同学讲?好,刘玄泽讲“甲”,汪超讲“乙”。大家注意听,我说“停”,你就得跟着发表议论,最好能用上我们刚才说的方法。

(屏显相声片段)

甲:哥俩进城门一看,有个大宅门,大宅门上挂着一个匾。

乙:什么匾?

甲:叫“诗医”。

乙:什么叫诗医啊?

甲:这你不明白吧?

乙:啊,你给解释解释。

甲:你到医院,医院就是给病人看病的地方。

乙:啊,对啊!

甲:这个“诗医”,是给诗词歌赋看病的地方。

乙:老学究的地方啊。

甲:了不起啊。在那个年代能挂“诗医”的牌子。

乙:这不容易。

甲:多少人上这儿看病呢。这哥俩一看,哇,口气大啊,没见过,把咱们的新诗给他瞧瞧,走,走,走,哥俩进来了。进来大堂,书案,没人。

乙:没人?

甲:哎,书案旁边站着个小书童。旁边一看,已经来两位看病的了。这书童一看:二位看病啊?先生还在那屋休息。叫个号吧。

乙:他们是什么号?

甲:他们是1号,2号,您二位是3号,4号。

乙:哦,排队。

甲:“我们哥俩有首诗,我们哥俩3号的。”一进门就大声嚷。这一嚷,里面老学究听见了,被吵醒了。“书童,有看病的吗?”

乙:有啊。

甲:先生,来了四位。哦,待我看来。

乙:这先生要出来。

甲:先生出来,往书案前一坐:书童,叫号!叫号了,1号。过来一个学子,非常年轻。

乙:哦?

甲:对老先生打躬作揖。先生,不才最近作了首诗,不知当否,请先生赐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老先生赐教!老先生把脉:你这个诗是七言,气血过旺,浪费了中华文字。

乙:哦?

甲:“清明”就是“时节”,“时节”不可用,“清明雨纷纷”;凡属在路上走的,都是行人,“行人欲断魂”;第三句加个问号就可以了,“酒家何处有?”谁都可以告诉你,“遥指杏花村。”怎么样?

乙:好!

(众生笑)

师:停!现在请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写下来,再说。(生写)好,说说吧。

生:诗医实在是不学无术的人,是根本不懂诗的人。

生:“没文化,真可怕。”装文化,更可怕。(众笑)

师:你这句有意思,仿写我们的习惯语。

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要学会辨别,不要上当受骗。

生:自己愚蠢,才会轻信他人;只有自己聪明,才不会被别人的虚张声势吓唬住。

师:好!大家说得都不错。我的看法是,沽名钓誉,欺世盗名,什么时代都有,做人还是要做实在人。

三、讲故事,谈看法

师:相声我们就讲到这里吧。其实,生活中引发我们思考的事情多着呢,只不过相声夸张地表现出来而已。我们不妨自己写写生活里的故事,不用很长,一两百字就行,记得当中穿插议论,并将议论的句子画出来哦。

(生开始写,师巡视)

师:写好啦?我选了一份,读给大家听听。

开心的愚人节

今天是愚人节,我打算捉弄一下小朱同学,因为他平时总吹牛,说他多么精通三国。我午休时对他说:“老师让你参加戏剧节表演,演个三国时的人物。”他一听果然来劲,瞪大眼睛问:“演谁?”我得意地说:“你猜!”他手一摊说:“这怎么猜得到啊,三国人物那么多,不会是诸葛亮吧?”我想着说:“当然不是,是五虎上将之一,用一杆亮银枪。”“啊?演赵云?太好了!”他激动起来。我哈哈大笑:“什么?赵云?赵云用的是梨花枪,马超才用亮银枪。”他脸红起来,急着说:“不带这样的,我还没想好呢。”我笑着说:“骗你的。老师没要你演戏,今天是愚人节。”“你……”他有点生气,但很快也笑了。学无止境,凡事不能吹牛,要真正精通才不会被人捉弄。

师:怎么样?他写的这个小故事和发表的观点,好不好?

生:这个议论蛮好的,告诉我们不能瞎吹,符合这个故事内容。

生:这个看法好像高了点吧?

师:哦,你不同意他的看法?那么,你的议论是?

生:善意的玩笑给人快乐,恶意的就会伤害别人,即使愚人节也不行。

师:哦,你从作者的角度发表看法,那么,你认为他的玩笑是善意,还是恶意?

生:我觉得是善意的,给小朱同学吹牛提个醒。

师:是的,愚人节开心要有度,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你这个议论更自然。还有吗?

生:好朋友就是这样,就算你捉弄他,他也不会真的生气,还是会跟你要好的。

师:好,这个议论有特色,好像与这个故事融合得也更好。还有同学要表达看法,可惜时间不够了。今天我很高兴,同学们都能就事发表自己的看法了,都能初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了,这就很好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节课是引领学生初识表达方式的最后一站――议论,也是比较难的一课,因为学生接触议论文不多。教材直接提出在叙述、描写中表达看法,我担心学生不适应,便开始穿插了一个学习发表观点的环节,让学生先感知体会议论的语言特征,再用听相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接下来以分段讲相声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尽管学生议论的水平不同,但我以为这不是评判的重点,学生能分辨议论,运用议论,就可以了。不过,这节课有一个问题,就是我所选用的相声材料都是讽刺不学无术、不懂装懂现象的(这是我自己的个人偏好),不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到自主练笔时,学生多数还沉浸在嘲讽此类现象中。我要吸取这个教训。

这是我代的最后一节课。回顾一年的代课生活,我总想,我究竟给了学生什么?当然有具体的写作技巧,但主要的不在此。我想,我给予他们的首先是亲近写作的情感吧,因为每次上课都在玩,玩各种游戏,在游戏中练笔,所以写作不应再是他们烦恼的事儿了。其次就是自改文字的习惯。从起初多数学生很难达到文从字顺是一段漫长的路。我们每篇文章都要求学生先默读,再修改,必须修改了之后再上交。直到最后一个练笔,不少学生都用红笔改后交稿,文字表达的准确通畅度提高了不少。当然,这可能也跟读书有关,因为班级漂书活动,学生多多少少还是读了一些书的,这对他们的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我这一年的课还能给学生什么呢?这可就多了。每节课都有诸多遗憾。假如构思更精细一点,更完备一些,实施更耐心一点,不足就会少一些,这是我深感不安的。但是,这近一年的代课倒是让我坚信一点,那就是我已经知道怎么帮助这群孩子提高写作水平了。假以时日,我会让他们学得更好,写得更好。

(袁源 江苏省南京市教研室;210000)

袁老师的作文课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举重若轻,好像每一节课都是带领学生“玩”,在“玩”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写作文。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人人会讲,其中的道理人人都懂,但落实起来很难。写作是“情动而辞发”,文章都是作者有了某种感受、意愿和目的之后的产物,在作文教学中,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感,就严重违背了文章“诞生”的规律,如果再逼着学生写那种“中考作文”,岂不是缘木求鱼!学生怎么能乐意写作文?

袁老师的作文课直接来自学生的生活,从“天气预报”到“愚人节”,从“听相声”到“讲故事”,学生一直兴趣盎然。这些教学环节自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够保证学生积极主动且最真实地写作文。

袁老师没有把写作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很巧妙地把写作知识置于写作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获取信息”(泰勒)。特别是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练习,“穿插了一个学习发表观点的环节,让学生先感知体会议论的语言特征,再用听相声帮助学生巩固。”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对这次作文的话题比较熟、有兴趣、有话说,学生自然能够比较自如地写好。对于一些重要的信息,如作文的修改,袁老师频繁地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下使用,学生自然就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

袁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提到了让学生读书,写作的奥秘潜藏于阅读之中。有人说“写作是阅读下的蛋”,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平时便要好好“喂”阅读这只“鸡”。

第7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细节 朗读品味 巧妙提问 引人入胜

如何处理文本的地位,是衡量一节阅读课是否成功的基本指标,也是一个语文老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阅读教学不能囿于文本的解读,不能把文本的理解作为阅读教学的全部,但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必须以文本的理解为基础,必须以文本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换一种形象的说法,就是阅读教学要把根深深地扎在文本的土壤里。那我们应该采用哪些策略来凸显文本细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三种途径供同行们一起探讨研究,抛砖引玉。

一、 朗读品味,以心契心,通过有效的朗读细节进入文本的内部世界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要读得有法,读得有效,诵读教学要为教学内容服务,课文要先读,让学生读出感受,读出理解,读出精彩,读出味道,成为“潜心会文本”(叶圣陶)的不二法门。比如本学期教《雪》,第一节课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请女生读1—3小节,男生读4—6小节,然后提问“老师为何要这样来分?”学生显然对老师得意图非常理解,回答切中要害:因为1—3段都是写南方的雪,南方的雪比较温柔,像女生。4—6段写朔方的雪冰冷、坚硬、刚毅,适合男生来读。学生读出不同学的性格特点,同时又分清了文章的结构,可谓一箭三雕,带着教学意图选点细节突破来读和许多流于形式的诵读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异。

可用课件多媒体展示经过语言节奏处理的文本细节内容:女:朔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男:旋风忽来便灿灿地生光,蓬勃地奋飞。女: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众合:旋转、升腾。男:在无边的旷野上。女:在凛冽的天宇下。众合: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是雨的精魂!这种教师的处理隐含着对文本的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验。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评价读得效果,进一步领会男生应读出朔方雪壮美的味道,可男生读不够力量太柔了诸如此类的自我评价,也正是老师所要说的。于是很自然引出后续的教学环节,肯定众合的部分读很好,强调了“在无边的旷野上的无边等词语的重读,闪闪的、旋转的、升腾的”要用升调读之后,学生再次演练。这个动情朗读安排读得自然,读得有效,在读中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注意读的方法,却不是为了买弄,是为了深化主题意义的理解。

二、 巧妙提问,以文解文,让思维之花盛开在文本细节的原野上

解读文本,某种意义上如同庖丁解牛,抓住文本的关节细点提问就是“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能够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巧妙提问好比“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课堂教学目标高效达成。预设问题要明确注意问题的层次、梯度、使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应该学会追问,当自己设计问题深度不够,应尽可能机智补救。例如还是《雪》一课,在引导学生品读文章前三个段落,把握南方雪的特点时,提问学生可以用哪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答“滋润美艳”一个关键词语,然后由“滋润”“美艳”、“消逝”三个词语细节,切入文本的具体内容。

在让学生对比分析北方的雪和南方的雪有何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词句展开比较。学生抓住第一段“处子的皮肤”和第4段“包藏火焰的大雾”两个比喻句,从中看出南方的雪“滋润美艳”和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刚劲有力壮美的主要特点。

接下来,教师安排一个专门环节,要求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选取内容、写景角度、运用的句式、作者情感等角度来分析必较。整个活动环节,都是紧抓住文本语言展开的,层层深入。然后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品味,比如“朔方的雪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这句那个词写出朔方雪刚劲顽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答“决不”二字不容置疑,很能表现。这种精彩又不是脱离文本随意发挥或无根的所谓“生成”,让学生善于从上下文和字里行间进行观此识彼,前瞻后顾,联系参照着把内容读懂,加以深化,一切都根植于对文本的解读,学生思维之花在文本的原野上盛开。

三、 引人入胜,以言传言,让阅读知识为文本细节阅读服务

“课中之最”是一种课文寻读活动,是一种有趣的“引”。需要“品”文本,让一些阅读知识为文本阅读服务。这是一种高效的深入的学习活动,也就是选点突破,这个点一般也是考点。例如《云南歌会》,在这课的教学中,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先用”课中之最”引出对全文中最精致的描写内容的朗读品味,然后将欣赏的视点放在第四段,有美丽的景物描写、动物描写、人物描写。这些美好的描写片段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它们类型多样,笔法生动,语言精美,表达效果优美,表达作用深刻,抓住这些知识点可实现长文短教。通过学生活动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小结:这一段美在哪里?美在“有声有色”美在“点面结合”,美在“高低错落”。美在“详略分明”,美在“情境交融”,美在“烘托渲染”。这样水到渠成,顺势发挥知识教学不仅是成熟的教学技巧,而且是很成熟的知识观的体现,用知识升华学生的理解,其教学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第8篇

一、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花图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表面看,这确实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在几次观摩课中,发现作课的老师引导学生辨认其中的几个拟人和比喻,最多也只是分析到它们写的生动形象而已。其实作者这里依次写的是:花的竞相开放,花色的鲜艳,花香的浓甜,野花的繁多闪亮。这幅春花图不仅是五彩缤纷,更主要的是春花中的勃勃生机,作者借春花图书写的是对春天活力的赞美。而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春花图中的蓬勃生机,为春花图整个意象的完整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不正突出了百花竞放的生机吗?“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固然写出了五彩的颜色,但这里突出的却是鲜丽色彩中的无限生机。写花香由春花想到秋实,也是突出花香的浓郁――气味中的生机。写野花,一是突出繁多,二是突出闪亮,尤其写闪亮,赞叹它们“还眨呀眨的”这不也是写其生机吗?真正的理解了这几个拟人、比喻,就能准确地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是一幅百花竞放、色彩浓艳、花香浓郁、充满生机的春花图,这春花图洋溢着对春的活力的热情赞美。

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雪后山景的描写

老舍所用的比喻和拟人极富创造性,想象奇特,而且正是这极富创造性的修辞,写出了“雪后山景”的春天般的温情。“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用这个比喻描写雪后矮松的形象,生动贴切,但更让人玩味的是,“看护妇”是病人极感温暖的形象。雪后矮松形色确实很美,可作者更加要突出的是这形象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