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3: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七年级地理总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其次加拿大、美国,中国位居世界第四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1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北半球,东北方向以白令海峡与南美洲为界,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西南与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
3、人们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南亚、西亚、北亚、中亚、东南亚;中国位于东亚,东亚的国家有: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
4、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部(深棕色——粉红色)海拔较高,四周颜色逐渐由浅黄色到浅绿的颜色——海拔逐渐变低)——亚洲地形的特点:中间高,四周低。
5、能在地图中找出下列地名,说出这些地理事物的表现形式: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区域)、西西伯利亚平原(绿色区域)、里海、贝回尔湖、死海(封闭的浅蓝色)、阿拉伯半岛、马来群岛、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点: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毕河、叶尼塞河。
7、亚洲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著,大陆性气候分布较广。分析其它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那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季风气候的特点:夏季高温,冬季低温,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雨热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欧洲。
10、国家的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的国家,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低的国家,经济越落后,第一产业比重越大。
亚洲经济差异:东部沿海经注发达,西部内陆经济较落后,不同的海陆位置经济发展不同,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不同。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1、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亚洲东部)、纬度位置(经纬度跨度较广)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国土狭长,并与经线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纬度最广,南北温差就大,跨经度广,东西地方时差就大。
2、地形特点:典型的岛国,以四大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国土面积37.7万平方千米;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口(如神户、横滨),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不稳定)
3、发达的加工贸易型经济: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属加工型贸易型经济,对外依赖严重,要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业区:京滨工业区、名古屋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阪神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分布特点:日本工业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区。
5、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传统色彩与现代气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长。
6、日本投资措施: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和销售基地,主要向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地区;海外投资建厂给日本带来的好处: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工业生产的投入成本;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环境,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资建厂对其它国家的影响: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它地区或国家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策略,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可取之处和不足方面,保存在电脑中。我在教学工作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时间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教具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我一贯使用多媒体教学,经常用形象图画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增强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业务学习活动。在每两周定期参加集体学习,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存在的不足: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中学的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课后反思不够及时,教的学生多,有时对个别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督促不够,这些都有待改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争取努力做到:
1、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基础知识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视地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方法。
3、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
一、 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进行目标的细化,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进行落实。即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或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观念及爱国情感。
教学中,要视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教学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要实现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在班级教学中,班级之间有差别,学生个体也有差异,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以先带后,承包互帮,展现学生个性风采,凸现团队式学习,建立学习型小组。遵循进步就是优秀的原则,突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二、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地理基础,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这批学生大部分在初一没有学好地理,地理基础较差,甚至一些地理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地理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地理当作副科、次科,对地理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由于地理是综合科科目,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不多,学生也轻视地理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自信。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是学生保持注意,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多从初中生活,地理学习等方面给以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渗透先进的学习观念,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突出强化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由于初中地理强调对地理事物原理的分析,重在说“理”,难度较大。因此,我在备课前,认真研究教学标准,综合各种版本教材,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增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平时多收集一些相关的时事材料,如“地震”,火山,神州五号成功返回,台风事件等,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建议成就,注重生活与所学知识内容的联系,以生活中的材料作为知识兴趣的切入点,把握好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写出较好完整而详细的教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绩的关键。在课堂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授教材知识,经常启发学生思维,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分析问题深入浅出,列举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剖析难点,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师生互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挂图,图片,标本,有时借助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地形剖面图、锋面雨的形成等。让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课堂效率有较大提高。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章节内容,对全体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大气污染,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破坏等。
我在教学中尝试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如开展研究性学习,地理小论文,野外考察,调查报告等。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等。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具有活跃的思维,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不足之处
(1)过程与方法的结合有待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的分工应细化,特别是组内的弱者应真正在其他同学的带动下有所提高,课堂不应总是尖子生唱主角,应使教学真正面向学生。
积极思考,重在理解。七年级地理需要理解的内容部分很多,大部分知识只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即使背会知识点,在实际做题中也不会运用,所以必须多思考,注意理解。
注意总结归纳规律。初中地理学中有许多知识都是有规律的,比如气候类型的分布、人口的分布等,总结归纳了规律,学起来和记忆起来就会很容易。
相同、相似知识点对比记忆。地理事物有很多具有相似性,很多规律也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们找出相同、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记忆学习,会使得学起来十分容易。
注意地图的重要性。地理学有很多知识单靠文字去学习、记忆是不行的,必须看图,看图比看文字更重要。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本工具,这一点不要忘记。
【关键词】七年级;整合;环境;环保教育
How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class to carry ou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Qin Wenhong
【Abstract】(Human teaches version in seven grade geography teaching material, similarly hereinafter), many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 content, this explained that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uestion receives social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also day by day brings to society’s attention. How organically unifies seven grade’s geography contents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improves the teacher quality, the conformity course content, the innovation teaching way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to launch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Seven grades; Conformity;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ducation
目前,环保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环保教育的重要性也日趋凸显。因此,如何利用地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形成比较成熟的环保教育模式,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1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高老师自身的环保素养
教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他们打开课本、观察周围环境,对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常常爱问个“为什么?”他们也有尊重大自然、做大自然朋友的愿望,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都比较幼稚,获得的环保知识也比较零碎。如何树立环保意识,如何去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整合和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着环保教育的重要责任: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培养学生富有责任感的环保行为和正确处理环保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环保素养,做到“两个准备”和“一个提高”。
“两个准备”:首先是观念的准备。教师的环保观念直接影响着环保教育的开展。因此,要求教师既要明确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在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能力;又要成为环保事业的热情参与者。第二是知识的准备。环保教育涉及面广,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收集多方面的资料,积累大量的包括国内外的环保信息,而且还要熟悉其他学科,比如,化学、物理、生物等基础知识,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科学而全面的信息。
“一个提高”:即教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但并不意味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环保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比如,在所教班级中组织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开展环保活动,到学校附近进行调查活动;指导学生阅览图片、资料,举行环保知识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实现环保教育目的。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教师应以身作则,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断提高自身环保的素质和能力。
2 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开展的针对性
在七年级地理教材中关于环保教育的内容很丰富。首先,教材中有不少的内容是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阐述环保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途径。其次,教材的内容还时常提醒人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然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第三,教材从行为上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并加以整合,提高环保教育的针对性。
2.1 环保教育和地理教材的整合。七年级地理教材知识体系,课本上册是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开始的,重点讲述了与人类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和人类在生活生产中形成的人文环境两大内容,还讲述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环保内容;下册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讲述了亚洲等世界重要地区和国家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多处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环保教育就象一条红线,贯穿着整个地理教材。
2.2 环保教育和乡土地理的结合。目前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小城镇如雨后春笋发展起来。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都急剧地扩大。但由于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整合乡土地理中的环保素材进行环保教育。例如,随着我们灵山县经济的发展,位于灵城东北面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对灵山县城的大气和鸣呵江的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县城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周围的一座座大石山也没了踪影。通过这些学生身边的素材,不仅使学生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不能忽略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有了感性的认识,而且使学生对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
2.3 环保教育和地理国情的整合。在学习印度地理国情时,对比我国的国情。既讲我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的一面,又讲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人口众多加上资源浪费导致人均资源不足等不利的一面,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我国环境的优缺点,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又比如,从纬度位置看,我国领土南北跨纬度近50°,气候由南到北,从热带到温带,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各种农作物都适宜生长。同时,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季风气候典型,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是,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较大,容易造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从而使学生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
2.4 环保教育和地理新闻的整合。目前,世界各地各种环境问题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教师可以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媒介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比如,新闻联播报道近几个月以来全球出现天气异常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今年我国南方的旱情,以及紧接着强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的实况录像,了解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分析引起旱灾和洪灾的人为原因:人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等不良活动引起的气候异常。寻找解决办法:从全球范围内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即“节能减排”,还有植树造林等环保措施。新闻地理的时效性,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环境的欲望,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3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在地理学科中开展环保教育,必须形象具体,使学生有切身感受、切肤之痛,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产生保护和治理环境的紧迫感。因此,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提高环保教育的实效性。
3.1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地理学科开展环保教育的主渠道。可以通过教学内容整合,讲授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知识。通过教学手段的创新,如运用录音、电视、电影、录像、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把环境问题或化虚为实,或化远为近,或化静为动,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比如,灵城的学生对滑坡、泥石流比较陌生,可以制作以去年在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为主题的多媒体课件,结合课件给学生讲解泥石流的危害性:堵塞江河,摧毁城镇,破坏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发生的原因:一是山区多暴雨;二是人类对植被的破环。其中,人为因素是造成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通过教育手段的创新,使课堂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以扩展,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环保教育的效果。
3.2 创新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热情,激发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如在“世界环保日”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演讲会;“世界水日”和“世界粮食日”则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开展宣传活动;在校园内组织“环保监督岗”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3.3 创新组织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气象、水文观测、地质野外考察,开展当地人口发展、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了解当地污染环境、破坏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写出总结或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议。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节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粉尘污染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对灵山化肥厂的排污现状及原因调查。学生经过实地调查,得出现状及原因:灵山化肥厂是灵山县的支柱企业之一,但现在由于生产工艺落后,排出的粉尘大大超标,对工厂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改进及对策:只有加强管理,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目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接触了社会,了解了目前“减排”的重要性,掌握解决环保问题的基本措施,并自觉地投身到环境保护和治理活动之中。
总之,我们要从七年级开始,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地去开展教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保观念,以及认识、解决和预防环保问题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七年级《地理》上、下册.
关键词:地理;丰富多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364-02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是常被忽视的一门学科,但地理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将来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掌握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呢?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学地理教师面前严峻的任务,我在多年地理教学中,成功摆脱困境的方法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成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逐步学会学习,最终有效地学习。
一、列表比较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列表比较教学方法是地理教学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比较分析,区别各地理要素的差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列表分析内容简练,条理清晰,记忆更深。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在讲授经纬度知识时,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列表比较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学生通过列表比较分析,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师生相互配合,列表比较,抓住地理知识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理解深刻,便于记忆,为今后地理读图分析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讨论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要摆脱教师照本宣科、独占讲台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又收效甚微。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呢?首先,要善于观察学生,注重中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其次,教师要把握教材,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再次,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研究性,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否则,或枯燥乏味,学生不知所云,或漫无边际的谈天说地,达不到教学目的,又浪费教学时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海陆变迁》内容时,趣味性不大,理论性又强,教师一味讲解,学生如坠入云里雾里,无精打采。教师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先提出二种观点:“海陆轮廓是不断变化的”和“海陆轮廓是不变的”。然后,根据赞同哪种观点,把学生分成二组,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读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图,各大洲特色动、植物图片,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辩论,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适当引导,水到渠成进行归纳小结,提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详细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观点。
三、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培养,要不露声色,要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潜心研究,创设情景,多运用角色扮演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不同立场的观点,身临其境,主动参与,从浓烈的课堂气氛,愉快的表演活动中,体会学习地理带来的乐趣,真正从扮演的角色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例如:学习人教七年级《人口与人种》一节时,我先让几位学生穿着不同的服装,扮演中国人、日本人、埃塞俄比亚人、英国人、巴西人,站在讲台上,并展示各人种图片,学生猜一猜,他们各属于什么人种?从皮肤、毛发和眼睛方面各有什么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大洲?然后,请几位学生各表演一个人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节目,学生从形象、滑稽的表演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对课本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多媒体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地理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地理教学的思路、方法产生很大影响,多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可快速传递地图和资料,运用多媒体进行地理教学,可节约地理图表绘制时间,课堂容量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丰富了地理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也提高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世界气候》一节,重点掌握世界气候的分布和主要气候的特点,图表多,内容繁杂,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根据多媒体地图,快速说出世界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用多媒体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降水量柱状图和温度曲线图,引导学生从降水、气温两方面特点,区别不同气候类型,归纳为“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然后结合中国实际,回答几种常见的气候类型的特点。
五、课内外实践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地理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深感地理课丰富多彩,对终身发展有用,从而热爱地理课。人教版七年级《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节,气温的测量是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课前布置任务:首先把学生分成四组,确定一名小组长负责。材料准备:温度计。实验步骤:1、测量一个星期的气温,每天六次――早上(6:00、8:00),中午(12:00、14:00),下午(18:00、20:00)。2、绘制表格,记录测量数据。3、标出一天中最高的气温和最低的气温出现的时间,观察一天的气温变化有何规律?4、学习气温的变化规律时,学生展示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并回答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实验背景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地球、地图、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七年级下册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大洲、地区、国家等区域地理。初中地理知识结构有承上启下的关系。七年级下册的区域地理学习内容,要将七年级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亚洲的案例学习,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描述一个大洲,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区域地理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学习。我们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运用掌握的方法进行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研讨等)、实施教学、教学反思等,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实验目的
1.以“学生自主上课”为载体,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利用报刊、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让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学习方法,上课展示,体会地理学习的快乐,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目的。
2.以“学生自主上课”为载体,改变传统地理课堂中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在活动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内化地理知识,再现地理知识的活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学生在“上课”中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热爱地理学习。
3.在“学生自主上课”中开发学生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上课”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学生对地理课的喜欢程度,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体验和对学生潜能开发的重要因素。开展“学生自主上课”,让地理知识在深层意义上生动活泼起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在“自主上课”活动中个性得到健康发展,潜能得到挖掘,情感充分释放,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4.验证《地理课程标准》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新课程理念。
三、理论支撑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通过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学生在“自主上课”中,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占领地理知识,学会运用报刊、图书、网络等多种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观点;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关心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智能。通过“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选用资料,采取多种形式展示学生有兴趣的地理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
3.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个性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在“自主上课”活动中,要求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收集材料、选用材料、运用大家认可的方式展示、介绍地理知识。在活动中,还要学会组织、表达、倾听、欣赏、尊重等,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学科中心理论。以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和学科中心理论为指导,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学生根据课题收集资料,启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向大家展示有趣的地理问题,激发同学们尝试“解决自己想知道的地理问题”。从而,在“自主上课”活动过程建构地理学科的系统结构,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四、实验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3月)确定实验班、对照班。2009年春季我们在七年级中确定11班为实验班,12班学生作为对照班,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中,开展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统一测试、统一评价标准的教学。在实验班开展“学生自主上课”活动,进行对比实验研究。
(2)实验阶段:
第一实验阶段:(2009年4月)教师指导实施实验阶段。
①教师动员。教师在实验班介绍“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目的、方法、要求,组织学生报名。根据班级报名的人数制定“学生自主上课”活动计划。要求参加上课的同学提前定课题,收集资料、备课、编写教学思路、制作课件等。
②教师指导。在实验初期,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上课”。地理教师要规范地上好每一堂地理课,给学生作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收集资料制作课件,熟悉材料内容,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教学材料,引导同学根据内容选用最直观、最好的形式来展示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上课”时,不要紧张,用自己最佳的心态,最清晰、最美的语言,最好的肢体语言,最灿烂的笑容,最生动的表情,来表达内容。适时,还要开展互动活动,让同学们感到参加学习是愉快而有收获的。
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总结。通过第一实验阶段的实验后,在2009年4月底,在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期中考试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同学们还对如何搞好“学生上课”活动提出了20多条建议。调查情况如下:
第二实验阶段:(2009年5月)学生自主开展阶段。
在2009年5月进行第二实验阶段时,召开地理科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座谈会,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同学们对如何搞好“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提出的20多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讨论;二是讨论同学们如何自主开展“学生自主上课”活动。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了第二阶段实验的思路:
①“学生自主上课”的方式由学生单个轮流变为小组活动。在实验班进行分组,每个小组3人。申报相同课题的小组,先在组内进行备课、研讨、制作课件、试讲,最后在各个小组中推荐最好的的同学上课,并把相同课题的各组的情况进行整合,在集体研讨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上课活动的质量。
②“学生自主上课”要从口头介绍向到多媒体辅助和情景剧方面转变,运用音乐、影像资料等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③在实验班级的电脑内要设有“学生自主上课”专栏,每次学生上课的课件内容要上传到“学生自主上课”专栏。
④“学生自主上课”时要照顾后进生,促进全体同学的发展。
⑤要考虑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跟踪评估,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以上思路的指引下,进行了学生自已组织为主的“上课”活动。到2009年6月,我们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各类竞赛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列表如下:
(3)总结阶段:(2009年7月)总结提高阶段。
通过实验,我们对实验进行总结,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还存在些问题。
五、实验对比与阶段性成果
我们把实验班的第一、二阶段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再把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第二实验阶段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已取得以下阶段性成果:
1.总体上,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潜能发展等方面,实验班比对照班好;实验统计数据体现:实验班在第一阶段实验时与对照班差别不大,但是在通过第二阶段实验后有大幅度提高。从实验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喜欢地理课比对照班高出23%;实验班在第二阶段实验后喜欢地理课的学生提高了22%,喜欢“学生自主上课”活动提高了6.4%,想上课的上升了11%,认为学习地理轻松的学生提高了24%,考试的优秀率上升了5.3%。由此可见,“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2.“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上课”要自主收集材料,交流互助,把学生被动学习改变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会初步运用图表的比例大幅增加,统考优秀率和平均分明显提高,说明学生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提高明显。实验班学生在校级以上演讲比赛中获奖情况比对照班多20%;校级以上获奖的调查报告(小论文),比对照班多19人次;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实验班比对照班多60%,获全国一、二等奖2人,泉州市一等奖1人的学生均是实验班的学生。这说明“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在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多元智能均得到发展。
3.“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实验证明,《地理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新课程理念是正确的。
4.“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推广。在实验后,地理备课组在七年级的其他教学班,还有政治等学科开展了“学生自主上课”活动。
六、实验思考
开展“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实验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因为怕失败等顾虑,没有向学校申请课题实验,班级、年级和学校的支持少,影响了实验的进展和研究的深度。
2.在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构建方面还没有成型,还有待实验研究的延续和深入。
3.实验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实验班级的班风、学风等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很大。
4.教学任务繁重,对教学实验有影响。
5.“学生自主上课”活动,受到学校、家庭等诸多问题制约,影响实验的效果。
6.对“学生自主上课”活动的跟踪评估,还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评价激励机制。
“学生自主上课”的教学的后续实验,要向学校申请课题实验,得到学校、年级、班级的实验支持;在以后的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力培养的策略构建方面的实验研究;进行“学生自主上课”时,对实验对象的选择要更加科学,选择班风、学风相似的班级,提高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作者:霍华德・加德纳(美),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初中生地理知识的学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仅能够方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
一、以图导课,奠定教学基调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学习和成长都比较重要的发展阶段,而枯燥单调的学习环境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状态以及消极情绪,不仅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影响,而且对其整个成长过程都造成一定阻碍。这种消极情绪会直接带到初中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中,对于地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和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以图导课”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更加丰富地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科技手段,播放有关我国冬季南方(以海南为代表)以及北方(以黑龙江为代表)的相关景观图片,让学生能够根据图片初步进行了解,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实际差异比较大,教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出问题:“我国冬季南方和北方之间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学习。同时,教师可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利用手机查询当地当时和本周天气状况截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天及一周气温的变化,从而引出气温的测定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知识的学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让学生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进行切实有效的思考,发散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2)激发地理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法国”时,课前通过播放法国旅游形象宣传片,给学生展示法国优美的田园风光、悠闲时尚的生活、高速列、葡萄酒、时装、香水、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巴黎圣母院等,这些都是法国自然和人文的真实写照,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震撼着学生的心灵,继而激发学生学习“法国”的热情。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应将与教材或者地理图册相对应的地理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分析,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以图导课环节,要让学生对地图的名称、图例、界限、地域范围等进行详细的标注和记忆,通过对地图的仔细阅读和分析,将地图上所反映的事物和地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详细表述,将这些地理知识根据地图的描述装进头脑[1]。
二、依图学文,感受地理魅力
在学生对地图进行阅读和分析时,教师可根据地理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在上一阶段对地图进行了仔细阅读,在此基础上带着问题再次阅读地图,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而且能够结合地理教材的实际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小组探讨,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读图、填图、描图、画图等游戏,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魅力,逐渐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和地理思维思考模式。
(1)加深学生地理知识印象。同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基础教学内容之后,利用“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设计读图、描图游戏,学生通过读图能直观地了解并归纳世界年平均气温出现最高和最低的地区。此时,教师可利用地图随机提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有何规律?这部分难度相对较大,现象容易发现,规律不好总结,教师要给予指导。让学生描画20℃、10℃、0℃等温线(以北半球为例)并观察讨论:从赤道向两极气温变化有何特点? 2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有两处特别弯曲,为什么? 1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有处特别弯曲,为什么?利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增加课堂趣味性,而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印象。
(2)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学习湘教版七年级下册“非洲”时,先让学生画出非洲的轮廓备用,然后动手动脑来探究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画图、填图方式来分析非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特征:①对照非洲政区图在非洲的轮廓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填注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欧洲、亚洲、苏伊士运河等,了解非洲地理位置;②对照非洲地形图在非洲的轮廓上填注4个1(1个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1个主要盆地――刚果盆地,1个主要沙漠――撒哈拉沙漠,1个大裂谷――东非大裂谷),2个2(2条主要河流:刚果河、尼罗河,2条主要山脉),1个3(3个主要高原),了解非洲的地形特点;③对照非洲气候图在非洲的轮廓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代表不同气候类型,边画边说出气候类型名称并注意观察分布特点,归纳总结规律,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描画填图的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让其灵活记忆,打破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到有效的地理知识。
依图学文环节是地理教学中的重头戏,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一阶段的地图阅读对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熟练记忆,而且要根据读图导课环节中对于地理信息的分析、总结、归纳、推理等部分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能够利用教师之前设计好的问题来展开有意识的地图阅读,锻炼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2]。
三、用图总结,培养综合思维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以图导学方式,在保证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提升的同时,可通过对图像的解读、分析、练习绘制等方法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图导学最后一个环节是用图总结(如图1),根据图1不难发现,地图是整个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地图来展开,学生首先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地图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和阅读;再根据所掌握的教材内容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对地图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深入分析;最后师生通过地图来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3]。
同样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气温和降水”为例,学生经过前两个环节的学习,对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已经有了深刻的印象和记忆,所以在开展这一环节的时候,需要对前两个环节进行深度总结,得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教师可设问:“同学们总结的规律对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是否使用?”让学生阅读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行小组讨论,完成教材第74页活动题,通过进一步读图分析,得到正确结论,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掌握气温相关知识。
用图总结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兴趣,充分挖掘、提炼、分析、归纳和推理图片信息,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并将既得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总结地理规律,揭示地理现象,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总体来说,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以图导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开有效学习,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以及思考方式培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