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体育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四大方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智乐思等期刊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获取大量有效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制定《关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初稿经2轮专家评议、修改,对问卷进行了归类排列与增删,使该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对2个专业60人做了初测,并按等级换算成分数,1周后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求得信度系数r=0.91,p<0.01水平,具有较高信度。向哈尔滨体育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在校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4%。
1.2.3座谈访问法
访问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处等相关领导和社会体育学专家教授,了解哈尔滨体育学院悠久的冰雪办学历史、学院冰雪体育教学现状以及有关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
冰雪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结构配备及质量,冰雪体育服装用品等,是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2.1.1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完备,但使用率低
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场馆建有大学生滑冰馆、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每年12月-期末)、帽儿山滑雪场。大学生滑冰馆作为承担2009年世界大冬会冰上运动项目的场馆之一,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受到了国际大体联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近亿元资金,在帽儿山镇先后建立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管理现代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滑雪场,在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12月至第二学期末的室外临时滑冰场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使用率较高,但高使用率多来自本院教学课程安排的硬性需要。除每天课程、训练用途外学生自主使用率小。未能在推广学院冰雪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帽儿山滑雪场的使用率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使用率高,但是高使用率多来自专业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对于学院主体非冰雪专业学生来说,参与雪上运动的情况很不理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学校有帽儿山滑雪场,并未亲身享受到学校冰雪资源的优势。因此,帽儿山滑雪场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滑冰馆因其场地维护费用较高,再加上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设立分担了大部分训练和课程任务。固大学生滑冰馆只承担少部分训练教学任务,少部分比赛任务,以及夏季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及比赛等。除课程安排之外,大学生滑冰馆的自主使用率几乎为零。
2.1.2冰雪体育器材购置全面,但使用与运动本身背离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器材及用品的调查主要是常用器材用品的调查,如冰刀鞋、滑雪服等。滑冰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学院统一发放冰刀鞋。在体育用品方面,学生总体购买滑雪服装的人数较多,但在这些购买人数中因运动需要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购买动机大多数在于日常穿着保暖,这归因于学院的气候等因素,与热爱冰雪运动相背离。
2.2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
2.2.1冰雪教学资源丰厚,但教学效果欠佳
哈尔滨体育学院一直倾力于冰雪体育的教学研究。在冰雪教学、训练、科研活动中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创了“雪陆双周期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运动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其中不乏顶尖级世界竞技运动员。在对学院冰雪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学院老师授课很好很易接受;13%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一般;剩下的少数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很差,难接受,从这项结果中得知,在实际教学中学院学生认可老师的授课水平。但在对另一问题的调查中却得到差强人意的结果:在学院的冰雪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16%)能够通过学习后达到理想水平(成绩在85分以上);大部分同学(64%)处于只能在冰面立稳、做短距离滑动的状态且动作多有扭曲变形(成绩在60-85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20%)无法通过检测考试(60分以下)。体现出冰雪教学资源丰富与教学效果欠佳相矛盾的现象。
2.2.2冰雪体育广告与宣传数量少、内容枯燥
体育广告与宣传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对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包括校内以及校外的宣传)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校内的宣传主要以标语、墙体海报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出现的冰雪体育标语及墙体广告共20处,在校外的宣传微乎其微:仅在校园网站首页、校园简介、学生录取通知书等处对其冰雪运动项目做了一定宣传,并无其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投资。
2.3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此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课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
2.3.1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学院内缺乏学生占主动地位的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协会建设。这也是学院学生自主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较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校园内冰雪体育俱乐部或冰雪体育协会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增加冰雪体育的参与意识,是学院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主要为教学服务。学院设有冰雪运动系,是完成冰雪教学、科研、训练的一个教学系。另外学院于2012年设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学院设有冰雪运动文史馆。
2.3.2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了解甚少
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的了解模糊。问卷调查显示,仅极少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裁判规则了解熟悉,绝大多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了解仅停留在知道冰雪项目名称的层次上。对于世界公认的各种冰雪运动项目的组织联合会等的了解也很薄弱。在问及是否会关注冬奥会时,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会关注。在问及“是否参观了解我院冰雪运动文史馆”时,很少学生给出积极答案。而对于学院新成立的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也只是极少数同学关注。
2.4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
2.4.1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积极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院学生对冰雪体育的了解相对较多。学院每个学生都必修滑冰课程,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更加真切全面。另外,体育精神存在共性,所以冰雪体育精神也体现在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上。总的来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表现积极。
2.4.2冰雪体育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除课堂练习时间外,学院学生课后自主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人数较少,这也是学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学院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低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自主使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的学生数量少。学院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意识薄弱反映出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薄弱环节。冰雪体育参与意识与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没有浓郁的体育文化渲染就减少了冰雪体育参与热情,较少的冰雪体育参与也不利于校园冰雪文化建设。
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因其本有的冰雪体育基础,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全面,表现在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备,冰雪体育教学资源丰厚,冰雪体育相关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冰雪体育精神积极。同时调查也体现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建设过程之中逐渐变得麻木和不以为意的一面,从而出现冰雪体育设施场馆使用率低下,冰雪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心,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体育行为文化是重要的实施手段,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基于这四个方面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1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3.1.1增强大学生冰雪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意识。冰雪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冰雪体育的认识、看法和参与意识。冰雪运动因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导致人们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产生了一定局限性。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冰雪资源丰厚,冰雪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冰雪体育氛围浓郁。因此地处东北地区的高校要善于将外在的物化优势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层面,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喜爱冰雪体育运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坚强庞大的冰雪意识体系。这样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2弘扬冰雪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精神具有一定的共性,冰雪体育也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精神。另外冰雪运动因其运动环境的特殊性,冰雪体育精神显现出更加鲜明的自身独特性:抗冰寒的顽强意志力、特殊环境下团队合作力、挑战大自然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人类自身运动极限的挑战精神。冰雪运动独具魅力,冰雪体育精神受用终身。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要大力弘扬冰雪体育精神,吸引更多的热血青年参与进来,体味冰雪运动无限的乐趣,培养冰雪体育意志,贯彻终身体育理念。
3.2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反映着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3.2.1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对不了庞大的学生数量。高校校园体育场馆建设的丰富性是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大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丰富性可以满足高校校园师生求新求异的运动需求,与此同时众多的冰雪体育参与也推动了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冰雪体育对场馆设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也可以采用与社会冰雪体育资源合作的方式,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设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
3.2.2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高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冰雪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学生相背离。学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并在校园内推行利于冰雪体育发展的有力政策,鼓励师生享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推行凭本校的学生证等,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学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或与社会合作的冰雪体育资源,让学生能身受冰雪,心系冰雪,推动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
3.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3.3.1开展冰雪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待创新,冰雪体育的流行为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突破。高校开展冰雪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猎奇,同时激发对体育的热情,重拾体育乐趣,回归体育世界。高校施行全国招生,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因素,注重冰雪体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合理性,避免考核标准不当破坏学生对冰雪体育的热衷。3.3.2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活动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学校运动会为主,学校运动会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所在:竞技性浓郁,参与学生人数少,比赛项目没有创新性。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冰雪体育运动项目新颖,充分展现体育的趣味性。另外,学校范围的活动可以加强学校整体性、融合性,使学校融为一体,加强学校凝聚力。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3.3加强冰雪体育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内的广告宣传,包括横幅、标语、墙体画、雕塑等,丰富校园内冰雪宣传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使冰雪运动萦绕整个校园。可以举行新生入学以“学校特色”为主题的演讲,介绍学校的冰雪特色、办学理念等等。让他们入学第一刻的心就深深烙上冰雪特色。校外宣传也很重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校特色的广告宣传,学校的网站等可以适当增加冰雪特色的宣传部分,重点凸显冰雪特色。在社会上做适当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适当开放学校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3.4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冰雪体育法令法规、冰雪体育规章制度、冰雪项目运动规则及裁判规则,另外,还包括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运动队等体育组织。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伴随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要严格按照冰雪体育运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建设自己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1冰雪体育运动队建设
高校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可以成为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从当今在中国熟知度较高、训练基础较好的冰雪体育项目着手,例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建设一支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大赛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建立起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增加同类学校竞争筹码。另外在冰雪体育运动项目中冰球、冰壶类运动项目以团队形式比赛,可以仿照学校篮球队等团体项目的成熟建设经验,打造学校冰球队等,构建学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2鼓励成立冰雪体育俱乐部
[关键词]体育舞蹈 高校 校园体育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校园体育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形式充实了师生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展现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开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校园内广大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产生了质和量的巨大变化,也对体育在校园中的开展提出了更新的标准和要求。伴随着全民健身的浪潮,社会上出现了普及与推广体育舞蹈的热潮。处于改革大潮中的大学校园,其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向多元化的方向进行探索。体育舞蹈正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启动项目”,它将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增添新的内容和注入新的活力。
1.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著名学者卢元镇将体育文化界定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师生员工在校园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根据要素不同,校园体育文化可分成意识、行为和物质三类文化,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特点、相互关系,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熏陶、健身怡情两大功能,并提出了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它包括高校体育意识文化、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行为文化三大类。
2.体育舞蹈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标”。体育舞蹈的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世界地域、民族风情、文化素质的不同,各舞种起源于西方不同国家的民间舞。但同其它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不断地从劳动人民的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流传过程中,舞姿、舞步逐渐得到发展、丰富和提高,形成了各种形式的交谊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现代交谊舞与拉美当地豪放、洒脱的黑人文化相碰撞从而产生了拉丁舞。直到上世纪20年代,由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将流行于各国知名的舞步和舞姿加以整理,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才形成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新规范的两大类舞蹈:摩登舞和拉丁舞,即是当今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30年代,交谊舞开始传入我国的上海、沈阳、天津、广州等城市。在期间,交际舞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舞蹈活动逐渐开展起来。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体育舞蹈精英相继来华表演和授课,致使我国体育舞蹈蔚然成风。1991年,“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成立。1987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标志着体育舞蹈从此进入奥林匹克的大家庭。2000年悉尼奥运会闭幕式上进行了体育舞蹈的表演,为体育舞蹈的开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在近三十年时间里,体育舞蹈发展迅速,已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需要体育舞蹈。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校体育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形为等),是通过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所形成并保存的所有内容的总和。校园体育文化也是一种体现学生意志的客观精神,是对人类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并用这种精神去表达人的个性和情感,使人们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教育,树立起荣誉感、责任感和价值观,从而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
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体育活动作为丰满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体育文化运作起来才会既生动活泼又健康向上。青年学生富有青春的活力和想象力,朝气蓬勃,他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要营造一个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使其养成锻炼习惯。终身受益,而昔日的体育活动项目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具有新时代、新内容、新气息的体育活动形式。而体育舞蹈集娱乐、运动、艺术于一体,是文明社会坐的一种高雅活动,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文化的需求。在体育舞蹈的活动中,能使学生忘掉学习和生活的烦恼,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的目的。
4.体育舞蹈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4.1 丰富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体育舞蹈具有很强的群众性、艺术性、娱乐性和创造性,显示出其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内容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广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体育舞蹈丰富的内容和精神改变了健身运动多年来千孔一面的传统模式。由于体育舞蹈舞种较多,风格各异,练习者可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舞蹈作为活动内容充实到自我锻炼中去,不仅可以激发自身的锻炼热情,又可以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活跃气氛。学生们在欢快、轻松的乐曲中翩翩起舞,这和谐的气氛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友谊和情感的交流,丰富和充实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同时展示了青年人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和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4.2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在体育舞蹈的摩登舞套路动作中,讲究升降与摆荡,倾斜与反身:拉丁舞要求腰、胯前后左右的摆动。这些动作都很好的活动了髋、膝、踝等关节,而且大大增加了常使人们忽视的腹腔运动,塑造了大学生日臻完美的体形。根据运动负荷的价值理论,学术界曾提出如下结论:心率在110次/min以下,机体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显著变化,健身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接近和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min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慢下降;心率增加至160~170次/min之间虽无不良的反应,但亦未能出现更好的健身迹象。查阅有关资料可知,在各舞种活动中,华尔兹平均心率为l42.8次/main,探戈舞平均心率为142.6次/min,恰恰舞平均心率为145 2次/min,牛仔舞平均心率为172.8次/min,所以说体育舞蹈有明显的健身效果。
4.3 满足大学生对美的追求。席勒说:“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追求美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内容,是学生的客观需求。大学生对追求健美的体格、优美端庄的姿态、匀称和谐的形体、举止潇洒的风度
非常重视。而集形体美、音乐美、服装美于一体的体育舞蹈,是随着乐曲的节奏变化,通过身体各关节、各肌肉群的协调活动,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舞步与姿态,并通过身体的各种形体动作与表情变化,表达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使舞者活动于美的海洋中。另外,体育舞蹈中的团体舞更是美不胜收,通过群体的位置配合、队形的变化。伴以相应的音乐,构成一幅幅刚健、优美、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5.体育舞蹈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5.1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有明确的目标。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健康第一”的教的教育思想,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个中心,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5.2 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体育课是对学牛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许多体育院校和一些师范院校的体育专业已把体育舞蹈列入选修课内容,并深受大学生喜爱。但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课中开设此课并不普及。高校是青年人集中的地方,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对新事物的鉴别、接受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高校有开展这项运动的良好条件。高校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以及较好的物质条件保证,例如场馆、音响设备等等。体育舞蹈既有运动性又有艺术性,显示出其在校同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
5.3 组建业余训练队。高校可以在业余时间组建体育舞蹈训练队,面向全体学生,吸收爱好该项活动的大学生参加。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体育舞蹈练习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出一批该项运动的骨干,对学校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起到指导和画龙点睛的推动作用,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5.4 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橱窗的宣传栏和海报对体育舞蹈的一般知识和发展现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展览,加深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经常性地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舞蹈活动,如表演、比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等,以提高大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参与体育舞蹈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有独特风格的校园体育文化。
摘要: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校园体育文化构建需要关注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诉求和文化自信。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表现在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和终身体育文化意识培养。
关键词:体育文化;高职;职业素养;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1.0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的灵魂,是民族存在属性的识别符号,[1]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存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我在思考,体育改变世界的力量是什么呢?我想或许是体育运动内涵所升华的一种体育文化,扩大了体育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子文化,体育教育是一种校园体育文化存在主要形态,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在某些方面形成了强势文化,承载着体育文化的厚重,是校园群体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着学生的集体人格。[2]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内涵是很难准确定义的,它作用隐蔽,有固定的形态,不能用量化的方式来定义,若伸手去抓它,除了不在手里,似乎它无处不在。
1.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需要规范和引导来移风易俗,是一种实践和时间的累积,在动态变化中逐渐沉淀为学生的“集体人格”。[2]体育教师是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传播、规范的主体。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依托校园文化空间,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是价值观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向导,决定着体育文化的方向;第二层是制度规范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保障,也是校园体育文化意识的体现;第三层是物质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体育建筑、环境、场地、器材等。
1.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群体环境里都具有归结性的意义。文化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本质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延伸,最终触碰的还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推动社会发展。所以高职校园体育文化表现为群体性、趣味性和树人性特征。
第一,群体性。文化是体现集体人格,校园体育文化是学生在特定运动项目中表现出来的群体性格和行为方式,是在运动规则和教师主导意识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仅仅强调体育运动的个人技巧,更注重学生之间协调与配合。在规则的引导和规范下逐渐固化成一种行为方式,久而久之成为学生个体性格的组成部分。学生间共同的行为方式和性格就构成集体人格,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当然这种校园文化是多维度的,未必都是正面的,其中也存在负面的成分。校园体育文化正面效应最大化是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协作努力的目标。
第二,趣味性。趣味性是校园体育文化形成的结构要件,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营造一种文化依赖,趣味性是构建体育文化最富有魅力的手段,它不是目的,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是体育活动被需要的诱因。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质属性,体育课带给学生的痛苦胜于其从中获得的快乐,过去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证实了这一观点。但是课外体育活动在相应规则内学生可以随性而为,不仅活动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具有消除疲劳、娱乐身心,体育运动过程带来无限刺激,是当局者的文化享受。
第三,树人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职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要经过长期的教育、规范、引导和历练。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校园体育文化的树人性伴生于文化形成全过程,由文化构建初期的文化约束、规范到发展成熟后的文化自觉,是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同。文化的树人性不同于现代科学,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予以衡量,校园体育文化树人性无法用具体的数据来量化它的发展进程,但是大致方向是可以把控的,其文化塑造方向在起初文化规范阶段已经定性,将为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服务。
2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价值
要弄清楚校园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价值,就必须从校园体育文化的起源说起。校园体育文化起源具有模糊性特征,是一个由模糊向清晰演化的过程,[3]这个过渡需要中介物来承载,教师、学生、物质资料、学校文化、制度规范等承担介物的角色,在基础介物固有的情况下,教师和学生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传统文化系统中蕴涵着零散的体育文化的元素,离开校园文化的氛围,体育文化元素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当校园体育文化意识处在潜意识阶段,学生只有经过一定阶段的系统的强化训练,才能在个体心理上附着体育活动因素,并使之产生心理倾向,使体育文化心理和体育文化行为趋于一致,逐步形成一个群体性的行为时,校园体育文化起源才真正形成。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素质教育价值是多维度,全方面的,相伴与学生认识和身心发展的全过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团队意识教化、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2.1素质教育的文化空间争夺
体育文化具有其生命力,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塑造和改变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其本身也不断受到文化载体的影响而嬗变。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有限的时间和空域中,多元文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竞争,形成了对有限空间的激烈争夺。尤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被网络信息霸占,投入到体育活动的时间快速萎缩,校园体育文化生命力受到严峻挑战。统计发现,2013年大学生每天从事网络、游戏时间平均为2.3小时,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为0.3小时,与2010年的1.8小时和0.8小时相比,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明显压缩。我国有大学生体质测试以来,大学生体质一致呈现下降趋势,未见改观。不仅影响到学生技能素质,也影响到学生的生活品质,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存受到严峻挑战。浅显且不求甚解的网络知识对学生素质教育注定是低效率和不确定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素质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文化空间的争夺越发显得重要,强化校园体育文化,争夺文化空间,成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团队意识教化
高等职业教育是通过职业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这种社会化的内容和要求与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教化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4]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暗示性和渐进性上。群体性体育运动包含着错综复杂的沟通路径和情感交流,每个人在赛场上不仅展现了运动技巧,同时也展示了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思想品质和道德作风。不仅要发挥较高的技战术水平,还要处理好与裁判、教练、同伴、对手、及观众之间的关系。这些都为团队意识教化提供了良好契机,使学生在体育文化进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养成遵守社会规范的意识。随着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认同,拓宽了情感沟通的渠道,增加了参赛学生、指导老师的交往思维空间,打开了师生封闭的“意识壁垒”,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正因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客观存在,使体育文化内核的体育精神与校园价值体系一起塑造了高职教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终身体育文化意识
回溯远古历史,我们发现“文化”其实是人的活动痕迹,当这种痕迹集中起来,“文化”也就成了我们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生态共同体。校园体育文化不仅仅局限校园的空间和学生大学求学时间,体育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每个个体的气质和习惯,不可避免的突破这样的空间和时间,它对学生的影响是将是终身性的。教育部提出大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号召,可见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已经突破了校园文化的范畴。大学是每个人校园生活的最后一站,大学期间是学生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的最佳阶段,体育文化意识能否建立直接关系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从体育活动中愉悦身心,在潜意识上不断强化这种文化信息,并以个体为基点唤起他人的运动意识,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群体体育文化,扩大了校园体育文化范围,这种现象伴有终身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技能教育的高级阶段,体育锻炼自觉和习惯的养成对其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3.1体育文化自觉的深度认同
校园体育文化既是推动学生职业技能形成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目标。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时代,校园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校园体育文化既是凝聚精神的纽带,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幸福。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是衡量校园体育文化价值量的重要维度,校园体育文化培育的出发点要基于学生价值认同的自觉性,自觉性的提升才能实现校园体育文化的深度认同。
3.2体育文化意识诉求
校园体育文化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形成规律。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育贯穿始终,在我国应试教育的教鞭下,体育被边缘化,体育意识的萌发和其生存环境缺乏和谐音调,体育意识诉求始终处在萌芽阶段,体育文化的价值和理念停留在简单的嬉戏,对体育文化隐化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体育文化化成为一种奢望。高职教育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摆脱了应试教育压力,体育文化诉求意识得到释放,在体育文化自觉意识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育文化诉求,适应高职素质教育要求。
3.3构建体育文化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一种文化成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也是学生面向社会必备的素质要求。校园体育项目大多起源与西方,刻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烙印,突破了我国传统的“含蓄”文化,隐含着个性与自信文化元素。[5]体育文化自信是在体育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我国大学校园文化载体多为现代体育项目,在校园体育文化塑造上存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体育运动的自信文化元素正是学生所欠缺的,在校园体育文化自觉和意识诉求上注入“自信”,将完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整体塑造。
[基金来源: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2013069),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课题(DF2013016)]
参考文献:
[1]王永华.回族体育文化功能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9.
[2]余秋雨,何谓文化[M].长江艺术出版社,P6.
[3]吕利平,郭成杰.根基文化与体育文化起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3.
[4]苗治文,齐凤.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2.
关键词:高校体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037-02
高校校同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同文化中影响最广泛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文化。高校校同体育文化对学生身心发展、思维观念、学习生活的影响巨大,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更多的师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因此建设先进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尤为重要。笔者将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特点、功能进行探讨,提出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新对策,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的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归纳总结,高校校同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在高校校同这一特定教育环境内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以高校师生及相关人员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体育活动相互作用而营造出的一种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氛围。高校校同体育文化是通过体育教学、体育健身、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组织管理、体育宣传等形式融入校园文化中而形成的复合性校园文化。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2.1先进性
人类文明催生出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推动发展先进的文化,而高校是体育文化荟萃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先进性表现在它既是高校综合素养教育中一门非常好的课程,同时在高校校同体育文化这个氛围下,学生能与社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自己能适应现实社会,服务于社会,改造现实社会,实现社会理想,构建更好、更完善的社会动力。
2.2多元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越发呈现出其多元性。从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开设情况来看,包括田径、健美操、街舞、体育舞蹈、武术、跆拳道、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几乎囊括绝大部分热门运动项目,内容非常丰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从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来看,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竞技比赛等形式进行身体锻炼,以增强身体素质和提高自身综合能力。高校校同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更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使学生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为树立“健康第一”、“终生体育”的思想观念夯实基础。
2.3培育性
不管是传统的高校文化课程还是高校体育课程,它们所营造校同文化的主体都是学生,其“培育性”是由“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所决定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培育高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1]它能在潜移默化中美化学生的心灵,使其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乐观向上人生态度、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它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方法,为今后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打下坚实基础。
2.4娱乐性
“寓教于乐”是中同古已有之的教育智慧。[2]娱乐性是高校校同体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高校各种体育比赛所带来的刺激性、挑战性与宣泄性,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而高校艺术表演活动的意境美、编排的创新、现场的感染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中体会善与真;现在很多宣传活动的开展也增添了很多娱乐元素,让学生在参与中以有趣方式获得丰富的信息量。
3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
3.1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校同体育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即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的表现形式。[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以及更好的适应社会有很好的帮助。第一,体育锻炼可以优化与提升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让人大脑清晰、思维活跃;第二,体育锻炼可以让人性格活泼开朗,有朝气,活力四射,心情舒畅,消除精神烦恼,促进人体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第三,体育锻炼能使人的身体更加健美,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提高适应社会各种复杂环境的能力。
3.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文化环境是一个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滋养、熏陶、装备的园地。Hl校同体育文化是完成教育培养目标的载体。[3]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熏陶下,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使学生自己组织校同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其中来,从而使德、智、体、美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学生在不断的自我表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提高,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走入社会后把先进的校同体育文化带进社会,促进社会大文化的发展。
3.3满足师生精神需求,享受快乐体育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让整日忙于教学与科研的教师以及拥有学习压力的学生,精神上得到放松,减少身心的疲惫感。无论是竞技体育活动还是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都有非常浓重的娱乐功能,而这恰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的身体,精神上的需求。在进行体育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忘记了日常I:作与学习上的压力、枯燥,体验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使精神得到放松,情操得到陶冶。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4.1建立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
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也是高校校冈体育文化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科学的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体育发展。校园体育管理制度制定时要集思广益,考虑问题要全面,有效处理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体育教学和训练、竞技和业余体育活动之问的关系;要有很强的目的性与具体操作性,让人看得懂,且可以根据这些规章制度行事;体育管理制度的导向性,能使校园体育文化更加文明、更加健康的发展。
4.2加强场地设施建设
高校应加强高校校园里与体育有关的建筑物、各种体育场馆、展现体育内容的雕塑乃至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宣传栏等的建设。场地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种外在表现,其融合与展现了人们的丰富多样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思想与聪明才智,展现出人类的思想道德情操、坚强意志、人生观、价值观等众多文化本质,其必定会对学校师生员工有某种潜移默化之影响。所以,各高校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创造条件持续优化与构建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
4.3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体育文化的宣传工作。可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宣传度:第一,组织体育知识讲座。通过讲座介绍同内外体育赛事、体育新闻,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第二,组织体育知识竞赛。通过组织体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第三,运用媒体宣传促进体育文化的渗透。可运用广播电视、刊物杂志、标语、网站等途径渗透体育文化,让师生员工能无处不在的感受到校园体育文化;第四,组织观摩体育比赛。组织学生观赏体育比赛,形式有多种,有录像带、现场直播、现场观摩等。观赏体育比赛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活的重要手段。
4.4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能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它一方面能使学生完成每天的体育锻炼的任务,另一方面义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4.5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学校传统项目的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学校对外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具有超强的凝聚力,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过程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4.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各高校的办学条件、师生结构、规模、类型、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等存在着差异,因此,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应因地制宜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高加良. 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特点对学生体育思想的影响[J].科教文化,2012:180.
[2]李一宁.试论校同文化的特点与建设原则[J].科学管理,2011:83-84.
[3]王辉.浅析校同体育文化功能[J].贵州体育科技,2005(8):65-67.
[4]朱柏宁.校同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1999.
[5]吴红胤,侯晓艳.大学校同体育文化的功能与作用研究[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1-33.
A Study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Its Construction
Cao Dandan
Abstract: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sports culture, which has the most widely influence and is oneof the most distinctive culture on campus.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to put forward new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on the basis ofthe study of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and functions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trying to further enrich the campus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which includes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nd artistic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 Campus Sports
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效果
教育是心与心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老师与学生是实现教学相长的整体。只有发生心灵的碰撞,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激发其成功的激情,这中间的纽带,就靠诚信。然而,在工作实际中,常常会看到有的师生关系恶化,产生隔阂,甚至对立,发生冲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有的学生逃课,对老师冷漠。致使师生都很苦恼。
众所周知,受社会大环境某些阴暗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灵会蒙上一层尘土,我们的教育绝不是单对学生智力的培养,更重要的应该是对学生灵魂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呼唤诚信,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要讲诚信,我们教师就应该在学生面前树一座诚信的丰碑!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我们要作学生真诚、守信、“言必行,行必果”、敢于负责的典范。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建立协调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实现老师角色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中,老师大多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老师的服从者,师生间的交往是制约性的交往,缺乏对话的平等。在我们这个有着“师道尊严”传统的国度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尊师重教已为人耳熟能详。老师因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而历来受到人们的尊敬。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尊崇自不待言。所以,在我们的学校中,教师的尊严一般来说不成问题,而学生的尊严却是个向来被忽视的问题。据调查,许多学生(特别是暂差生)在回答教师的问讯时往往有“履冰邻渊”之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的宗旨应是培养和谐的人,对这一点至今仍要大声疾呼。要培养和谐的人,就必须首先把孩子当作有血有肉的人来对待,通过发掘孩子的自身特质和潜能,让其身心与智能健康地成长。但在我们一些教师包括家长的意识和潜意识里,学生,孩子不是有情感、有自尊,有自主意识、需要激赏与关爱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什么都不懂,必须讲导、塑造、打凿之“物”,甚至是达到预定目标(如学校的升学率、家长的理想)的一种手段。因此,现代教育思想要构筑新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保证学生活泼、主动全面地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重新定位,不能以长者、尊者自居,随意地指手画脚,而要以民主的心态,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构筑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才能保证教育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二,加强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在工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头脑敏捷,反应敏锐,感知外界的能力相当强;能很快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作出反应,即使我们一个小小的动作,也可能对学生形成一种暗示,影响其心理的稳定性,如果我们只能讲一些大道理,他们会很厌烦;如果只是对学生讲这不许,那不许,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生疏感,距老师于千里之外,躲起老师来;师生间缺乏相互的信任。所以,教师应作好“学生朋友”的角色,赢行学生信赖。学生心中有话才能毫无拘束地跟老师直说,甚至把不愿告诉父母的内心秘密也倾吐给老师。这样,我每次给学生提要求,都要从学生自身的利害关系出发,告诉他“为了。论文格式模板论文的格式。。。。。”你“应该。。。。。。”。这样,变强迫命令为学生自发行动,师生间的隔阂减到最少。所以,真正有尊严的教师,是那些懂得自尊与尊重学生的人。在我看来,让学生在被尊重中学会尊重,让学生在被爱中学会爱,确立做人的尊严与自信,比让他多记住几个单词重要得多。
三、正确对待学生的误解
在工作中,师生间难免会产生误解,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华解与学生的矛盾,用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学生心中的冰。一次,一位同学拒绝交作业本,我找到他问为什么,他说“看别人的作业认真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你看我的作业不认真”。当时我非常生气,但没有发作。而是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打开办公桌上的作业本,和学生一本一本地看,没几本,学生就说“老师,我错了”。我告诉他思想上想不通,生活上有困难都可以和老师讲,也可以写条子。他心情舒畅地走了。
可见,即使学生误解了自己,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一通,那样只能加深师生间矛盾,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要坦城以待,以心换心,用一腔赤诚的爱,换来一片真挚的情。教师对学生出自内心的爱如“润物细无声”的三春甘霖,学生从教师的辛勤耕耘中体会、感受到了教师的爱,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尊师情感。
四、正视自己的不足或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错。每一个教师都难免在教育学生,处理矛盾,课堂教学上产生失误。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形成诚实;光明磊落的品德。但自己有错的时侯,躲躲闪闪,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知错不认错,学生会认为教师言行不一,好唱高调,从而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最宝贵的机会。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该是这种人。”
可见,诚信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进而推动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推动教育改革的落实!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68-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而教育内容的实施就要求依托一定的载体有效地进行,其中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心寓于高校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以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目的。它具有形式多样性、对人影响全面性、影响方式渗透性等特征。主要分为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和网络文化载体等几种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
文化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承载着使大学生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因此,它的具体功能如下:
第一,教育和导向功能。文化能够反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向广大学生传递教育内容,使他们自觉遵守并支持文化主导的东西,并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党和国家所主导的思想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文化载体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凝聚与激励功能。文化载体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公鸣,促使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并使他们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能够得到熏陶和陶冶,激励他们在更多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协调和规范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形式,如党团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健康有意义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严肃复杂工作的开展,这些形式都是主客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于此同时,广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良好的文化载体有助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传播,规范学生的行为。
第四,开发和创新功能。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先进文化对校园文化会产生指导作用,再加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因素,并且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地开发,因此,文化载体充满着生动新鲜的创造力。而且它还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创新。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和功能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文化载体之间不协调不平衡
当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各个形式重视程度不同,如重视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环境文化载体建设,忽视制度文化载体建设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各文化载体建设的不平衡。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载体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实践来看,在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导致覆盖面出现盲点,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归结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性理解不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载体建设方向性不能准确定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无论选择任何一种文化载体都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对文化载体的建设认识不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成为了表面工程。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轻视政治方向,陷入了科研和教学比其他一切都重要的误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
与时俱进是文化载体创新的核心。但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保持原有的陈腐的旧的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归因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视角。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使文化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优化、探索和创新。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科学规划,突出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应该是精神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这些文化载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不能厚此薄彼,真正做到各种文化载体的科学发展。要塑造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载体,健全与规范各类制度文化载体,建立文明和谐的行为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载体,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载体,倡导绿色的手机文化载体。与此同时,必须树立文化载体建设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只有这样各司其职,才能建设好文化载体。
(二)注重正确导向,把握方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之一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首先,要求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偏离主流方向。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重心。各种文化载体的建设都应该以受教育客体为重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弘扬者,要了解客体所需所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得文化载体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再次,要明确文化载体建设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文化载体建设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塑造完美人格作为文化载体的根本宗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要任务。
(三)注重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性
在新时期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应该顺应当前中国文化的时代潮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继承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先进文化产品。文化载体的每一种形式都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应继续得到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在实践和探索的进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不仅对文化载体建设的内容进行更新,还要对文化载体的形式进行创新,要在现实已有载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原有载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活动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WEI Qi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Zhengzhou 4500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Through consulting related documents, we investigated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sports in university. It holds that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ports is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in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And it conclud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develop the teaching and activiti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Keywords】 Traditional sports, University sports culture, Feaching activeties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在民族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有过耀眼的光芒,人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得以使我们能更深层次地感受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它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高度重视,其深刻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普遍的健身娱乐功能,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级别的运动会中频繁出现。
高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滋长和推广的主要陈地之一,特殊的条件能将民族传统体育融于丰富多彩的高校体育文化之中,对高校体育文化必然产生一定的作用。而民族传统体育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如何更好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对高校体育文化所产生的作用,从而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
对“什么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回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定义。198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史》中,把民族传统体育界定为近代以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在《体育人类学》和《民族体育》中,分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展开的、还没有被现代化,至今还有影响的体育竞技娱乐活动;民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1〕。熊志冲在《传统体育与传统文化》中,将民族传统体育定义为“在中华大地上历代产生并大多流传至今和在古代历史长河中由外族传入,在我国生根发展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体育活动”,它包括汉民族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张选惠在《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中华民族展开的,具有浓厚民族传统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2〕。
2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是一种从属于社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文化,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合理的竞争方式等逐步地形成的〔3〕。根据体育文化的概念和高校体育的内容,高校体育文化则可以定义为:是指在高等学校这一特定的教学环境下,高校师生体育行为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及其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体育文化指高等学校所有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高校体育文化则指高校师生员工们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4〕。高校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高校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高校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3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关系
高校体育文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其属性是多元化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校园竞技体育文化、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两个部分,两种不同属性的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的空间里,主要受到学校主导、学生需要两个方面的推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主导体育是因为看到了体育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在推动学校进步、提高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形成了作为执政者的价值取向,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需要体育是因为认识到了体育在健身、娱乐、实现自身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形成了以自己的视角来支配自身的体育行为。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并存,形成了一个多元的体育文化形态。
但是长期以来受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运动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其活动的开展也主要是围绕“竞争”性进行的,而参与这些运动的人员只有一些水平较高的老师和学生,这样导致参与高校体育活动的群体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然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它们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它们具有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等特点,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高校体育中竞技体育以外的必要补充,也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作的《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使青少年一代有健强的体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也需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5〕。为此,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对挖掘整理和继承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是多民族大国,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应以此来把竞技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结合,突出民族传统体育,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体育事业。
4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文化中的作用
4.1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校园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进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知识和技术。由此弥补目前高校中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竞争”性体育文化之不足,丰富和完善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出贡献。
4.2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许多项目都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和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认真筛选、科学地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来,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方法和健身形式有多样化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学有积极的意义。
4.3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民族传统体育以它特有的运动方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它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直接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便学生在耳濡目染、不断地熏陶中感受丰富而深刻的民族传统文化,从而真正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它的精深和广博。
4.4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形成终身体育理念
民族传统体育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偏重于修身养性、怡情铸志,在愉悦身心的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促进体能的发展和体制增强。其健身特点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简便易行,不受场地器材制约,适合不同的年龄群参与。因此,当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一些锻炼方法,即便日后步入社会,也还是能够随时随地地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锻炼,容易使人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4.5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构建和谐校园,民族的团结尤为重要。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在运动中容易产生共鸣,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在运动中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利于增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与交流,增强民族团结,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同一个校园中和睦相处。
5建议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全面发展,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广泛开展。
5.1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及活动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应围绕其制定、安排相关的教学及活动规程,从宏观角度为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的开展奠定基础。
5.2加强校本教材的创编
各地的高校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开设适合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项目,把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文化融入高校的体育教材,充分发挥各地高校的教育优势、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
5.3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能力
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高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教师比较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养,提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5.4成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延续,成立专门的体育活动俱乐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同时俱乐部要有专门的体育老师或体育特长生负责组织和辅导。
5.5举办体育节,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生活
体育节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体育节可开展体育讲座、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游戏等,开展专题性的体育活动或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从而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J〕.当代体育论坛:2010,10:22-24.
〔2〕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2010,7(3):75-77.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2):170-172.
关键词:通才教育;高校;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人们意识到,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难以适应现代科学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认识到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培养人才的创造力和适应力,即学会生存的能力。只有具有高度智慧又有高度的责任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人,才能面对当代社会种种巨大而复杂的问题和危机,从容地走向未来。因此通才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通才教育的涵义
通才教育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这些基础教育正是人格发展和陶冶的主要途径,而唯有健
全、完善的人格,才能把握和统辖完整的知识和文化。因此,通才教育有利于人的人格完善和智力开发,有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
通才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兼备德、识、才、学。也就是说,一个人既要懂科学,又要有文化;既要有胆识,又要有优秀的品性。
通才教育强调的是在专才教育的基础上寻求学习的综合性,拓宽知识面,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种要求下,高校体育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体育的多项功能,贯彻通才教育思想,为培养“通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通才教育的功能
1.塑造强健的体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努力塑造强健的体魄,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直接目标或首要任务。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后期和青年期,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基本平衡,生长发育日趋稳定,生理机能和适应能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在此阶段,通过科学的身体锻炼过程可以促进和完成大学生正常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塑造强健的体魄。
2.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高校体育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按照通才教育的要求,体育本身也应该做到培养学生的体育通才,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能力。在高校体育活动中,教给学生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对他们一生坚持体育锻炼有着十分必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对自己的身体还不了解,不懂得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不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体育锻炼。通过运动技能、技术的培养,提高学生走、跑、跳跃、投掷、悬垂、支撑、爬越和涉水等基本活动能力,可以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3.树立良好的社会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包括感性认识活动、理性认识活动以及感情、意志等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的产物,它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对存在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具有显著的功能和作用。
(1)竞争意识。体育运动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就是竞争,在体育比赛中始终贯穿着竞争和向上的精神,没有竞争就没有奥林匹克精神。体育运动中竞争经历最容易对人的自我概念产生重大影响,体育健儿以实际行动展示“人生能有几回搏”的顽强精神,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或者观赏体育比赛都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竞争意识。因此,利用体育的竞争本质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成了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2)服务意识。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自愿自觉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品质。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是以理论教育为主,生产实践机会较少,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体育实践活动,通过诸如辅助练习、借还器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3)法纪意识。体育不只是单纯的身体活动,而是有规则,尊重人的主体性,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的社会活动。它的意义和价值是必须遵守共同的体育活动的基本规律、规则制度和道德规范。体育活动中每一个项目都有反映自身本质特征的制度规范和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情感方式,具有潜移默化的综合影响功能。
4.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将来踏上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通才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大学生面临身体机能和素质下滑,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比较薄弱的现状,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能力亟待提高。高校教育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阶梯,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培养人才、塑造素质的功能,体现高校体育在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方面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5.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是“通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在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里,知识将作为首要的产业,社会需要机器无法取代的、以创造性为本质特征的智力劳动者。这种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充分发挥,一方面将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将成为人们自身主体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成为现代人才的一个基本素质。而进行通才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为他们在将来服务社会中开拓创新打下人生最宝贵的基础,储备丰厚的资本。通过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和运动场上的千变万化,最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培养思维的高速度、灵活性、独立性达到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通才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思考
1.加大高校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力度。首先,高校要重视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工作,通过职后培训使体育教师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次,体育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职后培训,严格要求自己,本着通过培训来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培训中来。体育教师职后培训要坚持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学历教育和素质提高并举的原则。在高校通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学等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
2.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体育场馆。体育场馆属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保障。它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致使现有的体育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体育需求。为了迎合高等教育通才教育的思想,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必须结合高校学生规模庞大的实际,要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办学宗旨,建立起能够满足多种层次要求的舒适、安全、现代、充足的运动场馆和器械,以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并对社会体育活动起到吸引和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