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统计论文

经济统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2-06-04 12:38: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统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统计论文

第1篇

(一)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工业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卖方越来越不利。工业企业要想谋求生存,必须顺应市场发展趋势,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满足质量要求的产品,以价格优势赢得市场。工业产品生产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既要对产品本身质量的性能进行真实反映,还要对生产工作质量指标进行反应,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评价产品的优劣。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与管理,不断完善质量控制体制,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本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力。由此可见,统计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消费者中的信誉,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劳动生产率

工业生产要靠企业内部职工的共同劳动。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数量、可承受的工作强度及部门构成等情况的掌握,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减少人力资源浪费,充分挖掘员工的劳动潜力。企业还可以对员工的劳动时间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反应员工对时间的利用率和合理分配能力,对于未能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采取合理的措施改善这种不良现象。坚守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人是产品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时间利用效率,对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效益有直接的影响。企业要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打卡制度,避免工人迟到早退,缩短有效工作时间;还要制定合理的病假、事假等休假制度,避免在相同时间过多人请假,影响产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制定严格的考核表,将工人出勤情况与其工资直接挂钩,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够自觉遵守企业内部制度,提高工人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熟练程度,进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三)监督企业经营活动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工业统计在上述各个环节中都有体现,能够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需要的数据信息。部门领导可以根据考核计划与原定任务,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及时提醒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改正。工业统计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能够直观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进度和运行状况,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监督,便于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在关键时刻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二、如何加强工业统计工作

首先,提高工业统计所得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反应企业经济运行状态和趋势的重要依据。提高数据质量,一方面要加强对所得数据的审核,另一方面要把握各个数据指标之间的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的真实有效。其次,要完善工业统计机制:提高工业统计全过程的规范化程度,确保数据质量;加强对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工业统计法制宣传力度,针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工业统计现有问题,加大宣传,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三、结束语

第2篇

平衡思想,即指统计利用对应相等的数量关系来达到对现象总体内外部联系的一种理性认识。关联性、数量性和平衡性是平衡思想具有的主要特点。国民经济现象及其活动间存在着众多的联系关系,表现在具体的统计核算上,就可以用数量对等方式来反映,从而发挥平衡思想的作用。事实上,平衡思想是整个国民经济核算必须遵循的基本核算原则。因为,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保障核算体系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就必须维持一定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关系。这种平衡思想在核算理论上的高度概括,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平衡思想的应用主要体现为数量平衡等式和核算平衡表两种方式。数量平衡等式,就是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方面平衡相等的关系式。数量平衡等式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典型表现主要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投入产出分析中“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品”和“初始投入+中间投入=总投入”的平衡相等关系,资金流量核算中各机构部门及全社会的资金来源与运用的平衡相等关系,国际收支核算中遵循复式记账规则形成的贷方收入性经济行为与借方支出性经济行为的对应相等关系,资产负债核算中资产与负债的对应相等及期初(末)存量与期内流量间的平衡相等关系,等等。这些数量平衡等式准确揭示了有关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过程的各种结构变化和其内在联系关系。

核算平衡表,就是一种反映经济现象有关数量平衡关系的专门统计表。一切平衡表,都是以所研究对象内在的数量平衡为核心而设计的,它实质上是数量平衡等式的一种表格化形式的反映。国民经济核算中,核算平衡表突出表现在各类核算大量应用的收付式、并列式、矩阵式结构的核算平衡表和复式记账形成的国民经济账户及其体系设计上。生产分配核算中形成的“国内生产总值总表”,以单一式平衡表形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分配与使用三个环节之间的基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关系;实施产品流量核算的“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式平衡表形式全面反映各部门“投入”与“产出”间的数量依存关系;“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和“资产负债表”,都以并列式平衡表形式分别反映社会资金运动过程、各种对外经济关系变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拥有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而国民经济账户则是复式记账与平衡表相结合的一种“平衡账户”,它既有反映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表内平衡,又有以复式记账规则为基础的体现经济现象之间的表外平衡。所有这些核算平衡表,都有着多种确定的数量平衡关系式。由此可见,平衡思想既是国民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内在关系的体现,又是顺利组织和实施国民经济核算的根本保障。

二、替代思想

替代思想,就是在一定条件下,用同类替换或类比估算的间接形式对经济现象数量施行统计核算的一种理性认识。在统计核算中,有许多经济现象及其关系都难以直接进行相关的定量核算。事实上,统计核算中的不少经济现象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或是关联性,在具备一定条件时,这种相似性或关联性就为定量核算中的互相替换或类比估计提供了现实可能,从而使得替代思想被广泛应用在统计核算中,既解决了直接核算的困难,又节省了核算成本,提高了核算效益。替代思想表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主要有“产品替代”、“成本替代”、“收益替代”、“价格替代”和“变量替代”等五种具体形式。前三种替代方式主要发生在产出核算中,因为产出核算的一般方法是产品产量乘以相应的产品价格,对那些不具备产量或价格资料的产品,就需要使用相应替代进行产出的价值核算。出于化繁为简和构建投入产出数学模型的需要,“变量替代”主要发生在投入产出核算中。因核算内容多会涉及到交易价格的确定,导致“价格替代”更多地出现在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中。所谓产品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同类或近似产品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工业总产出核算中用折算的产成品核算“半成品在制品期初期末差额价值”等。所谓成本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费用成本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在非营利部门产出核算中,以提供服务活动的成本费用估算政府部门总产出;在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价值增加的核算中,用支出的成本费用核算土地改良的价值等。所谓收益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活动的经营收入或预期收入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旅游服务业以营业收入来核算其产出价值,地下资产存量和无形固定资产、无形非生产资产以预期收益折现方式进行核算等。所谓价格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相关产品或资产的价格做代替而实施的核算,如居民住房消费用“虚拟房租”核算,未上市证券价值用已上市证券价格核算等。所谓变量替代,就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变量做替代而实施的核算,如投入产出核算中用含有直接消耗系数的变量代替总产品变量建立的行模型、在“生产工艺相同”和“制造影响不变”假定下实施的相关推导计算等。显然,替代思想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由其形成的替代方法是施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有效工具。

三、对比思想

对比思想,就是统计利用既定标准对现象所做的数量比较上的认识。统计对比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即要求比较对象与既定比较标准在核算内涵口径、时间界限、空间范围等方面要互相匹配一致。统计核算中,客观现象受“同体”和“共生”等条件影响,在静态上会表现出相应的数量关联性,受“惯性”和“时滞”等作用影响,在动态上也会表现出数量关联性。前述平衡思想及其方法侧重认识和解决现象联系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对比思想及其方法则更加接近于回答揭示现象联系关系“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因为,客观现象静态的规模大小、水平高低、结构优劣和动态的速度快慢、变化强弱、趋势好坏等,只有在既定标准(条件)下予以比较观察和分析判断才能获得清晰准确的认知结果。如果把依据国民经济核算进行的定量分析也作为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之一,则对比思想体现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就主要有“对应核算”、“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三种形式。其中,对应核算主要应用在对具体经济现象的数量核算中,而比率(例)分析和差额分析则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定量分析中。事实上,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数量核算及其定量分析,否则,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发展必将受到限制,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活动必将遭到削弱。

所谓对应核算,就是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具有对应关系的经济现象按照已有规则实施的一致性核算。譬如,产出核算中,受生产范围的共同影响,对中间消耗进行核算时,必须要按照与总产出相同的口径来计算,以避免发生重复或遗漏;在金融交易核算、资产负债核算和国际收支核算中,同一笔经济交易活动应当在交易双方按照相同价格分别进行核算,以确保核算平衡关系的成立;等等。所谓比率(例)分析,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对比关系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用在经济结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部门比例分析、区域比较分析和动态比较分析等方面。如利用各种国民经济核算资料进行的三次产业结构分析、用资本产出率所做的经济效益评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产业关联系数测度、部门间依存关系分析、资金流量的内部结构分析、国际收支的各种构成及其变动分析、资产负债的部门分布分析,等等。所谓差额分析,就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用有关经济现象的数量差进行的定量分析活动。这种思想方法主要应用在国民经济的数量平衡关系分析中,用以说明相关经济现象数量规模及其活动结果引发的平衡关系的变化。如利用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核算资料进行的部门间资金流向与资金余缺分析,利用国际收支核算资料进行的国际收支差分析,等等。无疑,对比思想彰显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分析作用,是国民经济核算十分重要的统计思想。

第3篇

统计报表是由国家统计报表、业务部门统计报表、地方统计报表组成,统计报表主要包括月度、季度的定期统计报表和年度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和方法,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统计报表具有统一性、全面性、周期性、可靠性的特点。统计报表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部门。统计报表的内容和报送的时间是由国家强制规定的,以保证调查资料的统一性。

二、统计报表的实施范围及其作用

1.统计报表所涉及的范围是规模以上工业

(1)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2)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

(3)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4)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5)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6)能源消费:除以上规定的调查单位外,还包括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其他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不包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

2.统计报表填报的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表、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财务状况统计、能源消费统计、工业企业用水情况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摸底调查、工业产销总值及主要产品产量、科技活动统计、信息化情况统计等。在这里我主要介绍本企业常用的几种统计报表。

⑴企业基本情况

企业基本情况统计是以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行业类别,单位规模,开业时间、登记注册情况及类型,企业控股情况,隶属关系,营业状态,机构类型,经营性单位收入等。

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基层报表统计是以季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等。

⑶财务状况

财务状况统计是以月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流动资产合计,应收账款,存货,资产总计,负债合计,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中间投入合计等。⑷能源消费统计及工业企业用水情况能源消费统计是以月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能源的购进、消费与库存及附表:原煤、天然气、汽油、柴油、热力、电力等的年初库存量、实物量、金额、合计、工业生产消费、期末库存量、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及能源合计等。工业企业用水情况是以半年报和年报的形式,主要包括用水量、金额、废水排放量等。统计报表利用统计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加工整理,采用纵向与横向对比的方法对企业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推算和估算。它对促进企业有计划地降低产品成本,加强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起着积极的作用。统计报表是规范统计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实现统计数据生产方式转变的必要措施,内容真实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用来全面总结经济活动的成果,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情况等。为各级政府制定政策和计划、进行宏观管理提供依据。更好的为科学、有效、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了解国情国力,提高和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统计报表与企业经济指标的联系

第4篇

[摘要]工业统计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极为重要。本文从通过对产品销售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挖掘市场潜力,开辟销售市场;通过对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企业各项劳动指标的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这四个方面对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还对工业统计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扎实做好工业统计工作。时准确反映工业经济发展态势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来说至关重要。工业统计是行业统计,它是运用一整套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调查、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工业经济的水平、结构、效益和速度.用以反映工业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企业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需要准确地获得各种经济信息。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是否能够按期稳定地搜集到各种经营信息.从而满足企业各级管理的需要。由此可见.工业统计在工业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由政府的附属物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变化。作为企业的三大经济核算之一,统计的作用自然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二.工业统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通过对产品销售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挖掘市场潜力,开辟销售市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将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收回垫支的资金,生产才能顺刺进行,企业的盈利才会实现。所以说,销售决定生产。在产品销售的统计中,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工业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市场占有率是指生产的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占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的比重。市场占有率就越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也就越强在社会需求既定的前提下,影响市场占有率的主要因素是本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在市场同类产品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价格上的竞争往往占主导地位。因此,企业要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必须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上下工夫市场覆盖率是指某种产品的实际行销地区数占该产品全部行销地区散的比重。它是从市场占有的广度方面反映某种产品的竞争能力、辐射能力的。企业通过对市场覆盖率指标的分折。可以考察本企业产品行销的地区范围。研究产品扩大销售的可能性。通过分析产品市场覆盖率的高低及变动的原因,可找出销售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营销策略和措施,开辟产品销售的新市场,扩大企业产品竞争的地域和范围。

(2)通过对产品质量各项指标的统计、分析。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工业产品必须适应市场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生产出优质低价的产品。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而工业产品质量统计指标既包括反映产品本身质量的产品技术性能(如含量品级)指标,也包括反映企业生产工作质量的f如合格率返修率)指标。企业通过对这些质量指标的统计.反映和调节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对产品的好坏进行分析。进而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不断改进生产管理,提高产品质景。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就意味着各种资源浪费的减少.而且可以使本企业的产品取信于消费者.增强本企业产品在同类产品中的竞争能力。这样。既增加了企业有形资产的价值.也增加了企业无形资金的价值,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通过对企业各项劳动指标的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劳动管理、挖掘劳动潜力、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工业生产是通过工业企业中职工的有效劳动进行的。企业可以根据对职工人数及其构成的统计,掌握劳动力的数量构成和增减变动情况,研究和分析各类人员的配置是否合理;考察劳动力使用的节约与浪费情况,以便合理地调整劳动组织,挖掘劳动力的潜力。企业通过对劳动时间利用情况的统计,反映劳动时间利用的程度,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消除劳动时间利用上的不合理现象。在企业的全部职工中,生产工人是工业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直接劳动者。他们劳动时问是否能充分合理的利用,直接影响到企业产品产量、产品成本和企业盈利。企业中能反映出工人劳动时间使用情况的指标体现在出勤率和制度工时利用率上。出勤率受缺勤1一日的影响。也就是受工人由于各种原因如病假、事假、产假、伤假、探亲假、旷工等未能出勤参加生产的工人的影响:而制度工时利用率除受缺勤工时影响外,还受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的影响。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劳动时间,企业可以制定相应的措施.使职工的出勤情况和其每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企业使工人充分利用劳动时间的最终目的就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企业的基本生产单位——车间来说。工作人员的范围主要有基本工人、生产工人和全部职工。按照不同人员范围统计计算出的劳动生产率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正常的生产组织条件下。通过对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工人的劳动熟练程度、技术操作水平和劳动积极性,同时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技术准备水平。工人劳动生产率除了决定于基本工人劳动生产率水平外.还受基本工人占全部工人人数比重大小的影响。辅助工人过多就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全员劳动生产率不仅取决于工人劳动生产率.还受工人占全部职工比重大小的影响。由此可见,避免不适当地增加辅助工人,压缩非生产工人,充实生产第一线是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重要措施。

(4)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

为加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各个方面进行的全面管理,而企业的统计活动遍布上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能够长期稳定地搜集并提供各种统计经营管理信息,这些统计信息资料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的进度和运行状况。可以考核计划、任务的执行情况,指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醒、敦促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调整部署,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等等。

计在这里就起到了检查和监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

三.工业统计工作几点建议

(1)提高数据质量,真实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特别是在当前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统计数据质量倍受各界关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切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数据质量的逻辑审核和协调性分析.强化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审核评估,准确把握宏观指标问的逻辑关系,做到指标协调一致,努力提高数据质量,准确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态势。一是要加强工业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审核。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工业用电量、主要产品产量和主要行业的增长情况、工业增值税等情况,加强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的评估。同时,还要把握好工业生产增长与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库存变动的衔接关系,确保工业统计数据客观真实。在审核中,当前要重点关注几个指标。比如工业用电量。

(2)是要加强统计能力建设。

一是要加强企业统计规范化建设继续完整的原始记录、规范的统计台账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强化企业统计基础工作、把好人口关,是提高规模工业统计数据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要强化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利用一切平台开展统计业务知识培训。要对规模企业尤其是新增规模企业统计人员进行统计业务知识培训,促其掌握必要的统计知识。了解指标含义,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三是要强化统计法制宣传。要针对当前规模工业统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

四.小结

总之,工业统计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涉及到企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宫春子.关于构建X-业企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思考叨.上海统计,2008,(o6)

[2]张志权.关于对当前X-业企业统计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统计,2001,(05)

[3]罗宏.对国有工业企业统计改革的思考L玎.云南社会科学,2001,(s1)

第5篇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6篇

1.高校和教师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不够

专业选修课是普通本科高校重基础、宽口径培养方案的组成部分,在拓展知识领域、细化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必修课的重要性,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不足;即使开设了前沿选修课,也主要是针对理论前沿,缺乏对应用实务类前沿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的技能应用个性化培养不强。因此无论是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都容易忽视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

2.学生对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不够重视

学习不认真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在人才培养方面,目的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但是,学生缺乏职业长远发展规划和全局考虑,认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不重要,对选修课程不重视,缺乏学习兴趣,有明显的“混学分”现象,对知识新颖、技术难度稍高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就更加不认真对待。

3.专业教师的专业前沿应用技术与教学水平不足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并且要反映专业的新型技术、工艺和方法的实际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或实践体系,相关参考资料不易获得。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专业教师能够持续关注技术应用发展,同时也要保持与技术应用业务部门的紧密联系,甚至需要到业务一线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数从事学科理论研究,缺乏相应的业务实践,在实务类专业前沿应用技术方面经验不足。

4.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条件和设施投入严重短缺

专业前沿技术应用往往需要依托应用设备、生产工艺、业务环境等一定的比较资源或者先进的实验室条件,相关的专业前沿课程教学自然也会需要必需的教学设施和条件。但是,国家对普通高校的建设经费比起211、985等院校要少许多,普通高校将非常有限的建设经费都投入到应用比较广泛的基础性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中,对选修课极少会有经费的投入。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改革尝试

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辽宁工业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对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都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尝试,开设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就是其中一项。

1.升级教学理念,提高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认识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首先,对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特别是前沿选修课,赋予不同的教学功能:必修课侧重学科通用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选修课灵活多样的知识内容与弹性的教学形式则侧重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塑造个性专业人才。其次,在专业教学内容安排上:必修课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性、通用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比较稳定;选修课则重点关注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技能和当代经济中的新问题、新焦点,课程内容有较大的弹性,且需随社会需求变化或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特别强调的是,实务类专业选修课在功能上更倾向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对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和能力支持,力求从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应用方向上进行深入挖掘和适度扩展,关注前沿应用问题,以让学生获得高于普适教材更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2.实行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系统配套

改革把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实施当作一个整体系统来考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培养、教学设施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果。

(1)确立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覆盖的领域比较宽泛,从业务性质角度看,既有宏观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方面,又有中观的产业贸易竞争、国际金融投资方面,还有微观的跨国经营、公司外贸业务方面;从学习深入角度看,既有高端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前沿,又有新出现的应用技术和现象。在上述各个方向和领域中,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科优势,确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再结合社会上需求比较强烈的方向,进一步选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2)完善和创新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教学方法

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重视研究兴趣的激发、最新应用技术发展动态的传递和学习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思想、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从而高质量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面,将积极推动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并积极将实验实训教学引入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过程中,以专业实验室或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创设与课程内容和主题相关的、尽可能适应学生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和训练任务进入案例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和深入业务操作中,注重教、学、练的互动衔接,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积极性,强化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创设展会营销、跨境电子商务等业务虚拟场景,开展情景教学。

(3)改革实务类专业前沿选修课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专业选修课程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主要是平时课堂出勤与课程结课考试相结合,或者采用在课程结束后写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这些考核方式并不适应实务类的专业前沿课程。目前,院校正在探索个性化特色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选出几类应用型学习成果表现形式,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去选择某一类成果提交,作为成绩评定的考核依据。例如,从学术论文、业务方案设计、模拟策划、专业技能竞赛分组对抗等几类形式中选择性提交。采用这种方式,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知识技能的应用训练等方面效果比较理想。

3.多渠道强化专业教师的实务应用能力

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中,高水平的实务类专业教师必不可少。在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大环境下,强化实务类专业师资建设则更为紧迫和重要。院校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具体措施:首先,要求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进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高教师的前沿应用技术水平,并以此作为个人职称晋升的必备条件。其次,引进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每年举办相关的专项应用技术的前沿讲座,既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又有益于教师之间的技术交流。最后,每年举办一次专业应用能力竞赛,要求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参加,评委则由企业中专业人员担任,对教师的应用能力进行检验,鼓励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应用技能。

4.利用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践

基地完善教学设施实务类专业前沿课的教学对实践内容比理论类课程有较高的要求,在教学设施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数字虚拟仿真实验技术的优势,建立虚拟仿真专业实验室,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来创建虚拟的情景,以满足案例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对教学环境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积极合作,校企共建校外专业实践基地,以现实的应用环境和场景来辅助实验室教学,形成校内虚拟仿真、校外真实演练的立体教学和训练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的可塑性和创新性,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第7篇

造成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根本的是有限的交通供给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一)供给1.城市道路交通的公共性。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用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产品。笔者认为,城市道路属于准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竞用性和排他性。对城市道路的使用存在一个最优规模,超过这个规模以后,原有使用者的效用将受到影响。道路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由于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供给短缺长期存在。2.供给因素。(1)意愿不足。城市道路具有准公共性,建设周期长,投资数额大,其投资主体为政府。目前,太原市道路交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建设资金的匮乏导致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2)能力有限。一是交通运输网络。前文已述,太原市道路系统结构为方格网式道路网,交通特征为平面混合交通,通行效率较低,立交桥结构简单、功能欠完备。快速路系统尚未完善,中环路通车之前,太原只有滨河东路、西路两条城市快速路。另外,太原市道路建设较为滞后,道路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机动车的增速。道路交通的供给能力十分有限。二是城市空间结构。太原市目前仍为单中心的城市结构,中心区集中在汾河以东中部老城区,柳巷为太原传统的商业中心,具有很强的向心交通吸引力。太原市城市形态停留于单中心圈层结构,呈现出同心圆式向外蔓延的特点。这种“摊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导致交通流大量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另外,停车位设计不合理也是造成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城区内停车场建设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标准停车场。有资料显示,城区近90%的车辆面临无泊位停车的窘境,导致占道停车现象较为普遍。

(二)需求1.对公共品的需求过度。如图1所示(见下页),出行者按照私人行车成本(PMC)与私人边际收益(即需求D)进行决策,在二者的交点Q2达到了平衡。而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交通量应为社会行车成本交点与需求曲线的交点Q1。由于道路正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出行者对道路交通的需求过度,产生“公地悲剧”。2.需求因素。(1)私人交通出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太原市私家车保有量不断增长。如图2所示(见下页),近年来太原市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保有量增长较快,私人汽车占民用汽车的比重不断上升。据统计,小汽车的道路负荷是公共交通的5—6倍,在承担相同出行量的情况下,小汽车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道路资源。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导致对道路交通的需求增长较快。(2)其他运输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企业运输、农副产品运输、日常需求品运输等需求不断增加,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三)其他因素道路瓶颈、天气原因、信号配时不当、突发交通事件、道路施工等偶然因素易造成临时性和局部性的交通拥挤,不容忽视。

二、太原市道路交通拥挤改善路径探究

(一)改善主体解决道路交通拥挤问题,需要市场和政府同时发挥作用。市场在交通资源配置中应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价格机制、竞争机制调节道路交通供求,解决交通供求不平衡这一根本矛盾。同时,由于道路交通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政府必须发挥一定的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合理进行城市规划,监督制裁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并通过机制设计,为市场配置交通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8篇

本系统的整体结构框图是各个模块之间通过串口UART进行通信,固定在栅栏周围,最后与计算机相连接,利用上位机软件进行控制,既实时监测每个模块的状态,是否发生报警。

2硬件设计

围栏报警系统是由各个模块共同构成的,本节将具体介绍模块的内部结构。

2.1加速度传感器ADXL344

ADXL344是一款完整的3轴、数字输出加速度测量系统,可选择的测量范围有±2g、±8g、±16g。本设计主要利用ADXL344中的寄存器THRESH_ACT,该寄存器保存活动检测的阈值,当活动事件的幅度值(X、Y、Z轴)大于阈值就会触发活动事件Activity的置位(Activity中断已使能)。以及寄存器THRESH_INACT、TIME_INACT,用于设置静止时的阈值。设置寄存器INT_MAP的值分配相应的中断到INT1或INT2引脚,由单片机中断引脚INT0/INT1控制ADXL344产生的中断,从而判断是否发生报警。

2.2ADXL344通信接口电路

加速度传感器ADXL344既能实现I2C通信也能实现SPI通信,本文单片机C8051F020与ADXL344之间通过串口SPI进行通信,实现了单片机控制及读写加速度传感器。且将加速度传感器的中断引脚INT1/INT2分别与单片机INT0/INT1引脚相连接。

3程序设计

本程序设计主要是实现这两方面的通信,第一、C8051F020与ADXL344之间的SPI通信;第二、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通信即串口UART0与串口UART1之间数据的相互转发。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主程序模块、ADXL344配置模块、SPI通信模块、中断模块。主程序模块包括了初始化和状态查询并发送两部分。ADXL344配置模块主要是对加速度传感器芯片配置。SPI通信模块包括SPI写模块和读模块。中断模块包括串口UART0中断、UART1中断、SPI中断、INT0中断。程序开始初始化直到主函数While(1)循环中进行状态查询,若加速度传感器ADXL344振动值大于活动阈值视为有效触动触发活动中断即单片机外部INT0中断触发(本设计将ADXL344所有的中断分配到单片机INT0引脚上),将报警数据处理后通过串口UART0或UART1回传。若判断UART0接收中断触发,将通过该串口完成对所有模块中ADXL344的数据配置,该模块配置完成后通过UART1下发配置命令到下一级模块(下一级模块通过UART0接收),并且UART0回传该模块的配置状态和通信状态,报警数据将通过该串口回传给前一级模块(前一级模块通过UART1接收)。若判断UART1接收中断触发,也将对所有模块中的ADXL344进行数据配置,该模块配置完成后通过UART0下发配置命令到下一级模块(下一级模块通过UART1接收),并且UART1回传该模块的配置状态和通信状态,报警数据将通过该串口回传给前一级模块(前一级模块通过UART0接收)。其实UART0与UART1接受中断数据处理下发和回传是互逆的过程。

4实验数据

通过串口助手给每个模块下发的配置命令及回传数据。模块中串口0和1的传输速率为57600bps。模块部分配置命令如,有效触动命令为:下发命令(3字节):0xEE+0x00+0x00;上传命令(4字节):0xEF+0x00+0x00+0x00。下发命令中0xEE为有效触动命令下发格式,后两字节为模块编号,例如下发0xEE0000,则将对所有模块有效触动进行监测,若下发0xEE0001,只对编号为1的模块的有效触动进行监测。上传命令中0xEF为有效触动命令回传格式,第二、三字节为模块编号,最后一个字节为有效触动次数,若模块没有被振动则回传触动次数为0,如EF000100;若将编号为1的模块振动一次,回传触动次数为1,如EF000101。最后,通过编写上位机应用界面,将报警位置在该界面中进行实时的显示。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