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3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金融企业会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金融企业会计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金融会计信息系统;市场环境;财务资源;管理信息化

金融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节约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为出发点,以充分实现整个金融企业内部的、全面及时的管理以及金融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无缝连接为目标,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电算化系统。但是,要实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一个良好的、规范的经济环境与市场环境,需要金融企业内、外部各方面的支持。

一、营造良好的资金结算服务环境和物流管理服务环境

资金结算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信息处理电子单据的重要来源之一。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的结算账户托管制和清算汇划体系等服务能否实现方便快捷、安全畅通,是金融会计发展重要的环境制约。

物流管理服务环境是金融会计处理电子单据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网络金融会计要发展,就必须改善物流管理环境,对商品实行统一的标准化物流管理,包括入库、质检、出库等。

二、网络经济的崛起及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

网络经济作为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并由此产生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统计资料表明,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有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形态,有别于传统金融与房地产经济,尽管有时可能在账面上出现巨额亏损,却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的效益和财富。比如,1997-1998年,美国GDP增长了4%,但能源消耗几乎没有什么增长,这说明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经济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正处于规模效益递增时期,形成了资源、资金、人才向网络经济的转移,进而产生了使网络经济规模效益增长加速、再加速的效应。这便是网络时代的“梅特卡夫规律”——网络经济的收益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这就是说,当传统经济以匀速增长的时候,网络经济正在加速增长,其形成的规模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经济。

网络经济是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经济,是端到端的、开放的、网络化的直接经济模式,它将导致市场与行业的重构。网络经济中将会有更多的网上企业、网际企业以及虚拟企业的出现,在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的基本运作模式。由于电子商务需要企业有基于网络的财务系统,即采用网络财务来经营管理,因此,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必然推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

三、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财务上有一个一直困扰财政主管部门、会计和企业界的难题,即如何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会计控制和实现有效管理。特别对于那些子公司和下属机构多,并且子公司和下属机构从事多样化行业的集团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突出问题,所以迫切需要能解决诸如合并会计报表、分析财务状况等这些具有处理远程数据、分析存储数据功能的财务系统。此外,现代企业的管理,各部门之间、各种业务之间在分工上进一步细致的同时,相互之间的关联却是越来越紧密,运作也是更加精密,企业管理系统正向着对企业“人、财、物、时间、空间”各个方面综合的方向发展。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往往将财务作为切入点,因为财务部门是金融企业的“心脏”,财务信息化程度完善了,才能带动其他部门顺利地实现信息化。但要实现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就要求网络技术不能单独片面地针对于各个单一部门,即金融企业所选择的网络方案中财务系统能和其他各业务部门管理系统做到“无缝连接”,以实现金融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这是金融企业选择网络方案的基本前提。网络金融会计的发展首先有赖于金融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四、质量可靠、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软件及软件商

财会软件是实施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件,也是实施的关键所在。因为作为网络化财会软件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一旦系统运行不畅,将使金融企业在经济上遭受损失;另外,网络化财务是通过网络对金融企业各部门、各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理,将金融企业整合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如果软件质量性能不可靠或不稳定,将影响电子商务的正常运作,甚至会使整个金融企业运营陷入瘫痪,给金融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考虑到软件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和可靠性的问题,软件维护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对软件商的售后服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人才

新的环境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网络化会计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均要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来完成,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既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又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并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此外,Internet上的公司多数是国际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涉及不同的语言、商务、会计处理方法和社会文化背景,这同样要求网络会计人员必须熟悉国际会计和商务惯例,并具有较为广博的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其次,网络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需要管理人员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质量和效率,为此,金融企业应培养自己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力量,使应用系统更加适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使之更趋完善,也使企业可以在应用网络系统中不过分依赖软件商。网络会计人才是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会计又懂管理:既有原则性,又有创造性、灵活性;既熟悉会计电算化知识,又熟悉网络知识;既会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文化程度偏低,视野偏窄,尚不能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要求。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问题是网络会计发展中面临的最大困难。要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银行必须加大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信息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

六、完善金融会计制度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制度选择和制度变革的产生,依赖于整个社会各利益集团对于制度变迁的强大需求,也就是说,利益集团的制度需求是决定制度变迁的重要变量,在制度需求不足的情形下,制度主体就难以成功推行制度变迁。而金融机构对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就处于这种典型的“制度需求不足”状态中。由于监管机构、商业银行改革的制度需求明显不足,这就决定了金融会计信息市场的改革不可能采取“休克疗法”的模式,而只能采取渐进改革的方式,在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上逐步改善。

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的选择理应遵循交易费用最低原则。政府和市场行为在制定会计制度的权利安排上均有其优缺点。根据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某一种安排方式任何费用都最低的情况是不存在的,理想的安排方式是寻找政府与市场结合与协调的均衡点。中国目前的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是纯政府模式,是由政府直接颁布的,而不是从中国会计实践中推导而来,它是一种通过“逆向生成”的演绎法完成的纯政府制定模式。中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必须朝着“以政府为导向,引入市场规则”的模式发展,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中国没有顺向生成的土壤,而且还在于如果随意作出制度性变迁和转移,其变迁和转移成本将是惊人的,所得出的金融会计制度将与经济运行背道而驰。政府模式有其固有的缺陷,不能成为理想的制定模式,目前存在的假账林立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逐渐完善的市场机制,使引入的市场规则更有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完善,可防止金融会计制度因市场不完善而走样。我国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模式应以政府模式为基调,适当引入市场规则,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博弈体现“公平、公开、公正”的游戏规则,使出台的金融会计制度逼近帕累托最优状态。

七、有效界定金融信息产权

金融信息产权,是利益相关者所共同接受的由金融信息的存在(供给和使用)引起的利益相关者彼此之间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的产权界定和安排低成本地规定了利益相关者彼此发生利益关系尤其是利益冲突时必须遵守的和与金融信息有关的行为准则。金融信息产权的内涵正在于其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和分配规则共同发生作用,影响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分享结果和导致资源的不同配置结果。从金融信息的特征进行理解,金融信息产权不能够独立存在,它依附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和金融企业利益相关者对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但是金融信息产权会与逻辑上的金融企业产出的产权发生背离。金融企业产出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存在委托关系时,金融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分配的前提是必须存在一个总量,这是进行金融企业产出分配的基础。金融信息的存在至少可以反映可供分配的总量。其次,分配应该存在一种社会公认的规则。金融信息虽然并不直接体现分配的规则,但是毫无疑问,不同的金融信息揭示的内容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其影响了分配的过程。金融信息作为金融企业产出的替代变量,必然存在着作为替代变量是否具有充分性的问题。对于金融信息及其意欲反映的关于金融产出的耦合度,出于效率的考虑,投资者并不追求完全的100%的耦合,而只追求进行决策所需的具有“充分含量”的会计信息。但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是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它取决于以下几项因素:投资者的决策模型;决策偏好;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和金融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程度。尽管如此,若将满足投资者进行决策所需的金融信息的充分含量作为契约性部分,那么与金融企业产出100%耦合的金融信息含量和“充分含量”之间的部分就可以看作剩余(residual)部分。因此,金融信息产权的界定就可以表述为“在金融信息的契约部分和剩余部分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的过程”,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交易费用的制约,金融信息产权并不旨在消除金融信息的剩余部分,尽管一些投资者对金融信息的需求具有“贪婪性”并希翼获取越来越多的金融信息。金融信息的契约性部分是否最佳?是否能够确保投资者的决策和利益?或者契约性部分和剩余部分的均衡是否具有稳定性?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如何恰当地进行调整,以使之向最佳逼近。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最终归因到金融信息产权问题。

八、建立信息披露监督与激励机制

在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问题,降低成本,除了对管理当局进行适当的监督外,应对管理当局进行恰当的激励,诱使管理当局的效用函数尽可能和委托方的效用函数趋于一致,降低管理当局以牺牲委托方利益为代价来追求个人私利的道德风险。从一般意义上讲,剩余索取权是委托方进行监督的动力源泉,而监督的效率如何,则取决于委托方对金融企业剩余控制权的拥有程度。即所谓: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监督的有效性取决于信息和激励(张维迎,1999,P.132),监督需要信息,而信息的搜寻、获取、消化、转化为知识都需要成本,并在某种情况下十分昂贵,但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使管理当局披露信息。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信息位于“监督和激励”、“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中间环节(剩余控制权——监督——金融信息——激励——剩余索取权),金融信息应该是衡量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是否相匹配、监督和激励机制是否相容的一种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机制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监督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而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对管理当局的激励意味着管理当局分享了部分剩余索取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监督是需要权威(authority)的(coase,1937),而监督的权威来自于剩余控制权(张维迎,1999,P.103),如果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如允许管理当局对剩余索取权进行分享(sharing),即激励与剩余索取权相对应,管理当局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后,遵循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对应的逻辑,管理当局同时也拥有剩余控制权。如此通过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以实现使管理当局和股东趋于一致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九、金融信息的完善以有效市场为依托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本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场所。与资本市场相配套的还有一个经理劳务市场,或者称为职业经理市场。金融信息市场是资本市场、职业经理市场的信息媒介,所有这些市场的有效运作,离不开金融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金融信息市场本身涉及的是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与外部集团之间的信息交换,这种信息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隐含着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与矛盾,以及通过金融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妥协的过程。首先,金融企业为了生存与经营上的需要,必须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营运资金,而金融信息传递金融企业管理经营效益、发展前景和预期投资报酬等信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通过这种信息和自己的风险承担态度来综合制定投资决策,通过市场机制使社会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没有金融信息的交换,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必然是盲目的,资源配置也将是无序和混乱的。其次,金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体现自身的利益,包括既得工资和长远利益,必将努力提高金融企业的价值,这种利益趋向与投资者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目标是一致的。金融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是通过金融信息的市场交换而实现的,任何关于偷懒和欺诈的行为均可以从金融信息中得到反映,也可以从金融信息交换中得以监督和控制。

第2篇

(一)选定论题范围

选定论题范围简称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即要选择确定所要研究论证的学术问题,或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本着将客观上的需要和主观上的可能相结合的科学的选题态度。

论题不同于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是论文的标题,是从论题范围中选择出来的,研究的范围比论题小。选择论题范围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因为论题范围一般比较大,比较广,是就某一领域、某一方面加以研究、探讨。作者在写作之前,应该先确定论文论题的范围,具体的论文题目可以在整理、加工资料后再加以明确。

1.论题的来源。正确恰当地选择论题范围与论题的来源是密不可分的。论题可以从理论研讨和社会实践两方面得来:

一方面,来自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

财会人员在实务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对此进行研究,进行探讨,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比如,企业的存货大量积压,从而造成会计报告中的存货的信息严重失真。再如,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力度的加大,原有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这样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解决,由此围绕着“会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人员的职责”、“企业股份制改造”等展开了讨论。

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一些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比如,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股票期权业务的开展,以知识资本进行的投资,资产重组概念的提出,通货膨胀的加剧等等,这些都对原有的会计理论、会计实务提出了挑战,也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另一方面,来自科研领域中出现的新观点、新问题。

人们在了解、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时,又发现了新问题,从而需要使原有的理论更加完善或扩展。例如,在探讨研究受托责任会计时,财会人员往往只重视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而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于是在1999年出台了具体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该准则实施后,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掀起了一场关于现金流量表研究讨论的热潮,而《现金流量表》准则,也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由此可以看到,一些新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形成比较成熟的理论,然后以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去实现它。

除此之外,我国良好有序的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建立,而且我国也已经加入了WTO,全球经济一体化,要求我们的财会工作也要和世界接轨,接踵而来的一些新的经济业务、经济关系势必要求我们的会计理论先行一步。比如,跨国企业会计、海外投资业务处理、金融保险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问题,都值得探讨、研究。

2.选题的一般原则。客观上讲,要选择有科学价值、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观上讲,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有利于展开研究,自己可以驾驭完成的论题。

这里所说选择有科学价值的、有现实意义的论题,主要是指:其一是要有理论价值,就是指那些对本专业、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能起先导、开拓作用,对各项工作起重要指导、推动作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二是实用价值,就是指那些经济发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即选题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人们关注的热点、争论的焦点问题。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创造性原则。即在财会专业的研究中、业务工作上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选择会计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或会计工作实务中的新问题来研讨。因为每一项新的发现、新的方法,都将使该领域科学的发展、改革、业务工作向前迈进一步。

(2)现实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兴趣爱好,并考虑基本的实际研究能力、资料积累,以及可能争取到的指导、协调等条件去选题。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在自己熟悉或有浓厚兴趣的业务领域内选题。

(3)补充性原则。可以去选择那些在财会学科的研究中、工作实践中被忽视的领域和被忽视的环节,经过研究提出见解,填补空白(4)前瞻性原则。根据个人的能力,尽量去选择那些尚无人问津,或是前人研究的成果或经验,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不再适用的问题,经过研究,将其发展、完善,使之更为丰富、完整。

3.选题的方法

(1)观察事物,寻找问题,发现矛盾,探讨解决方法。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从会计实务中选题、从会计理论中选题及从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发展形势中选题。在选题中寻找问题,发现矛盾,如从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中,从不同的观点和流派的争鸣中,从别人失败的经验中,从前人的不足、缺陷或漏洞中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选择自己研究的课题。

(2)多方面探索和一方面选择相结合。选题要将横向空间考察和纵向时间考察相结合。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的特点,所谓横向空间考察,就是说要树立科学的整体观念,寻找与会计学科相交叉的学科领域,如会计学与管理学、会计学与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会计学与数学等,研究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找出学科结合部,探索用别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财务会计,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财务会计学科领域。所谓纵向时间考察,就是要认识财务会计知识的层次性和不断抽象上升到新的具体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无穷性,树立不断开拓和追求新知识的科学态度,不断提出财务会计新的研究课题。

(3)想象、联想、直觉选择的方法。直觉是科学上重大发现的先导,是经验事项通向概念或假设的桥梁,研究重大课题大都是通过直觉选择出来的代表创造成果的概念或初步假设。直觉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原理模式为:经验──直觉──概念或假设──逻辑──理论。

4.选题注意事项

(1)虚实结合,以实为主,既要有理论分析,又要有业务方法的探讨。拟定的选题,必须结合实际,针对现实,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最好是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中、生活里经常关心的问题,或是时常思考的问题,这十有八九会成功。

(2)难度适中,量力而行,即要探索新问题,又要考虑自己的专业基础。

选题切忌过大、过难、过旧。选题过大,一是难以完成,二是不好驾驭。要选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地位角度、业务专长相吻合的题目。选题难度过大,会受到时间、精力和资料的限制,是很难写好写完的,若无可奈何,临时换题,时间更紧迫,不可能写好,所以要选与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相一致,或者是相关相近的题目。选题过旧,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还会让人觉得有被抄袭之嫌。

选题最好是略有点难度,难易适中,选择具有时代感的题目。总之,选自己熟悉、有兴趣,经常关心研究,有思想准备的题目。

(3)要有自己的见解,中心明确,避免综合论述,拼凑成章。

选题时,要掌握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要了解该选题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的趋势。若是他人已解决了的问题,可以不必花力气重复进行研究。另外,不要人云亦云,凑热闹,找“热门”,要经过深入研究,冷静地考虑,确有新见。

此外,还要考虑个人的时间、资料和研究能力。盲目选择论题,一般说来是不会成功的。选择自己获取信息、寻找图书资料方便的题目,考虑自己能利用哪些社会关系,到哪些单位调查研究,获取哪方面的文书档案、统计报表、数据资料比较方便,这样有助于资料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有助于写作的成功。

选题只要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结合工作实践,能发挥业务专长,有占有资料的条件,能得到指导,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总之,写财会论文,首先要找资料,看文章,了解别人已有的观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启发自己思考。关注并了解财务会计学科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名的理论著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论文的写作必不可少;其次,对各种材料必须消化吸收、融会贯通,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矛盾和经验,重点研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独到的见解。看材料、写文章,犹如春蚕吐丝,先吃进桑叶,经过咀嚼、消化,排除废物,然后吐出蚕丝,做成美丽的蚕茧,进而织成五光十色的锦缎,切忌搞大拼盘,进行简单的组合装配。本书第三部分列示了关于财会论文的一些选题,可供参考。

(二)草拟论文提纲

提纲是文章的骨架,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以及全文的逻辑性和结构框架。通过草拟提纲,可以规划基本内容,搭好基本框架,使自己的思想明确、条理清晰,还可以发现构思的缺陷、材料的不足、论据的不充分、思路的不清晰,使论文写作少走弯路。论文提纲一般应包括文章的基本论点和主要论据,反映文章的体系结构。简单地说,提纲要列出一级题目、二级题目,如有需要,再作一些说明。有的人不习惯于写提纲,提起笔来就写初稿,结果由于构思不成熟,往往费时更多。

提纲写好后,要不断修改、推敲。一是推敲题目是否恰当,是否适合;二是推敲提纲的结构,是否能阐明中心论点或说明主要议题;三是检查划分的部分、层次、段落是否合乎逻辑;四是验证材料是否充分说明问题。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开始动笔写初稿也不迟。

1.结构层次安排方法

(1)并列法。即表现为几个观点或几个问题、几类事情或若干事件并列在一起,形式上彼此独立,内容上共同为说明主题服务。这些内容(任务、原因、措施、成绩、经验、体会)没有谁先谁后,谁主谁次的区分,但须注意的是,各层次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不能互相矛盾、重复、包容,分类的标准、角度要一致。

(2)递进法。说明主题(问题)的各个层次的内容,或者是按照事情发展过程的先后次序,或者是按照事理逐层深入的关系来安排层次。用递进法安排层次,有明显的逻辑上的严密性,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要注意的是,事情和整理的先后顺序必须是确实存在的,而且是实质性的,否则,也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3)因果法。任何问题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任何做法、事态的发展总有其结果。层次的安排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也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2.论文提纲的形式

论文提纲按照详略程度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标题式提纲。用简要的词语概括内容,以标题的形式列出。在正文中一般可以作为主线、大的框框来处理。这种写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2)句子式提纲。用一个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概括内容,该句子可以带有标点。

(3)段落提纲。是句子提纲的扩充,常用来编写详细提纲,故又称详细提纲。有时,当论文逻辑构成单位的内容不能用一个句子概括时,就写成一段话来进行表述。

上述三种形式可以综合运用。论文写作者可根据内容和篇幅的需要加以选择,只要用起来得心应手即可。

3.编写提纲的方法与步骤

(1)先拟标题。拟定标题时,力求简单、具体、醒目,或揭示论点,或揭示论题。需注意的是,编写提纲的标题一般是最后确定的标题。

(2)用主题句子列出全文的基本论点,以明确论文中心,统领全纲。

(3)合理安排论文各大部分的逻辑顺序,用标题或主题句的形式列出,设计出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4)对于论文中的各大部分,逐层展开,扩展深化,设制细项目,结合搜集使用的材料,进一步构思层次,形成近似论文概要的详细提纲。

(5)对于每个层次分成各个段落,写出每个段落的论点句子,并依次整理出需要参考的资料,如卡片、笔记等,标上序号,排列备用。

(6)检查整个论文提纲,作出必要的修改,即增加、删除、调整等。

(三)编写初稿与定稿

俗话说:“七分材料三分写”。会计论文执笔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为论文执笔成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把会计领域中好的研究成果,形成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落实在书面篇章中,这是会计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

1.起草初稿。根据编写的论文提纲,撰写论文初稿。初稿撰写有两种方法:一是从头到尾、不间断、不停顿,一气呵成写完初稿,然后再从头仔细推敲加工修改;二是根据文章的层次结构,一部分一部分地撰写、推敲、加工修订,全文分部分写完后,再合并起来通读、统稿完成。

财会专业的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在搜集材料充分的前提下,撰写论文初稿应适度掌握论文写作速度,不宜求快,应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井然有序,详略得当。

2.文稿修订。一般说来,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论文初稿完成后,往往存在不成熟、疏漏、重复、有误、用词不当等问题,需要反复推敲修改。修改前,应重新阅读有关参考文献和资料,虚心听取论文指导教师的意见。修改论文,也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难得机会,因此要认真、严肃、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修改要注意精炼,简明。

第3篇

目前,由于0.html" title="建筑论文" target="_blank">建筑市场尚不规范,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特别是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得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承揽工程,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经营风险极大。同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偶然性的不可预见因素出现,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的管理和经济风险。随着om/thesis/List_120.html" title="建筑论文" target="_blank">建筑市场的不断发展,投资主体的法人化程度不断提高,许多业主在投标过程中增加了风险抵押或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和数量,越来越多的业主要求履约保证金用货币资金支付,这样又加大了施工企业货币资金的额外沉淀量。工程结算按比例付款和质量保证金制度又会积压一定比例的应收工程款等等,最终都凝聚成财务风险。加之由于施工企业向BOT、BT等投资经营领域发展,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或其他成员企业为其借款提供担保等等,又增加了投资和融资风险,使得施工企业的各种风险进一步增大。

施工企业面临来自上述内外环境的各种风险因素,必须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企业的p:///thesis/List_5.html" title="会计论文" target="_blank">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和预测财务风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

一是从企业的运营效益情况看。主要表现为企业营业额和利润明显下降,或营业额在增加,但利润在下降,子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投入资本贬值。

二是从企业的资产结构看。表现为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未完施工迅速上升,资产质量不高,运营效率低下,潜亏风险增加。

三是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表现为过度举债,利息负担沉重,到期债务丧失偿还的能力,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总资产低于总负债。

四是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即将到期债务的现金流,现金总流入小于现金总流出。

五是从企业发展能力看。企业盲目扩张,投资过多过滥,摊子铺得过大,效益低下。

上述财务风险,是导致施工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因素。只有针对可能造成财务危机的因素,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采取监测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控制财务危机。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中,应坚持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预警指标不宜过多。具体按以下五个顺序实施;一是设计财务风险预警的核心指标和辅助指标;二是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三是测算监测指标的实际值;四是根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实际值和临界值,做出预警警度判断;五是提出预警报告。

(一)设计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重点和难点是预警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变现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为基础,以财务效益指标和资产营运指标为补充,重点突出变现能力指标。具体包括10个指标,总分100分: 1.财务风险预警核心指标占70分

/,!/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20分)、资产负债率(10分)、已获利息倍数(10分)、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比重(10分)、流动比率(10分)、速动比率(10分)。

2.财务预警辅助指标30分

净资产收益率(10分)、应收款项周转率(10分)、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5分)、借款货币资金比率(5分)。

(二)测算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

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标准值”应以企业近三年各项财务指标实际值(按照2:3:5的比例)为基础,参考同行业和同规模企业平均水平,参照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标准值,结合市场情况和金融环境等宏观因素测算确定。

(三)计算指标的实际值和预警指标的得分

财务风险指标的实际值计算出来后,同区间表下达的标准值进行比较,采用内插法计算单项预警指标的得分,最后计算综合得分就可以计算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得分。

(四)预警警度判断

为了更加形象地标识企业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应该把财务风险预警区间分为安全区(绿区)、预警区(黄区)、危机区(红区)三个区域。指标在安全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小;指标在预警区,表示存在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指标在危机区,表示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较大。根据财务风险评估得分,对照相应的预警区间就可以判断出各企业的预警警度。

(五)提出预警报告

对于财务风险处于预警区和危机区的单位,应提出专题的财务风险分析报告,财务风险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本单位财务风险所处的级次;指标当期值与上期变动情况以及发生异常变动的原因;指标处于预警区或危机区的原因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和改善财务状况拟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等等。

三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和管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否则,财务风险预警将成为空中楼阁。

(一)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

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运行有序、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 (二) 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风险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规范性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建立在虚假的财务数据基础之上的财务风险预警肯定会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根本谈不上控制企业财务风险。

(三) 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四)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性。

第4篇

【关键词】环境会计;发展应用;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问题研究,更加有效保护环境生态,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对环保问题越来越重视,而且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在社会思想、制度建设、技术开发等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中,环境会计作为一种核算环境利用成本、综合评价环境绩效的方法和工具,在发达国家得到高度重视,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已系统化体系化,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对深化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提高企业乃至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建立、发展和应用非常滞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严峻的环境形势和紧迫的环境保护需要很不相称。为了跟上世界时代的脚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和成效,实现生态文明目标,建设一个和谐绿色的家园,我国发展应用和实施环境会计势在必行,事不容迟。

一、环境会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独特作用

环境会计伴随经济社会发展潮流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大,致使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更加重视和致力于改善环境并使之与经济协调发展。从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英国《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起,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家开始了环境会计理论的系统研究,到二十世纪90年代,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和体系逐步形成。经过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相关国际组织,以及一些先进国家的大力倡导和积极行动,至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支持开展环境会计理论研究,而且颁布相关法规和准则推动环境会计实施。如挪威、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都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环境会计法规体系,环境会计的发展实施对环境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环境会计也称绿色会计。它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有关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和物质计量为计量方式,确认、计量、记录、考核、评价和报告会计主体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环境利用的收入、成本、费用,评估环境效绩、环境活动对企业经营成果和发展前景造成的影响,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资源之间的有机联系,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生产活动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的环境科学与会计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和会计学分支。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约束其环境行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追求对自然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在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双赢效果。因此,环境会计是一门独特学科,与传统的财务会计有明显区别,具有自身特点,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一是与传统会计把企业当作“经济人”,只着眼于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考虑非经济效益的基本假设不同,环境会计是把企业作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追求企业经济利益,也追求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致力于三者的统一和最大化。

二是与传统会计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把企业的资本及资金运动作为核算对象,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会计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进行反映和监督,而不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映不同,环境会计是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自然环境资源利用效益的角度,按照责任和最小是非原则,采用货币单位和物质单位计量相结合,历史数据与估算数据兼顾的方法,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资源耗费和造成影响的补偿状况进行反映和监督。

三是环境会计除了要坚持传统会计的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等原则外,还必须遵守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最小是非原则等,具有更强的政策性、社会性。

四是与传统企业财务报告的使用和监督者一般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着紧密联系的单位或个人,如企业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税务和审计统计部门、金融机构等不同,环境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和监督者则更广泛,可以是从事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工作的所有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当局、投资者、企业所有者、企业职工及社区居民等,会计信息使用和监督范围更大。

五是环境会计以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考核、评价和报告社会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补偿情况,促使人们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谋求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最优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以通过确认、计量和披露会计主体在一定时期的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信息,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知情和管理的需要为具体目标。可以满足政府有关部门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环境宏观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效益前景作出全面客观评价判断的需要;可以满足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监督企业的环境活动的需要;可以满足企业制定环境资源利用规划,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的需要。

六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报告,是满足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需要的重要环节,同时还是企业展示社会责任心和树立形象的机会。环境会计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环境方针、环境目标、环境影响、环境业绩、环境风险预测等方面内容,具体可包括企业执行环境法规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及环境目标完成情况,污染物排放、消耗和污染的环境资源情况,环境治理情况,环保投入情况,内部环保制度、机构设置、环保技术研发、环保培训、环保活动开展情况,环境会计变更事项等,全面反映出报告主体的环保态度和行动。

二、我国发展和实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必然性。我国发展和实施环境会计,对完善会计理论和实践,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经济低碳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行环境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后,大力提倡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未来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更是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具体要求和措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以牺牲环境和滥用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日益短缺的资源供给和严峻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瓶颈。因此,虽然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涉及方方面面,但建立和实施环境会计无疑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整体战略的实施。首先,环境会计从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出发,按照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促进了自然资源的更加科学合理配置。其次,有助于政府全面了解企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情况,从而制定正确的环保政策,监督和约束企业盲目和过度利用环境资源,引导企业自觉保护环境,防止环境破坏污染。再次,将企业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内部化,促使企业改变环境资源“无偿使用”的错误观念,关注和重视环境生态资源的利用和补偿问题,履行自己的环境责任,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从“掠夺式”开发利用转为“节约”合理利用资源,主动采用更环保更清洁更高效的技术和能源,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

(二)实行环境会计是准确评价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评价经济业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但在传统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下,自然资源未纳入核算,只计人造成本,而对不计自然环境成本,一些应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和支出被当作国民收入和生产的增加值来加以计算,造成各项经济增长指标不能如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在这样的经济核算体系下得出的GDP,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和社会财富的虚增,经济实力和居民财富的夸大;而更严重的是,由于传统GDP的指示作用,助长了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加速了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破坏。据有关资料,经多年跟踪计算显示,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取得的。因此,实施环境会计,把环境资源列入国民经济活动核算体系,考虑社会生产活动中的环境资源成本因素,对传统GDP核算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修正,才能得出“绿色GDP”,客观真实反映国民财富的量与质,准确评价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三)实行环境会计是企业实现发展现代化的要求

首先,是企业持续生产和发展的要求。一方面,企业是产品产出系统,也是环境产出系统,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从四周环境获取资源进行生产,又向环境中输出产品和排放“三废”,良好的环境是企业维持生产和不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保障。如果环境恶化,例如资源短缺、水和空气污染等都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环境法规执行越来越严厉,企业可能发生环保问题,面临诉讼赔付、赔偿、污染罚款等损失甚至被迫关闭或停业风险。其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消费逐渐深入人心,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就要有良好的产品和良好的环保形象。再次,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经济实力发展壮大,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出口产品或到国外投资建厂,这就要适应交易国投资国的环保要求,通过国际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所以,从长远来看,企业必须建立实施环境会计来有效管理环境活动,处理好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做到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管理,才能使企业更好生存和发展。

(四)实行环境会计是满足各方面环境信息需求的要求

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且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加上现代经济、社会管理需要,我国对环境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全面、准确,时效要求更加及时,渠道要求更加广泛。例如,政府经济综合管理部门需要环境信息,以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环境宏观管理和控制;环保部门需要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以便进行环保决策,对企业进行环保监督、考核与奖惩。民间环保组织需要利用环境信息,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对各地区、企业的环境开发、利用、保护行为进行监督。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环境信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经营前景作出评价。社会公众需要了解自己周围企业的环境表现和自己所处环境的质量,以对政府和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和促进。所以,只有实施环境会计,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才能提供比较全面准确的环境信息,满足当代社会各方面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五)实行环境会计是适应现代社会消费理念的需要

当今,环保意识普及且日益增强,绿色消费已经逐渐成为时尚。顺应这种潮流,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实施环境会计。环保要求和环境活动的信息披露,不仅成为企业生产和产品的准入门坎,甚至成为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已成对外贸易大国,吸收外资大国,近年又成为对外投资活跃国。但是由于我国未实施环境会计,环境管理跟不上这种变化,不仅常常受西方发达国家的诟病,也使我们的经济政治在对外交流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是我国的产品和投资在国外得不到公平对待;二是很难衡量外国投资和产品对我国环境的破坏程度,因而也难对外国投资和产品进行严格细致的环保标准管理;三是不能满足会计国际化的要求,难以向外国全面准确提供我国的环境信息,不利于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实行环境会计是完善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

与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相比,传统会计存在着缺陷。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是以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考核经营责任,达到改进经营管理,实现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传统会计对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只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出发,将直接消耗的物理环境资源纳入会计核算范围,而不将环境资源涉及的其他经济因素纳入,不对企业环境资产、责任和费用等进行计量,不对企业取得的环境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导致会计信息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完整,企业经营现状和前景不全面。另外,传统会计没有视环境为企业的经济共同体,没有意识到生产的不断运转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与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忽视了环境与企业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需要和过程,忽视了企业获取利用环境资源所要承担的环境补偿责任。因此,传统会计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对环境资源管理的要求,需要实施环境会计,建立专业会计核算体系,设置相关的环境科目,将环境资源确认为资产,将企业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为负债,将环境资本确认为所有者权益,对环境收入、费用以及环境利润进行核算和披露,克服传统会计模式上的缺陷与局限性,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环境会计目前尚处于研究探索的初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有:

(一)环保责任意识尚未在企业和全社会中形成

经过多年宣传,目前人们对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是环保的责任意识尚未在广大企业和社会大众中牢固树立,有意或无意淡化自己环保责任的情况仍然很普遍。我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对建立健全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化制度的重要性和环境会计在其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对环境会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仍然存在“保生产可污染”“先污染后治理”“我污染你治理”错误思想观念,没有树立正确的环境资源价值观,没有环境资源核算和补偿概念,为追求自身利益,不履行不承担自己的环保社会责任,以至各种重大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严重损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不披露或者不愿对外披露可能对企业造成不利的环境事项及环境信息。社会公众对环境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还不够高,自觉监督、批评企业、政府环境作为的意识有待提高。

(二)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

目前,我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对环境会计要素、核算内容、核算方法、计量标准、科目设置、报表体系等的理论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很不深入,很不成熟,分歧也还较多,因此,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还未建立起来。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工作主要由专家学者来进行,会计实务工作者参与很少,在有限研究中,成果大部分集中在纯理论规范研究领域,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我国目前的环境会计理论,要很好担当引领和指导环境会计实践的重任,还有待时日。加之没有开展环境会计的相关培训,企业中懂得环境会计知识和实务操作的专业人才不多,这也成为我国发展实施环境会计的一个障碍。

(三)企业环境报告信息披露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没有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局限于排污申报登记、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公告、在产品包装上标注绿色产品标志等简单方式,导致了环境报告信息披露的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比例不高,据对受到较多关注和比较注重企业社会形象的我国上市公司统计,各行业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比例都很低;二是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少、不独立、不规范,没有统一的格式,绝大数企业只是在报表的附注中对某些会计科目中存在的环境信息做简要说明,只披露历史性信息,不披露未来可能产生的环境责任,缺乏可靠性、可比性和透明度;三是环境信息披露缺乏固定的、规范的形式和渠道,时效性、方便性和利用效率较差。

(四)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979年以来,我国已颁布实施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10多部,行政法规30多部,国家环境标准360多项,地方法规600多项,加入的相关国际公约20多项。应该说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环境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但是,一方面是环境执法不严格,一方面是在所有的这些法律法规中,均没有涉及到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我国没有建立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并且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报告制度中,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基本上没有做出什么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只是在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中有两处涉及环保问题。自然,也没有关于环境问题的审计具体规定和专门准则。在这种情况下,环境信息披露仅是一种自愿行为,企业出于收集披露环境信息不但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可能带来额外麻烦和负面影响的考虑,大多数选择不披露或低调处理环境会计信息。即使有些企业有披露的动机和意愿,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实务会计的要求难以满足,也只好选择暂不披露。

四、促进我国环境会计发展实施的对策措施

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实施,不仅是一个思想观念问题,一个理论研究问题,更是一个政策和实践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法制护航、企业为主、民众参与的方针。现阶段,我们要采取切实措施,稳步推进。一方面要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加速构建我国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大力进行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普及,扩大实施环境会计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理论知识储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我国实施应用环境会计法律法规建设,鼓励那些负责任的有影响力的企业应用环境会计,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并加强宣传,促进全社会对环境会计的关注和应用。

(一)增强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环境会计的发展实施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问题、理论和技术问题,更是复杂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持续发展问题。要使环境会计稳步发展实施,就必须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环保教育,从根本上建立和提高公众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参与能力。要开展全民生态和环保教育,大力倡导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是关系经济持续发展和全人类、全社会的大事,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形成人人讲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企业管理者的环保责任意识,使作为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主体和环境保护关键的企业,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把追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对环保的认识能从“对社会的一种贡献”转变为“左右企业业绩的重要因素”,再到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自愿主动地进行环境活动管理和信息披露。

(二)加强对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环境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特别是它多元化的核算对象和复杂化的计量方法体系,致使我国环境会计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我国的环境管理需要。政府要鼓励支持各方面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开展环境会计的研究,可以考虑建立环境会计研究基金,对环境会计研究有贡献的人员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会计理论界要通力合作,解决分歧,形成共识,加快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和构建工作,努力突破环境会计的对象、要素、计量等基本理论问题和难题,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为环境会计实务工作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持。会计实务工作中也要积极进行环境会计的实践探索,注意实务与理论的同步进行,不能等所有理论问题都研究透了、解决了,才进行实务的操作应用,可以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应用。成熟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形成,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带实践,以实践促理论,加速环境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三)推进环境会计法规、准则与制度的制定

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精神,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建设,为环境会计实施提供法制环境和法规支持。要将环境会计工作要求纳入环境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要制定完善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完善细化环境质量和污染排放物等各种环境管理的监测、检查标准;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严肃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修改《会计法》,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列入《会计法》,从法律上明确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和准则,明确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方法和报表体系,统一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和流程,规范环境会计行为。

(四)加速环境会计专业人员培养

环境会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不仅要具有环境学、生态学、环境生态经济学、会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加速环境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是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加快推进这方面工作。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遵循环境会计工作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要加强会计人员环境会计及环境资源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学习了解环境生态资源科学知识,掌握并熟悉环境会计工作内容和要求,精通环境会计实务,能够分析和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与环境及环境绩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处理环境会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加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信息的披露是实现环境会计目标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应尽快建立一个全国性环境报告数据库,搭建环境会计报告平台(如通过互联网公布),加大环境信息报告的透明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行政管理,确保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规和政策要求得到执行。要加强环境会计报告审计工作,实行第三方机构如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计,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布。要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奖惩制度,对于各种违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定要求的企业和行为,应坚决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而对信息披露表现好的企业,可以通过进行年度评比结果公告的方式,进行褒奖。根据我国目前的认识和监管水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可以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逐步提高披露范围和水平,当前,可以把上市公司作为突破口,先试行把企业环境报告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随年度财务报告一并呈报和披露;或选择一些沿海发达城市进行试点,以积累经验,逐步在全国推广,不断改进完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

(六)加强对发达国家先行经验的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已有20多年时间,不论理论研究上还是实务上,都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国际环境会计研究和实践的交流合作,加强比较研究,吸收国际上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实务工作经验教训,加速提升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水平。一方面要大胆创新,根据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等情况,在有目的地借鉴和吸收对我国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国情,针对我们的特殊问题,进行环境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构建切合我国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环境会计理论体系和实务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金凤,薛惠锋.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历史、现状与未来——基于《会计研究》发表的环境会计论文的实证分析与理论评述[J].现代会计与审计,2007,3(1).

[2]唐洋,阳秋林,张彩平.环境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1).

[3]汪秀清,卓光英.试论发展环境会计,缓解能源危机[J].经济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