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学院研究生辅导员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研究生学生干部群体的责任意识
何谓责任意识?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又应该是怎样的?责任意识指的是一种自觉意识,其表象可能平常而又朴素,但真正落到实处却往往掷地有声。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被公认为传统美德,永世留存。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以说这句话诠释出的是对国人最高的责任要求。作为公民我们要对国家尽责,对社会尽责;作为子女,我们要对家庭尽责,对父母尽责;那么作为高校研究生学生干部,我们就要对学校尽责,对组织尽责,对你负责的工作尽责,更要对你自己的选择尽责。
很多研究生带着这样、那样的目的选择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当他们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目的时,学生干部于他们而言就成为负担,由于没有固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干部,因此很多不负责任的工作行为便随之产生。这就是研究生学生干部缺乏足够的责任心的明显表现。研究生多则三年,少则两年,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长,最多也不过两年。如果作为高素质、高能力、高品质代表的研究生都没有办法坚持两年的时间,脚踏实地、认真负责的做好学生干部应该做的份内之事,那么他又如何能够在离开校园,走上正式工作岗位后有所发展?又怎么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呢?
二、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责任意识的方法
因此,培养研究生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应当成为高校训练研究生骨干精英队伍的重要一环,也应当是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关键内容。围绕这一命题,召开各类形式的责任意识培养课程、活动,让研究生们能够自觉投入其中,从内心深处到行为表象,彻底的完全的认可自己的学生干部身份。把服务于同学、老师、学院、学校的工作意识摆在首位,自觉践行使命、责任,全心全意的从事学生干部一职。即重视集体利益,合理维护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矛盾时,作为学生干部能够主动并且心甘情愿的做到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以他人为先,以责任为先。这样研究生学生干部队伍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壮大和强化,才能无愧于研究生这一特殊的身份,才能对得起其所获得的种种荣誉,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标杆与榜样。
三、以培养责任意识为切入点,创新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几点设想
第一,定期开设培育课程,邀请真正优秀的领导、老师、企业家以及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生干部进行经验交流、分享,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责任意识灌输到现场听众心中、脑中。
关键词:辅导员;医学生;死亡教育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141-02
“人固有死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老病死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然,作为医学院校辅导员,有必要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本质,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1死亡教育的内涵
死亡教育是指有关死亡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死亡教育是指引导人们科学地、人道地认识死亡及对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于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1]。《医学伦理学辞典》中对死亡教育的解释是:死亡教育旨在使人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人不可回避的生死问题,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死[2]。
2辅导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迫切性
医学院校的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医学生,医学生具有勇敢、认真、理性思维强、学习能力强等特点,但同时普遍存在职业认知不清、职业素养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的特质。针对这一特质,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发,如何将专业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三者结合在一起,是死亡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育人功能与导向功能的结合。[3]大学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学生进入大学学习,不仅在学习方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还要面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4]在此期间,如何把握好医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医生,是大学辅导员主要的工作目标。针对医学生职业素养和生命意识淡薄的现状,医学院校辅导员如何将人的死亡教育贯穿于学生工作当中,以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医学院辅导员工作提供可参考依据。该文针对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的紧迫性方面出发,以实现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功能。
2.1现代医患关系缓解的融合剂
对于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生来说,现代的医疗技术的进步,患者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医务工作者的压力与日俱增。当患者与医生沟通出现问题时,医生能够从死亡教育的本质和尊重生命的角度出发,与患者有效沟通,会避免很多矛盾,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2.2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催化剂
医生的医德是关键,医学生的医德的培养辅导员的重头戏,能够利用死亡教育开展班会、班级竞赛、班级活动,是医学生职业素养之医德提升的有效途径。在自身工作经验而言,从大一注重死亡教育和大二开始注重死亡教育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死亡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业务心理素质和医德的关键。
2.3医学生心理健康的融化剂
人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可能会豁然开朗。对于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而言,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作为独生子女的医学生而言,死亡教育会促使医学生心理阳光、乐观,大大减少了自杀等心理健康问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正确、客观的对待死亡是减少医患关系导致的打杀事件的关键。也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必修课。
2.4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医学生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首要因素,如果医学生将人的死亡存在一个不理性的盲区。必然导致对医者治疗的疏忽,固化医术的进步,如果能够从死亡教育汲取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力量,就会萌生医学生厚德精术的学习热情,防止医学生醉生梦死的游戏生活,因此辅导员的死亡教育是医学生医术精湛的防冻剂。
3辅导员对医学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
辅导员对医学生开展死亡教育的有效途径,直接关系到死亡教育目的能否实现。
3.1将死亡教育纳入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
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医学生实施系统死亡教育,开展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救护生命的品牌活动。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理论教学中,加强死亡教育的理论研究,将死亡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从各方面培养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辅导员在给医学生晚点时,将生命教育与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医德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各个环节中。
3.2将死亡教育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大学阶段是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以网络、微信公众平台、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校园网络、主题班会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以党团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斗堡垒,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增强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死亡的敬畏,从而增强自身的医德。
3.3将死亡教育寓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
各个医学院校均遵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教育中心,负责医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系列的死亡教育讲座、死亡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关于死亡教育的认识,帮助医学生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其健康成长。在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大二的素质拓展中、大三的职业规划、大四的就业指导、大五的考研就业宣讲中,都融入死亡教育,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案例运用到讲座中,唤醒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
3.4发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中“润物细无声”渗透死亡教育以达到育人功能,医学院校可以根据医学生的特点,将死亡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医院志愿服务中,促进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责任感。医学院校要积极开展“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救护生命”为主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如三下乡社会实践、义工、支医等志愿服务活动,将死亡教育寓于其中,使医学生深切的感受生命存在价值的意义,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为医学生的厚德精术奠定了一定基础。医学院校要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死亡教育的主题班会--医患关系的处理,展开医患关系话剧表演、辩论赛、模拟急诊处理等形式,引导教育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增强医学生的临床技能,使其对医患关系有客观的认识并正确的对待自己及他人的死亡。
4结语
一帮一带,一个辅导员在掌控200左右的新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工作,辅导员如能客观的进行有效的死亡教育,将其纳入辅导员十个一工作中,其意义深远,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立足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从辅导员角色和功能出发,真正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1]岳亮.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33-34.
[2]杜治政,许志伟.医学伦理学辞典[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414.
[3]任小红.对214名医学生死亡教育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预防,2008(10).
关键词:辅导员;就业力;路径分析
作者简介:李环宇(1984-),女,黑龙江伊春人,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1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如何好就业、就好业,已成为各高校职能部门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就业力这一新生事物也逐渐步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在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可行性研究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就业力是就业能力的简称,该概念首先由英国学者哈伟等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维基百科全书》认为,就业力是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并已然对高校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大学生的就业力作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大学生就业力?社会各界对此内涵的理解与研究视角不尽相同,至今仍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标准。国内学者郑晓明比较早地提出了倡导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念,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并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因此,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1]台湾学者王如哲则将就业力提升的视角延伸至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过程中,认为“就业力关注的是专业领域的长期生涯发展,甚至包含培养可转换至不同专业领域的工作能力,因此,并非狭隘地只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而是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即使其所学在劳动力市场或职场上已趋饱和,仍可产生外溢效果而有能力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就业与发展其生涯。”[2]
通过对各国学者在就业力这一问题上的研究比对,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总体来说是一种和职业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是大学生所具有的各种有益于就业的能力总和,它涉及能力本身,同时也包含态度、品性等可变的核心技能群,是大学生在求职、就职以及晋升等不同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动态发展倾向。同时大学生就业力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就业力不是大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长期的知识累积、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通过适当途径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二是主体性,大学生在求职、就职等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就业能力,充分体现了大学生的个体知识结构、品质修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体意识。三是综合性,大学生就业力不是单纯的某一项技能或某一种能力,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体系,不仅包括具体的能力,同时也包含了大学生的个体特质与态度。
二、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优势
200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就是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可以说,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具有高校其他部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1.辅导员具有角色优势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目中,常常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往往是大学生学习上的督促者、生活中的服务者。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说与辅导员接触的最多,关系也最为密切。同时,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他们心态与大学生相似,活力同大学生相仿,这大大拉近了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距离,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当辅导员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过程中遇到学生情绪波动或心理障碍时,就可以发挥角色优势,本着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原则,与学生本人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帮助其走出困境、克服困难。
2.辅导员具有岗位优势
目前,各大高校辅导员的岗位配备相对稳定,大多数辅导员可以将一固定的学生群体从低年级一直带到高年级直至其毕业,这将有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低年级,辅导员可将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融入日常教育管理中,向学生传递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社团与社会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进入高年级,辅导员可对其所带学生进行就业意向与就业能力的初步摸底,并结合其综合能力与个人气质等因素,确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到大四年级,辅导员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在班级中配备就业信息员,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与意向,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持续、更有效。
3.辅导员具有信息优势
一方面,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这一岗位要求辅导员要对其所管理的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学习状况等都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就可依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掌握就业技能,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在常年与用人单位的接触和交往过程中,掌握了大量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技巧,辅导员可将这些就业信息及就业技巧进行归纳与整理,进而有步骤的向学生进行条分缕析的介绍和讲解,使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路径分析
1.完善辅导员队伍就业力指导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提升综合素质是前提
当前,我国高校倡导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与个性化服务理念,但学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力有限,无法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辅导员遍布在广大学生中间,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可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主力军。
一方面,要建立规范化的辅导员就业力指导课程培训体系。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师资和经费方面的支出,设计出能覆盖到每位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课程计划,满足辅导员进行大学生就业力培养和指导的需求。如上海大学就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合作培训的新模式,邀请日本MANPOWER公司来上海大学举办了三期“中日合作上海大学国际职业人才开发培训中心职业顾问培训班”,对辅导员进行职业咨询理论和技巧的培训,受到辅导员的认可和欢迎。[3]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应积极融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俗话说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只有辅导员首先走出去,在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后,为大学生做出的就业力指导才能更具有说服力。此外,辅导员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时随地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社会以及时展的需求。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关键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眼高手低、拈轻怕重、频繁跳槽、违约造假等现象频繁出现,这些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就业率的水平,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如何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其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相较一两项就业技巧的讲解、一两种就业理论的介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来的更深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意义。”[4]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力时,辅导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抓手,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引导作用、榜样示范作用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学习意愿、诚信教育、可塑性、创新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个人生存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将对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起到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将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融入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是保障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是大四毕业时上一两堂就业指导课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辅导员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为增强实效性,辅导员可将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融入到常规工作中,以多种形式进行就业力的培养,改变过去单一的形式。
具体可操作为:一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新生入学教育有机融合,为大一新生简单介绍学生所在专业的当年就业情况以及就业去向。二是将就业力的培养与学生实践、社团活动以及实习活动多项互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建立学生就业档案,使学生有序就业,并在就业以后便于跟踪与调查。同时,辅导员还可利用班会、课间、宿舍走访等机会,向学生进行就业政策、择业技巧的传授和指导,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为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方渠道。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17.
[2]王如哲.评鉴大学绩效的新指标——就业力[J].评鉴双月刊,2008,
(15):20-23.
关键词:“90后” 高校辅导员 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06-02
当前,“90后”大学生成为大学里的主体力量,他们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显示出了他们的个性,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新变化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国家富强意义重大。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负责者,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须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素质,更好地做好“90后”的思想政治工作。
1 “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新特点
1.1 思想新潮,自我意识非常强
“90后”成长在信息化和科技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从小接触的是新潮的元素,深受网络化的影响,他们往往是通过网络对社会进行了解,在网络和现实中,他们形成自己的独立的思想认识,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对一些传统的观念比较反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喜欢标杆自己为“非主流”,并且对于一些新鲜的事物,他们总是很容易接受。此外,他们从小成长在优越家庭环境中,在家庭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种宠爱的环境中,形成了以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的特点。
1.2 功利性比较强,道德素质较差
“90后”这一代人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生活中深受金钱观念以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比较关注自己的物质生活,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对一些经济现象表现出了明显的功利性特点。由于他们中的一些人处于特殊的生活环境中,家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比较缺乏,造成了他们的道德意识较差,生活中喜欢攀比,不大在乎别人的感受。
1.3 对家庭的依赖性非常大
他们的生活环境也造成了他们对家庭依赖性非常强,从报纸、电视等媒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多位家长送某某学生上大学等,这些都无不反映出“90后”一代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在生活中他们会很容易碰到与人交际问题,对家庭的依赖性非常强。但是,他们往往感觉不到父母的关心,对父母的所作所为认为理所当然,不懂得感恩。
1.4 适应能力较弱,情绪易焦虑
“90后”一代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缺少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机会,相应的缺少直面挫折的能力,在生活中,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弱,抗打击能力不强,在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伤害。即使是一件小小的事情如:竞选学生会干部失败,他们也会深受打击。同时,在新环境中,他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弱,遇到问题,他们的情绪往往易受激动,情绪易焦躁。
2 辅导员素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学历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意识缺乏
在当前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大部分的辅导员以中青年为主,有相当一部分的辅导员是本校学生在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担任辅导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整个辅导员队伍呈现了年轻化的特点,一方面,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有朝气,工作动力较大;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学生直接留校工作,在有些时候缺少一定的培训工作,学历水平以本科为主,从当前的高校发展现状上来看,他们还与当前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学历水平有待提高。
另据数据显示,大部分的辅导员很少参与学术研究,他们的学术研究意识不强,这也反映出他们缺乏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此外,他们直接留校工作,职业经历相对缺少,往往不能对学生的就业进行有效的引导。
2.2 网络知识欠缺,技能水平不高
当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网络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并且从当前的发展趋势上来看,借助网络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条新的方式。网络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与辅导员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水平息息相关,而当前,一些辅导员的网络技能水平还相对较低,一些辅导员处理自己的电脑问题还需要学生来帮忙,更不用说借助网络技术对学生进行教育。这些问题主要是存在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辅导员中,他们对新事物接受较慢或者不愿意接受。
2.3 自身的心理压力较大,缺少相关的培训
当前,高校辅导员也面临着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工作任务比较繁重;第二,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没有实现,找不到人生的目标;第三,“90后”大学生表现出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第四,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的压力。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存在也影响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虽然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心理压力,但是在实际中缺少相关的培训,大多培训只涉及自己的本职工作,缺少一定的心理以及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培训。
3 提升辅导员素质的对策
3.1 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
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是有效提升辅导员素质的一条途径。加快辅导员体制创新,第一,选拔制度创新。辅导员在学生成长阶段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选拔辅导员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严把辅导员入口关,对辅导员进行综合选拔,既要考察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也要考察他们的学术研究、技术能力;第二,完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辅导员的工作,要进行一定的考核,对他们的工作进行a评价,同时要完善奖惩机制,对优秀的辅导员要进行奖励,表现差的要进行处罚或者调离。
3.2 培养辅导员的科研素质
提高辅导员的科研素质是提升辅导员素质的重要方面,第一,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鼓励他们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提高自己的资料分析能力;第二,要注重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增强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第三,加强辅导员的科研素质的培养,要求学校必须为辅导员提供一定的条件,组织关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会,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讲解。
3.3 加强辅导员的网络知识的学习
现在,“90后”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辅导员利用网络与大学生开展交流,可以有效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取得学生的认可。第一,要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组织辅导员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促使辅导员掌握网络应用技术,熟练掌握与学生开展交流的网络工具,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有效的引导;第二,辅导员要加强网络管理,根据实际,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和指导,利用网络,对“90后”大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网络答疑,与学生加强网上沟通。
3.4 建立辅导员教育机制,完善心理培训工作
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同时,辅导员面临的“90后”也存在着比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培训工作,对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增强辅导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适应能力,以及问题的处理能力;要求辅导员对“90后”大学生展开心理调查,开展相关的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问题,正确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对辅导员队伍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机制,学校要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对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
4 结语
“90后”大学生的新变化给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建设,提升自己的素质。在新的环境中,要为辅导员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他们加强培训工作,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引导,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学术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更好地开展“90后”大学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再泉,赵癸萍.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与创新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2(4):23-26.
[2] 魏杰,吴若.浅谈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途径[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58-160.
[3] 卿臻.高校辅导员开展“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49-51.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发生的、或与教师或学生有直接关联的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一是苗头隐蔽性。事件来得突然,无法预料时间,没有症状或规律可循,令人措手不及。二是问题多变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众多,错综复杂,认识不清可能造成较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处理迫切性。事件发生后,需要快速做出反应,快速分析判断,快速有效处置。四是群体自发性,学生思想活跃,消息源灵通,通讯手段快捷,事件一旦发生,可能立即引起学生集中关注,引发群体性事件。五是危害多元性。事件发生,可能干扰学校正常秩序,造成学生心理恐慌、产生心理阴影、导致不良后果等连锁反应。一些事件虽小,但其危害性有时却更持久,会长期在学生中造成不良影响。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从当前各高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实践看,青年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自我意识凸显,价值目标多元,处事激扬冲动,这个群体最容易直接引发冲突或受到学生突发事件影响、冲击或危害。身兼学生教育管理重任的辅导员,显然是维护学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均规定:“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同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业功能是“危机事件应对”,其中高级标准要求具有对危机事件的分析预判、协调处理,完善机制、凝练研究等四项能力。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体,辅导员素质决定着高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和效率,辅导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更是集中体现着高校的气质形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辅导员应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体系
辅导员应对学生突发事件应具备五种能力:一是人格影响力。所谓人格影响力,是辅导员通过思想引领、道德感染和行为示范等方式,在学生群体所产生的榜样力量与集体影响。辅导员人格影响力建立在日常严格、细致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利益和价值基础上,这是一种依靠辅导员个体优秀人格来影响、带动、感召学生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苗头隐蔽性,因此功夫在平时,没有一定的人格影响力,辅导员很难获知、搜集和处理信息。
二是准确判断力。在事件萌芽阶段,辅导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具有准确无误的判断力,这是一种判断形势、抓住关键、认清实质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问题多变性,能否及时掌握事件的性质、来由、规模、影响和发展,能否敏锐洞察、综合分析、反馈及处理信息,取决于准确的判断力。没有准确判断力,很难对不同属性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难以提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
三是果断执行力。在事件发生阶段,辅导员应有高效的执行能力,这是一种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反应、沟通表达、组织决策的落实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处理迫切性,能否领悟上级指令和目标、不折不扣落实执行要求,取决于果断的执行力。执行力中,重要的是心态和技能。危机到来之时,即使上级部门和领导制定了正确的应急决策,如果基层辅导员没有果断执行力,也难以确保决策效果。
四是高效控制力。在事件发展阶段,辅导员应有高效的控制力,这是一种以身作则、凝聚人心、稳定事态的能力。学生突发事件具有群体自发性,存在人群集中、信息四散、情绪不稳等状况。怎样临阵不乱、处变不惊,怎样管理调节群体混乱的局面,取决于高效的控制力。没有高效控制力,很难管理和控制群体和局势动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网络载体 学生工作
一、引言
社会已经迈进信息时代,互联网作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中重要的一部分,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新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网络作用,通过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时事热点,关注密切联系学生的动态信息,对各类信息进行鉴别,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一方面,帮助学生充分合理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觉远离各种"有色资源"的污染。例如,飞信--打通了师生交流的主干道。一名辅导员往往面对200-300名学生,通过飞信群发功能,能随时保持信息畅通。比起传统的班会,飞信以更低的成本体现人文关怀。此外,MSN、微博、QQ等交流工具也在同学中应用广泛,应成为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的通道,各种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不但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而且私密性强,深受学生青睐。
二、学生工作渠道
处于网络时代的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便必然产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其以数字化网络空间为基础,通过双方互联的方式,来实现信息的直接交流;其适应潮流,使校园的高技术信息网络资源得到完全的利用。它的深入展开,形成网络教育平台,对于高校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新型人才且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极其有利的。基于网络,我国目前校园内主要的学生工作渠道有以下几种:
(一)腾讯QQ
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了解学生动态,尤其是那些比较内向且不主动同你沟通的学生,这样交流起来就会更加顺畅。同时每个班级都可以建一个QQ群,将班级所有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中。辅导员可以通过QQ向班级群里任何一个学生发起对话,做到单独交流;也可以在群聊里解决同学们的各种问题,让没有遇到问题的学生们在下次遇到类似问题时能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谈话,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做好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
(二)校园BBS
BBS讨论区的创建给师生交流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场所。在这里师生可以发起话题各抒己见,也可交流彼此经验或分享成果等等。在这里它可以保留较长时间的信息,基本没有时间限制,这与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QQ相比就大有不同。它已在高校学生平常习惯且喜爱的校园信息交流、休闲、舆论和交友平台上落叶生根。事实上它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门户网站。
(三)微博
如今,微博以其公开化、即时性、互动性等的特点,迅速发展成为继QQ之后的一个全新信息交流平台,深得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成为影响其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微博具备的特点就使得微博信息传播的动态性空前增强,对高校辅导员利用微博进行学生工作是极其有益的。
(四)飞信
飞信是中国移动推出的一款功能强大的沟通工具,能实现消息短信语音等多种沟通方式的综合通信服务。它安全方便、费用低廉、省时省力。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沟通上时,飞信沟通更及时、便捷和高效率,另外微博飞信能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准实时和非实时)的客户通信需求,特别适合发送临时的和紧急的通知,及时督促学生到位。大批信息快捷准确传达使飞信可以在日常辅导员工作中用于日常信息、师生交流、学习交流以及对毕业生的教育管理和就业信息发微博布等。相信飞信的适当运用会对辅导员的高效工作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三、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开展
由上文可知,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以腾讯QQ、校园BBS、微博和飞信等为渠道,这些与生俱来的平等性与无权威性特点使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具亲和力,更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
(一)建设校园网络
高校辅导员通过QQ群、BBS和微博建立自己的“校园信息网”,且设法使其占领高校网络阵地。高校辅导员可利用此提供即时性的主题让广大师生畅所欲言,还可以创建群讨论组。创建一支精干的由学生、老师和领导组成的BBS网络评论队伍。这种评论不但文风与学生更贴近,还最具有可读性与操作性,往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高校辅导员校园网络创建,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健全的信息资源,还可过滤、监控消极的信息,利用现代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吸收正确信息,使大学生的思想或心理健康成长不受侵害,甚至可以入情入理地和风细雨的从正面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二)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高校辅导员可利用作为宣传阵地的校园网络,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时事与深入开展各种形式各异的党团及其他主题活动,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容易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辅导员利用网络学习生活的引领,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集中到实际中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发挥其潜力,增长其各方知识,掌握多个生活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素质。
(三)实现资源共享
高校辅导员可利用网络共享功能在网上开展专题讨论、提供专题讨论的资源,从而利于引导学生在相应时期内针对某些专题展开多角度的跟贴讨论。他们还可以根据此功能开展征集意见活动,这样既可以围绕某一专题征集意见,还可就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无记名的投票表决或征集惫见,相关情况还可自动统计结果。他们还可以抓住网络交流平台的参与资源共享性的这些特点,根据学习热点,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使学生乐中有学,促进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发展。
四、总结
在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方法也逐渐地发生变化。高校辅导员应该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通过腾讯QQ、校园BBS、微博等新兴渠道建设校园网络,开展各主题活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达到沟通及时、点对点和点对面,实现资源共享,给网络时代高校的学生工作谱写新乐章。
参考文献:
[1]申荷永,高岚.心理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增强著.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邹炳泉.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团体辅导 独立学院 生涯辅导团体辅导
引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过渡,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其进行有效的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将对他们的奋斗目标、个性发展及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在生涯规划教育中,有一种心理训练技术——团体辅导技术,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与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来说,团体辅导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一、团体辅导技术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第二、可以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内容与表现形式。第三、可以充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求职就业心理。因此,积极探索团体辅导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对提高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实验组用广告招募的方式选取70名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大一学生。通过面谈排除明显心理问题者,然后从中随机抽取4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各20人。
对照组采用随机抽取的原则,从大一学生中随机抽取了男女生各20人,保证了对照组成员在数量和性别方面与实验组的一致性。
1.2研究工具
1.2.1生涯决定量表:本研究量表系以林香君(1992)修定,内部一致性高达0.960。该量表包括四因素:自我概念、自我信心、目标制定与达成、选择与矛盾。本量表共26题,以李克特(Like功五点量表方式作答,从「非常符合到「非常不符合,采反向计分,得分为5,4,3,2,1分。得分越高者,生涯定向程度愈低。
1.2.2团体成员自评量表:该量根据樊富民教授研究编制,表包括团体成员投入程度、团体成员满意度和团体成员对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
1.2.3自编团体辅导效果追踪调查问卷。
1.3研究过程
1.3.1实施前测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接受生涯决定量表测试。
1.3.2实施团体辅导
对实验组40名被试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以同样的辅导方案分别实施团体辅导,每组7次,分四周进行,每次120分钟。第1次活动主题:萍水相逢,目标:促进相识,激发兴趣,建立团体规范,内容包括刮大风、无家可归、滚雪球、相识活动、盖章订契约、生涯联想;第2次活动主题:我是谁,目标:进一步建立感情,价值观的探索和澄清,内容:抛物唤名、20个我是谁、打开千千结、生命线、临终遗命;第3次活动主题我的闪光点,目标:追寻自我意识的发展历程,了解、评价和接纳自我,内容:面具脸、人际关系中的我、我是一个独特的人、赞美训练;第4次活动主题:生涯平衡单,目标:综合社会需要、自身兴趣和优缺点选择职业方向,内容:三人行、职业查访单、按摩阵线联盟、生涯平衡单;第5次活动主题:模拟招聘,目标:据选定职业方向,规划大学生活,内容:简历的撰写技巧、模拟招聘;第6次活动主题:时间管理,目标:学会增加自己的价值,检讨和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内容::我的目标、增加自己的价值、时间分配表、设计并分享一个月的时间计划;第7次活动主题:笑迎未来,目标:进一步增加友谊与心理支持,团体辅导内容效果调查,结束活动,内容:收获探讨,效果调查,临别赠言,结束活动。其中,第最后一次活动中使用团体成员自评量表测量团体成员投入程度,活动结束时,使用团体满意度自评量表和自编的团体辅导效果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1.3.3实施后测
团体辅导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重复量表测试,此外,实验组成员填写团体成员自评量表。另外,每次团体结束时填写单元回馈表。
1.3.4追踪调查。辅导结束后3个月,随访成员并使用自编的追踪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8份,有效回收率为95%。
1.4数据处理
问卷回收后,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分析
2.1.1辅导前后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差异分析
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辅导前对自我的了解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学生对于自我的了解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8.89%上升为辅导后的17.78%,上升将近2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28.89%下降到13. 33%,下降将近2倍;3分的比例下降近2倍,从17. 78%降到8. 89%; 2分的从辅导前的44.44%上升到辅导后的60%。经检验,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前后对自我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x2=6.29,df=3,P
2.1.2辅导前后学生自信心差异分析
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辅导前自信心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生涯团体辅导,2分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21. 19%上升为辅导后的42.22%,上升将近1倍;而4分和5分的比例明显下降,分别从49.32%下降到28.89%,下降将近1半,从10.8%下降为2. 22%; 1分的比例略有上升,从7. 58%上升到11. 11%。经检验,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前后的自信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8. 48,df=3,P
2.1.3辅导前后学生生涯目标的差异分析
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辅导前对生涯目标的明确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学生对生涯目标的认识存在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明显上升,从辅导前的8.87%上升为辅导后的31. 11%,上升将近4倍;而4分的比例明显下降,17. 81%下降到4.44%,下降将4倍多;3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33.32%下降到24. 45%; 2分的辅导前后没有变化。经检验,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目标的明确存在显著差异(x2=9.52,df=3,P
2.1.4辅导前后学生生涯决策能力的差异分析
团体辅导前后,使用《大学生生涯决定量表》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试,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辅导前对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经过生涯团体辅导,学生对于生涯决策选择能力与辅导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分的学生比例辅导前后没有很大变化,比例都不高,分别占4.03%和4. 44%;2分的从8.57%上升到46.67%,上升将近6倍;而3分的比例明显下降,40. 68%下降到13.32%,下降将近3倍;4分的比例略有下降,从46.68%下降到35. 56%。经检验,实验组学生在辅导前后对生涯决策选择能力明显改善(x2=24.1,df=3,P
综上,将进行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生涯决定量表各因子检验情况列表显示,见表1。
注:P
由表1可见,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生涯决定量表各因子分值均低于辅导前。其中目标制定与达成、生涯决策选择与矛盾这两个因子在辅导前后差异显著(P
2. 2团体成员对团体辅导的评价
2.2.1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投入程度
团体成员投入程度是认知和行为改变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进行过程中,为了解成员的反应,估计团体发展的趋势,采用团体成员自评量表评定成员的投入程度。量表共20个项目,以1到5的尺度等级估量成员自己投入团体的状况,1代表“我决不是这样”,5代表“我总是这样”,结果见表2。
从表2所示,多数成员(75%)的投入程度达4及其以上,说明团体成员投入程度较高。
2.2.2团体辅导结束时成员对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价
团体成员满意度是团体辅导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团体辅导结束时采用团体满意度自评量表进行评定。量表共9个项目,以1到10的数字评估成员对团体满意的状况,结果见表3.
团体辅导结束时,还采用自编的团体辅导效果调查问卷调查团员对团体辅导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结果见表4。
从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团体成员的满意度较高,而且大多数成员认为,活动场所、次数、内容和形式都较好。与此同时,成员认为团体咨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征求成员意见时29.41%认为,在活动的形式上可以进一步改进,如分组成员可以进行交叉活动促进彼此认识,可选择更多娱乐性质的活动;21.33%的人认为活动内容应更加丰富、更贴近现实生活;17.53%的人认为在活动时间上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如选择更合适的时间便于所有成员能参加所有活动。
2.3 团体辅导结束3个月后成员对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价
团体辅导结束后3个月,采用自编的追踪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让被试进行开放性地回答。同过对回答内容进行编码归类,结果发现,100%的成员认为在这次团体辅导中受益匪浅。其中,49.88%的成员强调团体给予了思考自我和人生、确定目标、实现目标的机会以及启迪;48.14%的成员强调团体及其协作促进了他们的成长;100%的成员认为团体经验已经对生活产生了影响,其中73.53%的成员认为最大的影响是为生活找到了目标,并懂得如何分配时间,为实现目标而努力;29.41%的成员认为重要的影响是进一步认识了自己;另外,42.18%的成员认为团体经验还给予了他们自信和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96.97%的成员认为团体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了解自己、更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和生活;46.76%的成员认为不仅改变了其生活,而且对周围的人们产生了影响;64.71%的成员认为在团体辅导中最深刻的印象是成员之间互相坦诚、信任、较轻松的气氛。这些数据表明,本次团体辅导效果比较理想。
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反映出还存在一定缺陷和不足。如现实生活中完成成员在团体内所做决定时,97.06%的成员认为存在一定问题,其中85%的成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毅力和恒心不足,无法坚持团体中所制订的计划,23.88%的成员认为团体较为理想,但与现实存在一定差距。
3.结论
3.1 团体辅导是帮助独立学院学生提高生涯自主意识和规划能力的重要途径
研究表明,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帮助独立学院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生涯,确定生涯发展轨迹,为大学生活确定具体目标和制订行动计划,增强学生自我认识、人生规划,使之形成积极上进的心态是可行的。
3.2开展生涯规划团体辅导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表明,如果想要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团体辅导活动内容、时间与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比如,增加团体的凝聚里和约束力,提高其对成员的监督和管理作用等。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编著,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175-180.
[2]司红,高校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北方论丛,2002,5: 114-115.
[3]杨书良等,大学生素养与职业生涯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4]龙立荣、方俐洛,职业发展的整合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1,4: 484485.
[5]沈之菲编著,生涯心理辅 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65-266.
[6]李斌、王欣,2002年河北师范大学毕业生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6(2): 101-104.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1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提高综合素质。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很难明确当前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着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范围狭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学生入学就开始培养引导和训练,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2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力保证。高校教育最终的目标是成才教育,对大学生来说,适合自己职业潜能、倾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决定其是否能够成才的关键。而其背后的主观决定性因素是能力、倾向以及对所从事的事业的意义的认知与该事业要求的适配性。当今择业者和从业者大概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知道自己适合和真正愿意做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二是好像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感兴趣什么而选择了某种职业;三是说不上适合和感兴趣做什么,只是在机会或条件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了某种职业。在后两种情况下,成才的可能性低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育质量。
3 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职主动性和靶向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是:学生就要专心学习,学有所成再谈论职业,再加上高考的巨大压力,使得大多数中国学生在上大学前对社会上各行各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引导大学生提高主体性意识、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学会如何正确规划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这对于他步入社会和一生的正确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自我目标缺失。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进人大学后,他们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迷失了方向。对自己的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不知道自己如何与职业世界融合。自我目标的缺失,致使众多大学生没有建立切实的生活目标,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心态浮躁、行为懒散。
2 了解职业生涯有关理论途径有限。长期以来学校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进行,很少关注职业生涯辅导,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投入很少,导致学生了解职业生涯理论途径有限。
3 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追求高收入、高地位和高福利单位,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乡镇锻炼,不愿到新兴行业、第三产业中的服务行业、中小城市的基层单位工作。很多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多关注的是眼前的薪金和福利待遇问题,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位置。
4 生涯责任感不足。大学生从幼儿同、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按部就班”过来,很少有足够的时间去思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与社会接触不多,接触职业生涯世界的各种信息更加少;不少大学生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很少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自己人生道路发展问题。主体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在就业求职时主动性不够,“等、要”的思想还普遍存在,较多地依赖学校老师和家长等。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自主能力不够,缺乏求职技巧、方式不够有效,不懂就业政策、环境适应能力差等。
三、辅导员在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中的职能研究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指导无论在思想理念还是在工作实践方面还普遍相对滞后,许多院校往往是在临近学生毕业时才开展就业教育指导,而大学生在校期间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这一重要过程却被忽略。因此,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所有层面,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1 帮助学生确定价值观。价值观的确定是规划职业生涯的根本,在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职业理想,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明确“我想做什么”。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开设成功素质训练选修课等,采取朗读、讨论、辩论、目标训练、网上交流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使其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提高。
2 引导学生进行SWOT分析。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SWOT分析是检查学生的能力、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效工具。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自我条件分析。其目的是让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自我条件分析包括性格、兴趣、特长、学识、技能、思维、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自我评价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发扬其现有优势、特长的前提下改进不足,提高技能。
(2)分析职业机会。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良好的职业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进行的,要尽量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内外界因素,以帮助其成功地找到适合自己的自己。
(3)外界条件评估。主要是评估各种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与职业相关的环境特点与发展变化情况、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到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具有实际意义。
(4)彻步职业选择。通过一些职业选择模拟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选择正确的职业,必要时可运用相关量表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各项特质。
3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个重要功能就是激发学生积极的人生需求。有了积极的人生需求,才会有满足这种需求的发展目标,才能产生原动力,产生自觉成才的意识。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要着力于学生职业理想的建立、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能力的体察、职业环境的评估、职业发展策略的探索等,不
断加深大学生群体和个体对职业生涯发展问题的了解、理解;二要着力于学生自主意识的激发,彻底摒弃在基础教育阶段养成的依赖性和盲目性,使学生真正懂得,自觉而能动的学习和训练才是职业生涯得以顺利发展的最可靠的基础和保证;三要着力于学生自主功能的切实发挥。在指导学生拟定生涯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指导者理应热情为学生积极提供思路、方法、信息、参照系,但同时一定要坚持“不越位”原则,鼓励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 推进学生素质的拓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拟定与实施进行指导,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根据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积极的素质准备。要让广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使职业生涯目标顺利实现,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良好的通识素养;不仅需要理论素养,而且需要技能素养;不仅需要科技素养,而且需要人文素养;不仅需要智力素养,而且需要非智力素养,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应着力引导学生坚持“四个结合”,即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整体性素质的构建紧密结合,将素质的提升与延伸紧密结合,将突出才能的强化与复合才能的塑造紧密结合,将就业竞争显能的培养与职业发展潜能的开发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