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银行职业生涯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银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1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Probit模型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业生涯规划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就业、择业的重要措施。[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最初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促进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成就和工作满意度[2],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制定符合个人成长方向、社会发展方向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成功与社会接轨、实现人生抱负的关键一步。然而,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虽然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但校园中还是有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郁闷、空虚和无聊的状态,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密切相关。那么,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需求如何,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行为?这些问题的回答恰恰是高校调整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宁波市作为我国最早开发的沿海城市之一,不但经济发展成效显著,而且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3年底,全市高校共有16 所,其中全日制本科高校7所(国办2所、民办2所、中外合资办学1所、独立学院2所),高职高专院校6所,成人高校2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14.9万人,其中本科生9.44万人,高职高专生5.46万人,在甬研究生达7500人。宁波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确立了浙江省高等教育副中心的地位。宁波市高等教育非常具有代表性,以宁波市高校为例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愿、行为及影响因素具有代表性,能够为其他院校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与样本特征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量表是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授课老师、部分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大学生的访谈,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分为基本情况、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认知、职业规划服务等五部分。

数据来源于2013年11-12月对宁波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城市学院、浙江医药高专等六所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过程如下:首先,课题组在综合考虑学校性质、学校类型、办学层次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高校;其次,根据学生专业和年级层次选择被调查的学生;再次,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以便其准确回答被调查者提出的问题;最后,对回收问卷逐一审核,剔除无效问卷。此外,为确保调查质量,课题组在正式实施调查之前进行了试调查,并根据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了完善。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90份,回收606份,有效问卷529份,有效率87.3%。

(二)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tata12.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需求、行为以及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现状;然后,利用排名赋值的方法分析大学生期望的职业指导内容和职业规划咨询方式排序;最后,借助Probit模型研究影响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三)样本特征

从被调查的高校看,既有国办高校(5所)也有民办高校(1所),既有综合性院校(3所)也有行业类院校(3所),既有本科院校(4所)也有专科院校(2所),这使调查更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全面反映宁波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从被调查的大学生来看,以本科生为主,占73.7%;男女大学生基本持平;以大一、大二为主,二者合计达71.8%;以文史类为主,占57.3%,其次是理工类,占32.9%;以非学生干部为主,占63.1%。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供求分析

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从认知、需求到行动是一个渐次递进的过程,也是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3],只有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才真正实现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和价值[4]。本部分将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意愿、行为)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供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1),27.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其中仅有2.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非常了解”;仍有26.8%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不了解”;45.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问及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依据时,有40.3%的大学生选择“兴趣爱好”;有31.6%的大学生选择“所学专业”;有19.8%的大学生选择“特长”。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这势必影响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就读的大学生而言“重要”,其中19.1%的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但仍有22.9%的大学生“尚未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其中有3.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要”。进一步研究发现,78.1%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有帮助”,其中18.9%的大学生认为对就业“非常有帮助”;但仍有21.9%的大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帮助不大”。访谈中发现,持有该观点的学生认为,“未来不确定性因素多、变数大,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在问及有无必要对在校大学生给予更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时,86.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其中21.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见表2)。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有需求且需求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8.6%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需求”,其中15.3%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强烈”;有4.9%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需求”;36.5%的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没有明确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或未认识到其重要性。访谈中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不了解,甚至极少数大学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此外,通过交叉列联表分析发现,性别、是否学生干部、年级与职业生涯规划需求认知没有显著性差别。

2.职业生涯规划意愿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55.2%的大学生“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其中9.8%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参加意愿”;但仍有7.4%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就业、职业发展变数多,即使有职业生涯规划作用也不大。此外,37.4%的大学生对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的“意愿一般”,他们参加职业咨询和职业规划指导的意愿不强。

3.职业指导内容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4),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依次为: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场中为人处世之道、专业的择业知识、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这表明,大学生不仅注重就业求职方面的知识,也非常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已经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就业求职教育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职业指导方式的偏好性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5),大学生期望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方式依次是:面对面咨询、网路咨询、同学互助、团体、电话咨询。这表明,大学生更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

(三)职业生涯规划行为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3),15.7%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清晰”,50.89%的大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且目标较为清晰”,二者合计达66.5%;31.6%的大学生“没有进行过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1.9%的大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供给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开展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见表6),64.2%的大学生认为学校专门提供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但仍有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进一步调查发现,24.8%的大学生在求职遇到困难时会求助亲朋好友,24.2%的大学生求助父母,二者合计高达49.0%;14.6%的大学生独立解决;还有1.3%的大学生处于迷茫阶段;仅有11.7%的大学生求助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见表7)。这表明,宁波市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宣传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调查数据表明(见表7),77.3%的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还比较传统,其中通过自己的占39.6%,通过他人的占37.7%;而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占22.6%,其中通过专业机构的占15.0%,通过测试方式的占7.6%。大学生自我认知的途径之所以呈现以上格局,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滞后密切相关,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主要途径并非学校,选择学校职业指导中心和就业协会的仅为32.3%和2.6%,而选择父母和报纸杂志的达19.9%和35.2%(见表6)。这表明,宁波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切实提高大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和水平。

2.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评价

调查数据显示,60.2%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表示满意,其中11.8%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满意”;但仍有7.1%的大学生表示“不满意”;32.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这表明,学校提供的职业指导服务还有改进和完善的空间,今后应增强职业指导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及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被解释变量为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本文将“有且非常清晰”和“有且较清晰”两个选项归“有职业生涯规划”,记为1;将“有但粗略”和“未考虑”两个选项归为“无职业生涯规划”,记为0。根据被解释变量的特点,本文选择Probit模型。Porbit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Pi=Pi(yi=1│xi,β)=Φ(X'iβ)=∫X'iβ-∞12πexp(-12t2)dt

其中,Pi为第i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i为大学生编号,yi为因变量,取值0或1,Φ为累积标准正态分布函数,Xi为自变量,β为自变量的系数。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根据回归系数β绝对值的大小直接进行解释,而需要计算边际效应。对于连续自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形下,自变量变化一单位所引起的对大学生有无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影响;对于虚拟变量而言,边际效应表示相对于参照组而言,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概率的变化。

解释变量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相关文献进行选择,本文选择了性别、学科、年级、身份、专业满意度、专业选择依据、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等9个因素作为解释大学生有无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变量,选择变量如表8所示。

基于调查数据,分别建立了两个Pogit模型,估计结果如表9所示。模型Ⅰ为包含全部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模型Ⅱ为剔除与被解释变量相关性不显著以及产生共线性的解释变量后再次估计的结果。

从模型Ⅰ和模型Ⅱ的估计结果来看,年级、学科、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认知、职业规划知识来源、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有显著影响,性别、身份对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无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从年级变量来看,相比于大一学生,大二及以上的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大四学生的边际效应最大,其系数为0.074,这意味着大四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概率最高,这主要缘于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就业的压力迫使其思考未来的职业选择。从专业变量来看,相比于文科学生,理工科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选择依据变量来看,那些依靠自身选择专业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专业满意度变量来看,对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有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发展认知变量来看,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来源变量看,相比于从学校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那些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这主要缘于从非学校途径获取职业规划知识是一种主动行为,这类学生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职业规划知识丰裕度变量来看,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其系数在模型Ⅰ和模型Ⅱ中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性别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郑祥江、郝生跃的研究[5]结果一致;是否学生干部对大学生是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显著影响,这与高晓琴、袭开国的研究[6]结果一致。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涵义

(一)主要结论

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但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多;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明确需求,愿意参加职业咨询、职业规划课程,主要希望参加“求职技巧与说话艺术”、“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大学生倾向于面对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一半学生在求职遇困时求助家人和亲朋好友,仅有少数学生求助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通过现代科学方式认知自我的学生还是少数;大学生形成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比例比较高。35.8%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没有专门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或就业指导服务,39.8%的大学生对学校提供职业指导服务表示一般或不满意,相比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而言,宁波市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服务有待加强。

计量结果表明,年级、专业、专业选择依据、专业满意度、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规划知识来源和职业生涯知识丰裕度对大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直接影响。其中,年级越高的大学生比年级低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工科大学生比文科大学生更倾向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依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的大学生相比于外界帮助选择专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满意度越高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清楚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相比不了解职业发展方向的大学生具有更加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主动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大学生更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知识越丰富的大学生越可能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性别和身份两个变量对大学生是否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显著影响。

(二)政策涵义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辅导,切实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和水平;高校应该将求职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最重要的授课内容,提供更多的面对面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的机会;高校应该通过校园网、海报、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指导机构,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帮助;高中应该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其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高校应该为学生转专业或辅修第二专业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激发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高校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甘寿国,蔡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调查报告[J].高教探索,2007(4):121-125.

[2]Wethel,J.D..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Exploration, Job Search Intensity, and Job Search Effectiveness in Graduat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1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0(57).

[3][5]郑祥江,郝生跃.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4):51-56.

第2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293-02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学生初中毕业就读职校,并不知道什么是职业教育,而且很多学生因为考不上高中,有不同程度的中考创伤——挫败感和自卑感。学生表现出来的是无心向学,生事捣乱的状态。学生们的生存哲学是“随随便便又一年,六十分毕业刚刚好”。这就是大多数中职生的学习现状。倘若学生不能转变思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那么必将虚度三年光阴,更不要说成长为社会所认同和接纳的职业人了。学生将荒废的是自己人生最宝贵的青春,而社会将失去的是一大批有可为的优秀职业人。

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十几年的财经专业教学,从学生的职业生涯成长的角度发现,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多着重于知识性的教授和讲解,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导致学生在校三年没有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身份的认同和转换,没有目标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目前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始,主要内容是面试技巧教育,礼仪教育,推荐表的制作方法等等。笔者近几年跟踪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中发现,这种临阵磨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我们的中职学生是不够的。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职校生一进校就开始,形成长达三年的教育体系。下面笔者以本校财经专业学生为例,谈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

(一)认识自我,认识专业

目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偏见,普遍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随着普高热的升温,中考后半段考分的考生成为职校生的主流。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构成成分,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品行不良。以致中职校被人戏称为“垃圾回收站”。我校进校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并排挤,嘲笑那些爱学习、想上进的学生,不良的学习风气在校蔓延。

因此在中职的第一个阶段,我们主要进行“认识自我,认识专业”的教育活动。(1)联合驻校社工,心理老师通过开展“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今后该走怎样的人生道路”、“我行,我能,我突破”等一系列的专题心理讲座和心理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2)班主任开展《成长的翅膀》、《形象与礼仪》、《沟通的艺术》、《时间与我同行》、《团队合作》系列的职业素养主题班会。(3)由各专业老师在各班进行专业特色介绍。(4)个人职业潜能发展评估。协同职业测评机构对新生进行、情绪、责任表现、效率特质、合作协调等相关心理能力检测,并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使学生对自身潜力有明确的认识,自我规划能力有所提高,对情绪的管理与压力的解决有明显的改善。(5)开展“以社会需要什么财经人才“为题的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在通过看招聘广告,访谈等方式调查社会工作单位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什么要求,要达到社会所需的专业要求,要在哪些方面作出哪些努力。调查结束要形成调查报告。(6)开展“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的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指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兴趣、特长等,了解客观环境对自身实现职业目标提供的机会,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出自己初步的、有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7)举办财经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大赛和实践让学生寻找自己的短板,为下一步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指明方向。

通过系列活动能让学生明确三年的奋斗方向,努力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人有了目标就有了希望,有了方法就有了实施的动力。

(二)深化规划,逐步实施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能力 大连市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2-098-03

一、问题的提出及背景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即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的过程{1}。该学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1908年美国帕森斯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开始实施职业指导。1919年,哈佛大学在世界上首开先河,在大学里开设了职业指导课。后来,以威廉姆斯、霍兰德、罗杰斯、萨帕、麦克丹尼尔斯、施恩等教授为代表人物,以职业因素匹配、职业选择、职业锚等理论为基础来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世纪90年代中期该理论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在我国大规模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则起步于2000年,仅仅只有10年的时间,尚处于发轫之初,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

现今,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益迫切的需求。据北森职业咨询网对2005年毕业大学生调查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满意度最低;另外,沈阳市人才市场对189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仅占13%{2}。不久前,由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哈尔滨等高校2000名毕业生做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访学生希望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的占47.6%{3}。尽管2007年,教育部已发文要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逐步由选修课过渡到全校公共必修课,将其与传统公共必修课等置于同地位,但目前大连高校甚至全国将其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的寥寥无几。

目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已经成为全国人民日益关注的焦点。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将达到631万人,辽宁省应届高校毕业生24.5万人,较2009年的22.9万增加了1.6万。2009届未就业的辽宁省生源的学生将近1.7万人,占2009年应届辽宁生源毕业生的10%左右,大连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4}。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在提升大连大学生就业能力中的应用研究,可以进一步梳理和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实践效用,推动该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首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自我、对社会的认知,培育创业意识,增强就业能力,减小供需鸿沟。就业能力就是指学生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设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等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挖掘出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水平,缩短其从高校到社会的供需差距。其次,对于缓解当前突出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有效地安排如此众多的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对于促进大连经济的飞速发展,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创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再次,对于改进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大有裨益。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就业指导课。西方国家的就业指导从小学开始,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并成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核心环节。而目前大连各大高校的现实教育情况,仍然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还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与国外教育更是存在很大差距。最后,纵观国内外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文献,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国外学者大都是对职业锚、职业倾向测验、社会认知等基础理论的阐述。针对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文章较少,且多为简单与重复介绍,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在机理的透彻分析。

三、大连各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1.取得的成绩。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逐步关注,大连各大高校也在认真地贯彻、落实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聘请咨询机构的实践专家为学生作相关讲座,开展大学生就业辅导专题讲座和咨询等。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大连理工大学已做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成果,其《Career讲坛》已于2007年4月14日正式开讲,并聘请知名人士作了《职业生涯规划――让你职业旅途更精彩》的专题报告。同时,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帮助学生及早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让学生赢在职业起跑线上,成为抢手的职场新人。大连理工大学就业中心联合日本株式会社安哥拉有限公司以“规划职场人生,成就未来事业”为主题,针对2004级四年制本科生和2003级五年制本科生,特举办了“安哥拉”杯大连理工大学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大赛从了解和认识自我、职业生涯条件分析、职业定位及生涯规划、短期规划的实施策略、规划的评估与调整五大维度训练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大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在参赛和观赛的过程中获得显著提高。另外,管理学院于2009年12月2日也召开了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座谈会。

东北财经大学于2008年举办了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同时,各学院还根据专业特点,采取了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与培训工作。2009年11月6日,萨里国际学院还邀请了大连职业规划专家、创意人力资源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为学生作了一场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讲座。此次讲座,使同学们了解了职业规划的理念,更好地帮助了同学们做好人生职业规划。

大连民族学院现今也已成立了一个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社团――大学生职业生涯研究会,旨在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就业“指路”。

大连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11月25日聘请汇丰银行个人金融部负责人,为大学生作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并举办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积极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职业生涯,化“被动就业”为“主动择业”。

大连海洋大学已于2008年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公共选修课,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同时,积极聘请校外专家进校作专题讲座,经济管理学院还联合大连市人力资源俱乐部成员进校开展现场招聘活动,学生开始体验人在职场的真实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的理念也不断得以增强。

2.现存的问题。不可否认目前大连各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已迈开了关键一步,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教育实践中仍存在不容忽视和乐观的问题:

(1)各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仍然不到位,不少高校缺规划、缺教材。尽管2007年12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明确将职业发展类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文件规定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各高校要依据自身情况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确定相应学分,建议本课程安排学时不少于38学时。本文件下达之后,大连各大高校也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精神,但由于起点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本土化周期长等因素的限制,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入各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中,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作为全校必修课,个别高校倡议各院系积极学习,但课时安排也远远少于38学时。同时,各学校、各院系和就业办之间没有形成系统统一的合力;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大连市高校的开展现状并不乐观,改进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2)课程设置单一,很多高校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以前的就业指导,部分学校未做到全程教学。据了解,尽管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大多学校并不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课,仅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且形势和内容大都比较单一,仍然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而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人的因素,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引导的力度不够,缺乏职业能力的测试和职业生涯规范化等内容,专门开设其他如职场礼仪、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相关课程的学校很少,学生普遍感觉缺乏指导性,在随机采访的一些学生中,学生大多表示对就业指导课“没什么印象”或“基本上没什么帮助”。(3)专业师资队伍匮乏,课程针对性不强,操作性差,往往是“纸上谈兵”。很多高校的师资基本限于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教师,而从事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的专业教师及其缺乏。求职对每个学生来说应有专业特点,每个学生也有不同的需求,而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往往是大班授课,且学时有限,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比例偏低,不能完全贴近社会需求、贴近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调查显示,一些学生了解就业知识和职业知识的渠道往往是高年级学生和互联网,通过课程获得的有用信息则较为有限,无法满足学生需要的个性化、专业性的辅导要求。(4)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对于大一、大二等低年级的同学较少涉及或根本没有顾及。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指导。西方国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学一入学便开始,而目前大连市高校往往依然限于面向大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和简单的职业生涯指导,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动态性。

四、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流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综合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找到最佳切合点,从而确定职业目标。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以大学生职业倾向为依据和出发点。我们应在对大学生职业倾向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依据职业倾向,遵循规划流程,有条不紊地开展四年的规划活动。具体而言,有以下流程:

1.自我认知。主要是指对自身进行清醒的认识。一年级首先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借助心理测评、职业倾向性量表、职业适应性测验等各种测评软件全面了解自己,明确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其次要熟悉自己掌握的技能,剖析、发现自身的优势、劣势、兴趣、爱好、性格、能力,发现自己希望提高的地方。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2.职业认知。主要是指了解职业分类、职业性质及组织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现今,新兴职业越来越多,职业的分化要求指导要有针对性,学校应帮助学生考察客观环境,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方向,了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及职业、职位状况。鼓励学生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学习并掌握生涯规划中生涯目标的建立方法和生涯抉择方法,建立合理的价值体系和认知结构,确定职业发展方向。

3.确立目标并实施职业生涯策略。主要是指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二年级下半学期及三年级应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和各阶段发展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发现自身职业竞争力不足之处,制定职业竞争力提升计划。多搞一些测试和专业行为训练,提升学生实现目标的行动力。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寻求适合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四年级要让毕业生了解社会及职位的发展变化,了解本届大学生就业相关政策及相关程序,了解相关就业及创业信息,以此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实践和职业发展理想,寻找现实自我和理想职业人之间的差距,同时参加快速提升训练。

4.职业生涯评估。主要是指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的不断变化,不断对职业生涯目标与计划进行评估和调整。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大学生在自我觉醒、设定目标、实施行动、达到职业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最终的职业目标。

五、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策略

1.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双师型师资人才。一流的师资队伍是有效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目前大连各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应该积极吸纳从事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等专业师资人士。同时,应该积极引进来、走出去,培育双师型队伍。

2.树立尽早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理念。理念是先导,也是成功的前提和保障。大学时期是毕业起跑的助跑期,是求职成功的准备期,更是职业规划的首期工程。美国从孩子6岁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有计划地开设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2006年北京大学已开始把职业规划作为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复旦大学更是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成为全校必修课{5}。因此,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从大一一入学便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即会赢在起点,又引导学生度过充实的四年。一年级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二年级按照职业目标,查找自身不足,参与相关活动,提高素质,锻炼能力;三年级以参与和目标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为主要锻炼手段,增加行业经验;四年级收集信息,准备面试,做好冲刺准备。

3.坚定性与灵活度兼顾,注重职业生涯规划动态变化过程。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要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认清就业、再就业这一大趋势,可考虑“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随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设计的长期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而短期目标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可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兼顾坚定性与灵活性原则{6}。

4.加大创新精神培育力度,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在就业指导中非常重视学生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据统计, 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已成功创办了4000个公司,自1990年以来共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波士顿银行发表的报告《麻省理工学院:冲击创新》中声称,如果把麻省理工学院校友和教师创建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将排在世界第24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在校教师已在全球创建了4000多家企业,就业人数110万,年销售额高达2320亿美元,比南非稍低,但比泰国要高。斯坦福师生创办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1996年斯坦福创业企业的收入约占硅谷总收入的60%,达到1000亿美元{7}。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并加大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多部门多措施并举,为大学生创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平台。据辽宁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介绍,自2003年至今,辽宁全省共建立大学生孵化基地84个,累计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929个,全省申领《自主创业证》的毕业生总数达4400多人。同时,投资3000余万元的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已经建成,基地在孵大学生创业企业(项目)达到46个。但总起来说,我们学生拥有的创业环境仍欠完善,特别是与国外创业环境相比,我们仍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我国的创业环境在参与GEM(全球创业观察)的3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23位。而另一调查报告显示,辽宁的创业环境也仅属于“一般活跃”状态。据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介绍,近年来辽宁虽然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创业教育仍没有在高校得以普遍开展,主动创业和享受政策的学生也很少。从2003年到2007年上半年,全省有1400余名大学毕业生办理自主创业证,仅占同期毕业生总数的0.3%,且其中约半数还没有实质性经营{8}。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深层次的带有根本性变革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是创业的关键,始于创新的创业教育就是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将他们的创业意识,通过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通过市场有效地体现出新的创造价值。因此应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托以实验、实训中心和创业基地,构建一个以培养“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为主题的创业教育机制,从而培养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岗位创业能力。

5.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互动螺旋的保障体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企业的保障。因此我们应发动政府、企业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各参与主体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学校―政府―企业三螺旋保障机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高校应在培育学生方面加大力度;政府应在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带动各方和谐发展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企业应努力为大学生的职业梦想提供实践锻炼的场所和基地。唯三方互动合力,才能推动大连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运行。

注释:

{1}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谭晓刚.我省大学生今年热衷“职业生涯设计”[N].时代商报,2005-11-1,第004版

{3}郑洁.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信息中心bjpopss.省略/aspxxgl400/ReadPJIMore.aspID=593&MID=11

{4}株洲市毕业生就业信息网.jyzx.省略/listarticle.aspAid=275

{5}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6

{6}徐东昊,刘春苗.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业生涯教育[J].林区教学,200703

{7}.李钟文,米勒,玛格利特,罗文等.硅谷优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辽宁:创业教育成大学生必修课,20080617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自我认知 具体运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008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大学都必须开设就业指导课,以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拥有更理想的职业人生。自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各个大学校园里悄然兴起,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和谋求成功人生的需要。但现代的职业生涯概念发起于美国,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兴起不过十年左右,还不完善,投入也不够,有很大的发展和上升空间。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戴尔・卡耐基指出: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自己,量力而行。只有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缺点、追求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再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是切实可行的、能取得实效的规划,否则就只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美好而虚无。

二、自我认知的概念和意义

(一)自我认知的概念。

在心理学上,自我是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身份的我,主要包括作为认知对象的我和行为主宰的我。自我认知属于自我意识范畴,它包括自我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也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与希腊德尔菲神庙的阿波罗神殿前的柱子上就刻了一句震撼人类灵魂的名言: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二)自我认知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对自我的认知首先要回答的是“Who am I?”“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自我分析的过程,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教育背景、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其次是“What I want?”“我想要什么?”这是目标展望过程,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名望期望和成就感。再次是“What can I do?”“我能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技能何在?”最好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自己的专业特长,特别要注意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第四是“What can support me?”“什么是我的职业支撑点?我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各种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种种关系)都可能影响你的职业选择。最后是“What fit me most?”“职业和行业众多,哪个最适合自己?”每个职业的待遇、名望和社会成就感、劳累度都不一样,这就要根据上面四个问题来得出答案。

(三)自我认知的意义。

职业规划的黄金法则:人职匹配理论认为: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式的不同,对工作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在进行职业决策(如选拔、安置、职业指导)时,要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得好,则个人的特征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反之则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很低。而进行人职匹配的前提之一是必须对人的个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

三、自我认知的途径

目前,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和测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大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二)360度评估方法。

360度评估方法又称多渠道评估法,是绩效管理的一种新工具,正被国际知名大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据调查,在《财富》杂志排名前1000位的企业中,已有90%的企业在使用不同形式的360度考核,比如IBM、摩托罗拉、摩根士坦利、诺基亚、福特、迪斯尼、西屋、美国联邦银行等,都把360度考核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

大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估、父母家人的评估、同学朋友的评估、老师领导的评估及其他社会关系的评估,搜集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人员的评估信息,全方位地评估自己的方法。

(三)职业测评工具。

职业测评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职业倾向,帮助我们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找到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起点。如职业气质型量表、16PF、霍兰德职业类型测试、MBTI测评,等等。

四、自我认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运用

自我认知可以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这几种自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包含着不同的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而个体差异的不同,使得每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都具有独特的看法和体验。这些认知的不同,也使得每个人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都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

(一)认清自我决定择已所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优点。按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划分的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的人敏捷好动,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性格开朗,善于交际,适合外交、管理、记者、律师、运动员等工作。胆汁质的人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他们精力旺盛,行动迅速,不愿意受人指挥而愿意指挥别人,适合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等工作。粘液质的人缄默而安静,遇事深思熟虑,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心境平和,适合从事政治家、商人、教育、研究等工作。抑郁质的人羞涩敏感,喜欢独处,遇事三思而行,适合学术、医学等领域。

(二)了解自我与择己所能。

自我认知,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而且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选择自己能力范围之类的工作,避开那些由于自身生理或性格缺陷而不适合的工作。这样更容易获得职业生涯上的成功。如一个具有很高音乐能力的人也许很快就能学会弹奏一种乐器,但对于一个乐盲来说,弹奏乐器也许不如学会炒菜轻松。一个空间能力很差的学生也许花费很长时间也不能画好一副工程设计图,但对于该项能力好的学生来讲却可以轻松搞定。能力对于事情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是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透视自我与择自所求、择己所乐

价值观是潜伏于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非常深远的。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将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形象地称为职业锚。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人自身对于精神层面的探索和认知。

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只有先明白自己内心最求的究竟是什么,才能最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出发点和最终达成的目标都应该以内心最求价值实现为出发点。

综上,只有建立在充分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才更适合自己的需求,并更科学,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2]吴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5).

第5篇

关键词:金融风暴;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风暴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影响

2007年8月爆发于美国的金融风暴对我国的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由于大学生待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使得金融风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更加严峻。据统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约有611万人,加上往年积累的待业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再加上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总计超过750万。

金融风暴造成中国大量与出口相关的中小企业倒闭。例如,2008年前三个季度广东共关闭企业5万多家,当中以珠三角的加工、出口企业占多数,这些企业的倒闭导致就业市场的萎缩。2007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出现倒闭潮,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是不利消息。

企业暂停或者减少招聘甚至裁员现象普遍,不同行业受到的冲击程度不同。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受国际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2008年该网站下半年金融业职位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2%,减少的招聘岗位主要是外资银行、证券等机构。

金融风暴下就业市场的萎缩使得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主创业、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的热情升温,对外企的热情减退。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金融风暴造成大学生就业前景不乐观的大环境下,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不足,从而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

1、高校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作为学校的直属正处级单位;二是隶属于学生处;三是和招生办在一起,设立招生就业处。机构设置问题是限制就业指导实效的一个原因。许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一般都由就业工作人员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承担,没有经过有关职业生涯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大学生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满意度不高。国内高校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在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上,和国外高校存在不小差距,从而大学生对高校职业指导的满意度不高。一份新浪网教育频道进行的千人调查(45.6%的人2008年毕业,30.0%的人已工作,24.8%的人为大学在读)显示,62.0%的人没有接受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63.7%的人对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63.4%的人认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提高,57.5%的人认为学校缺少对在校学生的全程指导,15.8%的人表示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太少。此外,49.5%的人认为对就业指导中心的考评应该与学生的就业率挂钩。

3、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大学生进校所确定的专业,往往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资料、教师介绍、新闻媒体或朋友推荐,来获取专业信息,造成学生对专业的片面了解,对专业是否喜爱及涉及的行业完全不知,自我参与专业选择的力度不够,缺少自我能力的测试评价和自我分析。职业生涯的理念还未在大学生中普及,还未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以及做好职业生涯设计所具备的知识和要求,完全不知或者知之甚少,导致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三、金融风暴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建立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要解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来的众多问题,需要高校真正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建立一套规范、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针对当前和未来的就业形势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活动。比如,将职业生涯教育从低年级就开始当作必修课开设,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入职业倾向测试系统,免费供全校学生使用;举办模拟求职大赛等大型活动,锻炼学生的求职技巧;调动和挖掘院系教师的力量和资源,为学生安排专门的职业规划老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面对面的个体生涯辅导与咨询,开发网络解答与交流平台等,通过课程内外的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能力。

2、增强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综合实力。面对金融风暴下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前景,高校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增强学生对就业前景的了解,增强就业危机意识,其中包括课程教育、举办就业形势讲座、开展学生就业辩论会等。

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综合实力。鼓励大学生考取各种专业证书,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大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建立规范的实习制度,建立并充分利用学校“实习基地”作用,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兼职和实习心态,增加学生的工作实践和就业机会,并且也可以保障大学生的安全和劳动权益;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软实力,让大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与人相处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3、建立高校、社会、政府三位一体的就业信息服务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并且对求职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缓解他们的求职焦虑。

政府应该为企事业单位和高校“牵线搭桥”,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将其量化并定期考核,再根据考核结果来给予企事业单位相应的政策扶持,并充分整合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及时地向高校及大学生。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可以给大学生提供充分、及时的就业服务信息。

4、改变大学生原有的就业理念,促进多元化就业选择。(1)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人数和专业,为大学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暂时避免就业压力,而且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有利条件;(2)在公务员招聘中,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公平的机会;(3)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增加他们自主创业的热情,降低创业风险;(4)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基层及西部地区就业的机会,包括“大学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国家计划,增加政策扶持,改善工作待遇,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5)鼓励大学生入伍参军。国家征兵政策越来越倾向高学历,这样既可以磨炼他们的意志,也给大学生、特别是男生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就业选择。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

[2]张爱芹,刘淑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案例分析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7.6.

[3]董研均.2007年中国大学生职业规划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8.9.

[4]中国青年报.

第6篇

关键词:成才;高考志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走进大学。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近年已有部分省市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接近高等教育普及化门槛。与此同时,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快速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的今天,高中毕业生如何能够进入心仪高校、专业,成为合格人才,将来顺利找到意的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呢?

一、认知职业生涯规划

众所周知,职业与大学就读的专业、学校关系非常紧密,且职业种类繁多并随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职业相关情况。所以,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学校时,受外界的影响较多,很难做到在“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就业市场”的基础上,选出既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又能顺利入读心仪大学的高考志愿。为此,考生需要了解职业生涯理论,初步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1)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又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及其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真正了解自我,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高中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兴趣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规划。高中生在走进大学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今后求职就业乃至未来职业升级的关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评估(可以借助专业性的职业规划机构),通过职业兴趣与性格测验,判断自己的职业发展取向,确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未来的发展目标,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然后制订出恰当的行动计划,认真执行,并且不断作出评估与反馈。在大学期间再进行不间断完善和补充,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步共进。

(2)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每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需要确定事业的理想目标。只有有了理想目标,才有实现理想的可能。怎样才能明确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呢?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我到底想干什么?第二,我到底能干什么?第三,我为什么干这件事情?当你可以清晰而深刻地回答这三个问题时,你就初步找到了你的职业发展方向。找到职业发展方向之日,就是你将职业转为事业之时;找到职业发展方向以后,你才是你人生之舟的真正船长。

那么,如何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呢?职业生涯规划就能为你找到答案。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晰将来要从事的职业

关于职业的选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各种新职业不断涌现,旧的职业不断淘汰。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职业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方法,深入分析,理性地选择将来的职业。

(1)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一个职业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主要有个人的人生理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价值观、能力状况、个人健康、教育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等。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通过逐一回答以下6个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①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自我分析、认识自我的过程,分析内容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倾向、身体状况、教育背景、专长、过往经历和思维能力,即对自己有个全面了解。②我想要什么?这是追求的目标,包括职业目标、收入目标、学习目标、名望和成就感。特别要注意的是学习目标,只有不断确立学习目标,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登上更高的职业高峰。③我能做什么?自己专业技能何在?要能学以致用,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个人社会实践经历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积累。④我的职业支撑点是什么?具有哪些职业竞争能力?这其中包括你的各种资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关系,这些都能够影响你的职业选择。⑤什么最适合我?行业和职位众多,哪个才是适合你的呢?不同职业的待遇、名望、成就感和工作压力及劳累程度都不一样,看个人的选择。选择最好的并不一定是合适的,选择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你要根据前四个问题,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⑥最后我能选择什么?通过前面的过程,你能够做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职业生涯规划。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你为未来选择职业作出理性分析,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道路,自然比没有准备的人成功机会更多。考生也可以在相关职业发展专家指导下,或通过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专用软件系统对个人进行评价,分析测评所获得的结果,再结合下面关于职业、职业环境的分析,逐步找出最适合你的职业,供志愿选择时参考。

(2)深入了解选定职业、职业环境,考察职业实况。经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就能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是人们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大家在确定一个具体的职业目标时,常会问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个职业?这就要求我们对目标职业有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一个职业主要包括职业内容、职业需要的天赋和兴趣、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任职的资格等。

职业内容包括工作职责、工作特征、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和环境。①工作职责是指在工作中员工应该负责的范围和责任。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工作职责是从事人力资源规划、员工招聘选拔、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激励、培训与开发、劳动关系协调等工作。工作职责反映了一个职业的全貌,有助于我们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个职业感兴趣。②工作特征是一个职业的工作特点,表现在工作条件、报酬、保障、社会地位、活动忙闲、能力要求、责任、独立性等方面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报酬较丰厚、有稳定的就业、具体事务工作多、可以发挥个人能力、要求独立完成工作等。③工作活动描述每个职业日常工作的动态过程。如会计的工作活动是操作计算机、对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建立财务档案、建立并维持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做出决策、解决问题等。④工作条件和环境是工作时周围的物质与人员的情况。如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为频繁使用电话、邮件、在条件良好的室内工作、长时间坐办公室、与个人或团体讨论多、工作比较琐碎枯燥等。

职业需要的天赋和兴趣。某些职业要求从事该职业的人具有一些特定的智体能力、职业兴趣、工作价值观和工作风格。智体能力包括运动神经能力、身体能力、感觉能力和认知能力。尤其是从事运动职业,主要由你的智体能力决定是否适合从事该项职业以及能否在职业道路上发展得很好。同样,只有当个人兴趣与职业所要求的兴趣相一致时,才能促进能力的发挥、提高工作效率,也才能提高你对工作的满意度和稳定性。

职业要求的知识、技能和任职的资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每一职业对任职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等教育接近普及化的今天,从事某一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加明晰。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如教师要有相关专业知识、较高的学历文凭及教师资格证,律师要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及律师资格证,会计要有财务知识和会计上岗证等,专业知识是从事该职业的基本条件。在确定职业后必须要了解从事该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并接受相应的大学教育,将来才有可能从事该职业。例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要求具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知识、写作知识、组织行为学等知识,非常重视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最好在大学期间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在基本确定某一职业后,需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习、参观有关工作单位、邀请社会上从事该职业的人士介绍他们各自的工作等,帮助学生了解真实职业内容和环境。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①职业体验法。通过实践活动直接参与到以后想从事的工作中,更深刻地体验自己想从事的工作,然后有所定夺。②人物访谈法。对某些专业优秀的人物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职场发展中的经历、心得、体会和建议等,对自己有所启发。③网上搜集职业信息法。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通过互联网来了解自己想知道的各种关于职业的信息,以便了解真实、详细情况,确定自己是否基本符合该职业要求。

三、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职业,选好专业、找对大学

根据近几年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高中毕业生填报高考志愿在选择专业时主要根据该专业将来就业前景、自己的兴趣爱好、该专业就业收入状况、学术名声、学校调剂等,很少能全面认识职业、了解职业环境、职业本身的要求,也很少了解就业市场信息,往往只能根据上述一个或少数因素来决定自己的专业。针对这种情况,考生需要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从职业所要求的专业出发,结合自己的特点,综合考虑决定高考的志愿专业。

(1)由推荐职业确定相应的专业。不同职业对专业要求不同、对教育水平的要求也不同。目前国内大学培养的目标多数是以就业为导向。多数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自由转换专业,许多人常常把选专业形容为“一选定终生”。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可见专业之重要性。多数职业对于专业要求比较直接、明显,我们可以从平常对社会的了解中获得。如要当律师,当然你得懂法律,要学习法学专业。又如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为主的职业有:计算机程序设计师、计算机软件应用工程师、计算机系统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工程师,要求大学专科以上,专业可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系统维护、数据库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信息工程、计算数学与软件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熟练掌握软件开发工具,具有较强的编程动手能力,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以计算机网络开发应用为主的职业有: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分析,要求教育水平具有大学专科以上,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管理、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外,还需掌握有关网络的专门知识。

如果要从事机械工程师职业,你需要拥有工程制图、工程材料、产品设计、制造工艺、管理或经济、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计算机应用和机械制造自动化等八个方面的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及时了解机械专业国内外新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有从事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能独立解决比较复杂的生产技术问题和承担科研设计工作。要求教育水平在本科以上,在大学就读的相关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技术等。

对于有些职业不仅要有本科学历,还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证券分析师这种要求较高的职位,专业要求为证券投资、证券与期货、投资与理财、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信用管理等,最好有过银行、信托公司或其他投资公司投资工作的经历,对实体经济投资项目进行过调查研究、考察筛选、论证决策,从而积累起有选择投资项目的丰富实践经验;善于在上市公司公布的众多实体经济投资项目中,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经验及特别的“感悟”能力,挑选出成功概率大、投资周期短、利润最大化、风险尽量小的项目,从而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关于更多的职业与专业的信息,考生可以参考国家教育部的本、专科专业目录和各学校在招生简章上的详细介绍及相关资料。

(2)由确定专业找到高考志愿填报的大学。在明确想学的专业后,还需要在当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确定你想上并且可能上的高校。某一专业可能会有几所,甚至十多所大学同时举办,并在同一地区、同一批次进行招生。这时,需要我们在分析各高校情况后,再作出选择。①了解高校近年就业质量,选择若干就业质量好的学校。按照当前我国高考的录取方法,相同条件下考生分数优先,因此考生需要了解以你目前的分数可能被某些学校录取的前提下,选择该专业就业质量最好的学校作为填报的志愿首选学校。判断学校就业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学生就业能力、平均就业率、就业后薪资水平、毕业时掌握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满意度等。可查阅各地政府教育部门公布的历年的就业统计数据,社会中间组织调查的高校就业情况,以及各高校跟踪调查的统计数据。在关心高校总的就业情况时,特别要了解你选择的专业在同类院校中就业率的相对排名。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一个调查统计结果总有时效性,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数据,只能把就业率等情况作为参考。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距客观存在,毕业生就业直接受当地的经济状况影响,一般而言,沿海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明显好于西部、内陆省份。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主要到外资、合资、民营等企业工作。②了解各校往年高考录取的分数情况,排出你选择的志愿学校次序。高校每年招生政策、招生计划、考生报考人数、学校在各地的宣传力度、各专业在当年招生中受欢迎的程度等都不一样,考生可参考近几年该校同一专业的录取分数情况,筛选出你的分数可能被录取的若干学校,再结合你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选择次序,确定你的专业志愿填报顺序。

通过以上过程,考生能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和把握,并据此为高考志愿填报选好专业、找对大学。进大学只是将来从事理想职业的准备和开始,对于一个成绩已经确定的考生,高考志愿填报的成功将直接决定你读什么专业、上什么学校、成为什么人才。为了未来的成才梦想,考生需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金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朱卫国.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范围的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持续紧张,自1998年高考扩招后,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8年的559万增加至2012年的680万人,5年增加了近120万。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剧增,就业压力逐年增大,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情况尤为严峻。

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表明,就业较成功的学生往往在大学期间就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明确的规划,能结合规划对专业学习和知识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部分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较少,很难将所学理论与个人职业发展相结合,从而导致盲目就业、缺乏竞争力。目前各高校采取多种方式指导大学生就业,在大学期间系统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对于提升就业率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结合计算机专业谈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问题。

1、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根据对大一学生职业规划课的调查分析,很多学生觉得大一离就业还早,中间变数太大,意识上不重视职业规划。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为例对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的职业规划书进行统计发现,学生选定的目标职业集中,缺乏社会经验和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1.2 学生的价值取向偏颇,不利于正确定位

学生在职业定位时多选定大城市、大公司、高薪水,“搞IT的都是吃青春饭”趁年轻多挣点,个人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等因素挣到钱再考虑。学生在择业时更重视对购房的难易、个人发展、福利收入等具体条件的评定,价值追求现实,择业存在追求实惠和功利化倾向。

1.3 高校对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性重视不够,缺乏针对性

职业规划教育应贯穿整个大学教育,新生入学后便可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利用测试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专业进行指导。发展更新较快的计算机行业,社会需求不断变化,要求高校要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更细致更专业化的指导,而不是所有专业都是一个模式一样的教学内容。

1.4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职业规划指导的多是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书记和辅导员,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和开展活动基本靠经验和个人悟性,缺乏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困惑难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缺乏有理论、技能和经验的教师。尤其是计算机专业,需要指导老师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变化下计算机行业就业的特点。

2、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在我国以信息化发展为目标的大环境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量相当大,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隐患日益增多,手机使用的大众化,网络安全人员、3G开发人才及手机开发人员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

目前计算机类就业市场主要由硬件市场、软件市场和信息服务3部分市场需求构成,需求量较大的行业是,电子政务、电信业、民航业信息化、银行业网络改造、电力业等。在计算机行业应用市场中应用软件占了重要的地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都需要高校培养大批计算机专业人才。

高校每年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总数不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有700多所,若按照一个学校计算机专业每年平均招300人来计算,一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超过20万。但大多数毕业生的专业素质不够,以至于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单位难招到合适人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2010年教育部阳光高考网站公布的高失业风险型“红牌”专业。

企业对人才需求方面大都摒弃了以学历为主要依据的习惯,更加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技能成为目前企业应聘中占比最大的条件。在企业招聘时,有经验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高学历缺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应届毕业生与IT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企业在招聘时除关心技能素质以外,对其他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

3、计算机专业职业规划步骤

职业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因素,包括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价值观、情商以及潜能,自我设计未来,形成个性化的自我培养与锻炼的教育方案。

高校应增加职业规划理论相关课程,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时树立正确的生涯规划观念。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职业规划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充分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自觉进行理论学习,根据个人和专业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3.2 自我评估

进行自我评估是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也是获得可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前提。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为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规划未来。明确我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在自我评估的过程中借助学校引进的职业或心理测评系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更好地了解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自己的潜力。

3.3 职业环境分析

职业环境分析主要是针对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组织环境的分析。学校在新生入学后都会开展专业介绍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更深刻的认识,主要包括本专业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的相关介绍,本专业将来可以从事的职业以及在学习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等。学生在入学初就要对专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确定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加学习的主动性。高年级学生通过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职业特点、工作环境和职业发展方向,深入地认识自身与职业的匹配度,真实、合理、科学地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

3.4 制订职业规划及提升自我能力

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找到与目标的差距并缩小差距。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学4年的规划一般是:大学一年级培养“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是择业的基石;大二要积极主动寻求资源与机会,实践和加强自我能力;大三成为准求职者,拓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铺设走出校门的路;大四作为一名求职者,要保证已具备完善的知识系统,拓展信息渠道,培养自我营销和互动技巧抓住机会去实践。

3.5 根据现实调整目标,评估制定的职业规划

在职业规划实施的进程中,新的计算机职业会不断涌现,自身也在不断的变化,正确评估职业规划可以检查规划得是否恰当,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经常进行评估,发现自己的规划与实现目标的匹配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规划做出适当的修正,调整职业规划的具体策略。

4、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

职业规划教育是实践性教育,要求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教务部门要参与管理、组织实施,行政部门要引导和配合宣传,对应的部门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几年的职业规划教育为例,总结提升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途径如下。

4.1 注重培养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将职业生涯规划融入生活当中,做到敞开心扉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优势;通过调研访谈了解社会,明确计算机专业目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形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生活态度。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特别注重职业规划教育的工作,近几年每年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职业规划大赛等系列活动,营造氛围,宣传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

4.2 设立职业规划辅导机构,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校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人员应由本校教师、企业人员、校友等组成;有解决职业指导、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问题的能力,各学院相应专业老师也要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名额,要对职业指导工作做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为学生提供学业上和就业上的多种咨询服务。

计算机学院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潜能开发、职业分析、决策与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要了解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能为学生做职业介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能指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同计算机行业发展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规划。

4.3 完善课程体系及资料整理。做好跟踪指导

大学生获取职业生涯知识的主阵地在课堂,要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实现职业规划教学的全程化。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计算机专业各年级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和辅导任务。

计算机学院要统一为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资料信息库,合理分配各年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做好追踪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资源优势,引导并带动其他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4.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

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做到用知识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的教师,要知识渊博,熟知社会,了解学生,注重课堂组织的方法和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要鼓励学生发言提供展示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5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工作人员都要经历超高压力的阶段,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学生受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性格和心理都会’表现出较大差异,会出现自卑、自傲等情绪,会有各种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要采取个别、分类指导的方式,锻炼和增强学生心理弹性和忍耐承受力,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去面对生活。

4.6 鼓励学生为实现规划内容切实采取行动

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和实践者,激发学生对所选职业的兴趣,对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与所选职业有关的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与同学交流求职心得,学习制作简历、求职信,学习社交礼仪,掌握搜集工作信息渠道,积极向校友、学长了解往年求职情况。

第8篇

关键词:回任;返文化休克;全球整合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国际化的市场环境下,各组织的运营都是在跨国界的情形下进行。外派回任的失败不仅使外派人员本人遭受职业生涯的“断点”,而且很可能导致核心员工的流失,造成企业和员工间期望值的“冲突”。本文最终把回任的失败归结于回任者的“返文化休克”上,创新地提出利用个人的自我管理和组织的员工辅助计划来解决“返文化休克”问题。

一、概述

(一)外派与回任。外派可以是出于海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是出于培养具有国际管理经验人才的需要,不论成功与否,都涉及到员工遣返的环节。遣返,也称为回任,其定义是:完成海外派遣任务,返回母国的程序。

(二)文化休克与返文化休克。“文化休克”定义为“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又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当外派人员适应了异国文化,再次返回到祖国后,同样出现了对自己国家文化的不适应症状,叫做“重返本文化休克”。

(三)外派回任现状。1、总体情况――离职率。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2006年对美国境内的千余家跨国企业做回任调查研究,发现高达50%的企业外派员工于回任后离职。2、个人――特质及态度。现实情况就是,组织对员工没有进行专业职业能力倾向测评,而员工为了获取国际经验,把外派当作一种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提升,忽视了回任后的生活和工作难题。3、组织――跟踪及制度安排。根据Cendant Mobility的研究,只有17%的公司对外派任务后的职业途径进行跟踪。跟踪包括:建立全面的沟通机制,还包括与员工保持文化联系以随时帮助员工了解母国公司和社会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方法及体系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外派员工回任这一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实证研究,探讨成功外派回任模式和机制如何构造,才可以对跨国企业保留高级人才起到积极作用。

(二)研究的对象及内容。1、研究对象。调查范围:C国际科技有限公司;分析单位:个人(公司高管Z、曾外派到分公司的回任员工W)、组织(C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社会人为事实(外派回任失败);公司背景:成立于1998年8月18日,是一家专注于金融行业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其旨在为金融行业(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管理、资产管理公司等)提供应用软件产品及专家级咨询和技术服务,目前已在国内外有多家分公司;员工现状:公司曾派往国外分公司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但都因管理不力而遣返回母公司,更因为回任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回任人员相继离职。2、研究内容。第一,回任失败在跨国企业中是否是普遍现象?通过图书和网络资料分析,尤其是一些咨询公司对回任问题的数字调查资料,了解现今回任失败现象的覆盖率。第二,回任失败是否对公司绩效有影响?通过对公司高管Z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公司发展的困境及回任失败对公司长期发展的深层影响。第三,回任后员工有何心理不适应?通过对曾外派到分公司的回任员工W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刚回国后的工作和生活的适应状况,自己是如何调整的。第四,怎样构造一个全新的回任模型和制度,以适应跨国企业外派管理的需要?通过对W深度访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提出对跨国回任管理的建议和要求及外派者个人管理的方法。

(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

研究类型:探索性与解释性相结合的研究、应用性研究、典型研究。

研究方式:实地与文献相结合的调研、典型调查。

研究方法:收集资料方法,采取非结构性访问法;分析资料方法,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

(四)调查结果

1、被调查对象基本状况(表1)。由调查可知,C公司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强的知识型员工队伍。

2、公司近三年来员工外派回任情况。由调查可知,C公司回任情况不容乐观。公司对外派员工没有相应的回任管理机制,导致大量员工外流。

3、对C公司高管Z访谈结果。第一,员工回任离职的现象很严重,问题亟待解决。第二,回任留职员工工作表现平平,公司其他员工产生“外派恐慌症”。第三,回任失败的责任应由公司和员工共同承担。一方面公司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回任机制,没有给员工想要的待遇;另一方面员工也应该诘问自己,是否还需要提高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4、对C公司回任员工W访谈结果。第一,回任心理不适应,相当于从头开始;第二,咨询心理医师,建立国内人际网。在公司内应建立一种导师机制,对外派的员工给予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帮助,避免员工产生“外派恐慌症”;第三,组织应做到对回任员工的人文关怀,重视回任员工国际管理经验。

三、克服返文化休克的方法

(一)个人

1、适应多样文化,建立跨文化工具箱。外派人员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跨文化工具箱”,在遇见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同事和合作伙伴时,运用不同的文化模式,以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2、适时更新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管理。外派人员应加强与组织的沟通,不断更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也要学会对自己积累的国际管理经验进行规划,思考如何使组织对自己的国际经验足够重视,如何利用国际经验为组织更好地服务,达到“双赢”。

3、合理开发和利用人际关系网。外派人员应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进行合理的分类,对于极其重要的人要经常联系。外派人员应该向总部提出适当的要求,定期回国访问,以保持自己与母国的文化联系,洞悉母公司的发展变革。

(二)组织

1、建立外派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外派员工回任后的流失问题是个全球公司都存在的问题。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信息跟踪系统,把外派人员走过的道路记录在案,作为公司的外派经验积累下来。

2、发展导师制,开展员工辅助计划。跨国企业应在东道国和母国同时设置专业咨询师,咨询的内容不仅包括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外派人员培训,而且包括对外派回任员工的心理辅导。咨询师对于回任员工的倾听胜于自我诉说,因为大多回任人员的问题都源自返文化休克导致的心理疾病。

3、加强情感维系,增强外派人员忠诚度。首先,用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员工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事前就开始,贯穿整个外派过程。其次,加强主管与外派人员的人际关系。让员工时刻获知企业的变革,提高员工的归属感。

4、使外派成为一种福利。首先,企业应该确认员工在回任后的地位,保持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利用激励手段,提升其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其次,即使企业无法提升外派回国的员工,也要珍视他们的经验。企业可以利用回任员工作为未来外派员工的培训员,给未来的外派员工提供建议。

综上,企业在异地派遣时,要充分制定好人力资源规划,不仅关注外派前和外派中的员工制度建设问题,而且要充分认识到回任管理的重要性。外派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将其放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去思考,激发外派人员回任后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实现组织整体人力资源的优化。

(作者单位:北京誉佳诚信商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埃文斯、帕西科、巴苏科斯著,唐玉宁等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邓羊格.外派经理为何成了鸡肋.厂长经理日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