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生安全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小学生;体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0-0011-01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大的提升,且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呈下降趋势,如肺活量减少、动作灵活度缺乏、抵抗力和免疫力差、肌肉强度和韧度差、肥胖儿、近视患者增多等现状普遍存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党的十也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已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根据学生成长环境和体育运动的现状分析,目前,导致学生体质低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家庭方面,在各种现实的、传统的因素作用下,家庭对孩子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致使孩子怕苦、怕累的思想较为普遍,同时,家长不注重孩子体育锻炼时间,一心一意搞学习。在家长看来,孩子没病就是健康,只要“吃贵的、吃好的就是营养”就能把身体搞好,这种错误的健康观念和营养健康知识的缺失,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和强度受限,营养失调,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二是学校方面,与文化课相比,体育课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学校体育教学的制度、活动和达标测评都没有纳入学校考核范围或考核落实不到位,体育活动场地、器材、课时、体育教师都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特别在农村和边远山区中小学,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只能基本满足正常文化课教学的需要,体育教育的要素投入捉襟见肘。目前,由于校园安全事故越来越被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在处置校园安全事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学校、教师都担心学生在体育课上受伤,不少体育老师在教学中淡化运动技能、降低运动强度,特别是出现了惧怕器械课现象,体育课的质量较差。遇到期中、期末考试期间,体育课往往被其他主课占用。三是社会方面,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人的体育活动空间逐渐减少,特别是中小学生在社会安全问题的困扰下,孩子们身边没有可玩可活动的场地;同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众普惠性体育活动设施配套不足或管理运行不规范,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学生在家的时候,或者没场地,或者没器材而缺少体育锻炼,此类问题在农村更加突出。

第2篇

中小学体育教学过程均是在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对广大中小学生展开的一种体育教育引导,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育教学理论体系。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给中小学生传授应对突发事件的体育技能,将自救相关信息灌输给中小学生,使他们能够从本能反映的角度出发,下意识的、能动的应对地震等突发公共事件。因此,中小学体育教育者应当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找到响应的应对技能进行传授,以达到“预期”的应急教育的效果。中小学突发公共事件为体育教育的方法论研究提供了展新的思路。[2]从体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使广大中小学生在心理上承受了严重的打击,此时也是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应急教育的重要阶段,采取体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不但在体育教学中应遵循基本运动规律,避免教学伤害事故,而且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应当挺身而出,义不容辞地担任起保护学生安全的重任。作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为学校和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做出努力。在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形的将社会也纳入了体育教学工作的领域,拓展了体育教学发展的新空间。

2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育所面临的突发公共事件分析

2.1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公共卫生体系与河北省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河北省各地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平衡,有待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各中小学学生相对集中,人口密集,公共卫生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据统计,目前对河北省各地公共卫生体系构成威胁的流行病主要有学生饮食不当造成的营养不良及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SARS、埃博拉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由于河北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同,在对这些流行病的卫生防御与控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河北省各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活动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主要是针对SARS、埃博拉病毒等新型传染病的防御与控制。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教学,提高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机体免疫力,来抵御这些传染病,充分发挥体育保健、运动技能教学在河北省中小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2.2面临的群体性活动的踩踏、伤亡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的学生拥挤踩踏事故急剧增加,严重威胁着中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中小学安全管理工作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2009年,湖南湘乡市私立学校育才中学发生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造成8名学生遇难、26人受伤;2014年,昆明市明通小学学生从午休楼下楼时发生踩踏事故,造成学生6人死亡、26人受伤。因此,河北省中小学校园和谐平安是每个师生共同的目标。所以,体育教师应加强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做好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集会、上体育课、早操、课间操等人群密集的高峰期时,应严防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3]河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加强对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宣讲科学的自救和互救方法。

2.3面临的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问题

第3篇

关键词: 中小学 素质教育 教育公平 人文情怀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中小学生的基数也大,自然造成就业竞争的压力大。然而,合理分化和疏导这种社会压力,可以推行一些其他的引导性或强制性的方式方法作试点,比如借鉴德国高职高专教育体系的成熟经验等,并且高质高效地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并不是只有给广大未成年的少年儿童施加超负荷的课业压力这一种途径。

根据各项数据报告显示,除了在中国排名前二的大都市――北京、上海,素质教育的先进理念并未能真正深入人心、造福大众。而传统的中小学应试教育如今已经走进了单一高压的死胡同。某些学校和家长一味追求升学率,单单以课程的学习成绩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水平能力的终极标准。

2015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播出了三集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育》。该片虽然重在英国人对自己国家大众教育的讨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也足以引起国人对本国中小学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应该涵盖很多有长远意义的要素,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就是人文关怀。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较快,生存压力较大,人人都向往成功,追名逐利。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少部分人因为抓住市场转型带来的机会牟取暴利,成为了“土豪”。而这种成功模式是不可被复制的,这不仅大大加剧了贫富差距,而且无疑加剧了社会矛盾。

而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经历的“金钱主义”、“唯成功论”思想也浸染了本应纯真无忧的中小学校园。笔者认为,不仅整个社会需要人性的光辉、人文的情怀重建信仰,而且中小学生亟须人文关怀拯救应试教育重压所带来的种种沉疴。

虽然考一个好大学是通往孩子锦绣前程的一条康庄大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绝非唯一路径。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及外部的环境条件,不是考取名校就可以成为人生赢家的。

而且,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诚然也不是唯一的。以名利权衡一个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直观简便但也显然是表象片面的。科学研究早已表明,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幸福感与金钱并无直接关联。

事实上,在保障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下,教育部门可以温和地、有条不紊地给中小学师生减负。首先,立足于教育公平的角度,使得所有教育资源都直属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二司和下属教育局等统一支配管辖。大力推进优秀教育资源的各校轮流共享,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各校轮岗轮值制,或者实行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在各个学校的公平分配。最大限度地实现利益均沾、教育公平。这样可以强力有效地减轻广大学生家长争取优良教育资源的沉重负担,不仅大量社会成本被节约,歪风邪气也得到整治,发扬社会公义,人民的幸福感和凝聚力自然获得大幅提升。同时,教育公平所带来的积极长远的意义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攸关,不容小视。

第4篇

一、深刻认识研学旅行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全面加强中小学实践教育的环境和条件。必须看到,社会观念在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孩子们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观念在变化,广大教育工作者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教育环境条件在变化,无论从教育系统,还是社会系统看,支撑和保障中小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日益成熟。

《意见》深刻阐明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性质:“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承载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

1.道德养成教育

研学旅行是中小学生有组织的集体性、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活动,是对中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生活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社会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有助于中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明确社会进步的方向,培育中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国情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乡村、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科研院所,可以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取得的伟大进步,引导中小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培育中小学生的国情意识。

4.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祖国名山大川,走进革命圣地,走进改革开放现场,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领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体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能够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发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中小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

5.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组织中小学生走进我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现场”,走进历史“现场”,能够引导中小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内心激发中小学生对民族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敬畏之情、践行之志。

6.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研学旅行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着力加强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体系建设

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为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适合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不同年级的课程资源是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按照《意见》提出的“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建设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研学旅行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的要求,与各部门密切合作,加快建设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体系。

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建设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

1.建设地方课程基地,推动研学旅行资源课程化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文化、旅游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基地准入标准、退出机制和评价体系,根据域情、校情、生情,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红色教育资源和综合实践基地、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等,遴选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

2.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促进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主题化

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建构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实现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主题化、系列化。

3.建立课程资源网络,推动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网络化

要以建设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基地为依托,积极推动各地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建设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

三、努力健全研学旅行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

按照《意见》提出的“建立一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多元筹资、保障安全的研学旅行工作机制,探索形成中小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品质持续提升、组织管理规范有序、基础条件保障有力、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文化氛围健康向上的研学旅行发展体系”的总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机制建设。

1.部门统筹机制

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必须尽快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

2.安全责任机制

研学旅行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各地要制订科学有效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方案,探索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责任落实、事故处理、责任界定及纠纷处理机制,实施分级备案制度,做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

3.经费统筹机制

各地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减免贫困家庭学生的费用。

4.组织实施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尽快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确保中小学校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在研学旅行中,可充分发展家长委员会在组织、协助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5.课程教学机制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研学旅行活动,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中小学要结合实际,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统筹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到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6.教育评价机制

各地要把研学旅行实施情况和成效作为学校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中小学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科学评价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成效,并逐步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学分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第5篇

一、日本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特点

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就开始发展观光教育,出于对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的考虑,他们规定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要分别在本市、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进行为期数天的观光教育。1964年日本颁布的自由行政策更是为观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中小学生的观光教育已成为日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牵头与管理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观光教育的支持与鼓励。一方面,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校的观光教育费用基本上都有地方及国家的财政支持[1],这有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不能参与观光活动的情况,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清晰明确的观光教育政策,规定学生参与观光教育的各项准入条件、准备要求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等,例如各学校在安排学生参加观光教育活动前,需做好申请、计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发展模式的制定与分层

日本政府按照年级的高低制定了不同的观光教育发展模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小学生观光教育活动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内容主要包括参观名胜古迹或其他著名地点,目的在于促使小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与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与自豪感;初中生的观光教育活动范围可扩展至全国,在政府及相关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不同城市之间建构起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可安排在合作城市的居民家中,这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的城市与家庭文化,丰富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高中生的自理能力较强,因此可安排其到国外进行观光教育活动。很多学校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以保证观光教育的顺利开展。

3.对安全问题的考虑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学生安全,在日常教育中增加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并制定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以应对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是观光教育安全保障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积极宣传安全保险在观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也会给孩子积极投保。此外,日本学生的安全问题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AKT秋田电视、KBS等新闻媒体一直致力于全方位跟踪报道观光教育的具体情况,促进日本家庭对观光教育活动的了解与支持。

4.第三方组织的支持与监督

日本观光教育的蓬勃发展还有赖于国内行业协会的帮助与监督,其中以观光教育研究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代表,它对日本观光教育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首先,作为日本公众的公益法人,协会致力于发展新型旅游活动,对国内学生参与的观光教育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调查与监督,并整理出与活动相关的报告与总结,实现观光教育活动的公平与透明;其次,协会定期在各地区召开研究大会,针对观光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应资金与人力资本的支持;最后,协会积极参与各观光教育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为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搭建桥梁。

二、日本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为 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的支持是发展观光教育的保障。政府需要由上而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观光教育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首先,很多中小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争取与保护意识尚不足,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尽可能规范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管理与保障制度,以保护中小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害;其次,企业的商业化与利益化导致中小学观光教育问题频出,政府需引导各企业之间公平、良性的竞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对观光教育活动的敏感度与关注度,并对旅游产品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严格把控;最后,政府应严格对待观光教育中潜在的各类安全问题,例如积极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中小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对学生出行前的身体状况、保险投递、出游地区社会状况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并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积极宣传“寄学于游”的意义,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全国上下对观光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无论是政府、协会组织还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均从自身的角度对观光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而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中小学观光教育作出明确的规范与管理,家长仍沉浸于“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中,观光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首先,政府应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从埋头苦读中解放出来,从宏观上给予政策的指导与资金的支持,促进学生在观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企业应以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增加家长及学生对中小学观光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并积极投入到观光教育的活动之中;最后,家长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关注中小学生书本之外知识的积累及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

3.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增添光彩

观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活动,然而,从目前对观光教育产品的开况来看,其教育的针对性并不强,这导致学生及家长对观光教育的存在及意义产生偏见。此外,目前观光教育以企业的旅游产品为主,以某网站“美国中小学插班亲子游学营”旅游产品为例,其费用高达3 0000元/人,若是家长陪同则总费用将逾十万元,这对大部分家庭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企业应当在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之下,进一步挖掘观光教育的潜在价值与内在本质,结合国内观光教育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多样的教育文化与旅游资源。例如可以开发国内观光教育之孔孟之旅、之旅等;此外,政府可加强国内各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搭建稳定、和谐的观光教育平台的同时实现世界范围内人才的交流与沟通。

4.多样构建分层观光教育模式,橹行Ч酃饨逃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国内观光教育的许多产品并未依据不同年龄段特点的学生进行深层分类,有些观光教育的产品不具有针对性,而是同一产品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生身上。

我国应当设置专门的观光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观光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服务提供严格的准入标准,在实现观光教育公平与透明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政府和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思维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构建相应的观光教育模式。

中国的观光教育尚处于初步开发的阶段,社会各界对观光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再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观光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普及化任重而道远。然而,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市场广阔,再加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其开发潜力及价值值得政府、企业及家长的共同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观光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6篇

(二)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素质的意见》。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促进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落实。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健康行动”,适时举办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和省州级赛的预赛竞赛活动,开展全县学生体质体能检查评估活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掀起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大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贯彻落实《*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锻炼自己的体魄,磨炼自己的意志,努力将“运动丰富人生”的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中,将青春健康的阳光洒遍每一所学校。

(四)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小学管理工作的精神。加强对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的督查工作,进一步促进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措施的落实。

(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实施率,从小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养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六)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艺术教育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开课率。

(七)广泛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全面提高学生审美素质,扎实有序组织青少年学生艺术活动。

(八)贯彻落实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下发的《学生军训工作管理规定》,全面部署新学年学生军训工作。

第7篇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进行调查,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 南京市 中小学生 体质健康 现状

“江苏省部分2010级新生身体素质测试结果”正式公布。数据表明,我省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与09年相比总体略有上升,但也有部分城市却有所下降,此外,在入学体检中,有很多学生在不同的检查项目中不及格。本次检测对各市进行了总分排名,南京的学生体质总体较弱,在全省排名倒数。而事实证明,造成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学校的、家长的、体育的,还有学生自身的。

一、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一)学习任务过重,活动时间少

中小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早在2007年,中央了7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小学生每天有1个小时以上的锻炼时间,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压力越来越重,很多学校仍在应试教育边缘徘徊,还是把升学率作为唯一提升学校影响力的砝码,于是,学生在学校有做不完的作业,在家里还有上不完的辅导班,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39.7%的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少于半小时,46.3%的学生每天用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半小时至1小时之间,调查中仅有14%的学生每天有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快乐体育”,缺乏有效的身体素质练习

在对体育课堂教学调查中发现,17.2%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很轻松,一节体育课下来一点都不累,根本不出汗,52.8%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感到有点累,30%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比较累;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课的运动量太小,没有专门的身体素质练习。而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56.8%的老师认为在体育课上只要学生开心就好,特别是小学生体育课,部分老师平时上课没有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体育课做做游戏,或是活动量比较小的运动项目,保证孩子在开心的同时不出伤害事故就好,这就导致体育课的效率比较低,不能有效的起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三)不良饮食习惯,造成学生营养状况不佳

在调查学生中有7.2%的学生体重超标,5.9%的学生营养不良,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饮食不均衡。好多学生挑食,喜欢吃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喜欢油炸食品,喜欢吃甜食等等,不能做到膳食营养合理化。2.饮食习惯不好。学生及其家长在营养学知识方面比较缺乏,喜欢用零食来代替主食,吃饭时挑肥拣瘦,早饭不吃,晚饭吃的太饱,必然导致代谢失衡和营养状况不佳。

(四)学校体育设施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

目前尚有很多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场馆非常有限,体育设施条件跟不上,通过调查数据显示,67.3%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现有的场地设施不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求,往往是好多个班级同时在一片田径场上课,每个班级仅能占用很少的一块场地,加上班级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保证班级与班级之间不相互干扰,学生之间不出现安全事故,教师有时只能选择占地面积没有太多要求的体育项目,长此以往,导致体育课上学生的运动量受到限制,最终影响了学生的体质的发展。

二、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对策

(一)减轻孩子的课务负担,鼓励孩子多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学校应加强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真正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的体育活动工作。家长应支持孩子进行锻炼,减少孩子课外辅导班的上课次数,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到户外活动,并能够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帮助孩子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适当增加学生运动强度,发展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教师要适当增加中小学生体育课堂的运动量,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每节课增加一定的身体素质练习,以保证学生在快乐体育的同时,发展身体素质。另外,为了达到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标准。除了体育课中的活动练习以外,学校可以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等来向课外延伸。由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以及家长来协助监督完成。

(三)帮助学生了解科学饮食的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校应经常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是开设健康课程,关注孩子们的饮食习惯与健康状况,及时对中小学生加强正确的培养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科学饮食与健康的联系,倡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营养观念,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四)完善学校场地设施,提高利用率

运动场地设施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场地设施的有效管理关系到学生体育活动时的安全和体育锻炼效果,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根据运动场馆的实际情况,做好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工作,在保障运动场地设施较高完好率的同时,利用好现有的场地设施资源,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促使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为学生课外锻炼提供必要条件,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空间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则宜.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5).

[2] 董俊.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原因及对策[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6).

第8篇

一、深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分类指导东中西部推进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改善薄弱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 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推进解决超大班额问题。统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定期通报项目实施进展情况,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推动项目省份提高管理水平。提出义务教育阶段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指导意见。开展学区制管理工作调研,适时提出指导意见。对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情况开展过程性调研。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工作。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指导,搭建工作推进平台,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推进图书馆、条件装备标准制定与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

二、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

印发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各地合理划定入学范围、有序组织升学、规范办理手续、实行阳光招生、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升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管理水平。印发进一步做好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指导和帮助大城市明确总体要求、细化阶段目标、规范招生行为、加强监督查处,全力做好中心城区、热点学校、主要时段、关键环节工作,加快破解义务教育择校难题。坚持实事求是,区分建制镇和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不同情况,指导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三、深化义务教育育人方式改革

创新工作机制和活动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印发减负工作规定,推动各地制定出台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追究办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部署各地减负自查;开展减负工作督查巡视,及时查处和通报不规范办学行为;开展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抽查每个地市的一些学校予以施测,并将开展减负工作的情况加权考虑,得出合理结果,适时公布。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积极倡导“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的科学理念,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推出一批轻负优质先进案例,加以培育和推广。

四、深化基础教育治理结构改革

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学校依法管理、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开展管办评分离工作调研。探索发挥家委会作用的有效机制。建成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督促各地制定实施细则,抓好系统培训,部署系统运用。制定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启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实验区工作。指导各地按照备案的专项规划优化学校布局。制定中小学校安全管理标准,细化工作指导,落实岗位职责。将人防、物防、技防纳入学校标准化建设。研制中小学应急疏散演练指南,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演练。创新方式方法,举办好第19个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活动。进一步指导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开展以消防、安全防范、校车管理等为重点的安全检查。召开校车安全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总结交流和积极推广校车试点运营地区经验。推动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工作的意见》,创新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