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第1篇

关键词:会计证无纸化考试;财经法规与科技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3-0091-02

收稿日期:2015-01-24

作者简介:傅 冬(1988-),女,广东省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会计。(广东 揭阳/515559)

一、会计专业现状分析

以揭阳市高级技工学校为例,会计专业共三个班级,每班平均44人,考取相应专业的资格证书是获取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揭阳市现阶段每年有两次报名参加考试的机会,考试一共三门,实行三科联考,即三门科目同时通过才算合格,而《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以下简称《财经法规》)就是其中一门,它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较强的应试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教材分析

财经法规的教材采用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该书分为五个章节,可以说每一章皆重点、皆考点,不仅理论性极强,法律条文较多,同时还具有实践性,如汇票、支票、本票的填写,计算相关税的应纳税额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

(二)考情分析

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考试一共三门(《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初级电算化》),实行三科联考,每科时间各为一小时,三门同时通过才算合格。对于技校学生而言,一学期同时学习三门专业课较难,所以,根据我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校期间实际考试机会不是四次,而是只有三次,也就是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算起。学生第一次考试,教师带着一起学习,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时的学习气氛比较浓厚,但若第一次没有通过,对学生的打击较大,丧失了自信心,这时又有第二学年的课程要学习,所以考试压力会更大,部分学生在这时就已经自我放弃了。

(三)学生现状分析

技校学生底子薄,学习能力稍弱,对自身缺乏信心,再加上会计学科专业性较强,对刚初中毕业的孩子来说,初始确实比较难于接受,很多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基础会计》的时候,像听“天书”,根本不懂。若没有及时树立好正确的学习观,很容易自暴自弃,那对后续的学习势必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二、财经法规课程教学

(一)教材学习

1.通读

通读教材,概括体会,《财经法规》试题共计70小题,涉及考点众多,难度增大,学生只能全面学习。

2.精读

根据考试大纲,对于教材里面的重点难点内容必须精读,加深理解。只有掌握这些,即常考点,才可能通过考试。

3.理解加记忆

《财经法规》并不是完全的死记硬背,但又离不开记忆知识。比如税法部分个人所得税税率表、消费税不同税目的税率,这些考题中会给出,不需记忆。但是,不同税种的征税对象、企业所得税的免税收入等内容则需要记忆。采用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加强记忆,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做题方法

1.要数量

光看书死记硬背是不得要领的,一定要通过做一定数量的习题 ,把握考点的命题形式、摸清出题陷阱、掌握应试技巧。

2.要质量

题目不是做得越多就越好,“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每做一题应有效果,要分析,总结考点,查漏补缺,举一反三,不要被题目奴役,为了做题而去做题。因为做题只是掌握知识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3.不要“偏难怪”

不要去做偏题、难题、怪题,应跟着考试大纲走,从业考试阶段,考点范围大但不难,只要掌握基本层面的知识点已足够,不要去深抠,钻“牛角尖”。

三、教学思考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行业的“门槛”,考取“上岗证”,对于毕业及就业两方面来说意义重大。从应试的角度考虑,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通过考试,提高通过率是必要的。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考虑,要学生掌握经济法律法规,分清合法与非法,遵循基本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指导日后的会计工作,也是必要的。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不但要找到好的学习方法,而且要与时俱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首堂课的必要性

学生兴趣的建立与教师第一堂课的好坏密不可分,首堂课的重点不是在于讲授多少知识,而是要做到足够的引入。教师要整体把握《财经法规》这门课程,举事例说明遵纪守法在会计行业的重要性,学好该门课程对考取会计上岗证的必要性,帮助学生明确会计职业发展的轨迹和要求,为他们进入会计知识的海洋做好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

(二)端正学习态度

部分学生看到《财经法规》满是文字的教材时,就已经“头大”了,还没有开始学习就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还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只需要考前死记硬背,碰运气也许能通过,不用费什么大功夫。针对这些想法,笔者都要提前“打预防针”。只有端正好学习态度,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扎实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为了应试,更是为了以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由于该课程课时安排有限,且内容较多,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完成相应的进度安排,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思考后,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让学生完成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讲授会计职业道德这一章时,搜集选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小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当看到违反法律法规的严重后果,学生自然认识到遵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深刻理解了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又如,在讲授会计专业职务时,可以让同学们畅想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会计生涯,需要考取哪些资格证书,成为会计员的任职条件有哪些,要想进一步提升,又需要什么条件。这个任务贴近学生,易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阅读书本。然后请同学们发言说说自己的设计之路,从普通的会计员,到助理会计师,再到会计师,最后到高级会计师,既给他们信心,又给予鞭策。再如,在讲授会计人员的工作交接时,设置交接情景,给学生分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会计员等角色,体验经济活动中的会计工作,在情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在平时,为了让学生适应考试气氛,消除紧张感,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笔者会定期严格按照考证要求进行模拟考试,一方面考察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使得学生能灵活应对考证。

(四)多方监督管理

技校学生主动性不强,自我学习能力较差,控制约束能力也较欠缺,这需要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生家长共同配合监督管理。在课堂上,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课下与班主任和学生交流,找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帮助其认真学习。通过这种多方配合监督管理的方法,不仅保证课堂效果,又能了解课下动态,营造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校风。

第2篇

心理健康课是高职院校对高职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指导人际交往的主渠道、主阵地。其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要实际地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学生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尤为重要。而传统的讲授式理论教学, 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足,实践性教学欠缺,课程实效性令人质疑。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所谓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1]。本研究试图将高职心理健康课程中的一些内容提取出来设计成一套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其教学效果。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黄丽等人尝试引入结构式的团体辅导形式于本科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评估显示有较好的实效性[2]。王丽萍将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辅导应用于本科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并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发现在学生自我接纳和人际交往两方面帮助效果显著。[3]张嘉虹用实证研究证明在技校生中开设以团体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心理健康课效果明显[4]。

美国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参加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小组的大学生干预前后对比,职业生涯决策能力显著提高[5]。韩国学者用实验证明了九型人格团体辅导能有效帮助护士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6]。土耳其学者评估了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干预前后护士生人际敏感性、应对方式和自动思维的变化,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对护士生这三方面帮助效果显著。[7]

2.2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辨性研究多,实证性研究少。大多数文献属于思辨研究,或者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总结、论述,或者从教学经验的角度来概括,或者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介绍,或者从教学感悟的角度来谈体会。从实证的角度,通过做实验,进行对比,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真正实证性研究的文献极少。

有关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技术应用效果研究还是空白。高职与本科无论在教育对象上,还是在教学目的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但笔者搜索到的大部分文献是关于本科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的,有关高职的研究少之又少。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对象

用方便抽样的抽样方法,分别选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和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机械工程系教学班各一个,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8人,男生46人,女生2人;对照组46人,男生45人,女生1人。两组性别比例大致相等。

3.2 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广的一种心理健康筛查量表。该量表共有 90 个题目,包括敌对、焦虑、精神病性、恐怖、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睡眠及其他项和抑郁10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标准,1表示没有该情况,2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表示中等,4表示偏重,5表示严重。每个因子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症状越严重。

3.3 程序

用SCL-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心理状况进行集体前测。然后由笔者运用团体辅导技术对实验组开展10学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共5次,每周1次,每次2学时共80分钟。主要内容详见表1。对照组由笔者以讲授的方式开展同样主题、同样课时的课程教学(主要教材为刘庆明、杨丽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第六版)》)。课程结束后再用SCL-90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集体后测,并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与分析。

4 结果

4.1实验组与对照组SCL-90前后测结果比较

由表2可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各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敌对和偏执2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P

4.2 实验组学生的主观报告

从对实验组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实验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多运用正面词汇来评价。如:

“心理课是一门实践课,不只讲理论,还有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在活动中,我了解了周围同学的喜好和共同话题,加深了同学间的感情,改变了我以前胆小内向的性格。每次活动都很让人难忘,大家都投入其中玩游戏的气氛让人印象深刻,内心渐渐向彼此开放,让我看到自己的周围是那么温暖。”

“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团体成员积极融入团体,为团体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使团体成员相互协助,感受团结的力量,并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发扬合作精神。团体辅导让我体验到信任自己和他人的重要性,学会有效的社会沟通技巧,对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更加敏感。我能确定团体辅导给我的启发胜过很多理论知识,也胜过家里人的说教,胜过我闲时自己领悟的道理。”

“心理课课堂气氛活跃,给我的印象是自由和开放,可以尽情表达,和同学做有趣的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一个我们交流心理困惑的好时机。我们可以将自已的困难说出来,集思广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给有共同问题的同学一个平台,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它能让我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5 讨论

5.1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从表2看出,对照组在传统讲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后,在SCL-90各维度的均分均有所降低,但只有强迫症状这一因子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敌对和偏执2个因子也只是出现显著下降,这可以看成是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效果。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式心理健康教育后,除恐怖这一维度外,各维度均分都有所降低,且敌对、偏执、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睡眠及其他项这5个维度都出现了非常显著的下降,这可以看成是团体辅导式教学的效果。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SCL-90各维度分值降低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实验组分数下降的程度更大。且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敌对和偏执2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睡眠及其他项这一维度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这说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降低高职生SCL-90的分值,提高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将团体辅导技术运用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是高效的,更有利于优化高职生心理素质,提升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开发心理潜能。

5.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更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

从实验组学生的主观报告看出,心理健康课运用团体辅导技术能引起高职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主动投入学习。这跟团体辅导式心理课的特点密不可分。(1)情境体验。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做活动,玩游戏,寓学于乐,让学习过程没有压力。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情境体验,自己感悟出来的心理方面的道理,印象更深刻更容易记忆,胜过枯燥的灌输式理论讲授。(2)多元互动。课堂上每个人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发散思维,给学生感觉自由,开放。组内互动、组间互动、全班性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多元互动模式,让不同的想法在全班范围内不断碰撞,更容易擦出思想的火花。通过集思广益,一个人能

通过团体的互动,让学生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照,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利于认清自己在团体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意识到有必要进行自我完善。(4)凝聚力形成。在团体游戏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发现了跟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观的小伙伴,找到了归属感,加深了同学间的友谊,班级凝聚力也油然而生。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3 未来研究方向

5.3.1 研究对象

今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将研究对象按性别、年级段、专业、地域、学业成绩等类别归类进行研究,探索团体辅导对不同特征群体的干预效果。

5.3.2 研究工具

未来的研究可以尝试选用多种多样的心理测验量表,来探究团体辅导对心理健康具体特征的干预效果。未来的研究人员还应该考虑开发能贴切诠释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的量表。

5.3.3 干预方式

以后的研究可以尝试将同一主题的团体辅导在不同持续时间和频率下的效果进行比较,得出更精准的研究结论。

5.3.4 追踪评估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大学生 文化 素质教育 计算机基础

当前,高等学校正在以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指导和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使之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养成和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业务素质是学生服务于社会的特殊本领,如果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无论在专业学习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能够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业和工作。对于身体心理素质来说,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爱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生活方式,进而使自己能够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扰和压力。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实施途径和具体方式涉及了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则应加强文学、历史、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文化基础课方面的教育,以提高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进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现状分析

我院作为一所艺术设计类院校,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相比,由于其专业特色的不同,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要提高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首先得全面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能力等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而免得流于表面说教。

1.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高考前甚至从小就为专业学习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文化基础与其他专业相比已经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高考录取时文化知识的控制线远远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这使得他们的文化素质先天不足。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新的学习结果可能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认识到专业课程的内容和学习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基础来支撑,就不知道文化基础课程会对专业课程产生影响的重要性。而这种影响就好比房子与地基的关系,只有打好地基,房子才能一层一层往上盖。

(2)长期以来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对教育评估也以专业成果为主。因此,学生也好,教职工也好,文化课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实施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离开了文化素质,其他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应使学生自觉认识到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

(3)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部分学生学习有急于求成、无功不做倾向。从心理角度看,青年时期的学生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知识都抱有极大的兴趣。但受理论水平、知识经验的限制,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特别容易把消极的东西接收下来。而且受拜金主义的影响,学生对艺术设计领域的认识首先是设计带来的金钱效益,根本没有认识其内涵。

2.重实践、轻理论

艺术设计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特点要求其动手能力强、实践能力强,所以进校不久,部分学生就利用原来的专业基础,在社会上“打工”,做兼职,从而影响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许多艺术类大学生自认为专业学好就行了,所以他们把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学习上,文化基础课在他们眼中自然成了“副科”。甚至本身是文化课时间,一部分学生都逃课,转而从事专业学习与创作。现在的社会不乏懂技能的设计者,不乏懂PhotoShop、3D、Flash的电脑高手,这些充其量只是“工匠”,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创新设计思维、浓厚专业修养以及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3.对就业素质的认识不够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的时期,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显然是不正常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不正常现象?大学生素质的缺失是关键因素。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因此,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一项最新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对于就业素质大部分学生认为要有“独特的构思创意”,而对于“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文化素质”及“对各种软件的熟练操作”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重要性。事实上一些公司表示,求职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人才市场的实际情况也表明,性格活泼、文化素养高、口才好的大学生在招聘会上往往能很好地推介自己,占尽优势。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迫在眉睫。

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采取的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为了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学初,我们对所有新生进行了调查,借此分析掌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以便更好的因材施教。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毕业于哪所学校?(2)家中有没有计算机?(3)会使用哪些计算机软件?(4)平时利用计算机主要干什么?通过调查分析可知,由于学生的生源复杂,有的是职高中专技校生,有的是普高生,有的来自城镇学校,有的来自乡村学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很大。极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掌握office、操作系统等基本操作,更有极少部分学生基本没有接触过电脑。虽然中小学都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计算机课没有被列为高考科目,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高三学年停止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加上原来学习过程中讲解不系统,学生实际操作少,计算机课经常被挤占,学生根本没有实际操作过,加之家中没有计算机,导致这些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极其低。个别学生根本不会开机、关机,更不用说打字及使用软件了。面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别的如此之大,如何进行大学时期的计算机教学,是面临的一个艰巨的考验,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分层次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力也各不相同,为了培养健康的学生心理,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分层不分班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使得所有的学生在自己原来的基础和水平上都有提高。并力求营造一种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在座位上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不同安排座位,成立学习小组,选出基础比较好的作为小组长。其次在讲解具体内容时按难、中、易分层提出要求,学生则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不同的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开展互帮互学,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相互影响,相互带动,这样做既调动了学习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协调的方法,培养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上机成绩的评定不以“照葫芦画瓢”地完成课堂练习为依据,和老师做的一模一样最多得4分,而融入自己的创意才可以得到5分。这样有效地制止了那些不听讲、玩游戏、窃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每节课布置一定数量的提高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有时还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这些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对于在计算机学科有特长的学生允许并鼓励他们进行超前学习,钻研更深层次的知识。鼓励学生超前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可以使学习尖子脱颖而出,带动其他同学。比如:目前常用一些流行软件压缩软件winzip、动画设计软件flash、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下载工具、网络播放软件、豪杰超级解霸的使用及如何剪切、压缩、转换音频和视频文件等等,通过在课下与学生交流、指导等,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然后在各班分别找出几名优秀的学生,请他们结合授课内容或专业情况讲解某个软件的用法,并当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种方法一经推出,学生的热情特别高涨,一方面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感到特别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也各有所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是把人的自身素质结构的完善与提高作为教育的职能,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某方面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优质”和“高效”两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燥无味,这就需要老师如何将枯燥变为有趣如:教学中,按教学大纲要求要先讲操作系统,再讲文字处理Word。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及文件复制、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有基础的学生来说却枯燥无味,学习效率都很低.。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采取的方法是:实践—理论—实践。即先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实践),让学生先打出一份简历、总结、报告、班刊或团刊等文件,对于这些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实践当中,他们理解了文件、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并自然要求将文件进行复制、移动、删除等操作(实践)。文字处理部分掌握熟练以后,再学习操作系统部分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了,而是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情。同时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分解主要技能点,以技能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第一学期,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进行了一次“文字录入比赛”,目的是为了强化基本技能。第二学期则进行了一次“七彩校园班刊设计比赛”,目的是体现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熟悉OFFICE综合排版。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团结友爱,挖掘自身魅力,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3.强调创新精神,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需要的不再是知识型人才,而是更具创造力的创新型人才。这一转变,客观地反映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对创新教育的呼唤,也是现在国家教委提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极其紧密的联系。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是一种超越式教育;相对于现存教育而言是一种主体性教育;相对于素质教育而言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能否实现,教师的责任义不容辞。首先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反驳、否定教师的观点,激发学生求异思维,使他们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为他们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他们具有积极挑战、锲而不舍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良好品质。

教学中,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独特的、有个性的特点,在作业布置上需要有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会学”。比如,在讲授网页制作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老师只用一次课时介绍网页制作的基本方法,如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课业设计──个人网页设计。时间为二个星期,各班由课代表进行班级主页设计,最后全班要链接在一起并制作出光盘,所用软件FrontPage或Dreamweaver均可。刚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慢慢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收集资料,跑图书馆、买资料、请教同学、上网浏览、下载……等等,素材准备齐了,下一步该进行版面设计。从文字输入、编辑、排版、到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学到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扫描仪的使用、压缩软件Winzip、图形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设计Flash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等等。这时的学习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下,通过成功与失败的交错运行,逐步达到目标。由于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就掌握了新的知识,并能很好运用。经过二个星期的设计,几个方案的制定,多达几十次的修改,一幅幅精美的网页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们“兴奋到了极点”。然后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交互性,让学生互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网页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怎样改进等等,之后,每位学生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各班课代表设计了班级主页,并对全班同学的个人网页进行了链接,刻录成光盘,最后上传到Internet网上。

通过这次网页设计,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4.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也是学校的生命线之所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和难点,细化了知识点和能力点,同时强调了素质教育。目的是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语言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自律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同时将社会或企业技术规范与标准直接引入课程教学。

21世纪,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衡量一个高校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尺度。对于艺术设计院校类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为今后的学习、生活、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为此本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老师分别在各班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需求,并介绍了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希望学完计算机基础这门课后能得到社会的认可。社会的需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必须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标准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了解了各自需求后,老师与学生一起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第一目标:完成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目标: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并拿到证书。两个教学目标的内容是一致的,只是要求不一样,至于学生要完成什么目标,完全采取自愿原则。目标明确以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自觉性都很高。在2005年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的通过率为85%.。

5.以学生发展为本,考核评价标准多元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方式下,教师常以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素质教育下鼓励教师探索考核方式多样化的改革与创新,实行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全面衡量和控制教学质量,体现以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多元职能的评价原则。

过去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分上机与笔试两种,笔试试题包括概念问答题、是非问答题、填空、选择题等,共90分钟。学生对这一部分抵触心理很大,考核的效果也不是很好。从2004年开始,我院对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考核。学生的成绩由期末和平时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全部为上机,其中操作技能与理论部分分别占80%及20%。上机考试实现自动抽题、自动评分、时间由考试系统控制,笔试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应知应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平时成绩则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通过组织“自我鉴赏”使几乎每个人都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部分。例如:在讲文字处理软件时,引导学生利用编辑、排版及美化文稿的知识让学生设计校刊版面;在讲操作系统时,让学生利用画图工具并结合文字处理部分每人设计了一幅壁纸;在电子表格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表格的计算、管理及统计功能来模拟计算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及成绩分析;在网页设计中,则利用超级链接、动态字幕、悬停按钮、框架、表单等知识每人都制作了个人网页;在演示文稿的教学中,让每个学生自选感兴趣的题目,制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这些综合性的大作业形式,主要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并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

三、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高素质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教师素质成长、成熟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言传身教,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处于信息开放环境中的在校大学生,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富于挑战创新意识,艺术设计领域的设计人员所需掌握的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越来越突出,迫使教师必须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若缺乏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就很难顺应当今社会的艺术设计教育主流。所以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教师只有在掌握了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上灵活运用。同时教师必须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使用,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效率最大化。

四、几点思考

1.新入学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采取分层或分级教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趋势,但是分层或分级将涉及整个学校的很多方面。如哪些内容是必修?哪些内容是选修?那些学生可以免修?分层或分级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机房如何安排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2.对于大学生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具体要求,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的指标体系,希望权威部门能够在调查用人单位需求后,比较详细地列出,使得各高校老师和学生都有各自的努力方向。

3.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应该根据各专业特点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4.教学内容还应该突出应用性。希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但是从学生的反应和老师的意见来看,在这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5.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这样既杜绝那种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应付主义;也有效控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学习行为。

五、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素质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针对艺术设计学生的特点,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打下扎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谢盛圻,王华敏.教学的艺术.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