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伟大的悲剧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伟大的悲剧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伟大的悲剧教案

第1篇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节外生枝 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题记

一、缘起:一堂将要成功的公开课

某教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杨绛女士的《老王》。课堂上,按照教师预定的计划,课程进展非常顺利,成功在望。为了让学生对老王在临死前对“我”的帮助所体现出的可贵的善良感受深刻,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老王临死前送鸡蛋与香油一节。按教师的设想,所有学生都应该沉浸在对老王的感动之中,紧接着教师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按设想这时学生应流泪了。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几个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忍不住地笑了……尽管后来据学生解释,是因为读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而笑的,但是,老王是一个临死的人,情形又那么悲惨,这时是不应该笑的!

二、反思:“节外生枝”――课堂因你而美丽

“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应该这样理解,……”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节外生枝”给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是师生相互碰撞、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节外生枝”。实际上,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在生命的涌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语文课堂,表现尤为突出。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备课预设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因而,经常会有课前预设不到,甚至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端端的一堂课,由于一石的惊击而波澜起伏,处理不好而变得一塌糊涂。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处理得当,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机,往往会成为课堂的亮点。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就没有必要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设防,而是应关注更多的意外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防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课堂,会因意外而美丽!

三、策略――没有终点的探索

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反对回避,勇于直面。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对问题认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看法存在着片面性,爱钻牛角尖,这些都是我们事先难以预设的。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正充分表现了学生质疑的大胆主动;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展示了教师面对意外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做的鼓励和引导效果。作为教师不仅不要回避,更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如果采取回避的态度,简单地否定某些学生的观点,也就没有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在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二)跳出教案,注重文本。课堂,教师要充分备课,但又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子之中。我认为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料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只有能时时跳出教案,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才不至于束手无策。

我们还要注重把握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所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师在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应把握一个度,必须以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钱梦龙老师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那种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幼稚化地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地拔高、降低,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例如:在教课文《背影》时,面对学生“穿铁路、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的意外时,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父爱,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三)充分预设,善于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充分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文开头一例就是教师在预设上做得还不够充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必须是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即使偏离预定计划,教师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斯科特这位探险家在归途中冻死了,这是个悲剧,他其实是个失败者,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单写他而不写那个胜利者阿蒙森呢?面对如此“节外生枝”,我感到这是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个契机,就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然后展开讨论――斯科特是失败的英雄吗?最后学生不仅认同了斯科特的伟大之处,而且对“悲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四)恰当运用“即兴”艺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当课堂初始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导入方案,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某教师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忽然一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这学生坐下去后,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教师面对如此意外,借题发挥,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

灵巧串联,随机调控。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一只小燕子从门口飞进了教室,部分学生的目光跟着燕子飞来飞去,不能专心听讲。教师即兴发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间’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学生们回答:“《匆匆》。”教师又问:“《匆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们回答:“时间一去不回。”教师马上肯定,并说:“有去无回就应该倍加珍惜时间。”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语文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

(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做好以上四点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不曾预约的来客”,做到处变不惊,机智演绎,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还要具备教学情景的敏感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以及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欣赏、包容、沟通的爱心。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有人把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比作树桩,对于智者来说,它即将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愚者来说,它就是绊脚石。也有人把“预设”比作“有心栽花”,把“节外生枝”比作“无心插柳”。但愿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树桩变成艺术品,有更多的语文课堂“繁花似锦”、“柳岸成荫”。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随机应变见巧思.语文学习,1991,10.

第2篇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级教师、湖北省名师一人,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5人。这是一支扎根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书写辉煌,孜孜奉献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立足教研一线,潜心钻研,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你瞧,那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的正是我们语文组的领军人物——湖北省特级教师,黄石八中副校长孙维娇!她带领语文组连续多年勇摘中考第一桂冠,并组织全组老师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正是在她的带动、感染、鼓励下,语文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起来。那温柔敦厚、沉稳练达的是语文组核心人物万长青老师。她文学素养深厚,教学谨严,润物细无声。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语文组呈现出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面貌。

语文组还有很多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老师。这里有亲和温雅、宅心仁厚的教科室主任王敏老师;有激情满怀、妙语连珠的雷晓峰老师;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书法高手黎翠屏老师;有新颖别致、创意无穷的王湘梅老师;有功底扎实、细腻丰富的教研先锋陈慎、胡仁辉、向前军老师;有思维灵活、深入浅出的李美兰、刘春霞老师;有满腹经纶、字字珠玑的胡国辉老师;有热情开朗、乐于奉献的薛珺、叶蔚、骆洁、吕蓓老师;有锐意开拓、激情似火的汪慧、方萍、李海霞、闵青海等年轻老师;还有初涉讲台的冯盼盼老师,虽然她课堂教学稍显稚嫩,但文采飞扬,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每一位老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汪攀老师,年轻有为,2011年作为湖北教师的代表赴新加坡交流一年,不仅增进了两地母语教育交流,而且认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付诸实践。

博学审问是良训,慎思笃行见实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导向和纽带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强化和推进教研组建设。八中语文教研组正逐步从一个学习型团队向一个研究型团队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为此教研组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必须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和相关报刊杂志。《主体教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书籍杂志是语文老师的常备读物。同时,语文组利用节假日,围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等热点问题,组织教师们观看优质课录像,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评点,消化、吸收。不仅如此,语文组还派出大量年轻老师外出“取经”,用魏书生、洪镇涛、余映潮、于漪、胡明道等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学习,老师们及时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的趋向。他们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改变了角色。

语文组认真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精心打造“四合一”语文学科文稿,针对不同课型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方探索,我们形成了比较规范成熟的“四合一”课堂教学文稿模式。文稿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建议、学法与要求、教学练评活动程序、拓展延伸、小结与反思七大板块组成。文稿使用中要求学生把预习、复习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同伴互助、智慧共享、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这项具有八色的以“四合一”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率先在语文组开花结果。2011年,全国讲学稿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学精英们观摩了我校课改成果。他们高度评价了雷晓峰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大家一致认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方向,而雷老师的这一课无疑体现了这一思想。

常态的研究落实更是形成语文组强大战斗力的法宝。语文组三个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根据本组的教学内容,制定备课组计划。同时实行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做到“三定”、“四研究”、“五统一”、“六步走”。“三定”就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就是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五统一”就是学进度、学目标、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六步走”就是按照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先个人初备,组内说课,再集体研讨,修正文稿,最后课后交流,重新定稿。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不仅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而且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语文教研组逐步形成了学习研究的浓厚教研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以语文组为龙头,成立了“荷尖”文学社,定期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又携手《希望之星》报刊,与《大家教育》周刊合作,带领文学爱好者不定期组织参观采访活动。除此以外,语文组也注重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若干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年级的硬笔书法比赛和讲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的古诗文背诵比赛和九年级的作文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抒发了性灵,彰显了个性才华。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厚积薄发见功力,水滴石穿绽硕果”,这是对八中语文教研组的最佳写照。八中语文组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的不辍耕耘,换来了满园桃李遍芬芳。教学成绩方面,我校语文学科在历届中考均取得综合得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是近年来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所初中。2008年,我校学生初一(3)班许明瑶同学在万长青老师指导下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她是黄石市初中学段唯一的获奖者。2009年黄博涵同学获“黄石市中学生风采大赛”主持类一等奖。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分别有15人、18人、20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市名列前茅。

同时,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绩。近几年来,语文组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各种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语文教学与通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报》《考试报》等报刊上不时有我们老师的教研论文。其中汪攀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把握“五度”,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孙维娇副校长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美兰老师发表在《中学生语数外》的《散文教学应凸显个性》等研究文章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分别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鉴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在勤奋教学、屡创佳绩的同时,八中语文组自身的教师艺术和教学智慧也大放异彩。近5年来,八中语文组屡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组有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国家课题“导读导写”实验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省“自学辅导先进个人”。其中孙维娇老师被评为全市初中唯一的特级教师,万长青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和教案评比活动,成果斐然。万长青老师的《伟大的悲剧》、叶蔚老师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均荣获“导读导写”课题实验课评比一等奖。薛珺老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市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美兰老师的《行道树》在全省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一等奖,她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全省“课内比教学”展示课上被评为是一堂很有“语文味”的课。

黄石八中作为“国培计划”实践基地之一,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跟岗教师的培训学习。对来校参加“国培计划”的跟岗老师,语文组成员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王敏、雷晓峰、万长青等3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多次担任“国培”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学来学习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同时,语文组以特级教师孙维娇为中心,依托学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合现代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去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教学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异地共享,增强了八中语文组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