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古代文学硕士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古代文学硕士论文

第1篇

一、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可谓是“龙头”工程。因为,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础,学科综合实力体现着高等学校的水平。学科建设,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其重要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学科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久性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高等学校设置最早、最普及、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全国民族高校也都有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只不过和一般院校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民族高校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中单列了出来。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相对于许多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而言,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自身特殊的困窘。最主要的在于:第一,在民族高校内部,由于强调和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或者是项目等方面都很难向其倾斜;第二,民族高校内部一味强调应用性、实用性的学科,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忽略该学科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学科的支撑作用;第三,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往往又不被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流学术界所认可,处于几近边缘化的境地。因此,民族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校内被忽略,在校外被边缘。有感于被忽略、被边缘的尴尬境地,西南民族大学才在2008年11月年发起并举办了“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研讨会”[1]。此次研讨会由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西南民族大学主办,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承办。

在首届研讨会上,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2010年6月更名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于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坚守与突破”的主张。“坚守”指的是虽然我们是民族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多民族语言文学是我们的特色,但我们必须坚守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则和共同追求,否则我们就无法融入主流学术界;“突破”指的是我们在遵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流学术界有关规则的同时,必须在我们自身的学科建设上做出特色、突出优势,从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忽略、被边缘的困境。其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2010年8月22日至25日由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二次会议)”在大连民族学院召开;2011年12月9日至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多维视野下的文艺学学科发展暨文学理论教材建设研讨会”在广西民族大学召开;2014年9月19至21日由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云南民族大学召开。这些研讨会,使民族高校学人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上,达成了许多共识,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毋庸置疑的是,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民族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还任重而道远。

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

在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同行专家学者就“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地位及特色”“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模式及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全国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材建设及编写”等十项议题进行了研讨,共商民族大学及边疆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我认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一种唇齿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具有辐射作用和整合功能。首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有关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到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研究中,可能促进这些学科在传统研究领域之外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从而产生新的研究成果。“比较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异中见同,同中见异,从而认识某一或某类事物的特殊本质和共同本质。”

而比较文学最根本的性质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2]。如果我们自觉地有意识地把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阐释”等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属其他二级学科的研究当中,可能会促进这些二级学科的研究有新的突破、质的飞跃。比如我们可以在“视域融合”的基础上,来寻觅人类共有的“诗心”,发现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形成更全面、更宏观、更理想的文学观念,建立更科学、更完善的文学理论。又譬如我们在从事语言学的研究时,如果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分析,把不同语系的语料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或对应关系,从而可能加深对研究对象的理解与把握。再有,现在不少青年学人谈到中国古代文学时都说可供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很有限了,如果有意识地把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继续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文本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可以对过去较少涉及的文本的文艺思潮、文学团体、文类结构、美学风格、原型母题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这样也许会发现新的研究领域,使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空间得到拓展。尤其要强调的是,有意识地将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等运用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之中,更应该成为民族高校从事民族文学研究学人自觉的学术理念和为学意识。我们曾撰文指出“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2]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员也曾说:“只有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学,才能使民族文学研究不断深入。这就是说,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提高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理论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教授曾说:“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的研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

甚至有学者指出:“中国民族文学史更应该是一部各民族的比较文学史”。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等运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已经有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问世。如果我们进一步自觉地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比较视域,有意识地开展研究,肯定能开拓新的研究空间,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其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有关理论、方法、理念、思路的运用,可以整合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其他二级学科,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其整合功能有利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近年,国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就是实施“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一战略计划是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紧密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以及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创新团队,形成创新氛围,巩固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有四种类型: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这一战略计划,逼使高等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打破专业甚至学科界限和壁垒,跨专业跨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协同攻关。“‘跨越性’是比较文学的根本属性和区别性特征。跨越性是比较文学之所以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没有跨越性,比较文学也就无从存在,这在目前国外和国内比较文学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

至于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术实践中,是遵循跨国界、跨民族、跨语言,抑或是坚持跨学科、跨文化、跨文明,甚至要求兼跨这几者,学界与学人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们完全赞同陈惇教授的观点:“如果从研究实践来讲,只要跨越其中的某一界限,就进入了比较研究的领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课题每一项研究都同时跨越这四种界限”。[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样一种“跨越性”的思维、理念,可以启发我们在当下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跨越专业界限,消除学科壁垒,多专业甚至多学科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组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申报项目,握紧拳头,齐心协力,超越突破。近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就有意识地跨专业跨学院组建了创新团队,推动科研和学科建设上新台阶。2013年“中国文论传统的民族性与文论研究的范式转型”成功申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当年,在此基础上又成功申报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2014年“中国多民族文论传统的本体性研究”成功申报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优秀科研团队及重大孵化项目”。我们组建科研团队集体申报项目,取得了明显的实效。这几个团队,由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等担纲领军人物,成员以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老师为主,同时还有来自学校办公室、研究生院、科技处、彝学学院、藏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单位从事中国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的老师,范围几乎涵盖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全部二级学科。由于我们打破专业界线,跨越学科壁垒,根据项目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来组建科研团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推动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

再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有关理论、方法、理念、思路运用到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研究中,所获得的新成果,又可反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不可能离开文艺学、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撑。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界许多知名学者,或是在文艺学、或是在中国古代文学、或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领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诣,然后才成为海内外知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家。比如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原副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乐黛云教授,就是在北京大学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上走向比较文学;又譬如,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曹顺庆教授,1976年至1980年在复旦大学读书时,是古典文学热爱者,1980年毕业时报考了四川大学的研究生,成为著名学者、龙学泰斗杨明照教授招收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再后来成为我国第一位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博士,明显地表现出从古代文论到比较文学的学术转向,从最初的硕士论文《〈文心雕龙〉中的灵感论》到后来的博士论文《中西比较诗学》,再到教育部比较文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现在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曹顺庆教授在2014年9月18日-21日于延边大学举行的主题为“比较文学与中国:百年回顾与展望”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1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无数学界大家成功的学术经历明白地昭示我们,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所属其他二级学科所获得的新成果,能够很好地反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

三、结语

第2篇

【关键词】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0

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更好的认识和分析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现状,可以进一步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利用和发挥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一、 国外研究现状

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外国还没有对于此类课题的相关研究,但对于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是有一定的研究。

公元三世纪,雅典学者朗吉弩斯在他的名著《论崇高》中就曾指出:"音乐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够表达强烈的情感"。古希腊学者则认为音乐可以让人勇敢、积极而谦和,令人轻松和愉快。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者都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20世纪伟大的小提琴家胡迪?梅纽因则提倡用来提高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指出:"只要孩子们获得更多的艺术教育,整个社会的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对于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

对于外军来说,关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暂时还没有涉及,但对于军队文化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查阅到相关的一些资料,在此简单做以介绍,以达到借鉴思考之目的。

美军主要通过牧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掌握官兵的思想动态,"他们的文化娱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本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宣传军人的道德行为、部队的历史传统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比赛,其主要活动方式是:电影、电视、演出、舞会、音乐会、电台、广播、报刊、图书、展览等。"[1]日军也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了提高精神教育的效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和传播媒介,将教育内容通过电影、电视、报刊或编成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教育,以吸引广大官兵的兴趣。有的部队还通过举办歌曲会、音乐会、歌谣大会等形式进行教育,寓精神教育于娱乐之中。"[2]苏军则主要是在基层部队和军队院校设立俱乐部,俱乐部负责成员的主要职责为:"对部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宣传教育,培养军人的美学情趣,宣传优秀的现代和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发展各种形式的军人业余创作,组织合唱队、乐队、戏剧队、舞蹈队、造型艺术小组、摄影组、文学组、体育组等。"[3]

从以上资料显示,从本质上看,外军都将军队文化工作(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作为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具体详实的对于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论述、著作和成果还比较缺乏,没有一个比较完善和系统的体系。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已初具规模。2007年,由陈万柏、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发掘和利用文化中的教育因素,能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文化建设中去,通过文化建设过程感染人、教育人。"[4]

但是关于"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还不多,专门研究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且已经出版的书籍尚且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的相关文章有998篇,但搜索关键词为"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仅有6篇。

再细化到"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在目前来说更是凤毛麟角,严格意义上专门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书籍尚且没有,涉及到"军队文化"和"军队音乐文化"的书目前仅有一本,即由何静、秦宗仓、张军等主编的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军队文化导论》,其中第三章为"军队音乐文化"。目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为"军队+音乐+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文章为0篇。

总的来看,关于文化、音乐文化、各种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相关研究很多,这些研究成果既为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纵深推进奠定了一定基础、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将来的研究提供了较大空间。但是涉及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专著还没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期刊论文也基本没有,只有研究方向相近的几篇硕士论文,比如我校2009级毕业研究生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旅文艺作品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陈肖东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音乐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四川大学的孙小川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军营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延边大学的李洋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营文化及其德育功能》和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陈惠斌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艺术渗透》,因此,在这一领域,还有大量的理论和应用问题亟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空间较大,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创新性。

三、发展趋势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与军队音乐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分割。文化既构成了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又以其核心价值意识内化于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军营环境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军队理论界关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颇丰,比较全面,但系统地研究军队音乐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著作还不多见,真正深入研究该问题的学术成果更少。因此,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探索军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具有重大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广阔深远的研究前景。除此之外,当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深入的、专门研究作为先进军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音乐文化,充分发挥其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专业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3]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53

参考文献

[1]刘刚,翟吉华,花永庆.外军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8:187

[2]国防大学训练部.军队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指南[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7:73-74

第3篇

摘要:徐铉由南唐入宋,其诗作随着境遇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徐铉是贰臣,由于他的政治、学术与文学地位显赫,他不仅影响宋初贰臣的诗人群体,其诗作对宋初白体诗有很大影响。本文从“闲人”与“芳草”意象在徐铉各个时期内涵的演变,探讨他诗歌风格的变化。

关键词:闲人 芳草 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本文从以下四个时期分论徐铉“闲人”“芳草”意象内涵的转变。

一、富贵闲人

《宋史・徐铉传》“徐铉,字鼎臣,扬州广陵人。十岁能属文,不妄游处,与韩熙载齐名,江东谓之‘韩、徐’。仕吴为校书郎,又仕南唐李父子,试知制诰。”

吴睿帝杨溥大和四年,年仅十六岁的徐铉早已因“写文章了得”闻名于世,再加上父亲徐延修的荫护,得以仕吴为校书郎,直宣徽北苑。吴睿帝杨溥大和四年,徐铉二十岁,做了四年校书郎的闲职,写于这一年的《早春左省寓直》“旭景鸾台上,微云象阙间。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远籁飞箫管,零冰响佩环。终军年二十,默坐叩玄关。”可以反映出来,徐铉正是春风得意的年纪,工作清闲,生活惬意。“时清政事少,日永直官闲。”正是此时生活与工作的写照。初次确定了他“闲人”的定位。

南唐李升元元年,《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二载“及唐主即位,江、淮比年丰稔,兵食有余。群臣争言‘陛下中兴,今北方多难,宜出兵恢复旧疆。’唐主曰:‘吾少长军旅,见兵之为民害深矣,不忍复言。使彼民安,则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汉主遣使如唐,谋共取楚,分其地;唐主不许。”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对外扩张,减轻整个社会和朝廷的负担,这为朝廷官员的闲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十一岁的徐铉为大齐校书郎,直门下省,试知制诰。这一职位徐铉做了六年,并在此期间与众多文人酬唱。写于二十六岁,与李建勋酬答《中书相公亭闲宴依韵》“雨霁秋光晚,亭空野兴回。沙鸥掠岸去,水上阶来。客傲风欺帻,筵香菊在杯。东山长许醉,何事忆天台。”与萧俨唱和《和萧郎中小雪日作》“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和萧郎中午日见寄》“细雨轻风采药时,褰帘几更何为。岂知泽畔纫兰客,来赴城中角黍期。多罪静思如蘖,赦书才听似含饴。谢公制胜常闲暇,愿接西州敌手棋。”“寂寥小雪闲中过”这指心境空虚,但这种空虚不是大悲大切、国破家亡无所寄托的空虚,而是因为偶尔职务过于轻松悠闲,在家休憩,又逢小雪交通不便,友人未至所造成的短暂性空虚,有的只是“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的闲愁,这是一种快乐的抱怨和诗人固有的矫情嗟叹。无论是与李建勋的共享闲宴还是与萧俨于闲暇时相互赠答,都是徐铉“闲情逸致”的体现。李升元七年,李于二月服食金丹中毒去世,李三月即位。二十七岁的徐铉拜祠部员外郎,知制诰。此时与殷崇义酬唱《和殷舍人萧员外春雪》“万里春阴乍履端,广庭风起玉尘干。梅花岭上连天白,蕙草阶前特地寒。晴去便为经岁别,兴来何惜彻宵看。此时鸳侣皆闲暇,赠答诗成禁漏残。”职位虽然转变了,但还是“闲差”。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官员享受到充分的闲暇。社会闲所以朝廷闲,朝廷闲所以身闲,身闲所以心闲。由于整个大环境都处于安稳的状态,任职的官员也居于安逸。徐铉二十九岁时写了《秋日雨中与萧赞善访殷舍人於翰林座中作》“野出西垣步步迟,秋光如水雨如丝。铜龙楼下逢闲客,红药阶前访旧知。乱点乍滋承露处,碎声因想滴蓬时。银台钥入须归去,不惜余欢尽酒。”与文人酬唱是徐铉这段时期的主题,抒发逸致雅怀,称对方为“闲客”,实同时暗示了自己同样是“闲人”。“步步迟”也反映了内心从容,无“案牍之劳形”的困扰,身心俱闲,生活恬淡。

作于这几年间的诗作《寒食宿陈公塘上》“折花闲立久,对酒远情多。”《和司门郎中陈彦》“莫问龙山前日事,开却闲人。”《秋日卢龙村舍 》“置却人间事,闲从野老游。”赏花、饮酒、宦游、公务、访友、游玩,生活处处无一不突出徐铉的“闲人”形象。这种闲暇是社会稳步发展所带来的。处于这一时期的徐铉是无忧无虑、称心快活的,仕途通达,官务清闲,此时徐铉是个“富贵闲人”。

二、忧愁闲人与豁达闲人

南唐李保大四年,北部契丹大举入侵中原,后晋灭亡。上一年保大三年,南唐灭闵。徐铉看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作于此年的《翰林游舍人清明日入院中涂见过余明日亦入西省上直因寄游君》“榆柳开新焰,梨花发故枝。辎隘城市,圭组坐曹司。独对芝泥检,遥怜白马儿。禁林还视草,气味两相知。”“榆柳开新焰,梨花发故枝。”描写了繁花似锦,朝气蓬勃,禁林绿草茵茵,芳气袭人的美景。到了保大四年,南唐还处于国力强盛的阶段,虽然后晋被契丹灭国,但而立之年的徐铉只看到眼前的繁荣。《柳枝词十首》热烈地歌颂春天,其二“百草千花共待春,绿杨颜色最惊人。天边雨露年年在,上苑芳华岁岁新。”徐铉作于二十多岁到三十二岁的诗歌多次运用“草”的意象,而且多以芳草的形象出现在诗中。如《登甘露寺北望》“芳草远迷扬子渡,宿烟深映广陵城。”《京口江际弄水》“波澄濑石寒如玉,草接汀苹绿似烟。”《春日紫岩山期客不至》“王孙竟不至,芳草自萋萋。”《和殷舍人萧员外春雪》“梅花岭上连天白,蕙草阶前特地寒。”《春夜月》“竟夕无言亦无寐,绕阶芳草影随行。”《和王庶子寄题兄长建州廉使新亭》“水槛片云长不去,讼庭纤草转应生。”《赋得风光草际浮》“宿露依芳草,春郊古陌旁。”芳草是他心境积极向上的折射,芳草预示着蓬勃的生命力和锦绣前程。仕途畅达,生活波澜不惊,此时诗人眼中收纳的是惬意的风景,“芳草”意象频繁出现在诗中。

三十三岁时,徐铉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晴天霹雳。殷崇义草拟军中书檄,徐铉与其弟徐锴批评其檄文引用不当,宋齐丘借此机报复徐铉,诬告徐铉及其弟泄露军中要旨。徐铉与其弟双双被贬。三十四岁,徐铉扁居泰州,满怀深情写了“怀铅昼坐紫微宫,焚香夜直明光殿。王言简静官司闲,朋好殷勤多往还。新亭风景如东洛,邙岭林泉似北山。光阴暗度杯盂里,职业未妨谈笑间。有时邀宾复携妓,造门不问都非是。酣歌叫笑惊四邻,赋笔踪横动千字。任他银箭转更筹,不怕金吾司夜吏。”深切地怀念着贬官前的闲暇日子。还以古叹今“汉皇昔幸回中道,极目牛羊卧芳草。旧宅重游尽隙荒,故人相见多衰老。”“牛羊卧芳草”是一幅安静祥和,温馨和谐、恬静安乐的画面。芳草作为映衬牛羊的背景,在作者的诗作中出现,渲染出温暖的氛围。后文还今昔对比,无奈悔恨、无助彷徨、无限思念之情满溢于字里行间,抒发了郁积在胸中的苦闷惆怅。回忆总是美好的,出现在徐铉回忆的芳草和闲人意象渗进了斑斓的想象。想象越是五彩缤纷越能映衬现实的单调乏味。回忆越灿烂越能反衬当时处境的寂寥困顿。坐贬泰州是徐铉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还有作于此年的《寄外甥苗武仲》“放逐今来涨海边,亲情多在凤台前。且将聚散为闲事,须信华枯是偶然。蝉噪疏林村倚郭,鸟飞残照水连天。此中唯欠韩康伯,共对秋风咏数篇。”“且将聚散为闲事”的“闲”字包含着经历了人生的痛苦磨难,与亲人分离天各一方,接受了现实,学会了放开与旷达,超越了先前“富贵闲人”所体悟的境界,掺杂了人生苦难的沧桑感与命运不测的幻灭感。

否极泰来,三十五岁的徐铉年初春天时接到还京的消息。复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徐铉当然是喜出望外,写了《还过东都留守周公筵上赠座客》“贾生三载在长沙,故友相思道路赊。已分终年甘寂寞,岂知今日返京华。麟符上相恩偏厚,隋苑留欢日欲斜。明旦江头倍惆怅,远山芳草映残霞。”“惆怅”是正话反说,“芳草”正是他此时好心情的投射。八月,徐铉为兵部员外郎,知制诰。三十六岁时又为祠部郎中,知制诰。

保大十一年,徐铉三十七岁,南唐大旱,车延规、傅宏利用监修楚州白水塘之便,强取民田,导致盗贼群起,楚州、常州犹为甚。关心民瘼的徐铉不可袖手旁观,自动请缨到楚州责难车延归,悉返民田。结果触怒了当权者,元宗听信谗言,认为徐铉“擅作威福”,十二月以“专杀”的罪名把他贬到舒州。在舒州待了两年,与第一次贬官相比,徐铉少了几分愤世嫉俗的恼骚,却多了几分潇洒豁达与幽默自嘲。试看作于三十九岁的《送彭秀才》“贾生去国已三年,短褐闲行皖水边。尽日野云生舍下,有时京信到门前。无人与和投湘赋,愧子来浮访戴船。满袖新诗好回去,莫随骚客醉林泉”这一“骚客闲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褪去了年轻时戚戚于功名的浮躁和孤芳自赏的傲气,与平民百姓融为一体,短褐闲行,林泉醉酒。不再为利禄患得患失,以平常心对待得失成败,所以才自嘲是骚客,却没有一丝悲观失落的情绪。从仅仅关注一己命运的狭小空间中跳脱出来,进入了更广阔的境界。谪居舒州四年,徐铉再次被朝廷起用。

三、安乐闲人

元宗李中兴元年,南唐国势日衰,南唐军被后周大败,李去帝号,把江北郡县都献给后周。此年徐铉仍是中书舍人,写了《送史馆高员外使岭南》“东观时闲暇,还修喻蜀书。双旌驰县道,百越从轺车。桂蠹晨餐罢,贪泉访古初。春江多好景,莫使醉吟疏。”徐铉诗歌中多处出现“闲”,实是对朝廷的一种疏离感的反映,闲而自适,似乎还未嗅到战争的味道,缺乏足够的忧患意识,这与徐铉没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线有关,他确是为民请命,但是他在朝廷一直是以“闲人”自居,潜意识把自己排除在主流之外,自我排斥,扮演着“局外人”的角色。南唐的短暂兴盛很快过去,但是习惯了养尊处优的的人没那么快清醒地认识“履霜,坚冰至”,处在安逸环境的人还在访古寻泉,称诵美景,沉浸在歌舞升平的美梦中。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正月,赵匡胤建宋,取代后周。一年后六月,李卒,七月,徐铉护李遗体归金陵,十一月出使岭南,写了《奉使九华山中涂遇青阳薛郎中》“故人相别动相思,此地相逢岂素期。九子峰前闲未得,五桥上坐多时。甘泉从幸余知忝,宣室徵还子未迟。且饮一杯消别恨,野花风起渐离披。”《南都遇前嘉鱼刘令言游闽岭作此与之》“我持使节经韶石,君作闲游过武夷。两地山光成独赏,隔年乡思暗相知。洪涯坛上长岑寂,孺子亭前自别离。珍重分岐一杯酒,强加餐饭数吟诗。”徐铉还是逍遥自在的闲人,置身于大自然中,与文人唱和。李煜所营造的平静祥和,游离于硝烟之外的南唐只是假象,只待时间来捅破。活在假象之下的人难有黑云压城,草木皆兵的焦躁情绪和国难临近的消极反应。

徐铉五十三岁的春天拜尚书左丞。一个月后,改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国势日衰之时,徐铉却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二月,与李煜及群臣游北苑,饮酒赋诗,吟咏出《北苑侍宴杂咏》组诗,其中《北苑侍宴杂咏诗水》“碧草垂低岸,东风起细波。横汾从游宴,何谢到天河。”草也是以生机勃勃的形象出现,正揭示出诗人此刻的愉悦心情。一年后,徐铉与汤悦、徐锴相互唱答,有诗《奉和宫傅相公怀旧见寄四十韵》“西掖新官同贾马,南朝兴运似开天。”“闲歌柳叶翻新曲,醉咏桃花促绮筵。少壮况逢时世好,经过宁虑岁华迁。”称现在南朝运势兴盛,国泰民安,自己恰逢好时世,有闲情逸致歌唱醉咏。“时世好”确实很讽刺,徐铉未看清历史的发展潮流,暂没察觉宋国正在酝酿的危机。围绕着李煜身边的宫廷诗人就像泡在温水中的青蛙,失去警惕的心理,安逸地等待水沸。还有《右省仆射相公垂览和诗复贻长句辄次来韵》“西院春归道思深,披衣闲听暝猿吟。铺陈政事留黄阁,偃息神机在素琴。玉柄暂时疏末座,瑶华频复惠清音。开晴便作东山约,共赏烟霞放旷心。”“闲听”猿啼,抛开政事,过着的是半仙的写意生活,城外烽烟四起,城内却波澜不惊。徐铉此时仅仅关注个人的命运与书写生活意趣。

再看作于这几年的诗歌,《和太常萧少卿近郊马上偶吟其一》“田园经雨绿分畦,飞盖闲行九里堤。拂袖清风尘不起,满川芳草路如迷。林开始觉晴天迥,潮上初惊浦岸齐。怪得仙郎诗句好,断霞残照远山西。”《奉和御制春雨》“祁祁甘雨正当春,草树精神一倍新。匀洒农郊偏长麦,缓飘花槛不惊人。密随宫仗环青辂,普逐皇恩下紫宸。霁后楼台更堪望,满园桃李间松筠。”“夹道建秋千。仙乐来天上,祥光起日边。游丝轻冉冉,芳草绿芊芊。圣制如春色,周流遍八埏。”没有半点硝烟的味道,仿佛生活在和乐安康的太平盛世。草皆“芳草”,战火将要蔓延到南唐,芳草还能长青吗?

四、落魄闲人

好景不常在,美梦终有惊醒的一天。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十月,李煜闻宋灭南汉,始觉大惧。十一月,李煜派遣其弟向宋朝进攻,去掉唐号,称江南国主。四年后的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陵被攻破,李煜跪拜投降,五十九岁的徐铉及李煜跟随宋军北行。宋太祖赵匡胤开宝九年,正月,徐铉授太子率更令。这只是一个不被重用的闲职。十一月,徐铉进入翰林学士院。这仅仅是宋朝给他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徐铉虽受到宋太祖的礼遇,但不被重视。后来才受到宋太宗的赏析,徐铉为了报恩鞠躬尽瘁编修了《说文解字》《文苑英华》《太平御览》诸书。但入宋后的诗歌,如《和陈处士在雍丘见寄》“衰薄喜多幸,退公谁与闲。高人乘兴去,相望两程间。卷箔有微雪,登楼无远山。清谈胜题赠,何日杖藜还。”《送坊州贾监军》“圣主欲东封,怜君四护戎。乡心经霸岸,诗思省豳风。旧业今成旅,朱颜已变翁。忘怀一杯酒,闲夜与谁同。”此时的心境已经转变,俨然成为一个“落魄闲人”,写不尽的沧桑与辛酸,只能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才华虽然被再次挖掘,也意识到必须尽力效忠新主,可惜时过境迁,自己不再是主人。成为受宋朝尊重的“客人”已不容易,理性告诉他只能努力扮演安分的的“客人”的角色。内心却强烈感受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漫漫闲日与谁磨的寂寞困境,这种自我疏离和自我贬斥融进了漂泊无依的凄楚和对故国旧业的无限思念。被边缘化的“闲人”唯有借谈玄、喝酒排解心中的苦闷。徐铉的心情从不畅顺,他的满腹恼骚也不敢对朝廷发,只能跟友人抱怨。

再看《吴王挽词其一》“倏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青松洛阳陌,荒草建康宫。道德遗文在,兴衰自古同。受恩无补报,反袂泣途穷。”“芳草”已变成“荒草”,人如朽木,心早已被掏空,失去希望与寄托。感叹吴王的同时也是在叹息李煜与自己。表达了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万事空”即一切可能的念想都消失。

徐铉清醒地知道为“贰臣”必须小心翼翼,谨小慎微,诗歌不能直抒胸臆,“荒草”是避嫌心态的曲折表达亦是此时的心境。

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说徐铉的《骑省集》三十卷中前二十卷是南唐时所作,后十卷是入宋后所作。入宋后的作品反映了小心翼翼的“贰臣”心态,诗作中表现为对政治的疏离,实是内心的退缩,以俘虏的身份立于宋廷,徐铉深知自己的身份,诗作更多地倾向于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徐铉不评论政事,转向校对书目。

小结

徐铉诗歌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上面四个时期,经历富贵闲人、忧愁闲人、安乐闲人与落魄闲人的转变。入宋后,诗中的“芳草”意象转变为“荒草”意象,由此反映出心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4]吴在庆、傅璇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5]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6]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