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7 11:15: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职业学习计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大多数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均开始尝试信息化教学改革,如何有效地运用“互联网+”理念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当前互联网时代下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再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最后得出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结论。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
一、“互联网+”对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软件类课程、设计方案与表现类课程和综合实训类课程构成,无论哪一类课程,都已借助多媒体演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信息化手段来辅助教学,而互联网平台均能提供对应甚至优于教材的素材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信技术能将对应的教学视频、微课、素材图片等资源通过“人找资源”(学生进入资源库搜索)或者“资源找人”(教师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方式,让学习过程不在遵循传统的学习活动序列,学习内容也不固定在指定的教材,能做到实时通过互联网终端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活动。由此可见“互联网+”对于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我国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因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绝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一定地秩序性,易于教学开展和管理,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无法提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考核方式更多的还是以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考核结果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学生真实能力水平;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需付出大量工作,因此许多教师仍旧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对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接受程度不高。第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不足。随着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大部分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都更新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教学模式未改变的情况下,只是教学工具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仅仅起到图片或文字的演示,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这与室内设计专业对资源的丰富性要求相差甚远;其次,高职院校缺乏相关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专业资源库建设,部分教学团队经过多年教学积累,已经制作并整理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但这些资源大多存于教师自己的电脑中或个人网络空间中,仅在教学过程中将资源信息推送给学生的“资源找人”方式进行传递,无法借助校园网络和教学平台实现实时资源共享。第三,信息化教学环境有待提高。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高职院校均配备了相应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由于硬件、软件和管理维护问题,许多高职室内设计专业配备的如一体化机房限制移动存储器和互联网的接入,在实际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有限,加之校园网络、无线网络和信息化教学场地建设不完善,许多优秀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实际使用率较低。
三、基于“互联网+”的高职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
第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教师是信息化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作为学生和信息知识之间的主要媒介,需要适应“互联网+”环境的要求,由“传道授业解惑者”转为“教学相长的引导者”。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应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水平,利用在线开放课程(MOOC)辅助信息化教学,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对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记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加强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高职室内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求非常高,目前互联网中各类室内设计的学习资源、操作视频、相关素材等非常丰富,但分布非常广泛,这就需要将这些海量学习资源有效聚合、转移和流通,并依据课程体系教学大纲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建立教案、教辅素材、微课、设计作品、课外项目、考核题库等在内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库,通过校园信息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教学团队定期对资源库进行更新与维护,保持教学资源库资源的时效性。第三,提升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互联网和资源库是信息化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及无线网建设,创建具有运行稳定的校园网络,构建信息技术使用的硬件环境;其次,高职学院应加强室内设计专业信息教学平台建设,改造室内设计信息化教学及实训场地,满足室内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需求;最后,应提供配套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并鼓励师生在教学环节中更多的借助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不在限制于电脑、投影仪等固定多媒体设备,未来移动互联网终端将成为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四、结束语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将是推动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施的过程实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师生信息化教与学的水平、信息化软硬件条件、信息化教学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提升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是时间探索,但有效地运用互联网来开展信息化教学是时展需要,也是高职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9-24.
巴符州的职业教育体系
依据德国联邦基本法,16个联邦州自主决策各州的职业教育政策,亦可由16个联邦州的教育部长召开联席会议(KMK)表决、决策相关事宜。联席会议不是各州的部长把问题拿到大会上讨论,而是把酝酿讨论的结果在大会上进行表决。德国每个州都有自己较强的行业,16个州均设有课程委员会,由较强行业的州来牵头,如汽车由巴符州、农业由巴伐利亚州牵头等。老版本的框架教学计划一直沿用到1990年,规定的很细,有120~140页,有课时、内容等要求,均是单独的课程。新的框架教学计划很薄,12~15页,学习内容不是按专业,而是按照学习领域划分。教学大纲可在网上下载,包含的学习领域有:能力领域及课时的安排、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质量保障措施等,项目作业成为现代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Volince先生介绍说,巴符州的机械设备制造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汽车是最重要的产业,其制造业份额比英国或法国一个国家的还多。在巴符州,很多中小企业和家族企业都是行业龙头企业。6年前开始衡量欧盟创新发展指数,巴符州一直排在第一位。
巴符州教育体系是从小学4年(6-10岁)结束后,开始读中学。有三类中学,分别是5年制(完全中学)、6年制(实科中学)、8年制(文理中学),读满12年才有中学毕业文凭。图1中的桔红色标注都是职业类学校,其中的双元制学校就是与企业合作的教育。
巴符州的2年制全日制职业学校和1年制全日制职业学校,相当于我国初中班,这两类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达到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水平后,65%的适龄青少年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5、6、8年制中学的学生在最后一年学习时均可向企业申请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学习,5年制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元制的教育相当于高中毕业。这个体系反映了巴符州的教育政策,所有的通道都能达到更高的学历。当学生接受双元制教育后,还可以在高级职业学校进行获得“技师”和“师傅”资格的学习。
德国有三类高校,综合型大学、应用科技大学和双元制大学。双元制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州教育部当时提出的设想,希望双元制教育向上提升,于是他们将类似的双元制职业学校进行了整合,成立了一所双元制大学,有9个分校。一个学生从文理中学获得高级文凭(这时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再去职业学校学习(3年缩至2年),拿到双元制毕业文凭后,再申请大学进入高等学院。职业文理中学存在的意义是让学生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70%在企业实践),尽早的接触、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德国民众的创新创造能力就得益于这种教育方式,约有65%的适龄学生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学校学习,而通过8年高中学习,再进行职业学习,再进入大学进行研究的学生,既明确了工作的方向,也具备了创新素质。
巴符州50%的大学入学资格是通过职业教育获得的,不光是双元制,还包括职业文理高中。学生一开始不具备上大学的水平,还可以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后补足相关知识,再升入大学就读,这种教育体系满足了各类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真正体现了“教育为了人人”。
双元制学校培训的基本理念是:两种学习地点或学习环境,其中70%在企业培训,30%在职业学校学习,平均每周3.5天在企业里实践培训,1.5天在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生在企业培训由德国联邦法律监管,在学校学习由州教育文化部、行业协会监控。巴符州65%的青年人接受双元制教育,高于德国其他地区,双元制学生的毕业通过率达95%,在德国最高,学生就业率也最高,毕业后可以马上找到工作。巴符州义务教育达到18岁,因此青年失业率最低,仅为2.9%,而欧洲一些国家义务教育达不到18岁,青年失业率高达50%。因为,巴符州与企业协定,企业有义务培育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这保证了社会的整体和谐。
目前德国双元制也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双元制尽管受欢迎,但毕竟中等职业学校居多,达不到上高中直接读大学的成就感,所以不太受家长欢迎。二是现在德国人口老化,孩子少了,生源不足,现在考虑从欧洲其他国家引入生源。
德国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我们还来到巴符州院校发展研究所(LS)听取Martin Bell先生和Michael Jeschke先生的报告。
在院校发展研究所Grotz先生致辞后,由Martin Bell先生为我们介绍了怎样为院校开发课程大纲,即“基于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计划开发”。
Martin Bell先生的专业背景是机械、汽车、经济地理学,他是国家层面劳动保护专业的负责人,还负责欧盟范围内的项目协调。
院校发展研究所(LS)的职责有四个方面:一是管理与协调(院校发展研究所与州文化部同级);二是教育质量发展分析预评估,对评估学校进行质量认证;三是学校发展与基于经验的教育研究,教材的选取,学习状态的提升,学校建设的咨询服务;四是教学大纲的开发,包括新专业大纲的开发与旧大纲的修订,教学大纲制定期间与其他机构的合作及教学大纲的实施。其工作内容可归纳为制订大纲 、编册、设计学习领域、开发考试手册、指导培训教师使用手册。针对教师需求进行培训,并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组建教学设计团队。
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框架是由联邦政府、雇主(企业)、雇员代表(工会)、州代表(教育部)和联邦职教所合作开发的。LS负责州一级教学计划的开发与实施和国家教学计划的实施,开发过程中均有一线专任教师中的精英参加,而这些参与的教师是在尽自己的义务。
在德国,越是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对专业大纲的修订越是频繁,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以前专业大纲10年都不发生变化,某个专业领域是按学科划分课程,单独学习数学、制图、工艺等,这种学科课程不能帮助学生马上胜任工作。现在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划分课程,例如,以前划分为汽车机械工和机械电工两个专业,现在合并为汽车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前是在一个教室学数学,在另一个教室学制图,现在围绕一个项目来学习,按照工作过程学习,再造职业行动的情景,教室打通了,每门课按照六步法来组织课程。
德国有340多种职业,国家层面希望学生能在多个地方工作,国家开发公共的大纲,构建新的学习领域课程,即框架。当前一共有650个框架教学计划,其中65个是2011年新开发的。在框架大纲基础上,各州可以再根据地区的需求融入区域相应企业的要求,各州联合企业、行会等人员共同设计课程。
如果企业引进新技术,产生新的岗位,那么由企业提出要求,工会、教育部门审核后立项,产生一个项目,工会代表员工的利益,新开的专业的级别是与欧盟职业资格框架衔接的,级别越高薪酬越高。
巴符州在网上公布教学大纲,一是可以使教师、学生、父母、专业咨询师都可以看到,信息透明化。二是更新更快。三是放网上大家看,顺便把培训教师的广告同时,扩大服务功能。四是随时职业群动态。他们一共开发了525本手册,包含25%的现代技术,3%的基础课程,职业准备年的课程12%,职业涉及的专业46%,普通专业10%。
Michael Jeschke先生为我们介绍了学习领域的教学手册的开发(学习计划)。
Michael Jeschke先生是曼海姆西门子学校的教师,他既是信息技术专业考试委员会的成员,还是师资培训学校的教师,教学质量的监督专员。
他讲解了针对新职业的课程开发。2003年5月,文化部长联席会议决定,电气专业的电气工程师有能源技术与建筑技术方向,有工厂技术方向,有自动化方向和设备与系统方向。为设计针对不同方向的课程,便于学生们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巴符州文化、青少年部成立电气职业新标准开发委员会,上述4个专业方向确定24个成员,每个专业方向6个人,在制定州标准时派出代表,4个专业委员会各派出1人,标准制定方面有经验的人士1人,院校发展研究所1人,共6人组成完成专业委员会的任务,制定指导手册。根据框架教学计划的课程标准(学习领域),包含能力点、知识点、目标与内容。框架教学计划部分内容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不涉及具体的技术,这样给了教师很大自由度和空间。
他列举案例分析了如何将框架教学计划变成教学活动。一个学习领域有这样的情境,安装一套三居室楼房内的电灯和电气,改造电路。这个例子的教学实施手册是提供一张三居室电路安装图。首先画图纸,制订方案,提出改造或重新设计的方案。这样一个专业一般需要11~13个学习领域,这样的指导手册由指导委员会开发6个,后面的都由学校自行开发。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发并收集上来72个指导手册,大家共享这些成果。
专业委员会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开发考试试题,考试样题、考纲在州内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写得很宽泛,但考试时,不同学校学的不同,该怎样办呢? 每个学习领域到州层面就已经把它具体化了,每年进行更新。根据国家的学习领域大纲,州里面制定具体的考试标准,以便学生更好的通过。比如,学校要制定一份最后的考试试题,可能4个学校出考题建议,从中选取1个。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看试卷是不是满足要求,考题是不是工作任务、行动导向等,直到满足要求。考试结束后,他们给考点学校一张表,调研考题是否与职业相结合,是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否对工作任务描述清楚了。
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表示,对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并不满意,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灵活地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出现了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探究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仍然沿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模式,不注重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实践意识,不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能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处,最终表现出了实践能力的缺失和主观能动性较差;另外一方面,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和以分数作为考察学生是否掌握专业知识的主要参数,忽视了理论应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人才培养方式与市场发展情况的结合。因此,有必要通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指导对学生的就业方式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促进其努力实现自身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并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养及其相关能力训练,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
2会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起步较晚,当前仍旧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关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已经有了一些研究,但在会计学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上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受传统择业观念的影响,职业生涯规划趋向急功近利,众多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大都将待遇与机遇当作是求职的第一要素,职业选择追求“高薪热门”,学业选择趋向盲目从众,追随“考研热”“考证热”,对自身的特点和兴趣爱好缺乏理性分析,导致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3]。然而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自身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职业方向的调控,学校教师只是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同时又缺乏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未能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忽视其整个大学阶段对将来职业生涯选择的思考,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
2.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研究,导致教育理念并没有深入人心,高校在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上重视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只针对毕业生开设,所涉及的内容仍旧停留在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任职匹配理论上的教育,对大学生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系统性的指导。同时,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教师,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乏专业化教师团队,一般由辅导员、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团支部书记来充当,未经过系统的理论实践培训,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差,很难从源头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3会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基于上述会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针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目前会计学专业的就业状况,笔者认为就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应加强学生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之外,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1专业能力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知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也大大加快,而专业基础知识是每个大学生的就业之本,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在激烈的竞争中,用人单位尤其看重求职者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灵活应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在如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21世纪的大学生作为将来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需要自觉增加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评估能力和培养能力。会计学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法律、财务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因此大学生应广泛阅读现代科学书籍,了解当前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关注本专业的科学前沿状态,掌握本专业先进的科学知识,并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以适应社会大发展的需要。
3.2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之一,其中包含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信能力、创新能力等。无论将来从事研究工作或者是管理工作,具有优良职业能力的毕业生将永远是时代的宠儿。因此,在制订适合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学生要根据职业和社会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其职业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中去,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竞争力[4]。
3.3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当今时代的发展,对会计学专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其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挑战也是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机遇。创新性人才首先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具有自我实现欲望和求异思维。不仅要拥有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还应开拓思维、发展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性的学习。学校应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3.4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会计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到本科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大学4年学习中,应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导师制,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的,和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一体化教学体系,正确引导和协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将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匹配渗透[5]。同时,还应本着加强实践育人的理念,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各种实践活动为切入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指引大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特点,正确判断我国现阶段就业形势和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状况,提升大学生的潜在创业精神,培养出具有创业意识、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4结论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是培养具备指导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农产品质量控制与管理、农产品质量检测、质量检测仪器的使用、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独立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化学分析是笔者学院质检专业一年级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化学分析实验课的学习,不仅要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实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食品理化检验技术、饲料分析与检测技术、农产品生产环境检测等专业课实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激发学生学习实验技能的积极性
让学生从药品的选用、药品用量的计算,到试剂的配制、试剂瓶的分发等各个环节参与整个准备过程。
先由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写出实验药品、仪器以及配制方法和步骤,教师检查后予以实施。如配制20%的硫酸溶液500 mL,计算时需要量取质量分数是98%、密度是1.84 g/mL的浓硫酸多少毫升?由于参加准备实验的每个学生都有任务,一个学生未完成准备工作就会导致整个实验无法进行,这就激发学生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重视实验过程
2.1 实验中该“粗”时则粗,该“细”时必须细
所谓“粗”“细”指的是必须准确把握“量”的概念,知道什么时候可以近似操作(粗),什么时候必须准确操作(细)。如配制1 000 mL,0.1 mol/L的HCl待标定溶液,可近似操作(粗)完成,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HCl,然后加蒸馏水稀释至1 000 mL;而学生用吸量管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HCl,用胶头滴管定容至刻度线,这样做就延长了实验时间。再如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准确吸取100.00 mL水样于锥形瓶中,必须准确操作(细)完成,用移液管或吸量管准确量取水试样;用量筒量取水样就给实验带来了误差。
2.2 操作要细心、耐心,不能有“差不多”“将就”的思想
用移液管或吸量管量取溶液时,调整管内溶液凹液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有时不是高一点就是低一点,学生两三次不成功后就会没有耐心,觉得差不多就行了;在滴定过程中滴定速度控制不好,滴定终点过量半滴、一滴,将就记录该数据。要想杜绝这些思想的存在,就要求学生实验时多训练这些项目,且要细心、耐心地完成,达到熟能生巧。
2.3 教师严格管理、巡回指导
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组2~3人,指定小?M长,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每人都可操作一遍,如时间有限,则由团队协作完成,由小组长负责。通过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不足之处并加以引导,对操作不规范的学生耐心细致地讲解、示范,使每个学生的操作都达到规范要求,对实验结果评价不太好的学生可提醒重做补充数据;指导中记录学生的实验表现、实验数据,实验数据经教师签字后学生才能离开实验室,批改实验报告时认真对照学生的实验数据,防止学生篡改、抄袭数据,让学生在化学分析实验课中养成尊重实验数据、严谨的实验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3 以技能大赛评分细则为参考,加强技能操作考核
为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国家推出了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大赛,不仅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了提高,也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中化学分析部分评分细则为参考,制定以下考核内容(见表1、表2、表3)。
实验时,学生常采用“去皮”操作用增量法和减量法进行称量,技能大赛采用的是差减法称量,因此电子天平使用考核时,3种方法都应考核,促使学生平时称量时多练习。每组考核结束后要及时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已操作不规范或失误的地方,以便于在后续实验中加以纠正和注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难,经济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鉴于此,本文将通过经济学的视角来透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而提出破解的现实路径。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1999年以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扩招,毕业生人数每年不断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达280万, 2005年毕业生达到了338万人。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不断递增,2009年竟达到611万人,2010年则增至630万人,今年再创历史新高—660万人。根据人社部公布的资料,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0.7%,而《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但实际数据统计上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按照劳动经济学惯例,攻读硕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不应纳入就业统计之内;二是近年国家迫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极大压力,出台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1]“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高校启动重大科研项目提供岗位吸引应届毕业生就业等。以上措施对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统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多数措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只是一种就业后移措施职业规划论文,是人力资源的“蓄水”和“储备”。此外,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实现率降低。按照“先择业,后就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一般都比较理想,而按照“先就业,后择业’的模式找到的工作则大多和自己的理想有着较大差异。表现之一就是学科的两极分化与专业对口观念淡化,大学生就业的专业不对口现象日渐明显。综合以上,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站。这将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瓶颈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一)企业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分析
现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3.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40%,而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也明显偏低,仅为1.9亿人,占人口总数的27.5%,大大低于美国的81%,也低于印度的55%。“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李国英)。
具体到某一个产业链,一般包含产品设计、研究与开发、品牌创立、生产制造、物流管理、批发与零售等很多环节。在这个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中,多数国内企业仅承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利润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低的一些环节,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而最关键的利润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科技含量高的环节则被国外公司控制。国内企业承担的低端环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较低,多数从事体力劳动,而需要大学生等专业人才参与的工作则较少,这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
(二)大学生就业难中的“挤出效应”分析
在经济学上挤出效应是指,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称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中也存在着就业“挤出效应”。中小企业是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随着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倒闭,部分企业为缩减成本减招、不招新人,大学生就业将面临严重的“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因美国金融危机从海外归来的学子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了剧烈的冲击,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强劲对手;其次,新经济形势下职业规划论文,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的再次就业者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在就业岗位减少或相对往年就业岗位增幅减少的情况下,留学生、企业裁员、名校好专业学生将使得原本一些可实现就业的非名校非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被挤出就业范围。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路径
(一)宏观上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人才需求层次
我国正在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和向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转移,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不能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国家要加快产业升级,还要有一批自主的、高科技的、创新的企业吸引人才。我国广东东莞已经提出“腾笼换鸟”的计划,要把一些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搬迁到经济不发达地区,引进一些高附加值、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行一、二、三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转型。只有需求量大了,我们的毕业生才能找到更适合的空间。
(二)政府部门要制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律和法规
要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运作有序,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之按照“自由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来运行,规范就业市场以及供需双方的行为,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又可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大学生就业市场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深化户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籍控制,加大毕业生在就业地域和领域上的自由度,打破人才流动的层层壁垒,创造人才自由流动的大环境。在户籍管理方面,要做到能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放开户口包袱,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在人事制度方面,要加大对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的改革,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壁垒,取消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允许合理流动,保证把企事业单位将自主权落到实处。
(三)科学调控高等教育发展模式适应就业市场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应当随着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减。理想的高等教育结构呈“金字塔”型,位于“金字塔”底端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中间的是本科教育,顶端的是研究生教育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型,即绝大部分学生涌向本科教育,这种失衡的教育结构必然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我国应鼓励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职业学院学习实用职业技能,这样不但会降低企业和社会的用人成本,还会降低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从而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所以,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调整学科、确定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时候,都要充分采用人力市场的调查结果以及对经济发展的预测,而不能闭门造车。以学制四年的本科为例,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就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触和了解经济的发展、人力市场的需求情况;第二年的时候职业规划论文,学生就应该会结合自己的个人特点、爱好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第三年要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同时,要让大学生掌握现代最前沿的科技知识,适应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产业需求,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另外,高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重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积极鼓励广大学生依据创新成果设立公司,举办多种创业活动。各级高校还应建有创业中心,具有创新创业研究、创业教育、创业发展等功能。
四、小结
我国大学生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占30%。从这个比例来看,我国的大学生并不是太多。以美国为例,该国大学生虽数量众多,但就业矛盾并不突出,都得益于其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和其政府的立法保障、就业政策的引导等。在我国,之所以有许多大学生“一毕业即失业”,是因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对接,这种“失衡”现象势必导致许多大学生“无业可就”。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追根溯源,从“根”、“源”抓起,才能有“清如许”之“渠”。
参考文献:
1.Niallo,Higgins,Government Policy and youth Employment,Paper Prepared for the World Youth Summit to be held in Alexandria,Egypt,2002.
2.周俊.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D].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4.黄永奎等.瓶颈与超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突破[J].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6).
1 当前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课程的学时相对缩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度,加上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学生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投入不够,导致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现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办学时间不长的信管(医学)专业不具备传统专业雄厚师资力量和良好的研究条件;信管专业(医学)本身涉及知识面广(涵盖医学、管理、计算机等),知识更新快等等原因,造成毕业设计普遍质量不高,质量下滑严重,引起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管专业师资薄弱,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
地方医学院校信管(医学)专业办学时间不长,师资相对于传统学科而言比较薄弱。地方医学院校信管专业教师不但承担计算机公共课教学,而且承担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同时还要承担大量的科研任务,教师精力难以保障。除此之外,毕业设计时间比较集中,教师同时指导多人精力不足;毕业设计工作量的核定比较单一固定,教师指导的积极性也不高。部分指导教师(含部分高职称、高学位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指导的毕业设计质量也不高。以上这些原因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2)学生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时间冲突。
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而此时考研复试和就业招聘也恰逢其会。毕业设计工作常常只能为找工作考研复试让步,无法保证精力投入,勉强凑合应付。另一方面部分已经就业的学生,认为工作单位已定,毕业设计成绩的优良与否,对毕业分配无影响,从而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3)办学条件不够充分。
医学信管专业办学条件在医学院校其他专业中处于弱势地位,教学资金和配套设施的投入相对滞后。图书馆藏书中计算机专业书籍严重匮乏和落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书可参阅。期刊网资料仅购买医学和教育门类,计算机和管理类的论文期刊无法下载查阅,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大多从百度文库等获取;信管专业讲座资金投入匮乏,专业认知度不足,学术氛围不浓。学生毕业设计基本上闭门造车,这也是毕业设计质量低下的客观原因之一。
(4)过程管理和监控工作不到位.
学校虽然建立了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基本管理流程,但在院系执行过程中不严格、不规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其具体表现为:
①开题检查滞后,选题随意更改。学生对开题工作不重视,常常在论文撰写完毕后再完成开题报告。而开题报告中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案的撰写过程,恰恰是学生对选题能否把握的认识过程。开题工作准备不足,后期选题的变更,不仅缩短了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而且影响了教师的指导,最终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②毕业设计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控。实习学生远在异地鞭长莫及,考研学生闭门苦读无暇顾及。指导教师凭自己主观经验对学生进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更无检查,最终造成学生放任自流,毕业设计进度缓慢从而抄袭应付。
③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检查流于形式。
尽管学校制定了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但在过程管理中,在具体指标体系上还很模糊。在制度执行上,只能凭主观意志进行评定各个环节执行情况。院系针对毕业设计要求很严格,但实际执行时,由于部门人员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再加上专业背景不同,对指导教师上报的一些检查,仅仅是资料收集工作,而对检查所写的内容并不关注。院系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缺乏有效督促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沟通、论文审阅机制,致使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流于形式,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2 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针对信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存在的问题,论文结合多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和组织的实践,就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1)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量化教师指导设计的工作量
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成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院不仅要注重引进人才, 吸引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或外聘校外企业项目工程师,改善师资队伍,减轻教师工作压力,还要鼓励指导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或项目实践,增加实际项目经验,提出高质量的选题,更要合理的量化教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量(如优秀毕业生工作量提高系数),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2)学生选题提前准备,提前分派指导教师。
信管考研学生基本上在大四上学期进行考研复习,而社会求职学生主要在大四下学期忙于招聘会。针对此种情况,大三上学期末(1月份),学院统计学生考研意向,针对两种学生进行统计进而区别对待。对于考研需求的学生,本学期前完成导师选择,其选题难度适当降低,适当缩短其毕业实习的时间。而对于社会求职考生,毕业实习环节不能减少。考研学生的毕业设计流程具体安排如下表: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毕业设计从选题、开题、指导、中期检查、答辩到成绩评定的全过程,每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和监控都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①选题管理和监控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是决定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工作。首先,教师在确定选题时应该紧密结合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涵盖信管专业的主干课程,力求能体现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选题同时要注意与科研、教学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教师提出选题后,教研室应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审核,排除难度大、陈旧和无实际意义的课题。选题向学生开放后,有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课题类型选择学生
②开题监控和管理
开题是学生根据选题在查阅相关文献后,设计技术路线,拟定工作计划和方案,准备毕业设计研究的阶段。通常学生对于开题报告的管理和监控基本重视不足,常常在毕业生写论文后,事后“造”开题报告。实际研究发现,开题报告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而且学生还能够认识自己知识上的不足以及是否有能力完成毕业课题,进而修订或者更换课题。开题报告提交后,学院应组织专业教师对开题报告的内容进行统一审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学生,重新完善开题报告。良好的开题,不仅保证了毕业设计的良好开局,而且大大减轻了后期指导教师的指导难度。
③中期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过程中,部分同学由于找工作或者实习并不在学校。指导教师很难对其毕业设计的进度实施监控,从而放任自流,这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滑最重要的原因。针对此种情况,学院应规定学生每1周或2周利用网络向指导教师汇报学习心得或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教师对此进行答疑指导。学院指定专人收集毕业生的每次答疑记录,并将其纳入毕业生答辩资格和成绩的考核中。为把握设计进度,鞭策后进,学院应设计中期答辩环节。对投入精力不足进度落后的学生黄牌警告以及答辩资格环节重点考察,对毕业设计进度理想的学生进行表扬。中期答辩的成绩应公布在班级QQ群中对落后学生进行警示和鞭策,积极推进毕业设计工作的扎实开展。
④答辩资格的管理和监控
毕业设计的答辩资格审查主要是审查学生完成课题,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否有记录、中期答辩是否合格、毕业论文是否规范、内容是否涉及抄袭。学院委托教研室对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重点考核,考核不通过的,延期答辩。指导教师对论文初审后,学院组织学生对论文进行抄袭检测。检测比对重复率达到30%的学生将给予延期答辩处理。严格的答辩资格的监控,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开展起到良好的督促作用,也有利于引起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重视。
⑤成绩评定的管理和监控。
客观评价和严格答辩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障,此环节工作的优劣不仅仅影响到毕业设计的成绩,还会直接影响到下届学生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毕业设计最终成绩不仅仅包括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委员会的评分,还应包括中期管理中的辅导考勤情况、以及中期答辩的成绩。合理科学的设置好成绩比例,才能公正客观的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促进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
【关键词】铊中毒;血液净化
铊是一种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光化学、水泥、摄影产品、低档珠宝首饰,铊金属几乎没有毒性,但是铊盐,毒性剧烈,以往研究报道对于铊中毒的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排泄毒物[1],近年有学者提倡早期血液净化治疗[2]。本科室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进行铊中毒血液净化治疗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24岁、56岁、65岁,在中毒8~12 d入院。
1.2 症状 1例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和循环症状,1例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烧灼样疼痛等周围神经症状,1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咽喉痛。
1.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升高1例,红细胞降低1例,血小板升高2例,尿蛋白增多1例,血钾降低3例,凝血异常1例,肌酐、尿素氮升高1例,治疗前3例患者均抽血1 ml,留取24 h尿标本,送检,用原子吸收光谱法[3]测定血、尿铊浓度。3名患者血、尿铊明显升高,血铊浓度平均746.6 μg/L(532~1109 μg/L),尿铊平均7421.3 μg/L(2609.3~11290.7 μg/L),确诊为铊中毒。
1.4 治疗
1.4.1 综合治疗 3例患者确诊后立即给予洗胃、导泻、利尿保肝、肾功能、营养心肌、补钾和B族维生素和神经生长因子改善神经功能。普鲁士蓝250 mg/kg,每次溶于20%甘露醇10 ml中口服,3次/d。
1.4.2 血液净化治疗 3名患者确诊后局麻下行右侧股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使用透析机,透析液流速在500 ml/min,同时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一个灌流器灌流时间在2~2.5 h,治疗过程中给予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治疗前后取血、尿标本送检。
2 结果
经过3~10次血液净化治疗,3例患者血、尿铊浓度下降明显,血、尿铊浓度基本接近正常,停止治疗,治疗过程中未发生其他副作用。3例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肾功、心肌酶谱恢复正常,神经系统查体均阴性表现。
3 结论
铊中毒主要经消化道、皮肤和呼吸道,接触后可以很快吸收,胃肠道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脱发是铊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但患者也可由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症状。铊中毒对儿童的致死量为5~7.5 mg/kg,12 mg/kg即可导致成人死亡[4]。 铊元素和钾元素屋里和化学性相似,常在机体内一起聚集,如在神经系统、肌肉和肝脏等系统,作用于上述组织的Na+-K+-ATP酶,引起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症状,肌肉酸痛等。铊元素与核黄素结合可以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与巯基结合,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干扰能量代谢;与半胱氨酸结合,一起皮肤病变和脱发[5]。临床研究表明[6],铊中毒患者如果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和既往有脏器疾病史则预后不良。
铊中毒的诊断主要依靠铊浓度检测的结果,但是,早期的临床症状特征对于早期诊断非常重要,口服普鲁士蓝、导泻、补钾等是治疗的基础,普鲁士蓝上的钾离子可以置换出经胃肠道的铊元素,形成不容物质,减少铊的吸收。补钾有利于增加尿中铊的排出,钾离子浓度的增高可以增强钾离子和细胞内铊离子的交换,使铊离子游离出细胞内,利于从肾脏排泄, 但补钾一定要谨慎,因如补钾量太大会造成细胞内的铊置换入血循环过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用药期间要检测患者的血钾。
铊中毒因发病率极低,起始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医师提高对其警惕性非常重要,本研究表明,血液净化治疗在治疗铊中毒方面有着明显的优越性,起效迅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Borum PR. Plasma carnitine compartment and red blood cell carnitine compartment of healthy adults. Am J Clin Nutr, 1987,46:437-441.
[2] Borum PR.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rnitine function and the need foe exogenous carnitine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hemodialysis. Am J Clin Nutr,1996,976-977.
[3] 纪云晶.实用毒理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3:434-436.
[4] 崔明珍.铊的致突效应及细胞转化研究.北京市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年报,1989,(8):76-80.
【关键词】 信息化 教学 网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a)-0179-01
21世纪,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信息技术将会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应国际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大潮,信息化教育正在我国的教育界掀起一场新兴的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教育的一种必然趋势。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对培养“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职业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学习目标不明确,调查表明,38、6%的学生几乎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和要求,对于自己来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不明确,在校期间没有一点的压力和忧患意识;学习态度不端正,进入职业学校是不情愿、茫然、被动的;学习基础差,对于一些抽象知识难以理解;学习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情况严重,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大多数职业学校都不能与时俱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只能呆板的教授教材。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而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有些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不连贯,有些知识脱节;有些课程偏难偏深,尤其是有些专业课,以现有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学习确实强人所难。理论偏多,缺少实践;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
1.1 职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
(1)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①支持课堂教学系统实现结构性变革
为了能达到显着提高教育生产力的目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系统需要实施结构性变革。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
②变抽象为直观,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对于一些抽象知识难以理解,通过引进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实际当中抽象的技能操作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的概念和内容变得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③提供更为充分的教学资源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室和书本,他们可以借助各种媒体轻松获得大量信息,随时随地查找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更多、更为充分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强化自己,使自己具备现代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1.2 职业教学中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
(1)基本能力
教师作为信息化教学的具体实施者,首先面临的是自身信息技术的扫盲和基本信息能力的具备。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够通过计算机对文字、表格、图像、声音等进行处理;其次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教学信息,如,教学软件、扫描仪等;学会使用相关的工具软件(如幻灯片,PS,画板等)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并能够熟练地运用于教学;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
(2)多媒体教学
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实训设备昂贵等原因难以一时开展真刀实枪的实践操作,而通过软件的仿真模拟操作则一样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通过装配高标准仿真实训室,模拟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其学习动机,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网上教学资源
国际互联网是继“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作为重要的基本通信设施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的巨大信息网络。如何对网上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呢?利用网络进行备课、信息检索、资料收集、问题探讨和学术交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网络化辅助教学。
2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信息化教学的举措
2.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缩短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纳入到课程改革规划。
2.2 实现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教室、办公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将国际互联网引入到校园,使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含量。
2.3 信息技术资源库的建设
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建立丰富的信息技术资源库,不仅方便了教师备课、上课,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将大量可用资源引入校园网中,将大大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2.4 鼓励、组织教师学习并利用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学是信息化教学的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老师的讲解亦生动形象。
学校应鼓励多媒体教学,并为师生创造好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可引进其他学校的先进的多媒体授课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参观听课,并鼓励教师在此方面进行创新实践。组织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并授予奖项。
参考文献