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微课程历史教学

微课程历史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2-27 11:14: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微课程历史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微课程历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微视频 初中历史教学 开发与运用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亟待转变,微视频课程便在“微”教学模式中兴起了。微视频课程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也是实现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的重要资源。微视频课程虽以”微小”的姿态存在着,但却“威力无穷”。

一、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成为目前成人学习与培训领域的一种新型的学习需求。它依托移动学习终端的普及、随时随地的学习模式,并能够满足成人学习者短小、松散、实用的学习目的,是一种可以满足终身学习需求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正不断体现其在微型学习乃至整个教育领域的价值。笔者认为,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运用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中,教师完整、准确、有效传递教科书知识被认为是最佳途径,教师主要在教室中完成讲授任务,而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室中根据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学生很少发表独到的见解,师生交流对话的机会极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师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该与教育信息化相接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微视频课程短时高效、开放共享的特性来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如,在总结14―17世纪人类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这一专题时,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或历史概念,且学生的学习能力层次不齐,无法达到个性化的讲解。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总结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更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可以事先拍摄有关人类跨入近代社会门槛这一专题的微视频课程,同时配套相关历史知识的名词解释、历史知识拓展研究、相关历史书目的推荐等个性化学习资料包。建议把相关的学习资料包整理后于相关的学校或学科学习的网络平台上。所收到的教与学的效果有四:第一,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学生的学情提前做好预设;第二,微视频课程是教师保留教学经验或痕迹的重要财富;第三,学生各取所需,达到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反复讲解不再是难题;第四,开发与共享,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达到资源共享。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运用体现了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有效教学的实现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个课堂或教室中,而是在“教师”指导之下的任何一个进行学习的地方。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以本体为基础,以知识点及其逻辑关系为核心,以碎片化的移动微型学习为模式,超越了“实体技术”和“工具理性”的单向度思维方式,以“价值理性”为本,从“教”转向“学”,可为实现有效教学另辟蹊径。 微视频课程在初中历史的教与学中充当着一个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作用,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接下来我以初中九年级历史教学为例,谈谈对微视频课程的开发与运用。

第2篇

一、更新备课

1.更新备课观念。

在备课过程中,以前我总是要思考:把什么教给学生?自己知道的?最好的?最多的?最精彩的?而现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什么不给学生,什么让学生自己悟出来,什么能给学生带来最多的思考?当新一轮课程改革把目标定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时,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然后把传统的格式化教案改为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新的教学过程。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能力。这样去备课就能设计出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2.改变备课形式。

把原来单一的各人备课,改变为两个阶段:首先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备课组为单位,即事先确定集体备课的主讲人、时间、地点和内容,由备课组长组织讨论研究,讲求实效。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因此,还需要个人备课。个人备课的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注意点、教学过程、教具准备、板书设计等。采用这种形式备课,教师常常在备课过程中,发现很多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的火花,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对教学很有裨益。

二、课堂模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模式在新的理念下是必须更新的。

1.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情境的创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式、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刻板观念,从而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

现实性: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于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内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型数学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

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既要创设条件开放、方法开放、结论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变换问题的观察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要注重设计提问开放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存在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研究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采用了接受式学习,听、记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接受式与探究式并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组织和引导,集思广益、思维互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3篇

关键词:微格教学 物理实验 教学模式 意义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当前物理实验课程多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学效率普遍偏低,教学效果极不理想。而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及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1.微格教学简介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其最初目的是“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1]”。

对于微格教学的开展流程,我们大致可以描述如下:首先分割复杂的教学行为,形成容易掌握的多种单项技能;然后借助微格教学系统训练学生的特定技能,管理人员或指导教师在控制室内监视和记录训练过程;接下来通过录像回放,使训练者能够以第三者的身份观察自己的训练效果;最后进行全方位的反馈评价,从而使学生对自己在训练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2.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模式

依据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我们在开展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试验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流程图如下):

开展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流程图

2.1授课教师进行课前的教学准备,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

2.2进入微格教室开展实验演示教学,同时相关人员在控制室内进行教学录像。这一环节需要实验教师与录像人员有充分的交流,细节部分的录制必须准确。

2.3通过播放教师的演示录像,让学生进行观摩,教师适时地讲解注意事项。

2.4学生分组实验并录像。

2.5组织观摩各小组学生的实验录像。

2.6师生评价。对于某个小组实验的完成情况,可以先由该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听取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最后教师加以点评[2]。

2.7评定实验成绩。通过观摩学生的实验录像,并及时地进行自我和他人评价,便可以对各小组的实验成绩进行合理化评定。

3.物理实验中引入微格教学的意义

3.1运用微格教学,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3.2运用微格教学,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师资源。教师教学录像可供学生反复观看,从而避免了教师重复演示,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相应的指导。

3.3运用微格教学,能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小组的情况选择观看录像的播放位置,由于观摩教室的独立性,各小组之间互不影响,真正做到了个别化教学,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3.4运用微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动手实验、观摩实验录像及信息反馈等众多教学环节的开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

3.5运用微格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3.6运用微格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师借助微格教学系统开展教学活动,既改善了教学环境,又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便利,因此,从思想上教师会主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

4.开展物理实验微格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4.1教师在进行课前的教学设计时,必须懂得合理化地分割实验。

4.2物理实验教师应掌握微格教学的基本理论,提高自身技能素养。

4.3在进行学生实验录像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可丢失,必须做到紧密监视各组学生的实验情况。

4.4开展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之前,实验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相应的准备,并让其清楚地认识到每项实验的教学目标等。

4.5对于学生实验成功与否应事先制订一个评价标准,并让学生在实验前有所了解。

4.6微格教学系统以及实验室应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

5.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媒体开始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也不断涌入课堂,为顺应时展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必然要经历一场新的变革。物理实验的微格教学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但如何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仍需每位教育工作者不懈地进行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1]王风桐.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M].科学出版社,1999.第1页.

[2]易志基.微格教学在物理教学法中的应用研究.《大众科技》.2008.1.

注:基金支持:宿州学院2008年度校级教研项目(编号:SZXY

JY200805);2009年度高等学校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编号:2009SQRZ171);宿州学院2008年度校级教研项目(编号:SZXYJY200812)。

第4篇

关键词:微机原理;教学体系;改革

作者简介:武英(1974-),女,江苏南京人,南京晓庄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71)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重点建设专业专项(项目编号:21613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55-02

“微机原理”是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包括微型机框架结构、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三大部分。课程自身知识点较多,兼顾软硬件两个方面,内容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实践教学效果也较差,[1]在当前课时压缩、实验室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对原有“微机原理”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一、改革理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课程体系

一方面,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机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计算机升级换代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而它的功能却越来越强大,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得以大幅提高,不论是教师或学生都必须及时扩充更新相应知识;另一方面,从早期芯片8086/88开始到Pentium、core系列芯片,这些微处理器在基本结构和指令上采用向上兼容的做法,保证了结构和指令的连续性。学生从8086/88这个最基本的微处理器芯片开始学习,不至于太难于理解,有利于学习效果的保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在结构和原理上仍以8086/88为主线,同时对当今广泛使用的Pentium、core系列芯片也做相应介绍的最新版本的教材。目前,正在使用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教材是清华大学2009年第三版,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电子信息和自动化等专业,一般来说“微机原理”和“单片机”这两门课程是同时开设的,这两门课程的内容有部分较为相似,而且接口芯片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结合专业及学科建设,在课时压缩的大环境下,对这两门课程的内容作了统一调整,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在“微机原理”课程中简化了接口芯片部分,只详细介绍一到两个,如8255、8253,其他芯片放到“单片机”课程中介绍,如ADDA等。课程内容体系调整后,“微机原理”课程的重点就放在了框架结构和汇编语言,而“单片机”课程的重点放在了利用C51控制接口芯片上。在新的课程体系下,既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同时又突出了教学重点,提高了教学质量。

2.改革教学方法手段,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育理念,采取多种教学模式。[2]对于基础知识主要采用主讲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微机原理”这门课程包含的抽象概念较多,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起来较为吃力,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纵观全书,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多花时间讲解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采用“模块”的方式对计算机框架结构进行讲解、分析并引导学生掌握课程各部分的内在关联;在汇编语言部分,举一反三,加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对于拓宽性后续知识主要采用师生讨论、激疑质疑的讨论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意识和能力。使师生间的关系由教与学变为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中来,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对于提高性知识主要采用教师指点、自学研读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并且结合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电子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

3.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微机原理”课程中涉及的抽象概念较多,如分段结构、逻辑地址物理地址间关系、时序等,难以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清楚,学生学习起来也较吃力,感到难以理解。可以采用PPT、仿真软件、动画等多媒体课件类辅助教学。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但有一利必有一弊,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形象生动的优点,但也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减轻教师画图、书写程序的工作量,但与此同时,带来的弊病是课堂教学信息量加大,学生思维高度紧张,经常是来不及记笔记或光顾记笔记没有听到讲解,顾此失彼,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多媒体如果过于生动或颜色变化过于丰富,会起到喧宾夺主的反作用,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应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一些不易表达清楚的抽象概念通过多媒体方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而对一些重点、难点不仅多媒体课件上要有,还必须同时进行板书,进一步突出重点、难点。[3]

在汇编语言部分,利用仿真软件emu8086辅助教学,可以直接观察指令的执行结果、CPU内部寄存器内容的变化等,可帮助学生对于抽象指令的理解。同时利用仿真软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指令使用注意事项的记忆,但对于程序中的关键部分,一定要通过板书做详细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路和具体实现,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只能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辅助,并不能取代传统教学。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改革实验教学不仅是要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而且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

1.改革实验内容,循序渐进

长期以来,“微机原理”的实验以验证为主,学生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实验,而不是真正理解实验,失去了课程实验的真正意义。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结构上努力做到由浅入深,逐步实现从基础知识理解到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在实验内容上,本着先基础、简单,后综合、复杂的原则,形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三层体系。

对验证性实验,分为硬件和软件实验两个部分,精选合适的实验项目,时间安排和课堂教学保持同步,在增强学习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好试验和实验之间的内在关联,由简单到复杂,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例如: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可编程并行接口芯片8255的使用,首先在验证性实验中从简单的8255控制七段数码管显示一个字符开始,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对8255的实验原理及编程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过渡到定时显示变化的字符;在验证性实验后的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中就可以选用和8255芯片相关的内容来实现模拟交通灯控制、竞赛抢答器等。在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验中,教师仅给出实验要求,必要时给出设计框图,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硬件电路、编写程序及完成调试过程。通过这样举一反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2.改革实验方式,采用仿真软件辅助实验

充分利用仿真软件是解决目前课时紧张的一个可行途径,并且可以有效降低实验成本。在汇编语言部分,采用emu8086进行程序设计,可以直观观察到每条指令执行时CPU内部寄存器和内存单元内容的变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在接口电路部分,采用Proteus软件,2009年推出的Proteus 7.5 SP3含有VSM for 8086,支持8086微处理器与8255、8253、8259、8251等接口芯片的系统仿真。8086模型支持将源代码的编辑和编译整合到同一设计环境中,可以在设计中直接编辑代码,也可以非常容易地修改源程序并查看仿真结果。[4-5]学生在Proteus中设计硬件电路后,结合程序设计部分的仿真软件emu8086,编写ASM源文件,经过编译后生成COM或EXE文件加载给8086,经过调试运行即可在Proteus上观察到运行结果。采用仿真软件辅助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建立开放式的实验环境

建立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包括时间、内容和实验器件的开放。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诸多限定条件之内,在这样的实验环境和气氛下,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的余地和空间很小,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更方便的实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实行实验室开放教学是学校日常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和提高。实验室开放后,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实验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思考解决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掌握各种实验手段,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原理、构造及常见故障的排除,使所学的知识在实验中得以应用并融会贯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另外,通过实验、实践,进一步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同时,实行实验室开放后,为部分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改革考核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考试是引导学生学习、了解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微机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仅凭笔试来评定成绩是不全面的。总评成绩中还包含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平时成绩主要反映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验成绩则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综合评价。考试着重考核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化为理解掌握。

四、总结

对于“微机原理”这样实践性较强又很重要的专业课程,只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多种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获取知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参考文献:

[1]许青林,解争田.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9):118-119.

[2]金彩虹.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5):116-118.

[3]梁绒香.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5):121-122.

[4]李现国,张艳.Proteus仿真在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25-127.

[5]王海燕,杨艳华.Proteus和Keil 软件在单片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88-91.

第5篇

[关键词]教师学生德育制度建设

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党的教育方针中,我们不难理解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而育人首先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在提高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够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国学校教育的现状是:中小学以应试教育为主,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学校的好与坏,德育成了学校教育的“画龙点睛”、“锦上添花”。而其他各类学校在此大环境影响下,也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学校的重点工作也是放在学科建设上。虽然现在也有许多仁人志士看到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也在大声疾呼,但仍改变不了学校教育的现状。我校是职业学校,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教职员工中仍存在着重教学轻德育的观念。我校多年前就提出了“全员育人”理念,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但真正 “德育为先”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全员育人的考核体系还有待建立。

学生到学校来,大部分的时间在课堂上,因此任课教师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学生思想观念不是单靠那一门课形成的,而是各个学科教学都要发挥作用。教学应该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过程。那么任课教师如何才能发挥德育主力军的作用?我认为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以身作则

曾有一位任课教师在上课时接听手机,学生没有说什么,学生玩手机老师批评,学生马上和老师吵起来:“你不也接听手机了吗?凭什么批评我?”一位教师上课,有三人迟到,教师没记,第二节上课,教师问谁迟到了,两人承认,一人不吱声,教师让全班揭发,没人揭发,教师发脾气,批评全班,有同学质问:你当时为什么不记。一位教师上课点名后,在学校考勤簿缺勤(迟到)学生名单栏上写 “6人迟到”,班级考勤员也在周考勤汇总表也上写“6人迟到”,以至于辅导员无法记录旷课学生。以上的例子都证明,教师对工作、生活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会模仿,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就是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而在我校,有许多教师很敬业,但也确实有个别教师不能时时处处做到以身作则,所以不能发挥出应有德育功能。

2.课堂管理

作为学生工作副主任,经常早上到我系各班转转,看看学生到校上课情况,有时也看看教师上课情况,我看到有个别教师在讲台桌前忙着什么,学生相互之间切切私语。也有教师眼睛看着天花板振振有词地讲课,学生乱作一团。之所以在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些任课教师认为班级管理由班主任负责,课堂纪律混乱也是班主任工作没做好。其实学生到学校来,上课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上没有人对学生进行管理,那么德育工作就会出现盲点,出现漏洞,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没有办法做好。所以任课教师有责任对课堂进行管理。通过表扬和批评甚至严惩的方法达到树立班级正气、打击歪风邪气行的目的。适当的表扬和批评,可以产生表扬一个带动一片、批评甚至严惩一个打击一批的效果。可是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表扬学生,但惧怕提醒、批评学生,这样课堂就会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状态,使班级不良风气抬头。

3.公平公正的考核

公平公正的考核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对学生公平公正的考核小到每节课学生的考勤记录,课堂纪律的客观评价,大到学生的期末复习和考试。学生按时出勤上课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第一步,也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习惯的最基本的一步,所以任课教师在讲课前点名、按照学校的规定认真记录迟到、旷课学生名单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德育的要求,它的德育作用在于对按时上课的学生给与潜在的鼓励和表扬。教学系和班主任也可以通过任课教师的认真记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管理经常迟到旷课的学生。

班级良好学风的建立,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更主要是任课教师的责任。2004年9月,我承担高职042811班班主任,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如果考试前告诉学生考题和答案,考试时对学生作弊现象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班主任使出浑身解术也树立不起班级良好的学风。因为学生会认为上课不用学,好同学考试前背一背,坏同学考试时抄一抄,怎么都能过。由此可见,班级良好学风的建立与学生学习成绩没有采取公平公正的考核有很大关系。

4.对教师的评价

教师之所以称之为教师而不叫研究员,是因为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缺少哪一方面都不能称其为好教师。我校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理论水平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和评价体系,例如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考核教师教学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学生反馈意见、教案评比、教学课件评比、教学及专业论文的发表、公开课等都能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到目前为止,对教师的育人水平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文明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只有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秩序。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功能也需要制度来保证,通过专门部门检验教师对制度的执行情况,来评价教师的育人效果。对育人效果好的教师要从经济上和精神上给与大力的支持,反之就要批评、教育和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广大教师的育人意识,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课堂氛围物理教学教态准备工作互动

物理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简单化,使课堂学习氛围得以不断提升,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是否浓烈,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课堂氛围是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处的状态,它是教师表情系统的综合体现。优美的教态能给予学生综合的美感。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展现给学生的始终是一张没有生气的脸庞、没有起伏的语言,即没有良好的教态,那么无疑就给这节课判了死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温和的面容、幽默的语言来对待学生,让他们感觉到我对他们始终是充满活力、充满期望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掌握好自己教态的变化。

二、课前准备工作

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氛围,就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这个地方的准备工作,不仅指的是我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准备我们在课堂当中所需要的语言。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顺利进行。

首先,备教材。教材作为教学的载体,教师要先熟悉教材,而后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这样在讲课的过程中,才不会照本宣科的背诵别人的结论,才能由浅入深的向学生讲解教材中包含的知识点。才能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为下一步教学设计打下基础,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

其次,备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一个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必须心系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发现、交流、解决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的自主能力,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再次,备教具。物理教学是枯燥的、抽象的。教具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最后,课堂语言的组织。上课之前,一个与课程相关的幽默笑话必定能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过程中,老师的语言是否有激情、是否混乱同样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语言必定是有激情、有幽默感、有逻辑,并且声音一定是洪亮的。

三、师生互动

第7篇

【论文关键词】理论学科;学位课程网络管理平台;电子校务;过程管理

我国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1981年实施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事业不断发展,学科建设T作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理论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05年新增设的一级学科。该学科几年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学科的整体教学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具有坚定政治信仰、掌握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增的理论学科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建立一个涵盖全面的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作铺垫,学位课程是硕士研究生课程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基本、最稳定的内容。这些课程代表研究生所学专业的特定内涵。理论学位课程管理在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它决定着理论学科研究生基础知识的获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在现阶段如何加强学位课程管理、建立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巩固理论学科地位,对于理论学位课程管理的各方主体来说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理论学科学位课程教学管理保障体系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学位课程教学基本使用的是传统的面授模式;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缺乏双向的互动和立体式的教学管理保障体系;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的内容仅是教学任务的查询、课程成绩的管理、培养计划的修订等一些单向的静态的管理信息,缺少关于学位课程管理的动态的双向的互动管理。

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和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如何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学位课程建设、建立一个理论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学科研究生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使学位课程管理在理论专业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对于理论学科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来说是一个新的重大的现实命题。

二现状分析

1.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理论一级学科是2005年新增设的一级学科,该学科目前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在全国高校理论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学科学位点目前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但调研显示,理论学科学位课程体系建设却严重滞后首先,课程教学缺乏严格的执行标准与制度约束,使得教学管理无章可循;其次教学实施缺乏完善的执行体系与监控体系;再次教学质量结果缺乏纠错和反馈环节。对于整个学校来说,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研究生主管部门、二级学院和各学科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统一联系的循环系统。

2.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特点分析

与理丁科研究生相比,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以陕西省某地方高校理论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我们发现以下特点: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差距较大,以80后为主体,但70后甚至60后同样占有一定的比重;从学生来源看,有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和其他人员考生;其中应届毕业生只占调查对象的44%;以培养方式看,有围家计划内、自筹经费、委培定向这几种方式,其中定向委培生占到调查对象的22%;从专业背景看,专业来源广泛,法学、工学、理学、管理学等l2个学科门类几乎全部涉及;从学习方式看,公共课程少,专业课程多,集中学习少,分散学习多;从生活状况看,居住地分散,相互交流少,凝聚力不强。

针对理论学科研究生群体的差异性,如果继续延用传统的粗放式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研究生学位课程管理的预期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研究生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如何建立一个自主学习体系来保障学位课程质量迫在眉睫。

3.理论学科的学科特色分析

从学科特点看,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由各高校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特色自主设置。以陕西省高校为例,我们选取具备理论一级硕士点的2l1高校和地方高校进行分析,陕西省某211高校理论学科下设17个研究方向,9门学位课程,某地方高校该学科下设11个研究方向,17门学位课程,不同院校的理论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课程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一院校理论学科和其它工学学科相比,理论专业二级学科涉及领域较广、学位课程门数较多且课程差异性较大。从学习方式看,理论学科学位课程实践大多仅限于课程讨论的形式,缺少社会实践和实验环节。但随着研究生扩招速度的加快和一些地方高校向着高水平科研型大学目标迈进,各专业研究生人数普遍增多的现象给研究生实践环节增加更大的难度。因此,如何针对理论学科特点建立一个教学管理交互系统,促进学位教学管理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4.理论研究生管理特色分析

理论学科属于法学门类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学科内容更新速度快,现实感强,课程教学实施会受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课程管理标准很难简单划一,尤其对于理工类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很难延用丁科的标准去执行。而由于现阶段高校考核体系对于研究生教学的激励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研究生课程改革缺乏动力,许多高校都有针对本科生的教学督导团队,而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和监督监控却处于真空状态。在这些体制及因素的影响下,高校研究生学位课程的管理缺乏动力,很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粗放的研究生课程管理模式,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于学位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精力的投入不足,教学效果却无从考量。

因此,现阶段如何加强学位课程教学监控体系建设,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能顺利开展至关重要。

三建议与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与现状,我们建立一个整体协调、涵盖整体的理论学科学位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位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原理是戴明循环(PDCA)理论,是由目标和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质量保障循环,见网1。

质量保障体系由标准系统、执行系统、检查系统和反馈系统四部分组成。标准系统是由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总体规范下的二级学院制定的文件制度与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组成;执行系统是由学习体系、互动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主要负责自主学习体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和教学监控体系的建立,此环节由教学管理的各主体完成;检查环节是由学科负责将执行环节的信息进行搜集记录、统计分析;反馈系统是指学科根据执行是否达到标准来进行推广改进和调整控制,并将结果反馈至学院后,形成闭环系统。

1.标准系统

本系统功能在于明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中明确教学质量目标和标准,在教学基本文件和制度中明确和规范教学要求和程序,并以此作为检查评价和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保障了教学实施的统一协调。

2.执行系统

本系统由自主管理体系、教学互动体系和监控体系三部分组成。

自主管理体系就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我约束来实现教学的自主化管理。其中可设置班级管理模块和意见反馈模块两部分,自主管理体系可以减少由于研究生群体差异所带来的交互障碍,加强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扩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互动双向体系包括学位课程资源模块和学位课程教学互动模块两部分,是通过资源共享和互动学习来实现的,互动体系的作用是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通过有关该学位课程的相关资料的展示、信息的传递、热点的追踪评述来加深学生对于该门学位课程的认识与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监控体系内设有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和学生评教,通过监控体系的完善保证教学实施过程的完整准确,获得来自专家和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整体意见,以此作为教师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3.检查系统

本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数据整理、发放调查问卷和意见反馈等形式对执行体系内的各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信息的跟踪记录和结果的统计分析,确定是否达到预期标准,对于未达到的环节要形成分析报告并及时地上报给反馈系统。

第8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54-02

微课是内容短小精悍、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以在线学习视频为主的新型学习模式,如可汗学院、翻转课堂、大规模网络公开课(Mooc),这些新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地推广应用,于是各种“微”形式的教学内容出现,更多人有了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希望学习内容短小精悍,因而拥有知识点共享、辅助教学、分享技能功能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微课”应运而生。本文结合《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微课教学实践,讨论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教学,实现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点”及“面”掌握课程教学内容。

一、微课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基于工作过程开发、制作微课

笔者首先将《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分析与开发,将其中大部分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采用Camtasia studio录屏软件制作了事故接报微课、事故调查权微课、事故调查查组组建微课、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间接原因分析微课、事故责任分析微课、事故定性微课、重大责任事故罪微课、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微课、事故调查报告标题撰写微课等十多个,《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微课程已基本形成。

(二)微课使课堂教学相对轻松

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完课后大多会觉得精疲力竭,而微课则可以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就本人所教《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而言,一般每学期至少有五至六个平行班,由两个老师主讲,前期仅笔者对微课教学进行了专门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制作,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微课建设上,虽然所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传统教学的备课,如知识点提炼、教学目标的确定、课件制作、脚本撰写、录音、录屏、辅助教学资料的制作、教学管理及课后作业的批改上。但是,制作者在课前和课后花费的精力取代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力付出,使课堂教学显得轻松,能增强课堂活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教学效果初步体现

在微课的试行过程中,笔者将每周两次课的教学任务中的其中一次课进行微课教学,在第一节课开始时提出问题,然后发放学习卡,之后反复播放微课,第二节课由学生完成相应的作业,基本实现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微课制作中要采取事故案例的教学方法,在制作的十多个微课中,都会提出相应问题,需要学生进行解答并作为作业成果提交,从提交的七次作业及测试情况看出,学生对微课内容掌握较传统课堂更全面、细致,同时采用微课教学时,学生的参与程度高,讨论激烈。另外,笔者也发现,在间隔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时,上课睡觉、看手机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佳。

二、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当然突现出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教师对微课认识的片面性

虽然微课的优点已经被大多数人认可,但仍有很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抵制微课,认为微课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的新鲜事物,就是微视频而已,不利于教学管理。这种不愿接受新鲜事物,不愿对所授课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改进教法与管法的“懒”老师,当然不可能是新时代的好老师。另外,也有人盲目地追捧微课,放大其功效,这同样是不对的。

(二)学生对课程系统性掌握不够

任何课程都有其系统性的特点,微课是将系统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小的知识碎片,这些知识碎片可以采用微课进行教学,但对整个课程或章节的系统性教学则不适宜用微课教学,只能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而学生大都厌倦传统上课方式,因此对课程系统性认识与掌握不够,学生对于课堂的认识与掌握大都停留在一些知识碎片上,因此,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或试题,就会使学生出现大量不及格现象,这既打击了教师微课教学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管理措施相对迟缓

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一方主体所能达到的,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的有机配合。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如前所述,教师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仅仅为了个人兴趣而采用,则这种新教学形式的优势将不会被放大。因此,不仅教师本人要有对微课教学的兴趣,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应该学习微课,了解微课,共同探讨、创造条件做好教学管理,鼓励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提高教学效果。

(四)微课教学资源不足

在全社会还没形成微课教学常态,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先行开发微课时感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尤其是在制作微课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制作过程中可能因为一个很小的问题得花上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去解决,很多事情成了无用功,时间成本高。另外,也由于没有专业指导和专门管理,微课建设出现杂乱、零散状态,系统性不够。

三、改进微课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其他教学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提高对微课的科学认识

微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新事物,它的开发、制作、使用、管理等都还没有现成的经验来借鉴与学习,只有依靠大家一起去摸索、去研究。但它的出现满足了一部分人的需求,正如黑格尔所说“存在即合理”。

另外,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使微课有了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也应看到其使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并加以克服。正如同志在其《矛盾论》中所说:“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微课作为一种新事物,它同样具有其优秀的一面,但不可避免地有其缺陷,我们既要看到其优点,发挥其优势,同时又不能忽视其缺点,改善其缺陷。

(二)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无论是微课教学还是传统教学,其核心都是传承知识。将教师的思想格式化为电子文档,搬上银屏,当然是现代计算机科学的一大进步,但传统教学自有微课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教师的临场发挥、系统性教学、教学管理等,另外,还有些课程内容不适合开发成微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开发以及教学方式改革时,注意根据课程情况开发相应的微课,采用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三)完善微课教学管理机制

据笔者了解,无论试行微课的学校,还是微课、MOOC课开发相对成熟的院校,都没有就微课教学及MOOC课开发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开发制作微课主要基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新技术的兴趣,但如果这种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则只能使微课在短时期内产生效应,而不能使这项教学模式持续地发展起来,因此,笔者认为无论是学院领导、教学管理部门还是教职员工都应该积极学习微课、使用微课并出台相应措施激发教师开发高质量微课的热情,如采用微课开发与评优评先相结合、微课程建设资助、MOOC开发与经费支持等,使这一教学模式可持续地发展起来。

(四)促进微课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全社会范围内,希望经验丰富的微课制作人员尽快将微课的制作技术形成视频材料或纸质材料供他人学习,借鉴。另外,有关部门能组织在一定区域、特定学校微课先行者们的经验介绍活动。此外,微课花费了制作者巨大精力,但对于微课的使用不能仅仅用于某一门课或某一个教师,制作良好的微课可以供其他教师、其他课程参照使用。比如,事故直接原因分析微课既可以用于《事故预防与调查处理》课程,也可以用于《安全管理课程》等,只不过进行必要的改动而已。

教师是善良的学习者,将微课制作并利用好,不仅是对自身的解放,同时它也将引领一场教育领域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李婉喜,徐晶.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3,(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