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生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本次心理健康测验对象是黑龙江省阿城市一中2004级高中生,测试时间是2004年9月。从所得的有效问卷中抽取一部分作为研究样本,样本的抽取方法是分层随机抽样,每班抽取20份问卷(男生10份,女生10份),共220份问卷。
测验分析采用的工具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ymptomCheckList90),即90项症状校核表。使用的测验版本是汪征宇的翻译本,测验采用五级记分。将所抽样本数据录入电脑,利用SPSS11.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
研究得出,症状总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学生有3名,占总人数的1.4%。在一个或多个因子上检出的人数是45人,检出率是20.5%。据表1可知,各因子均值(M)由高到低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偏执>敌对性>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恐怖。
有的研究者发现“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并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调查结果提醒我们,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等,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对初中到高中生活环境变化的不适应,很多学生第一次住校,而且进入省重点高中,学生强强相遇,对自己要求较高,学习压力大;2)对学习方式变更不适应,高中需要学生具有更强的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由过去初中老师的掌上明珠“沦为”普通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3)高中生源的差异较大,农村、城市学生聚到一起,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需要协调和相互了解;4)经济、社会的巨变,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人面对变化后的不适应而产生心理压力,调整不好就表现出各种心理问题。
2.高中生与常模SCL-90各因子比较
从表1可知,高中生样本数据与常模统计比较后的结果是,高中生样本的躯体化因子显著高于常模(p<0.05),强迫极其显著地高于常模(p<0.01),人际敏感显著低于常模(p<0.01)。从各因子得分排序来看,位于前三位的在高中生样本组依次为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常模组依次为人际敏感、强迫、偏执。
从高中生研究样本与常模比较看,学生躯体化和强迫问题较多,应该引起重视,采取积极的教育措施。强迫是指主观上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和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有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这种强迫的心理问题也可能引起“躯体化”问题,就是心理问题躯体化。
科学地休息和调控情绪,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闲暇时间有自己的爱好,在饮食上注意调配等措施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强迫和躯体化问题。
3.高中生SCL-90各因子的性别比较
由表2知,各因子≥3分的检出率中,男生在躯体化、强迫、敌对性、恐怖、精神病性5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女生;女生在抑郁、焦虑、偏执3个因子上的问题检出率高于男生。经过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男女生在抑郁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见表3。
从各因子分≥3的情况(检出率)和男女生各因子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发现,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心理教育、辅导时要注意性别上的差异,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有学者研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女生在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于男生,反映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特点,即女生大多感知细腻、思维具体、情感上脆弱、敏感、多疑及自卑自轻,她们产生内心冲突的机会比男生多,因此更易产生焦虑、抑郁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一结果同国内有关研究是一致的”。总之,性别的差异是生物基础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三、建议
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笔者对在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确立活动目标,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诸如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谈话交流、行为训练等。心理教育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会、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行个别咨询与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心理室,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矫治。”学生实际上是赞成学校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笔者对阿城一中2005级398名学生的调查显示:47.5%的学生赞成学校开展个别心理咨询(赞成课堂心理教学的占24.6%,赞成集体心理讲座的占27.9%)。
学校心理咨询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巧,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学生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工作过程。心理咨询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直接咨询、电话咨询、信函咨询、报栏咨询、网络咨询等等。
3.各学科教学渗透
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的参与,要认识到智力教育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道理。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通过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健康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不仅扩展了心理教育的空间,而且还有利于各学科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心理教师不应将自己封闭于咨询室中,要积极与广大学科教师、领导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资料的收集意义重大,许多资料具有保密性,由专职心理教师负责收集和管理。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了解学生群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监控自我完善过程;为学校心理辅导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收集信息。
学生心理档案收集要全面,既要有班级和学校的团体资料,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各方面特征的资料;既要有数量化的资料也要有非数量化的资料。最为重要的是要从积累的档案资料、数据中分析总结出有价值的信息,而不仅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存贮档案,要为师生和学校提供及时有价值的反馈,为有效开展高中生心理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校园守望者:教育心理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概念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四、结语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保护学生的回答不会受到批评和嘲笑,告诉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真实表述观点的安全教学环境。根据师生之间的自由甲流,老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老师教学中应该面带微笑,以优雅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老师和蔼可亲的姿态可以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潜能,必须神让他挖掘其潜能,让好奇心变成超强的学习动力。学习中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一情况若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2.给予合理的辅导
那些学习地理知识能力不佳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认真分析其学习障碍,与其他学科的学习障碍区别对待。可以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划分为两类,一种学生智力水平高,数理化成绩非常优秀,但地理学习效果不佳,另一种是其他各科学习能力平常,地理学习能力也较低。基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相对应的措施。一是要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教会学生观察、记忆地理图表、规律等重点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掌握必要的理论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偏科的学生进步很快,学习一般的学习也有明显的进步,总体来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3.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
学生地理课上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过程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起的。学生可以根据黎世法总结的八个阶段论,来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他的八个阶段论贯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日常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学习新知等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此种方法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学生会在地理课前阅读将要讲述的内容,复习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对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老师要针对性的做好导言课,让学生更加清楚为什么学习地理;平常授课时注意与其它相关联学科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培养良好性格
拥有良好的性格也是消除学习地理学科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老师可以采用疏导、合理引导、疏导等不同方式,改变学习地理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策略。例如:有些学生活泼好动、放纵自我,可以给予相应的疏导措施,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趣入手,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那些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因其学习过程中不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致使无法获取更多的地理学习知识。老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课堂讨论中多给这类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和交流能力。对那些破罐破摔、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教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规律,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结语
语文学习说到底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那么,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语文素养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应该是丰富的。一个学生的文学底蕴,写作功力,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思维品质,道德修养水平,社会实践能力等等,都应该归入语文素养的范畴。从我给它划定的范围可以看出,其中的每一项都不是靠突击学习就能够立刻获得的,而是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锻炼,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靠长期的熏陶和影响,这正是语文素养的特征所在。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有没有什么捷径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随便翻阅一下高中语文教材就会发现,虽然文言文的入选比例有所提高,但白话文还是占据着无人能媲美的地位。在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白话文教学,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到处是说现代话的人的世界里,这是我们与人交流的需要,但我一直在心里坚持着这种观点,那就是白话文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力。要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功力,必须重新回归到对传统文化经典名著的习诵,既加重文言文的分量,文言乃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之所在,诵读理解了经典,也就从根本和源头上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那么,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地位究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哪些好处呢?首先,诵读经典既了解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增长了学生的见闻和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其次,文言经典都是名篇佳作,是千古文章的典范,不论从遣词造句还是构思行文,都堪称楷模,诵读经典不但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民族词汇中的精华,更教会了他们写作的方法。再次,诵读多了,既可以增强语感,又锻炼了大脑的灵活度,同时又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思想的启迪和品德方面的熏陶,这样一举几得之为,难道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最佳选择吗?文言文学好了(这里的文言文当然包括古诗词、赋等),再学习白话文岂不是小菜一碟?难道还是什么难事吗?
一、学习状态的分析
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我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二、对策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采取了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反复使用的方法将变成人们的习惯行为.什么是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向学生做了如下具体解释,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对策
一、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设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提高高中生物实验室的管理效率,首先要设计并制定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客观而言,生物实验室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且复杂的工作,主要表现在日常管理的清洁、安全、维修、整理、记录等方面。作为实验室管理员,应遵循日常管理规范,恪尽职守地完成日常管理工作。如实验室的清洁管理工作,就需要从防火、防潮、防锈、防霉变、防腐蚀等维度入手。又如,生物实验室的器材、药品,不仅要保证其质量的有效性,还需要注意安全问题。易饶、易爆、易挥发的药品,应按照保存准则妥善管理,避免其温度过高或者过低、湿度过大、阳关照射过强,等等。此外,还应重视水电、门窗的安全性,做好防盗工作。作为实验管理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水平及应变能力,如发生事故时,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有的生物实验室存储有大量资料文献,因而管理人员还需要学习档案文献管理的方法及手段。
二、实验资源的配置及合理利用
实验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的。缺乏先进的实验材料、设备及充足的实验药品试剂,使实验课程无法有效地进行。为此,作为学校领导,应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并扩大对生物实验室的项目经济投入,为学校的实验教学提供所需的基础平台。对于某些价格高昂的实验设施,尤其是药品试剂类,由学校独立承担过于困难。为此,学校可联系其他中学共同购进,从而提高使用效益。事实上,这类试剂虽然昂贵,但使用量往往较小,因而合资购买并分配,不会影响学生的实验学习所需。还有某些必备的实验用品,由于生活中并不常见,故而在市场上难以购进。为此,学校可与区域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此外,也可发动、鼓励学生组建“生物兴趣小组”,以活动的形式制作、生产、饲养、收集生物实验用品或材料。比如,我的教授的班级中,有学生在外出旅游时,收集了一些蝉蜕空壳带入实验室。又如,有学生提出美化生物实验室的设想:剪裁掉塑料瓶底部,瓶盖拧紧,注入一定的水分,将玉树、绿萝等植物培植于其中。诸如此类的小活动,丰富了实验室资源、美化了实验室环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生的动手实验课程比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或通过独立思考,或与他人协作,从而在实验中有所“发现”。众所周知,这种自我的“发现”,其印象更加深刻,而对于其中的因素、关联、规律、作用等理解得更加透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学生生物实验课程的顺利进行,还是完善实验室管理的重要途径。为了确保实验教学活动有序、平稳且高效地展开,课前的准备工作必不可少。我在实验课之前,事先让学生学习学校制定的《学生实验规则》,其中涉及的规则较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纪律问题。如不能随手丢弃垃圾、不应随便走动、带齐学习用具、轻拿轻放实验设备,等等;二是实验关联问题。如实验器皿发生破坏、打碎等事宜,应及时报告,方便教师记录在册。此外,实验结束后,应轮流留下几位同学帮助教师清点、整理实验器材,检查水电,打扫卫生,关好门窗等。
四、加强实验室管理员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资源。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纵然具备科学的工作理念,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运行制度,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理,现行高中生物实验室管理,要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加强管理员的师资队伍建设。其一,树立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无论是生物教师兼职的实验室管理员,或是学校单独设立的生物实验室管理员,均应具备敬岗爱业的工作理念。“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而事实上,实验室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探究、实践及合作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为此,管理员应提高思想认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其二,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作为决定学生实验及实践学习质量的管理员,应坚持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一方面,全面且深入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学习新课改下的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充实自我的业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另一方面,加强管理知识培训,外出参观、学习其他学校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推陈出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实验室的管理方法及手段。管理员应积极开展创新研究,并落实于实践工作中。如对教学仪器的功能开发利用、学习新设备的操作技术等。此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青春期的中学生,聪明有余而学习的柔韧性不足,逆反心理较为明显。因此,管理员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参与学生实践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验教学奠定基础。
作者: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单位: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在平时的教学中,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中,善于发现这些具体创新能力的学生,一旦发现,就要将其列为生物中的探究者,进行重点培养,比如可以多让其参与生物活动,多让他设计一些生物实验,跟着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思考,勤于做实验等,多参与一些有关生物科技制作方面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学生对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有着很强的新鲜感。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向着探究的方向发展。对知识的渴求是人获得知识的动力,没有好奇心,学生就对知识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课上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在讲“生物的进化”这一节内容的时候,特别是说到有关鸡的祖先的问题的时候,标准答案是原生野鸡,有的学生会问:“原鸡的祖先是什么?”介绍“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时有的学生会问:“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个单、一个双?”……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教师,都不应该给予否定的答案,而是要引发全体学生的思考,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内容。
三、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创新能力,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要想使得学生这种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须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创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知识的学习中,还要刻意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这两种思维的培养,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拓展能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这和以往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少的相同点,但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要不断渗透给学生这种区别,增强学生的关注,加深对知识的学习。在习题的练习中,教师应该多寻找一些能够一题多解的练习题,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变大,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但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对知识内容的扩展有了很高的提升空间。
四、在生物实验中进行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理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思维能力的本质,都基于生物世界的本身。学生的智力发展,随着自然界的发展而逐渐演变而来。人的活动能力对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下的生物学科,同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实验,并主动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有的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想到很多与自身的想法相联系的很多内容。这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帮助学生扩展生物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获得更多的探索实践,最后,能够自己主动设计生物实验,探究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独立制作心中所想的一些生物模型。比如说,留心平时在生活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并做成标本,保存下来。学生的独立能力的加强,对日后自身的创造能力,也将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自主的去寻找探究。比如,液氮环境下冻死的鱼,如果放到水里还能复活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大胆思考,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奇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好奇心,一探究竟。
五、结语
当前高考主导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课业负担重,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激烈,有部分学生由于饱尝失败而精神抑郁,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则宣扬传统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苦学思想,在学生的意识形态中学习是毫无幸福感可言的。对此,高中生物教学必须贯穿积极心理学理念,分析学生的学龄特征,从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出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乐于学习的积极心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勇于战胜挫折,最终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真正落实到教学行为中,我们在课堂上要让学生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积极的自我,通过生物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对生物世界、生命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好生物的自信心,发展学生战胜挫折、勇于创新的积极心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特殊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在生物课堂中必须优化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借助于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信息和资料,精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展示自我,分享成功。例如,笔者在教学“受精作用”这一内容时,给学生播放视频文件:“数亿的,其线粒体焕发出大量前进的动力,拼命向前游动,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与卵子受精的机会,虽然它们都前赴后继,但只有一个最优秀的子最终能够从数亿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完成受精,成为受精卵,再逐渐形成胚胎。”学到此,让学生感受到了“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曾经是佼佼者”,激活了学生的自信心。除了在生物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自我外,教师还要有积极的心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实践表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智、能、情健康发展。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互学、互谅、互助
1.正确定位师生关系
一个完整的课堂,应该有教师、学生和学习任务。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主宰地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者、领跑者,是学生学习的同伴与益友,切勿一味地说教与命令,或是越俎代庖式地灌输正确的知识和方法。实践表明,教师和颜悦色的神态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自由,饱满真挚的情感让学生感觉到温暖,谦虚探寻的语气让学生感受到人格被尊重。唯有如此,学生才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与教师沟通,对于自己努力探究得到的想法与结论才会积极地展示。
2.相互尊重,分工明确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那么如何有效合作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必须做出一个好的榜样,能够尊重学生并虚心听取学生的主张和意见,将这种交流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才会模仿,才会彼此尊重。当然,分组探究的目的还是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小组内部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和合作,这样不仅让学生习得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三)精心设计情境,促进学生思考
课堂教学应该是预设与生成交相辉映的过程,充满了灵性与智慧,不是静态且无趣的。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倡导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其实说到“探究”,我们很多生物教师觉得“探究”就是实验,其实这个认识是有问题的。探究不仅仅是实验,还包括理论探究和知识应用。既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有效的教学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受到多方面影响,因此学情也存在复杂性。笔者认为学情分析,应该从“已知”“未知”“想知”“能知”这几个方面入手,梳理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最终能够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效果。
1.设置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应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为此,我们的问题设置必须新颖有趣,要能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尤其是导入环节的问题引入。例如,在教学“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这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设置问题情境:“长江离我们很近,大家都听说过‘长江三鲜一毒’么?它们分别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抛出后,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有效调动起来。通过讨论,学生得到“三鲜一毒”分别为刀鱼、鲥鱼、鮰鱼和河豚,感受到刀鱼、鲥鱼之所以价格不菲,原因在于其越来越少。那么为什么把“河豚”称为一毒呢?民间“拼死吃河豚”的说法有什么科学根据呢?这是学生所不知道却又想知道的,此时可以给学生讲解“河豚毒素的来源———神经毒素”,河豚毒素的威力为何如此巨大,在于神经毒性比氰化钾的毒性要高近千倍。说到这里,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被有效激发,很自然地生成新的问题:它的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这样,很顺利地过渡到教学的主要内容上来。
2.设置“我思故我在”的情境
好的问题情境不仅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感染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步入情境,融入角色,感觉是在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在学习枯燥的生物知识。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课时,笔者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人流落荒岛,随身携带一袋玉米和一只鸡,请问他先吃玉米还是先吃鸡才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这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抛出来后,学生不由自主地融入了角色,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处理。“我思故我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地发现更多的问题。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不妨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虽然在情境中学生有困惑、有焦虑,但笔者认为恰恰是这种轻微的焦虑和思维上的困惑让学生的心理萌生出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望,继而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3.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问题情境是“梯子”,设计一定的情境,提供学习问题,给学生一个有力的“梯子”,学生就可以自主思考问题,化解疑难,并用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例如,在教学“生长素的发现”时,可创设问题情境:“放在窗台上的植物,为什么会往窗口的方向长?”然后再引入多名科学家做的一系列实验,让学生分析。在整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只需适时、适当地加以提示和点拨。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最后导向成功的目标,实现知识的内化,促成智慧的升华。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